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范例(12篇)

时间: 2024-01-11 栏目:公文范文

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范文篇1

关键词:温室气体排放权;管制工具;财产权利

中图分类号:DF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31(2013)03010705

清晰地界定温室气体排放权的法律性质,在确保政府和公私企业对法律的安全性和确定性有稳定的预期,为排放权交易提供安全保障和信心以及提高市场的流通性和效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马修(Matthieu)和夏洛特(Charlotte)的研究,界定温室气体排放权的性质至少对回答以下几个问题具有重要意义[1]50:第一,温室气体排放权能否被撤回或者取消,撤回或取消是否应当对原来的温室气体排放权持有者进行补偿?第二,温室气体排放权能否被抵押或者像信用证券一样流通使用?第三,如果温室气体排放权持有者无力清偿债务并进入破产程序,温室气体排放权应当如何处理?第四,温室气体排放权的使用和买卖是否应当征收增值税?鉴于此,笔者拟对温室气体排放权的性质进行理论探讨。

一、管制工具抑或新型财产权:温室气体排放权定性的纷争

关于温室气体排放权的法律性质,学术界大致有两种观点:其一,认为温室气体排放权仅仅是进行温室气体排放的资格(authority)或许可(permit),是政府的一种新型管制工具(instrumentssuigeneris);其二,认为温室气体排放权是一种特殊的财产权利[2]228-256。其中,由于各个国家的法律制度背景不同,将温室气体排放权视为一种财产或财产权利的观点又进一步分为五种,即公权利(anadministrativeorpublicright)、私人财产权(aprivatepropertyright)、金融或证券工具(asecurityorfinancialinstrument)、商品(agoodorcommodity)、货币(currency)[3]575-596。在以上两种观点中,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支持温室气体排放权应当作为一种新型财产权的观点。尽管学术界越来越多地认同温室气体排放权应当作为一种新型财产权,但是在有关温室气体排放管制的国际和国内立法实践中,对温室气体排放权的法律性质持不同的态度。《京都议定书》以及《欧盟排放交易指令》(EUemissionstradingdirective)都对温室气体排放权的法律性质保持沉默,即“没有界定温室气体排放权本身是什么,只是规定温室气体排放权持有者可以做什么”[3]571。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在其《京都议定书》执行手册中将一个温室气体排放权界定为“排放1公吨二氧化碳当量(按照全球增温潜能计算)的许可”[4]。《欧盟排放交易指令》第3条a款规定:“一个配额(allowance)是指在规定的期间内排放1公吨二氧化碳当量,该配额仅当以履行本指令的要求为目的时方有效,并且应当按照本指令的规定进行交易。”Directive2003/87/ECoftheEuropeanParliamentandoftheCouncil,Article3(a).并且在第12条和第19条中规定了温室气体排放权(欧盟配额,EUAs)中所包含的四个要素:一个人可以持有配额(第19条第1款);配额可以在欧盟范围内交易,也可以与其他配额经过认证的国家进行交易(第12条第1款);配额可以用来执行排放许可(第12条第3款);配额可以通过取消而灭失。尽管如此,欧盟除了将配额作为一种可交易的工具外,没有界定配额的法律性质以及所有权,特别是没有明确配额是否可以作为一种金融或证券工具或者商品[1]48。欧盟委员会在最初提交的《排放交易指令》(emissionstradingdirective)议案中,曾经认为温室气体排放权的法律性质为行政授权(administrativeauthorization)。但是,在该议案提交到欧盟理事会和议会之前,委员会的法律部门认为为了坚持辅助原则以及尊重各成员国法律体系的特点有必要反对将此观点纳入到议案中。因此,欧盟仅规定了排放交易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以经济有效的方式实现温室气体减排,而将温室气体排放权的定性以及交易规则制定等事项留待各成员国自行决定。美国众议院于2009年7月通过了《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cleanenergyandsecurityact),该法案明确规定了排放配额不是财产。该法案第311条规定:“排放配额(emissionallowance)和任何抵消信用额度(offsetcredit)或者其他工具均不构成一项财产。本法以及其他法律不得解释为限制或者取消美国政府(包括依据成文法授权行动的环保局)终止或者限制配额、抵消信用额度以及期间抵消信用额度的权力。”该规定与美国《清洁空气法》中对于二氧化硫排放配额的定性如出一辙。《清洁空气法》第403条f款中对二氧化硫排放配额的法律性质作出如下规定:“依据本章分配的配额是对依法排放二氧化硫的有限的行政授权(alimitedadministrativeauthority)。此种配额并不构成一项财产。本法的任何规定都不能解释为对政府终止或限制此类授权的限制。本章有关配额的规定不能解释为影响受管制单位或污染源适用或遵守本章的其他规定,包括有关国家空气质量标准和州执行计划的规定……”法国于2004年4月15日颁布了执行欧盟第2003/87/EC号指令的排放交易条例,该条例将配额界定为非物质商品(animmaterialgood),自从配额发放之日起配额持有人可以在国家注册的账户中持有该非物质商品[1]50。西澳大利亚于2003年制定了《碳权利法》(carbonrightsact)。该法将土地及其之上的植被由碳吸收和储存所产生的无形利益视为土地所有者对土地所享有的一种新型的权利——碳权利[5]。碳吸收和储存是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措施,在碳排放交易中,碳吸收和储存(碳汇,carbonsink)可以产生碳信用(carboncredit)或抵消(offset)。尽管西澳大利亚的《碳权利法》仅仅是将温室气体排放权的一种形式——碳信用或抵消确认为财产,但是,此种做法在当前国际国内立法中具有重大的开拓意义。

从温室气体排放管制的立法实践看,《京都议定书》和欧盟排放交易计划只是通过管制创造了温室气体排放权并规定了温室气体排放权的取得、交易以及消灭规则,并没有对温室气体排放权的法律性质作出进一步的规定,而将温室气体排放权的性质界定问题留给了市场上的私主体探索。美国之所以不将配额界定为财产,是为了避免一旦配额贬值或被政府收回后承担赔偿责任[1]53。另外,如果将政府创造的温室气体排放权界定为财产,那么私人财产权将会为温室气体排放权持有人提供稳定的预期和保障(例如可以利用宪法上的征收条款避免政府对碳单位的任意没收),从而政府完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权的自由,灵活性将会受到限制。因此,很少有立法确立温室气体排放权的财产性质,在立法实践中,温室气体排放权其实是作为一种政府管制的工具而被利用。

二、温室气体排放权应当作为一种财产权:生态系统服务的视角国内对排污权性质的研究中,有的学者从环境容量(资源)使用权的视角论证排污权是一种特殊物权。认为环境容量是一种公共资源,具有有用性和稀缺性,并提出环境容量的“物化”,进而论证排污权是对环境容量的使用权。参见邓海峰《排污权:一种基于私法语境下的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3-104页);王小龙《排污权交易研究:一个环境法学的视角》(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42-65页)。笔者认为从环境容量(资源)使用权的角度论证温室气体排放权的法律性质有所不妥。一方面,因为“环境容量(资源)”的概念有待商榷。有的学者认为环境容量资源是指大气、水、土壤等不直接进入生产过程的环境要素,但可以通过容纳、降解、消化生产过程中产生并输入自然系统的异物,维持自然系统正常功能来辅助生产过程的资源。参见张智玲、王华东《矿产资源生态环境补偿收费的理论依据研究》(《重庆环境科学》,1997年第1期,第30页)。有的学者认为环境容量资源与环境容量为同一个概念,是指在一定环境质量目标下环境可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量。参见李克国主编《环境经济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2页)。有的学者认为环境容量本身就是一种资源,环境容量的这种资源属性是环境权益的利益源头,最能体现环境权益的特殊性所在。参见杜群《环境法融合论:环境·资源·生态法律保护一体化》(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7页)。据目前所搜集的资料来看,国外只有环境容量(environmentalcapacity)的概念,并没有环境容量资源的概念。笔者认为,环境容量只是一个数量概念,并不具备承载权利(权利客体)的可行性。环境所具有的容纳和降解污染物的功能,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一类。而所谓的环境容量资源(“环境容量”和“资源”的合成词)其实际所指是生态系统服务的一种。因此,生态系统服务应当作为排污权或温室气体排放权的权利客体。另一方面,排污权交易与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存在很多不同。排污权交易仅指政府分配的排污配额的交易,而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不仅指排放配额的交易,还包括公私主体通过CDM和JI等机制创造的消减信用、抵消单位的交易(如森林碳汇,一种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笔者从生态系统服务的视角探讨温室气体排放权的法律性质。

1997年RobertCostanza等人在《自然》(Nature)杂志上发表了《世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自然资本》一文,首次系统地对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与自然资本的价值进行研究,测算出全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每年的总价值为16~54万亿美元,平均为33万亿美元,是1997年全球GNP的1.8倍[6]。2005年3月30日,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MA,2005)正式,该报告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提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人类从生态系统中所获得的效益,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各种效益,主要包括供给功能、调节功能、文化功能以及支持功能。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Services)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从生态系统得到的利益,主要包括生态系统向经济社会系统输入有用的物质和能量、接受和转化来自经济社会系统的废弃物,以及直接向人类社会成员提供各种服务,如提供清洁空气、清洁水等自然资源以及旅游、休闲、娱乐、审美、科学研究。

大气、土地、森林、水等生态系统可以吸收和储存温室气体,其所提供的气体调节和气候调节等生态系统服务,对于将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不至于对人类产生重大或不可逆性影响的水平上至关重要。然而,此类生态系统服务是一种典型的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任何企业或者个人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都无需支付任何成本,生态系统服务下文中所涉及的“生态系统服务”均指自然资源、环境所提供的气体调节和气候调节等有关温室气体的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没有体现到企业生产和私人社会生活的成本中。也就是说,“大气提供的吸收和储存温室气体的自然服务没有得到限制,并且使用此项服务无需购买,因此此类服务不能够体现为价格”[3]571。在农业文明社会和工业文明社会的早期阶段,人类的温室气体排放活动与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之间尚能保持平衡。在此阶段,公共物品(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的需求之间不存在矛盾,因此政府没有必要对公共物品的利用加以管制。但是,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由于人类不受限制而且免费地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致使过度地消耗生态系统服务,超过了大气环境容量,最终酿成“公地的悲剧”——全球变暖。全球变暖的应对需要政府干预生态系统服务(公共物品)的获取行为。正如布罗姆利所言,“每个人都能自由进入就意味着没有人拥有财产”[7]。正是由于生态系统服务处于既无人所有又无人管理的状态,每个人都能无需投入成本地自由利用,从而导致“公地悲剧”的发生。限制对生态系统服务的自由进入,即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是解决全球变暖的最佳途径。而财产权一直被作为避免“公地悲剧”的首要选择[8]129。生态系统服务作为无形且有重要价值的公共资源,政府可以通过创设财产权来限制或管理生态系统服务的获取行为。一般来说,政府干预生态系统服务获取行为的方式有传统的“命令-控制”方式和基于市场的管制方式,其中排放权交易是基于市场的管制方式中的一个重要工具。不管是传统的“命令-控制”模式还是排放权交易方式,都离不开财产权这一工具,有所区别的仅是财产权的类型和配置方式[9]。在单一的“命令-控制”模式下,政府享有生态系统服务的财产权,温室气体排放主体只是政府管制的对象,其所进行的温室气体排放仅是政府授予的一种行为自由,不具有财产权的性质;而在排放权交易模式下,政府作为公共资源(生态系统服务)的分配者,将生态系统服务的获取权赋予市场主体,这种权利具有可支配性、可转让性、有用性、稀缺性等财产权属性这类似于政府为了避免公共土地被过度使用,而将公共土地进行权利分割,赋予每个私主体有限的土地使用权利,以保证公地的可持续利用。只是公共土地是有形的公共资源,而生态系统服务是无形的公共资源。SeeJustinSavage,ConfiscationofEmissionReductionCredits:theCaseforCompensationunderTakingClause,winterVirginiaEnvironmentalLawJournal,231-240(1997).。上述西澳大利亚在《碳权利法》中,将土地及其植被所具有的碳储存功能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抵消单位视为土地利益的一部分,并规定了碳权利的取得、交易和消灭等规则,已经从立法上确认了土地生态系统服务(碳吸收和储存)的财产属性。因此,从生态系统服务的观点看,温室气体排放权其实是对生态系统服务的获取权,应当作为一项财产权利。

三、温室气体排放权应当作为一种财产权:新财产权的视角

在古典财产权结构中,人类对财产权的规定长期模拟自然状态,并受到带有罗马法印迹的布莱克斯通“绝对权”和“有体性”理论的影响。“财产权通常都被理想化地定义为对物的绝对支配,财产界定的标准也被相应设定为物质属性、绝对支配和所有权中心三点:财产与具体的物相联系,财产体与财产权相等同,财产权利集中体现于所有者的所有权”[10]。但在进入现代商业社会和福利时代后,财产权的形式和种类骤然增长,出现了非物质化的财产、通过私人合意改造出的新财产、政府公权力制造出的新财产等,这被美国的一些法学家称为“权利的爆炸”。布莱克斯通的概念已经彻底过时,它已经被一种新的财产概念所取代[11]38。当代财产权已经出现了一种颇为分散的状态,就种类而言财产权不再局限于传统私法领域的物权、债权、知识产权,而是表现为各种具有经济价值的权利的总和[12]。这种新财产是非物质的,它不是由一束绝对的或固定的权利所构成,而是由一束依情况而受到限制的权利所构成[11]38。这类新财产权介于纯粹公权利和纯粹私权利之间,是一种混合性的权利(hybridproperty)[8]164,也有学者称其为管制性财产权(regulatoryproperty)[13]。财产权并不必然体现为一种对私人既得实体财产的法律确认,而更多地表现为法律直接赋予主体一定的利益范围。在现代社会,政府通过特许的方式创设财产权利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财产权的整个形式和内容是由国家定义的。财产权的体系是开放和包容的,现代社会的财产权已经不再仅仅表现为私法上的权利体系,只要是国家正式赋予的财产性权利,均为实质意义的财产权[14]。

以市场为中心的环境管制的实施对财产权概念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其中,在防止污染和自然保护的环境管制措施中,重要的一个工具就是由政府创设的可交易的类似财产的权利[8]163。国家的环境保护措施不可避免地要以财产权利为基础,因为针对“公地悲剧”的所有解决方案都需要在之前自由进入或无人所有的资源之上设定财产权[9]103。当采用“命令控制”型管制制度时,国家在环境公共物品(生态系统服务)上设定公共财产权。当创设可交易的温室气体排放权时,国家则设定一种兼具公法性质和私法性质的财产权:国家首先根据大气环境容量对生态系统服务设定公共财产权(总的排放配额),然后再将排放配额(温室气体排放权)分配给私人,并允许私人对排放进行排他性的占用、使用和处分。之所以说温室气体排放权具有公法属性,是因为其存在和运行都依赖于国家的管制[8]164,是国家基于管制目的创设的温室气体排放权,并且温室气体排放权的取得、交易和消灭都受到国家的管制。有学者称,温室气体排放权市场是一个许可市场(permitmarket)[15]。之所以说温室气体排放权具有私法属性,是因为温室气体排放权具备有用性、可交易性、可支配性、排他性等财产权的本质属性[16]。

综上所述,温室气体排放权应当被定性为一种新型财产权或者管制性财产权,是特许物权或准物权的一种。将温室气体排放权定性为财产权,可以给配额、抵消单位或者信用的持有者提供稳定的预期和安全保证(特别是避免国家的任意没收),更加有利于激励市场主体积极参与温室气体减排投资,以便更好地发挥温室气体排放交易制度的优势。但是,“财产是法律的一个创作,财产并不来源于价值,虽然价值是可以交换的,但是许多可交换价值被有意损害后却得不到补偿”[11]40。应然与实然往往相差甚远,真正在法律上将温室气体排放权明确规定为财产权不得不考虑政治因素的影响。立法者在决定是否将温室气体排放权作为财产权时,不得不考虑其决定是否会对政府创设、收回或者取消配额的灵活性产生影响以及确定为财产权后政府面临的压力和经济负担。“实际上,决定一种利益是否是财产的因素并不是逻辑上的,而是政治上的”[11]40。

参考文献:

[1]WEMAEREM,STRECKC.LegalownershipandnatureofkyotounitsandEUallowances[C]//FREESTONED,STRECKC.Legalaspectsofimplementingthekyotoprotocolmechanisms.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2005.

[2]SAVAGEJ.Confiscationofemissionreductioncredits:thecaseforcompensationundertakingclause[J].VirginiaEnvironmentalLawJournal,winter1997:227-271.

[3]BUTTONJ.Carbon:commodityorcurrency?Thecaseforaninternationalcarbonmarketbasedonthecurrencymodel[J].HarvardEnvironmentalLawReview,2008(32):571-596.

[4]刘明明.论促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财产权路径——以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为视角[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69-75.

[5]HEPBURNS.Carbonrightsasnewproperty:thebenefitsofstatutoryVerification[J].SydneyLawReview,2009(6):239-271.

[6]COSTANZAR.Thevalueoftheworld’secosystemservicesandnaturalcapital[J].Nature,1997(387):253-260.

[7]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M].陈郁,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8]ROSEM.Theseveralfeaturesofproperty:ofcyberspaceandfolktales,Emissiontradesandecosystems[J].MinnesotaLawReview,1998(11):129-171.

[9]COLED.Clearingtheair:fourpropositionsaboutpropertyrightsandenvironmentalprotection[J/OL]//YANDLEB.Graspingfortheheavens:3-Dpropertyrightsandglobalcommons.http://law.duke.edu/journals/10DELPFYandle.

[10]冉昊.财产含义的辨析:从英美私法的角度[J].金陵法律评论,2005(春季卷):23-31.

[11]万德维尔德.19世纪的新财产:现代财产概念的发展[C]//王战强.社会经济体制比较,1995(2):35-40.

[12]梅夏英.财产权构造的基础分析[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

[13]WIENERJ.Globalenvironmentalregulation:instrumentchoiceinlegalcontext[J].YaleLawJournal,1999(108):657-765.

[14]李爱年,胡春冬.财产法与环境保护:普通法的一个视角[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95-105.

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范文1篇2

关键词:温室栽培;温度;光照;湿度;气体;肥力;调控技术

温室包括各类玻璃温室、pc板温室、膜温室等。国内外温室栽培技术近年来得到迅猛发展,其中以荷兰、以色列、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发展最快,我国温室栽培技术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特别是近10多年来发展迅速,但由于许多栽培者在生产过程中对温室内环境因子调控技术掌握不到位[1-3],造成温室栽培没有发挥出应有效益,甚至亏本。因此,掌握温室内环境因子的调控技术是决定温室栽培成败的关键。

1温室内温度调控技术

温度与植物生长发育、花芽分化、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呼吸作用以及同化产物的运输等都有密切的关系,极端的高温与低温会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严重时甚至使植株死亡。土壤温度对作物生育也有很大影响,因为地温的高低直接影响作物根系吸收营养和水分,而且还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动。采用温室的主要目的是在植物不适于露地栽培的季节进行栽培,因此温度就成为温室环境调控中的一个重要因子[4-6]。目前,对温度的控制主要有保温、加温和降温几个方面。

1.1保温技术

一是减少贯流放热和通风换气量。温室的散热有3种途径,即:经过覆盖材料的维护结构传热即贯流传热;通过缝隙露风的换气传热;与土壤热交换的地中传热。3种传热量分别占总散热量的70%~80%、10%~20%、10%以下。为了提高温室的保温能力,近年来主要采用外盖膜、内铺膜、起垄种植再加盖草席、草毡子、纸被或棉被以及建挡风墙等方法来保温。在选用覆盖物时,要注意尽量选用导热率低的材料。其保温原理为:减少向温室内表面的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减少覆盖材料自身的传导散热;减少温室外表面向大气的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减少覆盖面的露风而引起的对流传热。二是增大保温比。适当降低设施的高度,缩小夜间保护设施的散热面积,有利于提高设施内昼夜的气温和地温。三是增大地表热流量。通过增大保护设施的透光率、减少土壤蒸发以及设置防寒沟等,增加地表热流量。

1.2加温技术

加温的方法有酿热加温、电热加温、水暖加温、汽暖加温、暖风加温、太阳能储存系统加温等,根据作物种类和设施规模和类型选用。其中酿热加温利用的是酿热物(比如牲口粪便、稻草等)发酵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太阳能加温系统是将棚内上部日照时出现的高温空气所截获的热能储存于地下以提高地温,当夜间气温低于地温时,储存于土壤中的能量可散发到空气中。通过太阳能储存系统的运用,温室内地温可提高1~2℃。

1.3降温技术

当外界气温升高时,为缓和温室内气温的继续升高对作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需采取降温措施,目前温室的降温主要有以下方式:一是换气降温。打开通风换气口或开启换气扇进行排气降温,在降低室温的同时,还可以排出湿气,补充二氧化碳。二是遮光降温。夏天光照太强时,可以用旧薄膜或旧薄膜加草帘、遮荫网等遮盖降温。三是屋面洒水降温。在设备顶部设有有孔管道,水分通过管道小孔喷于屋面,使得室内降温。四是屋内喷雾降温。一种是由温室侧底部向上喷雾,另一种是由大棚上部向下喷雾,应根据植物的种类来选用。

2温室内光照调控技术

植物的生命活动都与光照密不可分,因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来的。目前,温室内的光照仍以自然光照为主,但光照强度一般较弱,这是因为自然光要透过透明屋面覆盖材料才能进入温室内,这个过程中会由于覆盖材料吸收、反射、覆盖材料内表面结露的水珠折射、吸收等而降低透光率[7-9]。如果透明材料不清洁,使用时间长而染尘、老化等因素,其透光率甚至不足自然光的50%。因此,要尽量提高大棚内的光照,使之满足蔬菜花卉等设施栽培作物生长发育的要求。

2.1合理设计温室结构,提高透光率

一是合理设计。施工前选择好光照充足的建造场地;设计合理的建造方位和屋面坡(弧)度;尽量减少温室棚面龙骨的数量和表面积;选用透光率高的覆盖材料。二是保持覆盖材料表面干净。经常清扫覆盖物表面,减少灰尘污染,以增加透光率,提高棚内光照强度。三是减少覆盖物内表面结露。通过通风等措施减少覆盖膜内表面结露,防止光的折射,提高透光率。目前,我国已经研制出不易产生结露的无滴膜,生产时应作为首选材料。四是延长棚面光照时间。在保温前提下,尽可能早揭晚盖外保温和内保温覆盖物,增加光照时间。双层膜温室,可将内层改为能拉开的活动膜,以利光照。五是合理密植。合理安排种植行向,以减少作物间的遮荫,密度不可过大;否则,作物在设施内会因高温、弱光发生徒长。作物行向以南北行向为好,没有“死阴影”。若是东西行,则行距要加大。单屋面温室的高栽培床要南低北高,防止前后遮荫。六是选用耐弱光品种。温室栽培时应选用耐弱光品种,同时加强植株管理,对于高秧作物通过及时整枝、打杈、插架等措施以防止上下叶片互相遮荫。七是采用地膜覆盖或挂反光幕(板)。地膜覆盖有利地下反光以增加植株下层光照。在温室内悬挂反光幕可使反光幕前光照增加40%~50%,有效范围达3m。八是利用有色膜改变光质。在光照充足的前提下,采用有色薄膜,人为创造某种光质,例满足某种作物或某个发育时期对该光质的需求,获得高产优质。例如紫色薄膜对菠菜有提高产量、推迟抽薹、延长上市时间的作用;黄色薄膜对黄瓜有明显的增产作用;而蓝色薄膜能提高香莱的维生素丙的含量。

2.2遮光技术

温室遮光20%~40%能使室内温度下降2~4℃。初夏中午前后,光照过强,温度过高,超过作物光饱和点,对生育有影响时应进行遮光。遮光材料要求有一定的透光率、较高的反射率和较低的吸收率。一是覆盖各种遮荫物。覆盖物有遮阳网、苇帘、竹帘等。二是玻璃面涂白。将玻璃面涂成白色可遮光50%~55%,降低室温3.5~5.0℃。三是屋面流水。使屋面安装的管道保持有水流,可遮光25%,遮光对夏季炎热地区蔬菜及花卉栽培尤为重要。

2.3人工补光技术

补光有调节开花期的日长补光和栽培补光,日长补光是为了抑制和促进作物花芽分化,调节开花期。而栽培补光主要是促进作物光合作用,促进作物生长。据研究,当温室内床面上光照日总量小于100w/m2时,或光照时数不足4.5h/d时,就应进行人工补光。因此,在北方冬季很需要这种补光,但因成本高,国内主要用于育种、引种和育苗。人工补光的光源是电光源。对电光源有3点要求:一是要求有一定的强度。使墙面上光强在光补偿点以上和光饱和点以下。不同作物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分别不同,所以应用时要因作物而定。二是要求光照强度具有一定的可调性。三是要求有一定的光谱能量分布和太阳光的连续光谱。可以模拟自然光照或采用类似作物生理辐射的光谱。

3温室内湿度调控技术

由于温室内土壤的蒸发和植株的蒸腾作用,使空气湿度明显高于露地。而湿度是影响温室栽培作物病害发生的

主要因素。湿度调控一是地膜覆盖。温室内覆地膜可使覆盖地面蒸发大大减少,从而达到保持土壤水分,降低空气湿度的目的。二是控制浇水。尤其在寒冷的季节,推行在地膜垄沟内暗灌,不仅有利于降低室内空气湿度、抑制病害发生,还能起到减少热能损耗、提高地温的作用。三是通风降湿。通过通风,可调节改善室内的湿度状况。但在通风降湿的同时,也降低了室内的温度,因此在寒冷的冬季,要以保温为主,尽量减少通风次数与时间;春季则要适当加大通风量,以协调温室内的温度与湿度,缓解温度与湿度矛盾。另外,大型设施在进行周年生产时,到了高温季节还会遇到高温干燥、空气湿度不够的问题,要注意加湿。加湿的方法有喷雾加湿、湿帘加湿和温室内顶部安装喷雾系统,降温的同时也可加湿。

4温室内气体调控技术

4.1温室内气体的种类

一是co2。对温室作物影响最大的气体是co2,它是作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其含量直接影响到设施栽培作物光合作用的进行。空气中co2的浓度一般为340~350mg/kg,远低于光合作用的适宜浓度(600~1200mg/kg)。而温室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其中co2主要来自大气,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呼吸活动、有机肥料的分解也可以释放一些co2,但由此而来的co2远远满足不了作物生长的需要,如果不及时补充co2,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弱,光合产物数量少,供应养分不足,导致植株生长缓慢,产量低,品质差,畸形果多,落花落果严重。因此,对温室大棚设施补充co2,是提高作物产量与品质的主要途径之一。二是o2。土壤中的o2对作物影响较大,作物地上器官呼吸所需要的o2可以从空气中得到满足,根系需要的o2要从土壤中获得,缺氧时根系易腐烂,当土壤含氧量低于5%时,根系就不能进行正常的吸收活动,甚至会使根系窒息而死亡。三是有害气体。温室生产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些有毒气体对作物产生毒害。如温室中施入未经腐熟的鸡禽粪等有机肥,再发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nh3,另外大量使用碳酸氢铵、尿素等氮素化肥,也会放出nh3、no2。燃煤或燃烧沼气加温时会产生so2、乙烯等。质量不好的农膜还会产生cl2,这些气体如果不及时排出便会导致作物中毒。

4.2温室内气体调节技术

一是人工使用co2肥。利用强酸和碳酸盐进行化学反应产生碳酸,碳酸在常温下很快分解生成水和co2,目前在冬暖大棚广泛应用的是稀硫酸和碳酸氢铵的反应,产生co2。此法操作简单、安全,费用相对低,其反应速度随反应物浓度和外界温度的增高而加快,但要注意温度过高而引起碳酸氢铵的分解,产生氨中毒。或用燃烧沼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无烟煤、丙烷、煤油等碳氢燃料的方法生成co2。此法生产co2气肥有2个较大的缺点,即虽经过滤但仍会放出co和h2s等有害气体及成本较高。或用干冰填埋法。在大棚内每1m2挖1个坑,坑内埋入少量干冰,使co2缓缓的释放到大棚里。这种方法释放量大、使用方便,但成本过高、劳动强度大,且因co2气体密度大,从地面向空气中释放比较困难,不利于作物吸收,无法做到定时定量,有降温效应。或用瓶装液态co2法。瓶装液态co2是化肥厂、酒精厂等企业的副产品,是比较理想的农用co2气源,且资源丰富、成本低廉、很容易控制、方便安全,具有其他co2气源所不具有的优点。还有生物法。在保护地内高架作物下堆放食用菌袋,既可生产食用菌,食用菌呼吸放出的二氧化碳又能被植物利用。二是通风换气。通过通风,在排出有害气体的同时,补充co2和o2,但这种方法只能使co2浓度最高达到大气水平。三是改善土壤o2供应。增施腐熟的有机肥,中耕松土,防止土壤板结;覆盖地膜,既能保墒又能保持土壤疏松透气,但地膜间垄沟要定期中耕。四是其他调节办法。选用含硫量低的煤作燃料,选用合格农用塑料膜,每次施肥后几天内要加大通风量,减少有毒气体对作物的危害。

5温室内肥力调控技术

5.1温室内施肥特点

一是禁用挥发性化肥;二是不能使用未腐熟的有机肥;三是多施有机肥。施有机肥不仅能提高土壤肥力,还能防止盐类积聚,并且有机物分解过程中产生的co2可供作物光合作用需要。少施容易被土壤吸附的硝酸钾、氯化钾、硫酸镁等化肥。

5.2施肥技术

一是有机肥。有机肥一般作基肥,多在耕前撒施。为提高肥效,种植行距较大的果蔬时最好集中沟施,注意分层施用并与土混匀。二是氮肥。氮肥是速效肥,一般用作追肥,分期施用,施用时埋在地下5~10cm为宜,尤其是在温室中不能施在地表,以免发生氨气危害。如果采取膜下暗灌技术可随水追施。三是磷肥。为了提高磷肥利用率,磷肥应集中深施,也可集中分层施用。颗粒磷肥比粉末磷肥效果好,有效磷含量高。四是钾肥。钾肥多作基肥和定植肥,可集中沟施,对于浅根性作物还可洒在地表,与表土掺匀。五是微量元素。多数土壤不缺乏微量元素,但温室内连作严重,常导致土壤中微量元素吸收障碍或缺乏。不同作物对微量元素缺乏的敏感性不同,生产上应根据作物种类的不同及生长发育表现,决定是否缺素。微量元素多进行叶面喷施,喷施浓度通常是0.2%~0.5%。钼、铜的实用浓度应适当降低,叶面喷施在傍晚进行最好,药液不容易风干,便于叶片吸收。用液量为375~750kg/hm2。

6参考文献

[1]陈青云,李成华.农业设施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

[2]古文海,陈建.设施农业的现状分析及展望[j].农机化研究,2004,(1):46-47,56.

[3]李宝明.中国设施农业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机电信息,2003(19):19-20.

[4]张宏辉.果树日光温室气候环境及其调控技术(上)[j].西北园艺:果树,2003(2):29-30.

[5]李淑珍.果树日光温室栽培新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6]彭靖里,安华轩,马敏象.国内外设施农业栽培技术发展及云南省的差距[j].农业系统科研究,2001,17(3):236-239.

[7]范双喜,侯雷平,李梅兰.日光温室蔬菜高产栽培[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8.

[8]张玉娟,余杨,张乃明.设施环境因子调控技术研究进展[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9,13(3):186-188.

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范文篇3

荷兰温室园艺发展概况

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荷兰的设施园艺在二战后得到快速发展,设施园艺面积从1950年的3,300公顷,发展到2011的10,000公顷,虽然荷兰的温室结构正在经历逐步大型化的更新换代时期,但荷兰的温室面积从2006年开始一直稳定在10,000公顷(图2)。此外,荷兰98%的温室为玻璃连栋温室,其中50%的温室种植蔬菜(蔬菜主要以番茄、甜椒、黄瓜和茄子为主),20%的温室种植鲜切花,其余为苗木、盆栽等园艺产品。荷兰目前有8000家温室企业,从业者1.5万人,年产45亿美元的园艺产品,其中80%出口。

但荷兰目前的农业整体形势并不乐观,荷兰平均每天有6个农场关闭,2011年4月1日的数据表明,有7万个农业企业,比2010年少了2000个,比2000年减少了28%。由于经营困难,荷兰农业的兼业化趋势明显,例如,2010年,荷兰从事农业有关的企业大约72,000个,大约52%的需要从事农业生产以外的活动。生产规模越小的农场主越倾向于兼业。与其他传统农业相比,从事温室园艺有关的农场主兼业化较轻,比例则不到30%。在目前的全球经济环境下,温室园艺产业能够保持基本稳定,也展现了荷兰温室园艺产业的强大实力。

荷兰温室园艺展

展会发展简介

荷兰国际园艺展(InternationalHortiFair)是国际园艺商品交易会(InternationalHorticultureTradeFair,NTV)(1972年成立,每年的1月份在布雷斯维克举办)和国际花卉展览会(InternationalFlowersTradeShow)(1962年成立,每年的11月初在荷兰阿斯米尔举办)的结合。国际园艺商品交易会和国际花卉展览会两家展会起初在不同的地点分别举办,时间也不相同。1992年,NTV首次将举办地迁移到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国际展览中心(RAI),1997年,两家展会第一次将展会时间统一在11月份举行,但地点仍不同。从2000年开始,两个展会集中在阿姆斯特丹RAI展览馆合并展览,成为真正的第一届荷兰国际园艺展。2004年,两大展会归一家公司统一管理,实现了真正的融合。2006年,温室工程、生产、供应等园艺相关技术不断加入荷兰国际园艺展,使得展会内容越来越丰富。2007年,组委会将展览时间提前到10月初举行。

从2000年开始,由于两家合并展览,展览规模和影响力逐年上升,2008年吸引了来自100多个国家的近48,000人参加展览,展览会的规模成为历史之最。2011年有23,500名专业参观者,其中65%来自荷兰以外的国家。荷兰国际园艺展极大地提升了荷兰设施园艺的国内和国际地位,成为了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展示平台,同期评选的创新奖对行业内的温室技术交流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从2011年开始,在展会举办的同时,同期还举行国际园艺大会,邀请专家、学者以及企业家探讨园艺的可持续发展。国际园艺大会每年都会聚焦一个话题,2012年的话题是“幸福”。其中的一个议题就是“花卉、绿植和蔬菜如何为世界人民带来幸福?”,因为园艺技术提供了解决人类面临的四大挑战(清洁能源、食品、水和幸福)。而2011年的主题是“水”。

但是由于世界经济不景气,从2009年开始,参加HortiFair展览的人数逐年下降。同时,“InternationalFloricultureTradeFair(IFTF)”2010年自立门户在距离阿斯米尔不远的小镇上举办,带走很多切花类参展商。除了HortiFair和IFTF,每年在阿斯米尔还举行“花卉贸易展(FloraHollandTradefair)”,由于时间都在11月份举行,荷兰人称之为“国际园艺周(Horti-Week)”。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HortiFair的参观人数。

由于经济以及其他展览会的分流,2012年,无论是参展商数量,还是参观者数量都跌入低谷(表1)。

意识到人员的减少,HortiFair从2011年开始设置了最佳营销奖,该奖项将颁给邀请最多参观者来参展的展商,2012年来自比利时的HORTIPlAN公司蝉联该奖项。为了提升展会质量,也为了方便参观者集中参展,2013年的展会将不再在阿姆斯特丹的RAI会展中心,而将展会举办地改为阿斯米尔市,与在那里举办的花卉贸易展合并。届时,展会将在11月初的第一周展览,时间由现在的4天延长到5天,希望能给参展者带来方便。

数据来源:http:///

今年展会概况

展会在阿姆斯特丹RAI会展中心的8、9、10和11号馆举行,内容丰富,涵盖了设施园艺生产的每个领域,包括温室结构、栽培装置、环境调控装置、环境控制软件、LED补光光源、UV补光、环境自动监测控制、喷灌施药、营养液杀菌净化、太阳能发电利用、降温遮光涂料、作物嫁接用卡件、物流运输、热风炉、热电联产设备、风机湿帘、喷雾降温、分选机、包装机、穴盘、基质、鲜切花、盆栽花等设备、技术和品种。其中,11号展馆最大,里面以温室结构和建造工程技术为主,9号则集中展示了温室内配套的播种、移栽、嫁接、基质处理、加工、包装等现代化机械设备,10号展馆则以新品种和鲜切花为主,8号展馆则展示了各种新产品、穴盘、基质等辅助生产资料。

展会通过展示新设施、新设备、新品种、新栽培技术,表达了荷兰在温室生产节能降耗、提高产品质量、保证产品安全的强烈意愿。每个企业都在努力通过自己的创新和集成,将温室生产的能源消耗量降低到最少。在今年的展会中,节能降耗、环境精准控制、作物生长监测、悬挂栽培系统成为展示亮点,成为荷兰设施园艺追逐的热点。

温室技术新动向

每年的HortiFair展会都会从参与竞赛的产品中评选出年度创新奖、年度新闻奖(评委由世界各地从事园艺新闻业的人员组成)、年度营销奖,以及年度品质奖。其中,年度创新奖是所有温室公司和参会者最为关注的,因为这反映了一年来荷兰在温室园艺技术上的新动向。

今年创新奖评审的判断标准是:节能、提高效率、增大产量和改善品质,这也代表了温室园艺的发展方向。

本届展会在10月30日颁发了年度创新奖,今年共有11项产品获得提名,分别是①下一代半密闭温室;②SuprimAir高效节能温室(配套了加热、降温、通风和除湿设备,可保证温室内周年适宜的环境);③环境控制和决策系统;④凤梨新品种;⑤经济可行的设计建造模块化温室;⑥气候和灌溉智能控制系统(HortiMaXCX500);⑦一种超级通风系统;⑧可调节行距的高密度栽培系统(通过在幼苗期加密栽培行距,减少供热面积,实现节约10%的能源);⑨节能低温供热系统(配置加热系统,通过送风管道送入热空气,还可与废热和地热结合送入暖风);⑩保温幕安装用省力双插入式卡具;温室内气体在线分析监控系统。

温室环境分析和监测系统

温室内气体在线分析监控系统(图3)得到评委的一致认可,获得年度创新奖。该系统可以自动监测包含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乙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等五种气体。评委会主席GeertvanOosterhout评价说,Sercom和EMS将其他行业的技术成功应用到温室园艺生产中。温室中的有害气体总是存在,虽然是小剂量存在,但仍然会对作物生长产生有害影响,而空气品质检测系统可以检测到浓度很低的有害气体,并通过液晶屏幕输出。此外,该系统与温室环境控制系统联合就可极大地提高温室生产的安全性。除了获奖的温室内气体在线分析监控系统外,从展会可以看出,作物生长监控系统成为研究热点。无论是环境控制巨头Priva公司,还是后起之秀EMS、Hortimax等公司,都在室内环境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寻找突破,更大限度地关注作物的生长需求。例如,Hortimax公司的作物生长监控软件,不仅做到了作物生长环境的全过程监控,还可以观察并记录作物生长期的一举一动,将此信号传输给环境控制装置,就能给作物提供最佳的生长条件。而Priva公司的TopCrop系统,对待作物更像是一位医生对待自己的病人,从头到脚实时监控,号脉就医。所以,荷兰园艺产品的高品质,是基于荷兰园艺从业者对园艺产品的人性化对待,给园艺产品提供尽可能舒服的环境,而不是让园艺产品屈从于恶劣的生长环境。

新型温室

最佳新闻奖则奖励给了下一代半密闭温室。评委认为,世界园艺的可持续性发展还需有赖于该类型温室的发展和应用,因为该类温室将会降低温室生产的能源消耗。半密闭温室有别于荷兰2003年提出的全密闭温室,经过几年的实践,全封闭温室实现了节能和增产的生产效果,但其高温高湿的环境,以及投资巨大,软硬件复杂不易掌握等缺点限制了其推广应用。与全密闭温室不同,半密闭温室不再在夏天将温室全密闭,而只在冬季的时候保持温室密闭,防止寒冷季节温室内热量的散失,通过安装机械除湿装置降低温室的湿度,结合热泵,将水蒸气中的潜热再用于温室的加温,保证冬季运行每平方米不多于20m3的天然气,与荷兰目前30m3的天然气消耗相比,节约了大约30%。该温室特别适合于不需补光的蔬菜生产。目前,该系统在一个番茄生产温室内进行试验研究。

SuprimAir温室(图4)作为今年的创新奖提名,也是为了解决温室的环境控制问题,在温室的北侧墙隔离出一间空气处理室,空气处理室不仅设置了湿帘,还有加热以及除湿设备,温室内的空气进入空气处理室,通过除湿、加温或降温处理得到适合温室作物生长的环境空气,通过正压管道送风系统送回温室,可以保证温室一年四季具有可控的作物生长环境。通过该系统可以将补光灯产生的温室上部热量送入作物根部区域用于加温,充分利用温室上部的热量和CO2。另外,通过正压送风,即使开窗,也能避免病虫害侵入,同时能保证作物根基和生长区域保持最适宜的作物生长条件。其他的新型温室系统,如建造模块化温室、低温供热系统都是在温室的北侧墙建立空气处理室,以保证室内空气环境和节能为设计理念的新型温室空气调节系统。包括下一代密闭温室在内,一届展会提名了四项相近设计理念的温室,也表明了该温室正受到从业者的青睐。

图7为温室内竖向送风系统,该系统与传统的水平送风管道不通,采用了竖向的送风管道,据介绍,该系统应用后,室内环境更均匀,而且更节能。此外,展会还展出了室内垂直循环风机(图8),该风机增强了室内空气的循环效果,降低了风机的使用量,而且可以适应于多种栽培模式。

补光灯

除了LED补光灯外,多家公司展出了UV补光灯(图9),补充作物生长所必需的紫外光。

栽培装置

今年展会上,展示悬挂式栽培系统的展商较多(图10)。通过将栽培架、栽培床利用低碳镀锌钢丝悬挂在温室骨架上,所有安装用的配件都是标准件,可实现安装简单、栽培架高低可调、造价降低、节约空间等优点。无论是草莓栽培,还是番茄等落蔓作物栽培,作物的所有质量都需要温室骨架承担,温室结构的作物荷载明显增大。

省力化设备

展会展出了很多省力化的生产作业用设备,除了温室屋面清洗机、轨道车、嫁接机、移栽机、全自动灌溉设备外,还展示了竖向喷药系统(图11),可以进入温室的植株之间进行喷药作业,尤其适合吊蔓类栽培模式。

图12是针对荷兰之外的温室种植者开发的一款室内物流运输车。众所周知,荷兰的温室采摘等作业的运输车大都以铺放在地面上的供暖管道为轨道,而其他国家则没有荷兰常见的供暖管道轨道,基于此,开发了该种运输小车。

图13则是今年的创新奖提名产品,用于更换和安装室内保温幕用卡具,使用该卡具可以实现保温幕的更换,而且保温幕更平整,变形小,保温幕收起后更紧凑规整,减少了遮光。

展会体会

以上简短的介绍了今年展会的部分内容,很多设备和技术无法一一展现。可以说,虽然经济形势不好,但这丝毫没有阻止荷兰人对温室园艺技术的积极探索,根据变化的外部环境,不断调整着温室技术前进的方向。总结今年展会,有以下几个特点。

l荷兰温室设计和建造面向全球化。以往荷兰展示的温室技术多在荷兰才能使用,而今年看到的3种新型温室环境调控都立足于解决世界任何地方的温室问题。荷兰公司认为,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能源短缺的日益严峻,长距离运输将会大大减少,本地化生产将成为主流。所以,今年的展会上能看到湿帘降温系统,而荷兰本土温室由于优良的海洋气候,夏季是不需要湿帘降温的。而今年的温室的设计和建造在环境调控环节,突出了主动降温功能。

l作物生长监控、温室环境监测和调控系统始终是温室研究的热点。无论是半封闭温室,还是在线气体分析系统,还是各种温室环境控制软件的开发,都是致力于给作物提供优良的生长环境。只有这样,作物的产量和产品的品质才能得到保障。

l节能降耗将主导今后的温室设计。按照目前荷兰的温室生产水平,每平方米温室仅天然气消耗就大约75元(折合人民币),而能源一旦价格飞涨,温室生产将会变的艰难。虽然近三年天然气价格比较稳定,热电联产技术的大量应用缓解了温室生产的能源成本,但长期看来,能源的上涨趋势将不可避免。今年提名的创新奖的产品有8项涉及到了节能的设计理念。

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范文篇4

关键词:太阳能;空气热能;PLC;温室加热;控制系统

前言

设施农业由于环境相对可控,具有高效、优质、高产等特点,在农业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现有的设施农业供暖多采用柴油、煤炭或天然气等单一的能源燃烧放热供暖,此方法易污染、不易于实现自动化控制;采用电加热功耗大、设备成本高。太阳能和空气能作为清洁、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在日常生活中已广泛应用,在设施农业供暖中鲜有应用,文章将太阳能与空气能相结合,通过太阳能真空集热管、空气热泵双热源进行热量收集,以水作为蓄热介质,依据温室加热策略,基于PLC设计开发太阳能-空气能温室加热控制系统,此系统可根据天气情况、太阳能真空集热管出水口温度、保温水箱内水温、温室内空气温度自动选择加热方式,从而达到充分利用清洁能源,有效节约能源、降低能耗的目的。

1系统的总体设计

太阳能-空气能双热源温室加热系统的工作原理系统图如图1所示,系统通过太阳能加热回路及空气能加热回路进行蓄热介质水的加热,加热后的水储存在阳能加热回路和空气能加热回路共用的保温水箱中,之后由温室加热回路进行温室内加热。

2硬件设计

太阳能空气能温室加热系统的控制系统硬件组成主要包括:PLC可编程控制器、设置在保温水箱内的温度传感、太阳能加热循环泵、设置在真空集热管顶端的温度传感器、温室加热循环泵、设置在温室内的温度传感、热风管、设置在温室外部的光照传感器,PLC可编程控制器与上述各工作元件通过导线连接。分析系统所需I/O点数、可编程控制器的可存储量、响应速度,及特殊功能扩展等要求,本系统选用三菱FX1N系列FX1N-24MR-001作为核心控制器。作为系统核心控制器。FX1N系列是三菱PLC中功能很强大的PLC,可扩展致128点,结构紧凑,功能模块配制灵活,可靠性高,在温室环境控制中应用非常广泛。具体的I/O点分布如表1所示。

3软件设计

为实现不同天气情况下均能保证温室加热系统可靠性工作,其温室加热控制策略为:蓄热过程为白天晴天状态下,当光照传感器监测的光照强度大于20000lux,且太阳能真空集热管上端温室传感器监测水的温室高于45°时,PLC控制器开启太阳能循环泵,对蓄热介质水进行循环加热,保存到保温水箱中,否则关闭;白天阴天或夜晚状态下,当保温水箱温度低于PLC控制器设置温度时,PLC控制器控制空气能热泵进行蓄热介质水加热。温室加热过程为当温室内空气温度低于PLC控制器设置的温度时,PLC控制器控制温室加热循环泵工作,进行温室加热。

针对上述控制策略由采用三菱GX-DEVELOPER编程软件的梯形图语言进行编写,流程图如图2所示。

4结束语

文章主要基于PLC开发设计了太阳能-空气能双热源温室加热控制系统,并参考温室加热策略、天气情况、太阳能集热管水温等多个参数设计开发PLC控制程序。该系统最大限度将太阳能和空气能结合利用,节约能源、避免了污染并且实现温室加热自动化控制,可为温室加热系统的设计提供一种参考。

参考文献

[1]孙先鹏,邹志荣,赵康,等.太阳能蓄热联合空气源热泵的温室加热试验[J].农业工程学报,2015,22:215-221.

[2]陈冰,罗小林,毕方琳,等.温室太阳能与空气源热泵联合加温系统的试验[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1,01:55-59.

[3]施龙,刘刚,杨丰畅.以空气源热泵辅助加热的太阳能热水系统[J].可再生能,2013,31(1):97-101.

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范文篇5

1.1评价内容

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评价,是评价主体以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现状为基础,采用一定的指标体系及标准,根据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未来的要求,对全国或者某个指定地区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寻找评价对象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为促进公路运输节能减排,建立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1.2评价目的

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评价的目的一般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评价结果能够帮助了解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的水平,是制定公路运输温室气体减排措施和政策的重要依据。②评价过程有助于发展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和制约减排主要因素,以便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③不同时段的评价可以了解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的变化轨迹,帮助判断是否在接近或者原理期望的减排目标,以便制定长期的发展战略及规划,为政府的宏观管理决策提供有效依据。④不同区域间的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评价有助于了解区域间的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的差异情况,发现本区域的减排优势和劣势,通过加强化区域间的合作,减少整体的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量。

2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2.1评价指标体系的功能

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评价指标体系是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影响因素的集合,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具有层次性和结构性的指标组成有机的体系。该体系是对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进行评价、制定和实施减排策略的重要手段。具有评价、描述、监测预警、规划决策等功能。(1)评价功能:衡量不同区域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的状况并利用指标体系及相应的模型方法,确定减排的障碍性因素。(2)描述功能:通过该体系可以从多层次反映公路运输的现状、结构和运营情况等。(3)监测预警功能:是描述功能的进一步发展,当这些指标给出明确的发展目标时,指标体系的运行就可以进行监测。(4)规划决策功能: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指标体系设立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对排放现状的评价,不断调控其中各指标的运行状况,指导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

2.2指标体系的选择思路

该指标体系设计的总体目标为:全面、准确、科学地反映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状况并进行综合评价和判断,体现发展低碳交通,实施节能减排的思路。根据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的情况,本文认为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的评价以CO2排放水平作为最主要的指标进行评价,同时考虑基础设施水平、运输服务水平、燃料结构以及管理政策和信息技术水平对排放水平的影响,从5个方面共同构成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的评价指标体系,从总体上反映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的状况。(1)CO2排放水平:是评价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子目标,通过对排放量的测算,总体把握评价对象的排放情况,是最直接的量化指标。通过测算客货的千人和百吨公里CO2排放量来体现。(2)运输服务水平:提高公路基础设施水平来降低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同时还需要公路运输行业提高运输服务水平,从运输效率水平、运输装备水平以及公共交通发展水平等三个方面的指标来反映。(3)燃料消耗结构:此项指标是反映公路运输新型及替代能源的使用情况,反映行业客货运输的排放情况以及能源综合利用情况。(4)基础设施水平: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是公路运输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硬件基础,要求从总量和结构等方面促进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的下降。优化公路基础设施结构,提高路网通行能力和效率,保障车辆经济运行速度,降低车辆的Co2排放;加快公路信息化网络建设,提高高速公路ETC覆盖率,提高运输效率,发挥网络效益。(5)管理政策与信息技术:随着运输网络的日益完善,减排保障措施的实施和信息技术水平的应用,在转变交通发展方式、提高运输效率,进而降低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评价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的情况也越来越体现为组织管理的有效性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管理政策与信息技术水平可进一步由减排保障措施、信息化水平两个方面的指标来反映。

3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以现有交通统计数据指标为基础,提出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的指标体系由四个层级构成,分别是目标层、子目标层、准则层和测度层构成。(1)目标层A: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综合评价作为目标层的综合指数,在总体上反映排放的状况和趋势。(2)子目标层B:由5个子目标构成,具体为排放水平(B1)、运输服务水平(B2)、燃料结构(B3)、基础设施水平(B4)、管理政策与信息技术水平(B5)。(3)准侧层C:一共由8个部分构成,排放水平由CO2排放水平(C1)表示;运输服务水平由运输效率(C2)、运输装备水平(C3)以及公共交通发展水平(C4)构成;燃料结构以能源消费结构表示(C5);基础设施服务水平是指公路网服务水平(C6);管理政策和信息技术水平由减排保障措施(C7)和信息化水平(C8)构成。

4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评价方法

4.1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

依照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建立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的评价模型。模型重点要体现与公路温室气体排放直接相关的因素。

4.2评价指标属性值的无量纲化方法分析

在本次评价中,指标主要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两类。定量指标可以通过基础统计数据直接查询或者计算得出指标值,而定性指标相对就难以量化。为了在本次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评价指标中对定性指标有相对准确的评价,因此,首先对定性的指标以明确的定义,再根据定义和实际情况对具体指标进行打分,对不同等级规定评分值,可结合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具体技术参数等情况,人为定量化,定量化的标准使各评价指标之间具有可比性。(1)定量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对于本次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定量指标,首先要进行指标的标准化处理,统一到一个可比较的区间范围内,本次评价选择的范围为[0,100]的区间,即指标的最高分为100分,最低分为0分。根据本指标体系的实际情况,考虑采用直线型来进行标准化处理。(2)定性评价指标的量化方法。对于定性指标的评价,国内外的研究方法很多,没有一个公认的量化模式,而在实际应用中常综合使用多种方法。针对本文中所提出的定性指标,即减排保障措施,本文拟给出指标的评价内容,根据满足的内容的不同,对指标进行分级。

4.3减排保障措施

根据省市自身特点,制定关于管理、资金保障、技术应用推广等一系列保障措施。

4.4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方法

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范文篇6

Todateglobalwarminghasbeenbecomingthehotspotofinternationalenvironmentalproblem,andgreenhousegasemissions(GHG)arethemaincauseofglobalwarming.Carbonfootprintexpressesthetotalgreenhousegasemissionsofhumanintheproductionandconsumptionactivities.Thepaperisbasedon"PAS2050:2008-Specificationfortheassessmentofthelifecyclegreenhousegasemissionsofgoodsandservices",combiningwithcarbonfootprinttheoryandLifeCycleAssessment,clarifysthenecessityoftextilecarbonfootprintlabelandhasanalyzedthecurrentsituationoftextilecarbonfootprintlabel.

气候变化已经被确定为未来几十年内世界各国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联合国组织的政府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认为全球变暖是全球性环境问题。造成全球变暖的直接原因是温室气体(GHG,GreenHouseGas)的增加,大约有30种气体对全球变暖有贡献,其中二氧化碳(CO2)的贡献约为59%,甲烷(CH4)和氯氟烃(CFCS)的贡献分别为16%和12%。为了表征温室气体对全球变暖贡献的大小,采用CO2来表征各种温室气体对全球变暖贡献的大小。

一、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评估

目前涉及评估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标准主要有PAS2050、ISO14064、ISO14040和ISO14044等。

PAS2050:2008《商品和服务在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规范》根据关键的生命周期评价技术方法和原则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统称为产品)在生命周期内的GHG排放评价要求作了明确的规定,对如何确定系统边界、该系统边界内的与产品有关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完成分析所需要的数据要求以及计算方法作了明确的规定。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是指各种商品和服务在以下过程中产生的排放:商品和服务的建立、改进、运输、储存、使用、供应、再利用或处置等过程。PAS2050规范建立在现有的生命周期评价LCA(LifeCycleAssessment)方法之上,评价产品的温室气体排放时使用LCA技术。本文以PAS2050为参考标准进行论述。

ISO14064《温室气体第一部分组织层次上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量化和报告的规范及指南》规定了组织层次上对GHG排放和清除进行量化和报告的原则以及要求,其中包括设计、编制、管理、报告和核查某一组织的GHG排放清单的要求。

ISO14040:2006《环境管理生命周期评价原则与框架》阐述了生命周期的原则与框架,涵盖了生命周期评价(LCA)研究和生命周期清单(LCI)研究。但未详述LCA的技术,也不对LCA各阶段的方法学进行规定。

ISO14044:2006《环境管理生命周期评价要求与指南》规定了生命周期评价(LCA)的要求,并提供了指南,涵盖了生命周期评价(LCA)研究和生命周期清单(LCI)研究。

在整个纺织品的生产阶段,从原料的采集、使用直至废弃过程都会或多或少地对环境或人类健康产生威胁。人类越来越需要一种科学的、全面的对生产技术和服务系统进行环境影响分析的方法。LCA是一种全方位、全过程确定产品所产生的环境影响的评价技术和方法体系。LCA研究主要包括4个阶段:目的和范围的确定、清单分析、影响评价以及解释阶段。纺织印染企业利用LCA技术追踪纺织品从原材料到最后的处置阶段或从原材料到印染厂大门,可以清楚地知道纺织品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气体排放量,并且根据各阶段的温室气体排放值,有针对性地提出节能减排的空间,从而实现企业的节能减排,生产绿色纺织品,获得生态标签,在生态贸易壁垒中占据优势,减少可能即将到来的碳壁垒对纺织印染企业的冲击。

需要说明的是PAS2050规范仅阐明全球变暖这一单独的环境影响,而不涉及提品过程中产生的其它潜在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PAS2050不仅可以用于评估产品从摇篮到坟墓的温室气体排放,也适用于那些评估产品从摇篮到大门的温室气体排放。

二、LCA、碳足迹、碳标签的定义以及三者间的联系

LCA是汇总和评价一个产品体系在其整个生命周期间所有的投入及产出对环境造成的和潜在的影响的方法。这种评价贯穿于产品的工艺和活动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原材料的提取和加工、产品的生产、运输以及销售、产品的使用、再利用和维护、废弃物的循环和最终废物弃置;是对产品从摇篮到坟墓全过程的分析。

“碳足迹”主要是指人类在生产和消费活动中所排放的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气体总量,反映的是评价对象所释放的温室气体数量(以二氧化碳当量作为计算单位)以及对气候的影响。其范畴包括CO2、CH4和氮氧化合物(N2O)等温室气体以及其他类气体,其中包括氢氟碳化物(HFC)和全氟化碳(PFC)。

碳标签(CarbonFootprintLabel)是为了缓和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广低碳排放技术,把商品在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产品标签上用量化的指数标示出来,以标签的形式告知消费者产品的碳排放信息。

碳足迹主要有产品碳足迹和组织碳足迹。组织碳足迹指的是组织生产过程中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本文谈及的碳足迹概念是指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释放的CO2和其他温室气体总量,即产品碳足迹。纺织印染企业可以通过借助LCA技术计算纺织品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并且将其纺织品碳足迹贴在碳标签上以告知消费者,从而引导消费者选择低碳环保产品。所以碳标签就是产品碳足迹的量化标注。纺织品在生命周期内排放的温室气体越多,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就越大,则产品的碳足迹越大,在碳标签上显示的值也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计算纺织品碳足迹需借助LCA方法。LCA研究包括4个阶段:目的和范围的确定、清单分析、影响评价、以及结果解释。LCA关注产品系统中的环境因素和环境影响,通常不考虑经济和社会因素及其影响。由于本文采用从摇篮到大门的方法评价产品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故利用LCA技术从原料的提取和加工至产品的生产过程结束收集相关数据,包括纺织品生命周期内的使用的燃料类型、燃料的用量、耗水量、耗电量、使用的化学品名称及用量等,根据生产过程绘制流程简图,详细描述每个单元过程中影响输入和输出的因子,列出每个单元过程中与产品生产相关的输入、输出流和数据。根据收集的数据,计算这些过程中释放出的温室气体总量,以获得产品的碳足迹。最后再将碳足迹标注在碳标签上。

总的来说,LCA是计算产品碳足迹的工具,产品碳足迹包括在LCA范围内,而产品碳标签是碳足迹的量化标注。

三、碳标签提出背景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经济活动大量使用化石燃料,造成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的浓度急剧增加。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专门负责为世界各国领导人和决策者定期提供有关全球变暖信息和参考对策的机构)认为,造成全球温度升高、海平面上升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现象,与全球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有着密切的联系。气候变化问题不仅是全球环境问题,更是涉及到各国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为了有效地缓解气候变化,越来越多的贸易政策工具将会被国际社会采用,碳标签作为一种将商品生命周期中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标识出来的方法,能直接影响消费者和厂商的消费和生产决策。

四、碳标签研究现状

由于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突出,以及人类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日益重视,碳足迹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未来碳标签、碳关税等贸易政策工具将是国际贸易中的热点问题。从2007年开始,一些发达国家的政府部门以及行业协会开始了碳标签的推广活动。

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能源白皮书》(UKGovernment2003),题为“我们的未来的经济:创建低碳经济(OurEnergyFuture,CreatingaLowCarbonEconomy)”,首次提出“低碳经济”(LowCarbonEconomy)的概念,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英国政府部门专门资助成立了CarbonTrust(帮助商业和公共部门减少碳排放,节省能源,实现低碳技术商业化的独立公司),鼓励本国企业使用碳标签。

日本鼓励国内企业自愿推出产品碳标签,在商品包装上详细标注产品生命周期内每个阶段的碳足迹,以引导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日本经济贸易产业省(METI)在2009年6月份成立了一个研究小组,决定日本应该开发的产品碳足迹项目的类型。

欧盟委员会以及法国等也相继推出了鼓励碳标签的政策。瑞典在食品上贴上碳排放标签,说明该食品在生长、加工等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量,以引导消费者选择更加绿色的食品,从而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瑞典最新的《食品指导方针》如果得到严格遵守,那么瑞典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可以减排20%~50%。

发达国家的大型零售品牌展开了诸多产品碳标签的尝试,如英国的特易购(Tesco)、美国的TimberLand、沃尔玛(Walmart)等。

在中国,自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召开以来,“低碳”逐渐深入人心。国内有关“低碳经济”、“低碳城市”、“LCA”、“碳足迹”以及“碳标签”的研究层出不穷,但是由于中国企业以及行业的一些实际问题,碳标签的实践进程相对来说比较缓慢。

五、纺织印染企业碳标签发展现状、必要性以及发展趋势

目前,有关纺织印染行业碳标签的研究报告还很少,纺织印染企业对这方面的意识还比较淡薄,处于较为被动的状态。现阶段提出计算纺织品碳足迹并给予实践的纺织印染企业还比较少,有关温室气体排放的数据,也比较缺乏。目前国家也尚未出台针对纺织印染企业的温室气体减排要求。虽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刺激下,很多纺织印染企业开始有意识地实施节能减排,但是就目前来看,印染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仍然不容乐观。纺织品生产过程碳足迹计算还缺少实际模型,一些生产过程中仍然存在节能减排空间,节能减排任务依旧艰巨。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遏制全球变暖,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的共识。低碳经济表面上看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作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虽然真正实现低碳经济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尽早积极行动起来,是应对各种变数,实现稳定、长远发展的基础。在不久的将来,必将呈现一种局面:纺织印染行业,谁先抓住低碳经济,谁就拥有话语权,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优势。

碳标签的使用在推动降低能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据调查,发达国家在不久的将来会要求发展中国家的纺织、印染、服装企业在产品上贴有碳标签,以明确说明产品在整个生产周期内的碳排放,以此来判断产品是否符合生态要求,是否符合低碳经济时代的环境要求。

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中国国务院总理首次提出了明确的碳减排目标:到2022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意味着中国也将进入低碳经济的建设时期。随着2010年全国两会的召开,低碳经济成为推动中国经济良性发展的热点话题。为此,国内纺织印染企业必须提高低碳排放的意识,根据LCA技术、碳足迹以及碳标签理论,寻找减少碳排放的机会,切实注重生产过程的节能减排,及时更新生产设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未来我国纺织印染行业必然要向绿色化方向发展,实现低能耗、低水耗,减少废水、废气、废渣排放,实施低资源消耗的清洁生产和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甚至消灭对环境的污染。

为了实现纺织印染企业的低碳排放,各纺织印染企业应当提高环保意识,加强低碳排放、碳标签的意识,加强碳排放或温室气体排放等相关标准的教育和学习。从源头抓起,积极主动地与相应的各主要供应商一起,致力于碳标签和碳盘查方面的研究,并付诸于实践。选用新型环保纤维、采用适应低碳经济要求的化学助剂和纺织染整生产工艺,更新设备,选择自动化程度高、能效高等的新型设备,努力实现纺织印染企业的节能环保低碳。

通过纺织品碳足迹的评估,纺织印染企业可以在如下方面受益:

(1)在企业内部评估现有纺织品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

(2)基于纺织品生命周期内温室气体排放信息,评估比较不同的采购、制造方法以及原材料和供应商的选择;

(3)为即将实施的减排活动提供基准信息,以评估未来的节能减排效果;

(4)通过一个普遍认可和标准化的方法评价纺织品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以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在纺织品贸易市场中占据优势;

(5)应对未来的国际国内法规以及买家对纺织品碳足迹信息的要求,满足消费者的期望;

(6)作为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一个方面,提高企业信誉。

在遏制全球变暖,生态标签以及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下,开展纺织印染企业的产品碳足迹以及碳标签的研究势在必行。碳足迹作为衡量产品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的工具,可以有效地为纺织印染企业提供节能减排的方向。中国作为最大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国,必须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开展碳足迹、碳标签的研究,以应对即将到来的碳壁垒,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六、结论

当前,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二位,预计到2050年,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与美国并驾齐驱。纺织印染行业作为碳排放大户,有必要切实注重纺织品生产的每道工序的低碳排放,运用LCA技术,从获取原材料、生产、使用到最后的处置阶段,计算纺织品的碳足迹;根据每段工序的碳足迹值,提出降低排放的建议和措施;发展友好工艺,减少能源消耗,加强环境管理,生产低碳排放、环境友好的绿色纺织品。

参考文献

[1]马.涤纶纺织品的生命周期评价[D].上海:东华大学,2006.

[2]PAS2050:2008商品和服务在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评价规范[S].

[3]ISO14064温室气体第一部分组织层次上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量化和报告的规范及指南[S],2008.

[4]ISO14040:2006环境管理生命周期评价原则与框架[S].

[5]ISO14044:2006环境管理生命周期评价要求与指南[S].

[6]钱易,唐孝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郭淼,吴晓玲.纺织服装产品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初探[J].纺织导报,2003(1):7073.

[8]PAS2050规范使用指南如何评价商品和服务的碳足迹[S].

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范文

摘要美国关于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的研究起步较早,相关经验值得中国借鉴。以美国的温室气体核算为参照对象,对比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在数据来源、核算方法、数据质量控制方面的实际情况,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结果的准确度,以求更准确地反映国内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

关键词温室气体清单;排放核算;数据统计体系;核算方法;数据质量控制;美国

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社会与科学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它影响着人类生活环境与自然生态系统,并隐含着严重的、不可逆的破坏风险。为应对气候变化,世界气象组织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携手成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了《2006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为各国提供标准化的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方法,以量化不同排放源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美国对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的研究起步较早,形成的编制体系较为成熟稳定,并被认为能“向美国国内和国际气候变化政策提供执行依据和文本”。这将为提高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研究水平和结果准确度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根据《2006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以下简称《IPCC指南》),温室气体清单的编制覆盖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农业、林业和其他土地利用,废弃物处理这4个部门的活动。核算过程的基础是获得排放数据和选择核算方法。排放数据主要包括活动水平数据和排放因子,前者指在特定时期特定区域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变化的人为活动量:后者指一定量的上述人为活动可产生的温室气体量,是一类代表性较强的数据。核算方法是指利用数学、工程学和经济学等工具估算或预测各类活动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程序。

美国温室气体排放核算

美国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由美国国家环保局(EPA)主导编制,并以中立性、规范性、有效性、完整性为编制原则。一方面,该机构是独立的官方机构,不代表任何一方的利益,且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研究团队,编制过程中的人员分工、组织结构等都严格地按照既定模式进行;另一方面,它与美国相关政府机构、学术机构、行业协会等数据源的拥有者建立了特定的关系,形成了完整、有效的数据覆盖体系。

数据来源

在温室气体核算中,EPA所需的数据主要由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EIA)、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C02信息分析中心(CDIAC)等专业权威机构收集提供。根据EPA官方的GreenhouseGasInventoryReport2011,美国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的排放源划分基本与《IPCC指南》一致,核算过程所需各部门数据的具体来源整理如表1所示,主要包括官方统计部门数据、行业部门数据和调查数据。由表1可看出美国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数据来源详细具体,行业报告种类丰富。

核算方法

EPA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以IPCC指南提供的“活动量×排放系数”基本方法学为基础,其中活动量的算法一般分为3种,以水泥行业排放核算为例,熟料产量分别可基于水泥产量数据推算、基于熟料产量的直接统计、基于原材料碳酸盐的权重及煅烧比例计算。

由于IPCC方法所需的部分数据难以获得,而指南又未提出具体的调查方法或测算模型,因此EPA根据本国实际情况,针对部分点源与线源的排放提出了新的数学估算模型,并获得了IPCC的承认。此类新模型大多以当地历年的排放数据为基础进行模拟,或测算;与IPCC基本方法相比,它们更适用于本地排放核算;更能提高核算结果的精确度。具体而言,在移动源排放上,EPA开发了MOBILE模型以估算各类机动车的排放系数:在非道路车辆的排放上,EPA通过非行驶源(NONROAD)模型计算排放数据;在废弃地下煤矿排放上,通过EPA2004方法学计算排放数据;在矿物有机土壤年碳储量的计算上,通过Century模型模拟不同土地的使用及其影响。另一方面,IPCC核算方法主要从社会运营角度出发,而EPA对于纽约等部分城市的排放核算,常进一步从政府运营角度将排放划分为社会部门排放与政府部门排放,强调了政府部门在碳减排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更有利于政府制定相应的减排计划。

数据质量控制

针对美国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工作,EPA制定了严格的数据质量控制措施,并了数据质量控制相关的法规与指南,如《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强制性条例2009》<以下简称《强制条例》>等。主要措施包括应用“等级系统”划分数据收集要求、制定监测计划、规划企业内部数据控制等。“等级系统”以量化方法的分级模式为基础,通过利用相关数据收集管理要求的高低来区分不同的工作难度,以助于政府机构对重点排放企业的识别与监测。同时,《强制条例》要求每个参与温室气体报告制度的企业都须制定严格的检测计划,并提供了细致的监测计划模板,以助于相关数据准确性与合规性的核实。另外,EPA还通过“现有控制标准的引入”与“在线申报系统的应用”两种技术支持手段,对企业内部数据质量的控制活动进行了规划,以便于数据的统计与管理。

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数据来源

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核算尚未实现全国范围的规范化与标准化,也尚无权威机构专门负责相关工作。参考天津等部分城市的试点情况,目前我国温室气体清单的编制主要以国家发改委气候司2011年编写下发的《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以下简称《省级指南》)为指导方法。以《IPCC指南》国际标准为参照物,《省级指南》对温室气体清单排放源的设置进行了部分修改,具体为:在能源活动中加入了生物质燃烧,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活动排放分为森林和其他木质生物质生物量碳贮量变化、森林转化温室气体排放两部分。《省级指南》建议的各类别活动数据来源整理如表2所示。

核算方法

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以IPCC指南的“活动量×排放系数”为计算公式。其中活动量的核算主要通过IPCC级别2方法学进行:以水泥行业排放核算为例,石灰产量仅根据统计报表中的本地企业产量加总。另外,也有学者对某特定城市或某特定行业的排放核算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如王海鲲等将城市排放源划分为能源消费和非能源消费两部分,提出了以无锡市为代表的城市碳排放核算体系;王思博以社会经济的基本单元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水泥工业企业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学。与IPCC基本方法相比,这些学者的研究更倾向于聚焦城市或企业等小范围的排放,核算方法更加细化具体,小范围内的核算准确度高;但也由于考虑范围过小,不适用于作为全国统一标准推行。总而言之,我国相关研究的起步较晚且部分研究的权威性、广泛适用性有限,所以目前国内尚无统一推广的、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相关计算模型。

数据质量控制

目前我国实施的主要数据质量控制方法是统计“四大工程”的应用。统计“四大工程”包括基本单位名录库、企业表制度、数据采集处理系统与联网直报系统四项内容。“四大工程”的试点工作于2010年起开始实施,但目前尚未在全国范围内普及。2013年发改委公布的10个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指南,进一步对我国温室气体数据的质量控制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但是,一方面由于相关控制要求过于笼统宽泛,且指南未针对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给出具体的操作方法;另一方面,由于组织机构的数据质量管理经验缺乏,且相关工作受困于资金和技术的局限性无法独立开展,因此排放数据的总体质量水平未得提升。可以说,我国温室气体数据的质量管理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对比分析及建议

对比分析

从数据来源对比:美国的数据统计体系较完善,参与数据提供的组织协会众多,数据来源详尽广泛,收集效率高。而我国现行统计方法的数据来源较为分散单一,参与数据提供的组织协会较少;且一些所需数据未纳,入现有统计体系中,需要通过其他调查而获得,未形成完备的数据统计体系。

从核算方法对比:美国的核算方法相对多样,并根据实际情况开发了具有本国特色的计算模型(如Century模型等),发展较为成熟。而我国的核算方法比较单一,针对本国国情的核算方法与模型的研究相对较少,且既有研究的范围偏小,普适性有限,不适于写入全国统一标准中。

从数据质量控制对比:首先,美国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质量控制的制度体系更成熟健全,不仅对数据质量控制统一作了具体规定,还制定了相应的范本指南以作参考。而我国相关制度的建设较为滞后,且尚未出台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具体操作标准。其次,美国数据质量控制的措施多样,应用范围广,数据质量水平高。而我国的控制措施较单一,且由于经验缺乏和资金技术局限,实施范围有限,执行情况不如预期。

建议

第一,完善数据统计体系建设。一方面,与美国相比,我国基础统计体系与温室气体核算所需的数据体系契合度较低,应将林业等重点排放部门纳入统计体系中,并调整部分指标的统计重点使其符合清单范围。以移动源为例,《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和交通部门对机动车数量的统计均以本地区注册车辆为据,应对本地车辆出行和非本地车辆入境分别进行汇总,以提高排放核算结果的准确度。另一方面,温室气体排放涵盖全社会经济生活各领域,排放涉及的大部分统计数据来源复杂、专业性较强、搜集难度高、管理难度高,需要各政府部门和组织机构的协调与配合。因此,以温室气体清单编制需求为参照,协调各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等多方的数据收集工作,改进现行的统计制度、统计分类和汇总方式,并建立稳定统一的数据采集平台,完善基础统计体系的建设,有利于更准确、及时地收集温室气体清单数据。

第二,加强核算方法的本地化研究。不同地区排放源的类别与比重不同,排放源产生温室气体的比例系数不同;由于技术限制,不同地区相同排放源可获得的数据类别不同,若采用国际统一标准对本国排放进行估算,其结果将与实际排放存在一定差距。如《IPCC指南》未将生物质燃烧纳入能源活动中,也没有阐述相关的核算方法,而《省级指南》中却有相关的核算要求。因此,将核算方法论的本地化研究设为该领域研究的重点之一,吸引相关研究人员的关注,建立起涵盖全国范围的、基于本地历年实际排放情况的核算方法,将进一步提高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结果的科学性与可靠性。

第三,健全数据质量控制制度体系。一方面,制定数据质量控制的技术文件。对各地区数据收集的执行方法、执行工具、数据来源进行统一规范,并具体的操作指南作为参考。另一方面,实行多样化的数据质量控制管理措施。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数据管理经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大资金投入,提高数据管理效率,以提升整体数据的质量水平,并进一步推进数据质量控制规范的全国普及。

主要

参考文献

[1]叶祖达.国外城市区域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对我国城乡规划的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11(11):22-30.

[2]蔡博峰,中国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1):21-27.

[3]白卫国,庄贵阳,朱守先.中国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1):63-68.

[4]朱松丽,王文涛.国际气候谈判背景下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2,8(5):372-377.

[5]曲建升,曾静静,张志强,国际主要温室气体排放数据集比较分析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8,23(1):47-54.

[6]吴伟强,吴安琪,美国国家环保局(EPA)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机制[J].科学与管理,2012(2):11-21.

[7]王海鲲,张荣荣,毕军.中国城市碳排放核算研究——以无锡市为例[J].中国环境科学,2011,31(6):1029-1038.

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范文

风不仅对建筑外环境有巨大影响,而且对室内环境和室内微气候也有重大影响。空气的进出,可以认为是主要的对流传热现象,因此风便成为室内对流热损失的主要因素。由于风的自然变化规律和形式会形成不同的风环境,北方地区风与建筑、建筑群环境的关联主要表现在冬季冷风直接增加了建筑的采暖能耗,为做好风环境改造设计,必须了解当地风的运动特点,组织好建筑群和单体建筑的冬季防风措施,可在改扩建中通过合理布局、设置风障、改造入口等方法尽量减少建筑的对流热损失,以节约采暖能耗。

关键字:空气质量风节能优化室内环境

一、北方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的状况

1.室内空气质量定义

室内空气质量是指在某个具体的环境内,空气中某些要素对人群工作、生活的适宜程度,是为反映人民具体要求而形成的一种概念。良好的室内空气环境应是一个为大多数室内成员认可的舒适的热湿环境,同时也能够为室内人员提供新鲜宜人、激发活力并且对健康无负面影响的高质量空气,以满足人体舒适和健康的需要。

近二十年来,室内空气质量的定义经历了许多变化。最初人们把室内空气质量几乎完全等价为一系列污染物浓度的指标,近年来人们认识到这种纯客观的定义已经不能完全涵盖室内空气质量的内容,于是,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定义进行了不断的发展。在1989年室内空气质量讨论会上,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教授P.O.Fanger提出:质量反映了满足人们要求的程度,如果人们对空气满意,就是高质量;反之,就是低质量。

2.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

室内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苯、甲醛、氡、氨、SO、CO、NO、PM、CO2等)因其来源不同,在室内空气中的含量差别较大,对健康的影响各不相同。苯、甲醛、氡、氨等主要来源于建筑装饰材料,这些污染物主要是对人的呼吸系统和黏膜产生刺激,使人的免疫力下降,这些污染物长期的综合作用可使人体的健康受到危害;当CO2浓度增高到一定程度时,氨类化合物含量也会随之增高,CO浓度增高使室内缺氧,可导致胸闷、气短、头晕、头疼、乏力、疲劳、嗜睡,影响脑力活动能力,降低学习效率,危害健康;SO、CO、NO、PM等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室外大气污染,这些污染物主要是对人体的呼吸系统、肺功能产生影响。

二、自然通风与室内空气质量

1.自然通风对CO2浓度的影响

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最简易、有效的方法,即开窗通风。通风本身不能杀灭病菌,但是通风可以将有害气体甚至病原体通过空气的流通吹到室外,使室内有害气体或病菌的含量得到稀释和减少,所以通风换气可以间接达到空气消毒的目的。通风换气不仅经济有效而且无残留药物,对人体也不会造成伤害,因此是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首选方法。

2.自然通风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

自然风的流动一般没有规律,因此可以使人产生新鲜感,只有达到一定的风速时人才会产生爽。

环境风速从两个方面影响着人体的热舒适:

第一,当气温低于皮肤温度时,如果皮肤潮湿而排汗的散热率低于100%,增加气流速度对排汗效率的影响大于对对流加热的影响。因此,气流速度的中间总是产生散热效果,同时,较高的气流速度可减少由于皮肤发湿而产生的主观不适感;

第二,当气温高于皮肤温度时,气流速度的增加加大了空气的蒸发力从而提高了散热效率。所以,在任何温度下,气流速度均有一个最佳值,等于此值时空气运动产生最高的散热力,低于此值就会因为排汗效率低而产生不舒适及造成增热,超过此值即造成对流加热或冷却效果。

三、促进自然通风的优化策略

1.自然通风的形式

自然通风是指利用空气温差引起的热压或风力造成的风压来促使空气流动而进行的通风换气,它利用自然条件而不依靠设备系统维持适宜的室内环境,是环境生态化的重要手段。风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在全球能源紧缺的今天,自然通风作为被动式降温方法,其优越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2.自然通风的限制条件-得热量和空气湿度

应用自然通风的前提是室外空气温度比室内低,通过室内空气的通风换气,将室外风引入室内,降低室内空气的温度。对于完全依靠自然通风系统进行降温的建筑,其使用效果取决于很多因素,建筑的得热量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得热量越大,通过降温达到室内舒适要求的可能性越小。

自然通风对降低室内空气温度效果明显,但对调节或控制室内空气的湿度效果甚微,因此自然通风措施一般不能在非常潮湿的地区使用。但对于室外环境中空气温、湿度比较温和适宜的地区,该技术被广泛应用而且非常成熟。

3.加强室内自然通风的方法与措施

造成自然通风的动力因素(风压和热压)在一般情况下是同时并存的,从建筑降温的角度来看,利用风压通风对改善室内热环境条件效果较为显著。为了更好地利用风压组织室内的自然通风,首先应该充分了解各地区室外风环境的详细情况。

由于自然风变化的幅度较大,在不同季节,不同风速、风向的情况下,建筑可以利用可调节的门窗、百叶、遮阳板、挑檐等建筑构件作为导风板,通过精心的设计,采取合适的建筑构造形式来调节室内气流的分布。这样在夏季和过渡季就可以将室外风流引入室内,已达到降温和净化空气的目的。而在冬季也可以在保证基本换气次数的前提下尽量降低通风量,以减小室内的热损失。

总结

自然通风作为夏季被动式降温的主要方法,能够降低人对空调系统的依赖,从而节约制冷能耗,可以提高室内的空气质量,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心理需求,有利于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范文篇9

1973年能源危机之后,各发达国家在建筑节能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有了显著的特点。具体节能技术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1)在规划设计上有利于节能的建筑朝向和平面形状。限制建筑物的体形系数;限制建筑物的窗墙比。(2)改善护结构的热工性能。(3)改善窗户设计,减少能耗。(4)利用自然条件减少能耗。[3]而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开始于80年代初期,但是由于认识上的不足、体制上的不顺、法规上的不健全、技术上的不配套等,严重制约了建筑节能的发展。不过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知道下,以及国家下定决心作出了很大的努力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4]

会所建筑的节能措施

影响建筑节能的因素有很多,如建筑物体形系数、围护结构和传热系数、窗墙面积比、换气次数等,因此建筑节能应从这几个因素入手。[5]重庆夏季常年出现连晴高温天气,夜间室外温度也居高不下,超过舒适性温度,需要强有力的降温措施。冬季虽然室外气温较高,但日照率太低,室外综合温度低,仍需要供暖才能维持房间热舒适,所以对建筑节能和环境质量的要求就会比较特殊。冬天要求保温节能,夏天则要求隔热节能。建筑保温与建筑隔热有相似之处,有的保温措施同样可以达到隔热的目的,只是两者的热流方向相反,两者的构造措施各有特点。[6]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建筑节能大致有以下几个途径:1墙体节能,2门窗节能,3屋面节能4采暖节能,5通风节能。[7]

1.墙体节能

墙体是建筑护结构的主体,所以墙体的节能设计直接影响到建筑的耗能。墙体的节能有以下两个途径:

(1)建筑保温节能设计

建筑保温分为建筑内保温和建筑外保温两种。建筑内保温就是在建筑外墙的内表面上加设保温材料,再在其上粉刷、涂料等,其优点是墙体内表面不用加强防水层,构造处理简单,保温材料可以免受室外雨水的影响,是一种简单但是效果很好的建筑保温方式。

建筑外保温是在外墙外表面上做保温材料,覆以防水层,再设外墙装修的构造方法。其优点有很多。首先其保温层设在外表面,可以有效的保护外墙砌体免受太阳辐射的影响,减小墙体应力损害;其次外保温对建筑柱、梁、墙角等敏感部位处理容易,可以减少热桥的产生,并可避免内表面结露;再次围护结构内侧为重质砌体,有较高的热容性,可以减少室温的波动;最后在夏季,外保温材料又起到很好的隔热作用,使墙体不会升温过快,内表面温度降低,增加了室内舒适度。

(2)建筑隔热节能设计

隔热除考虑外墙部位需设置外,屋顶由于受太阳辐射影响最大,所以也要进行隔热设计。隔热设计主要有隔热材料隔热和隔热构造隔热。隔热材料有填充类、板块类和热反射类。而现在有一种很廉价的隔热方式:空气层的隔热。这是一种将“空气”作为隔热材料的特殊做法,其隔热性能良好,所以在隔热构造设计中被经常用到。其隔热原理是通过降低传热达到隔热的目的,而影响其隔热性能的原因有:空气间层厚度、热流方向、空气间层的密闭程度和两侧表面的光洁度。这种隔热方式现在主要被用于炎热气候地区的屋面、墙体、双层窗中,隔热效果好。同时空气间层设于墙体部分,起隔热和保温双重效果,不过水平构件只有隔热作用。而根据重庆地区的气候特点和人体对室内空气质量的要求,空气间层保温技术是最佳选择。[8]

2.门窗节能

衡量门窗性能的指标包括四个方面:隔热保温性能、阳光得热性能、采光性能和空气渗透性能等。由于玻璃的传热能力比砖墙大许多,所以充分利用保温隔热性能好的玻璃窗能有效降低建筑物的能耗。改善门窗绝热性能的首要措施是增加窗玻璃层数,在内外层玻璃之间形成封闭空气层。同时可以在窗上加贴透明聚酯膜,也是个有效的方法。还可以加设门窗密封条提高门窗气密性。[9]

3.屋面节能

国内常用的几种节能屋面是:高效保温材料屋面、架空型保温屋面、浮石砂保温屋面和倒置型保温屋面。平屋顶多采用加气混凝土保温,厚度增加到50-100mm。有的用水泥聚苯板、水泥珍珠岩或浮石砂保温。有的则在架空混凝土薄板下设袋装膨胀珍珠岩,保温效果很好。坡屋顶为便于设置保温层,可以在坡顶内铺钉玻璃棉毡或岩棉毡,或者在天棚上铺设上述绝热材料。[10]新晨

4.采暖节能

现在有一种性能稳定、节能、环保、经济的系统方式——水源热泵系统。水源热泵技术是利用地球表面浅层水源(如地下水、河流、湖泊)中吸收的太阳能和地热能而形成的低温低位热能资源,采用热泵原理,通过少量的高位电能输入,实现低位热能转移的一种技术。众所周知,地下水温度在一年内波动远小于室外空气,是很好的热泵热源和空调冷源。同时,在冬季不存在结露、结霜等问题;在夏季有些情况下甚至可以直接从地下水作为冷源给用户供冷,而不用开启水源热泵,从而有很大程度上的节能。考虑到人体对室内热舒适的要求,室内应采用地板采暖和吊顶冷辐射技术。人们的舒适感觉是“足暖头寒”,所以通过辐射方式供冷、供热可以增强室内环境的热舒适性。研究表明,冬天如果采用地板采暖,当房间温度为16度时,人们热舒适感觉相当于约18度时的水平。所以,这种方式可以降低采暖能耗,达到舒适、节能的双重目的。[11]

5.通风节能

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范文1篇10

[关键词]能源融资;能源工业;温室气体减排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51-0161-02

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生存和发展,各国政府对节能减排问题高度重视。欧盟率先通过立法提出到2022年温室气体排放将比1990年减排20%。中国政府2009年确定到2022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温室气体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行动目标。IEA(2009a)数据显示,中国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超过60亿吨,是1994年的2.15倍,其中83%来自于煤炭消费部门(50%来自电力部门)。能源工业在全社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的占比偏高,具有高碳经济的特征,是中国温室气体控制的重点领域。金融通过引导、调控、聚集社会资金进入规模化的能源生产建设项目和低碳技术研究领域,可以有效破除能源工业高碳锁定效应,稳定能源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促进能源工业碳强度下降,推动能源工业低碳发展。

1金融支持能源工业温室气体减排的实践探索

中国能源工业融资经历了由财政主导型到银行主导型再到多元混合型的融资体制变革。多年来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始终是能源工业主要融资来源,特别是近年来,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水平日益深化,资信等级较好、具有行业垄断地位的能源企业成为金融机构信贷服务的重点客户。但是受利润驱动,商业银行对减排融资的重视程度不足,低碳融资在各类融资中的占比不大。

1.1信贷投放的绿色实践

如中国工商银行通过信贷杠杆促进能源工业向低碳化方向优化升级,截至2011年年末该行用于节能减排、清洁能源等领域的贷款余额达5974亿元。兴业银行于2011年4月向福州市闽侯县兴源水力发电有限公司提供了以获得未来碳资产为质押的贷款。

1.2企业债券的绿色实践

2003年12月,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向社会公开发行30亿元企业债券,用于投资建设洪江水电站等四个大中型水电站,相关项目的投资总额为164.24亿元,总装机规模为296.5万千瓦时。2008年2月,国家电网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2008年第一期国家电网公司企业债券,筹集资金用于兰州东至银川东等750千伏输变电工程投资等,减少电网损耗,促进电网企业减排温室气体。

1.3资产证券化的绿色实践

“华能澜沧江水电收益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于2006年4月获批,募集资金规模20亿元,用于澜沧江水电工程项目投资建设。该项目是以云南华能澜沧江水电有限公司拥有的漫湾发电厂水电销售收入作为基础资产,优先级受益凭证总规模为19.80亿元,次级受益凭证2000万元。该项目由华能资本服务有限公司担任财务顾问,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为计划管理人,中国农业银行作为托管人和担保银行,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为评级机构。

1.4产业投资基金及资本市场的绿色实践

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产业投资基金于2009年4月完成募集70亿元,用于核电等清洁能源生产项目。中国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等金融机构是中广核产业基金的投资股东。此外,截止到2010年8月31日,中国已有72家低碳概念的能源企业在证券交易所公开交易,板块成交量达到107.31亿元,主要集中在新能源和以智能电网、清洁煤发电和清洁煤利用的节能减排板块。

1.5积极利用国际气候融资的绿色实践

《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清洁发展机制是目前中国唯一能够参与的国际碳排放交易机制。CDM的主要目的是让发达国家能够以低成本达到本国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削减目标,允许其购买在发展中国家的减排量作为其减排指标使用,并且促使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先进的节能减排和清洁能源利用技术或向其提供相应资金支持。截至2012年10月,中国政府已经批准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有4680个,其中2431个项目已经在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成功注册,占东道国注册项目总数的50.89%,其中共有930个项目获得签发,占东道国签发总量的59.92%,已签发项目至少累计为中国能源工业温室气体减排等项目融资30亿美元。数据来源于王伟光,郑国光.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2)――气候融资与低碳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此外,浦发银行在国内银行界率先以独家财务顾问方式,成功为陕西两个装机容量合计近7万千瓦的水电项目引进CDM开展和交易专业机构,协助CERS买卖双方成功签署《减排量购买协议》。

1.6碳排放权交易的绿色实践

中国政府鼓励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活动,并着手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现在已经成立了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能源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等十余家环境能源交易所。据不完全统计,已完成场内自愿减排交易数十例,成交价格区间为10~50元人民币/吨,累计交易量达到数百万吨。

2金融支持能源工业温室气体减排存在的主要问题2.1可再生能源融资的市场风险较大

虽然中国制定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等可再生能源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制度,但是市场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融资还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政策制定和项目决策缺乏透明性,可再生能源的上网消纳问题还难以解决等。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风电的终端利用问题,表现为风电消纳难、弃风问题严重、风能利用率低等,造成融资风险较大,导致投融资双方积极性、主动性不强。

2.2能源融资总量相对偏低

能源工业投资由2006年的1.18万亿元增加至2011年的2.30万亿元,年均增长14.38%。但能源工业新增贷款由2007年的4564.82亿元增加至2011年的6535.01亿元,年均增长14.37%,远低于能源投资水平。投融资缺口由2006年的9134.18亿元逐年增加至2011年的1.65万亿元,年均投融资缺口达到1.37万亿元。两者之间缺乏协调配合。受能源融资不足、投融资缺口持续扩大影响,能源生产项目增加减排设施和利用减排技术的难度加大,导致能源生产的综合能耗下降空间有限,能源生产领域减排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2.3部分地区能源融资清洁化程度不高

江苏、浙江、广东、河北等四省的能源消费量占到全国的31.22%,能源生产量仅占到全国的5.83%,但能源工业的新增中长期贷款占到全国的13.51%,能源工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相当于全国的27.21%。表明上述地区能源融资的清洁化程度较高,造成能源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偏高。

2.4能源融资渠道单一

2010―2022年,中国水电、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生物发电、核能发电需要分别新增装机1.4亿千瓦时、1.7亿千瓦时、0.49亿千瓦时、0.26亿千瓦时、0.65亿千瓦时,需累计投资4.6万亿元,其中“十二五”期间需要累计投资1.7万亿元,“十三五”期间需要累计投资2.9万亿元。相关投资的来源将主要是企业自有资金、政府补贴性支出、企业直接融资和金融机构授信,其中仍以企业自筹和银行贷款为主,金融市场没有发挥有效的融资支持作用。

3金融支持能源工业温室气体减排的政策建议

3.1发挥好银行信贷对能源融资的支持作用

从各国发展经验来看,银行贷款发展是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源生产清洁程度的重要融资主体,其在上述领域占有较大份额。金融机构应深化对能源工业温室气体减排的融资服务,积极推广绿色信贷,探索开办能源产品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促进金融资本与能源工业深度融合,建设形成优质的能源金融生态环境。金融机构在能源项目建设的融资过程中,必须认真执行“三同时”制度,不能“挑肥拣瘦”,切实加强好对新建项目“三同时”的环保融资。

3.2深化金融市场对能源工业温室气体减排的服务作用

综合利用国内外碳排放市场、资本市场、债券市场、优惠信贷安排等多种金融服务渠道助推污染源治理融资。加快建设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拓宽能源企业节能减排融资渠道。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能源低碳技术企业上市融资,优先审批能源企业用于低碳项目建设的增股和配股。鼓励中小型能源低碳技术企业进入创业板市场上市融资。着手开展循环经济园区、综合利用示范基地资产支持票据和资产支持债券的发行制度设计,探索开展中小型能源低碳技术企业的集合债券发行工作。

3.3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能源工业温室气体减排的融资服务通过税收调节、财政贴息等鼓励和引导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典当、担保机构参与页岩气、水电、风电等能源开发。鼓励民营资本和国民企业合资、合作、联营,为能源生产减排投资提供全方位资金支持。引导能源企业积极参与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利用国外资金有效实施能源领域温室气体减排工作。设立国内碳市场“平准基金”,调剂市场配额的供给,在稳定碳价的基础上,促进碳金融市场繁荣。

参考文献:

[1]段兵.气候变化与低碳投资机遇及战略[J].南方金融,2010(7):7-11.

[2]董竹,张云.中国环境治理投资对环境质量冲击的计量分析――基于VEC模型与脉冲响应函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8):61-65.

[3]朱磊.能源安全与气候变化背景下的能源投资建模与应用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

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范文篇11

[论文关键词]生态住宅;居住环境;健康水平

随着建设生态住宅、绿色住宅呼声的日益高涨,房地产开发商开始在住宅小区建设的同时进行室内环保设计和园林绿化、试图为住户营造优美的居住环境和健康生活水平,从而发挥最佳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住宅是人们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为了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因素中的有利作用和防止其不良影响而创造的生活居住环境。住宅环境是指在特定时刻由组成住宅的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居住人群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现时的或远期的作用。住宅环境分为住宅外环境和住宅内环境。住宅外环境(居住区的环境)包括日照、自然风、水环境、绿地与景观、公共卫生设施、体育健身等;住宅内环境包括居室的配置、微小气候、日照、采光、空气清洁等。住宅环境可以通过人工处理,创造出人们需要的局部小环境,包括通过用地和建筑材料的选择、设计、建造工艺以及有关设备的使用和管理等措施来改变室内环境。良好的室内环境(小气候适宜、光线充足、空气清洁、安静整洁等)对机体可起到良好调节作用,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正常状态,提高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防止疾病的传播,发挥增强体质、延长寿命的作用。反之,不良的住宅环境(寒冷、炎热、潮湿、阴暗、空气污浊并含有有毒物质和病原微生物、噪声以及过分拥挤等)则是一种恶性刺激,使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降低机体各系统的功能和抵抗疾病的能力,使居民情绪恶化,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下降,患病率和死亡率增高。居住环境对人类健康影响表现在生理方面(对机体的机能损伤和出现病理性变化)和心理方面(人的精神压力和压抑性)。

一、住宅环境因素

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按其属性可以分为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和社会因素。住宅环境是一种优化的次生环境。

(一)物理因素。住宅环境中的物理因素主要包括微小气候、噪声、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等。

(二)化学因素。住宅环境中的化学因素主要包括建筑和装饰材料中所散发的各种化学性污染物。如建筑施工中使用混凝土外加剂、防冻剂和为提高混凝土的凝固速度使用高碱混凝土膨胀剂和早强剂。室内建筑装修装饰材料中产生的常见的污染物如vocs,已经鉴定出的有300种之多等。

(三)生物因素。住宅环境中的生物因素主要包括室内环境中细菌、真菌、病毒和生物性应原(如真菌孢子、尘螨、植物的花粉和动物皮屑)。

(四)社会因素。住宅环境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居住区的管理、邻里之间的关系、医疗保健体系、家政服务系统、公共健身设施、社区老人活动场所等。

二、住宅环境与健康

人一生中有79%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住宅环境的优劣对人类健康产生直接、问接和潜在的危害。为了保证住宅内具有良好的居住和生活条件,为少儿的生长发育和老年人的保健以及某些人群的工作提供良好条件,在研究住宅环境时要以人的健康为核心。

(一)住宅设计的基本卫生要求:要求居室内有适宜的小气候,冬暖夏凉,住宅应干燥,防止潮湿,必要时应有通风、采暖、防寒、隔热等设备。采光照明适当。室内空气清新。室外有足够的绿化场地,游廊或水池、花园等,尽可能多地与自然接近。

(二)地段的选择:居住区位于城市常年主导风向的上风侧;居住区的位置应考虑其周边污染源排放性、开放性、辐射性以及周边环境噪声的情况;位于日照、通风良好、地势平坦,最好有3%的坡度的地区;土壤干燥,未受污染,地下水的水位距地面至少应有1.5%。

1、居室的卫生规模。居室的卫生规模是根据卫生要求确定的居室容积、净高、面积和进深等应有的规模。居室容积的大小与居住者是否生活方便、舒适,室内小气候和空气的清洁程度有关。净高较高的居室,室内的空气储存量较多,并可升高窗户的上缘,有利于采光、通风和改善室内小气候。居室进深是指开设窗户的外墙内表面至对面墙壁内表面的距离,它与室内日照、采光和换气有关。进深大的居室中,离外墙远的地点空气滞留,换气困难。室内日照是指通过门窗进入室内的直射阳光照射。室内需要日照,阳光使机体各系统的功能增强,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力、组织再生能力和新陈代谢,促进机体发育,使人感觉舒适,振奋精神,提高劳动效率。阳光中的紫外线有抗佝偻病和杀菌作用。阳光和人工光源光谱中的可视部分(400—760nm)通过视觉器官刺激大脑皮层,影响其兴奋和抑制过程,从而作用于机体各系统,改变机体的生理和神经反应,保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和觉醒状态的周期变化。如果采光和照明不良,不仅对全身一般生理状态有不良影响,同时可使视觉功能过度紧张而全身疲劳。长期在光线不良的条件下工作,可促成近视的发生,但过度的采光会使室内温度增高,不利于节能。

2、住宅微小气候对健康的影响及卫生学要求室内由于围护结构(墙、屋顶、地板、门窗等)的作用,形成了与室外不同的室内气候,称为室内小气候。室内小气候由气温、气湿、气流和热辐射四种因素组成。

(1)气温。室内的气温主要取决于太阳辐射和大气温度,同时也受生活环境中各种热源影响。大气温度可直接影响室内温度,在室内自然通风良好情况下,室内温度可略高于室外气温。微小气候各要素中,气温对体温调节起主导作用。

卫生学将12℃作为建筑热环境的下限。非常寒冷的室温会使人的心血管系统负担过重,冬季里死于心脏病的人会比其它季节要多。另一心脏病人死亡高峰是在夏天,暑热使心脏跳动加剧,使人排汗增加,并使血压升高。极冷和极热的气候会使人的免疫系统负担过重,人体的抵抗力下降。高室温会使早媒传染病发病增多。低室温会使呼吸道疾病增多。某些地区由于冬季日照率太低,无采暖设施,可以通过改善建筑热工性能,使室内局部温度高于下限。舒适的室内温度因季节不同而异,同时考虑到人体的生理需要和能源。

(2)气湿。即空气中含水量,一般以相对湿度(水蒸气分压)表示。相对湿度)80%为高气湿,(30%为低气湿。相对湿度随气温升高而降低。室内湿度过高,不仅影响人的舒适感,还有利于室内环境中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加剧室内微生物的污染,这些微生物可导致呼吸系统或消化系统等多种疾病的发生。气湿影响人体蒸发散热。一般在低湿环境下气湿对人体热平衡影响较小,随气温升高,蒸发散热占人体总散热量的比例增加。气湿的影响也随之增加。在高气湿时,气湿过高将阻碍蒸发散热;而低气温时,气湿增高可增加机体散热和衣服导热性,使机体寒冷感增加。集中空调设施中有加湿和去湿装置,可以调节室内的相对湿度。一般家用空调器(分体或窗式)只能依靠降温来去湿。

(3)气流。室内空气的流动对人体有着不同的影响。夏季空气流动可以促进人体散热,冬季空气流动会使人体感到寒冷。当室内空气流动性较低时,室内环境中的空气得不到有效的通风换气,各种有害化学物质和各种微生物不能及时排到室外,造成室内空气质量恶化,损害人体健康。值得一提的是,夏季提高风速比降低温度所需的能耗少得多。一定条件下风速大有利于人体散热、散湿,提高热舒适度。

新风量。一般而言,新风量越多,对健康越有利。国内外大量实验表明,产生“病态建筑物综合征(sbs)”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新风量不足。目前,室内新风量不足、换气次数不够是普遍现象。新鲜空气可以提供呼吸和燃烧所需要的氧气,调节室温,除去过量的湿气,并可降低室内污染物。新风虽然不存在过量问题,但超过一定限度,必然伴随着冷、热负荷的过大,能源过多消耗。出于节约能源的考虑,建筑物的气密性大为提高,由此带来新风量不足而使空气污染事件频频发生。据统计美国120万商业建筑中有2500万工作人员患“病态建筑物综合症”。世界卫生组织日前公布的报告中,已将其与高血压、胆固醇过高症、肥胖症等一起列入了人类健康的10大杀手黑名单之中。增加新风量是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的必要措施,但不能只满足新风的量,却忽略了它的质和人们实际所获得的新风量。在房屋设计时,应确定恰当的送风量,选用性能好的送风口,设计理想的送排风布局。

(4)热辐射。微小气候的热辐射由太阳辐射及人体与周围环境物体之间通过辐射形式的热交换组成。物体温度高于人体体表温度时,则物体向人体辐射热流,使人受热,为正辐射,反之为负辐射。人体皮肤对正辐射敏感,而对负辐射的反射性调节不敏感,故寒冷季节容易因负辐射丧失热能使机体受凉。

如温度应激超过机体的代偿功能,即可引起机体一系列生理变化,称温度紧张或温度反应,包括热紧张和冷紧张。根据环境温度对人体体温调节影响、工作能力影响、主观感觉变化等特点,可将温度紧张度按冷、热环境各分为六个温度区。

要能保证大多数居民机体的温热平衡,不使体温调节机能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能有良好的温热感觉、正常的工作效率和休息睡眠。住宅小气候的各个因素都必须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在时间上(昼夜)和空间上(垂直、水平及主辅室之间)保持相对的稳定。住宅的气温、气湿、气流与热辐射等均应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五)室内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1、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

(1)室内燃烧或加热。指人们在烹饪及采暖过程中各种燃料的燃烧,以及烹调油的加热。主要污染物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烃类(包括苯并(a)芘等致癌性多环芳烃)、可吸入颗粒物以及烹调油烟等。

(2)室内人的活动。人们在室内活动时,通过呼出气和汗液排出大量的代谢产物。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带菌者通过咳嗽、喷嚏、谈话等活动,可将病原体随飞沫喷出,污染室内空气,如流感病毒、结核杆菌、链球菌等。吸烟更是室内空气污染的一项重要来源,吸烟的烟草烟气中至少含有3800种成分,其中确定致癌物不少于44种。

(3)家用电器和办公用具。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家用电器和办公用具不断出现,不断普及,这些家用电器和办公用具可导致电磁辐射等物理性污染和臭氧等化学性污染。

(4)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由于现代化工艺制成的各种建筑、维修、装饰材料和物品的大量使用,使室内空气中污染物的性质和成分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甲醛和氡及其子体。甲醛主要用于生产脲醛树脂和酚醛树脂作为粘合剂,并用于生产泡沫塑料和壁纸。它们广泛用于房屋的防热、御寒、隔声和装饰,这些材料中往往存在少量未完全化合的甲醛,可逐渐释放出来污染室内空气。氡主要来自砖、混凝土、石块、土壤和粉煤灰的预制构件中。以含有镭、钍等氡母元素的石材作为建筑材料时,室内氡浓度会相当高。

(5)来自室外的污染物。主要来源有二:一是室外空气中的各种污染物包括工业、交通运输所排出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铅、可吸及颗粒物等和植物花粉、孢子、动物毛屑、昆虫鳞片等变应原物质都可通过门窗、孔隙等进入室内。二是人为带入室内的污染物,如干洗后带回家的衣服可释放出残留的干洗剂四氯乙烯和三氯乙烯;将工作服带回家,可使工作环境中的苯进入室内等。

2、室内常见空气污染物及其对健康的危害

室内空气污染物的种类很多,包括化学的、物理的和生物的三大类。这三大类污染物往往同时存在,联合作用于机体。例如烹调时,既可产生化学性污染物,又可使室温升高或产生电磁波(使用微波炉或电炉时)引起物理性污染。烹调时的食物和水以及烹调时使用空调等过程中还可造成室内生物性污染。室内常见化学性污染物的危害:

(1)燃烧产物。包括三部分:一是来自燃烧物自身所含有的杂质成分。例如硫、氟、砷、镉、灰分等。我国某些地区燃烧含氟、砷高的煤,污染室内空气和食物,引起居民氟中毒和砷中毒的流行;二是来自燃烧在加工过程中或在种植过程中所使用的化学反应剂、化肥、农药等;三是燃烧物经过250℃以上的高温后,发生了复杂的热解和合成反应,产生了很多种有害物质。燃烧后能够充分氧化的产物称为燃烧完全产物如sos、no2、co2、三氧化二砷、氟化钠、氯化氢以及无机灰分等。

(2)烹调油烟(cookingfume)。指食用油加热时产生的油烟,通常炒菜的油温在250℃以上。由于饮食习惯不同.西方人一般罕用煎、炒、炸的烹调方式,故烹调油烟的室内污染不突出。我国习惯采用高温烹调,烹调油烟在我国室内污染中十分普遍,已成为我国室内污染的一个特色。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烹调油烟是发生肺鳞癌和肺腺癌共同的危险因素,其相对危险度分别为3.81和3.45,人群归因危险度分别为51.56%和60.99%。

(3)烟草燃烧产物。烟草的燃烧产物统称为烟草烟气。烟草烟气引起室内空气污染在我国既十分普遍又十分严重。烟气中至少有3800种成分,主要成分有氮氧化物、co2、c0、氧化氢、挥发性亚硝铵、烃类、氨、挥发性硫化物、氰类、酚类等;另外,还有烟焦油和烟碱(尼古丁)、镉、放射性222rn、210pb和210po等。烟气不仅对吸烟者有害,而且对室内其它非吸烟者有害。烟气引起的危害主要是致癌作用、对心血管的影响、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和对生殖系统的影响。

(4)甲醛及其他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甲醛是一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由于甲醛污染来源很多,污染浓度也较高,是室内的主要污染物之一。甲醛大量存在于多种装饰材料中。甲醛在0.15mg/ms时可引起眼红、眼痒、流泪、咽喉干燥发痒、喷嚏、咳嗽、气喘、声音嘶哑、胸部发闷、皮肤干燥发痒、皮炎等。甲醛还可引起变态反应,主要是过敏性皮炎和支气管哮喘,大量时可引起过敏性紫癜。长期接触1.34mg/m3甲醛可出现神经衰弱症状,如记忆力减退、嗜睡、肝功能异常、中毒性肝炎等;肺功能方面也可出现呼气性功能障碍。遗传毒性研究发现甲醛能引起基因突变和染色性损伤。vocs是一类重要的室内空气污染物,目前已鉴定出300多种,他们各自的浓度往往不高,但若干种共同存在于室内时,其联合作用不容忽视。由于他单独的浓度低但种类多,故总称为vocs,一般不予以逐个分别表示,以tvocs表示其总量。vocs中除上述醛类外,常见的还有苯、甲苯、二甲苯、三氯乙烯、三氯甲烷、萘等,主要来源于各种溶剂、粘合剂等化工产品。

3、室内常见生物性污染的危害

室内空气中,特别是在通风不良、人员拥挤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空气传播致病微生物。常见的病原微生物有结核杆菌、白喉杆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病毒、麻疹病毒等。

4、常见物理性污染物对健康的危害

(1)住宅噪声。噪声是指人们主观上不需要的声音。噪声干扰人们的休息、睡眠、学习和工作。达到一定强度时引起听力损害或机体出现有害的生理、心理变化。噪声现已成为“水、气、声、渣”四大环境污染因素之一,是当今城市居民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控制住宅噪声的根本措施在于居住区要与工业区、商业区、交通干线、机场、火车站有足够的隔离带。采用吸声、隔声、隔振等技术措施以及安装消声器等以控制声源的辐射。为了有效的隔声,住宅在建筑上要在选用的材料、隔墙及门窗厚度和构造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要求住宅内隔墙的隔音量为40~60db(a),隔音量为25~35db(a)的墙只能在同一户内作隔墙用;门最好厚4~5cm门框与门板间的碰头缝不应超过lmm,门与地板的缝不应超过3-5arm;楼板的隔音量不应小于40~50db(a)。

(2)住宅电磁辐射。室内的生活用品电磁辐射主要来自家用微波炉、电视机、电冰箱、空调器、移动电话等。随着家用电器不断进入我国城乡各类家庭,这类电磁辐射对健康的影响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三、住宅设计的发展方向

住宅的观念经历了节能环保、生态绿化和舒适健康等发展阶段,目前住宅设计的发展方向是健康住宅和绿色生态住宅。

(一)健康住宅。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类健康的概念不再是单一的机体上的无疾病,而是指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是一种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以至生活状态的完美整体。这也就要求住宅不仅是避风挡雨的休息场所,而是能保证居住者健康和促进居住者健康的场所。健康住宅是指在符合住宅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突出健康要素,以人类居住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满足居住者生理、心理和社会多层次的需求,为居住者创造一个健康、安全、舒适和环保的高品质住宅和社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健康住宅标准应该包括:①建筑和装饰材料所释放的化学物质浓度很低;②对高气密性、高隔热性的住宅,必须采用具有风管的中央换气系统,进行定时换气;③居室全年气温保持在17℃~27℃之间;湿度保持40%~70%之间;④co2低于0.1%;粉尘浓度低于0.15mg/m;⑤噪声要小于50分贝;⑥一天的日照确保在3小时以上;⑦设足够亮度的照明设备;⑧住宅具有足够的抗自然灾害的能力;⑨具有足够的人均建筑面积,并确保私密性;⑩住宅要便于护理老龄者和残疾人。

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范文篇12

[论文关键词]生态住宅;居住环境;健康水平

随着建设生态住宅、绿色住宅呼声的日益高涨,房地产开发商开始在住宅小区建设的同时进行室内环保设计和园林绿化、试图为住户营造优美的居住环境和健康生活水平,从而发挥最佳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住宅是人们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为了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因素中的有利作用和防止其不良影响而创造的生活居住环境。住宅环境是指在特定时刻由组成住宅的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居住人群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现时的或远期的作用。住宅环境分为住宅外环境和住宅内环境。住宅外环境(居住区的环境)包括日照、自然风、水环境、绿地与景观、公共卫生设施、体育健身等;住宅内环境包括居室的配置、微小气候、日照、采光、空气清洁等。住宅环境可以通过人工处理,创造出人们需要的局部小环境,包括通过用地和建筑材料的选择、设计、建造工艺以及有关设备的使用和管理等措施来改变室内环境。良好的室内环境(小气候适宜、光线充足、空气清洁、安静整洁等)对机体可起到良好调节作用,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正常状态,提高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防止疾病的传播,发挥增强体质、延长寿命的作用。反之,不良的住宅环境(寒冷、炎热、潮湿、阴暗、空气污浊并含有有毒物质和病原微生物、噪声以及过分拥挤等)则是一种恶性刺激,使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降低机体各系统的功能和抵抗疾病的能力,使居民情绪恶化,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下降,患病率和死亡率增高。居住环境对人类健康影响表现在生理方面(对机体的机能损伤和出现病理性变化)和心理方面(人的精神压力和压抑性)。

一、住宅环境因素

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按其属性可以分为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和社会因素。住宅环境是一种优化的次生环境。

(一)物理因素。住宅环境中的物理因素主要包括微小气候、噪声、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等。

(二)化学因素。住宅环境中的化学因素主要包括建筑和装饰材料中所散发的各种化学性污染物。如建筑施工中使用混凝土外加剂、防冻剂和为提高混凝土的凝固速度使用高碱混凝土膨胀剂和早强剂。室内建筑装修装饰材料中产生的常见的污染物如VOCs,已经鉴定出的有300种之多等。

(三)生物因素。住宅环境中的生物因素主要包括室内环境中细菌、真菌、病毒和生物性应原(如真菌孢子、尘螨、植物的花粉和动物皮屑)。

(四)社会因素。住宅环境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居住区的管理、邻里之间的关系、医疗保健体系、家政服务系统、公共健身设施、社区老人活动场所等。

二、住宅环境与健康

人一生中有79%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住宅环境的优劣对人类健康产生直接、问接和潜在的危害。为了保证住宅内具有良好的居住和生活条件,为少儿的生长发育和老年人的保健以及某些人群的工作提供良好条件,在研究住宅环境时要以人的健康为核心。

(一)住宅设计的基本卫生要求:要求居室内有适宜的小气候,冬暖夏凉,住宅应干燥,防止潮湿,必要时应有通风、采暖、防寒、隔热等设备。采光照明适当。室内空气清新。室外有足够的绿化场地,游廊或水池、花园等,尽可能多地与自然接近。

(二)地段的选择:居住区位于城市常年主导风向的上风侧;居住区的位置应考虑其周边污染源排放性、开放性、辐射性以及周边环境噪声的情况;位于日照、通风良好、地势平坦,最好有3%的坡度的地区;土壤干燥,未受污染,地下水的水位距地面至少应有1.5%。

1、居室的卫生规模。居室的卫生规模是根据卫生要求确定的居室容积、净高、面积和进深等应有的规模。居室容积的大小与居住者是否生活方便、舒适,室内小气候和空气的清洁程度有关。净高较高的居室,室内的空气储存量较多,并可升高窗户的上缘,有利于采光、通风和改善室内小气候。居室进深是指开设窗户的外墙内表面至对面墙壁内表面的距离,它与室内日照、采光和换气有关。进深大的居室中,离外墙远的地点空气滞留,换气困难。室内日照是指通过门窗进入室内的直射阳光照射。室内需要日照,阳光使机体各系统的功能增强,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力、组织再生能力和新陈代谢,促进机体发育,使人感觉舒适,振奋精神,提高劳动效率。阳光中的紫外线有抗佝偻病和杀菌作用。阳光和人工光源光谱中的可视部分(400—760nm)通过视觉器官刺激大脑皮层,影响其兴奋和抑制过程,从而作用于机体各系统,改变机体的生理和神经反应,保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和觉醒状态的周期变化。如果采光和照明不良,不仅对全身一般生理状态有不良影响,同时可使视觉功能过度紧张而全身疲劳。长期在光线不良的条件下工作,可促成近视的发生,但过度的采光会使室内温度增高,不利于节能。

2、住宅微小气候对健康的影响及卫生学要求室内由于围护结构(墙、屋顶、地板、门窗等)的作用,形成了与室外不同的室内气候,称为室内小气候。室内小气候由气温、气湿、气流和热辐射四种因素组成。

(1)气温。室内的气温主要取决于太阳辐射和大气温度,同时也受生活环境中各种热源影响。大气温度可直接影响室内温度,在室内自然通风良好情况下,室内温度可略高于室外气温。微小气候各要素中,气温对体温调节起主导作用。

卫生学将12℃作为建筑热环境的下限。非常寒冷的室温会使人的心血管系统负担过重,冬季里死于心脏病的人会比其它季节要多。另一心脏病人死亡高峰是在夏天,暑热使心脏跳动加剧,使人排汗增加,并使血压升高。极冷和极热的气候会使人的免疫系统负担过重,人体的抵抗力下降。高室温会使早媒传染病发病增多。低室温会使呼吸道疾病增多。某些地区由于冬季日照率太低,无采暖设施,可以通过改善建筑热工性能,使室内局部温度高于下限。舒适的室内温度因季节不同而异,同时考虑到人体的生理需要和能源。

(2)气湿。即空气中含水量,一般以相对湿度(水蒸气分压)表示。相对湿度)80%为高气湿,(30%为低气湿。相对湿度随气温升高而降低。室内湿度过高,不仅影响人的舒适感,还有利于室内环境中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加剧室内微生物的污染,这些微生物可导致呼吸系统或消化系统等多种疾病的发生。气湿影响人体蒸发散热。一般在低湿环境下气湿对人体热平衡影响较小,随气温升高,蒸发散热占人体总散热量的比例增加。气湿的影响也随之增加。在高气湿时,气湿过高将阻碍蒸发散热;而低气温时,气湿增高可增加机体散热和衣服导热性,使机体寒冷感增加。集中空调设施中有加湿和去湿装置,可以调节室内的相对湿度。一般家用空调器(分体或窗式)只能依靠降温来去湿。

(3)气流。室内空气的流动对人体有着不同的影响。夏季空气流动可以促进人体散热,冬季空气流动会使人体感到寒冷。当室内空气流动性较低时,室内环境中的空气得不到有效的通风换气,各种有害化学物质和各种微生物不能及时排到室外,造成室内空气质量恶化,损害人体健康。值得一提的是,夏季提高风速比降低温度所需的能耗少得多。一定条件下风速大有利于人体散热、散湿,提高热舒适度。

新风量。一般而言,新风量越多,对健康越有利。国内外大量实验表明,产生“病态建筑物综合征(SBS)”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新风量不足。目前,室内新风量不足、换气次数不够是普遍现象。新鲜空气可以提供呼吸和燃烧所需要的氧气,调节室温,除去过量的湿气,并可降低室内污染物。新风虽然不存在过量问题,但超过一定限度,必然伴随着冷、热负荷的过大,能源过多消耗。出于节约能源的考虑,建筑物的气密性大为提高,由此带来新风量不足而使空气污染事件频频发生。据统计美国120万商业建筑中有2500万工作人员患“病态建筑物综合症”。世界卫生组织日前公布的报告中,已将其与高血压、胆固醇过高症、肥胖症等一起列入了人类健康的10大杀手黑名单之中。增加新风量是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的必要措施,但不能只满足新风的量,却忽略了它的质和人们实际所获得的新风量。在房屋设计时,应确定恰当的送风量,选用性能好的送风口,设计理想的送排风布局。

(4)热辐射。微小气候的热辐射由太阳辐射及人体与周围环境物体之间通过辐射形式的热交换组成。物体温度高于人体体表温度时,则物体向人体辐射热流,使人受热,为正辐射,反之为负辐射。人体皮肤对正辐射敏感,而对负辐射的反射性调节不敏感,故寒冷季节容易因负辐射丧失热能使机体受凉。

如温度应激超过机体的代偿功能,即可引起机体一系列生理变化,称温度紧张或温度反应,包括热紧张和冷紧张。根据环境温度对人体体温调节影响、工作能力影响、主观感觉变化等特点,可将温度紧张度按冷、热环境各分为六个温度区。

要能保证大多数居民机体的温热平衡,不使体温调节机能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能有良好的温热感觉、正常的工作效率和休息睡眠。住宅小气候的各个因素都必须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在时间上(昼夜)和空间上(垂直、水平及主辅室之间)保持相对的稳定。住宅的气温、气湿、气流与热辐射等均应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五)室内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1、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

(1)室内燃烧或加热。指人们在烹饪及采暖过程中各种燃料的燃烧,以及烹调油的加热。主要污染物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烃类(包括苯并(a)芘等致癌性多环芳烃)、可吸入颗粒物以及烹调油烟等。

(2)室内人的活动。人们在室内活动时,通过呼出气和汗液排出大量的代谢产物。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带菌者通过咳嗽、喷嚏、谈话等活动,可将病原体随飞沫喷出,污染室内空气,如流感病毒、结核杆菌、链球菌等。吸烟更是室内空气污染的一项重要来源,吸烟的烟草烟气中至少含有3800种成分,其中确定致癌物不少于44种。

(3)家用电器和办公用具。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家用电器和办公用具不断出现,不断普及,这些家用电器和办公用具可导致电磁辐射等物理性污染和臭氧等化学性污染。

(4)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由于现代化工艺制成的各种建筑、维修、装饰材料和物品的大量使用,使室内空气中污染物的性质和成分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甲醛和氡及其子体。甲醛主要用于生产脲醛树脂和酚醛树脂作为粘合剂,并用于生产泡沫塑料和壁纸。它们广泛用于房屋的防热、御寒、隔声和装饰,这些材料中往往存在少量未完全化合的甲醛,可逐渐释放出来污染室内空气。氡主要来自砖、混凝土、石块、土壤和粉煤灰的预制构件中。以含有镭、钍等氡母元素的石材作为建筑材料时,室内氡浓度会相当高。

(5)来自室外的污染物。主要来源有二:一是室外空气中的各种污染物包括工业、交通运输所排出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铅、可吸及颗粒物等和植物花粉、孢子、动物毛屑、昆虫鳞片等变应原物质都可通过门窗、孔隙等进入室内。二是人为带入室内的污染物,如干洗后带回家的衣服可释放出残留的干洗剂四氯乙烯和三氯乙烯;将工作服带回家,可使工作环境中的苯进入室内等。

2、室内常见空气污染物及其对健康的危害

室内空气污染物的种类很多,包括化学的、物理的和生物的三大类。这三大类污染物往往同时存在,联合作用于机体。例如烹调时,既可产生化学性污染物,又可使室温升高或产生电磁波(使用微波炉或电炉时)引起物理性污染。烹调时的食物和水以及烹调时使用空调等过程中还可造成室内生物性污染。室内常见化学性污染物的危害:

(1)燃烧产物。包括三部分:一是来自燃烧物自身所含有的杂质成分。例如硫、氟、砷、镉、灰分等。我国某些地区燃烧含氟、砷高的煤,污染室内空气和食物,引起居民氟中毒和砷中毒的流行;二是来自燃烧在加工过程中或在种植过程中所使用的化学反应剂、化肥、农药等;三是燃烧物经过250℃以上的高温后,发生了复杂的热解和合成反应,产生了很多种有害物质。燃烧后能够充分氧化的产物称为燃烧完全产物如SOS、NO2、CO2、三氧化二砷、氟化钠、氯化氢以及无机灰分等。

(2)烹调油烟(cookingfume)。指食用油加热时产生的油烟,通常炒菜的油温在250℃以上。由于饮食习惯不同.西方人一般罕用煎、炒、炸的烹调方式,故烹调油烟的室内污染不突出。我国习惯采用高温烹调,烹调油烟在我国室内污染中十分普遍,已成为我国室内污染的一个特色。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烹调油烟是发生肺鳞癌和肺腺癌共同的危险因素,其相对危险度分别为3.81和3.45,人群归因危险度分别为51.56%和60.99%。

(3)烟草燃烧产物。烟草的燃烧产物统称为烟草烟气。烟草烟气引起室内空气污染在我国既十分普遍又十分严重。烟气中至少有3800种成分,主要成分有氮氧化物、CO2、C0、氧化氢、挥发性亚硝铵、烃类、氨、挥发性硫化物、氰类、酚类等;另外,还有烟焦油和烟碱(尼古丁)、镉、放射性222Rn、210Pb和210Po等。烟气不仅对吸烟者有害,而且对室内其它非吸烟者有害。烟气引起的危害主要是致癌作用、对心血管的影响、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和对生殖系统的影响。

(4)甲醛及其他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甲醛是一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由于甲醛污染来源很多,污染浓度也较高,是室内的主要污染物之一。甲醛大量存在于多种装饰材料中。甲醛在0.15mg/ms时可引起眼红、眼痒、流泪、咽喉干燥发痒、喷嚏、咳嗽、气喘、声音嘶哑、胸部发闷、皮肤干燥发痒、皮炎等。甲醛还可引起变态反应,主要是过敏性皮炎和支气管哮喘,大量时可引起过敏性紫癜。长期接触1.34mg/m3甲醛可出现神经衰弱症状,如记忆力减退、嗜睡、肝功能异常、中毒性肝炎等;肺功能方面也可出现呼气性功能障碍。遗传毒性研究发现甲醛能引起基因突变和染色性损伤。VOCs是一类重要的室内空气污染物,目前已鉴定出300多种,他们各自的浓度往往不高,但若干种共同存在于室内时,其联合作用不容忽视。由于他单独的浓度低但种类多,故总称为VOCs,一般不予以逐个分别表示,以TVOCs表示其总量。VOCs中除上述醛类外,常见的还有苯、甲苯、二甲苯、三氯乙烯、三氯甲烷、萘等,主要来源于各种溶剂、粘合剂等化工产品。

3、室内常见生物性污染的危害

室内空气中,特别是在通风不良、人员拥挤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空气传播致病微生物。常见的病原微生物有结核杆菌、白喉杆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病毒、麻疹病毒等。

4、常见物理性污染物对健康的危害

(1)住宅噪声。噪声是指人们主观上不需要的声音。噪声干扰人们的休息、睡眠、学习和工作。达到一定强度时引起听力损害或机体出现有害的生理、心理变化。噪声现已成为“水、气、声、渣”四大环境污染因素之一,是当今城市居民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控制住宅噪声的根本措施在于居住区要与工业区、商业区、交通干线、机场、火车站有足够的隔离带。采用吸声、隔声、隔振等技术措施以及安装消声器等以控制声源的辐射。为了有效的隔声,住宅在建筑上要在选用的材料、隔墙及门窗厚度和构造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要求住宅内隔墙的隔音量为40~60dB(A),隔音量为25~35dB(A)的墙只能在同一户内作隔墙用;门最好厚4~5cm门框与门板间的碰头缝不应超过lmm,门与地板的缝不应超过3-5arm;楼板的隔音量不应小于40~50dB(A)。

(2)住宅电磁辐射。室内的生活用品电磁辐射主要来自家用微波炉、电视机、电冰箱、空调器、移动电话等。随着家用电器不断进入我国城乡各类家庭,这类电磁辐射对健康的影响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三、住宅设计的发展方向

住宅的观念经历了节能环保、生态绿化和舒适健康等发展阶段,目前住宅设计的发展方向是健康住宅和绿色生态住宅。

(一)健康住宅。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类健康的概念不再是单一的机体上的无疾病,而是指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是一种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以至生活状态的完美整体。这也就要求住宅不仅是避风挡雨的休息场所,而是能保证居住者健康和促进居住者健康的场所。健康住宅是指在符合住宅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突出健康要素,以人类居住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满足居住者生理、心理和社会多层次的需求,为居住者创造一个健康、安全、舒适和环保的高品质住宅和社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健康住宅标准应该包括:①建筑和装饰材料所释放的化学物质浓度很低;②对高气密性、高隔热性的住宅,必须采用具有风管的中央换气系统,进行定时换气;③居室全年气温保持在17℃~27℃之间;湿度保持40%~70%之间;④co2低于0.1%;粉尘浓度低于0.15mg/m;⑤噪声要小于50分贝;⑥一天的日照确保在3小时以上;⑦设足够亮度的照明设备;⑧住宅具有足够的抗自然灾害的能力;⑨具有足够的人均建筑面积,并确保私密性;⑩住宅要便于护理老龄者和残疾人。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6篇)
  • 下一篇:防治水培训(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