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通货膨胀的优缺点范例(12篇)

时间: 2024-01-08 栏目:公文范文

通货膨胀的优缺点范文篇1

以通货膨胀率为阈值变量构建了中国相对价格变动(RPV)与资源配置效率(RAE)关系的面板阈值模型,实证结果表明,相对价格变动会降低资源配置效率,但在不同的通货膨胀水平下,这种不利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当通货膨胀率处于1%―5%之间时,相对价格变动的资源配置效率损失并不明显。为了提升价格信号的资源配置效率,政府应考虑现实经济所处的通货膨胀区间来制定合适的宏观调控政策。另外,也要在加强对外开放、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和财政支出水平等方面促进实体经济各部门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促进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进而提升价格机制的资源配置效率。

关键词:

相对价格变动;资源配置效率;通货膨胀;面板阈值模型

文章编号:1003-6636(2013)03-0001-08

;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长期以来,经济学界对此问题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促进论、促退论和中性论。促进论认为通货膨胀具有促进产出增加、实现经济增长的作用,尤其是当经济处于有效需求不足,实际经济增长低于潜在经济增长时,可以通过通货膨胀,增加投资,提高货币供给来刺激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增长。促退论则认为通货膨胀会导致低效率进而损害增长。中性论认为,由于公众预期,在一段时期内可以对物价上涨做出合理的行为调整,使通货膨胀的各种影响相互抵消,从而对产出及经济增长既不会促进也不会损害。但在现实经济中,由于信息的非对称性,人们很难做出准确的预期,故不能及时做出合理的行为调整。对此,大多数学者认为通货膨胀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只是在开始阶段的很短时期内存在,并且需要具备特定的经济条件。

因此,从长期看,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具有不利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在持续性通货膨胀过程中,市场价格机制将遭受严重损失,企业和居民面对不断变化的价格将感到无所适从,甚至做出错误的决策,出现资源误配置效应,从而影响经济增长。由于相对价格和价格系统的一个基础性作用就是有效传递经济活动中决定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的信息,相对价格作为生产信号的效率损失可能会减少总产出并增加失业(Friedman,1977)。[1]因此,研究相对价格变动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对于理解市场机制充分发挥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具有重要的启示。

BickandNautz(2008)认为,通货膨胀正是通过破坏相对价格变动的资源配置效率来影响经济。[2]目前,学术界关于相对价格变动与资源配置效率的实证研究并不多见。在国外早期的研究中,AlexCukierman(1982)利用理论模型探讨了相对价格作为经济活动协调者的效率问题,研究发现,相对需求冲击和相对生产力冲击会降低相对价格作为生产决策信号的效率,且生产滞后期越长,这种效率损失就越明显。[3]也有学者认为,通货膨胀波动性的增加导致从绝对价格中提取相对价格信息的信号变得越发困难,从而使市场价格调节经济活动的效率降低(Friedman,1977)。王世豪(2005)研究认为,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条件下,由于经济结构缺乏弹性,往往呈现刚性特点,使价格的相对变动对资源重新配置的推动作用很小。[4]丁从明等(2010)研究发现,虽然价格波动会降低资源配置效率,但这种效率损失并不会无限增加而是存在门阀效应。[5]国外的研究亦证明,在通货膨胀的不同时期,通货膨胀对相对价格变动的影响存在明显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作用(Reinsdorf,1994;FieldingandMizen,2001;SilverandIoannidis,2001)。[6][7][8]

那么在不同的通货膨胀时期相对价格变动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是否也存在着差异呢?为了考察这一问题,本文尝试从宏观视角,运用产出缺口指标来代替广义的资源配置效率指标,并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通过构建面板阈值模型来实证检验不同通货膨胀时期相对价格变动的资源配置效率问题。

通货膨胀的优缺点范文篇2

关键词:通胀预期;测量方法;比较分析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通货膨胀预期管理已经成为宏观经济调控管理的重要环节。尽管从预期角度研究通货膨胀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但国内对通货膨胀预期的探讨还停留在感性认识和定性分析上,对通货膨胀及其影响因素的规范定量研究不足。要研究通货膨胀预期首要和核心的问题是如何获得通货膨胀预期的可靠数据,即如何准确合理地度量通胀预期。

预期通货膨胀率测算的方法大体可以分为三种思路:

一、统计调查法

统计调查法获得预期通货膨胀率的方法是指首先通过问卷等形式的统计调查对公众预期进行调查,若获得是定性数据则再通过一定的方法将这些数据转换成可用于分析的定量数据。中国人民银行自1993年建立了居民储蓄问卷调查制度,并与1999年进行调整。这个城镇储蓄问卷调查主要以定性调查为主,如:"您预计未来3个月的物价水平将比现在:①上升、②基本不变、③下降、④看不准"。肖争艳和陈彦斌(2004)首次利用中国人民银行城镇储蓄问卷调查数据估算出了我国预期通货膨胀率,文章中分别用差额统计量法和基于正态分布、Logistic分布、均匀分布的概率法将得到的定性数据转化为定量数据,计算了中国消费者的预期通货膨胀率,并比较了使用不同方法得到的预期通货膨胀率。结果表明各种方法得到的预期通货膨胀率与实际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偏差都比较接近,由基于均匀分布的概率法计算得到的预期通货膨胀率的误差最小。使用中国人民银行城镇居民储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通货膨胀预期测量和相关性质研究的还有肖争艳、唐寿宁、石东(2005)及张蓓(2009)等。

二、金融市场提取法

金融市场提取法是指利用金融市场的某些指标作为预期通胀率的代替指标或者作为判断未来通货膨胀走势的预测变量。王维安、贺聪(2005)通过构建房地产均衡市场模型,在风险中性的假设前提下,利用无套利均衡定价原理,从房地产价格波动中分离出市场通货膨胀预期。郭涛、宋德勇(2008)将利率期限结构曲线的水平因子作为预测未来通胀的有用指标。而李宏瑾等(2010)认为可将中国短期利率期限结构作为预测通胀走势的变量。

三、计量建模方法

计量建模方法是指设定预期通胀率与某些宏观经济变量关系的计量经济模型,估计该模型中的预期通胀率。赵留彦(2005)基于可观测的月度通胀率和利率序列,设定不可观测的预期通胀率和预期真实利率服从向量自回归过程。在理性预期假定下将该过程改写为状态空间表示,根据卡尔曼滤波算法推断预期通胀率。经验结果显示,以上预期形成机制假定所产生的预期通胀率是实际通胀率的无偏估计。刘金全、金春雨、郑挺国(2006)指出通货膨胀率预期是一种依赖相依变量的动态预测,将状态空间模型和Hamilton(1989)的Markov区制转移模型结合起来,在实际通货膨胀率和实际经济增长率的整体系统下估计通货膨胀率预期和潜在经济增长率。刘雪燕、张敬庭(2008)使用SVAR方法将中国短期名义利率拆分成预期通货膨胀率和Ex-ante实际利率两部分,得到了预期通货膨胀率序列。徐亚平(2010)建立了附加前瞻性政策变量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李昊、王少平(2011)在蕴含微观经济基础的结构菲利普斯曲线框架内研究我国通货膨胀预期的结构和性质。刘金全、姜梅华(2011)通过双变量状态空间模型和卡尔曼滤波方法估算出我国通货膨胀预期,并检验实际通货膨胀与通货膨胀预期之间的关系。李颖、林景润、高铁梅(2010)利用滚动构建VAR模型的方法进行样本外动态预测,估计得出粘性信息假设下的通货膨胀预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非线性的LSTR模型,刻画出通货膨胀率的非对称调整路径。李成、马文涛、王彬(2011)在国内首次采用新凯恩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测度我国的季度通货膨胀预期,并用贝叶斯法估计模型参数。

准确测度通货膨胀预期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以上总结出的三类测度方法无对与错之分,但各有其优劣之处。统计调查法所能获得的是定性数据,给计算带来一定困难。由于问卷调查法所固有的不足,统计调查法的调查结果依赖于对样本的选择和问题设计的程度很高;在将定性数据转化为定量数据的过程中,不同的方法,基于不同的概率分布都会影响得到的结果,使数据具有不稳定性。金融市场提取法利用某些金融指标,要求有运行良好的发达的金融市场,且至少需要20年以上的数据,中国的金融市场不成熟、不发达,远不能完全满足使用条件,所以使用这种方法就受到很大限制。使用计量建模方法时不同的预期形成理论基础及不同的模型设定形式对结果有很大影响。

虽然测度预期通货膨胀率的方法很多,但对于哪一种或者哪一类方法能够更好地达到我们的目的至今都没有定论。基于以上对国内文献的总结和分析,笔者发现并没有对公众通胀预期各类宏观和微观影响因素的分析,在以后的分析和讨论中可将方向向研究其影响因素并基于一定的预期理论和模型对预期通胀率进行测度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肖争艳,陈彦斌.中国通货膨胀预期研究:调查数据方法[J].金融研究,2004,11:1-18.

[2]王维安,贺聪.房地产价格与通货膨胀预期[J].财经研究,2005,12:64-76+87.

[3]郭涛,宋德勇.中国利率期限结构的货币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2008,03:39-47.

[4]李宏瑾等.利率期限结构、通货膨胀预测与实际利率[J].世界经济,2010,10:120-138.

[5]赵留彦.中国通胀预期的卡尔曼滤波估计[J].经济学(季刊),2005,03:843-864.

[6]刘金全,金春雨,郑挺国.中国菲利普斯曲线的动态性与通货膨胀率预期的轨迹:基于状态空间区制转移模型的研究[J].世界经济,2006,06:3-12.

[7]刘雪燕,张敬庭.中国通货膨胀预期和Ex-ante实际利率的测度[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07:128-137.

[8]徐亚平.通货膨胀预期形成的模型刻画及其与货币政策的关联性[J].金融研究,2010,09:19-33.

[9]李昊,王少平.我国通货膨胀预期和通货膨胀粘性[J].统计研究,2011,01:43-48.

[10]刘金全,姜梅华.中国通货膨胀率预期与实际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影响关系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1,04:22-24+33.

通货膨胀的优缺点范文1篇3

管理通货膨胀预期,是我国目前和今后面临的紧迫任务。通胀直接影响是货币贬值,人们的购买力下降。释放通货膨胀的压力,会对我国的金融经济产生负面影响。这时积极采取科学合理的金融经济应对策略显得尤为重要。先是根据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提出了通胀时期应当采取的金融应当策略。

【关键词】

通货膨胀;金融;研究

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是金融行业,由通货膨胀引起的金融问题对金融行业产生巨大的压力。充分认清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为解决通货膨胀带来的问题提供了帮助。下面就浅要分析了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1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1.1货币供给因素

中国通货膨胀产生的重要原因是国家货币供给太多,过多的货币并没有均匀的分散到各个行业,而是流入某些特殊行业,使这些行业的物价水平提高,带动收入水平提高,又带动了投资水平的提高,使这些行业所需物的价格升高。近几年来,银行对外贷款和国家外汇储备增长迅速,增加了金融市场上货币的流通量。货币流通量过大时,开始转入房地产行业,使房地产市价升高。股市发展壮大时,货币又流入股市,加大了股市泡沫。如此造成了通货膨胀的发生。

1.2资源紧缺拉升需求

众所周知,我国人口基数大,资源人均占有量少,在资源发生供小于求的情况时,造成产品的价格上涨。这一点在自然资源产品上表现的尤为突出。产品价格上涨可以反映出产品的原材料成本上涨,初级产品和中级产品价格上涨导致了成品最终价格的上涨。企业对于产品原材料成本上涨采取的策略是提高产品的销售价格,消费者就间接的成为原材料成本上涨的买单者。由此可见通货膨胀可由资源紧缺或产品成本改变引起。

1.3受国际环境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积极发展经济,对于外部国际市场的依赖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多项对外金融指标过高。我国和欧盟贸易额并列世界第一,表面我国在经济上高度的对外依赖性。这种依赖性导致我国受贸易国经济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敏感,贸易国一旦发生通货膨胀也会牵连到我国经济金融秩序。汇改后,人民币对外升值速度加快,人民币升值会导致通货紧缩现象,但国际上的热钱对人民币升值预期较大,大量涌入中国,还有贸易顺差都对国内金融市场带来了较大的波动性。在此环境下美元进行主动性贬值,国际上美元标记物价格大大提高,比如原油、金属和粮食等。

2通胀时采取的策略

2.1加强宏观调控

固定资产投资过高导致GDP处于高位增长。避免我国金融市场过热发展的首要任务要靠国际的宏观调控,减低固定资产投资发展速度。近几年我国陆续出台了针对性调控的措施,比如加强土地管理、清查投资项目、控制信贷增长速度等。再取得了相应的政策效果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落实力度。要归结经济和法律手段,加大对耗能高产业的结构调整,升高市场标准,在出口上严格坚持两高一资原则不动摇。不能放松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力度,研究资源环境相关保护法规。充分调动资源在金融市场上的分配,鼓励促进企业进行产业优化调整活动。

2.2防止资产泡沫

目前我国供过于求问题十分突出,流动性泛滥严重。国际收支上国家间顺差现场持续增加、货币创造量变大,导致流动性还会升高。资料表明,流动性过大导致过量的资金流入短期内高回报的金融市场,引起产品价格升高,加大了经济泡沫,严重时还会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比如这几年发生的热钱流入房地产行业,带动了房价的升高,热钱流入股市,加大了股市的资产泡沫。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全球金融风险加大,国际游资在寻找新的投资途径时会首先考虑中国金融市场,中国人民币的升值又加大了对国际游资的吸引力。对此要加大资本管理力度,防止国际游资大量涌入,加大反洗钱工作力度,严格防范银行信贷存在的安全隐患,防止资产泡沫不断的扩大。

2.3减少市场货币量

采用货币紧缩的财政政策来减少市场上货币的流通量,使供过于求的市场压力降低,进而减低通货膨胀压力。对于市场上过多的货币量,央行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基准率,目的是缩紧银根。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可以让银行的可贷资金减少,使人们的投资行为减少。单一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基准率,对CPI指数影响不大,加息政策对股市影响不大。在加息的同时公开市场操作,加强对外汇的监管,保证汇率水平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为了防止国际游资大量的涌入中国经济市场,对经济市场造成恶劣的影响,还要做的加大短期投资的管理和外债的管理,鼓励境外集团使用国内资金,扶持国内机构对境外的金融投资。

2.4信息制度公开化

阻止通胀预期最好的办法是公开现在控制通胀的实际效果。央行进行宏观调控时注意人们的就业情况,要根据已有的资金储蓄流向情况预测通胀趋势。政府在处理通胀问题时要公开操作的透明度、政策的透明度,让公众产生反通胀政策产生良好效果的信心。

2.5完善住房系统

住房需要是每个公民的基本需求,房价问题是很重要的民生问题,房地产价格的上升导致了水泥、钢筋、建材等相应原材料产品价格的上升,引起消费指数上升。通过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建造保障公民基本需求的安居工程,改造县镇乡村危房工程,使公民的住房资金、土地政策按照法律条文落实到位。

3总结

金融经济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在阻止通胀预期时需要采用多种经济策略。根据通货膨胀形成的具体原因,从根源上解决通胀问题,做到标本兼治。

参考文献:

[1]纪宏,王瑞泽.动态不一致性理论与当前中国汇率政策[A].北京市第十三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论文选编[C].2006

[2]孙玉栋,谭云.国债规模对通货膨胀的作用机制[A].第二届中国公共预算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

[3]王彦超,陈旭,纪宇,宋春雷.通货膨胀、经营周期与现金持有量[A].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

[4]王互根.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的关联效应:基于SVAR框架下的实证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11

通货膨胀的优缺点范文篇4

关键词:cpi;通货膨胀;流动性过剩;心理预期

2007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攀升。稳定物价、防止通货膨胀成了政府重点关注和调控的对象。在200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文中尝试着对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的程度进行判断,分析了其成因和影响,并提出了多管齐下的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建议。

一、目前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

通货膨胀在现代经济学中指“货币总量“相对“物品总量“不断增大而导致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即cpi指标长期的、持续的超过3%的警戒水平。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2007年我国的cpi上涨4.8%,这样的数据我们是否可以认为目前中国已全面进入通货膨胀呢?目前学术界占主流派别的观点认为:这种结构性的物价上涨,是经济效率急剧提升的后工业化时代的必然产物;在中国目前投资与消费同步增长、消费增幅大于投资增幅的背景下,食品价格上涨有利于缩小日益扩大的城乡利益格局;目前较高的cpi指数对于中国目前经济形势是有利的。但是笔者不认同这种观点,而是认为目前通货膨胀率已经很高、全面通货膨胀苗头已经显现,而不是有人所说的中国物价的结构性上涨。

1.从已的cpi指数的变化趋势来看,这种持续的普遍的物价上涨已经形成。从2007年9月以来我国cpi指数已经连续几个月达6%以上。无论是从国内的情况来说,还是从全球市场的情况来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6%以上都是很高的。而且,2007年全年的cpi指数也达到近五年来的最高水平。这都说明以物价的持续普遍上涨为特征的通货膨胀已经出现。

2.这一轮中国式的价格上涨是从房价开始的,也就是说从政府完全垄断的产品开始的。但是我国住房投资不计入cpi体系,所以在开始阶段这种价格上涨并未反映在cpi上。当这类上游产品价格的上涨最后传到食品类消费品时,这种市场最为弱势的产品的价格上涨就意味着我国的全面通货膨胀已经开始了。因为消费价格上涨刚性较强,在价格高位运行的情况下,各行业要求加价的氛围将越来越浓,这将推动各类商品价格陆续上涨,将会形成全面通货膨胀。

二、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原因

通货膨胀表面上是种货币现象,其实际上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具体来说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通货膨胀是实体经济中实际总需求大于潜在产出在货币层面的表现

根据国民经济核算恒等式gdp=c+i+c+nx,其中政府采购g比例较小可以忽略,那么影响总需求的主要因素是消费c投资v和贸易顺差nx。首先,从消费角度看,随着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消费需求也逐步增长。2007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比上年增长17.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2%;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210亿元,比上年增长16.8%。而且从消费结构看,高档化妆品、金银珠宝和汽车等奢侈品称为消费增长的主力军,表明我国消费已经进入了结构升级阶段。其次,从投资角度看,在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同时受2008年奥运会的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保持稳定态势?熏且远高于以前年度的水平。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239亿元,比上年增长24.8%。最后,从对外贸易的角度看?熏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使得我国出口制造业具有价格优势,出口贸易额不断增长。2007年我国贸易顺差为2622亿美元,比上年增加了847亿美元。从2004年开始我国宏观经济就进入正产出缺口阶段,即实际总需求大于潜在产出,随着去年我国实际总需求的大幅增加,这种缺口逐步变大,导致了总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

2.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货币的流动性过剩

货币的过剩在宏观经济层面表现为货币供给超过经济增长,具体表现为货币发行过多,供应量过大,金融机构资金来源充沛。当前中国流动性过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外需和投资,使得不断增长的对外贸易顺差在我国现行外汇政策下最终以人民币的形式进入国内流通领域,不断加剧的对外贸易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当前我国货币供应过剩。二是货币供给超常增长,2001年以来,我国m2增速一直远远高于gdp增长速度,2005年、2006年m2分别达到17.6%和16.9%,2007年增长16.7%,达到40.3万亿元。三是人民币升值预期下,更多热钱流入中国市场。在这种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当大量资金流入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时,就会产生过多的货币追逐较少资产的现象?熏必然形成资产价格的迅速上涨,从而价格上涨由上游产品传到下游产品,形成全面通货膨胀。

3.社会公众对物价上涨的心理预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通货膨胀的全面形成

在货币存量已过量累积的背景下,由外生性冲击造成的轻微通胀是否会一发不可收,这关键取决于人们对物价前景的预期。人们对于未来物价将上涨的预期将增加人们的当期需求,从而成为不断推动实际物价水平螺旋式攀升的内在动力。

4.通货膨胀的形成受国际市场上某些主要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

影响最大的就是国际原油价格,国际原油价格不仅由供求关系决定,很大程度上高油价是一个金融问题。因为原油交易以美元结算,这几年美元持续贬值,油价中虚胖的成分很大。对中国而言,本来可以通过本币升值来对冲损失,比如油价从60美元一桶涨到90美元一桶,涨幅50%,但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如果从8∶1升值到6∶1,那对中国而言油价就只涨了12.5%。问题在于,中国经济要靠出口拉动,本币弱势有利于出口,因此人民币不能升值过快,升值不到位,就得承担美元贬值所带来的损失,比如高油价。高油价向下游传导,农机柴油、化肥、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也随之上涨,增加了粮食的生产成本。

三、通货膨胀的潜在危害

1.通货膨胀“劫贫济富“的收入再分配效应比较明显,低收入家庭是通货膨胀的最大受害者。一方面是因为食品类价格上涨是本轮通货膨胀的主力军,而收入越低的家庭恩格尔系数越高,食品价格上涨对其福利损害程度就越深。另外一方面是因为低收入者的消费在收入中占据较大比重,边际消费倾向较大?熏消费品以必需品为主?穴这部分消费品往往缺乏价格弹性?雪,低收入者往往不能像高收入者那样通过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来抵御通货膨胀。

2.此轮通货膨胀伴随的资产价格大幅上涨(例如股市和楼市)迅速扩大了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差距,进而扩大收入分配差距,加剧了低收入群体的不公平感;同时也刺激了居民对各类资产追逐的热情,这种投资热情进一步推动着资产价格的上涨,使得资本市场系统性风险正在聚集,如果任由资产价格泡沫风险发展成为系统性风险,必将危及社会稳定。

3.通货膨胀导致价格系统紊乱,打乱了市场机制的一切有效秩序,干扰了市场信号的传递并使信号失真,造成资源配置失调,降低经济效率并使经济陷于不稳定状态。

四、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

解决通货膨胀问题,要从体制、机制入手,综合运用财政、货币、产业和贸易等政策,标本兼治。

1.调整我国的需求结构,将以投资和出口为主转为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

从优化产业结构出发,抑制那些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盲目扩张,把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和速度控制在合理区间;进一步调整出口导向政策,优化出口结构、有效管理出口增长,坚决限制以资源、环境为代价的低成本出口;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减弱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

2.切实加强粮食生产,确保粮食供应,稳定粮食价格

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鼓励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确保对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价格管理、农业税减免等政策措施真正到位。加强防汛抗旱和农作物田间管理,在做好夏粮秋粮的收购工作的同时,认真做好粮源组织和调运,确保市场粮食供应,保持粮价基本稳定。

3.解决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

首先,要对结售汇制度进行改革,抑制外汇储备过快增长;其次,要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调整,并稳定汇率预期;最后,要改革利率形成机制,逐步放松对存贷款基准利率的管理。

4.维护物价稳定的预期

政府首先应该在舆论上引导人们形成物价稳定的预期,使人们对未来物价环境充满信心;另一方面,政府应动用储备予以遏制,并协调相关物资的生产和进口计划,缩小未来的供求缺口,特别是对于粮价等牵涉城乡平衡发展大计、应该合理回升的因素,应通过库存储备和产量计划的调节,使其价格保持每年稳中略升的态势,避免因供求缺口过大以致价格突然暴涨的现象,进而对物价预期造成冲击。

5.对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

动用各种金融与税收手段抑制房地产市场过度投机行为,扩大普通住房及保障性住房的供给;规范和发展证券市场,积极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卜永祥.流动性过剩的特征、成因及调控[j].经济学动态,2007,(5).

[2]徐传谌,刘凌波.对当前价格变动与通货膨胀压力增加的几点认识[j].财贸研究,2007,(5).

通货膨胀的优缺点范文篇5

关键词:通货膨胀;预期;货币政策

通货膨胀预期推动通货膨胀的观点已为学术界广泛接受。各国中央银行对通胀预期保持着越来越高的警惕性,而且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通货膨胀预期也将对我国通胀产生实质影响,因此,将通胀预期纳入货币政策制定范畴是央行调控的必然。

一、通货膨胀预期含义及其对货币政策的重要意义

从经济学意义上讲,“预期”就是对经济变最未来值的预测。这一概念在引入到通货膨胀理论研究中则成为区分传统与当代通货膨胀理论的重要标志,正如货币主义学派代表人物、通货膨胀理论专家赫尔姆特·弗里希在1986年就曾指出:“近十五年发展起来的通货膨胀理论和传统的通货膨胀理论的主要不同点在于是否认识到通货膨胀预期的作用”。本文笔者将“通货膨胀预期”定义为:建立在某种认识基础上的、对未来通货膨胀率水平的一种估计或推断。

从预期理论发展来看,预期主要分为“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适应性预期(adaptiveexpectations)是一种关于预期形成的观点,认为预期是基于过去(历史)的,即仅由过去经验所形成,预期将随时间推移缓慢发生变化。凯恩斯理论和货币主义中的预期为适应性预期。理性预期(rationalexpectations),又称合理预期,指针对某个经济现象(如市场价格)进行预期的时候,如果人们是理性的,那么他们会最大限度的充分利用所得到的信息来做出行动而不会犯系统性的错误,因此,平均来说。人们的预期应该是准确的。理性预期的思想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j.f.穆思在《合理预期和价格变动理论》一文中,针对适应性预期中的非最优特性而提出的,20世纪70年代由芝加哥大学的r.e.卢卡斯和明尼苏达大学的t.j.萨金特和n.华莱士等人做出了进一步发展,经济学称其为“预期革命”,并逐渐形成经济学中一个重要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理性预期学派认为,适应性预期具有随机性,没有理性的解释,即属“后向预期”,而理性预期之所以称为“理性的”,则因为它是人们参照过去历史提供的所有知识,对这种知识加以最有效利用,并经过周密的思考之后。才做出的一种预期。

笔者认为,除了从预期形成过程区分预期外,还应该从做出预期的主体来加以区分。不同类型的主体会因为具有不同的身份、社会阅历、学识水平以及所掌握的信息丰富程度而对未来的通胀有着不同的估计,即使同一类型的主体之间预期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笔者还认为,并非所有类型的预期都对未来实际通货膨胀产生作用,西方经济学中所讲的公众预期应该是各种预期综合较量、博弈的平均表现预期,只有对价格产生直接影响的主体的预期才能对实际通货膨胀率产生影响。基于此,笔者将公众预期按主体具体细分为生产者预期(或经营者预期、厂商预期)和工人预期两大类,而诸如退休职工、未成年人、失业者等群体由于其预期对价格形成不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将此类预期抛开。不纳入本文研究范畴。之所以将预期按主体划分。是因为这两类主体的预期力量在影响实际通胀的渠道中具有重要作用,这一点将在本文第二部分中予以叙述。

预期理论对通货膨胀理论以及就业理论产生了革命性影响,这主要体现在货币主义对菲利普斯曲线修正方面和理性预期理论方面。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描述的是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一种替代关系,即若要获得较低的失业率就必须承受较高的通胀压力,而若降低通胀率则要以牺牲就业为代价,这一理论导致政府决策往往处于两难境地。2006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埃德蒙·费尔普斯经过深入研究,将预期引入菲利普斯曲线,提出了著名的“预期修正菲利普斯曲线”理论,即通货膨胀率不仅取决于失业率,而且还取决于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这样较高的通胀将使人们产生较高的通胀预期,其结果就是在高失业的情况下,同样可以伴随高通胀而并非传统菲利普斯曲线所说的低通胀。这便给政策制定者提供了理论依据,即降低通胀预期将带来低通胀。他强调,在适应性预期的作用下。通胀率与失业率在短期内有交替关系。长期内则不存在这种关系,且短期内并非通货膨胀本身。而是实际通货膨胀与预期通货膨胀之间的差异决定了失业水平,政策制定者通过制定意料之外的通胀率来实现对失业率等实际经济指标的调控,而长期内政策制定者不可能长期“愚弄”人们。所以,长期内实际通货膨胀与预期通货膨胀之间不会出现永久性偏差,因此,长期内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于自然失业率上的直线。货币政策长期内对经济增长、失业等调控是无效的,货币政策的长期效果只能对通货膨胀产生作用。而与货币主义不同的是,理性预期学派认为,由于人们是理性的,因此,短期内通胀率和失业率也不存在交替关系。菲利普斯曲线在短期内也是一条垂直线,主动的、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无论在短期内还是在长期内都无效。两学派都对单一规则的政策持支持态度,不同的是货币主义倾向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与经济的长期自然增长率、最终产品的长期稳定价格等相一致,而理性预期学派认为,最优货币增长率应是与公众预期相一致的比率,只有与公众预期相一致的货币政策才是有效的。抛开二学派的分歧。学界主流认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更应该将调控目标着眼于控制通货膨胀上,而非其他目标。

二、通胀预期的决定因素及通胀预期影响实际通胀的渠道探析

目前。学术界将通货膨胀预期纳入通胀理论研究已是普遍现象,通胀预期越来越受到各国中央银行的关注,通胀预期的一些问题不甚明了,尚需研究。美联储现任主席伯南科在2008年6月9日波士顿联邦储备银行第53届经济年会上发表的《通胀分析中的突出问题》(outstandingissuesintheanalysisofinflation)一文中提到:“大多数经济学家将通胀预期视为理解通货膨胀动态的关键因素,但对通胀预期由什么因素决定和它们如何影响通胀预期,都知之甚少”。为此,笔者针对此二者问题进行探讨。

(一)通胀预期的决定因素探讨

1一国的市场化程度。市场发育越成熟,市场竞争就愈激烈,市场活动越频繁,各相关利益单位就会愈加关心自身利益而主动获取相关信息、判断市场未来走向,从而形成客观公正的预期。相反,国有企业占大多数的经济中。市场竞争不充分,企业和劳动者缺乏主动预期性,预期几乎无从谈起。

2公众对经济常识及运行情况的了解程度。这一点是结合理性预期观点提出的。公众当然不会像经济学家那样熟知经济规律,但公众对经济领域中的一般常识的掌握程度将在很大程度左右他们的通胀预期方向及其水平。对经济常识了解越多,公众所做出的预期就不至于过于偏激,而会更加理性,更加精确;缺乏必要知识所做出的预期将放大未来通胀,具有明显的盲目性。因此,加大力度使公众更多地了解gdp、cpi等宏观经济指标含义及相关经济常识对改善预期的质量大有裨益。

3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这里体现的是政府的威信问题。现在许多政府往往会承诺将通货膨胀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尤其是在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通过承诺来降低公众预期。但是,缺乏威信的政府所作出的承诺不仅不会降低公众预期,反而将会增加公众预期的强度;而对政府充满信心,相信政府能够有效控制通胀则会有效降低公众预期膨胀,尤其是在受到外部冲击(如石油冲击)时。公众对政府充分信任、相信通胀只是暂时的,则不会产生恐慌心理。也就是说稳定的预期更有助于抑制未来通货膨胀。

4公众对过去和现在的经济状况和基本生活成本的评价。这一点主要体现适应性预期特点。人类是有记忆性的动物,在没有获得充足信息或自身能力有限的情况下,理性预期假设是不能成立的,过去和现在的情况理所当然地成为一部分公众判断未来情况的依据。这部分公众一般对过去和现在的经济发展情况悲观与否、以及自身的基本生活成本、生活质量的满意程度都会对其预期产生直接影响。充满信心的判断产生较低的通胀预期,而悲观失望的评价则放大通胀预期。

(二)通胀预期影响实际通胀的渠道探析

学术界一个重要观点认为,工资谈判是通货膨胀预期影响实际通胀的主要渠道,这一观点主要基于如下解释:工人对生活成本提高的担心增强了他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从而促使工会组织要求增加工资,通过工资谈判,将工人预期加入合同,从而推高了产品市场价格。笔者基本赞同这一观点,但这一观点尚显粗略,笔者认为,工资谈判是否成功、生产者所处的市场地位,以及由此决定的加价行为是预期传导的关键两环。

首先。工会组织通过工资谈判提出增加工资的要求是否会被生产者所接受则存在一个背景问题,即劳动力市场问题。若劳动力市场供给较为充裕,失业率较高时,生产者具有较多的选择权,工会组织不会冒然提出增加工资的要求,即使提出要求,也会因为“底气”不足而达不到目的。这种情况下,工人预期并不能传导至实际通胀。若劳动力市场供给较为紧张,失业率较低时,工资谈判的筹码会更多地倾向于工人一方。

其次,工资谈判成功后,具体有多大程度的预期会传导至实际通胀还取决于生产者的市场地位,以及由此派生的加价程度。我们假定生产者的通胀预期为a%,工人通胀预期为b%。而且需要强调的一个常识是,作为人工成本的工资只是成本的一部分,在其他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增加6%工资并不等于增加了b%的成本,成本增幅要小于b%。当工人提出增加6%工资时,竞争厂商则迫于成本压力而加价,幅度低于b%,若a%

三、我国通货膨胀预期的现状分析

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公众预期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而且正在从不成熟、非主动向成熟、主动方向发展。改革之初,国有企业数量仍然占据较大比例,市场刚刚开始发育,市场竞争机制尚未形成,市场价格尚处于“官定”阶段,不仅是企业经营者还是劳动者对通货膨胀基本无预期或者较少有预期。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机制的不断完善,市场愈发活跃,竞争愈加激烈,企业和个人也愈发感觉到市场价格的波动性,至此公众预期开始逐渐形成。但是,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公众预期仍处于发展、形成阶段,主要特点如下:

(一)适应性预期显著,理性预期成分较少

纵观30年改革发展,我国公众预期带有显著的适应性特点。即后向性,如农民种粮往往根据上年销售情况决定今年种植计划,一些企业受上年原材料上涨影响而囤积原材料以备来年生产等等,都是适应性预期的体现。但是,这些预期只是依靠过去的信息来推断未来情况,从而缺乏一定的理性,如农民因上年销路好而增加今年生产计划,导致今年滞销,农产品价格呈现显著的周期性波动,这就充分暴露出适应性预期的弱点。而且从中也可以看出近期价格上涨对预期作用较强,较远期的价格变动对当期预期作用逐渐减弱,正如20世纪80年代末的通货膨胀到90年代末期已经渐渐被人们所遗忘。

(二)公众预期基础薄弱,稳定性差

公众对经济常识及运行情况的了解程度是决定通货膨胀预期的重要因素之一,反观我国实际情况,公众对经济常识掌握程度明显比其他国家要低。公众对一些诸如gdp、cpi等经济指标含义知之甚少,尤其是对cpi指标存在误解,由于官方公布的cpi为同比数据,而公众往往会将本月cpi上涨理解为“本月价格又上涨了”,从而不断调整预期,这体现出我国公众预期基础薄弱,且稳定性差。这一方面与我国公众缺乏主动掌握相关常识、获取信息的意愿或能力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政府对公众的经济常识普及程度较低有关。

(三)工资谈判相对缺位,预期传导渠道堵塞

工资谈判是通货膨胀预期影响实际通胀的主要渠道,但我国工资谈判在大多数非公企业中尚处于缺位状态。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劳动力市场供给较为充裕,企业经营者有较大的选择范围,工人和雇员缺乏要求提高工资待遇的“筹码”;另一方面,大多数非公企业的工会组织不健全,缺乏强有力的谈判机制,尚不能充分反映职工意愿。正是由于这两方面原因,工资谈判在我国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也就堵塞了预期传导,从而使工人预期无法向实际通胀传导,而更多地是生产经营者的预期占主导地位。

四、通胀预期下我国货币政策走向路径探讨

虽然我国公众预期受以上三个特点影响尚不成熟,但公众预期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作用不可低估。因此,中央银行必须高度关注通胀预期及其发展,从而及时调整货币政策方向。基于此,笔者认为,我国货币政策走向应遵循如下路径:

(一)短期内遵循多目标制

由于我国尚处于经济转型发展阶段,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等目标都是政府必须兼顾的,货币政策理所当然要承担一部分调控任务。短期内,我国货币政策实行多目标制存在一定的客观基础。按照费尔普斯的观点,短期内并非通货膨胀本身而是实际通货膨胀与预期通货膨胀之间的差异决定了失业水平,政策制定者通过制定意料之外的通胀率来实现对失业率等实际经济指标的调控。而我国央行并不需要刻意制造意料之外的通胀率而“愚弄”公众,因为我国公众预期尤其是理性预期尚不成熟,公众通胀预期与实际通胀之间客观就已存在差异,无需可以制造,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就奠定了中央银行实行多目标的可能性,央行恰恰可以利用这种天然时机,在一定的通胀率范围内实施多种货币政策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

通货膨胀的优缺点范文1篇6

[关键词]通货膨胀宏观调控对策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及由来

通货膨胀是指所有社会商品和劳务的一般价格水平或平均价格水平的持续上升。在通货膨胀时期,单位货币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呈持续下降局面。因此,通货膨胀的发生必然伴随着通货紧缩的存在。根据通货膨胀的程度不同,人们把通货膨胀划分为以下三种:(1)温和的通货膨胀;(2)急剧的通货膨胀;(3)恶性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21世纪初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形成以后的产物。在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条件下,货币本身没有价值,可以无限发行,从而为通货膨胀的产生打开了大门。只要货币供应量超过了社会商品量,通货膨胀就发生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教授认为通货膨胀无论在何时何地发生,都是一种货币现象。

二、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

1.从根本上说中国式的通货膨胀同样是一种货币现象,它先由两大资产价格上涨(楼市与股市),然后传导到食品价格上涨并引致全面通货膨胀。中国式的通货膨胀是由货币过多引起的,但并非过多的货币会平均式地同时流向各个行业导致各种商品的物价同时等幅度地全面上涨,而是过多的货币先流入强势部门或行业(比如房地产),然后由这些行业去投资或消费来推高商品或服务的物价水平。于是,关联行业价格上涨,收入增加,从而使这些关联行业又增加投资或消费,再对这些行业需要的产品价格产生影响。最后价格上涨才传到整个经济薄弱的环节农产品及食品的价格上。正如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罗斯巴德所说的,一旦这些最弱势部门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也就标志着全面的通货膨胀开始形成。

2.对外贸易顺差连年大幅增长,年平均增长率近50%,对外贸易的不平衡不断加剧,不断增长的对外贸易顺差在我国现行外汇政策下最终以人民币的形式进入了国内流通领域,不断加剧的对外贸易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当前我国货币供应过剩,导致了当前我国流动领域中的货币供应量超过了实际需求,货币供给过多,必然产生需求拉动型通胀。2008年上半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均超过经济增速,虽然是好事,但在当前CPI涨幅加速的情况下,居民收入增长超过经济增长,也会成为形成需求拉动型通胀的因素,引发了通货膨胀的发生。

3.从成本推动层面看,国际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带动消费价格上涨。近年来,国际能源价格猛增,导致商品的生产成本增高。国际石油价格等其他能源价格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并通过进出口贸易传导到国内市场。我国约40%的国际石油依存度必然导致石油类产品价格到国内商品价格传导的速度更快。但是,到目前为止,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压力还不是非常明显。一方面,我国对能源和部分初级产品的价格管制,使得能源进口价格的增长不会立刻反映到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另一方面,企业需要对过剩产品进行消化,这使得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的增长不会立刻反映到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上来。

三、应对当前通货膨胀的对策

1.控制货币供应量。由于通货膨胀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过多,因此,治理通货膨胀一个最基本的对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稳定币值以稳定物价。而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必须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投放,保持适度的信贷规模,由中央银行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灵活有效地调控货币信用总量,将货币供应量控制在与客观需求量相适应的水平上。

2.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治理通货膨胀仅仅控制货币供应量是不够的,还必须根据各次通货膨胀深层原因对症下药。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是关键。各国对于社会总需求的调节和控制,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是大力压缩财政支出,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坚持收支平衡,不搞赤字财政。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采取紧缩信贷,控制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应总量的措施。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配合,综合治理通货膨胀,两条很重要的途径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控制消费过快增长,以此来实现控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3.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在控制需求的同时,还必须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一般来说,增加有效供给的主要手段是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投人产出的比例,同时,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支持短缺商品的生产。

4.对外经济政策。一般来说,我国的国内的通货膨胀与其国际收支状况具有相互推拉的作用。在各国都出现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我国必须采取适当的对外经济政策,以减轻国际收支失衡对国内物价的不利影响,并阻止国外通货膨胀的输入。这方面的措施主要有:(1)实行浮动汇率。由于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我国货币对外汇汇率的升降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2)与各国在贸易和金融领域采取协调措施,如与各国加强协作,共同采取控制各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改善国际金融制度,以及其他反通货膨胀的措施,以制止世界性通货膨胀的蔓延,等等。

四、结论

总之,通货膨胀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经济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根据原因采取不同的治理对策,对症下药。这种对症下药,并不是简单地根据原因分析一一对应,也不能机械僵化地照搬别人或自己以往的经验。而且对症下药也要以某一方案为主或优先,同时结合其他治理方案综合进行。也就是说,治理通货膨胀是一项系统工程,各治理方案相互配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谢平廖强:当代货币政策理论的新进展中国金融理论前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通货膨胀的优缺点范文篇7

摘要:本文概括了货币政策规则思想的发展历程,着重分析了工具规则中的泰勒规则和目标规则中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度,据此对我国的货币政策规则进行了简要的评价并给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规则;泰勒规则;通货膨胀目标制

一、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货币政策的实践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西兰在1990年成为第一个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度的国家,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了此行列。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一种货币政策规则,即货币当局设定货币政策工具的系统性的行为方式。与规则相对应的是相机抉择,弗里德曼(1948)认为滞后效应可能会令相机抉择的反周期政策导致经济出现不稳定的现象;巴罗和戈登(1983)则通过引入理性预期,认为实行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并不能使实际产出增高,反而会导致通货膨胀率的升高。

国内学者对于货币政策理论的发展也做了很多研究。卞志村、毛泽盛(2005)对货币政策的历史进行了系统的回顾,从金本位制时代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直到近十几年来逐渐盛行的通货膨胀目标制都有所介绍。张勇、李政军等(2014)则从利率双轨制的角度对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我国实施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显然,在分析我国的货币政策规则及应用之前,首先要对货币政策理论尤其是通货膨胀目标制度做一个总结。

二、货币政策规则的回顾

在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货币当局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进而对产出和通货膨胀产生影响。利率就是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当价格高于目标水平时就提高利率,反之亦然。弗里德曼(1960)提出了固定货币增长率规则,是典型的货币主义观点。泰勒规则也是一种工具规则,即直接规定政策工具的货币政策制定方式。经典的泰勒规则可以表示为:

it=πt+i*+0.5(πt-π*)+0.5yt

其中,it是名义利率,πt是预期通货膨胀率,i*是均衡实际利率,π*是目标通货膨胀率,yt是实际产出偏离目标水平的百分比。这意味着货币当局应该根据均衡实际利率、当期的产出缺口以及当期通胀与目标水平的偏差三个变量来对利率进行调整。

尽管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的变化趋势与泰勒规则有极高的拟合度,一些学者仍然提出了质疑,由于货币政策对产出的影响具有滞后性,因此根据当期的通胀和产出对利率进行调整并不恰当。之后,又有学者进一步扩展了泰勒规则。但是,他们仍假定货币当局的最终目标是把通胀和产出稳定在目标范围内,且短期利率仍是实现该目标的政策工具。因此并未能够真正解决对滞后性、产出缺口测算方式等的质疑。

三、通货膨胀目标制度

1990年11月,新西兰联邦储备银行提出通货膨胀目标,成为第一个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度的货币当局。直观上,通货膨胀的目标比较简单,而且公开透明,如果货币当局能够做到言行如一并充分说明其所做的决策,这一货币政策规则就能使中央银行与私人部门进行良好互动。因此,通货膨胀目标制很快就传播到越来越多的国家,表1给出了部分国家实施该货币政策规则的效果。

斯文森(1999)假定货币当局进行政策操作的依据是损失函数的最小化,认为中央银行在稳定通货膨胀的同时也在尽力维护产出水平的稳定,是一种较为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规则,而且它也可以选择以利率为工具。与泰勒规则相比,通货膨胀目标制具有更加坚实的微观基础,假定货币当局的行为与经济个体类似,都是追求最优化的行为;此外,其分析框架中还可以包含具体的冲击变量,更加符合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实践。

四、货币政策规则在我国的应用

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在初期,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具有明显的相机抉择的特点。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开始实行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着力提高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协调经济平稳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目标,从适度宽松平稳过渡到稳健的货币政策,并适时适度预调微调。

当前我国仍处于经济转型期,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简单套用最优货币政策规则的理论,而应该去分析这些理论对我们的货币政策实践的借鉴意义。面对当前国内外经济的复杂情况,货币当局需要选择合适的货币政策工具力争实现平稳过渡。

五、政策建议

首先,要敢于放权,进一步增强货币当局的独立性。这可以将短期内政治干预的影响降至最小,并有助于培养中央银行的责任感。

其次,确定具体、有效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由于货币政策的传导时滞一般比较长,货币当局应该根据对目标值的偏离情况及时地对货币政策工具进行适当的调整,避免或减少短期冲击的影响。

最后,还要加大货币政策的透明度。货币当局在通货膨胀报告时,多倾听民意,允许公众参与讨论,并在报告中预先公布通货膨胀的目标区间,定期对通货膨胀进行预测。这样可以提高货币当局及货币政策的可信度,有助于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勇,李政军,龚六堂.利率双轨制、金融改革与最优货币政策[J].经济研究,2014.10

[2]张广现.最优货币政策规则:理论及其应用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24-31

通货膨胀的优缺点范文篇8

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中央银行偶尔干预外汇市场,但不捍卫任何确定的平价,干预的频率根据汇率目标而定。有管理的浮动汇率的优点是避免了汇率的过分波动,缺点是央行行为缺乏透明度,而且这种干预的效果还可能是负面的。

在一个区间内浮动(目标区)汇率。名义汇率允许在一个区间内自由浮动,这个区间的中心是一个固定汇率,这个固定汇率要么盯住一种货币,要么盯住一篮子货币。中心汇率又称为基础均衡汇率,即期汇率围绕这一基础均衡汇率波动,波动幅度有上下限限制。这种汇率制度的优点是汇率波动区间和中心点有助于引导公众预期,缺点是易于受到投机者冲击。

爬行区间汇率。汇率在一个区间内波动,中心平价随时间而改变。中心平价的爬行可以按照两个原则进行,一个是回顾性爬行,另一个是前瞻性爬行。这一汇率制度可以使高通胀国家采用区间调整的汇率而不必调整中心平价,缺点是回顾性爬行可能引入通货膨胀惯性,而前瞻性爬行则可能产生汇率高估,引来货币投机。

爬行盯住汇率。在高通货膨胀国家,盯住汇率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小幅贬值重新确定,而这种调整可以是每周一次的。爬行盯住汇率的缺点是如果得不到财政政策和收入政策的支持很难维持,而通胀率指数化的汇率带来了通货膨胀惯性,可能使汇率失去名义锚的作用。

固定但可调整的汇率或可调整盯住汇率。名义汇率是固定的,但货币当局并没有维持一个固定平价的义务,对平价的调整成为一项强有力的政策工具。这是上个世纪最流行的汇率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采用这种制度。这种制度下,汇率的调整(贬值)常常是突如其来的,带来了汇率的不确定性和通货膨胀压力。

通货膨胀的优缺点范文篇9

关键词:货币政策;通货膨胀目标制;货币中性论

中图分类号:F82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894(2008)03-0057-04

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货币政策实践出现了一个重要变化――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兴起。自1990年3月新西兰率先采用以来,已先后有加拿大、英国、墨西哥等20余国采用了该政策,并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此外,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一些非采用国(例如美国、日本等)对它的讨论一直是经济学界以及经济政策界的热点之一。近年来,在对我国货币政策框架的前瞻性研讨中,它也正逐渐为人所瞩目。本文拟对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理论和政策实践进行一些探讨,并考虑它对我国货币政策前瞻性设计以及现阶段防止明显通胀的启示。

一、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内涵

作为一种货币政策框架,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基本含义是:货币当局明确以物价稳定为首要目标,并公布通货膨胀率的目标值,同时,通过一定的方法预测通货膨胀的未来走势,将此预测与已经明确宣布的通货膨胀的控制目标相比较,并进行相应的货币政策操作使得届时的通货膨胀率落在目标区内。各采用国在具体操作上当然不尽相同,但均具有以下3特点:(1)中央银行明确地设定并公布通货膨胀率的控制目标,(2)该目标的实现为中央银行的优先任务,因此,“经济成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的均衡”为次元目标;(3)对于目标的实现与否、变更等,中央银行负有信息披露的责任,以期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以及信誉度。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一种货币政策框架呢?其根本原因在于上世纪90年代以后,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所主张的“货币中性论”在经济学界、经济政策界日益被认同,即货币从长期来看是中性的,货币供给的变动只会对物价水平有持久的影响,而对产出、就业等实际变量不会产生长久的影响。而一个高水平、易变的通货膨胀,将降低价格信号的准确性、扭曲资源的优化配置机制,从而阻碍经济的良好发展。因此,根据货币中性理论,货币政策的目标指向增加产出、提高就业是没有意义的,保持较低的、稳定的通货膨胀才是合理的,它有利于促进经济的中长期良好发展。

但是,货币从短期来看又不是中性的,货币政策的缓和对产出的提高、失业率的下降具有短期效果。所以,货币当局会不时地受到来自于政府、相关部门、产业界等各方面的压力,不得不违心地进行政策的缓和。那么,如何使中央银行能有效地抵御这些压力呢?这一客观需求促使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诞生。因为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通货膨胀控制目标的明确公布,以及货币政策透明度的提高都将有助于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强化,进而使中央银行能有效地抵御这些压力。

二、5个早期采用国的政策实践及评价

以下以90年代初期最早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5个工业国(新西兰、加拿大、英国、瑞典、澳大利亚)为对象,简括地介绍并评价这5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政策实践。

15国政策实践的共同点

(1)以CPI(或核心CPI)为通货膨胀的衡量指标,控制目标值为年率2~3%。

(2)在通货膨胀目标制采用后,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得到了普遍提高(特别是新西兰和英国为此特意调整了各自的《中央银行法》),它们在货币政策操作时拥有相当大的自。

(3)政策运行中,同时注重对产出等的影响,即各国采用的是一种“有弹性”、“灵活”的制度框架,中央银行在维持中长期价格稳定的目标内,灵活地应对经济形势的变化,在经济面临冲击时对政策进行相应的短期调整、允许目标发生短期偏离。按照Svensson(1997)等人的观点,一种“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中心思想就是“锚住”通货膨胀预期、降低通货膨胀的波动,而且,正是这种灵活性又可以同时稳定产出。

(4)在实践中,它们十分注意政策的信息披露和政策的透明性。

(5)在实际操作面上,它们均建立了预测通胀的模型,而且利用通胀预测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在实践中,它们都利用短期利率作为主要操作指标,并依赖发达的金融市场来影响长期利率等变量的改变,进而影响总需求、物价等宏观经济变量。

2评价首先,我们看一下通货膨胀目标制采用前、后通货膨胀率的变化,表l为这5国采用前10年以及采用后至2005年末的年平均通胀率及其波动(用标准差反映)情况。可以看到,各国的通胀率在采用后大幅下降,同时,通货膨胀波动也急剧缩小。

当然,20世纪90年代是一个世界性通胀率由高到低的年代,许多非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也有着相同的经历,因此似乎无法简单地就此判断上述5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采用与之后良好的通货膨胀表现之间的因果关系。

但是,上述5国中的英国、瑞典有着收益率与通胀率连动的国债市场,将它与一般的国债市场相比可以计算出预期通胀率。两国的记录显示,通货膨胀目标制采用后经过2~3年的过渡、这一货币政策的公信度为公众所认可后,预期通胀率开始下降,并且之后保持着稳定。这一事实表明,通货膨胀目标制对降低预期通胀率、治理通货膨胀以及之后的物价稳定具有有益的影响。

第二,对产出的影响。企业和个人在做出涉及未来的实业投资、金融投资的决策和规划时,必然预测未来的通货膨胀情况。经济理论和以往的经验显示,高通货膨胀往往伴随着较大的物价水平波动,它增加了相对价格和未来价格水平的不确定性,阻碍经济主体的投资规划和决策,从而对产出的稳定增长产生负影响。由于通货膨胀目标制对中长期的通货膨胀预期提供了一个比较清晰可靠的路径,减少了不确定性通胀的冲击和由此带来的成本,因此,它将为缩小产出的振荡幅度、促进经济的中长期良好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虽然目前为止的实证分析对此尚没完全一致的结论,但表2显示:此5国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后,GDP增长速度加快的同时其波动(用标准差反映)明显缩小(新西兰除外),表明通货膨胀目标制对缩小产出的振荡幅度、进而促进经济的中长期良好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第三,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与信誉度得到了提高。除定期出版《通货膨胀报告》(一般为季刊)外,中央银行还通过官方网页、行长等高级官员不定时的演讲、记者招待会、接受专访等方式(英国、瑞典两国,事后还公布货币政策委员会议的备忘录),分析经济运行情况、讨论与通货膨胀关系密切的金融和经济变量、并预测通货膨胀的前景等等。政策透明度的提高,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公众对货币政策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公众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绩效进行评价和监督。

综上所述,以上的分析结果表明: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行对这5国经济具有积极影响。它有利于“锚住”通货膨胀预期、降低通货膨胀的变动率,而一个清晰可靠的通货膨胀预期路径将有助

于减少企业和消费者进行投资、消费决策和规划时所面临的不确定性,有利于经济的长期发展。当然,90年代以来,几乎所有工业化国家的宏观经济表现都有改善,都呈现出了低通胀、增长稳定的态势,这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认通货膨胀目标制这一重要因素的贡献。

三、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通过对中长期通货膨胀率“名义锚”的设定,通货膨胀目标制在引导公众、市场预期的简易性和大众化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将会使人们对未来的物价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预期,从而简化经济主体的经济决策模型,并鼓励他们进行长期性的经济决策,这样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并且,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可以增强中央银行的责任感,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为衡量中央银行的业绩提供了一个相对严格的量化标准,从而也就有利于货币政策的制度化。因此,可以认为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一种理想的制度安排。

但是,通货膨胀目标制并不是可以“放之四海”的灵丹妙药,其适用性要求一定的前提条件。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央行没有维持其他变量尤其是汇率目标的义务、较高的预测通胀率的能力、顺畅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保证这一制度安排有效运转的基本前提条件。通观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5国,中央银行已经具备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性货币政策,并且它具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和健全的银行体系,利率、汇率由市场决定,具备了良好的货币政策传导环境;同时它们皆建立了一个科学的通货膨胀预测模型。与其相比较,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现阶段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我国尚缺乏可行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货币政策目标的不明确。《中国人民银行法》阐述我国目前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从字面上看是单一目标制,但在实际操作中,经济增长、汇率稳定都居于重要位置。而货币政策目标的不明确使得货币政策操作容易偏离价格稳定的目标。

(2)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较弱。《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就年度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重要事项作出的决定,报国务院批准后实行”,由于政府与中央银行的政策目标并非完全一致,所以在两者的目标发生冲突时缺乏独立性的中央银行可能会屈从于政府从而无法完成既定的通货膨胀目标。

(3)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不畅。中国目前并不是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体,金融体制仍旧处于政府计划管理向市场转型的过程,利率、汇率尚未市场化,不能真实反映市场状况。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工具,在我国尚未实现市场化,货币需求和投资的利率弹性都非常小,利率的高低不能反映市场需求,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不畅。同时,由于我国目前汇率的形成处于向一个“合理的、灵活”的汇率形成机制的过渡阶段,中央银行的外汇干预必然引起基础货币的扩张或收缩,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进而对价格水平产生不利影响。

(4)人民银行是否具备较强的预测通胀率的能力?从货币政策操作到影响通货膨胀率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滞,我国又正处于不断改革之中,经济现象错综复杂、各方面的差异较大,因此更加大了准确预测通胀率的难度,用计量模型来反映如此庞大的一个经济体运行规律并模拟其未来的运行轨迹难度很大。

通货膨胀的优缺点范文

[关键词]一般均衡条件;货币最优供给数量;利率规则;DSGE模型;时间不一致性

一、引言

公共物品的最优供给数量由Samuelson规则决定。Samuelson规则所要表达的就是每个家庭对于某一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边际替代率之和等于该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边际转换率。每一个家庭对于某一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边际替代率可以被看成是该家庭用私人物品衡量的消费该公共物品所带来的边际收益,而这一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边际转换率可以被看成是整个社会用私人物品来衡量的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所以每个家庭对于某一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边际替代率之和等于该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边际转换率,其实就是每个家庭对于某一公共物品消费的边际收益之和等于该公共物品提供的边际成本,即整个社会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在这种情形下,笔者认为公共物品的供给数量达到了最优。

货币是一类特殊的公共物品。货币之所以被称之为公共物品,主要是指货币一旦被提供就同时提供了一种货币制度,从而方便了人们的交易,使人们更容易购买产品。传统公共物品的供给数量是由其给人们带来的直接社会边际收益和社会边际成本决定的。货币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物品。并不可以提供给人们直接的效用,而是通过影响产出和物价水平来改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或损失水平。当货币被提供以后,多生产一单位货币边际成本几近于零。换言之,如果仅从生产货币的生产成本而言,货币的供应量可以是无限的。为了限制货币数量,就需要设定一个社会的最优货币供应量标准。根据Kydland和Prescott的理论,货币最优供给数量是由社会福利最大化水平或社会损失最小化水平决定的。该理论假设,社会损失函数通常是产出水平和通货膨胀率的二次函数,且通货膨胀带来的边际捌失随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而上升。此时,政策制定者将通过某种方法来维持低且稳定的通货膨胀率。并且最小化产出与某个平滑趋势之间的离差。这种方法被认为是最优货币政策,现在比较公认的方法是通过建立一个利率规则来实现这一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我们在DSGE模型基础上,使用动态优化方法对各经济参与者在不确定条件下的行为决策进行刻画,得到各经济参与者在技术约束和需求约束等条件下的最优行为方程,进而讨论各行为方程与各市场的均衡l件所构成的在不确定条件下的一阶条件,以此得出货币最优供给数量的确定标准。其次,利用中国经济的真实数据模拟经济受到外部冲击时的运行轨迹,验证命题:如果中央银行设立一个合理的利率规则,即名义利率对通货膨胀率和产出水平的反应规则,那么经济在受到外部冲击后会逐渐收敛于稳态。

我们将按照两个角度来整合现有理论。

第一个角度主要涉及利率规则。Taylor建立最具代表性的利率规则,认为实际利率是许多影响通货膨胀和实际产量的因素中唯一可与通货膨胀和实际产量具有长期稳定关系的变量。中央银行的主要政策工具应该是实际利率。在Taylor的基础上,Clarida等把美国的货币政策以1979年为分界点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引人预期通货膨胀因素对利率规则进行研究发现,前一阶段的货币政策效果比不上后一阶段,并且两阶段的区别主要是在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在前一阶段,美联储主要采取适应性货币政策,通过保持名义利率不变来降低人们的预期通货膨胀率。此时,一旦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这一政策实际上等同于下调了实际利率,使得经济运行发生波动。在后一阶段,美联储一旦意识到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就会相应地提高短期实际利率来维持中长期的实际均衡利率水平。

传统的真实经济周期模型虽然具有形式上的优美性,但其在拟合现实经济时往往存在巨大缺陷。这使得经济学家们不得不考虑将某种价格粘性或工资粘性引入一般均衡模型,这种方法构成了如今流行的DSGE模型的基石。Orphanides和Williams认为建立在理性预期和名义价格粘性基础上的DSGE模型从一般均衡理论出发,利用最优化方法推导出各经济参与者的跨期最优化条件,其得到的最优行为方程具有较强的微观基础并且表现出前瞻性特点,逐步成为近年来研究最优货币政策的重要框架。SuhE63利用金融加速机制下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研究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的关系,其研究结果表明。最优货币政策主要是以稳定通货膨胀为目标,最优宏观审慎政策主要是以稳定信贷为目标。当国家经济受到金融冲击时,宏观审慎政策的使用具有较为明显的福利增进效果。

国内学者在DSGE模型基础上使用利率规则拟合中国经济数据集中起始于20世纪初。如今已经取得了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谢平和罗雄使用1992-2001年中国季度数据对利率规则进行实证分析,检验了利率规则在中国的适用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利率规则可以非常好地拟合中国货币政策的实际运行。因而认为利率规则可以被用来评价中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刘斌认为尽管传统的经济计量模型目前仍旧是中央银行的一个主要分析和预测工具,但DSGE模型所具有的显性建模框架、理论一致性、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的完美结合以及长短期分析的有机结合等特性日益受到中央银行的青睐。而且计算机计算速度的大幅上升及贝叶斯估计方法的不断改进使DSGE模型作为工具分析经济问题变得更加广泛和深入。王爱俭和王Z怡认为以价格稳定为目标的货币政策并不能保证金融稳定运行,因而在实践中需要引人宏观审慎政策以保持金融系统的稳定。由于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并不完全独立,所以政策制定者需要首先确定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卞志村和高洁超利用动态数值模拟计算不同货币政策目标制下实际经济相对于均衡水平的偏离程度以及相应的均值与波动水平,以此选择中国最优货币政策框架。他们研究发现,灵活通货膨胀目标制与混合名义收入目标制都可以成为中国最优货币政策的实现方式,并且可以促进经济平稳协调发展。

第二个视角主要涉及货币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Kydland和Prescott认为拥有相机抉择权的中央银行一有机会就有可能做出短期中的最优决策,但在理性预期条件下,他们从机会主义行为中难以得到好处。因此,政策制定者的行为应该受到规则约束。那些由规则确定的政策一般是连贯的政策,可以确保政策制定者实现事先承诺解,虽然这个解并不是最优的可能解,但其总要比相机抉择解要好。Barro和Gordon在前者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研究,证明在相机抉择条件下,产出没有实现系统性上升。而社会却处于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水平。他们认为规则可以通过向人们提供稳定的通货膨胀预期来消除那些内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从而加强了货币政策的可信度。Barro在自己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重复博弈模型。模型假定存在对产和通货膨胀有不同偏好的政策制定者,而人们并不清楚政策制定者到底属于哪一种类型。他们只能利用政策制定者的行为来判断其类型,并依据贝叶斯法则来不断修正自己预先的判断。最终,其认为即便重复博弈是有限次数的,由于人们不清楚政策制定者的类型,所以政策制定者都可能通过不制造通货膨胀来获取一个好声誉。

近十几年来,学者们的研究重点逐渐转移到中央银行对人们通货膨胀预期的管理。Blinder认为货币政策可信度就是经济参与者相信政策制定者能够履行承诺,按照预先确定的计划执行,最终实现承诺的货币政策目标。一些学者认为如今政策制定者的货币政策执行理念逐渐从保持神秘性转变到愈发开放透明。通货膨胀预期管理成为中央银行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和执行货币政策的关键所在。campbell认为如果人们对政策制定者不信任,那么政策制定者对货币政策做出的承诺对人们就没有影响。政策制定者想要提高家庭当期和未来福利,就会违背其过去对于利率的承诺,当期的最优利率可能与过去承诺的利率并不相等。如果人们预期政策制定者在未来可能还会使用这种方式,那么承诺较低的利率将会不被人们信任,这就产生了时间不一致问题。

对于货币政策时间不一致问题,国内学者也进行了一些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谭旭东对政策时间不一致性理论模型进行修正来分析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认为中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与可信性紧密相连,随着货币政策可信性的不断提升,其有效性也会随之提升。因此,实行那种具有规则、透明度高并且连贯性强的货币政策,对于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李春吉利用中国通货膨胀率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季度数据检验中国货币政策时间不一致的存在性,认为国货币政策存在时间不一致性,中央银行迫于政府追求产出增长目标而采取的相机抉择货币政策会导致通货膨胀倾向,而由此导致的通货膨胀意外对实际产出的增长作用有限。

图1和图2的共同点是,图的左半部分都是用变量y表示的产出受到外部冲击后的运行轨迹,图的右半部分都是用变量fla表示的通货膨胀率受到外部冲击后的运行轨迹。除此之外,当模型受到一个正向技术冲击时,将导致产出在初期上升,其随后逐渐向稳态靠近。而且正向冲击会使通货膨胀率在初期下降,其随后逐渐向稳态靠近。图1和图2的区别是,当政策制定者赋予通货膨胀率较高的权重时,在受到同样大小的技术冲击后,产出初始偏离稳态的幅度下降不明显,但通货膨胀率偏离稳态的幅度大幅度下降。并且当政策制定者赋予通货膨胀率较高的权重时,产出和通货膨胀率回到稳态所需的时期数减少,从原先的14期下降到后来的11期左右。

其实,只要中央银行足够厌恶通货膨胀,就有可能有效率地供给货币。如果我们想要增加中央银行重视通货膨胀的程度,就需要增加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这样,中央银行能够更加专注于自己的职责,从而为稳定物价水平做出贡献。同时,如果我们想增加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就需要增加中央银行决策者的任期。这样,中央银行更有能力克服短期政治周期的缺陷。如美联储作为美国的中央银行。其从国会获得权利。由于美联储的决议不需要获得总统或立法机关的批准,并且它不接受国会拨款,其决策者的任期也超过总统与国会任期,所以美联储被认为是独立的中央银行。美联储的财政独立是由其较强的盈利能力保证的,这主要来源于其对国债的所有权。当然,美联储必须接受美国国会的监督,国会定期审查其活动并利用法令来改变它的一些职能。同时,美联储也必须在政府建立的宏观环境框架下履行其能。

五、结论

本文从公共物品的视角出发,将货币看做是一类特殊的公共物品。传统公共物品的最优供给数量由Samuelson规则决定,但是货币最优供给数量是由社会损失函数的最小化水平决定的。具体来说,就是货币的供给数量会影响到实际经济中的产出和通货膨胀率,进而影响到社会损失。因此,中央银行通过供给最优数量的货币来实现最小的社会损失。本文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

1.新的总需求曲线与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共同决定了整个市场的均衡

传统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利用IS-LM模型来解释现实世界的。但这种模型直接从总量角度出发研究经济问题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来说主要是缺乏微观经济基础。在20世纪80年代,真实经济周期模型逐渐成为研究经济波动理论的主要工具,但其拟合经济的效果与现实世界相去甚远。在这种情况下,学者们再一次将名义价格粘性引入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当我们放松传统经济学固定价格的假设时,预期通货膨胀或物价水平的变动都会使LM曲线发生变动,这使得传统模型的复杂程度大为提高。为克服这一问题,可以假设中央银行使用利率规则来执行货币政策,即中央银行将利率目标作为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率的函数。在通货膨胀率不变的条件下,中央银行的利率规则所确定的产出和利率之间的关系构成了MP曲线,其与新凯恩斯IS曲线共同决定了新的总需求曲线。新的总需求曲线再与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共同决定了整个市场的均衡。

通货膨胀的优缺点范文篇11

关键词:货币政策taylor规则中介目标

引言

货币政策行动通过利率途径对经济产生影响是凯恩斯学派的观点,关于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以及利率对宏观经济影响方面,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mccallum(1983)的实证研究认为利率是比货币总量更好的货币政策行为指标,因为利率吸收了货币总量预测能力(litterman&weiss,1985),friedman&kurrner(1992)通过var检验认为商业票据利率与三个月国库券的利差对真实收入的预测能力不仅高于货币总量,而且显著高于单独使用其中任何一个利率。这证明了包含长短期利率信息的收益率曲线作为中介指标的重要性。随后,taylor(1993)提出泰勒规则,认为在各种影响物价水平和经济增长率的因素中,真实利率是惟一能够与物价和经济增长保持长期稳定关系的变量。调整真实利率,应当成为货币当局的主要操作方式。

泰勒规则提出后,经济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部分是对实际货币政策进行理论概括,部分是对最优政策进行分析。taylor(1999),mccallum(2000)采用历史分析法分别使用美国、英国1962-1999年,日本1972-1998年经济数据,对泰勒规则进行了检验,认为规则信息(rulesmessages)比目标变量更明显依赖于指定的政策工具。clarida,galiandgertler(1997,2000)采用反应函数法对泰勒规则进行了检验,对两类国家g3(德国,日本,美国),e3(英国,法国,意大利)货币反映函数作了估计,得到在不确定情况下的通胀目标优于固定汇率目标的结论,并以此为一种手段为货币政策去获得一个名义锚(nominalanchor)。juddandrudebusch(1998),gerlachandschnabel(1999),nelson(2000)将历史分析法与反应函数法结合起来,在分析货币历史数据的基础上估算中央银行的反应函数。这些研究涉及到美联储,英格兰银行,日本银行,德意志联邦银行,以及欧洲中央银行等主要货币组织。levin,wielandandwilliams(1998)对美国数据进行仔细分析,得出联邦基金利率一阶差分对当期产出缺口、一年期平均通胀率及目标通胀率差值作出反应的规则,该规则在不确定情况下是稳健的,且一阶差分规则优于taylor(1993)规则。christianoandgust(1999)采用一些国家的经济数据检验了泰勒规则的操作特征,得到当通胀增加时,名义利率增加大于1:1,当产出相对于趋势变化时,利率没有作出相应变化的结论。lawrenceball(2000)建立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政策规则,通过在泰勒规则方程中添加汇率变量来决定利率,央行选择的政策工具是利率或货币条件指数。giannoniandwoodford(2002)将工资与价格粘性引入泰勒规则,并考察了新规则的稳健性。clarida,douglaslaxtonandpaolopesauti(2003)建立了一个简单ifb(inflation-forecast-based)规则,它不是依据直接均衡利率估计,而是对通货膨胀预期给予较大的权重,结果表明这种规则比通常的泰勒规则表现好。

国内学者谢平,罗雄(2002)运用历史分析法与反应函数法首次将

融界的“泰勒规则”(taylorrule,1993)。

taylor(1993)认为,政策规则不一定是政策工具的固定设定或一个机械的公式,规则型行为是系统地(而不是随机地)按照某一计划实施货币政策。taylor用一个简单的政策规则来说明政策的制定,即一般的“泰勒规则”,其模型表达式为:

其中:是中央银行用作工具或政策目标的短期名义利率,即在一天或一周内能够控制的利率;是长期均衡的实际利率;是最近期通货膨胀率的均值(预期通货膨胀率);是中央银行目标通货膨胀率;是产出缺口。taylor于1993年对美国1985-1992年的数据进行了检验,指定=2%,=2%,而是前四季度的平均通货膨胀率,潜在产出则由实际gdp的对数进行线性趋势拟合,于是模型变为:

他的研究发现:如果经济实现充分就业,即产出缺口,且通货膨胀率控制在目标值,即,则,经济可保持在稳定且持续增长的理想状态。如果通货膨胀率高于美联储目标一个百分点,利率就应当提高1.5个百分点;如果实际产出低于潜在产出一个百分点,则利率就应该降低0.5个百分点。这种规则与联邦货币政策实际操作拟合的很好。只有1987年,当美联储对股灾做出反应时,规则值与实际值有一个较大的差距。因而,可以说美联储的货币操作是按照泰勒规则来进行的。

泰勒规则具有明确的政策含义,即联邦基金名义利率要顺应通货膨胀率的变化,以保持实际均衡利率的稳定性。如果产出的增长率超过潜在水平,或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以及预期通货膨胀率超过目标通货膨胀率,则使实际利率偏离实际均衡利率,货币当局就应运用政策工具调节名义利率,使实际利率恢复到实际均衡利率。在泰勒规则的指导下,美国对其货币政策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实行利率平滑货币政策:货币当局以实际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并通过控制短期利率,使之沿同一方向逐步小幅变动,而只在经济运行情况变化时通过稍微改变利率的方向,给市场传达明确的政策信号,促使市场自动进行调整。

有关启示

在金融学领域中,一般把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归结为五个方面:高度就业、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市场稳定。但是,上述几个目标往往是有冲突的,货币政策不可能同时达到这几个目标,并且,货币政策对这几个目标的贡献度是不同的。目前,在国际经济学界已经形成了一个普遍的共识:即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应放在保持物价和金融市场稳定方面。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也分五种基本类型,即:汇率目标、货币总量目标、利率目标、通胀目标与隐性货币政策目标。

一般而言,货币政策操作方式中的所谓“规则”,是指在货币政策予以实施之前,事先确定并据以操作政策工具的程序或原则,如弗里德曼主张的“单一货币增长率规则”;“相机抉择”则指中央银行在操作政策工具过程中不受任何固定程序或原则的束缚,而是依据经济运行态势灵活取舍,以图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自从1984年

,避免随意性政策造成不必要的代价,又赋予了货币政策一定的灵活性、应变性,避免了政策僵化可能造成的损失。第三,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与利率弹性的增大,

参考文献:

通货膨胀的优缺点范文

【论文关键词】消费价格指数生产资料物价指数通货膨胀会计

2008年2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下简称cpi)同比上涨8.7%,继1月份cpi同比上涨7.1%创11年来cpi月度涨幅新高以后,又创新高。在刚过去的2007年,百姓最为关心的事情莫过于消费品价格的持续上涨。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7年期间各月份的cpi同比上涨平均为4.8%。物价攀升,再度成为社会各界的敏感话题。由于2006年谷物产量减少,而利用量增加,导致2007年上半年,所有谷物的国际价格均大幅上涨。与此同时,全球主要能源、原材料价格也在上涨,这进一步推动了消费品价格上扬。在需求强劲增长的拉动下,促使许多工厂几乎满负荷生产,进一步导致土地、劳动力、原材料等的价格上扬,并最终造成工业品价格上涨。目前企业界正在积极寻求对策应对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沉寂了多年的通货膨胀会计又被会计界重新给予高度的关注。下面笔者通过分析通货膨胀会计几种模式的优缺点,提出我国企业目前应怎样利用通货膨胀会计来规避通货膨胀带来的风险。

一、通货膨胀会计模式

目前通货膨胀会计模式主要有:历史成本/稳值货币会计,即调节价格水平的传统会计;现行价值会计,即现行成本会计;不变币值的现行价值会计,即调节价格水平的现行成本会计。

1.历史成本/稳值货币会计又称作一般物价水平会计模式。它仍采用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属性,而计量单位改用购买力相等的货币单位,目的在于消除一般物价水平变动对会计的影响。具体做法是通过采用一个适宜的物价变动指数把财务报表上各个项目的历史价格金额换算为不变价格金额。

它的主要优点:一是方法简便,只要将原历史成本会计所得的金额数据,按物价变动指数予以调整即可;二是可以比较不同时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使财务报表具有可比性;三是易于监督、管理,具有可比性的财务报表增强了可审性;四是有利于各方了解通货膨胀情况下企业财产的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决策;五是物价指数由物价部门制定,有一定的客观性。

它的主要缺点:一是指数不易选择,我国现行公告的是零售物价指数,不是生产资料物价指数,而且各地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不平衡,难以统一用一个物价指数来衡量;二是在不同行业或同一行业各类资产和负债对物价变动所受的影响是不同的,用同一物价指数不可能得到正确反映,甚至相关甚远;三是每个会计期末要进行调整才能增加其可比性,工作量较大。

2.现时成本/名义货币会计又叫公允价值会计,它采用公允价格为计量基础,改变了资产计量和收益确认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传统。这种会计模式要求对待资产的账面价值按现行成本予以调整,再计算出现有资产由于现行成本变动而产生的,尚未实现的利润或损失。

其主要优点:一是提供更为准确的会计信息。因为资产按现行重置成本计量,反映了个别物价变动的影响,较为接近企业资产的实际情况和实际的经营收益,有利于正确评估企业业绩;二是由于固定资产是按现行重置成本记账的,可以维护企业的正常生产能力,保证固定资产的更新资金不被通货膨胀所吞噬。编辑整理

其主要缺点:一是重置成本的确定需要大量物价资料和进行复杂的计算,当找不到市场公允价格时,只能估计或按物价指数计算,如计算不当,反而会使企业成本失实情况加剧,同时也加大了审计的难度;二是可比性差,各期的重置成本反映了资产在不同时期的现行价值,这些数据难以相互比较;三是没有考虑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化,由于不计算货币性项目的购买力损益,通货膨胀过高的时期,致使企业消耗掉的货币资金得不到完全补偿。

3.现时成本/稳值货币会计又叫不变币值的现行价值会计。它是不变币值会计和现行价值会计模式的结合。前者消除一般物价水平变动对会计的影响,后者消除特定物价水平变动对会计的影响,而这两种物价变动往往是同时存在的。从理论上看,将上述两种会计模式相结合得到现时成本/稳值货币会计,能解决物价变动带来的会计问题,最符合资本保值增值的要求。

主要优点:既能反映一般物价变动的影响,反映货币性项目的实际购买力,又能反映个别物价变动对会计的影响,确保企业维持现有生产经营的能力,使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更真实、准确,也有利于企业正确决策和经营目标的实现。

主要缺点:一是指数确定不易,主观性强,可比性差;二是工作量大,实物操作难度高,成本也很高。

二、通货膨胀会计的应用

现时成本/稳值货币会计模式相比之下,是目前比较完善的方法,但应用时还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我国采用的零售物价指数,应进一步换算为生产资料物价指数。计算物价指数应考虑企业所在地域因素,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发达地区、内陆地区和边缘落后地区的物价变动情况不一致,计算物价指数时应区别对待。

2.应注意科技进步因素,比如电子设备的加速折旧问题。

3.完善内部管理体系,使之与通货膨胀会计相适应,比如,普及会计电算化,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

4.努力克服实行通货膨胀会计带来的成本增加问题和由此产生的连锁反映。

由于各个企业千差万别、各有特点,很难选出一个通用的良方,这就要看企业财务工作者的业务水平、能力,会计主管需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来选用会计模式。另外会计人员还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多管齐下,从会计角度规避通货膨胀带来的风险。

参考文献: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关于上班玩手机的通告
  • 下一篇:简历模板软件的工程师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