高中作文网

节约粮食的原因范例(12篇)

时间: 2024-01-11 栏目:公文范文

节约粮食的原因范文篇1

珍惜粮食杜绝浪费倡议书1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珍惜粮食、尊重劳动成果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为在餐饮行业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倡导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形成文明、科学、健康的餐饮消费新风尚,合肥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向全市广大餐饮企业发出如下倡议:

一、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引导消费者吃多少点多少,剩菜打包。不强推高档宴席、高档菜品和奢华附加消费。

二、引导文明用餐,注重低碳环保。推行公筷公勺”,杜绝使用一次性餐具。提醒消费者自觉遵守公共道德规范,倡导餐桌礼仪,谨记开车不喝酒,酒后不驾车。

三、讲究科学饮食,珍惜生态资源。引导消费者树立科学的饮食养生新理念,注重膳食均衡,合理搭配菜品,不制作国家明令禁止的野生保护动物,不制作来路不明的原材料菜品。

四、遵守行业规范,提升服务品质。坚守食品安全,提供放心菜、放心油、放心食品,绝不使用地沟油和变质食品,做到合法经营、诚信经营、童叟无欺、优质服务。

让我们行动起来,以文明用餐为突破口,以实际行动践行勤俭节约,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真正将中华民族优良的饮食文化和传统美德传承下去!

倡议人:__

20__年__月__日

珍惜粮食杜绝浪费倡议书2

亲爱的同学们:

在学校食堂里,你是否扔过只吃了几口的包子?你又是否倒过只吃了几口的饭菜?每天看到食堂里满桶的剩饭你是否有所震撼与心痛?当你扔掉每一个包子,倒掉一些剩饭时,也许你觉得这算不了什么,但是你是否想到世界上还有许多父母正为全家人的每餐饭食而辛苦奔波?你又是否想到贫困儿童饿的不成人形的照片吗?在我们扔掉粮食的时候,不仅扔掉了农民伯伯赋予汗水和心血的粒粒真情,更是灾区人民一份朴实而热切的渴望,是中国未来一份微小却珍贵的资源!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往上数几辈,咱都是农民的儿子、孙子┉同学们,我们当思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为此,我电信学院团总支特向全院学生提出以下倡议:

1、打饭要适量,吃多少打多少,做到不随便剩饭剩菜;

2、不偏食,不挑食;

3、积极监督身边的同学和朋友,及时制止浪费的现象;

4、就餐完后把餐具放回指定位置。

同学们,节约是一种美德,节约是一种品质,节约更是一种责任,让节约成为大学生活中的一种时尚风气,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常态!用实际行动参与到节约活动中,让节约引领时尚,为建设文明,和谐校园作出应有的贡献。

倡议人:xx

20xx年xx月xx日

珍惜粮食杜绝浪费倡议书3

朋友们:

你是否有过将只吃了几口的馒头扔到餐桌上?是否有过将吃了几口的饭菜就倒掉的现象呢?当你挑剔饭菜,甚至丢弃饭菜的时候你是否想到世界上还有很多父母正为家人的一餐饭食而辛苦奔波呢?看着食堂里装满剩饭的泔水桶,你是否明白饥荒仍是当今地球人的第1号杀手”这样一个事实呢?

据世界粮农组织统计,世界饥荒于2009年到达历史新高,每一天大约有超过十亿人遭受饥饿。全球有20%的发展中国家人口粮食无保障,饥荒每年平均夺去10000000人的生命,由于直接或间接的营养不良,全球每4秒钟大约有1人死亡!虽然我国粮食供给充足,但我们仍然要居安思危。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时下我省大部分地区正遭受百年一遇的严重旱灾,据云南省政府统计,2010年云南省因干旱受灾面积达3148万亩,占已播种面积的85%,绝收超过1000万亩,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90。2亿元。

我们都是社会的主人,我们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中,我们要用心去珍惜劳动,爱护粮食,为响应《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节俭粮食反对浪费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0]7号),以及省、州教育部门的号召,我们倡议:

1、各班进取开展以节俭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为主题的班会,就我国人口增加、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粮食安全压力大等现状进行充分的分析和讨论,树立节俭意识。

2、进取倡导崇尚节俭、科学饮食、健康消费的生活理念,摈弃铺张浪费等不良的饮食消费习惯。

3、珍惜粮食,适量定餐,不攀比,避免剩餐,减少浪费。

4、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饭剩菜。

5、到饭店吃饭时,点饭点菜不浪费,若有剩余的要带回家。

6、看到浪费现象勇敢地来制止,尽力减少浪费。

7、做节俭宣传员,向家人,亲戚,朋友宣传浪费粮食的可怕后果。

8、进取监督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及时制止浪费粮食的现象。

同学们,节俭是一种美德,节俭是一种品质,节俭是一种职责,让我们同心协力,拿出实际行动,从此刻做起,从点滴做起,让节俭粮食内化为自觉,成为习惯,让节俭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在在我们州一中学校蔚然成风,用实际行动参与到节俭粮食,反对浪费”的节俭行动中来,为建设礼貌、和谐的学校作出应有的贡献!

珍惜粮食杜绝浪费倡议书4

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我又看到学校食堂的工友们收集了三大桶剩菜剩饭,这真是让人痛心的现象!不知道你们是否有同感,是否也感到痛心,也许你并未意识到自己在浪费,也许你认为浪费一点点算不了什么、可是,你知道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那天,全世界已经有620万多人因饥饿而死亡、我国是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国家,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偏紧状态、据测算,1公斤大米约有米粒40000个,我国13亿人口,若每人每天节约1粒大米,则全国每天可节约32500公斤大米,每年可节约1200万公斤大米,可养活35000人、因此,六(3)班全体师生向同学们发出倡议:

1、不攀比,以节约为荣,浪费为耻。

2、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菜剩饭。

3、看到浪费现象勇敢地起来制止,尽力减少浪费。

4、做节约宣传员,向家人,向亲戚,朋友宣传浪费的可怕后果。

伙伴们,只要我们努力,人人争做节约小公民的话,我们的未来会更美好,我们的国家会更富强。

倡议人:

日期:

珍惜粮食杜绝浪费倡议书5

亲爱的全国人民: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粮食的珍惜意识也越来越淡薄,如果没有粮食,人们也就无法生存下去。但人们却肆意的浪费粮食,比如以下几种情况:

在餐馆里,有的人吃完饭但还是剩下很多,结完账出去后,剩饭剩菜都被服务员倒到了垃圾桶里,而有的人为了耍大牌,点的很多可就吃一点儿,剩下的全被倒掉了。而在网络上一些无良大胃王”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边吃边吐;有的假吃放进嘴里之后就扔了。这种用浪费粮食来剥夺人们的举动特别令人愤慨,好像粮食是从天上掉下来似的。而这些人都没有考虑过后果。新闻曾报道过:人们一天浪费的粮食够全国人民吃一年的了。现在超市里为什么有那么多美国进口、韩国进口、英国进口的食物呢?那是因为我们的粮食不够了,如果再这样继续下去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

那么怎么避免呢?请听我的建议:

(1)有吃不完的饭菜可以打包回家用微波炉或其它加热工具加热后继续吃。

(2)不能为了面子浪费粮食,吃多少点多少。

(3)国家网络可以加强监督,再适当的加一些惩罚,比如:把大胃王”的账号给封掉,网络也要拒绝这类节目的播出。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倡议珍惜粮食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

节约粮食的原因范文篇2

珍惜粮食杜绝浪费倡议书1

亲爱的同学们: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还有必要从一粒米上节约吗?有的同学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的确,节约一粒米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它却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素质。我们浪费一粒米,仍掉一个馒头,实际上丢弃的是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珍惜粮食就是在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谁知道农民的艰辛,浪费粮食就是在践踏他们辛勤的劳动成果,在此,学校大队部向同学们郑重地提出倡议:

1。珍惜粮食,适量定餐,避免剩餐,减少浪费。

2。不攀比,以节约为荣,浪费为耻。

3。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饭剩菜。

4。看到浪费现象勇敢地起来制止,尽力减少浪费。

5。做节约宣传员,向家人,亲戚,朋友宣传浪费的可怕后果。

6。盛饭要适量,吃多少盛多少,把碗里的饭吃干净,做到不随便剩饭剩菜。

7。不偏食,不挑食。

8。到饭店吃饭时,点饭点菜不浪费,若有剩余的要带回家。

9。积极监督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及时制止浪费粮食的现象。

同学们,节约粮食其细微之处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内在,小中见大。古语有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任何事情都是如此。粮食来之不易,行动起来吧!珍惜粮食,就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用实际行动做建设节约型家园”的带头人,为建设文明、和谐的家园做出应有的贡献。

倡议人:___

时间:____年__月__日

珍惜粮食杜绝浪费倡议书2

各位朋友们:

同学们,每年的十月十六日是世界粮食日”,我们国家将世界粮食日”所在的一周定为爱惜粮食,节约粮食宣传周”,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它是根据我们国家的国情确定的。

我国有十三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就是世界平均每四个人当中旧有一个中国人。而我国的耕地面积呢?仅仅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人口多耕地少,吃饭就成为我国的第一大问题。也许有的同学肯定会说:这怎么可能呢?我们这里一日三餐讲究搭配,讲究营养价值,鸡鸭鱼肉已是平常人家的.家常菜。但是只要你们去查一查资料,多看一些新闻媒介,你们就会知道,在我国的边远地区,由于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等原因,还有许多人在饿肚子,还有许多像你们一样大的孩子连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何谈读书上学呢?有人打过这样一个比方:十三亿人的嘴加在一起比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还要大。

也许有同学认为,节约几粒米没有多大用场,让我们一起来算笔帐:如果一个人一天节约一粒米,全国13亿人可节约2186万斤,这么多米可以救济4000多灾民吃2019年,可以给1000多名学生吃60年,所以节约粮食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但是,在我们的同学中,却普遍存在着浪费粮食的现象。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每天早上在咱们校门口的垃圾箱内,有许多同学把吃剩的馒头、油条、面包丢在里面;在学校吃饭的同学,也经常把大碗大碗的饭、菜倒在泔水桶内,这实在令人心痛。据有关部门估计,全国每年浪粉的粮食,足够5000万人吃一年,多么惊人的浪费啊!

我想: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会背古诗《锄禾》吧。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可以从这首古诗中可以看出粮食的珍贵。据统计,一粒粮食从播种到收割,再加工成成品粮,至少要经过20多道工序,这中间包含了农民多少辛勤的劳动,每一粒粮食都浸透了农民的心血和汗水。

目前,我国人均占有粮食还不足400公斤,刚才我说了还有少数盆困地区还有很多人吃不饱肚子,而且我国耕地面积仍在逐渐减少,人口都在不断增加,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中国还是一个缺粮的国家,粮食是不能浪费的。

同学们,我们是中华民族的新一代,要继承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在节粮宣传周”里,在以后的每一天,要开展爱粮惜粮,节约粮食的宣传活动,要求人人从自己做起,个个养成爱粮节粮的好习惯。

倡议人:xx

20xx年xx月xx日

珍惜粮食杜绝浪费倡议书3

亲爱的同学们:节俭是一种美德,节俭是一种智慧,节俭更是一种职责,一种品质。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可是,在学校食堂,我们经常能够看到这样的情形:许多同学将只吃了两口的馒头、整碗的饭菜倒掉。不一会儿,泔水桶就倒满了。看着满桶满桶的剩菜剩饭,真是令人感到可惜!

当你捧着喷香的米饭、吃着雪白的'馒头、端起美味的面条时,你是否想到这是农民伯伯顶着烈日辛勤耕耘换来的当你埋怨饭菜不可口、随意倾倒吃剩的饭菜时,你是否想到还有很多偏远山区的孩子因为贫穷而吃不饱饭,上不起学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浪费粮食就是践踏农民的劳动成果,就是无视我们父母的辛勤汗水。同学们,让我们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俭的优良作风,从节俭每一粒粮食做起,用实际行动为建设礼貌、和-谐的学校作出贡献!在此,我们向同学们发出如下倡议:

1、爱惜粮食,避免剩餐,减少浪费,把碗里的饭吃干净。

2、不偏食,不挑食。以节俭粮食为荣,,以浪费粮食为耻。

3、就餐时坚持安静,礼貌就餐,爱护餐具,坚持餐桌卫生。

4、进取监督身边的同学和朋友,及时制止浪费粮食的现象。期望同学们进取响应,自觉履行倡议,从我做起,从此刻开始,礼貌就餐,节俭粮食,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

同学们,我们必须行!

珍惜粮食杜绝浪费倡议书4

亲爱的同学们:

在学校食堂里,你是否扔过只吃了几口的包子?你又是否倒过只吃了几口的饭菜?每天看到食堂里满桶的剩饭你是否有所震撼与心痛?当你扔掉每一个包子,倒掉一些剩饭时,也许你觉得这算不了什么,但是你是否想到世界上还有许多父母正为全家人的每餐饭食而辛苦奔波?你又是否想到贫困儿童饿的不成人形的照片吗?在我们扔掉粮食的时候,不仅扔掉了农民伯伯赋予汗水和心血的粒粒真情,更是灾区人民一份朴实而热切的渴望,是中国未来一份微小却珍贵的资源!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往上数几辈,咱都是农民的儿子、孙子┉同学们,我们当思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为此,我电信学院团总支特向全院学生提出以下倡议:

1、打饭要适量,吃多少打多少,做到不随便剩饭剩菜;

2、不偏食,不挑食;

3、积极监督身边的同学和朋友,及时制止浪费的现象;

4、就餐完后把餐具放回指定位置

同学们,节约是一种美德,节约是一种品质,节约更是一种责任,让节约成为大学生活中的一种时尚风气,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常态!用实际行动参与到节约活动中,让节约引领时尚,为建设文明,和谐校园作出应有的贡献。

倡议人:

日期:

珍惜粮食杜绝浪费倡议书5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当我们唱起雄壮的国歌时,我们心中充满了自豪和幸福,我们为我们的祖国而骄傲。在此同时,我们是否为我们的国家焦虑过?

我们国家人口众多,已达到13亿人口,而我国的土地却仅仅占世界土地面积百分之七,却养活着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这么多人吃饭的问题就成了我们国家的一个大问题。

你们对此有什么想法吗?

对此,我们却深有感触。有人说:珍惜粮食就是热爱生命”,我觉得这句话说得非常好,我们一定要珍惜粮食,因为我们要热爱我们的生命。没有了粮食就没有了我们宝贵的生命,没有了宝贵生命,我们还怎么吃吃喝喝?还怎么和朋友们伙伴们一起玩耍?我想每个人都是非常的热爱自己的生命,因此我们要保护我们的生命,珍惜我们的粮食。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在此,我们六年级(3)班向广大师生提出以下倡议:

1、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饭剩菜。

2、看到浪费现象勇敢地起来制止,尽力减少浪费。

3、到饭店吃饭时,点饭点菜不浪费,若有剩余的要带回家。

4、不偏食,不挑食,不攀比,以节约为荣,浪费为耻。

5、积极监督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及时制止浪费粮食的现象。

6、做节约宣传员,向同学、朋友宣传浪费的不良后果。

这些都是我们身边的微小的细节,但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细节,却能让我们做到珍惜粮食,爱护我们的生命,何乐而不为呢?

粮食犹如甘霖,能让贫穷的土地盛开富有的花,能让富有的土地结下智慧的果,因此我们要爱惜它!珍惜它!老师们、同学们,我们要牢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要继续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那就让我们一起珍惜粮食从我做起”吧!

节约粮食的原因范文篇3

据调查,农户储粮损失损耗平均在10%左右,每年粮食损耗在40亿斤以上。

按每公顷土地玉米产量10吨计算,相当于增加20万公顷的土地。

按玉米生育期每公顷3000立方米水计算,相当于节约6亿立方米水资源。

按每公顷投入1.2吨化肥计算,相当于减少化肥投入24万吨。

我省作为产粮大省,由于受传统粗放管理习惯的影响,农民安全储粮意识淡薄,加之粮食产量大,储粮设施简陋、储粮方式原始、储粮技术落后。正常年景,全省玉米产量在400亿斤左右,玉米在收获后,有30%上楼子,20%上栈子,50%左右以“地趴”方式储存,鼠害、霉变、虫害以及禽畜啃咬问题严重,损失损耗数量非常大。直接影响农民收入和粮食有效供给以及国家粮食安全。

有没有解决的方法呢?答案很明确:有!

2007年起,我省参加了由国家科技部、农业部、财政部和国家粮食局等部委启动的“十一五”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东北平原农户储粮减损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先后在农安、九台等12个市县试点推广750套农户科学储粮仓。

2009年,国家批准我省建设3万套;2010年,国家批准我省建设15万套;2011年度8.6万套。

迄今,全省9个市(州)已累计建设农户科学储粮仓26.6万套,粮食减损效果十分明显,深受农民欢迎。

据省粮食部门提供的资料,我省推广的农户科学储粮仓为钢骨架矩形仓。分为大仓型和小仓型两种。大仓型,长6米、宽1.6米、高2.3米,容积22立方米,单仓造价4000元;小仓型,长4米、宽1.5米、高2.05米,容积12.3立方米,单仓造价3150元。分别装玉米穗13吨(折玉米粒9吨)和7吨(折玉米粒5吨),目前主要建设的是大仓型。该仓具自然通风、降水防霉、提质增重、鸡啄不出、鼠咬不到、安装快捷、装粮出粮方便、绿色储粮、美化环境等特点。

科学储粮仓的主要优点在于――

减损增收。农户科学储粮仓储存玉米,采用钢骨架设计,用6×6毫米锰钢网进行四周维护,具有自然通风、降水防霉,自然干燥功能。玉米储存一个周期后,可将玉米损耗由11.77%降至2%以内,加上季节差价,农户不仅当年就可收回投资,并且还有收益,增收效果明显。以22立方米大仓型为例,玉米储存一个周期,可减少损失损耗0.9吨,按照玉米上市初期平均售价1900元/吨计算,单仓减损增收1700元左右;加上农民择机卖粮的季节差价,每吨多卖200元,单仓还可增收1800元,这样每个农户单仓增收高达3500元。如果全省270万生产玉米的农户全部使用科学储粮仓,可减少损失损耗40亿斤以上,可增收40亿元以上。

节能降耗。农户科学储粮仓通过自然通风降水,没有煤电损耗,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如果全省收获后玉米有50%自然干燥,可节约煤10亿斤,节约电1亿度,节约烘干费用5亿元。

提高品质。玉米通过自然干燥降水,可避免高温干燥对玉米内在品质造成损伤,能够有效地保持玉米的内在品质。通过玉米的后熟作用,玉米容重可在收获后就脱粒的基础上提高10克,间接地提高了玉米等级。

改善环境。通过储粮仓建设,可使农户储粮和居住环境大为改观,整治了村容村貌,美化了居住环境,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省粮食局负责同志告诉我们:实施农户科学储粮仓建设,不仅可以增加粮食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而且也从源头上避免了“地趴粮”霉变、污染等问题,保证了食品安全,体现了“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宗旨,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心工程。据悉,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已明确在“十二五”期间,全国建设农户科学储粮仓800万套,其中我省将建设70万套,居全国第一位。

然而,推广科学储粮仓也还存在着相当大的难度,主要表现在:

地方财政压力大,影响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农户科学储粮仓单仓造价4000元,按中央30%,地方和农户70%比例筹措建设资金(其中:省级配套30%,市县20%,农户20%)。由于各级财政比较困难,尤其是市县配套资金难以落实,给财政状况差的县(市)政府带来了很大压力,进而影响地方政府抓农户科学储粮的积极性。

节约粮食的原因范文篇4

[关键词]粮食物流;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1013939/jcnkizgsc201551212

据调查,我国粮食产后损失浪费数量十分惊人,约占总产量的8%~10%。这些损失主要来自粮食物流环节,基础设施落后、技术管理水平不高是其直接原因。通过构建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实行高效的粮食“四散化”运输,是实现粮食有效利用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课题研究,为提高粮食流通效率提供思路,为后勤保障提供参考依据。

1后勤粮食物流发展综述

11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粮食现代物流体系作为粮食实体运动的依托和保证,对于降低粮食物流成本,提高粮食物流效率作用显著,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引起更多国家的关注和支持。发达国家的粮食物流发展,不论是在粮食物流理论探究,还是在实际操作层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运输学院院长BarryPrentice运用现代物流学理论,第一个提出了粮食集装箱运输理论,提出了建立包粮流通、散粮流通、集装箱运粮共存互补的粮食运输系统。澳大利亚的Champ博士经过研究提出:随着各国国有粮食流通体系逐步公司化,现代运输系统的设备逐步更新,小批量运输的需求量越来越多,对用特殊的设备防止混杂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集装箱运输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好方法,粮食物流系统将会实现各种形式的自动化和集装箱单元化。

12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国家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粮食问题,纷纷出台了多项惠农政策鼓励粮食生产。随着粮食产量的波动上升,粮食物流服务水平和满足市场需求、发展粮食经济的内在矛盾日益凸显,需要尽早建立粮食现代物流体系,提高粮食物流服务水平。国家已将构建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列为“十二五”规划重要内容,究竟如何构建粮食现代物流体系成为探讨和研究的热点,这些理论研究对发展我国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高兰、王淮(2004)指出,粮食“四散化”流通技术(即散装、散运、散卸、散储)是实现粮食物流一体化的关键技术和方法。董立淳等(2005)剖析了当前中国粮食现代物流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指出粮食现代物流存在物流技术装备水平落后、通道网络不完善和信息系统不健全三大制约瓶颈,建议通过大力推广粮食散化流通技术、建立粮食物流节点网络体系和搭建粮食物流信息化网络平台等措施,推动中国粮食现代物流的发展。孙宏岭等(2009)认为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物流的实体网络与虚拟网络的无缝结合已经成为粮食现代物流需求的首要目标和发展方向。

2后勤粮食物流存在问题分析

虽然粮食物流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发展,但由于历史原因,粮食物流在技术装备、管理体制等方面还有很大不足。结合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粮食物流建设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21粮食物流设施平台落后,“四散化”比例偏低

粮食仓库中,普通平房仓占的比重高达85%,立筒仓、浅圆仓等不足13%,专用车站主、码头装卸环节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高,设备老化严重,必要的散粮计量设备不足。专用运粮汽车、船舶、火车车皮等散粮运输工具的匮乏和粮食物流设施设备的不配套,加上各地四散水平发展不平衡,导致目前粮食“四散化”流通作业推广十分缓慢,粮食“四散化”运输的比重偏低,粮食物流效率低,成本高,损耗大。

22粮食流通渠道不够完善,物流运输成本偏高

当前,六大跨省粮食物流通道基本确立,但由于各粮食物流基础设施水平参差不齐,短期内难以形成合理高效的流通网络。如东北各港口粮食装卸基本都实现了“四散化”作业,但不少处于“北粮南运”海上通道的物流节点港口及配套设施“四散化”水平低,东北散粮运到后还需经过灌包运输,不仅提高了物流成本造成资源浪费,还直接降低了流通效率。另外,粮食铁路运输专用车辆尚未定型,无法实现粮食物流通道网络的无缝衔接,也导致粮食流通成本的提高。

23加工行业创新性不强,竞争优势不太明显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追求高营养、高安全、好口感的粮食及其产品,对粮食深加工企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相关部门对粮食深加工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投入并没有高度重视。当前,一些大的国有粮食加工企业由于历史包袱沉重,工艺落后,设备陈旧,管理粗放等原因只能进行粮食粗加工,创新能力不足。一些民营中小企业限于企业老规模小融资渠道有限,无法投入更多资金进行设施更新和技术创新。面对经营理论先进、技术水平高,规模庞大的国际粮食加工巨头,我国粮食加工企业的竞争力还远远不够。另外,各级地方政府为确保粮食安全,重复建设了许多中小粮食加工企业,形成的过剩加工能力对原粮的争抢,也扰乱了粮食市场的价格和合理的物流结构和流向。

24公共信息平台研发滞后,物流整合性不强

粮食公共信息平台可以有效衔接粮食生产、粮食储运、流通加工等诸多环节。目前,我国粮食公共信息平台开发运用还较为落后,许多粮食网站仅限于一些政策法规和国内外的粮食信息,内容更新较慢、不精细,不能满足企业和民众的需求。出于发展本地经济和保障粮食安全的考虑,各省在进行粮食物流发展规划时都强调要建设自己的粮食物流中心,不断提高本省的粮食仓储容量,发展壮大本地的粮食物流企业。从而造成了粮食物流园区和粮食物流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浪费了大量的资源,无形中也降低了我国整体的粮食流通效率。

3提升后勤粮食物流效能的对策建议

31发挥政府对粮食物流发展的宏观指导作用

各级地方粮食物流发展应该纳入全国粮食物流发展中去,以便得到国家和省在产业政策、市场准入、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性政策支持。同时,建立地区粮食物流发展领导小组,研究、解决本地粮食物流发展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如物流基础设施和粮食物流节点上的一体化问题,发挥对粮食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作用,推动各级粮食行业发展规划和政策的有效衔接。制定引导社会和民间投资参与粮食基础设施建设的措施,尽快形成以国家政策为指导,投融资、财税、工商管理等领域的政策支持的粮食物流发展格局,清除束缚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障碍,为粮食物流业发展创造有利的宏观环境。

32调整、强化粮食物流设施建设与改造

为适应粮食调入格局的变化,即由江西、湖南、湖北等从陆路调入的粮食减少,从东北、黄淮海及粮食进口等从海路调入的粮食不断增多的需要;重点打造“部级沿海城市散粮物流节点”和“华东地区粮食主销区粮食注入通道”,选择地区建成主要承担粮食“北粮南运”节点及粮食进出口功能,以水公、水铁联运为主要运输方式,辐射周边内陆省份的陆港联运型国际粮食物流中心,大力调整和强化粮食物流设施的建设与改造。

33加大对粮食批发市场的设施改造

以宁波为例,多数粮食批发市场占地不足5000平方米,年交易总量不到5万吨。大部分市场交易主体为个体经营户,以小宗买卖和现金结算为主。市场服务方面大多数仅为经营者提供租赁营业铺位,缺乏配套的仓储、质检、信息等服务,严重影响了现代粮食批发市场功能的发挥。需要从粮食流通体制深入改革与现代粮食物流中心功能发挥的角度来认识粮食批发市场的作用与相应的设施改造问题,使以信息为主导的粮食批发市场设施得到协同的投资与利用。

34加快粮食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建设

目前,有些地市尚未建成统一的粮食信息平台和数据库,没有全面、稳定的信息来源渠道以及建立科学、完整的指标评价体系,要利用国家正在规划全国粮食安全预警体系的有利时机,积极进行粮食监测预警信息系统的功能完善与设施建设。为缓解仓容不足和资金紧张的问题,应鼓励粮贸公司建仓储粮,并在贷款利息上给予优惠和贴息。对新建仓库,如需要则可保证一定期限内租用,并签订代储合同,既解决了储备粮仓容少的问题又有助于企业还贷。远期来看,应该发展专业的粮食仓储公司。粮食仓储公司将主要承担三项任务:一是按照政府指令保管储备粮;二是为粮油贸易企业储备粮油;三是为农民代储粮食。

35建立合理的储备粮收购机制,确保储备粮源充足

粮食的收储中,稳定的粮源非常重要。为保证储备粮粮源,一是扶持鼓励本地种粮大户,重视本地粮源。可以将粮食收购与农业信贷相结合,种粮大户可以将粮食抵押给收储公司取得由政府贴息的贷款,也可以按保护价将粮食直接出售给收储公司,这样不仅可以使种粮大户的再生产资金有所保证,而且在稳定了政府粮食储备的粮源的基础上规范了农业贷款的发放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杜绝目前农业贷款被随意挪用的状况。二是与粮食主产区建立长期稳定的粮食供应关系。一方面,在政府协调下由各粮食企业与粮食主产区签订长期稳定的供粮合同;另一方面,鼓励本市农民或企业到国内粮食主产区或国外建立粮食生产基地,或与产区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粮食产业化经营共同体。

36优化储粮结构,节约成本

实行动静结合的储备库存结构。为实现粮食储备的储备功能并提高运行效率,应实行动静结合的储备库存结构。一方面,储备库中在任何时点都要有保质、保量的粮食储备。这部分储备粮的轮换更新要实行先进先出,不允许架空。这样才能保证储备粮在需要动用时能够做到调得动,用得上。这部分粮源既可以通过与粮农签订订单实现,也可以通过粮食批发市场购进。为此,应专门制定出轮换费用的补贴标准。另一方面,对于轮换出的粮食要通过粮食市场参与市场运作,实现低成本的轮换更新,从而提高储备效率。同时,提高粮食储运技术,提高粮食“四散化”运输水平。粮食储运的“四散化”(散装、散卸、散运、散储)是全球性的大趋势。与包装粮相比,粮食储运散装化作业可以加快粮食流通,提高粮食流通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生产率,减少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粮食流通费用,降低粮食储备成本,减少粮食在流通过程中的损耗和污染。受储运设施设备的限制,在粮食储备体系建设过程中,新建仓库及配套设备要符合“四散化”作业的标准,旧粮仓可进行改造升级以符合“四散化”要求,逐步推广“四散化”作业,提高粮食储运效率。此外,要不断提高粮食储备的环保技术水平,如运用先进的防治虫害方法而避免污染粮食。提高检验检测技术,防止有毒有害的粮食危害消费者健康,从而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确保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李雪,申少侠东北地区粮食物流集散中心构建研究[J].中国市场,2014(35)

节约粮食的原因范文

为深入贯彻关于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氛围的重要指示精神,学校在全校开展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热潮,营造了良好的校园节约氛围。同时,学校认真贯彻落实自教育厅相关精神,积极开展自查工作,现将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1.工作概况

本学年,我校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列入工作重点,将“立德树人”作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工作的核心目标,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主题教育作为学生养成教育重要内容,贯穿教育全过程,教学上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思想品德教育。深刻理解“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深化“三爱”“三节”教育的重要内容。

1.1学校供餐规模和供餐模式

学校现有教职工及后勤保障人员257人,学生总数1861人,其中包括在校外实习生数434人,走读学生387人,实际在校就餐学生数1040人。学校现有一栋楼作为食堂,上下共两层,合计2400平方米,食堂保障人员16人。学校实行自选供餐制,学生根据实际需要自由选购饭菜品种、数量,凭饭卡或手机支付结算,吃饱为止。学校根据前期统计的每日就餐学生流量,合理安排售饭档口和花色品种,实施错峰就餐。

1.2学校餐饮浪费现状

本学期2022级新生报到入学后,我校住校生人数基本维持在1000人左右,承包公司根据学校在校生人数配送原材料和蔬菜等,学校食堂会根据学生人数配餐。经过长期工作经验的积累,厨师及售饭人员对学生的饮食规律和饭量基本掌握,按照“按需配餐”“多餐少取”、“适当控制”等原则购饭,所以我校食堂的浪费情况很少出现,只有部分新生由于不敢说明情况或对自己饭量预估有误而出现吃不完的情况,大多数学生均能实现光盘。

1.3开展制止餐饮浪费工作情况

1.3.1加强教育宣传,营造厉行节约氛围。

按照市教育局相关文件要求,学校围绕“节约粮食,文明就餐”,利用“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板报设计等形式开展多样的宣传活动,积极开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提倡文明用餐“光盘行动”。在学校食堂明显位置张贴宣传标语或宣传画、摆放提示牌,提醒师生适量点餐,节约粮食。持续开展国情区情、中华美德、优良传统等教育,广泛传播“爱惜粮食”、“健康生活”、“科学用餐”等观念,进班级、进课堂、进活动、进宿舍,引导全体师生提高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意识,养成爱惜粮食、文明餐饮习惯,践行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使浪费可耻、节约为荣成为广泛共识。

同时,结合中秋、国庆等传统节日和重大节日,深入开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主题宣传,通过学校LED屏、校园广播、黑板报、主题班会、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多种宣传手段,大力弘扬文明节俭社会风尚,大力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形成强大宣传声势。

1.3.2优化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工作体系。

我校采取“教师轮值,值周生负责”的督查小组,每日三餐安排教师轮流在食堂值守,维持就餐纪律并严格检查餐饮浪费情况,保证每桌每人不剩饭、不乱倒饭菜。学校又安排值周生检查执行情况,实行减分制,将餐饮浪费与班级量化考核直接挂钩,通过以上措施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剩饭。

优化食堂配餐、分餐等后勤服务管理,从源头上减少餐饮浪费现象,在学校食堂大力推行适度点餐取餐,深入开展“光盘行动”,并将之作为餐厨垃圾源头减量、深入推进垃圾分类的一项重要举措,教育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内涵。学校食堂全面推行“半份菜、小份菜”、简餐和标准化饮食,科学合理安排饭菜数量,所有教职工和学生在食堂就餐时,坚持按需、少量、多次取餐,杜绝“舌尖上的浪费”,有效引导学生适度合理点餐,促进养成节约粮食习惯。

1.4本次自查工作的组织和实施

我校高度重视制止餐饮浪费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纪委书记、副校长为副组长,办公室、总务处、宿管科、德育科等职能部门领导及学校食堂管理人员具体负责的食品领导小组,形成了职责清晰、任务具体的组织体系,建立起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协同联动工作机制。

2.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2.1组织领导

首先是对节约型校园建设的组织领导统筹力度欠佳。虽然建立了协同联动工作机制,但是目前没有形成厉行节约专班,研究部署、制定与执行工作方案时缺乏全局统筹。

其次是对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重要指示精神学习领会不够透彻,特别是没有充分认识考虑到大多数中职学生的理解力和执行能力,使得学生不能把指示精神吃透,内化为自己行动的准则。目前主要是依靠教师与值周生的监督管理落实节约行动,而不能完全从意识上转变思想,因此会出现无人监督时浪费行为增加的现象。

2.2餐饮供给

学校在就餐环境、就餐制度等方面苦下功夫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工作取得了实质成效。但这只是餐饮供应的最后环节,目前,学校在食品供应其他环节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浪费。例如,在原材料物流配送以及食品加工等环节,由于监管力度不到位,食品存在被丢弃、大面积切削的情况。

由于学校食堂属于第三方外包,学校食堂的从业人员更换频率较快,在对其培训和管理方面存在一定困难,沟通与监管难度大,工作方案推进时容易受阻。例如在餐饮搭配方面,在校教职工及学生群体庞大,学校规模并不小,而学生正处于发育阶段,需要多种菜品满足营养搭配、膳食平衡,同时也需要变换新鲜口味丰富多样化餐饮选择。但是在与食堂沟通的过程中存在困难,菜品一直比较单一,不能很好引起学生食欲,导致就餐人数较少,学生就餐兴趣较低。

另一方面,学校虽然设置了小份饭窗口,但是基本上仅限于晚餐,而且形式比较单一。实际上由于男女生、不同身体素质同学的饭量各有差异,无论午餐、晚餐,小份、半份、自助、按需供餐等餐饮节约供应制度都可有效减少浪费。

2.3宣传教育

在宣传教育的过程中学生都表示自己要节约食物的好孩子,但在实践过程中,部分学生对节约食品的认识还不够透彻,存在“多拿多占”浪费丢弃的的现象。这主要是对学生的宣传教育不够透彻,特别是作为特殊儿童,对自己行为的控制不够好,节约的理解不够深刻。

同时,目前针对节约粮食的宣传活动开展存在形式单一、内容不够丰富、覆盖面窄的问题。主要是通过主题班会和宣传板报的形式开展,宣传力度和辐射范围有限,这主要是由于对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理解仍然停留在浅层,没有深入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

另外,由于学校学生本身的年龄特点及学缘结构所限,没有很好地做到将厉行节约与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紧密联系起来,这也是学生没有真正通过实践体验到劳动的艰辛和粮食的来之不易,真正形成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的思想意识的原因所在。

2.4制度体系

在实际工作中,因为考虑到学生的特殊性,对相关制度规则执行不够严格,让学生认识不到餐饮浪费的错误性。同时,没有形成严格的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原因在于学校虽然制定了值班教师、班主任、德育等多部门协调管理的消除餐饮浪费的联系网,但是对学生光盘或者浪费的行为的监督和惩奖多以口头批评为主,不够及时有效。

3.相关改进措施

3.1深入学习指示精神

学校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理解力水平的学生开展进班级专题知识讲座,深入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的日常饮食行为,分析案例、讲事实摆道理让学生理解浪费的是可耻的的行为,鼓励学生之间互相监督,争做吃完饭的好孩子。

制定工作指导方案,在节俭办会、节约办公用品、制止餐饮浪费等各个方面制定工作要求,将勤俭节约落实到工作实处,落实到生活实处。

3.2强化配餐监管力度

注重收集师生对学校食堂食品的建议,积极与食堂承包方以及食堂工作人员沟通,特别是加强对学校食堂从业人员的培训,确保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为师生提供美味可口,营养搭配合理的餐食。

同时班级报餐员及时向食堂工作人员报告学生人数,尽量做到按需配给,从源头上减少浪费。

继续推进“光盘行动”。倡导学校食堂积极推行“师生不多点、食堂不多打、厨房不多做”的良好餐饮行为,力求吃光喝尽不剩饭。

从学校、班级各个层面,加强制止浪费、厉行节约制度建设,利用督导检查、明察暗访等各种方式,开展监督检查,对浪费行为予以制止,对反面典型予以曝光。

3.3创新教育引导宣传方法

宣传教育上,在黑板报、宣传栏上多用形象生动的图片,让学生便于理解。同时并且把食品节约纳入班级常规会议,做到时时提,天天讲。

一是学校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将把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为当前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加强节俭意识教育,在全体师生中全面开展节约行动,从而引导全社会大兴勤俭节约之风。及时梳理一批节俭典型,大力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良好舆论氛围。

二是创新宣传教育方法,开展各类校园活动。精心设计活动形式,围绕勤俭节约开展主题班会,主题党日等日常性活动,加强粮食安全宣传,把勤俭节约作为文明校园创建的重要内容。

三是加大社会实践劳动。现在由于疫情影响2022级和2019级学生没办法参与其中,但是2018级实习生已经做出安排部署,通过实践让学生体验到劳动的艰辛,了解粮食的来之不易,真正形成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的思想意识。

3.4强化健全制度体系建设

形成学校的德育科为主导,值班教师、班主任、值周生严密监督的杜绝浪费的监督网。特别是发动值周的作用,各班安排专门学生监督餐饮浪费行为,一旦发现积极上报给值班老师,由值班老师向本班班主任和德育处上报。将餐饮浪费纳入班级考核中,按照相关标准扣分。设置光盘小集体,让学生之间互相监督,有集体荣誉感。对浪费行为及时处理,将杜绝浪费和学生评优评先联系起来。

学校将“光盘行动”等要求纳入评优评选指标体系,结合培育选树新时代好少年(美德少年)、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及时总结“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培养节约习惯”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发掘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让勤俭戒奢学有榜样,行有示范。将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等内容纳入学校规章制度、师德师风建设、学生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中,引领广大师生形成良好行为规范。

节约粮食的原因范文篇6

关键词:谷物烘干机;市场前景;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S2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0-9868(2016)05-0095-03

引言

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供粮食等农产品有效供给,是农业部门确保粮食安全生产的头等大事[1]。近年来,云南省楚雄州农业部门在保证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粮食连年增产,2015年全州粮食总产量达到125.23万t,其中水稻种植面积6.68万hm2,总产量达到49.8万t,创造了州内粮食年总产量新的纪录。面对粮食连年丰收,在珍惜农业生产来之不易的好局面的同时,有必要思索如何减少粮食收获后因天气变化和晾晒等生产环节造成的损失。据资料显示,采取传统的日光晾晒方法因晾晒不及时、晾晒不当及储存方式不合理等因素,造成粮食虫害、鼠害、霉变及发芽等损失粮食率为5%左右[2]。因此,从这一意义来讲,大力推广谷物干燥机械化技术势在必行。

1楚雄州基本情况

1.1农业生产基本情况

楚雄州辖9县1市,共有103个乡镇,总面积2.9万km2,总人口272.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7万人,占总人口的61.2%。全州境内多山,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0%以上,盆地及江河沿岸的平坝所占面积不到10%,最高点海拔3657m,最低点海拔556m,年均气温14.8~16.2℃,年均降水量800~1000mm,有耕地总资源32.5万hm2,农田有效灌溉面积9.66万hm2,高产稳产农田4万hm2。2015年,全州人均有粮459kg,农村常驻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03元。

1.2水稻机械化生产基本情况

水稻是楚雄州的主要粮食作物,年平均种植面积约6万hm2,全部为单季稻,海拔1400m以上中高海拔地区品种以粳稻为主,海拔1400m以下低海拔地区种植有少量籼稻,全州水稻种植面积中60%的田块适用于中小型机械开展机械化作业。近年来,楚雄州农业部门把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纳入了高产创建项目,列入了农机推广部门的工作重点,扶持和创办了一批整村推进的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点,推广了以机耕、机插和机收作业为主的农机新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15年,楚雄州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44.5%(其中:机械耕作水平85%,机械栽插水平为10%,机械收获水平为25%),在云南省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2谷物烘干机械化技术及现状

2.1谷物烘干机械化技术

谷物烘干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步骤,也是农业生产中的关键环节,是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谷物烘干机械化技术是以机械为主要手段,采用相应的工艺和技术措施,人为地控制温度、湿度等因素,在不损害谷物品质的前提下,降低谷物中含水量,使其达到国家安全贮存标准的技术[2]。谷物烘干机按其受热脱水方式分为以空气为介质的烘干机、远红外烘干机、高频烘干机和微波烘干机等多种。目前,出于设备投资和生产费用的考虑,农业生产上常规使用的均是以空气为介质的烘干机,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加热的空气把热量传给谷物,再由空气把谷物蒸发出来的水分带走[2]。

2.2国内谷物烘干机现状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和体制状况的不断变化,谷物烘干机械最初在部分国有农场、粮库及集体企业使用,专业化、集约化规模经营的农业系统的种子和粮食生产基地也逐步装备起成套的谷物烘干设备,并与仓储、加工等设施配套成龙,成为谷物烘干机械的主要用户[3]。近年来,谷物烘干机被列入了农业部门的购机补贴目录,得到了各级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推广。对于水稻种植区域的众多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而言,烘干机械已经成为一种“刚性需求”,其保有量增幅快速攀升,发展势头迅猛。楚雄州谷物烘干机推广工作2015年刚刚起步,共有6户种粮大户共投资128万元,分别安装8台套低温循环式谷物烘干机,当年共示范烘烤水稻2800t,示范效果较好。

3谷物烘干机械化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3.1谷物烘干机械化是水稻全程机械化的薄弱环节

在水稻生产从塑盘播种、工厂化大棚育秧、大田耕耙、插秧、病虫害防治、施肥、灌溉、收割、运输到干燥入库全程机械化中,机械烘干是谷物入库之前的最后一道环节。据资料显示,目前国内每年机械烘干谷物仅占全国谷物总产量的1%左右,而世界发达国家机械谷物烘干能力达已到总产量的95%左右,可见我国谷物烘干机械的发展水平已远远落后,不能适应于谷物生产发展的现代化需要[3]。特别是楚雄州此项技术的推广才刚刚起步,有较大的推广潜力。

3.2谷物烘干机械化是粮食规模生产的必然要求

随着近年来土地流转进程的不断加快,粮食种植大户越来越多,种植面积越来越大,种粮大户对高效、方便和快捷的烘干机械需求越来越迫切。由于机械化收获的快速推进,出现了高效快速的机械化收获方式与原始的谷物干燥方式严重不适应,致使大批高水分的谷物无法及时晾晒,装在口袋里或被堆积在一起容易发热甚至霉变,影响其食味、品质。据资料介绍,高水分的谷物收获后3h内应进入机器干燥,24h内应将其水分降到安全储存标准,方可确保谷物生物活性与品质不受影响[2]。谷物烘干机的推广还可减少晒场用地,1台12t烘干机能满足40hm2粮食种植面积的干燥作业,按规模种植地区的晒场与粮食种植面积比为1.0%~1.5%测算,就可置换出0.4hm2晒场,对于节约土地资源有较好的现实意义。

3.3谷物烘干机械化是减少粮食损失和节约劳动成本的需要

干燥机械化技术的采用,使得谷物干燥不受气候、场地等条件的制约,特别在收获季节遇到阴雨灾害性天气,可大幅度减少霉变损失。据在牟定县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调查测算,采取传统的院落、房顶及村中硬化道路等场地太阳晾晒方法,谷子从收获时的水分点20%左右晾晒到14%的储备要求,需2~3d时间,损失率为2%,计算平均晾晒成本为200元/t,而采用谷物烘干机(光裕牌5HXG-15型)烘烤1t谷子平均耗时仅需1.5h,电费、燃料、机械损耗及人员工资平均成本费用为160元/t,与传统太阳晾晒方式相比,能节约成本40元/t,减少损失30kg/t。

4谷物烘干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4.1重视程度不高,推广工作起步较晚

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围绕“多打粮、打好粮”,农业部门从上到下把工作重心和项目资金都放在了粮食的产前、产中环节,普遍忽视粮食的产后处理特别是烘干问题,缺乏对粮食烘干环节的重视、研究、扶持和指导,缺乏相应的推进措施,导致粮食主产区在粮食烘干与仓储方面发展步子迟缓。粮食烘干机械的示范推广起步较晚,与土地规模化种植和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不相配套,抵御气象灾害、抗击自然风险能力薄弱。

4.2投资主体培育乏力,农户积极性不高

目前,从事粮食烘干业务的业主明显不足,特别是与省外及省内周边州市相比,楚雄州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机械烘干市场主体。截至2015年末,楚雄州各类农民合作社总量有2394家,其中农机合作社有30家,而开展机械烘干作业的仅有6家,烘烤作业才刚刚起步,仅满足于自我需求,社会化服务仅零星开展,宣传面太窄。另外,由于烘干机械一次性投资较大,有效运营时间短,利用率不高,投资回收慢,业主投资积极性也受到影响。加之楚雄州粮食种植以小户分散经营为主,水稻收获时期又多处于干旱少雨季节,也影响了农民使用粮食烘干机的积极性。

4.3政策不配套,用地难、融资难问题突出

近年来,虽然国家和各级部门出台了稳粮增收的多项政策,但诸如粮食晾晒、烘干及仓储等附属设施的用地需求没有明确的政策支持,由于受指标和规划的限制,农民合作社和种粮大户的粮食晾晒场地难以解决,烘干设备和粮仓的用地难以审批。同时,由于农民合作社和种粮大户资本积累有限,加之前期在流转土地、购买农资、农机等方面的生产性投资较多,所以在粮食烘干与仓储方面的筹资更加困难,而且目前农村金融业务发展相对滞后,农民贷款难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制约了烘干机械等较大型农业机械产品的发展。

5发展谷物烘干机械化的对策建议

5.1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农机推广部门一是要尽快引进、试验、示范一批使用可靠、节能环保、经济适用的中小型通用机型,探索一条收获与烘干相结合、分散烘干与集中烘干相结合、固定烘干与移动烘干相结合的谷物机械烘干模式,根据能源条件,科学合理地选择煤、电、油、秸秆及太阳能等能源;二是把粮食烘干纳入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工程,采用现场会、观摩会和培训班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三是要重点扶持有条件的农机合作社或种粮大户先行购买示范,建立粮食烘干示范基地和粮食烘干服务中心,创建一批可看、可学、可复制的典型和样板;四是要根据各县(市)粮食种植面积和农民需求,做好前期调查,进行合理布点,探索粮食烘干最佳服务半径,减少粮食运输成本,防止一哄而上,造成烘干机械重复购置浪费。

5.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针对谷物烘干机推广才刚刚起步的实际,建议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中适当提高烘干机械补贴比例,鼓励有条件的各级地方财政对烘干机械实行累加补贴,解决业主“买不起”机械的问题。国家财政用于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农业项目资金,要切块专门用于粮食烘干环节,引领带动粮食烘干工作。城乡建设部门要将粮食烘干用地纳入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和乡村规划,给予优先考虑[3]。对符合设施农用地条件的粮食烘干设备及库房用地,国土部门要按照农用地标准及时审核解决,对属于建设用地的,采取新增建设用地计划、盘活农村闲置及低效用地等方式统筹解决。

5.3多渠道解决晒粮问题

目前,楚雄州水稻收获时的含水量较大,一般在18%~22%,必须晾晒或烘干到含水量小于14%后方能储存。建议从农村实际情况出发,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多渠道解决农民晒粮难题。对于普通农户,引导他们利用自家院落、房顶或村中硬化街道等场地,或利用蓬布、篾席或塑料薄膜等工具或设施,对收获后的水稻进行晾晒。对于种粮大户,在不影响土地产出的情况下,可利用承包地建设简易的晾晒场,将耕地平整压实后晾晒、囤放粮食。粮食晾晒、囤放完毕,再对晾晒场地进行耕起,错季种植相应的粮食或蔬菜。为节约土地,不提倡建设永久性晾晒场。同时,在新农村文化体育场地建设中要统盘考虑粮食晾晒问题,做到既可满足村民文体活动需要,又可用作粮食晾晒。

参考文献

[1]高明飞.关于山东省粮食干燥与储存问题的对策建议[J].农机质量与监督,2014(10):7-9.

[2]赵学伟.周兵.我国粮食干燥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J].粮食与饲料工业,2003(2):15-17.

节约粮食的原因范文篇7

关键词:灰色关联分析;粮食产量;灌溉面积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4-0019-01

1前言

农业一直在我国的经济结构中起着基础性地位的作用,当前我国人口基数大,但能耕地种植粮食的地域面积有限。而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进步,粮食产量总体上升,但现在我国的粮食物价上涨,粮食问题已成为一个热点问题。从影响粮食产量的五个因素(农业劳动力人数、灌溉面积、化肥用量、机械使用、耕地面积)出发,使用Matlab软件与Excel软件计算关联度来刻画这些因素的“重量级”。

在客观世界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类型的系统,每种系统都由许多因素组成。这些因素往往比较复杂,分不清哪些因素关系密切,哪些因素关系不密切,我们称这种关系是灰色的。由于灰色因素的作用,对事物的认识只能停留在表面,而不能看清本质,于是我们引进了关联度分析的概念。目的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寻求系统内部哪些因素的关系密切,哪些因素的关系不密切,从而掌握系统的主要特征。

2计算过程步骤

2.1原始数据变换,消除量纲的影响

可以将一组的序列中的每一个数分别去除相应序列中的第一个数,得到一组新的序列,初值化数列中没有量纲。这里以1983年的数据为母序列,其余年份的数据为子序列用子序列去除母序列对原始数据作消除量纲的变换。再计算每一年的各数据的绝对差,结果为

2.2计算关联系数

2.3计算关联度

关联度是一种“关系”,两个时间序列借助于几何图形比较,如果两个几何图形在任何一时刻点的值都相等,则两个序列的关联度一定等于1。因此,两序列的关联度是两个各个时刻关联系数的算术平均数,用R表示,则R=1N∑Ni=1ri,其中N为两个序列的数据个数,ri为两个序列各个时刻的关联系数,R为关联度。下表就是计算结果:

劳动力与粮食产量的关联度为0.857386,机械使用与粮食产量的关联度为0.54945,灌溉面积与粮食产量的关联度为0.927722,化肥用量与粮食产量的关联度为0.592372。

3分析与讨论

(1)农业灌溉面积是影响我国粮食产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据调查,我国农田受旱面积年均达3亿亩左右,平均每年因干旱减产粮食280多亿公斤。由于缺水,造成许多地区大量挤占生态用水和环境用水,荒漠化、沙化面积在不断扩大。而我国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约为0.45。因此,我们应该“节水高产”并举,高度重视水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与传统经验相结合,采取一些工程灌溉技术措施,如滴灌技术、微灌技术、喷灌技术、精确控制灌溉技术等。

(2)农业劳动力因素也和我国粮食产量关系密切,而机械使用与粮食产量的关联度较低。

农业劳动力因素也和我国粮食产量关系密切表明我国的农业结构与美国的农场耕作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我国粮食生产主要依靠劳动力,而农业机械使用较低。目前我国农村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数73%,且有递减趋势,实现我国的农业机械化生产将会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我国机械工厂有必要增加农业机械设备,改进机械性能,提高机械工艺技术。

(3)耕地面积也是影响我国粮食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足的国家,人均耕地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45%。面临日益紧迫的人口,我国建筑面积将不断增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农村也将城镇化。为了节约耕地面积,要引导农民相对集中建房,将农村已占有的非农建设用地节约出来的土地置换用于城镇发展。

(4)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

随着我国化肥工业的发展,化肥品种日益增多,使用量增加,但粮食产量与化肥用量的关系不是很明显。因此,有必要讲究施肥技术。大量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因土施肥,按作物种类和其需肥规律用肥,改进施肥方法等均能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改进施肥方法可以改表面撒施为集中条施、穴施,改浅施为深施,把粉肥或结晶肥压制成粒肥施用。

参考文献

[1]孙文生.经济预测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

[2]王梦奎,马凯.建设节约型社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节约粮食的原因范文1篇8

一、黑龙江省农民收入状况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农民的收入有了很大提高,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72元增加到2007年的4132元。但是,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的收入呈现出低水平的缓慢增长和收入结构不合理的特点。

(一)农民收入在低水平上缓慢增长

长期以来,黑龙江省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始终低于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199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182元,首次突破2000元;同期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768元,后者是前者的1.73倍。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13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10245元。1996年至2007年12年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年均增长率为5.98%,同一时间段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均增长率为9.52%。由此可见,农民的收入水平低且增长缓慢致使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绝对差额由1996年的1586元上升到2007年的6113元。事实上,2007年黑龙江省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比1998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4269元)还要低137元,也就是说当前黑龙江省农民的收入水平与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存在着10年以上的差距。

(二)农民收入的结构不合理

首先,黑龙江省农民的纯收入中家庭经营收入所占的比重常年超过70%,2007年这一比重略有下降为68.94%。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82%以上又来源于种粮收入,2006年这一比重高达88.20%,由于农业生产的比较收益低下加之农民分散的小规模经营使得家庭经营收入不可能有跨越式的增长。其次,工资性收入没有成为种粮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与发达经济省份相比,黑龙江省的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无力为广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乡镇经济近几年所处的整体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乡镇企业自身又处于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的转型时期,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也大大降低。农民思想守旧,囿于各种风险的考虑,缺乏赴东部经济发达省份务工的自主性。农村青壮年是现有外出务工人员的主力,但在农民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水平低及社会保障制度欠缺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下,农民的打工生活并不稳定。加之土地的保障作用在他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外出务工农民也无法摆脱对土地的依赖,他们在城乡之间、农业与非农业之间“钟摆式”地徘徊。直至2006年工资性收入占黑龙江省农民纯收入的比重才超过18%,而在沿海经济发达的粮食主销区,这一比重在2004年就已达到了52%[1],可见工资性收入没有成为黑龙江省农民收入的新增长点。再次,农民的低收入水平必然导致财产性收入增长的徘徊不前。农民的转移性收入与城镇居民的转移性收入在内容上有着本质的不同,主要是亲戚朋友间的相互赠送。考察农民年内现金支出可以看到农民的转移性现金收入和转移性现金支出大体相抵,个别年份甚至出现收不抵支的现象,由此可以推断农民获得的真正意义上的转移性收入少之又少。

二、黑龙江省农民种粮增收面临的困境

由于多种原因黑龙江省农民无论在增加种粮收入上还是在降低种粮成本上都面临着如下困境:

(一)成本方面

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需要有资金的投入,农业部门也不例外。粮农的投入包括资金投入、物质投入和劳务投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投入和劳务投入也需要资金支出,这就要求我们在考察农民种粮成本时将物质投入和劳务投入也考虑在成本之内。从支出结构看,现阶段黑龙江省粮农用于生产性固定资产的现金支出仅占种子、化肥、农膜等日常现金支出的1/6左右,这使得粮农投入生产的行为趋于短期化,其结果必然对粮食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产生消极的影响,致使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难度加大,粮食生产后劲不足。粮农投入生产行为的短期化一方面是由于资金短缺,另一方面是源于生产成本的快速增长。如前文所述,当前黑龙江省广大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比至少有十年的差距,纯收入是农民用于再生产投入和当年消费支出的全部。面临着上学难、看病难和养老难,农民的消费支出捉襟见肘,无力将更多的现金投入到粮食生产中。除了自身资本积累外农民获取资金的另一个途径是农业贷款。在我国,由于国家一直实行向城市及工业倾斜的金融政策,我国法律体系所维护的金融资源配置制度使农村资金通过商业银行不断外流[2]。国家对农村的放贷仅限于大型基础设施、国债配套资金和生态建设等大型项目,对农户农业生产的金融服务处于萎缩状态。由于农村正规金融机构贷款手续复杂且审核严格,加之现行的抵押担保制度的约束,使农民的金融需求很难得到满足。于是,农民转而求助于民间金融。据笔者调查,黑龙江省民间借贷的最高年利率高达15%,这无疑加大了种粮农民的生产成本。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飞涨使粮农的利润空间进一步下降,最终导致广大粮农失去长期持续投资粮食生产的信心。2008年春耕时节,黑龙江省的大豆种子价格上涨至5元/斤,比2007年的2.7元/斤上涨近1倍[3]。据国家有关部门抽样调查,1995-2007年,水稻、小麦、玉米三种粮食作物生产的亩均物质费用由178.3元上升至238.9元,亩均人工费用由116.07元上升至155.80元,两种费用的增长幅度均超过了33%[4]。国家对粮农的生产补贴几乎全被生产资料价格的快速上涨所吞噬。

(二)收入方面

笔者从制约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和影响粮食价格的主要原因来研究粮农增收面临的困境。当前,黑龙江省粮食产量的提高主要面临以下制约因素:①粮食播种面积增加与耕地质量下降并存。黑龙江省的粮食播种面积已从1996年的779.6万公顷增加到2007年的1082.1万公顷,但由于长期重开发轻整治致使耕地质量严重退化。有机质含量以每年1‰-3‰的速度下降,开垦较早的黑土区已由垦初的9%-12%下降到目前的2%-5%,地力减退制约了粮食单产水平的提高。②土地细碎化制约了规模经营。在黑龙江省农区依据农田质量的优劣分配土地使每户农民有限的土地更加细碎化而不能实现规模经营,而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往往需要土地规模经营作为前提。③农业基础设施发展滞后,自然灾害严重。水资源短缺是制约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松嫩平原是重点的产粮区,耕地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的45.6%,而水资源量仅占全省的5.7%。黑龙江省的农田水利设施多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兴建的,年久失修损坏严重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自然灾害成灾率居高不下对粮食生产的负面影响非常巨大。完善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和健全的粮食流通体系是形成合理的粮食市场价格的基础条件,然而当前不论是在全国范围还是在黑龙江省,这两个基础条件都不具备。“价格双轨制”即粮食市场价与保护价并存,难以形成统一有序的粮食市场,竞争不充分必然导致粮食价格的不稳定和不合理。当粮食市场价低于保护价时,农民的惜售行为与粮食企业的观望态度导致大量的粮食在农民手中囤积并导致粮食企业开工不足,最终受损的还是农民。混乱的价格也使农民对认识粮食供需的真相产生偏差,生产决策容易受到误导。仓储和运输是粮食流通过程中的两个关键环节。我国粮食流通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国有粮食企业的库存布局不合理和粮食运力不足上。据国家粮食局统计,当前13个粮食主产区年底商品粮库存占全国总库存的73%左右,而7个粮食主销区只占10.6%[5],粮食库存过于集中,一方面增加了粮食生产大省的仓储费用,加大了当地政府的财政负担,降低了其抓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容易造成购销环节的脱节,使主销区的粮食价格大幅波动。黑龙江省是我国第一大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销售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运输不畅。由于黑龙江到周边的港口都要上千公里,而海运装载的大量粮食是公路运输无法解决的,所以当前黑龙江省粮食运输的主要方式是铁路运输,然而铁路运力不足已经成为制约粮食流通的瓶颈。据有关部门调查,截至2008年4月,黑龙江省仍有2.1亿公斤粮食运不出去[3]。粮食收购部门苦于昂贵的运输费用压力,为保证获得利润而对粮农的粮食压级压价,损害了粮农的利益。

三、提高黑龙江省农民种粮收益的对策

粮食生产事关国计民生,我国政府应该将粮食问题提高到国家战略安全的高度,为粮食生产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和有效的政策保障。

(一)从降低种粮成本角度

①切实保护耕地,引导农民广泛采用测土配方施肥以改良土壤环境;改善农田水利设施,重点支持排灌设施和非灌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构建农业自然灾害预警系统,建立农业保险制度并通过政府补贴方式运用商业化的保险网络分担粮农的风险,通过这些手段来夯实粮食稳产高产的基础。②规范农业生产资料市场,通过技术手段加大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调控力度,降低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对惠农政策效果的抵消。③加大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力度。粮食直接补贴能够起到降低种粮成本的作用,为此,应在继续实行目前各项补贴政策的基础上,出台按农民交售商品粮数量而给予其相应补贴的新政策,特别是对种植优良品种的粮农和种植大户给予合理的奖励。④保障农民的金融权利。不能获得足够的金融支持会使农民失去在市场经济中平等参与竞争的机会。国家应完善农村正规金融组织的服务,使其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减少农村资金外流。同时开放农村民间金融使之与正规金融协调发展,构建公平的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体系,进而降低农民贷款成本,为农民扩大再生产提供资金支持。

(二)从提高种粮收入角度

节约粮食的原因范文

中国粮食安全的基本特征是:脆弱平衡、强制平衡、紧张平衡。所谓脆弱平衡,是保障的资源条

>>供需形势由宽松转为基本平衡禽蛋生产消费市场供需基本平衡幸福婚姻来自“供需”平衡粮食将保持供需紧平衡格局国内冷藏运输供需不平衡浅谈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供需总体平衡经营情况改善中国棉花供需平衡表中国食糖供需平衡表供需形势有望平衡偏紧中国玉米供需平衡表从“隐性饥饿”走向供需平衡土地资源供需平衡对策和建议我国饲料市场供需平衡预测春播西北区域化肥供需相对平衡运费调整是为更好地保持供需平衡价格在电力供需市场的平衡作用今春化肥市场供需平衡价格稳定论农村公共产品供需平衡供给路径探讨水利规划供需平衡的动态分析方法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管理>供需基本平衡供需基本平衡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报告一

中国粮食安全的基本特征是:脆弱平衡、强制平衡、紧张平衡。所谓脆弱平衡,是保障的资源条件贫乏;强制平衡,是经济社会要素投入大,政府强力主导;紧张平衡,是总供给保障所有人口的食物及粮食安全的能力不宽裕

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金融安全,被并称为当今各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安全”问题。何谓粮食安全

现代意义上的“粮食安全”源自上世纪70年代初的全球粮食减产,当时全球粮食储备由18%下降至14%,粮价上涨2倍,导致了“二战”后最严重的粮食危机。

为应对危机,1974年1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下称“粮农组织”)在罗马召开了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通过了《世界粮食安全国际约定》,首次提出了“粮食安全”(FoodSecurity)概念。

这一概念在当时的定义是: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物。要求各国政府采取措施,保证世界谷物年末最低安全系数,即当年末谷物库存量至少相当于次年谷物消费量的17%-18%。一个国家谷物库存安全系数低于17%则为谷物不安全,低于14%则为进入紧急状态。

1996年11月,在罗马召开的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粮农组织对这一概念作了新的表述: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可谓实现了粮食安全。这其中包括个人、家庭、国家、区域和世界各级均要实现粮食安全。

时任国务院总理在是次大会做出了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承诺。同年,国务院《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白皮书,明确表示中国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它提出的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成为中国至今未变的粮食战略总纲。

在此方针指导下,以粮食为代表的农产品自给一直受到官方高度重视,并形成了占据主流地位的中国粮食安全观:种植业是农业的重要基础,粮棉油糖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保障粮食有效供给是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而在农业部制定的农业“十二五”规划中,也就中国的粮食安全概念给出了具体的数字衡量标准:努力实现“一个确保、三个力争”。即确保粮食基本自给,立足国内实现基本自给,确保自给率95%以上,其中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自给率达到100%。中国粮食供需状况分析

英国经济学人智库近日《全球食物安全指数报告》指出,中国在全球107个参评国家中位居第42位,列入“良好表现”一档。相对于人均GDP第52位的排名,中国是为数不多的食物安全水平超越其社会富裕程度的国家之一。

这部分应归功于中国自2004年以来的粮食“十连增”。但产量递增背后,需求增加更甚的情况,则在有意无意间被忽略:中国实际已连续多年处于产不足需状态。2008年,中国粮食首次产大于需。从2009年开始,供求关系又开始变得越来越紧张,是年产仅大于需782万吨。到2010年,又重新进入产不足需状态,当年缺口为352.3万吨。

这一态势至今未变。以2012年数据计算,中国进口的大豆数量相当于其粮食产量的16.6%,相当于中国粮食消费有14%左右需要通过进口解决。粮食自给率不足86%,已低于95%的粮食供给自给率目标。

因此,从供给角度来看,中国的粮食状况具备以下基本特征:脆弱平衡、强制平衡、紧张平衡。所谓脆弱平衡,是保障的资源条件贫乏;强制平衡,是经济社会要素投入大,政府强力主导;紧张平衡,是总供给保障所有人口的食物及粮食安全的能力不宽裕。

在供给越发紧张的基础之上,中国需要面对的则是一个日益庞大的国内粮食需求市场。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导致粮食需求量增大的三个决定性因素分别为:一、人口总量增加。国家计生委预测,到2030年,中国人口增加到15.3亿-16.3亿人;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快速提高,饮食结构改变导致的饲料粮需求继续明显增加;三、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从2011年至2030年的20年间,中国将新增城镇人口3亿人左右,直接带动消费增长。

以官学两界均十分关注的2022年、2030年为节点,上述三个因素会导致多大的需求规模?目前公认有两份比较权威的预测报告。其一为《国家粮食安全需求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2年)》,它的预测为:2022年人均粮食消费量为395公斤,需求总量57250万吨;其二为此前公布的国务院粮食白皮书《中国的粮食问题》,它预测:2030年人口达到16亿峰值,按人均占有400公斤计算,总需求量达到64000万吨左右。

此外,针对2022年中国的粮食需求,各个相关部门也分别给出了各自的预测结果:2005年时,农业部相关课题组给出的预测结果是56500万吨;2006年时,国家统计局给出的预测增加到了55800万吨;2008年时,《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规划》的预测结果则再次上升到了57588万吨。

“综观这些统计和预测报告,可以发现的特点是——时间离今天越近,预测的结果越多,之前的预测均被证实太过保守。”农业部的一位相关官员说。

从供需角度分析,上述的预测结果均未提及中国可能的粮食缺口问题。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下称国研中心)在今年出版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研究》一书中,则首次指出:到2022年,按14.3亿人口、人均消费409公斤-414公斤计算,总需求量将达到58487万吨-59202万吨。按照中国的粮食生产能力计算,届时国内粮食(不含大豆)的供给缺口将在4000万吨-5000万吨。自给的可能与不利

在缺口随时可能出现的急迫性之下,为了实践“自己养活自己”的承诺,中国还有什么牌可打?

要保证粮食基本自给,无非“开源节流”两条途径。

在开源方面,一是提高单产,二是增加或至少稳定耕地面积。按照以往经验来看,中国的粮食增产大约三分之二依赖于单产水平提高,播种面积增加的贡献约为三分之一。目前看来,开源的两条途径均仍有空间,但也均实属有限。“增产有增产的道理,不增产有不增产的原因。”上述农业部官员说。

从单产的角度来看:2010年中国粮食单产比1978年增加了96.83%,比1990年增加了26.47%。表面上来看,数字喜人。按照官方解释,组织制度、市场化,通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人工及物质投入、技术手段改善均是使中国粮食增产的原因。但更重要的直接原因,则是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的增加。2010年中国化肥使用量为5561万吨(纯折),比1978年增加了529.07%;农药使用量为171.2万吨,比1978年增加了229.23%。这正是导致中国粮食安全“强制平衡”的主要原因。

正因如此,目前中国的粮食单产确有较大空间。中国水稻、小麦、玉米平均单产分别是单产排名前10位国家平均水平的75%、70%、65%。水稻、小麦、玉米的单产水平分别排在世界的第13位、第20位和第21位。除此之外,国内同一种植区域的同一作物,省际间单产差距也较大。

为提高单产,近年来中国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

一、改造中低产田,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把中低产田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增效的高标准农田。

这一措施潜力很大。通过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可使每公顷中低产田提高单产1500公斤,按2007年全国耕地面积12178万公顷,中国现有耕地面积中低产田占三分之二,现有耕地中三分之二用于粮食种植计算,如果能够有一半的中低产田获得改造,可使得粮食增产4059万吨。

但与“千方百计”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相比,中国耕地质量的提升,仍处于“有想法、少办法”的阶段。

过去十多年,中国通过土地整治建成的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下称高基农田)为2亿亩,照此速率,18亿亩耕地全部整治完毕,需近百年时间。

而根据国务院2012年3月批复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中国土地整治有望大大提速:“十二五”期间,中国将新建4亿亩高基农田、新增2400万亩耕地。以数字计算,此期间中国每年新建的高基农田数量,将是之前十年间每年新建数量的4倍。

数字目标的激增,更加凸显整治资金短缺的痼疾。地方政府缺乏激励,不愿为中央政府层面关注的粮食安全目标埋单,资金来源有限且波动性颇强等原因造成的“差钱”,是造成之前十年土地整治“蜗行”的最大掣肘,而在新一轮规划中,这一问题悬而未决。上述各项“加码”的规划任务,有可能无法实现。

按照现有的整治资金投入模式,仅新建4亿亩高基农田一项,缺口已达750亿元。此外,目前的整治资金体系中,并未考虑必需的维护费用。随时间推移,费用缺口将日益增大。凡此种种,目前仍无解决途径。

二、科技进步。良种良法、病虫害防治、测土配方、节水灌溉、防灾减灾保护性耕作技术和避灾技术、农业机械化技术,甚至农业产业链综合管理技术的进步和推广应用,不同区域之间、农业产业链不同环节之间分工协作关系的完善等,都有利于提高粮食单产和总产。

近年来,为保障粮食安全,相对于“第一次绿色革命”,中国提出了“第二次绿色革命”构想。根据这一目标,中国的作物生产不仅要继续提高产量、改良品质,更重要的是要大幅度地减少农药、化肥和水资源的用量。

因此,在作物改良时,中国已将增加品种的抗病虫性、营养高效利用、耐旱、抗逆等性状作为重要目标。但在具体实践中,中国农业的相关研究却存在厚薄不均,具体表现为育种技术比耕种栽培更受重视,前者获得的资金比后者多出几十倍、上百倍。而在育种领域,转基因又比非转基因“受宠”。

“大量的资金,被投入到了转基因的相关研究当中。但因为安全等原因,相关的成果只能作为技术储备。大量的常规性技术要么无人问津,要么惨淡经营。”相关人士称。

针对此种现状,学者文佳筠指出:“我们所需要的第二次绿色革命,不是局限于以转基因为代表的还原论科学,而是以农业生态学为中心的,综合多学科研究和实践,并同时包括传统知识和当地知识的系统化方法。”

就耕地资源来说:因受到各种非农需求(开发区建设、房地产开发等)的制约,2012年中国耕地保有量已不足18.18亿亩,比十年前减少了约1亿亩,耕地能稳定现有规模已不易。

就此方面,多数研究认为开发后备土地资源,可成为中国未来粮食增产的重要途径。2005年土地变更调查指出:中国可开发后备土地资源约为13.12亿亩,可开垦耕地约为2亿亩,重点区域约8000万亩。其中,西北地区的河西走廊、准格尔盆地、伊犁河流域、塔里木盆地等耕地后备资源最为集中,可开发利用6000万亩;东北地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嫩江上游、辽河平原及西辽河流域等也有潜力,可开发利用1000万亩。

是否拥有上述大规模宜农后备耕地是决定中国粮食未来增产的关键性因素之一,但目前国家主管职能部门对中国耕地后备资源的评估却存在重大分歧。

2010年时,国家发改委向全国人大报告粮食安全工作情况时认为,中国可开垦成耕地的土地不足7000万亩;而在2011年时,国土资源部公布的资料则认为,中国集中连片耕地后备资源1.1亿亩,主要分布在北方和西部的干旱地区。

对于这种分歧,国研中心则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总体上,未来企图依靠后备资源弥补耕地‘农转非’缺口是不现实的。大体估计,目前可靠的全国后备耕地在3000万亩左右,但不能弥补2022年占用4500万亩的缺口。”

这个结论有四个方面的支撑:

一、长期内西北地区难以提供大规模可耕之地。2003年,中国工程院课题组向国务院提供的《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指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和内蒙古六省区)水资源量多年平均仅占全国总量的5.84%;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严重超高,其中甘肃的河西走廊各河、新疆的塔里木河和天山北坡各河有的甚至超过100%。即使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完成,也不能改变西北部地区严重缺水状态。因此该地区将来应该调整产业结构,减少粮食生产用地用水,而不是继续开垦土地用于粮食生产。

二、村庄整治、农民变市民节约土地短期内难以实现。经过近十年村庄整治浪潮,便于整理节省之地已所剩无多,其余则多数处于山区、干旱半干旱以及荒漠之地。

三、耕地质量继续下降难以避免。中国耕地总体质量不高,18亿亩耕地中,高标准基本农田仅占30%,中低产田分别为6亿亩和5亿多亩。而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的“两纵三横”的城市化战略格局,到2022年建设占用耕地用地3万平方公里(即4500万亩),实际上仍是传统占地扩张思路。中国耕地质量等别分布上存在着人口稠密地区、经济发达地区与优质耕地分布区域三者高度复合的特点。按照规划,到2022年占用4500万亩耕地,大多数是良田,相当于劣质耕地1亿亩以上,减少粮食产量应当不低于2000万吨。即是说,本世纪头20年,中国将因为耕地“占优补劣”导致粮食生产量减少3000万吨。

四、为改善生态环境,国家从1999年起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到2007年总计退耕还林1.4亿亩。但从2007年停止增加退耕还林面积,其目的是为了确保“十一五”期间耕地不少于18亿亩。中国土地过度开垦在生态安全方面还有欠账,稍有退耕即会突破18亿亩耕地安全线。

“中国粮食安全保障条件十分脆弱,稍有松懈即会引发全局性严重问题。如果耕地下降到18亿亩以下,加上单位产量的下降及干旱等因素,粮食总产很容易下降至50000万吨,则进口8000万吨-10000万吨粮食是必然之事,意味着占国内产量的15%-20%。”国研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研究员肖俊彦指出。

节约粮食的原因范文篇10

民以食为天,而如今,粮食价格快速上涨的现实难免会让一部分人产生了怨天尤人的负面情绪。面对暴涨的粮价,有人用“癫狂”来形容。

更令人担忧的是,粮价上涨往往是通货膨胀的先兆,我国于1985年、1988至1989年和1993至1995年先后出现的三次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都是由于上年或当年粮价大幅度上涨引起的。由于其“百价之王”的敏感地位,人们难免关注粮价上涨的方方面面。

粮食增产,粮价不降反涨的“悖论”――原因何在?

伴随粮价持续上涨的是国内粮食产量连续4年的增长。2007年我国粮食产量达10300亿斤,2006年为9800亿斤,2005年为9680亿斤,2004年为9389亿斤。这是自1985年以来的首次连续4年增产。

一面是粮食产量的步步攀升,一面是粮食价格的节节上扬,东西多了它照样不便宜,这似乎有悖于人们“物以稀为贵”的朴素常识。原因何在?

专家表示,多方面原因促成了近期粮价的持续走高。

从国际上来看,从粮食作物中提炼燃料乙醇的做法大行其道。由于油价高涨,人们希望可以找到物美价廉的替代品,于是他们把目光投向了生物燃料,现在许多国家都在紧急上马以玉米制造燃料乙醇的项目,这是玉米价格上涨的直接原因。按照美国总统布什2007年1月发表的国情咨文,10年后美国的汽油消费量将削减20%,取而代之的是每年约1300亿升的乙醇燃料和其他相关生物燃料。这是美国政府应对全球变暖并减少石油依赖的举措,但它将对粮食供应带来巨大挑战,并由此推动玉米等粮食价格持续走高。

自然灾害频发带来的农业减产也是农产品价格攀升不已的诱因之一。澳大利亚是全球最大的小麦出口国,但持续6年之久的干旱已经使澳大利亚东部的农业受到致命打击,同样受到干旱困扰的还有乌克兰、加拿大等产粮大国。旱涝不均,正当澳大利亚等国与干旱作战的时候,1/2以上的非洲却在滔滔洪水中苦苦挣扎。去年7月到9月,东非、中非和西非的22个国家遭遇持续不断的强降雨;新年伊始,津巴布韦等非洲南部四国又罹此天灾。它无疑进一步加剧了国际粮食市场的供应困难。这也许可以和我国南部地区最近50年一遇的雪灾、冰灾结合起来观察。受雪灾过后的恢复性需求刺激,近日,大连商品交易所和郑州商品交易所的各种农产品期货价格一路飙升。2月18日,两个交易所的农产品期货品种全线走强,众多品种主力合约创出历史新高,甚至强势封于涨停板。

不断升高的气温同样是粮食的大敌。据相关专家的研究,一旦偏离作物生长适宜的温度范围,每升高1摄氏度,世界粮食产量就要下降10%。近几年来,全球气温不断创下新高,许多地区出现历史最高温度,对粮食和粮价问题的影响不可小视。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美元贬值与商业炒作也是国际粮价上涨的重要因素。

加入WTO体系的中国农业,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融入了世界粮食市场,国际市场上的粮食价格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影响中国。国际粮价常常由期货方式向各国传播,少数的进口高价粮也会带动国内粮价水涨船高,失去屏障的中国粮价必须正视价格领域的蝴蝶效应。很明显,在全球普涨的大背景下,中国不可能独善其身。

国内的流动性过剩,是粮价上涨的深层原因;农资价格的上涨提高了粮食生产成本,是粮价上涨的直接因素。除此之外,中国粮食出口的持续增长加大了产需缺口,也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粮价的走高。据农业部的消息,2007年我国出口谷物991.2万吨,进口只有155.7万吨,净出口835.4万吨;农产品出口总额达3701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7.8%。

当然,粮食价格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种种因素的合力带动了粮价之车的飞速向前,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粮价上涨的原因归结到某一两点上,也不能将粮价上涨与其他领域的价格上涨现象割裂出来单独分析。也许探究个中原因不是最重要的,我们希望看到的是通过透析原因找到相应的对策,保障百姓的日常物用,减轻人们的经济负担。

应对粮食涨价,国家应该以何种方式进行调节?

粮食价格的大幅度持续上涨,通常被看作是一个经济体发生通货膨胀的重要征兆。粮价上扬,影响到千家万户的福祉与国家宏观经济的走向,因此不可避免地成为民众的热议对象。事关国计民生,政府不可能也不会抽身事外,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民众也需要政府做点什么,向以关注民生著称的本届政府也一直在努力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

既已是责无旁贷,关键是如何来做。

或许有人盼望政府采用直接干预的办法一步到位地解决粮价上涨的问题。这种想法对于因物价上涨而生活趋于艰难的社会底层群众而言无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一些地方政府也在粮价持续上扬时陆续出台了若干价格管制措施。但直接干预的做法只能解一时之痒,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大部分经济学家反对直接干预,国家发改委于2007年7月30日也明确表示:未列入定价目录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均应由市场调节,正常情况下政府不应直接干预。遇突发事件或严重自然灾害引起价格显著上涨,确需实施价格干预措施的,要报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或授权,并及时向社会公告。

应该说,国务院否定部分地方政府直接干预粮价的做法是合理的。中国目前正在致力于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而价格乃是市场体制正常运转的中枢。人为地扰乱价格信号必定会扭曲市场的正常运行,而且经济学常识以及历史事实也都表明:政府不可能完全控制价格,其价格管制措施通常难以奏效。

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端拱默坐,任由粮价漫无节制地上涨。可供政府努力的方向有很多。相关专家认为,政府应采用财税政策稳定物价粮价,及时地向市场提供信息,并在必要的时候增加供应,以加强民众的信心,甚至直接对低收入群体进行补贴。除此之外,还要依法打击个别经营者的不规范的定价行为,严格区分成本转嫁与借机哄抬物价的界限,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在不干扰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同时,这样做可以弥补市场的缺陷。

国家的调控也明显没有走直接干预的路线。

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2007年年末召开的财政工作会议上表示。2008年将继续发挥财税政策稳定物价的作用,运用财税杠杆大力支持粮油肉等农产品生产,保障基本生活必需品供应,从而抑制物价过快上涨。

从2007年12月开始,政府逐步加大向市场投放储备粮的力度,以平抑粮价。据相关数字,政府每周向市场公开拍卖约450万吨的最低收购价小麦和100万吨的进口小麦,并逐渐下调起拍价格。

针对粮食出口增加对粮价所带来的压力,国家也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中国在2007年12月前,小麦等原粮及其制粉产品出口尚有13%的退税,12月20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取消了小麦、稻谷等原粮及制粉的出口退税;12月30日,财政部宣布我国将在200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对多种原粮及其制粉产品征收5%至25%不等的出口暂定关税;1月1日,商务部宣布从即日起对小麦粉、大米粉等粮食制粉实行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在短短的时间内,国家连续出台多项相关措施,这一切都显示了管理层对控制出口、稳定粮价的决心。这也让我们对未来粮价的走势充满了期待。

因粮价上涨而带来的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困难应该是政府予以重点关注的问题。受粮价上涨影响最大的无疑是他们。据发改委相关负责人透露,对于城镇的低收入阶层,政府已经采取多种措施:一是提高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标准;二是根据价格上涨情况,适当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水平;三是加强对城乡居民的临时救助。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雪灾、冰灾肆虐南方大部分地区,稳定灾区的物价,保证物资供应,以及灾后重建等一系列问题更是令国家领导人心急如焚,我们看到他们四处奔波的身影。我们欣喜地发现:在他们的指挥与领导下,灾区的灾情逐渐得到控制,包括粮食在内的物资价格趋于平稳。但本次雪灾、冰灾波及中国南部的大部分传统产粮区,大约近40%的中国粮仓受到灾害的影响,其肯定会对2008年的粮食产量和粮食价格走势产生不利的影响。这对管理层来说又将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粮价上涨,再次凸显了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的重要战略意义

粮食价格的上涨,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了国家保护耕地政策的正确,凸显了18亿亩红线的重要战略意义。

粮价上涨与粮食的市场供应量有直接关系,而粮食的多少又与耕地的多少紧密相连。我们不是说只要抓住耕地问题,中国的粮价(物价)问题便能一劳永逸地解决,粮价(物价)问题涉及种种因素,是多方合力的综合体,须从多个方面着手予以解决。但保护耕地是确保粮食供应的首要前提,从这个角度说,耕地的数量关乎粮食安全,关乎长治久安,关乎国家的前途命运。这其中的关系简单而明了,稍有常识者即能理解。

而偏偏有人对此不证自明的道理持有歧见。

部分经济学家以及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在不同场合公开反对坚守18亿亩红线的土地政策。反对者们认为,目前我国粮食已经不是问题,因此加快城市化进程比死守耕地面积更重要。但现在粮价飞速上涨的现实无疑是对持这种观点者的当头棒喝:即便是连续四年的丰收,我们的粮食产量也远未多到可以奢言充足的地步。

他们列出许多不必坚守红线的理由,其中的重要一条便是由耕地减少而产生的粮食缺口可以由进口补足。但他们似乎忽视了一点,当世界范围内的粮食供求出现问题时,恐怕无人会慷慨解囊,不顾本国嗷嗷待哺的百姓,将粮食卖与我们。

面对着国际市场上不断上涨的粮食价格,各国日益采取严格的粮食出口控制。根据2007年12月份《经济学家》杂志报道,世界上已经有30多个国家开始采取粮食限制性出口,其中包括阿根廷、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乌克兰、印度、中国等世界上各大地区主要产粮国。阿根廷政府甚至在2007年12月25日表示,将会无限期暂停小麦出口登记工作,随后,俄罗斯政府在12月31日宣布将小麦出口的关税从10%提高到40%,以求平抑国内粮价。

2007年1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指出,全球粮食储备已达25年来的最低点。在2008年1月23日的达沃斯论坛上,粮食危机被列在仅次于系统性金融危机的位置,成为大会的焦点议题。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通过大规模进口粮食来解决国内粮食缺口显然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且不论遭遇战争爆发、敌对国封锁等更为紧迫的情况。

非惟如此,我们还要面临人口增长、气温增高以及各种自然灾害所带来的粮食减产等诸多风险。一两个问题也许并不十分可怕,但如果所有的风险积聚起来,所有的潜在危机同时爆发,我们还能不能处之泰然7只怕是乞食无门。

道理很简单,我们不能依靠别人来解决自家的吃饭问题。手中有粮,方能心中不慌,而要做到手中有粮,首要的前提是家中有地――耕地。

“切实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200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政策的若干意见》又一次重申了保持耕地面积的要求。

2008年1月30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在全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会议上明确2008年国土资源管理的五项工作重点。其中的首要一条便是:严格土地监控,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

以捍卫18亿亩红线作为重中之重,一方面反映了在高度重视耕地保护的前提下,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监管的决心与勇气,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经济增长由过快转为过热的风险依然存在的大背景下,由于来自不同方面的阻力,土地执法的任务依然非常艰巨。

节约粮食的原因范文篇11

一、工作概况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根据教发司(2022)133号《关于开展学校餐饮浪费情况自查自纠专项工作的通知》及内教发展函(2022)61号通知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自查自纠。具体工作如下:

1、加强组织领导及时传达学习了关于杜绝舌尖上的浪费等相关要求、提高了对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工作的认识,我校把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工作列入本学重点,将“立德树人”作为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工作的核心目标,将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主题教育作为学生养成教育重要内容,贯穿教育全过程,教学上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思想品德教育。深刻理解“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深化“三爱”“三节”教育的重要内容。

2.我校成立了节粮工作组织

组长:杨惠琳

副组长:马洪俞大志张莉莉

成员:德育处成员、各班班主任、任课教师

二、加强了宣传教育,营造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的良好氛围。

(一)发放《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

我们将在本学期期末对学生和家长进行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宣传教育。在校期间学校利用升旗仪式向学生发出了“光盘行动”倡议,各班班主住,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向学生进行节约每一滴水、节约每一粒粮食、进餐“光盘”行动。

(二)张贴宣传画

在举行班会时张贴宣传画“米饭粒粒念汗水,不惜粮食当自悔。”“饮水要思源,吃饭当节俭。”“粒粒盘中餐,皆是辛苦换。”“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珍惜粮食,远离浪费。“珍惜粮食就是热爱生命。”一粒米,千滴汗,粒粒粮食汗珠换。提醒师生节约粮食,反对浪费。

(三)利用养成教育课

养成教育教师利用养成教育课,班主任利用班会课组织开展以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为主题的班会,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良好意识和珍惜粮食的行为习惯,全校上下积极营造校园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的良好育人环境。

(四)利用劳动实践教育活动课程

我校积极利用劳动实践教育活动课程,让学生获得劳动的切身体验,培养尊重劳动人民和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形成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的意识和习惯。

三、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的管理体系。

因我校师生均在校外就餐,校园内不提供饭食,按照教育部关于后勤管理要厉行节约的有关要求,以创建“节约型”学校为载体,进一步完善了校外就餐的各项细则,进一步宣传了食品安全问题,强调外出就餐对餐厅的选择标准、如何辨别腐败变质食品等社会餐厅的安全问题,食品储存制度、食品加工制度的建设与宣传。

四、家庭餐食节约习惯的养成

学校利用养成教育课,向学生进行就餐文明礼仪教育,使学生树立文明就餐、勤俭节约的良好风气,有效减少食品浪费。为更有效落实反对食品浪费,学生真正做到不浪费,学校通过评比文明餐桌,进一步调动学生珍惜粮食积极性。我校采取以班为单位,每班进行家庭节约课题班会,每周每班有一名负责同学在一周的餐食统计情况,督促每餐不剩饭。每餐不浪费,不乱倒饭菜,学校又安排值周生检查各班班会举行情况,实行减分制,做的不好的班级给予减分,通过以上措施基本上杜绝了倒剩饭。文明餐桌等级评价是好习惯等级评价的其中重要一项内客,通过评价师生节粮意识提高了,养成了爱惜粮食的好习惯。

五、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基本情况:

我校教师一共78人,学生465人,其中住校教师45人,无住校学生,因校园不提供餐食,所以所有教师及学生均于校外就餐,经调查发现,校外就餐的教师均无铺张浪费的情况发生,基本做到了每日三餐,每餐光盘的现象,学生在家的就餐情况更加理想,在家长的监督和带领下,已经基本杜绝了餐食浪费的情况,养成了良好节约、节俭的习惯。

节约粮食的原因范文1篇12

关键词:粮食供应链

当前我国粮食流通的根本问题

(一)我国粮食流通量大

根据国家粮食局对全国粮食流通的调查分析,2003年、2004年全国粮食流通量分别约为1.7亿吨、1.95亿吨,2015年预计粮食流量为2.4亿吨。我国粮食生产主要分布在东北、黄淮海、长江流域和新疆四个粮食主产区。其中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粮食主产区,粮食年生产能力稳定在7500万吨左右,年粮食调出量在2500—3000万吨。河南省也能够调出较大数量商品粮。目前的粮食主销区中,广东、浙江、福建和上海粮食缺口较大。广东、浙江两省2003年合计粮食调入量约在3000万吨。根据有关资料,2003年全国粮食产量为43065万吨,粮食消费量为48350万吨,粮食实物流通量达到1.1亿吨。形成跨省区的成规模的大宗粮食物流约为8100万吨。从粮食储存设施来看,全国现有6万多个粮库,能从事粮食流通的为31275个,总仓容29364万吨,其中有效仓容24706万吨,简易仓容1638万吨。如此大的流量,流通的速度和效益就成为粮食流通的关键问题。

(二)流通成本高

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粮食流通的成本是非常高的,我国东北玉米到达湛江的价格为每吨1349元,其中吉林省玉米批发价格为940元,运费为203元,储存费用和车板前费用为206元,累计发生流通成本409元,占价格的30%。美国玉米2000年最高价每吨94美元,折合人民币780元,跨洋远来运抵我国湛江的价格为1221元,其中物流成本为441元,占价格的36%,如果按照每公里的物流成本远远低于我们,大约只相当于我们的40%。由于此原因,我国粮价高于美国10%—30%,影响了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影响到我国粮食的进出口格局。

我国粮食流通体制的根本问题就在于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粮食供应链模式,没有把粮食产业的全部节点和粮食生产的所有环节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和改造,生产、储存、运输、消费未形成完整统一链条。形成这样一个粮食供应链来处理和解决粮食流通体制的问题,是我国粮食产业面临的一个战略问题。

我国粮食供应链整合现状分析

(一)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能力不足

根据国际粮食产业和流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以及我国粮食产业和流通的需求,我国粮食流通已经能够通过水路、铁路、公路等运输基本满足粮食从产区向消费地域的输送,我国粮食供应链对粮食流通的贡献目标,应该是在追求规模效益的同时向保证安全和品质方向发展,即在大力发展散装粮食流动的同时,逐步发展粮食集装箱运输。我国粮食流通的总体运输和储存能力基本能够满足要求,但是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还有较大的缺口,主要是散粮物流的专用设施设备少,如专用的汽车、车皮及与之配套的散粮装卸的设施,与粮食物流总量相比还有很大不足,粮库的平均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还远远不够,与整体实现粮食供应链整合还有较大的距离。我国1978年以前建成的粮食仓库占有效仓容的20.2%,这些粮库多数设施简陋陈旧,在全部库容中,约有86.9%的是平方仓,基本不能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作业。从粮食运输来看,我国粮食“四散”还仅限于在很小的范围内,全国现有粮食专用运输汽车1.1万辆,主要集中在东北三省,占全国的67.4%;拥有L18新型散装粮食专用车皮4000多辆,全部在东北地区,其余大部分为传统的麻袋和其他包装运输。目前粮食运输处于公路、铁路、水路各种运输并举,散装运输刚起步,仅有东北地区占全部粮食运输的40%左右,其他地区的散粮运输比例更低。粮食的集装箱运输仅有少部分地区和企业在尝试,还没有形成较大规模。粮食物流的信息化水平较低,粮食网上交易量占粮食流通总量的比例非常小,诸多的粮食信息网络各自为政,互不兼容,大部分只能文字信息。

虽然粮食的储存、运输能力在近几年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联合国项目的四个粮食流通走廊建立以来,更是飞跃性质的变化,但是“北粮南运”、“北出南进”以及“西粮东进”的战略性粮食流动还受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很大制约,粮食运输周期长,成本居高不下,粮食物流的效益不高,专业化不强,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制约了我国农业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

(二)粮食流通的宏观环境有待改善

粮食流通体制经过几次的改革也逐步走向市场化,中储、中谷、吉粮以及北良等大型粮食物流企业的规模和粮食储运水平都飞速提高,代表了我国粮食企业和粮食流通行业的发展方向。但是从整个行业来看,对现代物流的认识还存在一定范围的误区,很多传统的粮食储运实体,在设施设备性能没有变化,信息系统尚未建立,运输与储存的水平和能力没有提高的情况下,都挂牌称现代粮食物流企业,而实际上,除了一些大型粮食物流企业以外,其他绝大多数,无论从制度和观念上,还是从设备配套水平,信息处理能力上,都还不具备现代物流的基本条件,这主要和从业人员,尤其是管理和决策者的认识和观念有关系。没有全行业的整体水平的提高,没有粮食产业链条所有节点的牢固衔接,就难以实现粮食物流行业的根本性进步。

除了从业人员的认识因素外,和国家政策也有一定的关联,国家粮食局出台了《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以及国家以不同的方式几次出台政策文件强调进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但是没有具体的配套政策措施,难以从宏观上推动行业整体进步,尤其是没有和政策配套的一系列法规用来规范市场化的粮食流通,没有能够跨系统和行业的操作规范来约束粮食供应链中从生产一直到消费的所有环节。总的来看,粮食流通的宏观环境有了不小的改善,但是还有很大的完善空间。

(三)粮食供应链不完整

上文谈到了我国粮食流通的基本情况和政策及环境,这些客观的和外部的因素都对我国粮食流通体制起着巨大的影响,然而其落脚点还是供应链问题,在这里,我们称之为粮食供应链。粮食供应链是指粮食的生产、储存、运输、流通加工、消费等所有节点形成的一条完整的链条。在这个链条上,每一个节点都对其他的节点有着巨大的影响。比如包装这样一个包含在生产或者流通加工过程中的小的二级节点,其要满足储存和消费的需要,同时也与生产和加工密不可分,而储存、运输等这样的大的节点既要完全考虑生产的季节性、区域性等特点,同时必须要满足消费的需求,正是因为这些从粮食的生产规划布局、具体组织一直到最后粮食被作为口粮、饲料粮或者被作为工业原料消费这些节点和每一个环节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必须从头到尾把他们连成一个链条,作为一个系统的问题来考虑。粮食供应链的研究,一是要把所有的节点同样重要看待,即使在生产节点,也必须要对生产的组织、成本、生产者的积极性、生产对产品品质的影响做多方面的分析,尤其是对生产的主体农民,以及农民赖以生存的农村和农业,要重视对其进行透彻的分析研究。二是要对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一并进行研究,信息流的研究要不仅针对信息在物流系统中的作用,还要重视研究其对供应链的全部节点和整个过程中的作用。粮食供应链研究的目的不仅是要追求粮食在物流过程中的效益,而且要研究粮食在供应链所有节点上的合理布局和科学决策,以追求整体的和宏观的效益和效率。

粮食供应链的各个节点涉及到不同的政府部门和传统社会行业。这些行业和具有市场独立主体行为能力的企业的经济实力、基础设施的客观条件都有很大不同,行业、企业的决策者和管理人员对粮食供应链认识程度也不同,决定了他们对粮食供应链整合的积极性和所持态度有很大不同决定了不同产业节点从主观和客观上都不能行动一致,从而不能形成统一链条或者链条形成后难以有效运作。在我国,粮食的生产、流通、消费是分属于不同的行业,但就流通而言,粮食的经营企业和运力的掌握,海运运力和铁路运力也是分开经营和管理的,各环节、各行业和部门有自己的利益和出发点,各个节点的分散将使粮食物流难以成为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影响着粮食流通的效率。

(四)理论研究有待加强

粮食供应链整合的根本条件还是决策层、管理层对粮食供应链的科学认识,对世界粮食流通的先进做法及我们的差距的紧迫感和现实把握。没有政策的引导理论研究往往难有发展的空间,所以用来指导实践的理论往往滞后于现实政策。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推动了理论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但是目前的成果,尤其是可操作性的、系统的成果还不多,在宏观的粮食物流和供应链体系的战略规划和区域粮食物流体系建设上,中观的粮食企业管理研究上,微观的粮食物流关键技术和信息业务平台研究和开发上,都有比较大的空间。全国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拥有粮食物流的智力资源,这对粮食物流和供应链的建设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和资源,是建设紧缺的,但是目前各区域对智力资源的利用还不平衡,从承担此类研究任务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和研究任务的粮食企业和部门在全国的分布来看,沿海地区所占的比例最大,其次是中部和西部地区。由此可见,智力资源的利用是不平衡的,而且从利用的方式来看,多是民间联系,私下合作,基本处于散乱无序的状态,不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因此粮食供应链体系的建设,首先要解决的是应用理论完善和智力资源的充分配置问题。

我国粮食供应链体系的构建

(一)政府主导

发挥政府在我国粮食供应链体系中的主导作用,主要发挥政府在粮食流通政策、供应链建设的战略规划和公共平台建设以及主导企业建设的投资上的作用,政府的作用是宏观的,指导性的,可以采用政策调节、资本调节和发展规划的主导作用等方法,而不能用行政的手段直接去干涉。

1.政策主导。政府应主要出台两类政策,一是粮食物流的基本规范,包括粮食储、装、运、卸、包装等各个环节不同方式下的基本要素的规范,让粮食物流操作上有据可依。二是粮食物流发展的方向性政策,在收费、价格补贴、优惠政策等方面有针对性调整粮食流量、流向和流速,把政策对粮食物流的调节发挥到最大程度,使粮食物流在政府的规范下运行。以粮食企业改革为例,应出台极为优惠的政策鼓励传统大型粮食企业进行设施改造,整合管理体系和流程,使之加快向现代化粮食流通企业的转变,给予新投资金以一定的利润空间,也可以吸引非国有经济实体投资粮食流通行业,以民营促进粮食流通的发展,通过政策措施,加快粮食流通企业现代化设施设备的改造,以解决前期投入的问题。

2.规划主导。粮食部门和龙头企业应根据国家粮食流通的未来发展趋势科学制定规划,对未来粮食物流的发展方向、主要流通方式、投资方向和方式、设施建设布局以及粮食流通公共信息平台进行整体规划,以主导粮食物流的正确发展方向。为慎重决策,科学规划,有必要在行业协会的组织下成立行业专家委员会,大规模的建设项目务必通过专家委员会的审定,在粮食供应链体系内以及在更广的范围内优化整体资源配置,提高粮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效率和效益。

3.投资主导。政府在粮食物流中的投资主要有三个方面,粮食供应链体系建设中重大的并且基础的,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公益设施投资,因其不具备经济效益,在市场面前往往失灵,因此应由政府投资。我国粮食供应链目前网络信息和电子商务系统的开发建设、专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建设都属于这类项目。网络信息和电子商务系统的标准化特点要求其建设在系统、数据库以及软硬件接口上必须要全行业统一以及与国家的管理部门统一,这是一项大规模的建设,必须由全行业统一规划布局,设立标准,其公共部分,包括运行平台和基础设施设备应由国家投资,局域系统和操作终端可摊入企业成本,这在经济和技术上是可以接受的。专业人力资源的基础建设主要在院校人才培养和行业资质认证,我国粮食经济管理的教育资源有限,这部分建设可以借用教育行业的力量,重点投资几个点来带动粮食经济和供应链在学科建设和社会的发展,社会资质认证则完全可以交给社会来市场化运行,国家只需提供行业指导。从这个角度来讲,物流学会有必要尽快成立“粮食物流分会”或者“粮食供应链分会”,以便推动粮食供应链建设,促进人力资源的社会优化配置。

粮食供应链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粮食供应链整合应该明确供应链节点,在各个节点之间以消费定生产,以需求的量和时间来确定储运的量和流向及结构,以生产和消费的不同季节性需求和经济效益确定储运方式,以政策推动产业链的优化整合,以生产、储存、运输和需求的未来发展预测科学确定供应链模式。

(二)市场化运作

1.资源配置市场化。主要是粮食物流基础设施资源的配置要市场化。基础设施资源目前是粮食物流资源的主体,主要包括粮食储、运、装、卸设施设备和其他烘干、包装等辅助设施设备,如仓储库房、各类粮食专用车辆、专用码头、装卸设备以及烘干塔等等,这些设施设备经过多年投资,资产积累规模巨大,但是功能档次不一,如有的库房年久失修,基本失去了储存功能,而有的新建立式钢筒仓,功能齐全先进。这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一是要在粮食企业改革中,要采用市场化的运作,使原有设施设备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二是要在未来设施设备的新建、扩建中,通过市场吸纳资金、招标,改革彻底的企业可以进行股份制改造,把设施设备的投入、管理使用都采取市场的手段来进行。基础设施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涉及到资产的所有权、使用权的重新组合,也涉及到资产投入和收益重新分配等多方面的问题,已经超出了基础设施本身的范围。

2.资金投入的市场化。这是指粮食物流体系建设新投资金通过市场的方式来运作和管理。其中包括前面提到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也包括企业改制、信息平台和业务管理系统建设以及人力资源建设等资金的投入。通过资本市场吸纳社会资金参加粮食物流体系建设,是弥补政府投入不足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也是推动和促进粮食流通市场化的有效方式,可以通过引进多方资金扩大企业规模和实力,同时为企业管理带来活力。但是粮食作为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在引进民营资本和外资时要慎重,私人股份以不过半,外资以不占相对多数为宜,民营资本可以逐步引进,外资应积极研究论证,待时机成熟时引进。

3.人才建设市场化。人作为行为主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行为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人才在粮食物流体系建设中具有核心作用。建立市场化的粮食物流体系,就必须建立市场化的人才建设机制,使人才和人力资源通过市场的配置成为人力资本,做到粮食物流体系主体的市场化。市场化的人才建设,要求政府和社会必须为此提供市场化的环境,要建立粮食物流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和相关的劳动人事制度,为相关人才的市场化配置搭建平台。

(三)防止政府和市场双失灵

经过近几年的改革,我国粮食流通市场化已经有了一定基础,从业人员虽然专业化知识和市场化管理水平还不够,但是已经基本树立了市场化意识。粮食流通企业已经从政府的计划性管理走向市场,逐步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但是我国粮食流通市场化发展仍有阻力,具体表现为:粮食流通的市场化运作规范还没有形成,缺乏市场化运行政策和法律体系,使市场化处在政策层面难以具体操作和执行。因此,和过去相比粮食的市场化改革有了比较大的进步,但是和粮食供应链整合的要求相比,粮食市场化目前处于政府和市场双失灵的阶段,即政府的计划性管理已经不存在,但是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尚不占主体地位,为数不少的一部分基础设施差,管理水平不高的企业还不具备进入市场、通过市场获得营业份额的条件,他们一旦进入市场,有可能面临被市场挤垮,从而导致整个粮食供应链的断裂。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汽车修理工工作总结3篇
  • 下一篇:春节日记字左右(1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