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互联网思维内涵范例(12篇)

时间: 2024-01-11 栏目:公文范文

互联网思维内涵范文篇1

本文主要根据互联网便捷、覆盖广、时效性强等属性,探讨其对工业设计在设计思维、设计流程、展示方式以及宣传普及等方面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互联网;工业设计;设计思维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人们进入一个了解信息、提升效率的高速通道,对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影响日益紧密。互联网技术与工业设计作为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均发挥着各自的优势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为社会经济实体创造新的生命力。同时,它们彼此之间又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下,工业设计自身得到重大变革,不断提升着设计意识和设计理念,丰富着设计思维。

1互联网是设计思维的有效补充

在传统设计思维中,设计往往会局限于专注如何完善产品的结构和实现产品的多功能化,忽略了产品的作用不仅仅是满足人们使用的基本需求,还应该考虑到产品与人、产品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数字化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具有数据量大、内容多样化等特征,使得人们的信息、情感交流和知识学习十分便捷,这也同样让设计师在获取产品信息或设计灵感时更加开放和全面。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设计师会更加重视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换,关注物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微妙关系,同时还注重消费者的用户体验以及情感特征,设计出来的产品就自然能符合当代人对产品真正的需求。由于工业设计是强调用户驱动产品的设计需求方向,跟互联网商业民主化、扁平化以及用户至上的理念不谋而合,在用户行为习惯形成的互联网思维快速更新的情况下,使设计师能够及时更新获取消费者真实想法,让产品符合用户真正的需求。

2互联网推动设计流程的创新

目前,大部分设计公司或企业在产品设计过程中脱离了手工阶段,习惯借用3DMAX、Rhino、SolidWorks等软件进行设计,但他们基本上都是单兵作战”居多,并没有很好地跟客户、制造商等进行很好的协同。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工业设计相关企业在产品研发设计、组织管理模式、设计流程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跟传统工业设计相比,现代工业设计更注重平台思维、跨界思维以及大数据思维等,讲究设计应该大协同,重视产业链以及社会资源的整合。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发展,让协同设计成为现实。通过协同设计平台,设计师设计出来的模型和方案,客户、结构师以及制造商等相关人员可以同步查看,对该作品进行评估和提出修改建议。这种集思广益、综合集体智慧的设计流程,大大降低了产品开发周期和开发风险,提高了工作效率。

3互联网为工业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展示空间

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传统的工业设计产品展示只能通过商场、展厅和博览会等途径,这导致消费者对产品的了解大受局限,不仅不方便消费者及时获取产品信息,而且往往在现场观看产品时并不能深入地了解产品的具体参数和内部构造。对于展示商来说,却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来做产品展示工作,但往往效果并不理想。互联网的到来,大大拓宽了产品的展示方式。通过把产品的电子数据到互联网上,让其实现无国界和全球化展示,同时还能获取消费者对该展品的一些反馈信息,方便制造商及时了解市场反应以及做出相应的整改和完善措施,为产品的迭代升级做好铺垫。此外,互联网展示还能大大节省展示商的投资费用,实现小投资、大回报的良性发展道路。

4互联网增加了大众对工业设计的认知度

工业设计渐渐被人们所了解和接受,离不开互联网的推动。由于互联网信息传播便捷、覆盖面广等优势,使其可以承担对广大人们群众进行工业设计宣传普及的教育职能。传统的工业设计宣传推广活动,往往需要政府相关部门花费很多精力运作,但见效甚微。具备快捷传播功能的互联网,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和关注工业设计,支持中国工业设计的发展。随着产品众筹网的发展,让消费者更加清楚产品的内涵和本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人们对设计的关注,加深了对设计的理解,对设计观念在全国的普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互联网让工业设计师提高了对自身的要求

在互联网背景下,人们对产品有了新的定义。虚拟产品的出现使人们的关注不再局限于实物。基于此,工业设计师的工作内容更为广泛和丰富,对虚拟产品的设计成为他们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其对产品的使用体验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用户体验成为判断产品优劣的重要参考指标,这就要求工业设计师应该重视用户体验所带来的影响,不能仅仅停留在提升艺术和审美修养,要学会站在目标客户的角度去换位思考,提升个人的人文情怀修养。互联网的国际化,使产品设计多元化变成现实。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元素的过程中,有部分设计师不加分析和重组,生搬硬套地把所了解的外国元素应用到产品上,造成产品水土不服”的现象,这就要求设计师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同时还让其清楚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无法替代的。互联网时代下的工业设计师要更加重视和回归传统文化,因为最民族的才是最世界的,运用好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将会使中国产品在国际上占有核心竞争力。此外,互联网时代使多种文化和思潮相互交汇,个性化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设计师需要迅速研究和掌握互联网时代的消费特征,挖掘用户潜在的个性化需求,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库,顺应乃至引领消费的潮流。

6结语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创造了很多就业、商业、服务业等方面的机会,同时也为工业设计带来新的机遇以及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迈向互联网+”和物联网时代的道路中,人们的消费习惯以及生活方式必然会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往往会为工业设计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工业设计应该好好借力于互联网技术所带来的利好因素,不断发展和调整自身内涵,与互联网紧密融合,顺应时代的发展,最终走向现代工业设计之路。

参考文献:

[1]赵焕娜,曲双为.浅析大数据时代下互联网+”对工业设计的影响[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22).

[2]王明旨.关于工业设计的未来[J].装饰,2008(10):52~53.

互联网思维内涵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联通主义;移动学习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8-0165-02

一、引言

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第十九章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传统教育形式在互联网浪潮的席卷下正在进行颠覆性的创新革命,而正在兴起的联通主义在某些方面更好地解释了网络时代的学习发生过程,为解决当前互联网时代的学习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中学习资源建设是核心,因此,就必须借助互联网教育大环境,结合联通主义精神内涵,设计出最适合学生学习的高效移动学习资源。

二、移动学习资源建设现状

发展移动学习教育,网络建设是基础,资源建设是核心。因此,资源建设的定位和水平直接决定了移动教育的办学质量。然而目前移动学习资源存在着数量多、覆盖广、形式多样等特点的同时,也存在着重复率高、针对性低、含金量小、碎片化严重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移动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而且更是在线学习资源建设所要突破的窠臼。当前移动学习资源的这种现状就迫切要求有一个适合互联网思维的理论来指导在线学习资源的建设,提高在线学习资源的整体质量,保证移动学习的效果。

三、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内涵

1.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最新进展。联通主义学习理论是数字时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产物,它适应了当前的学习需要和社会变化。联通主义作为网络时代的“新生儿”,更加强调知识的连接性、流动性、情境性、适应性。西门思在Connectivism:ALearningTheoryfortheDigitalAge一文中系统提出了联通主义的思想,指出学习不再是一个人的活动,而是连接专门节点和信息源的过程,同时也概括出了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八条原则:①学习和知识存在多样性的观点。②学习是与特定的节点和信息资源建立连接的过程。③学习也可能存在于物化的应用中。④学习能力比掌握知识更重要。⑤为了促进学习,我们需要培养和维护连接。⑥发现知识、观点和概念之间关系的能力是核心的能力。⑦流通(准确、最新的知识)是所有联通主义学习的目的。⑧决策本身是学习的过程。此外,联通主义学习理论还认为“管道比管道中的内容更重要”,也就是说在我们所处的网络时代中获得知识和学习知识的能力比掌握知识本身更加重要。经过近十年的发展,联通主义已经形成了自己相对完整的体系,分别从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和教师观等方面全面揭示了学习发生的过程,已经逐渐成为新型学习方式的理论支撑。

2.互联网思维、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和移动学习的内在相关性。互联网思维是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思考方式,其典型特点是实现“每个个体、时刻联网、各取所需、实时互动”的状态。互联网思维的三个核心本质是链接、去中心化和社群化。

联通主义表达的是“关系中学”和“分布式知识交互”的观念,它指出在进行移动学习资源设计时应该关注移动学习资源的交互方式和连接方式,方便学习者与内容的交互、学习者与学习者的交互、学习者和教师的交互。联通主义同时也指出网络中的知识生长方式是通过与其他节点的交互而建立的新连接,学习者必须具备学习的能力,有能力找到分布在其他网络节点的个人所需的知识,在这种交互和建立新的连接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学习。因此我们在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下讨论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非常有必要,从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角度看待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将为我们今后无论是移动学习还是学习资源建设提供了更多的指导和参考。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要点和联通主义的理论内涵,笔者发现其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相扣性。互联网的差异化思维和联通主义学习观中强调的学习和知识的多样性具有内在一致性,就要求相关学习资源建设人员在进行移动学习资源开发时要注意知识的内容属性;互联网思维中的分享社会化属性加联通主义的“关系中学”就要求在移动学习资源建设中要注重情境属性;互联网思维中的平台数据化思维、创新跨界化思维结合联通主义中的知识生长和“管道比管道内容更重要”的思想就要求注重移动学习资源建设的管道属性。因此,三者有效的融合、启发才能更合理地指导移动学习资源建设。

四、联通主义视角下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原则

移动学习资源是支持开展移动学习活动的重要条件,移动学习资源建设需要充分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联通主义代表人物乔治・西蒙斯认为内容、情境和管道形成知识的意义。内容开始知识的循环,情境使其有意义,管道使其关联、流通并可获得。根据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对知识观的解释,我们主要考虑移动学习资源的内容设计、情境性设计和交互性设计三个方面。

1.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的内容性原则。移动学习资源设计除了要遵循一般学习资源设计的原则,如学习资源的科学性、艺术性、教育性和技术性外,由于移动学习还具有学习时间碎片化、学习环境复杂和学生与教师分离等特点,所以我们在进行移动学习资源设计时也要考虑这些特点,还要遵循移动学习本身的特点,并设计出符合移动学习规范的资源,在具体设计中要遵循学习内容微型化、知识性等特点。①微型化原则。移动学习本身是一种碎片化、片段式的学习,移动学习中的学习者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的目标性不强、强烈的学习动机弱等现象,所以在设计移动学习资源时要注重对资源进行微型化处理,具体包括学习内容和过程的微型化,把一个知识点细化为多个小的知识点,这些小的知识点就是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中所说的知识节点,移动学习者通过这些小的知识节点的学习,通过寻径和意会进而建构起个人内在的知识逻辑网状图。②知识性原则。在线网络知识具有动态性、隐性和情境性等特点。因此,我们在设计与开发学习资源时要考虑网络知识中知识的这种特征性,保持知识的更新以及知识之间的链接和流动,以促进移动学习者更好地学习。

2.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的情境性原则。联通主义认为内容开始知识的循环,情景使知识有意义,管道使其关联、流通并可获得。知识只有与具体的情境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激发学习者兴趣,所以我们要重视移动学习资源的情境性设计,情境在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中就是学习者连接各个知识节点的网络和路径。因此在资源设计时要遵循移动学习者的特点,创设真实直观的情境,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具体直观的进行展示,为移动学习过程中知识点之间连接的建立过程也就是联通主义知识观中强调的意会创设情境,使学习者在具体的情境中形成知识的意义。

3.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的交互性原则。联通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交互是连接和网络形成的关键,连接的建立和网络的形成本质上体现为人与人之间、人与知识资源之间、知识资源与知识资源之间的交互,因此重视移动学习资源的交互性设计有利于移动学习中的知识转化和联通。在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习过程中的交互,学习者不仅需要与教师、与同伴进行交流,更需要与学习资源本身进行交互。具体包括移动学习资源本身的交互和移动学习过程中的交互两大块。

移动学习资源本身的交互性设计体现在界面的交互设计方面,要求移动学习资源的界面设计保持简单并且导航方便,尽量让学习者自己控制学习进度,随时暂停和保存学习内容,做到学习过程是可以控制的。此外,学习资源的组织形式也要做到以用户为中心,尽量做到纵向和横向两条线索的排列组合。

移动学习过程中的社会交互性表现为学习者可以对资源进行评论、可以通过邮件、论坛和社交账户,如微信群、QQ群等多种方式与专家、教师、同伴进行交流。此外还可以开设与该学习内容相关的主题帖,方便网络中学习者之间自主进行交流,构建起交流与沟通的通道,以实现移动学习者的社会互和优化学习体验。

五、结论与展望

本文以互联网思维为牵引线,研究了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内涵,进而得出了在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视角下移动学习资源设计要注重内容性原则、情境性原则和交互性原则,这些原则与联通主义所强调的内容、情境和通道是一致的,也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文章只从理论层面讨论设计原则,没有将该设计理念应用到具体的移动学习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也是本文的局限之处,笔者希望后续研究者可以在该研究的基础上有更多的实证研究,设计开发出优质的学习资源,从而更好地促进移动学习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志军,陈丽.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最新进展[J].开放教育研究,2014,(05):11-28.

[2]梁林梅,刘永贵,桑新民.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与研究论纲[J].现代教育技术,2012,(01):5-9.

[3]王佑镁,祝智庭.从联结主义到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新取向[J].中国电化教育,2006,(03):5-9.

互联网思维内涵范文篇3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健康;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9-0186-02

引言

网络生活方式是特指网络世界中人们的行为习惯以及生活方式,而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则是不健康、不科学、不文明网络生活方式的对立面,其应涵盖网络辨别力、网络运用、网络行为习惯等多方面的内容,在网络信息社会中,加强大学生的健康网络生活方式的养成教育对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提升学生的网络运用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对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康网络生活方式的重要意义进行阐述,并对健康网络生活方式的涵盖内容进行介绍,最后提出几点加强大学生健康网络生活方式养成教育的方法途径。

一、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康网络生活方式的重要意义

(一)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康网络生活方式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应用和发展,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对当代高等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复杂的网络环境对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有了新的要求,其不仅要求学生要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网络信息能力就包括在内。然而,现实情况却是不少大学生的网络生活方式都是不健康的,没有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处理信息的能力不强,在网络环境中没有发挥出其才能。据相关资料表明,52%的大学生不具备较好的网络自控能力,48%的大学生搜集网络信息的能力不强,查阅资料花费的时间较长,而近33%的大学生对网络法规知之甚少。

(二)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康网络生活方式是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

由于互联网所具有的独特吸引力,再加上大学生不具备较好的自控能力,而使不少学生出现网瘾问题,给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另外,不少学生上网时间过长甚至通宵上网,作息时间十分不正常,使得学生的生理机能出现下滑。同时,长时间沉浸在网络中还会降低学生的交际能力,甚至会出现人格、心理扭曲等。培养大学生健康网络生活方式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确保学生网络生活的安全、科学和健康,体验到互联网带来的乐趣,更好地获取信息知识,增强沟通能力,塑造健康的网络人格,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三)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康网络生活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互联网具有浩瀚的信息资源,这对教学内容的丰富深化、学生知识面的拓宽都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网络教学对教学内容的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多媒体技术、声像教学等这些都使得教学更加具有感染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另外,网络不具有时空局限性,能够充分发挥出各种教学资源的作用。培养大学生健康网络生活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对学习内容的把握更加轻松、深入,对行业动态能够及时掌握,进而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提升。

二、当代大学生健康网络生活方式涵盖的内容

(一)正确利用网络服务生活和学习

健康网络生活方式养成教育最核心的内容就是通过网络为日常生活和学习提供服务,随着社会的网络化、信息化发展,当代大学生应紧跟时代的潮流,提升自身的网络素质,更好地与网络生活相融合。具体来说,应用网络服务生活和学习的行为习惯,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一是树立强烈的网络意识,对网络信息给予充分的重视,增强信息反应的能力。二是具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基本应用能力,能够利用网络教学资源,通过检索工具能够进行信息的查找,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三是能够掌握常用的几种网络即时通信工具,以更好地融入网络生活中,如QQ、Email、网上银行等,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四是杀毒软件、防火墙等的应用,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自觉维护网络安全。

(二)培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

健康网络生活方式养成教育其指导准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地便利,其能够为人们提供各种资讯和应用。但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鱼目混珠、牛骥同皂的现象,如网络色情、暴力宣传、拜金主义、西方“自由、民主、人权”、极端个人主义、享受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存在。大学生健康网络生活方式的养成要求学生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能够利用科学的方法和观点,坚定自己的正确立场,对各种网络现象、网络观点进行分析和思考,提升自身的政治敏感力和鉴别力,能够抵抗他人的迷惑和外在力量的作用,不盲目轻信,始终坚持其正确的立场和观点。

(三)自觉参与健康网络的建设中

主动加入到建设健康网络的队伍中是对健康网路生活方式养成教育的一种升华。互联网传播的特征之一就是交互性,大学生是网络活动的实践主体,其对健康网络建设的参与,是构建健康网络生活的重要基础,也是提高网络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应做到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重大网络新闻给予充分的重视,在对一些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时,应负责任的发表个人观点,积极传播先进的网络文化。二是为健康网络平台的构建添砖加瓦,促进网络内容的丰富化,网络功能的完善化,不断促进网络品质的提升。三是提高网络维权意识和防范意识,敢于制止违法行为,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四)严格遵守网络法规

健康网络生活方式养成教育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严格遵守网络法规,网络社会的虚拟化,使得网络秩序的维护和网络环境的营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网络主体的自律能力和法治意识。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应具备基本的网络公德,诚信交往,文明上网;加强自律,科学安排学习时间,谨慎对待网络信息,不浏览和传播有害低俗的内容;此外,还应严格遵守网络法规,对于他人的隐私、科研成果、账号密码等不得泄露、盗用,不传播和制造网络病毒,做到知法、懂法、守法。

三、当代大学生健康网络生活方式养成教育的具体方法

(一)加强对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教育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武装,增强学生的网络政治敏锐性和鉴别能力,这就要求做好《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透彻地进行诠释,并与网络生活相结合,对网络社会中出现的各种观点和现象进行解释,增强大学生的辨别能力。

(二)加强网络知识和网络技术的教育

大学生是否具有较好的信息能力,直接影响着其网络活动的参与情况,进而对其网络生活的品质造成一定的影响,因而,普及网络知识的教育就凸显得尤为重要,使大学生对网络传媒形成正确的认识,提高媒体可信度的判断能力,学会通过网络媒介理性的进行网络活动,使学生的交往途径得以拓宽。另外,还应加强网络技术的教育,使学生能够正确进行网络信息、网络交流、信息管理、信息安全维护等的操作,促进学生信息查询和处理能力的提升。同时还应不断创新网络教学,开设网页设计、平面设计、多媒体设计等一些课程,促进大学生信息传播和创造能力的提升。

(三)加强网络法规和公德的教育

健康的网络生活是以遵从道德和法律为前提的。首先应将网络公德的教育置于首位,尤其是慎独教育的开展,并将其作为培养学生自律意识的基础内容,通过《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的制定,明确网络生活的道德内容,提倡文明上网,树立网络道德的新风尚,促进大学生养成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其次,还应依法开展网络活动,加强网络法规的宣传教育力度,使当代大学生树立牢固的法律意识,自觉约束自身行为,培养良好的网络生活习惯。

(四)加强网络硬软件的建设

对当代大学生的网络生活环境进行优化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一是加强对“绿色网络”“红色网络”的建设,着重建设一些健康、文明、对社会主义进行弘扬的网站、论坛、聊天室等,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二是通过先进技术的应用,将一些恶意网站和不良网络内容进行屏蔽,关闭一些色情、暴力等低俗网站,使网络环境得到净化。三是加强对校园网络硬软件的建设,提升网络配置和速度,优化网络环境。四是健全相关行业的准入要求,对“黑网吧”进行严厉打击,构建绿色的网络环境。

结语

当代大学生健康网络生活方式养成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还是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而健康网络生活方式养成教育其内容涵盖网络利用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健康网络建设的积极参与、网络公德和法规的自觉遵守等多个方面,为加强大学生健康网络生活方式养成教育,应不断加强对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教育,强化网络知识和网络技术的教育,并加强网络法规和公德的教育,加大网络硬软件设施的建设力度,以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云先.“90后”大学生健康网络生活方式的养成教育与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34):123-124.

互联网思维内涵范文篇4

互联网+正走在互联网思维的老路上

这个词火起来的速度堪比火箭升空,要知道在一个多月前这个词大家都还是很陌生的,而现在,无论是记者采访还是媒体写稿已经言必谈互联网+。毫无疑问,作为一个科技行业的时髦新词,互联网+已经彻底取代了互联网思维,成为了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口头禅。

于是,我看到之前做互联网思维培训的老师们,迅速更新了自己的讲义和ppt,之前的《如何学习互联网思维》题目变成了《如何学习互联网+》;我还看到不少创业公司的宣传册的文案包装上已经印上了互联网+,成为了时尚时尚最时尚的产品;我还看到某机构的专家,着急忙慌的出来认领互联网+这个热词使其首创;甚至就在上个周末,当我开车路过北京北五坏外的一个新开发的楼盘时,还赫然看到楼盘的广告文案有“互联网+”字眼。

互联网+火了,这看起来跟当初互联网思维火起来是一模一样的节奏。想当初互联网思维火的时候,雷布斯出了七字诀,小米作为最具互联网思维的企业,成为了众多培训大师们必谈的案例,而卖肉夹馍和煎饼也借上来东风融资过千万,成为了互联网的典型案例。在今天,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互联网思维这个词的历史并不悠久,但现在互联网圈子里已经很少有人在谈论什么互联网思维了,甚至一提互联网思维就会有一种被人鄙夷的感觉,互联网思维已然成为过去式。

我猜想,这是因为:一方面互联网思维这个词在过去一段时间被滥用了,甚至在很多创业者的产品概念里,互联网思维成了核心竞争力。而最后人们才发现,不管是什么思维,做出让人爱不释手的产品才是硬道理;而另一方面,互联网思维在媒体的迅速传播下,被普及大众化了,如今人人皆有互联网思维,之前那些大谈特谈互联网思维的人们这时已经再也没有任何优越感了。

互联网+不是方法论,只是产品形态

那么,就在今天,当我们在热捧这个词时,有多少认真思考这个词背后的含义呢?互联网+会不会重蹈互联网思维的覆辙,从人人争抢的香饽饽成为众人唾弃的烫手山芋呢?

什么是互联网+?现在很多人的共识是,所谓的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平台上加上一个传统行业,相当于给传统行业加一双“互联网”的翅膀,然后助飞传统行业。比如互联网金融,由于与互联网的相结合,诞生出了很多普通用户触手可及的理财投资产品,比如余额宝、理财通以及p2p投融资产品等;比如互联网医疗,传统的医疗机构由于互联网平台的接入,使得人们实现在线求医问药成为可能,这些都是最典型的互联网+的案例。

事实上,互联网+这种产品模式也不是2015年才有的。互联网也的确已经改变了我们身边很多的传统领域,尤其是在餐饮娱乐领域,互联网+早已侵入到我们的生活。互联网加电视娱乐,已经诞生了众多的视频网站;而互联网加餐厅,就诞生了众多的团购和外卖网站;互联网加婚姻交友,诞生了众多的相亲交友网站等等。

互联网思维内涵范文篇5

张昭:我觉得很正常,如今的影院市场正在逐步与互联网融合,因此我们不能单用票房市场来定义影视业,互联网上的用户增量同右计算在内,“互联网+影视”这一整体发展还是很迅速,前景较好。

《小康》:好莱坞拍电影,通常十部有一两部是大赚,其余八九成表现比较平均,对于这种风控结果,以互联网思维运营的国产电影风险控制方面与前者是否相同?

张昭:其实好莱坞的风险控制存在严重问题,核心问题是他们越来越难了解全球观众,因为全球观众越来越本土化,越来越互联网化。互联网化就是分众化,因此近几年经常会爆出叫好又叫座的小语种电影,例如泰国电影、韩国电影。同时,好莱坞的内容越来越缺乏针对性,就单个项目来说,风险在不断增高。

第二个问题是好莱坞的营销体系根本不互联网化。电影拍得起,发行不起,宣发不起,宣发成本太高,占到70%-80%,这是一个方向性的问题。

国产电影与之不同,国内影视公司做这种变革更为深刻,所以我们的模式也会让他们侧目。我们在用一种相对他们是长尾思维和分众思维的模式思考问题,想象力完全不一样。所以国产电影平衡风险的方式就是很简单一个词――分众。不分众,效率太低;想吸引所有人的眼光,营销成本又太高。而互联网涵盖大数据,例如像乐视这种带智能电视的生态体系,每台电视什么时间段看什么类型的片子都有据可查,当然我们就知道怎么去向他进行推荐。

《小康》:接下来乐视影业还会有哪些新动作?

张昭:在维度方面,我们将不断以分众化为路径进行规模化,思考如何进行较彻底的供给侧改革,促使内容都能够分众,从而更好地为用户服务。

在构建产业模式方面,我们将力争实现从内容到平台,再到终端的转变,做到物联网或屏联网,也就是业内所说的完成屏幕之间的连接,完善互联网化的影视播放渠道。

在商业模式上,我们希望构建类似苹果那样的生态体系。

互联网思维内涵范文

关键词云计算业务形态内涵虚拟化网格计算框计算··1引言

云计算是互联网领域近两年来非常热门的一个新名词,自诞生之日就引起了业界极大的关注。由于是多种技术混合演进的结果,加之有各个IT巨头公司不遗余力的推动,云计算的发展极为迅速。与此同时,各种与云计算相关或是相近的应用和服务,纷纷被打上云计算的标记推上市场。

一时间,关于云计算的应用和服务异常丰富,种类也是相当纷繁复杂。在云计算应用迅速发展的同时,各个IT公司和研究机构也都从各自不同的研究角度和利益立场出发,分别给出了各自对云计算的理解和定义,以期能够在理论、标准和产品方面占据主导地位。目前,关于云计算的定义和解释至少已有25种之多。

面对云计算应用如此迅猛的发展态势和对云计算众说纷纭的理解,如何归纳和分析云计算当前的发展规律从而能够把握云计算的本质和内涵所在,是当前云计算领域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这将决定着云计算的未来发展。本文从归纳分析云计算目前发展的业务形态出发,分别以表象、内涵和外延3个不同的维度对云计算目前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剖析和研究,旨在发现和提炼云计算发展的本质规律,以期能够把握和指导云计算的未来发展。2表象:云计算的4种业务形态所谓表象就是指云计算外在的表现形式,即云计算所能提供给用户的业务和应用类型。

例如,对于个人用户,目前云计算能够提供的部分业务形式参见图1。图1所示的GoogleDocs拥有一套功能非常强大而且免费的在线文字处理程序、电子表格程序和文档演示程序,是传统办公应用程序在云计算模式下运用的经典实例。再比如电子邮件,如果用户拥有了一个互联网电子邮件账户,就可以说是加入了云计算潮流。如大多数雅虎或Gmail用户就可以通过互联网来检索、读取及编写电子邮件,要是没有云计算,他们就无法使用电子邮件应用软件,也无法访问电子邮件本身。

对于云计算所提供的诸多业务形式,不同的业务由不同的底层支撑技术提供支撑。对于不同的业务形式,云计算在进行业务提供时,业务提供的思路也是彼此之间存在差异。因此,根据云计算所提供应用和业务底层支撑技术的不同以及业务提供思路上的差异,本文将目前云计算所提供的诸多业务形式和应用类型经过归纳研究分为4种类型,具体包括存储云、计算云、分布式构件云和网络化软件云。

(1)存储云存储云就是一个大规模的分布式存储系统,对第三方用户公开存储接口,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买相应的容量和带宽。存储云的应用形式包括个人用户磁盘、企业数据备份和数据中心等。(2)计算云计算云的基本功能是将来自用户的计算任务拆分,然后再派发到云中具备相应功能的节点进行分布式的并行计算,进行全部相关计算之后,再将最终的互联网中云计算技术研究张健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标准研究所工程师,博士曹蓟光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标准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博士摘要从云计算的表象、内涵和外延3方面入手,对云计算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云计算的4种业务形态,提出了云计算的内涵和本质,并对其与云计算相近的技术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关键词云计算业务形态内涵虚拟化网格计算框计算·1·《电信网技术》2009年10月第10期互联网技术网络技术———互联网技术专题网络技术1引言云计算是互联网领域近两年来非常热门的一个新名词,自诞生之日就引起了业界极大的关注。由于是多种技术混合演进的结果,加之有各个IT巨头公司不遗余力的推动,云计算的发展极为迅速。与此同时,各种与云计算相关或是相近的应用和服务,纷纷被打上云计算的标记推上市场。一时间,关于云计算的应用和服务异常丰富,种类也是相当纷繁复杂。在云计算应用迅速发展的同时,各个IT公司和研究机构也都从各自不同的研究角度和利益立场出发,分别给出了各自对云计算的理解和定义,以期能够在理论、标准和产品方面占据主导地位。目前,关于云计算的定义和解释至少已有25种之多。

面对云计算应用如此迅猛的发展态势和对云计算众说纷纭的理解,如何归纳和分析云计算当前的发展规律从而能够把握云计算的本质和内涵所在,是当前云计算领域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这将决定着云计算的未来发展。本文从归纳分析云计算目前发展的业务形态出发,分别以表象、内涵和外延3个不同的维度对云计算目前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剖析和研究,旨在发现和提炼云计算发展的本质规律,以期能够把握和指导云计算的未来发展。2表象:云计算的4种业务形态所谓表象就是指云计算外在的表现形式,即云计算所能提供给用户的业务和应用类型。

例如,对于个人用户,目前云计算能够提供的部分业务形式参见图1。图1所示的GoogleDocs拥有一套功能非常强大而且免费的在线文字处理程序、电子表格程序和文档演示程序,是传统办公应用程序在云计算模式下运用的经典实例。再比如电子邮件,如果用户拥有了一个互联网电子邮件账户,就可以说是加入了云计算潮流。如大多数雅虎或Gmail用户就可以通过互联网来检索、读取及编写电子邮件,要是没有云计算,他们就无法使用电子邮件应用软件,也无法访问电子邮件本身。对于云计算所提供的诸多业务形式,不同的业务由不同的底层支撑技术提供支撑。对于不同的业务形式,云计算在进行业务提供时,业务提供的思路也是彼此之间存在差异。

因此,根据云计算所提供应用和业务底层支撑技术的不同以及业务提供思路上的差异,本文将目前云计算所提供的诸多业务形式和应用类型经过归纳研究分为4种类型,具体包括存储云、计算云、分布式构件云和网络化软件云。(1)存储云存储云就是一个大规模的分布式存储系统,对第三方用户公开存储接口,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买相应的容量和带宽。存储云的应用形式包括个人用户磁盘、企业数据备份和数据中心等。(2)计算云计算云的基本功能是将来自用户的计算任务拆分,然后再派发到云中具备相应功能的节点进行分布式的并行计算,进行全部相关计算之后,再将最终的互联网技术网络技术———互联网技术专题网络技术。(编选:)

互联网思维内涵范文1篇7

关键词网络时代党建工作党员人民群众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s.2016.10.040

AbstractIntheInternetera,gaininformationwaychangeasthemassesofthepeople,intheworkofPartybuildingresearchprocesstomakearesearchsummaryofthetraditionalwayofbuildingtheparty,butalsopenetrateinpeople'sdailylife,usingtheInternettopenetratestrong,richincontent,tohelpthepeopleinvariousfieldsofsociallifetoformaperfectlifeview,values,promotethepartyspiritconsciousnessofthemasses.Inviewofthissituation,thispaperwillcombinethenetworkeraofthemassesofthepeopletheworkofPartybuildinginspecificcircumstances,inbasedonthedefinednetworkpartybuildingworkconnotation,exploringhowthemeansusingtheInternet,improvetheexistingpartyconstructionworksystem,promotingpeople'spartythoughtperfect,playthepromotionroleofInternetforPartybuildingwork.

Keywordsnetworkera;partybuildingwork;partymembers;masses

开展党建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提升党员的党性意识,并发挥出党员的带头作用,帮助人民群众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共同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此同时,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党员和人民群众接受新思想的渠道也明显增多,这就给党建工作带来了更丰富的选择。针对这样的情况,就很有必要加强对网络党建工作模式和内涵的研究,完善现有的网络党建建设模式,优化现有的党建体系,让党员可以更加高效便捷地接受党的思想教育,并发挥出自身对人民群众的模范作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的良性发展。

1进行网络党建工作研究的必要性

1.1利用网络平台构建一个党性意识交流平台

应用互联网手段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掘出其信息实时共享的优势,实现党性思想的快速共享交流。网络党建工作,其根本内涵就是互联网技术在党建工作之中的应用,实现党建工作在互联网领域的覆盖范围,将互联网技术这一高新的实时通信技术,融合应用于党的建设过程中,让党建工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历久而弥新。集合网络时代背景特点,可以为党建工作人民群众和党员之间进行交流提供一个更加高效的网络平台,让人民群众和党员同志可以及时进行对先进党性思想的接受和交流,有利于党建工作得以及时有效的更新,与此同时,通过互联网技术的使用,可以在互联网的土壤上,种植更多的先进思想内容,让人民群众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这些宝贵的思想意识,促进人民群众党性的提升。

1.2利用网络手段宣传党性主流思想意识

在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过程中,要注意到对于网络党建工作方式的选择,合理地宣传主流的党性意识,保证党的核心价值观可以有效地得到普及。综合起来看,在互联网方式的使用过程中,核心要素就是把握住互联网实时性强的特点,通过建设具有着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党建平台,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力量,保证党建工作对主流的思想意识的传播,保证党员和人民群众所接受的思想道德观念是健康、积极的。

1.3利用网络手段丰富党建工作内涵

结合互联网的实时互动特点,网络党建过程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实现党性思想的融合和发展,促进人民群众和党员同志思想意识的共同进步升华。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在党建工作中引进互联网技术,有利于充分结合时展的背景。与此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往往还容易成为突破现有党建体系的关键点,让人民群众积极参与进党建工作过程中,丰富现有的党建工作内涵。

2网络党建工作存在的挑战

随着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其信息丰富、交流性强的特点逐步显现出来。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党建工作过程中,不能够忽视互联网对当代党建工作的影响,而是要重视互联网手段对党员和人民群众思想指引力度。与此同时,网络党建工作具有着双面性,在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应用的同时,其也给党建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这也是未来的网络党建工作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第一,是网络党建工作的权威性问题。具体来说,由于互联网技术具有着快速直接的交流特点,还具有着一定的虚拟性特点。在这样一个虚拟的平台上,对于党建工作者的权威性往往不如传统的党建方式有力。与此同时,作为现代信息实时交流的核心技术,在应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党建工作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想法可以快速有效地实现共通,这和传统的党建工作存在着本质的差别。与此同时,在进行党建工作过程中,都是党建工作组织者自上而下地完成的,大部分的普通党员和人民群众只是一个被动的承受者。随着互联网技术应用的逐步深入,人民群众获取信息和表达看法的渠道会进一步增多,党建工作也会真正成为“众言堂”。针对这样的情况,在网络党建工作的运行过程中,领导者要放下自己的身段,和人民群众处于平等的位置,充分考察人民群众的实际情况,通过合理使用互联网技术,真正做到“到群众中去”,提升党建工作效率。

第二,是网络党建工作的模式更迭问题。具体来说,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党建模式,和传统的党建工作模式有着巨大的差异。在传统的党建工作运行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在基层党组织内部开展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少数优秀的人民群众可以得到组织的认可,得到接受进一步的党建教育机会。在后续的党建工作运行过程中,主要方式也是党组织谈话和党活动的模式。因此,传统的党建工作只是小组内部的活动,难以普及满足当今社会“全民教育”的目的,其报告形式也相对单调枯燥,难以达到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教育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应用互联网技术,可以丰富现有的党建工作形式(例如,建设党建微信平台、建设党建活动互联网主页等),人民群众可以通过浏览和发言加深自身对于党性思想的认知,该方法也和“群众路线”深度契合。综合起来看,网络党建工作和传统党建工作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

第三,是网络党建工作的道德取向指引问题。具体来说,随着互联网技术应用的逐步深入,在对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价值取向的纠正过程中,将会面临新的形势。从网络监管技术还层面进行考虑,由于相关技术和法律法规的欠缺,大量的不良信息就会通过互联网被人民群众接收。与此同时,一些不法分子也会利用互联网技术传播一些不良信息,干扰我国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3网络党建工作发展途径探析

3.1创新网络党建工作理念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进行网络党建工作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网络所提供的丰富的党建教育资源(相比较于传统党建方式,互联网上有着图文并茂的教育资源),为党建工作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内涵。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作为互动性强的事物,可以充分地和党建工作过程要求走群众路线、重视现象教育的特点结合在一起,并在进行网络党建建设策略的研究过程中,从战略层面规划未来的发展途径,进而高屋建瓴地实现党建工作的稳步持续发展。例如,可以在网络党建工作过程中,专门调派工作人员,进行党建微信公众平台和党建微博博客的构建,并鼓励党员和人民群众进行平台的浏览和信息提供,加强党建工作和互联网之间的联系,提升网络党建效果。

3.2建立网络党建运行机制

为了保证网络党建工作建设效率,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党建运行管理机制。第一,要从监督管理机制入手,合理监督网络党建工作行为。具体来说,该部分主要为了监督网络上的一些不良思想,建立一支专门的审核队伍,不断地进行网络信息的专项整治工作。除此之外,还要从源头进行规划设计,严格规范网络党建平台内容,保证网络党建工作正常作用的发挥;第二,在网络党建运行过程中,要充分结合互联网内容丰富的特点,鼓励线下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党流互动,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日常活动两条主线,兼容并蓄地实现党建工作的稳步发展;第三,从建设规范性的角度出发,要充分意识到对于网络党建的规范化运行。具体来说,要求在运用网络技术手段过程中,要严格分析材料的内容和应用范围,物尽其用,保证网络党建工作的高效进行。

3.3构建一支强有力的网络党建工作队伍

在网络党建工作建设过程中,不仅仅要发挥出网络技术手段的优势,还要充分重视人才在推进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具体来说,要充分注重对相关人才引进制度的完善,并注重对现有人才体系的互联网管理意识的培养,充分发挥技术管理人员的特长,循序渐进地实现网络党建工作的运行。除此之外,在网络党建过程中,还要充分意识到先进的管理理论对于网络党建工作的促进作用,因此,在网络党建工作体系和队伍建设过程中,要对团队的思想意识和工作能力进行重点考核,使得培养出的队伍能够切实满足网络党建工作的实际需要。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时代背景下的党建工作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促进网络党建工作效率的提升,在对人民群众进行思想道德意识传播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新时代人民群众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网络党建工作内容的设计,保证设计出的内容可以有效地提升党员同志和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品质,并帮助人民群众形成良好的党性意识。与此同时,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党建工作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交叉共同点,丰富网络党建工作内容,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龚晨.党建工作信息化的制度安排构想[J].福州党校学报,2011(5).

[2]钱结海,单守金.加强网络党建工作的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3]叶皓.在网络监督的常态下提高执政能力[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2).

[4]刘长发.试论网络党建的民主功能[J].求实,2010(1).

[5]顾育豹.西方政党“党建”争先恐后用网络[J].观察与思考,2009(24).

[6]马利.对互联网与执政党建设的思考――网络给执政党建设带来的挑战和机遇[J].新闻战线,2009(9).

互联网思维内涵范文篇8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体验式服务;口碑营销

一、互联网思维的起源与内涵

“互联网思维”一词最早出现在2011年,时任百度集团董事长李彦宏在百度联盟峰会上讲话过程中引出此词。随着国内互联网产业不断升温,“互联网思维”的词条热度也不短上涨,当前国内业界主要认为“互联网思维”主要代表在互联网及拓展技术的高速发展下,从互联网角度出发,对产业链、价值链、客户群体的重新分析、思考过程。需要注意的是,在互联网普及程度日益加深的今天,“互联网思维”所能运用的行业不仅包括了高新技术产业,我国传统商业行业也在此环境中需要通过“互联网思维”寻求发展机会。华东地区作为中国首屈一指的经济发达地区,更需要在互联网浪潮中积极把握机会,寻求突破,在保持原有经济地位的同时,成为我国经济转型的先驱者。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日,部分传统企业紧紧把握住了机会,如国美、苏宁等企业通过开展自经营的电子商务平台,从而实现了业务发展上的突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然而更多的企业却受限于本身资产水平,很难建立起成规模的自用电子商务平台,面对来势汹汹的电商企业,经营范围不断缩小。因此,我国传统商业企业面对互联网经济的态度通常较为矛盾。

需要指出的是,传统商业的态度好坏都不能完全阻断互联网业的发展变革。因此传统商业智能积极寻找机会,寻求自身的突破,以适合互联网发展的方式开展自身业务。

二、传统商企转型策略

1.拒绝价格战、注重客户体验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消费水平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步入“红海市场”,众多商家为了扩大本身经营范围,提高自身的经营水平,将降价当成了克敌制胜的杀手锏。然而残酷的价格战一旦展开,在削弱对手发展的同时也会影响到自家产品的利润。面对电商的价格战,传统商业应当清楚认识到自身行业优势,才能迸发出更强的商业竞争力。

电商企业由于本身的营销模式,相较于传统行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水平促销自身产品。然而在此中营销模式中,产品通常从商家直接到客户手中,消费群体只能通过产品的图文介绍来获取产品的初步印象,为了刺激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通常还会过度美化产品信息,严重影响到消费者对电商商品的信任度。传统商业通常保有实体店,相较之下,能够将产品更为真实客观的展现给消费者,这种商品购买体验能够极大的提高客户对商品的信任度,尤其是在奢饰品以及高价值商品等产品上,有着电商无法比拟的优势。传统商企应当把握好这一优势,提高本身服务质量,将更好的购物体验提供给客户,发挥客户服务优势,提高客户的忠诚度、降低退/换货物率,以此换取收益。保持产品处于较高利润点,而不是盲目以价格战的形式与电商进行对抗。

2.精准定位客户、服务精细化

电商产品的主要消费者集中在“80后”“90后”等年轻消费群体上,而传统商家的服务人群大多为中老年人群,相较年轻消费者,中老年消费者每年的消费次数以及消费种类上均保持在较低水平,然而中老年消费者往往拥有更为雄厚的经济实力,对高价值商品的消费力尤其突出。网络商业兴起时间段,一时之间中老年消费者由于本身消费习惯还不能很好的接受网络商业的消费模式,大多数情况下还是会选择传统实体店购买商品。传统商企针对这一特点应当精准定位自身商品的消费对象,主要提供高质高价的传统、大宗商品,以此应对电商快速更新的产品。

3.减少广告投入、发展口碑营销策略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革新,网络媒介正在逐步取代原有的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介。当前媒体广告的高投入与低产出已经严重阻碍到传统商企的发展。应对这一问题,传统商企能够从互联网思维中的口碑营销中寻找解决策略,给与消费群体预期甚至超出预期的产品体验,从细节抓起,从总体控制,使客户能够感受到产品的优越性,客户就会自发的通过本身关系网对产品进行口碑传播。将资金从广告转移到产品上,节省出的资金能够更好的运用到产品的研发升级以及服务当中。让顾客从传统商企的产品与服务中满足消费需求,自发的传播企业产品信息,打造企业口碑品牌。

4.发展建设网络平台

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传统商企能够建立自有的网络平台,打开企业本身的线上销售市场,弥补销售市场的空白点。中小商企也能够与营销类网络企业进行合作,借用成熟的网络平台开拓本身的销售市场。利用网络平台,传统商企能够有效拓展本身的经营范围,并实现业绩的增长。

三、传统商企变革的必要条件

1.精通数据分析的专业人才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数据呈现大爆炸态势。大数据时代,只有有效整合各类数据进行分析利用,才能牢牢把握到时展契机。传统商企若想实现业务突破,就必然培养、引纳数据管理分析专业人才,精准寻找客户消费点与需求点。只有充分了解市场发展走向,才能顺应时代潮流实现经营商的突破。

2.建立起数据处理系统

若想对数据进行合理有效分析,就需要先就数据收集、分析、存储建立先进高效的处理系统。此系统可外包给专业公司进行运营,从传统商企的实际发展角度进行数据的采集整理与归纳,使信息使用者能够及时查找并运用到相关数据。该系统不仅要包含收集作用,同时应能针对相关数据进行建模,使信息使用者能够获取更为精准的数据资料。通过数据分析所得的结果能够帮助企业管理层更好的制定发展策略。

3.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优化企业内工作流程

从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未来商界的战略决策将以数据驱动为主要决策方向。合理的激励机制、工作流程能够帮助企业提高决策效率,传统商企应积极建立起适用于公司发展的激励机制,抢占市场先机,使企业能够在时展中先人一步。

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互联网思维会成为时代主流思维方向,传统商企应积极转变自身发展模式,才能顺应时展,实现企业转型,获取更多的利益。

参考文献:

[1]马蕾.“互联网+”时代下的传统企业战略转型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6(08).

[2]赵月梅.互联网+环境下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J].现代商业,2016(23).

互联网思维内涵范文1篇9

关键词:和谐社会网络道德道德失范

引言】网络道德是人们在网络社会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以及处理各方面关系时体现出的道德规范和要求。网络道德通过社会舆论力量、社会成员的内心信念以及长期形成的道德习惯为支撑,借助善恶评判机制,对网络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进行调节,从而约束网络行为。本文着重探讨和谐视域下的网络道德建设。

1.1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定义

网络道德的缺失在研究中通常用道德失范的概念加以描述,失范是指“一种社会规范缺乏、含混或者社会规范变化多端以致不能为社会提供指导的社会情境。”①网络道德失范则相应地可以被理解为:网络环境中道德价值以及道德规范要求的缺失,道德不能够有效地对社会生活进行调节,发挥正常的功能,从而导致社会行为的混乱。

1.2网络道德失范行为表现

1.2.1网络道德意识混乱无序

齐美尔在对社会学的研究中曾指出,社会能否产生和存在的条件,取决于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是否能够保持足以相互影响而形成社会单位和社会群体的密度和频率。网络社会借助于计算机网络连接,形成了虚拟的、意思表示真实的信息交流与互动平台,从而将人类社会延伸到“网络社会”,人类社会规范中所涉及的文化、道德、价值观念都被折射到网络社会中,从而发展出网络文化、网络道德等诸多网络社会的行为规范跟准则。

在网络社会中,道德相对主义、道德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实际生活中非主流的价值观念大行其道。网络社会缺乏绝对的管理核心,每个网络主体都可以在网络社会中信息,表达观点,这必然导致对权威道德的怀疑和对道德标准的模糊。在互联网上,一方面网络的开放性使得各种文化背景和观点的网络主体可以释放创造力,另一方面,实际社会生活中遭到反对和抵制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也找到了土壤。不少网络主体将个人意志作为道德裁判的唯一标准,怀疑一切现存的社会制度,将个人主义发挥到极致,甚至影响正常的社会运作。

1.2.2网络不道德行为的层出不穷

网络道德失范导致了网络不道德行为的层出不穷,具体体现为网络暴力、网络侵权和网络犯罪。

首先,是网络不道德信息的泛滥。网络充斥的负面信息给网络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威胁。网络的隐匿性使得更多的人可以肆无忌惮的发表言论。统计表明,多达九成以上的网民曾不同程度地遭遇网络不道德信息的干扰,其中包括人身攻击、不文明用语等积极的语言暴力行为,也包括对弱势群体表现出的漠不关心、不予理财等冷暴力行为。

其次,网络侵权甚至网络犯罪行为层出不穷。网络犯罪主要是指违反国家法律,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在互联网络上进行的妨害信息安全和社会秩序的,应当依法负刑事责任的行为。近年来轰轰烈烈的“人肉搜索”事件将网络的负面影响发挥到了极致。许多网民被盲目的情绪操控,非法干涉他人的正常生活。这背后体现的是网络主体自律性的缺失。

最后,网络诚信的缺失。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更习惯于通过互联网络的电子商务平台进行消费,很多不法分子借由网络监管的漏洞或者网络技术的瑕疵,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诈骗他人财物,并且规避法律的制裁,给社会诚信观念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仅在2009年,北京就有网络诈骗案件近4000起,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20亿元。层出不穷的诈骗手段让网络社会中人人自危,网络不道德行为是当前网络道德建设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1.2.3网络道德监管薄弱

网络社会是一个离散型的社会结构,既没有明确的地域划分,也不存在更加权威的最高权力,作为一个自主自生的信息网络社会,网络社会不受空间地域的限制,信息传播效率极高。同时网络主体的身份更加隐蔽,给网络监管带来了更多的困难。

在现实生活中,借助于法律手段、利益机制、社会舆论等途径,传统道德力量可以威慑不道德行为,教育群众,从而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网络社会的出现打破了熟人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他律”传统,转而依靠网络主体本身的“自律”来适应网络社会虚拟性和隐蔽性带来的更加宽松的道德环境。社会舆论的威慑力在网络社会中不仅不能有效得到发挥,甚至可能被人操纵和利用,危害现实生活。网络环境只能凭借网络主体的道德自觉和道德信念来维系。

1.3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的紧迫性

首先,网络加速剥离了人的理性和情感,造成道德信仰的缺失。道德应当具备三个层面的内涵,即理性内涵、情感内涵以及信仰内涵。在传统道德的设计中,人的三个维度的基本内涵应当和谐统一。网络社会使理性内涵占据了主导地位,不少网民因为沉溺网络不能自拔,忽略了对现实生活,缺乏社会责任感,产生了社会角色混乱。

其次,网络造成道德观念的异化。网络道德必须以现实生活中存在认可的实际道德为基础,而网络传播的开放性和及时性加速了异化的道德观念的传播,从而在更大的范围内给社会管理带来了隐患。网络道德反噬社会的基本道德,会破坏现实道德与网络道德的一致性,破坏社会和谐。

再次,网络模糊了个人隐私与社会监督之间的界限。网络的普及性已经越来越快的介入了社会成员的现实生活。社会成员的隐私被不法分子所利用,会影响社会成员的基本权益。因此,更需要通过道德建设对设计网络隐私的服务商进行约束和自律。

2.和谐社会的网络道德建设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当前,追求网络社会更加和谐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需求。如何将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道德标准、价值原则落实到网络社会,已经成为网络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针对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应当从主体、规范和行为三方面入手,结合和谐社会思想,强化网络道德建设。

2.1加强网络道德主体的自律性

江泽民曾强调:“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政治工作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国内外敌对势力正竭力利用它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争夺青年。”②《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到了建设网络道德的重要性,倡导要培养网络主体的网络道德意识,引导网络机构的正确道德取向,建设网络文明社会。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全面提出,对道德主体自律性的培养已经成为和谐社会中网络道德建设的重中之重。

首先,培养网络主体的道德使命感。“计算机不再只和计算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③。当务之急是在全社会树立核心价值体系,发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用“八荣八耻”的价值标准来科学的筛选网络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信息,在全社会自觉形成学习、运用、推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风气,从而在网络社会中自觉的维护社会和谐,维护网络环境的和谐。

其次,借鉴传统道德中符合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容。中国古典哲学的思想家很早就有关于道德建设的描述,产生过很多涉及道德规范、道德标准的有价值的思想。和谐社会强调人与人的和谐共处,并主张有选择的吸收古代传统道德理论中关于维护社会和谐,调整社会关系的内容。儒家就曾提出“克己”、“慎独”等道德要求,提倡将个体道德上升社会道德的高度,将外部道德内化为个体品格,这对当前网络道德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

2.2强化对网络道德规范的约束

首先,强化立法工作。目前各国都在立法领域强化了对网络道德的法制监管,比如针对隐私侵权问题,美国出台了《个人隐私权保护法》、加拿大出台了《个人保护与电子交档法》;针对网络安全,美国出台了《计算机安全法》、日本出台了《反黑客法》;针对知识产权问题,法国推出了《复制法》、英国推出了《3R安全法则》等。近年来,中国陆续推出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系列的法律法规,在2007年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更是进一步研究强调要再次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良好网络道德风尚。

其次,加强国际合作。网络的开放性使得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可能跨域国家和地域的地理范畴。对相关的网络犯罪行为、侵权行为的制约更需要强化国际网络监管主体之间的合作,在各国的政府、组织、网络监管部门之间实现有效的分工和合理的配合,从而维护国际互联网的安全。从1997在摩纳哥召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NFOethics第一届国际大会”以来,越来越多的大型国际会议开始探讨网络道德的问题,譬如第二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NFOethics国际大会”(摩纳哥),1998年的“第20届世界哲学大会”(美国),1999年的“第一届澳大利亚计算机伦理学会会议”(澳大利亚),2001年的“计算机自由与隐私讨论会”(英国)等,都对各国在网络道德和网络认识上的沟通和合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2.3引导正确的网络道德行为

首先,加大网络监管的力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针对违法和谐社会内容的不良网络信息,从源头上加以过滤,定期对网络内容进行整治清理,威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有关人员和网站要进行严肃查处,及时整顿,确保安全纯洁的网络环境,必要时要用法律手段予以制裁。

其次,培养网络人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要靠人才。网络道德建设要求一大批专业人才网络维护、网络管理和网络建设。一方面要加大投入,培养网络人才队伍,不断提高网络人才队伍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技能,另一方面,要确保网络人才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要在网络人才队伍中定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思想建设,从而有效地抵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形形色色的道德观念的冲击。不断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武装网络人才队伍,确保网络人才始终符合社会主义价值取向。

2.4建立网络生态伦理系统

网络生态伦理系统是从生态的角度提出的解决当前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一个思路。网络生态伦理系统的基本观点就是将整个网络环境是作为一个共生共存的生态系统,将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的调节跟梳理,从而为网络伦理的发展理顺关系,创造条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如何促进网络生态伦理系统的和谐,要从网络生态系统的上游、中游、下游三个方面展开思考。

从源头上,具体的办法大力推行网络生态伦理观,在全社会普及网络生态伦理的观念,让全社会形成尊重网络伦理,自觉自发维护网络伦理的基本意识,从而从根本上保证网络主体的网络道德素质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自觉地维护网络道德环境,共建网络和谐。

从中游上,对现存的不符合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目标和内容的网络垃圾和网络低俗文化进行整治和清理,坚决关停一批对网络道德建设有危害作用的网络社区和网络服务供应商,坚决抵制和制止网络不道德行为的滋生和蔓延。通过对网络社会中不符合网络生态伦理建构的环节清理和调整,对低俗文化产品的取缔,净化网络道德环境。

从下游上,为网络生态环境的发展创造条件,建筑网络文明社区、净化网络生态,开展网络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和谐网络活动的开展,实现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精神文化相互呼应,相互促进,从而保证社会和谐目标的实现以及文化生活的繁荣。最终巩固和提升网络生态伦理环境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在全社会由点及面形成覆盖全社会的良好网络生态环境,促进网络伦理的全面普及。

总之,“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④网络社会是人类社会在虚拟世界的延伸,因此网络道德的价值取向应当跟社会提倡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相一致。和谐社会中,对于网络道德建设的要求,应该符合社会主义的性质跟特点,符合中国传统道德理念,符合全社会长久以来遵循的道德传统,最终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互联网思维内涵范文篇10

>>互联网出版平台的“互联网+出版”研究:以盛大文学“IP+”为例“互联网+”时代全媒体出版平台建构与创新服务模式研究数字出版的“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出版基于以电商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研究以腾讯即时通讯产品为例的互联网公司平台产品战略研究出版行业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互联网+出版”:开拓出版的新天地“互联网+出版”的现实路径及发展前景研究浅谈移动互联网出版“互联网+”助力教育出版发展互联网+沈阳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出版的移动互联网平台建设互联网思维对出版工作的启示互联网思维下全媒体出版的内涵“互联网+出版”对编辑的素质要求探讨互联网+出版的融合路径“互联网+”环境下的出版流程再造论互联网与出版媒体的融合互联网时代数字出版类课程合作教学模式研究“互联网+”时代高校优质出版产品推广传播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3]阅文集团正式亮相吴文辉领启“全民阅读”[EB/OL].[2015-03-30].http:///webplat/info/news_version3/

7694/11827/11828/11830/m9146/201503/311403.shtml?atm_cl=ad&atm_pos=10045

[4]艾瑞咨询《2015Q1中国网络文学行业季度报告》

[5]李亮.我国网络文学实体出版中的问题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5:11

[6]晏文静,许悦.从1500万到50亿,盛大文学的10年为何值这么多钱?[EB/OL].[2014-11-26].http:///a/20141126/13307171_0.shtml

互联网思维内涵范文篇11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创新发展对策

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告诉我们,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人类已正式步入时代的第三次浪潮―信息化阶段。2015年3月,总理首次提出“互联网+”概念,一时间各种互联网概念成为经济大热门。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再次表达了对互联网的重视。互联网的热度不仅引导了资本流向,更是大大影响了中国的经济格局。一方面,它培育了一大批新兴企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如阿里巴巴;另一方面,它又给传统行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纸质媒体、零售商、卖场、金融等行业一一被冲击与重构。以金融为例,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说过,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来改变银行。果不其然,以P2P借贷、第三方支付和信息化金融等模式为代表的互联网机构正快速地改变整个金融行业的格局,不断对传统金融机构的经营模式和服务模式发起挑战。

如此信息时代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只可能有这样两条出路:要么紧跟时代拥抱互联网,积极转变思维,在创新中革新谋求发展;要么就抱着传统思维走向灭亡。

一、互联网金融的内涵解读

互联网金融不仅是一时之经济热点,更是代表了时代的潮流和发展方向,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内涵进行梳理。

从概念内涵上来讲,互联网金融意指包括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在内的两大市场主体,借助互联网技术打破信息壁垒,更好地服务用户需求,实现资金的融通、流转和信息中介等功能。对该内涵的理解,一般容易陷入两个误区: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把线下业务搬到线上营销;互联网企业利用自有优势切入金融业务。这种理解错误地把互联网金融归结于互联网和金融的简单融合,实际上,二者并非简单的线性融合关系,而是在安全、移动、互联等网络技术水平的基础上,为适应用户新的需求而产生的新兴模式,是金融行业的全新领域。

从商业本质上来讲,互联网金融包含以下三个层级的意思:一是金融与互联网技术紧密结合,即数据化金融方向;二是传统金融机构形成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即用户中心、数据驱动和生态协同方向;三是金融机构积极转变传统思维,向真正的互联网思维靠拢,也就是说,互联网金融绝不能局限在行为层面,更是要渗透到思维层面,对金融形态中的市场、用户、产品、价值链乃至整个商业生态都要进行思维上的重新审视与布局。

二、互联网金融的格局

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进程相对比较缓慢,最初由互联网企业对传统金融业务的涉足而起,后因传统金融机构的固有优势而相互追赶,发展至今,已逐渐形成了传统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性质的互联网机构并驾齐驱、相互融合、创新发展的互联网金融新格局。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在积极转变职能,专注于传统业务的互联网创新、电商化创新和APP软件创新等内容;另一方面,互联网企业积极创新,扩散到电商企业、第三方支付机构、P2P模式的网贷平台、搜索比价模式的金融门户和众筹模式的网络投资平台等多元化机构类型,一起构造了强大的非金融机构系统,在互联网金融浪潮中牢牢占据着其打下的江湖地位。

从当下的互联网金融格局中不难看出,互联网金融的运营模式已经大大超过了传统渠道,并且仍然保持着鲜活的创新能力。可以预见,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日新月异,其市场形态也将呈多样化和差异化发展。在这里,本文核心介绍以下几种主流的互联网金融运营模式。

(一)信息化金融机构

即上文提到的数据化金融方向。信息化金融是指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对银行、证券和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和服务进行改造或重构,实现经营管理的数据化和信息化,提高服务质量。从整个金融行业来看,自互联网潮流奔腾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紧抓住这一机会,其信息化程度一直处于业内领先水平,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一体化的服务体系已经形成了一股潮势,不可撼动。除此之外,一些商业银行大手笔打造的信息化数据集中工程在业内也是独领,创新性形成了“门户+网银、电商、金融产品超市”一拖三的金融服务模式。

(二)互联网金融门户

简而言之就是实现金融产品的互联网销售,既有自家直营,也有只提供服务的第三方平台。这种模式的核心是“搜索+比价”,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搜集多家平台的多元化金融产品信息,整理后放到门户网站,用户通过垂直比价的方式完成投资。融360、安贷客、91金融超市等都是这种模式的产物。

(三)众筹

近年来很火热的一种新型商业模式,顾名思义就是把分散化的群众资金聚合在一起,量小体大,具体操作是用团购预购的形式募集项目资金。虽然众筹的形式很多样化,但其运作模式都大同小异:需要筹资的人找到众筹平台,提交融资项目,经审核后便可建立自己的网站页面,公开向大众群体介绍项目情况也可采用线下路演的形式,筹集资金。目前国内比较有名的众筹平台有“点名时间”、“点梦时刻”和“淘梦网”等,也有一些与公益相关的募资平台。

(四)P2P点对点网贷,本质是通过第三方平台实现资金借贷双方供求关系的有效匹配

降低信息不对称。这种模型的优点是打破了商业银行借贷的传统流程,提高效率的同时降低了信息不对称成本。投资人可以通过垂直比价选择更好的利率条件,并可以通过多个投资人一起分担同一标的的借款额度方式分散风险。P2P一般有两种运营模式:一是纯线上模式,例如拍拍贷,所有的借贷活动都在线上进行,线下无审核。二是线上线下相结合,当借款人线上提交申请后,相应城市的商会线下进行入户调查,审核借款人的资信还款能力。

(五)第三方支付,典型代表当属支付宝

第三方支付最初是由互联网企业发起,通过和商业银行的合作,借助信息通讯互联网安全技术,执行结算业务和电子银行业务。随着第三方支付的迅速发展,它迅速超越了最初的定位,成长为线上线下全面覆盖、应用场景更为丰富的综合性支付工具。比如支付宝既可以从事网络支付之外的人民银行规定的其它金融服务,也可以和余额宝合作一起颠覆商业银行的传统储蓄功能。

(六)数字货币,比特币为代表

2013年8月,德国政府规定特币可用于缴税和其他合法用途,承认了它的合法地位,也意味着比特币开始逐渐被“洗白”,从最初时期属于极客的定位走入普通大众的功用视野。互联网金融的最终极形态也许就是这种互联网货币,它不仅是对传统金融机构职能的颠覆,更是对央行货币提出的挑战。

当然,无论是哪种互联网金融运营模式,都始终离不开金融行业资金融通的本质,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满足客户需求。

三、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冲击

前文有言,互联网对包括金融在内的传统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这个部分,让我们把眼光缩小,放到金融行业里的商业银行上来。可以说,互联网金融重构了商业银行,具体我们可以从主营业务和商业格局两个方面来理解。

从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来看,存贷款的利差是其主要利润来源。而高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核心存款造成了分流,例如阿里通过支付宝和余额宝的结合便吸收了巨额存款。此外,打破信息不对称、更有效匹配借贷双方资金融通需求的网络借贷模式,以其快速、便捷、实惠等特点深深俘获了小微企业和个人投资者的欢心,对商业银行的客户资源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从商业银行的经济格局来看,一方面银行网点正逐渐走向没落。第三方支付的新型模式使得金融场景化概念加深,纸币逐渐被数字货币取代,银行网点的职能感逐渐降低,繁琐低效被放大,客户对银行网点的依赖性大大降低,资金逐渐脱离开整个银行体系。传统的网点布局不再是商业银行抢占市场发挥优势的必争之地,一味地扩张规模也不再符合新时代的发展,反而成了商业银行的重资产和发展包袱,就像当下苏宁面临的困境一样。未来,商业银行很有可能也走向O2O模式,银行网点转变成线下体验店。显然,跨界的“万科社区金融”已经等在了那里。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的经济地位受到威胁。然而在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趋势下,非金融机构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职能创新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对传统金融业务的取代,大大冲击了商业银行在资金融通中的重要地位。

四、拥抱创新: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商业银行的变革与发展

这一波信息化浪潮不仅推动着金融行业格局的大洗牌,也促使我国商业银行向内诉求,重塑互联网思维,积极调整战略定位,转变运营模式和服务模式,紧跟互联网企业创新精神,推进大数据建设,引领金融服务走向人性化、智能化、信息化的新时代。这是时代的机会,也是巨大的挑战。

面对这次挑战,商业银行必须着眼于互联网金融革新的根本动力,立足金融服务的本质,积极创新,以人为本。具体来说,商业银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

(一)认清现实,正视互联网企业的比较优势

互联网企业的优势具体包括庞大的网络用户群体、海量的交易数据、强大的支付功能和更好的用户体验等。互联网企业的核心是用户,是人,这和传统商业银行的定位是有着巨大差异的。只有正视互联网企业的优势,方能客观比较自身的差距,方能积极吸收互联网企业的核心精神,获得发展。

(二)反观自身,找到自己的核心优势

商业银行作为传统金融机构,对各类金融业务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和运营经验,且在资源积累上也有着互联网企业不可比拟的优势。长年的经营使得它与各大行业的龙头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广大的客户群体对其拥有长足的信任,而“信任”一词恰恰是大多数互联网企业的短板。尤其是近两年来各种昙花一现般的互联网金融公司更是加剧了这一冲突。因此,商业银行的任务是将自己的核心优势与互联网精神结合去发挥更大的价值。

(三)重塑互联网思维

商业银行只有从思想高度上真正贴近互联网思维,方能在这股商业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以前,商业银行的时代革新还只是停留在初浅的行为层面,做个门户网站,开设电子手机银行等等,这更多的是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而非互联网思维的塑造。真正的互联网思维,应该是以人为本,立足于用户的用户思维。这种思维可以助力商业银行,让其对产品和服务体系重新审视,对业务流程革新,更深入地走进合作企业客户的购、产、销、贷、存、管等业务中去,在其固有的核心优势下拉开与互联网企业的差距,打开差异化竞争的新局面。

(四)重视客户体验

互联网企业先天的用户思维,使得客户体验板块一直都是它的优势,无论是开放式的金融平台和个性化的金融产品,还是交互式的营销手段和便捷式的操作流程,都是对传统商业银行的秒杀。商业银行若想要反败为胜,唯有通过接受互联网思维引领一途,把客户体验放在一切之首。以客户为本,不是口号,而是切实地从产品、服务到营销和操作,都要重新系统地梳理定位。具体而言,一要打破部门局限,整合信息资源,打造以单个客户为标的的数据系统,了解客户的偏好与习惯,提高服务质量;二要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通过多元化的渠道实现与客户的交流,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五)积极借鉴,合作共赢

互联网企业积极创新的精神,是引领商业银行走向未来的重要核心。二者的相互合作,并非空谈,而是早有先例。其实商业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平台早有合作,商业银行给予第三方支付平台发展的空间与支持,第三方支付助推商业银行结算业务和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但随着后者的快速发展,它逐渐对银行的中间业务和存贷款业务构成了挑战。不管未来结果如何,互联网企业的创新精神都是值得重视与尊敬的。商业银行的发展必须依靠创新,也就是说,和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共赢会是一条不错的路子。且从实践结果来看,二者的合作在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浦发创新推出了微取款业务;兴业推出了钱大掌柜资管平台和掌柜钱包理财产品;阿里携手民生推出了直销银行项目等。

(六)深化大数据应用

互联网的核心技术是数据化,且商业银行在这一板块也一直处于业内领先水平。也就是说,无论是客观条件还是行业要求,商业银行都必然走向大数据化。大数据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水平,更是未来的运营模式,它可以帮助商业银行提取和分析所有客户的信息,更为全面和准确地把握客户需求,甚至预判出其潜在需求,从而为其精准营销和创新服务打下深厚的信息基础。

五、结语

新的时代潮流意味着新的历史巨变,金融行业也不例外。在这潮流中传统商业银行要想立身不被取代,唯有创新!而在第三次信息浪潮下,时代创新的关键在于对互联网思维的深刻把握。一旦实现了思维转变,那么具体的创新之举就是必然,无论是各实体网点的积极转型,还是电子银行、手机银行和微信银行的大力发展;无论是立足于互联网长尾理论下通过互联网技术完成对零散市场的覆盖和碎片时间的补充,还是立足于用户对各大电子渠道的功能创新。而互联网思维的塑造,则需要商业银行主动打破行业壁垒和思想壁垒,积极借鉴互联网企业,不断加强双方合作,实现金融互联网化。商业银行需要提升自己的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化解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冲击,在支持实体经济的基础上,求得自身的转型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宫晓林.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J].南方金融,2013(05).

[2]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3]张竞.互联网金融对传统融资模式的影响和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缓解作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3(16).

[4]邱峰.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和挑战分析[J].吉林金融研究,2013(08).

互联网思维内涵范文篇12

缜密,理论基础夯实任何研究如果离开理论的支撑,必将失去生命力。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信息质量基本内涵及其概念模型是信息质量研究、尤其是信息质量评价研究的基础与核心。而《信息质量评价研究》一书构建形成的网络环境中信息质量概念模型,为该书构筑夯实了理论基础。作为具有多维属性的概念,信息质量概念界定及其内涵阐释依据学者研究视角、研究观点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特征[1],经历了由以数据生产开发者为主体、站在信息系统角度审视信息资源,到以用户为主体、站在用户角度审视信息资源的信息管理理念转变过程[2]。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信息用户地位日益凸显,能够伴随用户信息需求而持续不断改进的信息才是高质量信息[3],信息对信息消费者(用户)的适用性及满足程度成为衡量信息质量的重要标准[4]。在网络环境中,如何更为全面地界定与描述信息质量概念内涵成为信息质量理论研究的关键性问题。《信息质量评价研究》一书以信息质量内涵的演变与发展历程系统分析为基础,重新诠释了网络环境中基于用户视角的信息质量内涵,即信息质量是对信息产品满足信息消费者需求程度的衡量,是信息用户对通过信息搜索与获取过程所获信息内容固有特性(明示的、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系统功能和服务性能的主观特性、信息需求或期望满足程度的一种全面、综合评价[4]。该概念站在信息交互过程中用户信息体验与感知视角,既包括用户对信息产品基本特征、功能和价值的客观评价,又包括用户对信息服务、系统交互效果的体验与感知与其期望值之间比较结果的主观评价,既关注到信息的使用价值,又体现信息的社会价值,是对网络环境信息质量内涵的深入挖掘和拓展性分析。由此可见,该书是从信息交互过程和信息用户相交融的角度对信息质量内涵所进行地全面、连续、系统、综合地分析,是网络环境信息质量认知的关键所在。在此基础上,该书构建形成由信息内容质量、期望质量、交互质量和感知质量4个维度构成的信息质量概念立体模型。在该模型中,刘冰教授强调指出,信息内容质量和信息交互质量是基础,信息期望质量是关键影响变量,信息感知质量是核心构成要素[4]。4个维度彼此间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共同作用,构成概念整体。由此可见,该模型涵盖了从用户需求与期望到信息获取、再到最终获取信息价值收益全过程的信息客观价值属性和用户主观价值感知,更为全面地揭示了信息质量概念的基本内涵,更进一步反映出信息质量多维度、多层次特点,弥补与拓展了基于用户视角信息质量内涵的广度与深度。不但为该书的整体研究奠定并夯实了理论基础,也为信息质量领域的相关研究拓展了新的视角,将为信息质量评价理论创新性研究奠定基础。以信息质量概念模型为基础,运用规范实证研究方法,该书进一步剖析网络环境中用户信息需求、信息期望与信息质量间的内在关系,揭示信息交互过程中用户体验和感知与信息质量的内在关系,构建形成网络用户信息期望构成体系和信息质量影响因素体系模型。以上诸方面研究既包括整体关系的宏观构建,又包括内在关系的微观探析,改变了已有研究中分段式、截面式的研究思路和研究结果,系该研究领域对网络环境中用户心理与行为和信息质量内在关系的最为全面、系统的研究。由此可见,从概念模型到内在关系结构,再到影响因素模型,层层递进、逐层深入,彰显出该书坚实的理论基础,打造形成了该书的理论特色,也充分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思维逻辑和深厚的理论功底。

2内容观点新颖,逻辑结构缜密,打造形成完整的信息质量评价理论体系

《信息质量评价研究》一书从网络环境中用户视角的信息质量概念模型构建与内涵阐释入手,在用户信息需求、信息期望与信息质量内在关系系统分析基础上,在对信息交互过程中用户体验与感知视角的信息质量影响因素全面揭示基础上,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构建形成由信息价值属性、系统技术功能、服务交互品质、感观心理体验等4个维度所构成的信息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并进一步提出基于用户视角的信息质量提升机制。从概念模型到内在机理,从评价模型到应用机制,构建形成完整、系统的网络环境用户视角的信息质量评价理论体系。如前所述,信息质量概念模型是信息质量评价理论的基石。《信息质量评价研究》一书,从用户需求与期望的渐进满足过程、从过程中用户的心理与感知角度、从过程中用户对信息价值认知与判断的逐层深入,对信息质量概念的界定和内涵阐释。并强调指出,信息质量不仅取决于信息产品与信息系统的客观属性,还取决于用户交互的期望与主观体验感知[4]。该阐释突破了以往以数据和产品为中心的局限,突出了用户视角的连续性,既强调信息的使用价值,又强调信息的社会价值,是信息质量研究视角的重要转折与突破。信息质量评价模型及评价体系是信息质量评价理论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信息质量评价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桥梁与纽带,也是该书的核心和精华所在。《信息质量评价研究》一书中,通过实验研究发现,网络环境中,虽然信息效用价值是信息质量的核心构成,但信息交互过程中用户的认知和动机、用户对网络系统的技术功能及界面设计、信息特征、服务水平等方面的情感和观感等心理因素对信息质量评价的影响程度越来越高。与此同时,用户偏好、习惯、素养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信息质量评价。由此,该书提出网络用户对信息质量的评价不仅仅局限于理性层面,更多的感性因素也影响和制约着最终评价结果[4]。围绕此核心内容,该书所构建的由多维角度、多项指标因素构成的信息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和评价体系,既包括基本的信息产品价值特征属性维度,又包括信息交互过程中从网站各项技术功能、交互过程和服务品质、交互界面和网站设计等方面反映用户体验与感知角度的评价维度。在此基础上,该书的信息质量综合评价模型从主观、客观和过程角度,将用户需求、用户情感、用户体验、用户认知等因素有机融入到以信息价值属性、信息服务品质为主体的评价体系之中,构建形成的基于用户视角的信息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指标要素基本涵盖了量与质两个角度。这些指标彼此联系、有机融合,全面、透彻地揭示了用户心理、用户行为等主要因素与信息质量评价的有机联系与影响机理,既反映出信息质量评价中理性层面的考量,也反映出感性层面因素在其中的重要作用。较为全面、系统反映与涵盖了用户视角信息质量概念的基本内涵。较好地突出网络环境中用户视角信息质量评价的动态性和交互性特点。搭建形成的全新信息质量评价框架,是对网络环境信息质量现有评价体系的大胆突破和尝试。与信息质量评价领域视角全面、应用广泛的MIT数据质量研究项目提出TIQM(totalinformationqualitymanagement)模型相比[5],该模型在其固有信息质量、可达性信息质量、环境信息质量、表象性信息质量等4个维度基础上[6],不但在主观标准中引入了用户角色、用户体验与感知等要素,更从主观、客观、过程3个角度突出体现出全方位、多层面、全流程等特点,主观与客观指标相结合、理性与感性因素相融合,同时兼具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并着眼于用户未来需求的变化和发展。由以上几个角度的评析可见,《信息质量评价研究》一书所构建的信息质量评价体系,将用户信息心理、信息行为理论有机融入到信息质量评价理论体系之中,标志着信息用户、信息产品、信息过程相融合的信息质量综合评价理论的确立形成,成为信息质量评价理论的重要构成部分,拓宽了信息质量理论的研究内涵,拓展了信息质量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该书概念界定清晰,理论层次清晰,逻辑结构缜密,是国内该领域基于用户体验与感知视角信息质量评价的创新性之作。

3将网络环境中信息质量评价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现实价值凸显

随着信息质量评价研究的深入与发展,如何将理论研究与社会问题有机结合,解决社会各个领域中信息质量所存在的实际问题,成为信息质量研究所关注的焦点。《信息质量评价研究》一书是该领域理论研究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成功之作。《信息质量评价研究》一书所构建的网络环境中基于用户视角的信息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是一种具有较强可操作性与适用性的评价体系,极具实用价值。一方面,该书所构建评价体系各维度、各指标均来自于实证研究结果,是用户网络信息选择与评判实际行为的体现。与此同时,该书还对各维度指标释义及来源做了详细的阐释,为网络信息生产机构、网络信息服务机构站在用户角度,对其所生产或提供的信息的质量的客观评价提供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与工具,也为网络信息用户选择评判高品质的网络资源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与方法。另一方面,该书中为评价体系构建所研究获得的网络环境中用户信息需求和期望、信息体验和感知、信息质量三者间内在关系,所揭示的交互过程中基于用户体验与感知视角的信息质量影响因素,也为网络信息生产者与服务机构全面透彻地理解、有效把握信息用户情感认知与信息质量评价的有机联系和影响机理提供了有力的分析工具。《信息质量评价研究》一书构建的以提升信息用户满意度为目的的信息质量改善机制,提出的用户体验与感知优化途径、信息质量综合提升有效策略,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与应用价值。一方面,该书在分析外动力与内动力在信息质量综合提升中不同作用与影响的基础上,构建形成的网络环境中信息质量综合提升动力模型,系统分析了信息质量提升动力建设结构、提升路径。另一方面,以动力模型为基础,通过对网络环境中用户体验与感知的优化、信息价值属性提升、网络系统功能提升的研究,根据网络环境的现实特点与用户需求未来发展变化趋势,阐明了基于交互视角的网站系统优化、基于用户信息体验与感知的信息质量综合提升的有效途径和具体策略。以上模型与策略是以该书所构建的理论体系为基础,结合用户信息需求与期望、信息体验与感知的实际情况和发展变化规律而提出的。该书所提出的信息质量改善机制和具体策略,全面系统地剖析了信息质量提升的内在机理,同时也全面、均衡地考虑到发展过程中各方面的直接和间接作用力,彼此协同、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共同推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并着眼于用户未来需求变化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为网络信息生产者与服务者以用户为中心改进与提升产品与服务质量、改善与优化系统设计和功能、制订提升信息质量策略措施提供可资借鉴、切实可行的路径与方法。由此可见,该书将研究理论与应用实践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一脉相承,既凸显其学术贡献,更加突出了其实践价值与意义,这也是该书的难能可贵之处,对网络环境中信息质量相关研究具有一定导向作用。

4结语

纵观刘冰教授的《信息质量评价研究》一书,研究思路严谨,研究方法规范,既重视研究的规范化,又突出研究中思辨特色,以创新的视角、大胆的探索,围绕网络环境中信息质量展开研究,是信息质量管理领域的一部佳作。该书的出版,为我们深入透彻地了解与把握网络环境中信息质量本质提供了有力工具,为我们科学、全面地评价信息质量提供了有力利器,是我们在网络环境中从用户角度优化信息质量的重要参考和依据。当然,该书所构建完成的网络环境中基于用户视角的信息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是一种基于共性的研究。如果在研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取不同类型、不同用户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可以在本著作成果基础上做出更有力的推论,提高研究的外部效度,提升研究结果的实用价值与指导作用。与此同时,如果能够在本书所获成果基础上,选取若干具体的、典型的不同类型网站,采用实证研究方法,获取真实的基于用户视角的信息质量评价结果,则可以对本研究成果的可行性、适用性做更一步验证,也可以通过对各类型网站信息质量所做出的总体性评价,发现所存在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该书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采用了规范、多样的研究方法,保证了研究数据的科学、有效,提升了研究结论的科学性。但是,基于用户视角的信息质量研究,其核心对象是信息用户。因此,如果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引进心理与行为研究中的更为先进的研究方法,如眼动实验法、行为实验方法、关键行为事件访谈法等,在现有研究发现基础上,对其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相信会有更新的研究结论。同时,如果能够采用从网络平台(网页)截取或抓取客观内容数据,再对所获得数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则能够较为客观、真实、全面地获取用户信息心理与信息行为特征,有效提升研究结论的科学性、有效性。瑕不掩瑜,相信《信息质量评价研究》一书所取得的学术成果,将大大推进信息质量评价理论体系的构建及其服务创新,为实现网络信息质量的优化与控制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毕强单位:吉林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KNIGHTSA,BURNJ.Developingaframeworkforassessinginfor-mationqualityontheWorldWideWeb[J].Informingsciencejour-nal,2005(8):159-172.

[2]宋立荣,李经思.从数据质量到信息质量的发展[J].情报科学,2010,28(2):182-186.

[3]CROSBYPB.Qualitywithouttears,theartofhasslefreemanage-ment[M].NewYork:McGrawHillInc,1995:62.

[4]刘冰.网络环境中基于用户视角的信息质量评价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舞蹈老师工作总结(5篇)
  • 下一篇:小学办公室工作计划5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