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社区教育研究范例(12篇)

时间: 2024-01-11 栏目:公文范文

社区教育研究范文

参考文献:

[1]侯怀银.教育研究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叶澜.教育研究方法初探[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赵清福,赵玉函.走进课题研究[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4]李秉德.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蔡笑岳.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科研[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6]谢春风,时俊卿.新课程下的教育研究方法与策略[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徐冰鸥.中小学教师怎样进行课题研究(五)――教育科研方法之个案研究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05).

[8]潘,白芸.作为“质的研究”方法之一的个案研究法的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2,(08).

[9]唐本予.个案研究法[J].上海教育科研,1984,(05).

[10]卢红,张雪莲.国内社区教育研究述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04).

[11]李松林.我国社区教育研究的历史及方法论思考[J].成人教育,2004,(10).

[12]雷庆.社区教育的概念和北京地区社区教育的特点[J].北京成人教育,1998,(12).

社区教育研究范文篇2

社区教育既承载着全民学习与终身教育的使命,也日渐成为全面推进终身学习、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实践途径。历经多次发展与飞跃的社区教育,正以不断丰富的课程内容、不断多样的学习形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社区学习者的积极融入。这种发展也使得社区教育机构可承载的教育规模逐渐趋于饱和。探寻适度规模下的社区教育将能最大化呈现其规模效应,多样化发展的社区教育实践也将成为其实现规模效应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规模效应;社区教育;学习型社会

作为全民学习与终身教育的区域集合,社区教育正成为当今社会全面推进全民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载体与实践路径。自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社区教育经历从最初兴起到逐步推进的发展道路,尤其是我国东部沿海与经济发达的城市更为突出。进入21世纪以来,多批次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与实验区的设立,为我国社区教育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各地社区教育实践活动先后经历了实体化建设、标准化发展与特色化推进等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推进与飞跃。不但成立了社区学院(城市大学或老年大学等)、社区学校和居(村)委会学习点,实现了社区教育的管理网络多级化与推进层级多元化,而且各类社区教育机构正呈现出学习者人数不断扩大、课程类型不断丰富、学习形式不断多样等社区教育活动的规模特色。在我国东部一些相对发达的城市或地区,参与社区教育的学习者人数正逐渐趋于饱和状态,其学习的课程内容与学习形式也基本达到社区教育机构可承载的最大规模的边缘状态。因此,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社区教育及其发展状态,实现在社区教育办学规模整体化持续建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其发展规模,实现社区教育规模效应的最大化发挥,不仅有利于社区教育的科学发展,还有利于学习型城市的积极构建。

一、社区教育发展: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理论需求与实践思考

(一)理论需求:学习型社会推进的思想指导

随着党中央提出四个全面”的建设目标,并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放于首要位置,这既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于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心和信心,也表达了全体社会成员对小康社会的真实期盼。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无疑,学习型社会建设已成为推动小康社会早日实现的重要精神力量与发展潜能。历经十二五”期间的深化改革与社会发展,推动以社区教育为载体的学习型社会建设,能成为促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在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进程中,无论是学习型城市建设,还是学习型组织创建,都需要以终身教育为目标的教育与学习载体的支持与配合。而作为提升社区居民学习能力与学习水平、促进学习型社区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平台与载体的社区教育,在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已基本达到相对适度的发展规模,也取得相对满意的社会效应。如何在拓展社区教育发展规模的基础上,提升社区教育效应,以充分体现社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正能量,是提升社区居民综合素质、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关键。为此,积极把握社区教育规模与教育效应的正相关性,理清现状、发现问题、寻找规律、探寻特色与价值,提升社区教育的发展成效与社会影响力,不仅有利于各地社区教育机构理清发展思路,还有利于推进社区教育深化发展,并将成为更好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与手段。

(二)实践思考:学习型社会推进的行动召唤

由于学习型社会建设是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前提与保障,各类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机构都将成为其重要的现实力量,而且也都会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现实土壤和社会条件。随着社区教育机构的办学规模及其社会效应不断趋于饱和,社区教育学习者规模、课程内容与形式无限制扩大的非现实性,以及社区教育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源投入的阶段性与时效性等社区教育发展性问题,都会在社区教育实践中不断呈现,并演绎为社区教育面临的各种机遇与挑战,也将成为相关社区教育机构今后可能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可以说,规模效应视域下社区教育的创新发展,既是对社区教育发展与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理性关注,也是对全民学习与终身教育发展的实践思考。立足区域社区教育实践,探寻社区教育规模效应,分析推进社区教育创新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提升社会成员积极融入社区教育活动,培育浓厚的学习氛围,将成为进一步有效促进社区教育与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紧密融合、努力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必由之路。

二、社区教育规模及其效应: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本作为工业经济学术语的规模与规模效应,已经越来越多地被理解与运用到更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作为促进全民学习与终身教育重要载体的社区教育,随着社区居民参与终身学习实践活动的日渐增强,其发展规模与承载使命正趋于不断延伸与扩展。科学界定与理解社区教育规模及其效应,将能有效促进社区教育的健康协调发展。

(一)规模效应:工业社会进步的风向标

在工业设计领域,规模多指规划出来的实体模型;在社会生活领域,规模多指事业、项目与机构等所具有的格局或形式;在社会生产领域,多指生产的批量性,包括生产条件不变时的生产批量变化与生产条件变化时的生产批量变化情况。作为经济学术语,规模效应原本是指社会生产应该达到或超过的盈亏平衡点,即规模效益。人类生产一般需要考虑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两种成本,而要达到生产盈利,必须使得生产收益大于生产成本。当固定成本不变时,生产得越多,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就越少,则生产盈利也就越多。当生产规模扩大时,若可变成本同比例增加而固定成本保持不变,则单位产品成本就会下降,盈利也会上升。据此,规模效应是由边际成本递减推导而来的,也被称为规模经济,即因规模增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提高。这里的规模是指随着生产能力扩大而形成的生产批量的扩大,经济则是指节省与效益的意思。规模经济在工业生产与经济生活领域都有广泛的运用,多指在一定科技水平条件促使生产能力扩大的情况下,平均成本长期下降的趋势,即费用曲线的长期下降趋势。拉夫经济学则把规模经济界定为给定技术条件下(即技术不变),如果某一产品在其产量范围内平均成本呈下降(或上升)状态,则被称为规模经济(或不经济)。而当规模过大时,可能因信息传递速度降低、管理复杂化等因素影响,反而会产生规模不经济”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规模效应指的是一定规模下的效益值,它既可指规模产生效益,也可以指效益制约规模。在社区教育实践领域借用规模效益一词,可以有效阐明社区教育办学成本与其社会效益、社会功能及其价值发挥之间的相关性。也就是说,可以用规模效益来描述社区教育在规模状态下对其发展的相关要求,并以此探究规模效应视域下的社区教育发展思路与推进策略。

(二)社区教育规模:社区教育适度发展的标杆

依据生产力经济学理论,只有适度规模的生产才能使单位产量成本降到最低点,从而获取最佳投资效益与经济效益。借用规模经济理论,对于社区教育机构来说,在其适度产出量的范围之内,应当有一个包括校舍建设、教学设备投入与维护等固定的投资量。假设社区教育产出量为零时,由于固定投资量的实际存在,其平均投入量将不可能为零,而应是一个正值。当社区教育产出量从零开始逐渐增大时,平均投入量将随产出量的逐渐增大而递减,直到平均投入量降到最低点。当社区教育产出量增大到一定限度后,如果产出量再进一步增大,固定投入量将无法保持固定不变,而必须随之增加,从而导致平均投入量随之递增,而其产出量将随之减少。因此,社区教育机构的规模不宜过小,也不宜过大,而应具有适度规模。当社区教育机构的规模小于适度规模时,意味着它的平均投入量(即社区教育总投入与总产出之比)不能达到其可能的最低点,从而赋予其上的智力投资的经济效益将会较差。当社区教育机构的规模大于适度规模时,意味着它的平均投入量超过其可达到的最低点,从而它的智力投资的经济效益也将较差。当我国社区教育处于有限投资的前提时,探寻社区教育发展的适度规模,有效提高社区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充分发挥现有社区教育资源的效能,显得格外迫切。因此,可以把社区教育规模认定为在现有的、相对公认的适度平均投入量的前提下,社区教育产出的合理阈值及其社会效应的表现形式。具体而言,社区教育规模效应是指各地社区教育机构所示范与辐射的区域社区教育规模状态下适度社会效益的相关问题。

三、社区教育规模效应:社区教育创新发展的源泉

随着党的十七大、十等中央会议及相关文件多次提出的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构想不断推向深入,全国各地正以多种形式积极推进学习型社区与学习型城市的建设步伐。其中,以社区学院与社区学校建设为载体、以社区教育为核心的推进思路正有效引领着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有序开展。

(一)社区教育规模效应:终身学习需求扩张的必然趋势

探究区域社区教育发展及其规模效应,可以挖掘各地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实践经验与实际成效。通过发现社区教育创新发展规律与启示,可以有效探索我国社区教育规模发展之路。以上海市普陀区社区教育实践与发展为例,根据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民生工程建设要求,在普陀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普陀区于2006年4月挂牌成立了普陀区社区学院。作为区域社区教育与终身教育服务与指导中心,普陀区社区学院积极探索服务与指导区域终身教育功能。为强化此功能,普陀区教育局把一座七层楼近8400平方米的教学楼划拨普陀区社区学院,专门从事社区教育与老年教育的办公及教学场地。同时,该学院还根据社区教育发展现状以及社区居民学习需求,对相关硬件设施设备进行了合理改进与完善。在尽可能满足社区居民学习需求的前提下,该学院所开设的课程不断拓展,已经开设了包含保健型、知识型、休闲型与技能型等四大类课程。所开设的课程数、班级数与学习人次,2011年分别为39门课程、105个班级和2970次学习人次,经过三年的努力,2014年办学实践已经发展到332门课程,354个班级和9975人次的学习规模。目前,该学院各类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的整体运作能力已经基本达到饱和状态。然而,该社区学院社区教育办学规模与办学效益在得到极大拓展的同时,受教学场地、教学师资与教学设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依然有大量社区居民更广泛的学习需求无法满足,也成为制约区域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探索规模效应背景下的社区教育发展既是社区教育机构在发展过程中亟须解决的现实困惑,也必将成为我国社区教育未来发展新的研究视域。

(二)社区教育创新发展:社区居民综合素养提升的必然回应

人类的教育活动往往都有其具体的教育目标,而教育创新是一种在教育领域开展的为实现特定教育目标的创新活动。我国总体教育目标就是不断提高公民素质,培养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因此,教育创新活动不仅应围绕这一总目标而展开,还应包括教育体系、结构与观念,以及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等诸多方面的创新。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蕴含人类的教育实践创新活动。社区教育创新,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社区教育目标,在社区教育体系、结构与观念,以及社区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等方面的积极探索。同时,针对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与生活实际,社区教育创新还需要关注社区教育实践所处的时间和空间等因素。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个体素质的提升,人们对社区教育的追求和期盼也越来越高。为此,社区教育创新发展不仅包括教育内容的更新、教育形式的丰富、教育手段的突破,还涉及社区教师的素养与信念更新、社区教育受众的思维进步、社区教育管理与服务能力的提升等诸多方面。基于此,探究在社区教育适度规模的前提下提升其规模效应、推进社区教育创新发展,将成为社区教育发展的探索思路与推进策略。

(三)多样化社区教育实践:社区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

开展社区居民数字化学习实践与体验活动,可以有效推进社区教育规模发展。随着社区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以及社区居民社区教育需求的多样化发展,社区教育可以借助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手段,进一步为社区居民提供灵活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社区教育服务。针对社区教育需求更具多元与规模日趋饱和的发展态势,深化信息技术在社区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科学规划、合理运用与有效服务等实践探索,将会成为社区教育资源与服务功能最大化发挥的有效推动力量。积极发挥社区教育优秀学员的集聚作用、拓展社区学习团队的综合影响是对确保社区教育规模效应的创新探索。向社区居民提供其所需的社区教育服务,是区域社区教育机构的重要职责。随着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进入社区教育机构参与学习,社区教育师资与教学设施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日益明显,使得许多社区居民将无缘社区教育实践体验。积极拓展社区教育的辐射功能,合理发挥优秀学员的集聚作用等举措显得日益必要。开展优秀学员的集聚实践,通过以点带面等形式把他们的学习收获向更广泛的社区居民辐射,实现社区教育优秀成果的最大化传播,既是对社区教育现有资源的有效深化,也是对社区教育服务功能的积极拓展和有效延伸。社区教育机构不仅需要加大对社区学习团队的技术支持、专业引导与资源支撑,还需要加强对社区学习团队领袖人物开展专业素养培养,指导社区学习团队逐步完善结构,形成具有相对独立性与自主发展性的社区学习团队。通过积极支持与努力保障社区学习团队和谐发展,实现社区教育的民主自治的社会功能,推动学习型社区与和谐社会建设。依托各种社会组织资源可以成为促进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持。社区教育是充分发挥区域教育资源优势,为提高社区居民综合素养,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开展的教育实践。利用各种社会组织的资源,既是对社区教育资源的广泛性、社区教育对象的全面性、社区教育形式的灵活性等特点的充分重视,又是对其融入社区教育服务功能的持续拓展,从而有助于其自身的社会价值。社区教育机构充分发挥这些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既可以推动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向民间自发需求转化,也可以促进社会组织在学习型社区建设中寻求自身发展空间。通过助推社区居民和谐发展的功能呈现,社会组织将成为推动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载体。社区教育机构还需加强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通过搭建各类学习平台,为社区居民构建不同类型的学习载体。通过成立完备的社区学院、社区学校和居(村)委会学习点,搭建有形的社区教育与公共文化服务平台;通过建造形式各异的网络学习资源,搭建无形的社区教育服务平台;还可以通过培育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家庭,搭建有形与无形紧密交融的社区教育学习平台。社区教育机构既可以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支持下,在积极营造浓郁的社区学习氛围、增强社区居民学习意识的基础上,通过加大对学习活动的宣传引导,吸引更多社区居民参与形式多样的社区教育与全民学习活动,也可以通过表彰学习活动中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培育多元化的社区学习实践活动。在实现学习型社区向纵深推进的同时,既能培育社区居民的学习热情、彰显其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又能推动全民学习与学习型社区建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探寻社区教育发展规律:社区教育规模效应的积极应对

当社区教育发展到一定规模状态时,如何实现其规模效益的最大化与合理化,不仅是社区教育管理者、实践者、经历者与体验者共同关注的实践话题,还是对社区教育发展规律的积极探索。一是社区教育的有序推进,需要社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与教育机构积极构思社区教育的战略定位与发展方向。科学、规范与合理的社区教育发展战略与目标定位是成为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满足广大社区居民学习需求的可靠保障。二是科学管理与功能拓展是对社区教育科学发展的有益探索。科学管理是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基础,能有效确保社区教育有序深入推进。在此基础上,实现社区教育社会功能的积极拓展,能为社区教育满足社区居民学习需求提供重要的支撑。三是努力构建一支素质过硬、业务较强的社区教育师资队伍与服务队伍是成功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关键要素。只有具备一支稳定的师资队伍、强大的志愿者队伍、数以万计的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和融入,社区教育之花才能常开常新。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不断深化。一方面,社区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深厚的社区教育资源的支持与配合;另一方面,社区教育资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社区居民数量和日益增强的社区居民学习需求。这既对实现社区教育多元化发展提出要求,也将成为社区教育覆盖面进一步拓展的关键。不断拓展社区教育实践探索,努力提升社区教育的规模效应,积极加强社区教育发展的模式创新,不仅可以满足广大社区居民更广泛的学习需求,还可以进一步引领社区教育的未来发展,深入推进全民学习与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

作者:王仁彧单位:上海市普陀区业余大学上海开放大学普陀分校发展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王萌萌.欧洲终身学习计划及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5(6).

[2]陈乃林.创新社区教育治理体系略论[J].职教论坛,2014(5).

[3]张鸿韬.台湾成人教育探析[J].成人高教学刊,2007(2).

[4]汪国新.社区教育:提升城乡居民的幸福力的有效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4(8).

[5]李学红.社区教育机构标准化建设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10.

[6]叶忠海.新型城镇化与社区教育发展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4(8).

社区教育研究范文篇3

虚拟学习社区是为某些教育目的而设立的,成员之间具有高度的交互性、自主性,并且社区具有明确的奖罚规则[3]。从虚拟学习社区的实践应用来看,美国已经发展了多个大型的虚拟学习社区,例如凤凰城学习网站。香港也有类似的公开大学,国内经过不断尝试也涌现出一批比较成功的案例,如园丁网、K12教育论坛、大学课程在线、天空教室等,为虚拟学习社区与基础教育教学相结合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改变教育教学理念在应用虚拟学习社区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改变教育理念,培养开放、民主的教育思想。

邓小平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4]。而信息化是连接现在和未来的最好途径。教育工作者应该从网络是学生学习的障碍这种误区中走出来。虚拟学习社区是网络教育的典型形式,如果教育工作者能够恰当运用,可使学生的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教师培训,可以使教师了解和掌握合理使用虚拟学习社区的方法,树立正确运用虚拟学习社区的理念。在这种虚拟的学习环境里面,教师和学生不仅可实现面对面的“无缝连接”,更是处于同等地位,是学习上的朋友。学生对虚拟学习社区教学形式初始的时候更多的是一种热情和兴趣,如何让这种热情一直延续下去,并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要依靠教师的引导。何克抗教授通过深入研究我国的基础教育提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而结合虚拟学习社区的教学,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在社区学习中精心组织教学过程,合理设置问题,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诱发思考意识。而学生在虚拟学习社区中可以通过观察、提问、联想、批判、建构、反思等逐渐提高创新意识,增强自身素质,这也是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充分整合优势资源,实现优势资源共享资源整合是虚拟学习社区与基础教育教学相结合的关键所在。要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资源(课程)作为核心[5]。结合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可以让学生在现实课堂中听完教师的授课之后再结合虚拟学习社区进行学习,也就是混合课程学习。学习资源在虚拟学习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何设计尽可能完善、架构合理的资源对学生的学习影响巨大。互联网上的教育资源浩如烟海,整合过程十分重要。从目前来看,比较有效的整合资源的方法:一是可以从网上尤其是国家教育平台获取;二是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国家在基础教育方面,已经建立了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等专门的资源库,这些专业的资源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用来借鉴教学、充实虚拟学习社区中的资源。此外,除了互联网上的资源之外,学校还可以邀请本地区校外名师以至国内名师,通过视频直播的方式在虚拟学习社区中直接或穿插教授课程,实现名师共享。另一方面就是依据学校自身的情况进行因人而异的整合,可以以某个学科作为突破点,取得以点带面的效果。

创立符合基础教学要求的教学、考核制度虚拟学习社区在基础教学中是一把双刃剑[6]。使用恰当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使用不当则可能适得其反。恰当、完善地考核制度则是保证学生在虚拟学习社区中能充分展现自己水平,维系虚拟学习社区学习氛围,引导学习方向的基本依据。目前国内的虚拟学习社区都已建有一套比较完善的管理体制,详细规定成员的职责和奖惩措施。若要将虚拟学习社区与基础课程相结合,应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学习特点,在小学阶段,要注意到小学生好奇心强、乐于探究的特点,可使用积分奖励制,调动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2结语

社区教育研究范文篇4

[关键词]数字化教育社区(DEC);理论;实践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过程中,引起了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教育方式都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运用信息技术,构筑数字化教育社区(DigitalEducationCommunity,简称DEC),提供共享性资源,开展各种教育活动,构造终身学习体系,培养与未来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各类人才,是促进教育发展、提高全民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开展构筑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正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部分区、镇(街)开展这一课题的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

关于发展社区教育、建立学习型城市的研究,在我国已有一些地区进行有组织的探索活动,如北京市西城区、上海市嘉定区、江苏省常熟市等都作了许多探索性工作。其他如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教委开展的“构建区域性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和青山区、荆州市沙市区和江汉油田等地区开展的“社区教育现状调查”和“社区教育模式与实验”研究,山东省青岛市洛阳路办事处开展的“社区调研”等,对于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互动的研究也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尝试。但通过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研究内容主要是关于情况调查、模式归纳、经验总结等,缺乏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和应用。同时,关于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的协同发展的研究缺乏数字化环境和数字化资源的支持,教育资源无法共享,缺少互动机制,对数字化教育与学习方式的指导与实践运用不够。

如何利用数字化环境和资源构建学习社区,近年来海外有一些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研究个案,如1999年新加坡肯特岗数码实验室(KRDL)开发CommonTown虚拟社区作为学习平台,并在亚太经济国家的部分学校开展实验,介绍各国的文化、传统、饮食、风光等专题内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2000年台湾中央大学的陈德怀教授等人,创建“亚卓市”虚拟社区(educities.org.tw),用于人们在网上进行学习、工作和生活。这些个案,通过利用网络技术、引进数字化教育社区的思想与模式,对促进学校、家庭、社区协同发展摸索了一些经验,但有关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理论模型、应用平台、互动机制、评价体系等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索解决。为此,本课题的研究从如下两个基本点出发:

1.转变观念,树立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构建学习型社区的观念

转变过去只重视学校教育和青少年教育的狭隘教育观,树立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并重的大教育观以及青少年教育和成人教育并重的终身教育观。

2.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

关于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研究必须与教育城域网络技术相结合,创建数字化教育社区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研究的意义

1.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学习型组织,反映现代生产力对社区组织的内在要求。学习型组织是当今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涌现出的一种组织形式。它与以往单纯进行学习培训的组织不同,是借助先进的城域网络和共享的数字化资源,通过不断学习进行自身改革的组织。它要求社会成员全身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通过学习创造自身,强调学习不仅导致知识、信念、行动的变化,还增强了组织的革新能力和成长能力。它的出现反映了现代生产力对各类组织的内在要求。

2.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社区的各类教育的整合,实施学习创新行动。数字化教育社区是利用城域信息网络系统,把一个社区的各类教育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放在社会的大环境中,通过一定的组织机制,全面管理,统筹协调,使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互结合,相互衔接。它不仅是中小学教育,也不仅是校外教育、成人教育、社会教育、幼儿教育、家庭教育等等,而是社区所进行的各种教育因素的整合,是促进社区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根本途径。

3.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促进社区的发展。在社区发展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构建学习型社区,是提高人口素质的根本保证。社区成员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决定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而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的文明程度是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社区发展的基础。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通过各种形式与内容的社区教育,不仅为人们提供学习各种知识、充实与完善自我的机会,也提高社区成员的科学文化水平,增强他们的民主、法制观念,把现代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有机融合起来,从而提高社区成员文明程度。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可以把特定地域空间的人形成社会共同体,使之成为社区成员终身学习的载体。因此,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可以成为人们更新知识、提高文化层次、增强工作能力的首选方式。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营造学习型社区环境,可以满足广大社区成员日益增长的终身学习的需求,为社区发展提供必要的保证。

4.利用信息技术,通过数字化教育社区的应用实践,发展教育技术基础理论,建立关于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理论模型与评价体系,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有关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模式与方法。

三、研究的内容

1.构建数字化教育社区,进行学习型组织的理论研究

关于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研究,在国外只有一些研究案例,在国内才刚刚起步,缺乏系统理论与丰富的实践经验,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建立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包括三个不同的层面:

第一层面: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建立学习型组织的规范操作程序。

建立学习型组织是建设学习型社区的重要步骤之一,而如何建立学习型组织又取决于其操作程序的规范性。所谓规范的操作程序,应该有两个基本要求,即建立学习型组织操作程序的指导思想和建立学习型组织各主要阶段详尽的操作程序细则。

第二层面: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构建社区终身教育体系。

终身教育强调教育制度应提供个人终身参与组织化学习活动的机会。这种教育不再是简单的学校教育、成人教育、社会教育等的叠加,而是利用建设学习型社区的理念,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现代人文精神为重点的高等教育、以素质教育为重点的基础教育、以继续教育和岗位教育为重点的成人教育进行整合。社区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与教育理念的形成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

第三层面: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构建社区终身学习体系。

终身学习是终身教育的发展,是终身教育要达到的目的。终身学习是一种社会行为,是人们的一种生存方式,它为人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一种新的选择。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侧重研究如何使学习者个人内部发生变化,如何培养学习者具有终身主动学习的能力与习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实际上就是要建立解决社区成员“学什么”和“怎样学”等问题的学习体系。它贯穿于学习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不仅拓展了学习的内容范畴与时间范畴,同时也拓展了学习的空间范畴,使学习者真正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创造,从而使人的智力、体力、人格、情趣和社会性等方方面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2.学校—家庭—社区的整体教育互动、协同发展的机制和活动模式研究

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数字化教育社区的主导部门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学校—家庭—社区的教育整体互动、协同发展的机制和活动模式分为如下四类:

模式一:行政主导型模式,即以社区基层政府职能部门(如乡、镇、街道的教育办)为中心进行的连动型数字化教育社区发展模式。这类发展模式的特点是:政府职能部门作为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组织者、实施者、监督者、协调者,以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职业教育为着眼点进行各种社区教育活动。此模式带有较强的行政管理色彩。它将作为社区行政职能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工作目标体系并借助行政手段推进。通过行政力量动员社区各界参与社区教育,有利于发挥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校、青少年宫、图书馆、读书会、市民学校等)的资源优势。

模式二:学校主导型模式,即以社区所在的中小学校为主体进行的活动型数字化教育社区发展模式。此模式的特点是以社区内的某所中小学作为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组织者、协调者,利用自身办学资源和优势,通过校外活动发展社区教育。它是由学校牵头组建数字化教育社区协调委员会,定期研究学校课外教育工作,参与学校课外活动协调与管理,并向社区居民开放校内数字化学习设施和学习资源,充分发挥资源共享的优势。

这类模式能够较充分地利用中小学校办学资源,教育行为较为规范。但是,学校在调动和整合社区资源方面力量受到限制,社区居民将以学校名义开展的社区教育活动往往定位在课外活动层面上,难以真正达到终身教育的目的。

模式三:社区网校主导型模式,即以社区网络学校为载体进行的综合型数字化教育社区发展模式。此模式的特点是在社区利用网络系统建立区域性的社区网络学院(校)作为数字化教育社区的龙头单位,通过专业开发、课程开发、项目开发等多种手段组织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手段进行文化性、职业性、专业性社区教育。

此模式可以形成一种以社区成人居民(在职或转岗从业人员)为主要教育对象,可以为其提供区域性、多层次、开放式、综合性、大众化的集区域高教、成教、职教等为一体的新的大教育模式。此模式提供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教育活动。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与休闲文化教育、企业项目教育与居民自主学习融为一体,使社区网校成为一种新型的前途光明而又与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不同的社区教育办学实体。

模式四:企业主导型模式,即以在社会中有影响的企业,尤其是信息产业牵头,组织社会力量形成社会参与式自治型数字化教育社区发展模式。此类模式的特点是由社会中有影响的、热心教育的企业界牵头,与其他社会各界共同组成数字化教育社区协调委员会对本社区教育进行总体协调和具体策划。由于社区中各界参与建设,社区教育意识较强,社区居民具有较强的终身学习意识。但是如果组织松散,便难以形成持久而有效的核心和合力。

以上是对各种数字化教育社区实践模式的概括和分析,可以成为深入剖析数字化教育社区发展模式之逻辑起点和思维取向。

3.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研制和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开发

以Internet网络通讯技术为基础,对社区教育信息化中的教育管理、教育资源开发、教育研究及远程教育进行全方位的探索;通过Web化的各种软件技术,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融为一体,重点解决的技术关键问题包括:教育信息化的软件体系模型及支撑平台,教育过程中各种教学信息、教学资源信息编码的标准化,教育管理部分与学校、家庭间的远程通讯,教学信息资源库的建立与应用,教育数据仓库挖掘等。

4.建立1~2个数字化教育社区实验示范区

我们将广东省南海市和广州市部分信息化基础设施较好的镇(街)区为实验区,建立数字化教育社区,由当地政府部门进行统筹,以学校作为主体和基础,依托家长学校,整合所在社区的少年宫、体育馆、文物古迹、社区(居民)学校等机构,开展数字化教育社区实验研究,探索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模式,为其他社区开展相关研究和活动提供示范性经验。

5.数字化教育社区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方法与步骤的研究

包括数字化教育社区建设管理工作的评价、社区服务工作的评价、社区成员的评价、社区教育效益的综合评价等。数字化教育社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包括指标项系统(含一级指标和二、三级指标)、权重、标准、等级分值、评价依据和方法等,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进行数字化教育社区的效益评价与分析。我们参考多种文献资料,初步形成的一级指标的基本框架如下,更详细的体系结构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1)规划与计划,包括整体规划的制定和年度计划的编制,要求是目标明确、措施具体可行。

(2)组织与管理,包括组织机构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

(3)网络与资源建设,包括教育城域网系统建设、应用平台和学习工具的开发、教育资源库的建设等,充分利用有线广播电视节目网及计算机网络建立社区远程教育网络。

(4)基地建设,包括完善社区教育培训体系、建立社区教育中心、建立社区教育体系,包括社区内的教育培训机构的整合和利用(普通中小学、幼儿园、成人学校、职业学校、民办学校)等,并面向社区开放。

(5)实施与成效,包括学前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外来人口教育以及学习型组织建设等以及数字化教育社区如何发挥作用和发挥了哪些作用。

(6)保障措施,包括宣传、动员,经费保障,理论研究与咨询服务和检查与评估。

(7)特色与创新,包括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的应用所形成的显著特色,以及理论、模式、方法等的创新点。

6.数字化教育社区理论的推广与应用机制的研究

在试点单位取得一点经验后,可以考虑在教育城域网建设基础较好的省市、地区,通过各省电化教育馆等教育部门,选择有条件的社区开展数字化教育社区的建设与实践研究,进一步完善有关创建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理论与方法。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1)利用华南师范大学和所处地区优势,开展数字化教育社区探索研究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的教育技术学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是部级重点学科,也是“十五”期间“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迅速,重视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特别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基地——广东省南海市,具备开展数字化教育社区研究的条件,政府部门也认识到研究的必要性和急迫性。本课题负责人长期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中小学为研究基地,与许多学校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研究工作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2)发挥技术和资源优势,开发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

本课题组所在单位拥有一流的开发设备,课题组主要成员熟悉多媒体和网络等技术,开发研制了“数字化教育社区(DEC)”平台,已在一些实验区试用。本课题组的主要成员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如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03、04子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研究”、基础教育司重点科研项目“中小学学科‘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等,通过这些研究,开发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为课题研究提供了资源基础。

(3)合理组织研究队伍,保证研究顺利进行

本课题的研究人员由教育技术专家、教育学专家、学科教学专家、教育行政领导、中小学校长与研究生组成,专业领域、年龄结构合理。本课题研究以大学的教育技术研究所为核心,以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典型社区为研究基地,以所在社区的中小学校为主体,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4)加强培训,选择部分实验区,制定实施方案,并依托有关学校,对社区干部、教师及其他有关人员进行理论、技能和研究方法的培训。

2.研究方法与研究手段

(1)研究方法

在现状分析和典型社区调研时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网站、虚拟社区进行分析;在实验区建设时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等方法;在对“数字化教育社区(DEC)”平台的评价修改、实验区工作与效益评价时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部分研究内容采用质的研究方法。

(2)研究手段

本课题研究采用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如SPSS工具、网上测评工具等。

探索构筑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它是教育技术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开展这项研究,不仅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开辟一条新的途径,也将对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体系的发展起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A].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M].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

[2]谢幼如。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研究策略[A].第六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论文集[C].2002.

[3]高志敏。关于终身教育与学习化社会理念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2,(3).

社区教育研究范文

社区教育是实现居民终身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学习型社会的有效途径。因此,有必要了解现今社区教育发展的状况。本文通过对广东省佛山市社区居民社区教育的需求情况的调查,掌握和分析佛山市社区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从而对如何促进社区教育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策略,为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考。

关键词:

佛山市;社区教育;教育发展;问题与策略

一、社区教育发展的背景与意义

社区教育的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初由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来的,20世纪中后期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较快发展,并逐渐普及。现如今,建立一个以终身学习为导向,全民普遍参与的学习型社会俨然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可阻挡的潮流[1]。社区教育就是面向社区全体成员,旨在满足满足社区成员的各种教育需求,培养和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促进社区发展的教育活动[2]。社区教育属于终身教育系统组成部分,在其中占有一定比重,对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形成学习型社会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在我国,社区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改革开放以来,佛山市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教育的发展也愈发迅猛,教育需求在不断地增加。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了居民的生活节奏,在满足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基础上,居民们更多地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社区教育正是满足这一需求的重要途径。佛山市政府也一直在大力发展社区教育,积极探索实现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途径,为建设文明城市而不懈努力。因此,居民的社区教育需求状况值得我们去了解和关注,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提出有效措施。

二、佛山市社区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佛山市社区教育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佛山广播电视大学也成为社区大学,为居民提供一些短期的教育课程培训。顺德区也挂牌成立了佛山市顺德社区学院,并于2009年被确定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积极开展社区教育活动[3]。但是佛山市社区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相当多的问题,结合佛山某大学学生社团对佛山市白燕、铁军等五个社区300名居民展开的一个问卷调查,通过分析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的认识和态度、接受社区教育的目标和动机、社区教育需求的内容和形式等情况,本文试图阐述佛山市社区教育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1.社区居民接受社区教育的动机不强

问卷调查显示,有26.0%的人表示迫切需要社区教育,49.5%的人对社区教育的需求程度为一般,其他部分的居民对社区教育并没有多大需求。总体上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的需求程度还处于较低状态。同时,由统计分析得知,调查者年龄呈正态分布,青年居民、中年居民和老年居民的比例分别是28.4%、50.3%和21.3%,说明中年社区居民更加注重社区教育,希望从中学得知识、技能,完善自我。从影响居民选择社区教育的原因角度分析可知,主要原因是工作忙,生活负担重,没精力”和社区提供机会有限”,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原因都使得居民接受社区教育存在一定困难。总体来说,居民社区教育的需求动机有待增强。

2.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的认识不足

研究分析发现,问卷调查中的大部分居民对社区教育认识不足,认为社区教育对其帮助不大或者很少,只有少数居民认为有帮助。且不同文化程度的居民之间差异显著,文化程度高的居民多数认为社区教育有帮助,文化程度低的居民一般认为社区教育没帮助。由此表明,社区教育的认可度不高,不论是在社区教育的教育内容、范围方面,还是在社区教育所面向的教育对象上,佛山市社区教育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此外,居民文化素质的高低也影响居民对社区教育的认识和了解,要让居民增加社区教育需求,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多样、项目多样的社区教育来适应不同的居民对象,也是社区教育应改进的方向。

3.社区居民获得社区教育的途径不多

社区居民获得社区教育的途径仍然比较单一,在学生开展的居民社区教育问卷调查中,仅文体活动场所、图书馆是比较受认同的有效途径。文体活动场所受到欢迎,可能在于它的大众化、娱乐化,居民都能参加,又能得到快乐。对于图书馆”,不同年龄层次的居民看法不一致,相对而言,青年居民中有68.2%的人选择了图书馆,中年居民则为20.5%,只有11.3%的老年居民选择了图书馆,这可能与居民的文化程度、对学习的激情度有关,年轻人比老年人的文化程度要高,并且有更多的受教育需求,所以更愿意去图书馆学习。而社区学校”多媒体设备”等其他途径则较少被提及,一方面社区学校在我国发展并不成熟,另一方面多媒体的形式虽好,但适合社区教育的内容用多媒体的形式展现得还不多,有待进一步增加。

4.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需求单一

社区教育需求的内容和形式是问卷调查研究的重点,因此我们从居民对社区教育服务机构的选择、教育服务方式的选择和教育人员的选择三个方面进行了解。调查显示,居民对社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需求仍然比较单一。在社区教育服务机构方面,体育文化机构”有近80%的居民没有选择。医院”科研机构”企业”图书文博机构”则不被大部分居民信任,居民最信服的是政府机构”教育机构”。而对于社区教育人士的选择,居民普遍选择业界人士”来开展社区教育,这也是最能让居民信服的人员选择。对其他方面的人士,居民多不认可。在社区教育的方式上,居民希望得到的教育服务方式也大相径庭,也就是说,对于这些方式居民都持不同的意见。在选项中,文艺表演是最突出的,有61.4%的居民认为这是社区教育的最好形式,得到大部分居民的认可,而生活知识宣栏”学者专家现场指导”电视等新闻媒体报道”等形式,仅有部分居民认可。其他学者的研究也指明,佛山市顺德社区教育结构松散,缺乏统筹,诸多社区教育机构是社区在自身条件不具备时勉强成立的,教学、师资、管理等方面都存在问题。[4]所以,社区教育要得到良好发展,不仅是在教育机构上要多样化,实施教育的师资力量要加强,教育内容、形式也要多样化。比如定期举行文艺表演,进行生活知识宣传,不定期邀请学者专家到现场指导等,不同教育机构、不同人员、不同形式加以结合,社区教育活动才能更加丰富多彩。

三、佛山市社区教育发展策略和建议

1.加大社区教育的宣传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居民大多对社区教育了解甚少,认识不足,社区教育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佛山市发展社区教育仍是一项亟须努力且耗时长远的工作,要加大对社区教育的宣传。一方面要树立佛山市社区居民的终身学习理念与和谐社会发展观念,让广大居民认识到终身学习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鼓励全民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提高居民对社区教育的认识、理解和参与。另一方面,要发挥政府在社区教育发展中的引导作用。社区教育是获得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政府作为国家赋予的社会管理者,应重视社区教育,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促进社区教育的发展。只有大力发展社区教育,才能提高居民的综合素质,改善居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才能更好地发挥社区教育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作用。

2.加强社区教育的投入

尽管政府对我国社区教育投入有明确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单位拿一点,个人出一点”的多元经费保障机制,但实际上社区教育经费并未得到保障,多渠道投入格局也尚未形成[5]。当前佛山市社区教育存在较多的不足,经费投入的缺乏是关键。要发展社区教育,加强社区教育的建设,就必须加强对社区教育的投入,包括资金的投入和硬件设施的建设等。政府应该保证发展社区教育所需的基本经费投入,来保障社区有足够的资金开展社区教育,让更多的居民享有政府提供的服务。同时要完善社区基础硬件设施的建设,通过调查可知很多社区并不是不想开展社区教育,而是没有足够的硬件设施可以利用,无从下手。在社区设立图书馆、阅览室、报告厅、学校,提供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等,都是十分必要的举措。

3.丰富社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一个社区教育发展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居民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社区教育发展得好,居民参与的积极性自然会高。社区教育发展有两个重要指标:内容和形式。社区教育的内容要讲究内涵,结合传统和现代文化,考虑居民的实际需要,以提高社区教育的效度;社区教育的形式则追求多样化,文娱表演、技能培训、会议讲座、展览等多方面不同方式的活动都可选取,努力做到应居民之所需,得居民之所盼。佛山市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城市底蕴,社区教育也可根据地理、文化上的便利开展富有佛山特色的社区教育内容。比如,石湾陶瓷声名远播,石湾社区可开展陶瓷制作、陶瓷展览带动居民参与到陶瓷文化建设中来。舞狮表演一直是佛山人非常喜爱的庆祝节日的活动,社区可邀请表演经验丰富的师傅对社区内居民进行业余教学,一来可以丰富居民的业余生活,二来也能使佛山传统文化得到传承。

4.壮大社区教育的师资力量

社区教育要得到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同样也离不开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投入,其中人力投入是办好社区教育的关键。为适应社区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可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一支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吸引和培养为社区教育服务的人员,壮大社区教育的力量。比如专职社工、高校教师、行业专家、志愿者等,通过宣传招募,并帮助社区教育人员建立档案库,肯定和维护其教育成果。

作者:李艳姿罗祥华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处

参考文献:

[1]郭媛媛.社区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其对策[J].亚太教育,2015,(12).

[2]厉以贤.社区教育的理念[J].教育研究,1999,(3).

社区教育研究范文篇6

一、社区教育模式理论研究

社区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概念、模式及其构成要素等基本问题的探讨。

1、社区教育模式的内涵

研究者对“社区教育模式”的内涵多有界定。苏民(2001)、郑淮、周洁(2006)认为它是“旨在巩固基层政权的地位,有效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和文化娱乐能力,塑造社区整合力、向心力、自治力的社区内教育资源的统合、运作机制和工作方略”。张灵霞(2010)将其界定为能发挥农村社区教育功能的有组织的结构模型及其活动方式。邵海英、邵成智(2015)则特别解析了农村社区教育模式的内涵,认为是一种能够整合农村社区教育资源、发挥农村社区教育功能的有组织的结构系统及其活动方式。从上述界定可见,研究者们对社区教育模式的内涵已达成基本共识,普遍认为它是一种社区教育的运作机制和活动方略。

2、社区教育模式的构成要素及构建原则

目前很少有研究者讨论这一议题,仅见刘洋(2003)的“农村社区教育模式的构成要素应包括定位系统、组织系统、运作系统、资源系统”,黄丽(2011)的“社区教育的发展层次定位、主体、条件、内容、方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有凌云、戚兴朋(2007)从组织管理系统、内容及师资来源、教育和培训原则、监督和评价、教育创新五个方面构建的农村社区教育模式,以此明确了农村社区教育模式的构成要素。关于农村社区教育模式的构建原则,所见文献中,只有刘洋(2003)提出了“大教育观”、终身教育、社会适应性、地域性、多样性这四个原则,却可谓全面、恰切,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二、农村社区教育模式实证研究

针对国内农村社区教育模式的实证研究虽不多,但有研究者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农村社区教育的模式及其构成要素、教育模式的特点,为相关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提供了现实依据。

1、我国农村社区教育的实践模式

较早总结我国农村社区教育模式的是魏超雄(1997),他认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我国广大农村中逐步形成了“三种类型”和“三种层次”的社区教育模式。其中“三种类型”分别是以普教为基础的延伸型、农科教结合型和全民教育型。“三种层次”指县(市)职教中心教育层次、乡镇社区教育层次以及村级社区教育层次。魏超雄(2003)也认同魏超雄“三种类型”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逐一分析了“三种类型”的特点。徐玉斌(2003)总结出十种模式,即政府统筹型、学校辖射型、双向参与型、家教扩大型、全程教育、厂矿企业合作型、军民共建型、老年教育扩大型、农科教结合型和农业高科技园区型。周光?_(2004)归纳出五种,即以街道、镇、乡、办事处为中心的联动型、以中小学校为主体的活动型、以社区学院为载体的综合型、以社区传媒为平台的媒介型、以地域为边界的自治型。杭州市某课题组(2005)从力量整合的角度提出“五力合一”模式,“五力”指政府推动力、市场运作力、部门协作力、社区自治力以及群众参与力。后来的研究者如尹小敏(2009)则着眼于教育模式运作主体,概括出政府主导模式、学校-社区互动模式、以中小学校为中心的模式、以成人培训机构为载体的综合模式、网络模式这五种。邵海英、邵成智(2015)总结的我国农村社区教育的现有模式主要有统筹组织型、自治活动型、学校辐射型。在上述分类中,显然有些分类没有采用同一标准,以致有些类型之间没有充分互斥,在逻辑上不够严谨,但是对于学术研究和实践还是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

2、关于我国农村社区教育模式的构成要素及特点

秦磊(2013)总结分析了作为新型农村社区教育的“温江模式”的构成要素:社区教育目标、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资源配置、社区教育活动。关于我国农村社区教育模式的特点,李磊(2003)概括为“本土化”再现性及地域性,周俊(2004)在此基础上又补充了后发性、可塑性、多元性和时效性。刘洋总结了多省的实践模式及其突出特点:浙江省象山县石铺镇的“农村小城镇教育模式”,主要特点是政府统筹,学校为主体。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种村所构建的“全员、全程村级终身教育系统”,主要特点是政府统筹。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的学校与社会结合的“农村社区教育基本格局”,特点是以党政为主要领导,以学校为依托。甘肃省陇南地区社会与学校“双向参与”社区教育模式,主要特点是以学校为社区的教育中心、文化娱乐中心和科普中心。

三、海外研究与实践引介

叶南客(2002)比较了中外社区教育近百年来的发生发展,概括了国外社区教育模式:一是欧美的社区教育模式,即社区组织――教育模式;社区发展――教育模式;社区行动――教育模式;社会行动――教育模式。二是亚洲的社区教育基本模式,包括韩国、印尼的促进静态社会向动态社会转型,日本、新加坡以社区为载体的国民伦理和精神建设。刘洋(2003)、元焕芳(2010)介绍了国外社区教育模式的典型,包括美国的社区学院和生计教育计划,英国具有社区教育性质的“大学推广运动”、继续教育和社区休闲教育,日本以非职业性继续教育为中心的社区教育模式,韩国的新乡村运动等国外农村社区教育的成功模式。黄衔鸣(2010)认为俄罗斯基加什社区的教育模式以人为本,侧重于个体,形式更加多样,更利于社区人的发展。王丽(2011)认为澳大利亚的成人社区教育不仅悠久历史而且已达繁盛时期,是一种立足于社区、针对成人的非正规教育。她从成人社区教育机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入手,分析了澳大利亚成人社区教育的现状和特点。乔兴媚(2012)则总结了英国社区教育模式的突出特色,即具有比较完整的社区教育体系。

四、农村社区教育模式改进方案

社区教育研究范文篇7

摘要:随着社会迅猛发展,青少年犯罪数量相比前几年来看,快速增长并呈现出多种特点。在社区众多的工作中,社区教育则是其重要的一部分,可以有效的发挥预防青少年犯罪的职能。本文研究的内容在理想的情况下,社区教育所将实施的具体做法,构建出青少年犯罪预防机制。

关键词:青少年;青少年犯罪;社区教育

一、研究背景

青少年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希望,他们的发展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培养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每个家长和教育人士的责任,若有青少年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面临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很容易走上犯罪的歧途。现如今,青少年犯罪成为国家公安机关重点治理的犯罪类型,需要广泛动员全社会预防青少年犯罪,着手于长期的教育。家长忙工作,学校只为应试和升学率,青少年的犯罪预防教育被忽视。社区教育作为独特的领域走向教育舞台,在青少年犯罪预防逐渐发挥作用,该如何预防青少年的犯罪,怎样合理的安排好青少年在学校外的时间,引导他们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提高他们思想道德素质,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笔者希望对本文的研究能够作为社区工作的参考,预防青少年的犯罪。

二、社区教育的青少年犯罪预防机制的构建

(一)建立青少年犯罪预防链条,加强社区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

家长、老师、社区工作者等角色在预防青少年犯罪预防过程中形成网络链条。教师的角色是知识的传递者,家长的角色是生活的领导者,社区工作者是活动的服务者。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在三种角色的教育下有了保障。据笔者对沈阳市的铁西区的社区实践了解到,家长忙于工作,老师只顾将自己的课程上完也就结束,家长督促完成学习任务,社区内除了建设器材,娱乐场所外别无其他活动类型,青少年自由选择,没有社区工作者的带领指导。所以,建立角色链条下,无论是在家里、学校还是社区,青少年的活动环境都是受到保护的。

社区工作者进行家长教育,在观念上彻底改变家长的态度,从而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与父母一起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特点,清楚他们的所思所想,将青少年心理学,青少年教育学传授给父母。社区工作者帮助夫妻解决困难,提高夫妻面对困难的能力,在生活的压力能够自己化解矛盾。孩子们生长在幸福和谐的家庭环境里,会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避免了犯罪苗头心态。

学校向社会工作者提出申请,对偏差青少年进行合理矫正,使青少年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使得学校的环境氛围健康向上,从小事抓起,将青少年犯罪的萌芽扼杀,发现有不良倾向的学生就请求学校给予处罚,并带回社区停课管教,让青少年认识到错误所在,没有“下一次”。学校将课堂转移到社区内,通过开展活动,将教说式的讲课改为青少年们都喜爱的方式。社区开展“保护自己,远离犯罪”的小组活动,进行角色扮演,青少年们分别扮演警察、罪犯、家人、群众等人,模拟生活不良行为情节,让青少年了解犯罪的过程和危害,此时他们潜移默化的受到了教育。

(二)丰富社区青少年工作内容,提高社区教育过程监督、效果评价

社区应该经常举办青少年生理心理健康咨询会,定期“排查”青少年生理心理问题,社区工作者对“问题少年”常常开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进行针对性教育。其次,社区可以提供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服务。例如科学的学习方法,艺术、计算机、语言培训,就业指导,沟通训练、知识百科等综合素质教育培养。

社区教育组织工作领导组应做好犯罪预防的长期性的宣传工作。在社区板报栏里张贴有关青少年犯罪预防的实施过程、目标、重要性、措施、供社区成员、社会人士阅读,营造氛围,争取广泛的参与和支持,带领青少年进行社区教育的宣传活动,亲身的体验教育的意义。社区在影厅中定期组织播放教育题材的影视作品,警惕和启发青少年,引以为戒。

社区教育下的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是一项庞大而又复杂的工程,单凭社区居委会或者是街道委员是无法完成的,而是需要专业的社会工作者的介入。社区社会工作者具有专业素质、能力,价值观,丰富的实际经验,有技巧,利用专业知识进行社区教育工作领域。在组织活动中,可以掌控全局场面,使得整个行动过程完整顺利的进行。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会结合青少年社会工作原理、实务进行社区教育。然后,通过资料和调查得出该社区青少年的特点和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根据这些方面问题制定教育计划。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工作,必须要在一个严格的监督体系下进行,否则一切只是形同虚设。笔者提出了一个效果评价的监督体系;首先,以政府教育部门为最高监督部,负责审查工作实效最高机关。其次,设立社区工作监督员职位,每一个社区的监督员通过实地考察社区教育工作,对青少年群体进行跟进评估。经过了社区教育后,青少年是否健康成长,如果效果不好或者期间工作不到位,监督员向政府教育部汇报。最后,由政府教育部下达命令,对该社区给予批评警告甚至处罚,从而使该社区完善教育工作。

(三)提高政府管理,加大专项财政支持,配合公安法律部门进行“防罪、治罪”

政府在社区教育的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上应具备统筹管理、协调运行、共享资源、服务全体群众的职能,形成从政府带头,教育部负责,社区履行的一整套工作机制。地方政府将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社区教育工作真正的贯彻落实,做好监督、评判、奖罚工作。例如:根据我国地区试点运行来看,首先,政府要制定专门文件,使得工作过有规范性与制度性的指导。其次,要设立权威的领导小组部门,制定计划方案,长期负责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社区教育项目工作。国家财政部门要进行专项拨款,比如“青少年犯罪预防专款资金”。此财政支出一定要有要持续性、专用性、透明性,杜绝其中的滥用资金,避免从中挪用款项。

社会治理犯罪主体是公安法律部门。公安部门对犯罪少年的教育是有限的,而且不一定有效果,他们可能还会再犯。社区可以配合公安部门,让犯罪少年学习法律知识,开展预防犯罪教育活动,彻底根除青少年的犯罪行为,防止犯罪再次产生;协助执法部门进行治理犯罪;同样,执法部门在审理青少年犯罪案件后,有诸多的处理方式,不一定要送到少年犯管理所,他们可以犯罪青少年的管教工作托付给社区,由社区工作者负责青少年犯罪矫正。(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R].2002

社区教育研究范文1篇8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区老年教育积极老龄化时间银行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C-0046-03

社区老年教育一直是社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成人教育的重要范畴。联合国国际人口学会在《人口学词典》中将人口老龄化定义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7%时,其人口即称为“老年型”人口,这样的社会就称为“老龄社会”。根据现有的数据统计,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龄人口突破2亿的国家,60周岁以上的人口达到2.12亿,占人口总数的15.5%。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国也将长期处于老龄人口快速增长的阶段,即使2015年全面放开二胎,预计到2050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达到36.5%,也就是每10个人有三个以上是老年人,这是一个庞大惊人的数字。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以社区老年教育为内涵的社区养老,被认为是最适合我国国情的模式,它的核心内涵是: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以机构为支撑的服务体系,通过社区老年教育等服务,丰富和拓展老年人晚年生活,最终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一、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区老年教育的重要意义

社区老年教育是国家“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重要体现。所谓老年教育,具体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为60岁以上的老人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习活动,其目的在于知识的增进,情意与态度的改变,以达成自我的实现;另一方面是指为一般社会大众提供老化方面的知识,使其改变传统观念,正确认识老化、对待老化。老年教育的重要意义体现在:其一,老年教育是老人应有的权利。每个人都会经历生老病死的人生历程,人到老年并不意味着教育的终止和权利被剥夺,因为未知领域是无限的,一个人的认识是有限的,也因为随着身体机能、思想行为的变化而进入了新的领域,因此老年教育应当是他们必不可少的获取知识的权利。其二,老年教育是老人应有的福利,福利是国家对老年人应尽的义务的体现,对老人负责,教育有高度才有老年人认识的高度,老年人能影响千千万万个家庭成员,这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发展。其三,老年教育是老人的自我完善。老年人通过教育正确地认识人生新阶段新情况新问题,实现生理的自我完善、心理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自我完善。其四,老年教育体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人在各阶段的教育需求是变化的,人与人的教育需求也是不同的,满足老年人的教育需求是社区老年教育的首要目标。

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区老年教育的问题

(一)全社会对老年教育的迫切形势认识不足。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形势对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但限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观念,人们对参与社区老年人教育活动所具有的意义和重视程度不够。有关学者做过城市居民参与的社区教育活动调查显示,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参与人数占不到社区老人可参与人数的30%。随着我国老龄人口数量已达到比较大的基数,老年人教育方面的需求是庞大的,但没有引起家庭的足够重视。老人一旦退休,传统观念认为他们只是物质上被动需要赡养和扶助的对象,虽然精神上受到“尊重”,但实则是一种消极养老。因为社会接触范围缩小,子女不在家,有变成“空巢老人”的可能。身体健康的稍可负担起照顾孙辈的任务,为上班的子女承担饮食照顾,实际与外部发展更新的速度不匹配,而且他们为日常家庭琐事困扰,自然会产生很多健康精神方面的问题,会成为“空心老人”。近年来,老年人犯罪率有所上升,这里有很大因素。身体不健康的老人,自然成为家人重点照顾的对象,缺乏行动自由和缺少与同龄人的活动接触,加上长期病痛和精神折磨,让他们消极应对,既让自身感到痛苦无奈,也让家人觉得无所适从。

(二)老年教育形式方法和内容不完善。从教育的形式方法上看,近年社区老年教育活动的形式主要有老年短期培训班、文娱科技活动以及开放大学课程等,其动员程度不高,力度不够,参加人数有限。社区老年教育宣传力度不够,形式上缺少多样化,不能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没有采用现代技术。从教育的课程内容来看,社区老年人教育的课程内容较为陈旧,不够丰富,主要集中在健康教育、“琴、棋、书、画”、文体活动等自身导向式的常规课程,虽然能勉强满足,但相比日益更新的知识及其表现方式,缺少新颖的引导内容,显然落后。

(三)老人参与教育活动的障碍还比较多。社区老年教育的参与度要得到有效的提高,必须正确面对老人参加这些活动时所碰到的障碍。一般来说这些障碍主要有意向障碍、情景障碍、机构障碍。意向障碍通过社区宣传、人们意识和观念的不断提高会有所改善。情景障碍指的是家庭或其他非健康方面原因造成其无法参加活动,如需要承担家庭照看孙辈任务的老人、因变故返贫的家庭等,需要社区和社会其他各方面共同努力来消除。机构障碍指的是课程所安排的地点和内容造成参与者的流失的情况,这些需要在提高教育内容水平上下工夫。

(四)老年教育的服务资源区域不平衡。如前所述,与老龄化人口庞大的基数相比,能够为老年人提供养老及其教育服务的设施、设备和服务体系缺口非常大。尽管在城市地区有条件的社区有所改善,但数量有限,在城乡接合部或城市中条件差的很多社区都还有很大缺口,而贫困乡村一级的农村社区情况更糟。但和硬件问题相比,社区老年教育服务体系的软件建设是影响老年教育发展最主要因素。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所致,老年教育服务人员少、专业素质低、缺乏耐心等敬业精神。

三、人口老龄化下社区老年教育发展的建议

人口老龄化下的社区老年教育发展,要加强对社区教育各配套制度体系的建设,如社区教育组织机构的建设、社区教育人员保障体系建设、社区教育政府管理评估监督体系建设、社区教育志愿者制度建设等,这些都是人口老龄化下社区老年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一)社区老年教育应积极倡导“积极老龄化”的视野。生活的现代化必先是思想意识的现代化,社区老年教育首先应倡导“积极老龄化”的视野观。在欧美地区,老人再就业和参加社会公益慈善活动已成为常态,世界卫生组织在2002年就提出“积极老龄化”的养老观念。所谓积极老龄化是指人到老年时,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尽可能获得最佳的健康及参与保障的机会的过程,这适用于个体和人群,非常符合新形势下社区老年教育的发展。

社区老年教育必须引导人们将“人口红利”观念转变为“老年人口红利”观念。我国传统养老观认为,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在退休后将不再从事生产,成为“被供养者”,为了保障老年人的各种精神及物质等方面福利,社会将消耗很大部分的有效资源,从而降低了整个社会的发展活力和空间,这种观点是十分错误的。“老年人口红利”观指的是通过社区养老模式及其教育活动,发挥老年人的专业知识、技能经验、文化传承等各方面的优势,通过再续就业等,带动年轻一代的成长,维护社会公益良俗的稳定秩序。所以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都应给老年人提供一个优越宽松的环境,让他们能够实践“积极老龄化”。

(二)引进国外“志愿者时间银行”先进管理经验。目前社区教育模式主要缺乏比较好的人力资源和服务保障手段,解决这个问题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例如“时间银行”的概念就是在发达国家应用比较成功的案例。它是指不同年龄阶段的志愿者,在志愿参加服务后,可以享受得到需要的时候同等的其他志愿者提供的服务和累积小时数。借鉴银行的概念,把自己所贡献的积累时数先存起来,以后有需要时再支取。这种方式需要顶层设计,民政需配套一些相关的管理、运行以及时间兑换制度,有很大的灵活性,并且可以弥补民政管理人员不足、知识水平不高的问题。“志愿者时间银行”的概念不局限于老年人,可以把一些优秀的年轻志愿者吸引进来,通过一定的资格审定和分类管理来服务于社区老年教育,实现充分利用系统内和社会两种有效资源。至于管理方面,在现代互联网大数据时代进行数据智能跟踪管理,是可以有效实现的。

(三)引导老年人参与公益慈善活动,丰富晚年生活。社区老年教育活动还可以引导老年人积极在公益慈善活动方面进行努力,实现“老有所乐”。公益慈善活动是一项为社会奉献的无私活动,传递正能量,奉献爱心,是老年人心理精神安慰满足的一种需求,实际上老年人是非常愿意参加公益慈善活动的。社区教育可以在不同的场合和时间点举办这样的活动,进行这方面的正确引导,把老年人潜在的人生经历和宝贵的经验经过一定的方式向社会表达,不一定是物质方面的公益慈善,例如可以组织有技能的老电工举办无偿知识讲座、家用电器维修、定期的文艺汇演等。当然传统的财务捐赠在一定的条件下自愿地进行,最好秉持就近互帮互助原则,让爱心与和谐互相传递。

(四)建立并完善以老年教育为主的多功能社区中心。未来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快速增长,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鼓励市场资本逐步介入的政策制度才是根本解决老龄人口教育需求的治本之策。社区老年教育必须发展完善网络,政府的刀刃资金投入急需的部分,如场地、必要硬件等,鼓励“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城镇社区可以探索市场化的路子,引进一些专业的民营单位,政府可向他们购买社区服务。政府还可鼓励非营利性的一些组织对接,为社区老年教育提供劳务服务、专业化知识培训、技能培训等方面支持。在社区老年教育发展方向和规划上,必须把社区中心定位为集活动中心、教育、健康支持、老年服务等多功能一体的中心,老人就近开展教育活动,做到省时省力省成本。

(五)建立科学完善的社区老年教育体系结构。社区老年教育的发展需要教育体系结构的完善保障,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点。第一,运用先进的大数据现代互联网云技术,建立层次精简、管理面宽、结构扁平的管理体系。在这个管理体系下,统一的社区教育职能部门可逐步建立各区域教育云,对社区教育的管理数据、课程数据、人员数据进行各种应用管理,并且各区域之间可以互联,建成一个互联一个,优势资源之间可以共享,防止每年的财政投入不做重复的建设。第二,建立完善灵活的考核评价监督体系。以往的考核注重在行政层面绩效考核,各种量化指标应付了事,其实老年教育是一项耐心和细致的长期投入,品牌与口碑是关键,不能以某一短期的指标来量化,如何评价工作成效,还需要社区基层不断探索。第三,建立科学规范的社区教育服务人员培训体系。日常培训把职业道德培训、老人护理培训、社区教育课程培训等囊括在内,具体的管理人员学会了这些,就可以尽可能为老人及其家庭提供日常服务,消除老年人参与教育活动的各种障碍,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服务队伍的培训质量也直接关系到整个社区教育的能否正常开展,所以培训的专业化必须提上的重要日程。第四,建立内容丰富、直观有效、展现形式多样的老年教育课程体系。通过改善课程及其表现方式是吸引老人参加活动的有效提高方法,例如开设一些政治、经济、科学方面的有深度的内容,引起大家共鸣讨论。再如可开设新颖的防诈骗课程,提高老年人的防范能力等。这些深度的课程可请老人中有这方面知识的专家进行讲授课,提高老人们的综合知识,提高思想精神活跃度。此外,老人课程体系涵盖的内容广泛,质量的提升也需要时间的积累,课程的开发需要多专业辅助,政府不妨采用公开竞争的方式,邀请社会专业人员进行开发,政府购买服务,试点试用,改善提高后推广。课程体系的构建切忌闭门造车,在当前条件下,只有通过政府引导,家庭和社会参与,共谋共建的方式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六)加强老年服务教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老龄人口服务人才的缺口是十分庞大的,我国应做好服务老年人员产业化下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可通过以下几个方式加强这方面的工作。第一,鼓励高校开设这方面的专业。现阶段主要是医学类院校开设有相应的健康护理专业,但这仅仅是需求的一部分,实际上师范文科类院校都可以开设这类专业,因为就业市场没法完全提供这类人才所需的系统学习和教育。第二,加强对在岗的社区养老服务组织管理人员的再培养,发现精英人才。一些社区的在岗服务人员都是半路出家,必须想办法让他们补充学习老年生理学、心理学、老年教育学等,帮助他们提高业务素质,也让他们认识老龄人口教育服务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在这些在岗人员中也不乏精英,只要在强化培训中鼓励他们发表各自的真知灼见,必然能发现高水平的人才。另外在培训的同时,也要把不称职和不适合做这方面工作的人员进行必要调整,建立退出机制。第三,发现、扶持和储备一批民营的老年教育专业服务队伍,政府加强引导监督管理,只有走市场化,才能根本解决老年教育的服务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从世界范围来看,仅仅靠政府层面的人才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在老人需求产业化的今天,实际主力是民营机构,它们更贴近市场去了解老人教育方面的各种需求,这些机构的人员必然有很多专业精英,政府须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优势,鼓励他们发展并做好市场秩序维护和监督,这些老年教育的专业化服务队伍必然可以为我国老年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R].2014

[2]高娟.社区老年教育模式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3]李文坚.社区教育现状调查和发展对策――以无锡市广瑞一村社区为例[J].成人教育,2014(2)

[4]吕如敏.城市社区老年人社会参与活动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

[5]张如敏.老龄化背景下老年群体的教育参与障碍研究――以宁波社区大学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2013(5)

[6]段寅雪.近十年我国社区老年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4)

[7]李河均.发展社区老年教育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实践研究[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

[8]郭新红.老龄化社会高校图书馆为老年群体服务的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23)

社区教育研究范文篇9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社区教育已成为广大社区居民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2013年1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第二次全国社区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再次强调社区教育对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全民素质、改善民生和增强国家实力都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郑州市社区教育发展的历程和社区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在新常态下发展郑州市社区教育,大力推进建设学习型社区,更好地推进郑州市社区教育的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家庭的建设。

[关键词]

社区教育;终身学习;研究

一、郑州市社区教育发展的历程

郑州市的社区教育工作起步于21世纪初,早在2003年郑州市教育局就开始探索创新社区教育,2004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强调:要积极推进社区教育,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大力开展多内容、多形式和多层次的社区教育培训活动。扩大社区教育实验范围,要求截至2007年全国的社区教育实验区要扩展到省级和直辖市,在中部和西部地区条件较好的农村地区也要开展社区教育实验。郑州作为河南的省会城市,在社区教育方面发展较快。2010年郑州市被评为全国创建学习型家庭示范城市”,其中,郑州市的管城回族区东大街街道博爱街社区、金水区北林路街道鑫苑社区以及二七区嵩山路街道亚星社区被评为全国创建学习型家庭示范社区”。截至2012年底,郑州市共有各级示范性社区学校82所,居委会社区学校433所,办事处社区学校66所,区级社区学院3所,市级社区大学1所,年均受教育市民已超过60万人次。在郑州市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通过近10年的努力,郑州市的社区教育工作已经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当前郑州市社区教育已发挥出社区教育的开放性、丰富性、全程性、个体性以及网络性等优势。各社区教育学校都能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面向社区居民开展实用、丰富和多层次的教育培训活动,尽可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基本上形成了社区活动有规划、有阵地”工作人员手中有资源、心中有目标”培训教学有师资”的良好局面,进一步提高了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创建郑州市社区教育的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家庭做出建设性的贡献。

二、郑州市社区教育的特点

1.社区教育活动多规格、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

郑州市社区教育在郑州市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活动。社区教育活动的内容涉及到社区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管城区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听老红军讲革命历史”等活动进社区;金水区教育开展社区学校舞蹈班”社区学校养生课”;惠济区开展学校图书馆免费看”等活动。

2.社区教育的载体已经显现

2013年8月,以郑州广播电视大学为依托,正式成立郑州市社区大学,作为郑州市社区文化教育的中心基地,实现了电大教育与社区教育的联手与合作,体现出对终身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优化,也是新时期社区教育手段和方法的有机组合与搭配的表现。两者的结合必将为构建新常态下的社区居民终身教育体系发挥巨大作用,在建设学习型社会方面起到引领作用。

3.社区居民教育培训网络逐渐形成

为更深入地拓宽居民学习的渠道,2013年10月郑州市在全市开展全民终身学习”活动,10月27日正式面向郑州市民开通郑州学习在线”终身学习网站,初步建成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平台”。在河南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在国家数字化资源中心的鼎力协助下,完成了我省社区教育门户网站———河南社区教育网”的建设工作,并于2014年11月正式开通运行,同时不断充实完善河南社区教育网”各个模块的功能,充分发挥其作为全省社区教育信息中心的引领作用。目前,已建立教育机构之间的沟通合作网络、学校与社区的沟通合作网络、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的沟通合作网络,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的教育资源作为社区教育的手段。

三、当前郑州市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

对照国务院和教育部对社区教育建设的要求,当前郑州市的社区教育工作还属于初期阶段,社区教育开展的各项工作还不够到位,各项管理体制和运行的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对现有的、可利用的资源还没有达到充分的共享,对所谓达到任何人、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都可以学习的这一服务体系的建成还相差较远。

1.社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由于各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从整体情况来说,当前郑州市财政对社区教育经费的拨付还处于维持社区教育机构的正常运转的状态,经费投入不够充足。在政策上,当前郑州市各区级政府都在相关的文件中明确规定社区教育人均经费的数额或支出比例,由于相应的配套措施和具体的操作办法未能及时跟上,因此相关的经费也不能及时拨付。某些社区教育活动经费还处于自筹经费阶段,因而无法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甚至部分社区教育单位因资金问题而停办。

2.部分基层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社区教育发展规模小

目前,郑州市尚无操作性较强的发展社区教育的工作条例,缺乏相关的部门来统一组织和协调。当前,社区教育各项工作在某些方面上还是靠当地的教育部门在积极推进,一些基层干部对社区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不支持,漠不关心。有的领导只满足对社区居民专业技能的培训,对让社区居民进一步接受创业教育的培训,却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宣传工作不够重视,缺少对社区居民实际需求的了解和调查,对形成人人皆学”的状态还相差甚远。由于经费投入不足,社区教育的设施设备相对不足,制约了发展的规模,社区教育培训单位也出现一定程度的不足。

3.师资队伍不稳定,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社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社区教育的教师大部分是兼职教师,教师队伍不够稳定,因此,社区教育机构聘请的教师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不能建立一种长期的、稳定的合作关系,社区教育教师多为一次性授课。教师队伍总体水平不高,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接受正规专业培训的机会很少,他们大部分未接受过专业的、系统的社区教育方面的知识训练,不了解新常态下社区教育的发展现状和规律,也不能较好地掌握对社区居民教育教学的方法,教学水平不能适应新时期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

四、新常态下推进郑州市社区教育向学习型社区方向建设

1.建设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家庭

建设学习型社区是郑州市社区教育工作的目标,目的是通过社区教育活动,加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文化需要,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快速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叶忠海教授对发展社区教育作了很好的阐述,他指出:学习型社区的建设,就是以满足社区居民能终身受教育和学习为基础,提高居民的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所倡导的是可持续发展之路。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一个重要生存理念,可以激发学习者根据个人情况进行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学习(包括知识、技能等方面),更好地提高个人及家庭的生活质量。社区居民只有在这一理念影响下主动学习和持续学习,建设学习型社区,才能健康顺利发展。社区教育要想让社区居民达到爱学习,爱生活,爱参与,爱奉献”的目标,重要的是要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首先,要广泛宣传。建设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家庭是一项全民工程,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做好宣传,做到家喻户晓,社区居民能主动自觉地参与学习,开展各层次的学习活动,在社区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其次,要以人为,本营造善学风气。以满足社区居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原则,促进居民全面发展为根本,求真务实,引导社区居民爱学习、爱参与和爱奉献的学习氛围。

2.完善社区教育的内容,增强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

新常态下,为适应社区居民的文化学习需求,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以创新为载体、务实为基本,增强居民参与意识。社区教育应开设一些最新科普类知识的课程,如开展插花花艺、婴幼儿护理、素食养生、美容美颜、烹调厨艺、心理健康、邻里及婆媳关系的处理、投资理财、社交礼仪、书画鉴赏、下岗工人再就业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活动。此外,社区教育也应对居民及时加强安全意识方面的教育,如安全用电、电话诈骗、防火防盗等方面的培训教育活动。社区教育也要在原有的教育基础上,形式更丰富些,如增加社区图书馆,参观法庭等,使社区教育内容更加贴近居民实际需求。

3.完善现代化社区教育信息传输网络功能

社区教育要想全面有效地开展,离不开现代化的网络,当前郑州市结合实施文化强市”和人才立市”的战略,已经将社区教育的发展作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考虑。到2015年底,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初步建立,形成以区级社区学院和社区教育活动中心为龙头,以社区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为纽带,其他各类教育培训机构为补充的社区教育网络体系。根据社区具有物质丰富、人才集中、信息量大等特点,构建实时准确的资源信息库,按照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原则,将学校现有的、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向社区居民开放,形成多系列、多层次、多类别的社区教育培训服务体系,从根本上满足各层次社区居民学习的需求,更好地激发居民爱学、好学”的热情。

综上所述,当前郑州市社区教育的发展是顺应了新常态下的郑州市社会发展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区、学习型城市的大环境下逐步顺利开展的,在各级党政部门的主导下,及相关教育部门的积极推动下,已经形成了从实验区入手,将阵地建设作为核心,以建立健全机构为保障,通过评优表先”和督导评估”为抓手的模式,郑州市的社区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

作者:朱有明单位: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姜华.我国社区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J].教育与职业,2009(9).

[2]历以贤.终身学习视野中的社区教育[J].中国远程教育,2007(5).

[3]黄尧.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社区教育发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叶忠海.社区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社区教育研究范文篇10

关键词:学习型社会;社区教育;构建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

一、发展社区教育的意义

(一)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手段

社会教育是广义的继续教育,支持社会教育的理念是“终生教育”,这意味着教育是伴随人一生的过程,而非在限定生命阶段的学校教育或学历教育。社区教育打破了学校与社会的藩篱,在生活的区域继续开设课堂,把居民变成学生,并将教育机构研究机构和社会机构的人文教育“存量”资源,变为社会教育的“增量”资源,是社区文化发展的可持续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有效途径,是营造温馨家园和生命共同体的重要手段。

(二)是全面建设小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的需要

社区教育是终身学习一个良好的平台。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日益富裕起来的人民群众迫切需要通过质量更好,满足自身需求的教育,不断地掌握先进的科技知识和文化知识,营造更美好的生活。

(三)是不断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的需要

人的一生只有在不断学习过程中才不至于落后社会,才不会被社会所抛弃。知识是不可穷尽的,以前那种一次性学校“充电”,一辈子工作“放电”的时代已成为历史。21世纪是一个以计算机网络和知识经济为核心的信息时代,每个人都在寻求足够的时机及场合“充电”,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发展和完善自己,不断地走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需要。所以发展社区教育是保障社会成员在新形势下基本生存能力的良好举措。

二、发展社区教育的相关措施

(一)完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健全社^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建立和发展区(县)、街道(乡镇)、社区三级办学网络,开展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以及休闲文化教育。区(县)成立社区培训学院,主要承担特色教育;街道(乡镇)成立社区培训学校,因地制宜主要开展相关培训活动。居委会和行政村设立社区教育学习中心,主要职责是动员组织本居委会(村)居民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及学习活动。发挥政府扶持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完善和健全社区教育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采取“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单位集一点,个人出一点”。

(二)加大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力度,提高教育资源共享共用水平

加强资源整合,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是提高社区教育工作质量、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措施。坚持“互惠互利、服务社区、资源共享”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工作措施,切实做好学校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工作,不断满足社区居民不同层次的教育和学习需求。街道(乡镇)承担牵头协调作用,加强与社区学校的联系,不断健全以街道(乡镇)社区教育中心为骨干,以居委会(村)委会社区教育教学点为基础的社区教育网络。发挥区(县)开放大学、社区学院、社区教育中心、职业教育中心等在社区教育中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推动社区内科技馆、文化馆、美术馆、纪念馆、博物馆、陈列馆、体育馆、运动场、图书馆等各类公共设施向社区开放,大力促进社区内有关的企事业单位为中小学提供社会实践场所和劳动基地,实现社会、学校之间的双向互动和资源共享,提高社区内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促进社区群众性学习、文体、艺术、休闲活动蓬勃开展。

(三)健全和优化社区教育的网络体系,构建全民终身学习的平台

区(县)、街道(乡镇)、居委会(村)三级社区教育网络是区域社区教育管理、实施的主要载体,是社区居民就近就便参与教育培训的重要基地,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进行全民终身学习的基础平台。三级网络体系的健全和优化包括三级网络的场所建设、专兼职人员配备、管理规范等。运用播放教学光盘、网络教学、收视卫星电视教育节目等网络教育手段。制定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标准,包括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数字化学习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等。

(四)创新社区教育形式

创新社区教育载体和学习形式,培育一批优质学习项目品牌。在组织课堂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才艺展示、参观游学、读书沙龙等多种形式的社区教育活动,探索团队学习、体验学习、远程学习等模式。通过开设学习超市、提供学习地图等形式方便社区居民灵活自主学习。建立多层次、开放性、立体化、城乡覆盖、全民共享的学习服务体系。建设方便快捷的居民学习服务圈。

(五)积极推动“互联网+社区教育”模式

“互联网+”实质是“互联网+行业”,如“互联网+传统购物”,出现了淘宝;“互联网+传统银行”,出现了支付宝;“互联网+打车”,出现了优步、滴滴打车软件等。“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生活模式,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探求互联网与社区教育深度融合的新模式,积极推进“互联网+学习地点”“互联网+专业建设”“互联网+师资培养”等,营造和谐社区生态环境,助力全民终身学习型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在发展方向上,推动社区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学员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努力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新型社区教育模式。建立覆盖城乡、开放便捷的社区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及体系,基本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提升社区教育信息技术装备水平,建设先进、高效和实用的社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推进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建立省级社区教育教学资源中心,自主开发数字资源。社区教育院校要加快校级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组织开发、引进网络课程、名师视频公开课、微课程等多种形式的数字化资源。整合各类数字化学习资源,优化数字化学习环境,打造网上学习平台,实现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实现线上教育和线下学习深度融合,并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支持服务,满足广大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建设方便快捷的居民学习服务圈。

(六)加强社区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工作

加强社区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注意学习借鉴国外开展社区教育的有益经验和成功的做法,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教育理论。成立社区教育咨询团队及研究中心,研究社区教育及组织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编写指导用书和培训教材,在体制、机制等方面谋求创新和突破,最大限度地把研究成果转化为社区教育的决策和实践。注意学习借鉴国外境外社区教育的先进经验,加强与国际间和地区间社区教育组织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利用媒体强化社区教育工作的大力宣传,及时推广发展社区教育较好地区的经验及做法,营造社区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以项目和课题为抓手,开展专题实验或综合实验,推动社区教育深入、持续发展,并提高层次和品位。

(七)加快社区教育立法建设

根《教育法》有关法规,社区教育也须制定相应法规,对社区教育院校的隶属关系、资金渠道、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办学规模、课程设置、考核办法等内容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福建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于2005年9月28日正式实施,这是国内首部终身教育的法规,成为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典范。此后《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河北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分别于2011年5月1日和2014年7月1日实施,以上省级《终身教育促进条例》出台对社区教育立法工作的进程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为确保社区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逐步制定和完善《社区教育工作条例》和《社区教育章程》等管理条例,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的轨道。

三、结语

社区教育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是一项惠及长远、惠及群众、惠及子孙后代的工作,是一项发展中的事业,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并大胆探索,需要我们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提供社区教育成功经验和优质的社区教育资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学习型社会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孙文学.江西省社区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江西:南昌大学,2007.

社区教育研究范文篇11

【关键词】社区教育;远程教育教师;角色定位;能力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794(2016)02-0061-03

【收稿日期】2015-09-30

【基金项目】2014年广西教师教育研究专项课题远程教育教师角色动态化与素养研究”,编号为2014JS054

【作者简介】刘彦(1982—),男,湖北潜江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社区教育、远程教育;贾凤翔(1989—),女,四川绵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社区教育、应用心理学。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上指出:要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这一目标的实现就需要我国在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上加大力度,使教育从单一的传统学校教育中突破出来,让全民学习不再受年龄、层次、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社区教育所具有的各项优势恰好符合完成这一使命的条件,无疑将成为建设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柱。电大系统作为社区教育的先行者,已在全国多个省市开展社区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越来越多的远程教育教师走上了社区教育的教学和管理岗位。因此,远程教育教师角色如何重新定位,如何在新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中完善自身能力素养,在发挥远程教育和社区教育各自优势的同时,进一步最大化两者相结合的优势,为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添砖加瓦,尤为重要。

一、社区教育相对远程教育的特征分析

社区教育机构一般组织规模较小,但教育对象分布广、层次多、年龄跨度大、需求多样化,传统教育形式根本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教育需求,而远程教育教师的加入正好解决了社区教育所面临的困难,不同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资源,为社区教育注入新的活力。然而,社区教育也有它的独特性,需要结合当地情况满足社区居民的多种类、多层次和多方面的教育需求,所以远程教育教师在服务于社区教育时应关注这些与传统教育不同的特征。

1.立足社区

社区教育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基础都来自于社区本身,是社区内各类教育机构、学习资源和教育力量的组织衔接者。社区教育能根据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政府的指导和协助下,把社区内各种教育资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社区教育立足于社区的教育资源整合是其他教育无法比拟的,不仅使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还使传统教育外的培训、讲座和活动等有了发挥的空间,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样的教育机会。

2.面向社区

社区教育有别于远程教育和传统教育,是一种以社会为基础的教育,社区居民的教育需求决定了社区教育的形式与内容。一方面,社区教育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是以社区或一定区域为教育范围,该区域的经济情况、人口结构和民族文化等决定了教育形式与内容的走向;另一方面,社区教育可根据国家政策结合当地发展,组织相对应的教育课程,引导居民参与其中,为当地发展和自身发展提供助力。

3.以人为本

社区教育从本质上理解就是一种服务,服务于社区居民终身学习对教育的各种需求,这样就要求社区教育在形式和内容上要丰富多样。社区教育中的远程教育形式就是为了能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对教育的大众化需求。社区教育中社区居民既是教育形式和内容的制定者,又是教育的受益者;既是社区教育改革的推动者,也是社区教育改革的需求者。所以社区教育是以人为本、按需制定和提供教育的服务。

二、远程教育教师在社区教育中的角色定位社区教育立足社区、面向社区、以人为本的特征决定了其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内容多层次化、教学时间碎片化和学习人群差异化,远程教育在带给社区教育更便利、更高效的教育模式时,远程教育教师在社区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必然要产生变化,才能适应社区教育的特征。[1]

1.教学的设计者

与其他形式的教育一样,教学设计在社区教育中也是整个教育的核心环节。但不同的是,社区教育在教学对象、教学需求和教学时间等方面具有独特性,这就要求远程教育教师在担任教学设计者这个角色时,需要考虑更多因素。首先,社区教育的学习者与普通教育的学习者存在巨大差异,学习目的和目标也不一样,这就需要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做出必要调整,向实用型、技能型方向倾斜,教学方式要向实践型、任务型方向倾斜,以应对社区居民的实际需要。其次,在教学设计时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建设教学资源时向网络化、模块化发展,将远程教育理念带入社区教育中。最后,在教学评价中要融入互联网思维,让教学的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效果评价展现在互联网中,让远程教育教师和学习者在互联网中一起谈论,共同对教学内容、方法、策略和环节等进行调整,让远程教育理念和互联网思维能更好地融入到社区教育中,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好、更方便、更符合其意愿的社区教育。

2.学习的引导者

远程教育参与社区教育对习惯了传统教育的社区居民势必会产生影响,且社区教育的学习者在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学习者参与远程社区教育的学习效果参差不齐。因此,远程教育教师有必要作为引导者对社区教育学习者进行远程学习意识和远程学习能力的引导,使学习者更好地适应远程学习。

(1)远程学习意识引导。在网络时代的今天,网络充斥着各个领域,但在社区教育中一些学习者由于年龄、知识水平或习惯等原因对远程学习存在抵触心理,在远程学习中的积极性不高。这就需要远程教育教师站在学习者的角度营造远程学习的氛围并提供远程学习的环境,引导学习者积极参与到远程学习和交流中来,激发其远程学习的兴趣,培养其远程学习的思维与习惯。

(2)远程学习能力引导。网络是一个广阔的空间,拥有丰富的教育学习资源,但质量良莠不齐,陷阱木马比比皆是。面对远程学习能力弱的学生,远程教育教师需要引导学习者对网络上种类繁多的资源,进行去伪存真和精益求精的辨别、加工,还需要培养其对网上资源获取、筛选、鉴别、加工和处理的能力,使其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远程学习体系,从而提高远程学习效率。

3.学习的帮助者

社区教育学习者初期接触远程教育时,或多或少都会遇到困惑与难题,不及时解决很容易产生对学习的焦虑和迷惘等消极情绪。[2]在面对学习者的消极情绪时,远程教育教师需要作为帮助者融入到学习者的情感世界,了解学习者在远程学习中的详细情况,通过深入交谈、案例解读、经验分享、学习者互助和网络咨询等方式,帮助学习者更深层次的理解远程学习,消除在远程学习时的消极情绪,建立社区教育远程学习的自信心。

4.发展的研究者

远程教育在社区教育中的运用与发展离不开理论研究的支持与指导,作为社区教育一线的远程教育教师,掌握着大量的社区教学的数据和经验,拥有扎实的研究基础。一方面,远程教育教师作为研究者,可通过掌握的数据和经验与国内外先进的理论进行对比,结合实际情况分析远程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产生的问题,研究其形成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或途径,为远程教育和社区教育的深度融合发展提供借鉴。另一方面,远程教育教师对于自身专业学科在社区教育方面的研究,不仅能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还可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三、远程教育教师在社区教育中的能力素养以上可以看出,远程教育教师在社区教育中相比于原有角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就对远程教育教师的能力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远程教育教师必须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素养,以完成在社区教育中角色的转换与定位。

1.教学设计能力

远程教育教师在社区教育中最主要的角色定位是教学,面对社区教育教学对象差异大的特点,教学设计的能力就成为教学中最核心的能力。远程教育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以社区的软硬件设施建设发展为前提,以社区学习者的学习特征和学习需求为基础,突出教学内容远程学习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除此之外,还需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一要结合当地社会的发展和学习者的需要;二要立足于社区特色并结合学习者多层次、多需求的特点;三要从当地政府的教育视角出发引导学习者更多地参与社区教育,同时借助于远程教育提高学习效果增强影响力。

2.资源建设能力

在远程社区教育中,学习者与教师处在时间、空间分离的状态里,这就需要远程教育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资源建设能力,让教学资源成为将学习者与教师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桥梁。在资源建设时要结合教学设计的实际需要,且要符合社区学习者的诸多特性,让教学资源更好地为远程社区教育的整个教学过程服务。远程教育教师在提高资源建设能力时,重点应放在资源规划、设计和运用上,其他技术与维护方面可以由专门的建设团队完成,这样资源的建设才会更高效、更专业。

3.沟通协调能力

远程教育教师在社区教育中必然要将沟通协调能力作为基础,因为沟通协调是远程教育教师及时了解社区教育学习者思想动态、情感交流和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远程教育教师实施引导和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完成学习的重要工作技巧。在远程社区教育中,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可以创造融洽、和谐、快乐、平等的学习气氛,让远程教育教师像朋友、亲人一样融入学习者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和帮助学习者。

4.自我学习能力

社区教育主要是为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教育服务,所以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上要具有相应的灵活性,需要根据政府、社会、市场以及居民的需求进行不断调整。同时,远程教育教师和学习者在互联网上获取的知识信息大致是相同的,所以远程教育教师应对所教学的知识内容有更加系统、全面、详细的解读。这些都需要远程教育教师运用自我学习的能力来掌握新的知识、技能以及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3]

5.研究能力

社区教育的特征决定了远程教育教师不仅仅只是研究自身相关专业,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对远程教育参与社区教育的难点和瓶颈问题进行研究,对已开展的教学和辅导工作进行总结与反思。另外,远程教育在社区教育中的研究应该团队化,立足于社区教育,依靠电大远程教育,以研究梯队的形式,系统全面的进行分析与研究,增强研究的实用性和连续性。

6.创新能力

社区教育的特征决定了它的独特性,这就需要远程教育教师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首先,应不断创新自有知识体系,融合其他相关学科的教学经验、知识和方法,从而对原有的教学进行创新。其次,需要能将社区内众多的各类教育资源,创新地有机结合在一起,使教育资源变得更加具有针对性,增强其运用效率。最后,在远程教育参与社区教育的发展与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需要以创新带动思路、以创新形成突破、以创新推动发展,因地制宜地形成有效的新方法、新经验来解决各种难题。[4]

总之,在现阶段终身教育体系中远程教育参与社区教育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远程教育教师加入到社区教育的队伍,他们已经成为了决定社区教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因素之一。在面对社区教育教学对象更多样、教学需求更多变、教学活动更丰富、教学互动更复杂等情况时,远程教育教师需要根据社区教育的特征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并具备相应的能力素养,更好地担当起这一重要使命,为我国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区的构建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周素萍.开放大学教师角色定位与能力建设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2,(10).

[2]马维和.现代远程教育中的教师定位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9).

社区教育研究范文1篇12

[关键词]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作者简介],江汉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56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5-0195-05

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的现状如何,越来越引起党和政府、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为了探讨当前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的真实状况,充分认识当前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我们对近200名社区青少年进行了问卷抽样调查。本文所探讨和研究的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是指未成年人和全日制在校学生的社会公民的思想道德状况。本次调查问卷分为中学(包括初、高中)200份,中学回收有效问卷185份,回收率94.1%。调查对象初中三年级147人;高中三年级38人。调查对象的性别分布:初中三年级阶段男生67人,女生80人;高中三年级阶段男生20人,女生18人。我们对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处理与分析,结合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情况的个案研究,对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进行审视,对影响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因素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从而为加强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一、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与特点

(一)社会公德意识增强

在对社区青少年公德意识的测试上,设计了公共汽车让座、十字路口过马路及关水龙头等三个问题。在回答“在公共汽车上,见到老、弱、病、残、孕,你一般选择怎么做?”有72.4%的青少年选择“立即主动让座”;23.8%的青少年选择“经犹豫后,最终让座”。这说明96.2%的青少年在公共汽车上给人让座。“十字路口遇红灯,此时又没有车通过,你会怎么办?”,选择“等到绿灯才过”的有63.2%,对于“公用龙头滴水,你通常怎么做?”,有89.2%的青少年选择“立即上去关掉”。以上说明绝大部分社区青少年对学校的公物是关心的,对现集体的活动是积极参与的,社区青少年社区公德水平较高。

(二)家庭道德有所进步

青少年家庭道德方面的问题主要是青少年个人中心、不关心他人、较少干家务等方面。通过本次调查,发现青少年在这方面有较大改观。对“你在家做家务吗?”的回答,有42.7%青少年回答“常做”;而“你对于父母的生日是否能记清?”这一问,回答“都记得清”,占63.2%。以上回答说明青少年在家庭中关心父母,经常帮助父母干家务。

(三)社区青少年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人生观、价值观中涉及的核心问题是对集体的认可和接纳。调查结果显示,分别有56.8%和23%的社区青少年对“你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回答是“个人事业有成,实现个人价值的人”和“为国家和人民服务,奉献社会的人”。由此可见,目前绝大多数社区青少年对体现集体主义内涵的雷锋精神、奉献精神、服务社会等观念是接受和认可的,并在其心目中占据主导地位。

(四)学校政治课改革取得成效

调查结果显示,对学校政治课有55.7%和34.1%的社区青少年回答有“较大帮助”和“一些帮助”,合计为89.8%的社区青少年认可学校政治课教育。

(五)家庭教育更注重全面发展

本次调查中,“你觉得父母最关心你哪个方面情况?”46.5%回答是“学习”,16.7%回答是“品德、心理状况”,34.6%回答“身体健康”,还有2.7%关注的是“交往状况”。这说明家长对孩子关注不仅仅只是学习。

(六)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相结合有所改进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八荣八耻”内容的掌握,有33.5%的青少年选“很了解”;有47.6%的回答是“较了解”。这表明在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中广泛开展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已取得了明显成效,“八荣八耻”的内涵已经深入普及到广大社区青少年的内心,并得到他们的广泛响应和高度认同。同时说明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取得了一定效果,尤其是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有所改进,才有可能使我们倡导的教育内容为青少年所了解和接受。

当前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的主流是好的、积极向上的、令人欣慰的,他们在思想道德方面表现出具有青春气息的群体特征和强烈的时代特点。

二、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校教育有待进一步改革

1.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当前,我国深化和发展素质教育必须坚持德育为首。但是,德育迄今仍然没有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学校教育失掉了重心,主要表现为重智育轻德育。在问卷中,我们询问了“班主任最关心你哪方面的情况?”社区青少年回答“学习成绩”的最多,为46.5%;回答“思想品德”的为16.2%,回答“身体健康”的为34.6%;回答“同学、朋友交往”的为2.7%;回答“社会上的人际交往”的为1.3%,回答“精神生活”的为2.0%。教师最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关注学生思想品德相比两者相差30个百分点,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应试教育”仍有相当市场,不少学校以应试和升学为办学目标,一味追求考分和升学率,关注学习尖子生,忽视大多数学生,忽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严重影响了社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2.中小学校的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教学还需进一步改革。虽然学校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但学校还要加强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德育过程,扎扎实实地抓好德育工作。

(二)家庭教育

1.家庭教育重学习轻品行。中国的家庭教育中重学习轻品行、重智育轻德育是个顽症,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家庭教育问题,在中学生的调查问卷中有“父母最关心你哪些方面的的问题”。结果反映出近一半的家长最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关心孩子“思想品德”的家长只有16.2%。

2.部分社区青少年同父母的情感交流有问题。有相当一部分的社区青少年不愿意与家长沟通和谈心。当问“你消除烦恼的办法通常有哪些?”时,回答“找伙伴诉说”的45.9%,回答“记在日记里”的25.4%,回答“向父母或老师诉说”的16.8%,回答“上网聊天”的10.8%,回答“找老师诉说”的1.1%;与此相应的是,对中学生的问题“你与父

母沟通情况是”,回答“与父母无所不谈,很容易沟通”的31.4%,回答“与父母基本能沟通,但有些话不向他们讲”的高达53.5%,回答“与父母谈不来,较少沟通”的11.4%,回答“与父母基本没有沟通”的3.8%。以上两个问题至少反映这样一种家庭教育状况:部分社区青少年同他们父母存在情感交流的困惑和障碍,社区青少年不愿意向父母倾吐其心声,家长也难以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这种情况对家长对孩子来说都是可怕的。从家长的角度看,如果长期与孩子缺乏交流,家长的教育就会无的放矢,其精神需求、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从社区青少年的角度看,他们正值成长发育期,难免会产生不少烦恼或问题,如果不及时同家长沟通,或不告诉他人而闷在心里,极容易产生心理疾病,不利于社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三)社区与学校、家庭缺少联动,青少年思想工作无法形成有效的合力社区青少年思想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有赖于方方面面的合力,尤为紧要的是社区、学校和家庭“三位一体”的联动共建,以形成合力。在调研中了解到:大多数学校与社区的关联度并不密切,缺少有效的沟通与协作,存在“各归各”、“单打一”的状况。不能否认,有些社区的党、团组织在组织青少年参与社区活动方面做得有声有色,但却忽视了与学校和家庭的联动,没有将活动的效果最大化,而少了学校和家庭的反馈和联动,社区也很难长期保持青少年思想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因此,在目前发展商品房、“人户分离”的条件下,怎样密切学校与社区的联系,形成德育整体合力,是一个新课题。而目前的状况却令人担忧:社区青少年工作说起来管的部门很多,但具体落实起来,往往只有团工委来承担重任,感觉势单力薄。

此外,应当注意的是,增强三方合力并不是要求大家一哄而上、重复劳动,而应该鼓励三方各显神通,互相“补位”。比如社区,就应该在监督问题青少年和问题家庭方面发挥所长;同时,尽可能给青少年提供充裕的活动设施和空间,创建“校外课堂”,也是社区“发力”的重要内容。

(四)一些部门领导对社区青少年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有真正担负起领导责任

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虽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但因为思想道德教育不能带来直接的效应和收益,在一些部门领导的心目中,它在社会实际生活中的地位并不高,看不到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认为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可有可无,对其不加重视。例如,不注重对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进行财力投资,导致一些学校德育经费严重不足。有的学校要开展德育社会实践活动却没有外出考察经费,要留下影像资料也没有经费,更谈不上采取先进的德育技术手段和设备。此外,有关政府部门也没有真正对严重污染、腐蚀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影视节目、报刊、书籍、网吧等采取有效措施,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仍缺乏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加强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建议

既然青少年问题是一个受社会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那么为了有效解决或防范我国日趋严重的青少年问题,就应采用综合、多元的治理新思路。这一思路主要包括以下三个要点:一是要强调青少年问题治理主体的多元化。青少年群体是青少年问题的直接主体,但仅仅依靠青少年自身努力是无法彻底防范这一问题的,青少年问题的防范需要政府、社会组织、民间团体、企业、学校、家庭、社区、社工、青少年等多元化主体的共同参与,发挥各自力量,进行“多中心”治理。二是强调多元主体之间的网络互动与合作伙伴关系。构筑青少年问题的多元治理主体,只是为解决青少年问题提供了组织基础,而关键在于如何通过相关制度的建设,将多个主体联合组织起来,发挥整体治理效果的最优化和最大化。为此,在青少年问题的治理实践中,紧紧围绕共创青少年健康成长环境的总目标,构筑多元化主体之间平等、协商、互动、合作的关系,才是实现治理效果最优化的根本保证。三是最大程度地调动和提升青少年群体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青少年群体自身始终是青少年问题的核心主体或当事人,每一项政策或治理措施的社会效应,最终还要通过青少年群体的主动参与及其整体状况的改善才能得以体现。因此,能否从青少年心理特征出发,设计出多元化、多彩化的活动或项目,充分调动青少年群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积极性,直接决定着多方所有努力的最终效果。我们应该在每一项政策或活动的实施进程中,力争让尽可能多的青少年群体参与其中,以扩大政策的受益面和影响面。

(一)端正育人成才的指导思想

要突破“应试教育”的思维桎梏,深刻认识其危害性,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观念,以科学的发展观、人才观指导德育工作,纠正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倾向,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营造舆论。在这个基础上,要着力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在社区的舞台上增长才干、锻炼能力。同时要强化社会实践的制度化安排。在美国就有不少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在社区志愿服务60小时以上,否则不能如期毕业,也难以进入著名高等学府。这些硬规定对督促学生自律很起作用。同样,我们在倡导学生社会实践的同时,也必须有制度化的硬性措施来保证实践的质量。这样做对于尽快扭转应试教育的风气十分重要。

(二)强化学校对社区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主渠道的重要功能

1.学校教育在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真正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加快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改革,加快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改进与建设,努力构建适应21世纪需要的德育课程体系;要积极改进中小学德育教学方法与形式,把传授知识与陶冶情操、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结合起来;要拓宽德育教学渠道,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育有机统一起来;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要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引导广大教师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追求目标,严于律己,为人师表,以德施教,以高尚情操、丰富学识和人格力量引导和影响学生全面发展。要强化班主任制度,选派责任心强、素质高的教师担任班主任。

2.制定实施有助于促进青少年知识结构平衡的教育政策。充分认识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青少年教育问题的复杂性,遵循青少年的心理特征,采取新的教育战略和政策,促进青少年知识结构的平衡,也是有效防范青少年问题的基本策略之一。为此,首先要实施学科地位平等化战略。尽快扭转人文社会类课程在中小学教育中地位非平等化状况,在教师专业要求、考试制度、学生考核等方面,做到与所谓“主课”同等的地位和要求,为青少年获得完备的知识结构奠定制度基础。其次,继续推行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教育活动均衡化战略。

在全国中小学统一增设生命教育、心理卫生、道德教育(包括个人行为道德、人际关系道德、社会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法制教育、民族教育、感恩教育、中国文化教育、性教育等新课程,配备专业教师和活动场所,培养具有民族精神的社会公民、树立健全人格、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最后,要研究并加快现有高考制度的改革,大力发展各类职业技术教育,为青少年成才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道路。

(三)重视家庭教育对培养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特殊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教育好孩子不仅是家长的私事,也是父母应当承担的意义重大的社会职责。因此,要通过大众传媒报道宣传家长教子的成功经验和典型,帮助和引导广大家长树立正确的亲子观、教育观、人才观,提高家长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和自觉性。此外,各级教育部门、各级家庭教育研究团体、各级妇联组织、各社区家长学校都要发挥各自的优势与特点,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让广大家长了解孩子成长的心理和规律,掌握教育孩子的科学理论和方法。

(四)充分发挥社区在青少年思想工作中的作用

作为居住和成长的场所,社区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影响力日益彰显。据统计,中、小学生一年有170多天在社区渡过,占全年时间的46.6%,社区正在成为青少年生活的主要空间,是青少年实现社会化过程的重要场所,是青少年集中活动的重要区域。青少年的积极参与是实现社区长远发展的重要基础。以社区为依托,推进社区青少年思想工作,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重要举措。

1.完善“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德育建设体系。学校、家庭和社区就像一座功能完整的“综合加工厂”,锤炼了青少年的综合素质,缺少哪一道“工序”,产品都会有缺陷。要加强社区、学校、家庭之间联系,探索三者联动共建的途径与方式,健全网络,形成制度是当务之急。

完善寒暑期报到制,确保参与社区活动的时间,做到严格考核,认真总结;建立学校与社区、家长间的通报制度;办好家长学校,指导家长科学育人;做好青少年的心理疏导工作,重视强化家庭的法律监护责任,优化家长的家教意识理念,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监护方法,支持子女参与社区实践活动;学校方面要关注青少年在社区、家庭的学习、活动、生活情况,倡导班主任做好深入细致的谈心工作,因人制宜地帮助青少年成长,必要时开展家访活动;社区与学校要积极探索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联手建立科学考评制度;设立中学生“道德实践奖”,对于在志愿公益活动、道德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者予以表彰,并把成绩列入德育考评;完善“社区十佳青少年”和“好人好事”的评选、讲评制度,形成浓厚的道德建设氛围。

2.建构社区青少年思想工作社会化运作机制。成立由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的社区青少年工作联席会议,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建立调研、培训、督查、通报等一系列工作与会议制度。在街道的层面上,社区建立社区青少年工作领导小组,其中社区明确第一责任人是街道党工委书记、主任,或是副书记、副主任。各居委也成立相应的工作班子,居委专设青年干事。从社区共青团的组织体系来看,街道、镇建立街道(镇)团工委和居民区团支部,街道、镇建立社区青工委,街道、镇建立社区少工委和居民区少先队组织,街道、镇建立各类青年活动性社团或协会。

社区青少年思想工作渗透于社区青少年的管理、服务和活动载体之中。我们要采用社会化的运作方式,动员组织方方面面的社会力量共同做好这件工作。我们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专门的青少年事务管理机构。建议市、区两级成立青少年事务管理局,列入政府序列,为不增加编制,可与市、区两级团委合署办公,服务青少年教育、就业、劳动、社交等成长成才的各种需求,在履行青少年事务管理、服务职能的同时,积极做好社区青少年思想工作。这样便于把多头的主管部门统一起来,增强合力。对各项事务或活动可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将其委托给某一方面或某个社团,采用社会化运作方式。

3.建立社区青少年思想工作专业化队伍。调查发现,建立社区青少年社工队伍的呼声很高。从中小学抽调教师担任专职帮教社区青少年的“社区教师”,他们以针对性极强的、高超的工作艺术,开展心理援助,为青少年构建社会支持系统。

(五)党政部门要高度重视社区青少年工作,积极营造有利于社区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

首先,要解决好思想观念问题,一定要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克服认为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软指标的模糊认识,社会各方面都要主动承担责任。其次,要强化齐抓共管的意识,整合社会资源,整合工作载体,实现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由部门工作向全局工作、由学校抓向社会抓的转变,共同净化社区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

(六)加强保护社区青少年权益和立法工作

2004年5月3日,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街街道青年文明社区的“青少年维权岗”时指出,社区青少年是社会中一个正在成长的群体,他们求知欲强、可塑性也强,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需要社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给予特殊保护。现在,侵犯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情况时有发生,有的地方还十分严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全社会都要维护社区青少年合法权益。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做好关于未成年人的立法和执法工作。要切实加强保护社区青少年权益方面的立法工作,加大执法力度,逐步形成有利于社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完备的法律保障体系,努力为社区青少年成长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盂佳,杨忠建,等.北京市公民思想道德现状与发展趋势[J].教育科学研究,2008,(4).

[4]龙井仁.试析社区教育发展中教育资源的共享[J].成人教育,2008,(3).

[5]陈艳.社区教育的时代价值新解[J].成人教育,2008,(3).

[6]路继初,罗军.过渡时期与青少年社会化问题[J].青年研究,1999,(11).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收集社会调查报告模板9篇
  • 下一篇:学前艺术教育论文(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