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高分子化学知识总结范例(3篇)

时间: 2024-01-03 栏目:公文范文

高分子化学知识总结范文

关键词:重教轻学学习方法思维启迪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对学生思维的启迪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给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目前重教轻学的现象还较严重,学生不会学习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因此,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是广大化学教师的当务之急。

下面我谈谈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五步骤学习指导,即:预习、听课(笔记)、复习、作业、小结的五步骤学习方法:

许多学生只重视上课和作业,忽视了其他三个环节,形成不预习就上课,不复习就作业的不良习惯,造成听课效果差,作业时间长且错误率高的被动状态,影响了学业成绩的提高。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采取一定的措施督促,指导学生按照五步程序来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并指导学生掌握各环节的具体方法。

一、预习

预习就是在原有的知识的基础上对要学习的新课边读边思维,把握教材整体,找出重点、难点和疑点,抓住阐述基本概念的关键词语,写出预习笔记。

例如:乙醇氧化(铜作催化剂)得乙醛:

2CH3CH2OH+O22CH3CHO+2H2O

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物质乙醛,但这时就不能把知识停留于此,而应该继续思考,乙醇氧化的实质是什么呢?

通过课前的预习,使学生能够提纲挈领地掌握大部分学习内容,同时有了许多想不通的问题,这样带着问题去听课,其效果很明显的。

二、听课

听课要求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做到眼到,心到、耳到、手到。眼到就是对演示实验的现象要细致观察,在教师的细心指导下,分清主次,能够迅速捕捉不太明显、不够突出而又属于反映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属性的现象。例如:在酸碱中和滴定的实验中,滴定终点的判断必须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耳到、心到着重听清和思索教师从现象、事实到结论的分析,归纳和得出结论的过程,或进行演泽推理的逻辑思维过程以及说理论证的过程和阐述操作、装置的原理等。要求学生绝对不能分心,要始终跟着教师的思路听课,切不可不注意听讲而只记住结论的不正确。不科学的学习方法。在习题课上,要注重教师对题中疑难点的分析以及解题的思维方法,不仅听懂对一题的解法,而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对同一类型题的解法得出结论、找出规律,手到就是在教师指导下,按要求和规范做一些重点纲要的记录。

三、复习

课后应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忆整理,归纳章、节内容,到出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使知识条理化、网络化,便于对知识的识记、掌握、巩固、深化、提高和迁移等。如教师讲到NO,NO2性质时,由2NO+O2=2NO2,3NO2+H2O=2HNO3+NO信息时在整理笔记时,可找到NO、O2、H2O三者反应的总方程式为4NO+3O2+2H2O=4HNO3,这样既巩固新课,又使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化、延伸。

四、作业

在完成作业之前,对课堂知识一定要全面、系统地掌握。在解题时,首先要认真审题、分析题意、明确解题思路和方法,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自己思维能力,注意一题多解、多法。通过作业,可以把零碎的知识点串在一起,如怎样鉴别NO2和Br2蒸气?使它们分别溶于水或AgNO3溶液或将盛它们的烧瓶分别浸在热水中都可以区别,这样可以复习、归纳三者的多种性质。

五、小结

小结一般是学生独立完成的,但教师也要精心指导,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能系统地归纳、整理在一起。

1、联想式的总结

这种方法不仅要掌握而且要常用,这样就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例:在学习了氯化氢的实验室制法后,由装置可以联想到固体与液体混合加热制气体的装置的规律――固体物质先装入烧瓶,而液体物质通过分液漏斗加入到烧瓶里。

2、对比式总结

在化学学习中,经常应用对比式的总结方法,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例:2Fe+3Cl22FeCl3Fe+SFes

氯气能将铁氧化成三价铁,而硫将铁氧化成二价铁,得出结论是:氯气氧化性大于硫的氧化性。

3、归类式的总结

这种方法重在把分散的知识点系统地进行归类,然后把性质或结构相似的总结一起,以便更好地记忆和掌握。

例如:教材中学习到乙醇去氢氧化制得乙醛,教师应指导学生将知识推广到与乙醇结构相似的其他醇去氢氧化也可以得醛。进一步可以延伸得出:伯醇(羟基碳原子上有两个氢原子)去氢氧化得醛,仲醇(羟基碳原子上有一氢原子)去氢氧化得酮、叔醇(羟基碳原子上无氢原子)不能发生去氢氧化反应。

在教学中,学生始终是主体,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不断渗透对学生进行上述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养成一个好习惯,寻找一条好的学习途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

高分子化学知识总结范文

一、考查学生已有的认识、认识方式

在考查学生已有认识、认识方式中,并不是从单一方面出发的,而是从各个方面对学生现有的认知方式做一个系统的了解,比如,“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原子结构”。以微粒间相互作用为例,可以把共价键作为讨论的核心对象,可以知道学生在这方面的认识属于“经典价键理论”阶段。在“微粒间相互作用以及物质性质关系”方面,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元素性质对分子性质所产生的某种影响,并知道分子的性质会受到微粒间相互作用强弱的影响。总的来说,在学习“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模块教材内容过程中,可以知道部分学生并不具备完整的物质结构以及物质性质网络体系,只掌握了一些零散的知识点,也有部分学生知道物质结构、性质之间存在某种联系,能够在物质类别、作用力类别之间构建合理化的网络体系,形成完善的结构。

二、教材实施中跟踪考查,分析学生的认识

就高中化学选修教材“物质结构与性质”而言,它会影响学生的认识方式,使其发生质的转变。以“微粒间相互作用”为例,在测查学生对“分子间作用力”的认识中,相关的考查题是关于“化学键”“分子间作用力”两种微粒间相互作用方面的题目。根据其考查结果发现,很多学生都能知道水分子中的化学键,不同水分子间分子的作用力。其中还有大约一半的学生可以准确指出“化学键”“分子间作用”微粒间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和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分子的性质,比如,分子极性、稳定性检测学生是否可以准确判断某些分子是否具备极性。总的来说,在“物质结构与性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有了新的变化,对新知识点也有了全新的认识,他们能够根据自身已掌握的知识点,构建微粒相互作用的认识结构图。其中多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绘制的认识结构图回答相关问题,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从某种角度来说,学生能够正确回答相关的问题,是因为他们对结构图的结构化程度有了新的提高,能够根据相关问题,激活绘制的图形,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材实施后观察学生的认识有没有发生变化

在这部分内容学习结束后,教师可以跟踪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是否发生了变化,例如,之前学生对原子结构的认知就是“电子的运动是完全无序的,没有什么规律可以寻找”,而在这部分选修内容结束后,学生在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探究中都非常自觉地采取量子力学的认识方式。这说明这一节的学习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再举例而言,在选修实施之前,学生对于共价键的认知只是原来的“经典价键理论”,学生只会用定域的观点审视成键的电子对,而在“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内容实施后,学生对于共价键的认识转变为“现代价键理论”,在遇到共价键的问题时他们更喜欢用概率的知识分析这个问题,这也是本选修课程给学生认知所带来的变化。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看起来这部分选修的内容对于化学的教学并没有什么影响,也很少出现在考试中,但是在教授这部分的内容之后,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的认知,确实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它改变了学生原有的一些认知,使学生的思考方式和考虑问题的方面都变得更加完善。

总而言之,在高中化学选修教材中“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学习会对学生的认识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具体影响如下:

1.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对知识强烈的探究欲望,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提高了学生对物质结构的认知水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3.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体会化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

同时,学生认知的发展也会受教师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影响。就教材来说,教材内容编排方式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认识方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希望以上的结论能够对教学研究有所帮助,也希望我们的高中化学教学能够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赖辉煌.改进《物质结构与性质》高考现状刍议[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0(11).

高分子化学知识总结范文篇3

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是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用于新情境中同化新知识或解决新问题的过程。迁移能力不仅与理性思维、批判质疑、问题解决等核心素养密切相关,而且因其具有可测量性而备受高考命题者青睐。

一、优化认知策略

例:某油料作物种子中脂肪含量为种子干重的70%。为探究该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干重及脂肪的含量变化,某研究小组将种子置于温度、水分(蒸馏水)、通气等条件适宜的黑暗环境中培养,定期检查萌发种子(含幼苗)的脂肪含量和干重,结果表明:脂肪含量逐渐减少,到第11d时减少了90%,干重变化如图1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过程中,导致种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填“C”、“N”或“O”)。

该题因“疑似超纲”而受争议。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和经验默认“种子萌发时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题中实验结果又证实“脂肪含量逐渐减少”,但图示中种子干重偏偏有一个显著增加的过程,这种突如其来的矛盾使学生无所适从,用仅有的知识解释这种“矛盾”现象,需要将回忆、联想、想象、推理、论证等思维活动优化组合,形成良好的认知策略。迁移起始于对细胞呼吸知识的回忆如图:

细胞呼吸以小分子有机物作为底物,种子萌发时应该先有一个大分子有机物降解成小分子有机物的过程,可见“脂肪含量逐渐减少”并不是直接分解成无机物,而是分解成了小分子有机物。这个过程是如何进行的?这个过程中有机物的总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依靠现有的知识无法找到答案,需要联想蛋白质的相关知识。

知识原型:n氨基酸多肽+(n-1)水

逆向推理:蛋白质(多肽)+水氨基酸

知识迁移:脂肪+水甘油+脂肪酸(与题目的信息关联)

在这一反应中,水中的H和O变成了甘油和脂肪酸的成分,从而导致有机物总重量的增加。H的相对原子质量小,其影响可以忽略,导致种子干重增加的主要是O元素。

二、优化认知结构,促进迁移

认知结构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通过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观念),二是对这些知识经验的组织。学生已有的观念概括程度越高、包容性越强,在新情境中迁移就越好。就本题而言,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时,没有把其中葡萄糖、氨基酸概括成“小分子有机物”,也没有把“小分子有机物、大分子有机物”与“有机物、干重”等名词概念建立关联,这种碎片化的知识难以引起迁移的发生。所以教学中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总结与归纳,完善概念体系,优化认知结构。

三、丰富认知情境,促进迁移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小班教师优秀教育随笔6篇
  • 下一篇:小班教育随笔【精】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