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绿色交通发展现状范例(12篇)

时间: 2024-01-09 栏目:公文范文

绿色交通发展现状范文篇1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物流体系;研究与构建

随着生态环境污染、雾霾天气频发等各类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绿色物流体系的构建成为了当前我国物流运输行业改革任务的重中之重。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背景下,政府机关和物流企业必须积极开拓、勇于创新,构建新型绿色物流系统,提高运输工具的使用效率,降低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排放,为环境保护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低碳经济理论框架与实现路径

(一)低碳经济定义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运用新能源开发、技术创新、产业转型等各种手段,尽量减少石油、煤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

(二)低碳经济的目的与意义

低碳经济的核心目标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利用低碳能源、清洁能源和以及其他各种新型能源,发展低碳技术和节能技术,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构建低能耗、低污染的经济发展体系,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建立低碳型经济发展模式,能有效降低生态环境污染,完成我国政府制定的节能降耗要求,提高能源使用效益,建设生态文明,发展新兴工业,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有效解决日益严重的全球气候变暖、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等环境问题,全面改善人类生存环境。

(三)低碳经济的实现路径

为了全面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应当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减排目标纳入五年规划,向低碳经济转型。推行低碳经济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必须发动全社会力量开展通力合作,并通过政府部门的行政手段加以引导,建立健全法律监督机制,确保全社会步调一致,齐心协力使低碳经济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政府部门要学习和引进国际先进经验、方法,完善产业导入政策、土地使用和资金使用配套政策,建立系统的产业认证、产品认证、检测检验标准,运用先进的技术理论进行指导,加速完善人才培训。要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全面提高我国在低碳经济与技术方面的竞争力,在低碳产业生产中培育和创造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高碳改造、低碳升级、无碳代替的生产方向,做好节能减排、材料装备升级、技术工艺升级、新能源生产等各项工作。

二、绿色物流产生背景和实施策略

(一)绿色物流产生背景

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生态系统失衡、臭氧层破坏、资源枯竭、能源危机等各种环境问题使人们逐渐意识到了环境污染的可怕和环境保护的必要性,于是,绿色消费运动、绿色和平运动等在世界各国兴起,对绿色物流这一概念的提出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各国政府也针对环境保护事业制定了专门的政策法规,并组织各种力量对环保工作的开展进行监管,加大了相关投入,为绿色物流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脚步的逐渐加快,传统的关税壁垒渐渐淡出了经济贸易市场,而环境壁垒则成为了新的壁垒模式。国际通用的ISO14000要求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在经营生产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把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在这样环境壁垒的背景下,只有发展绿色物流才能满足国际经济贸易的环境友好性要求。

(二)绿色物流实施策略

由于受到传统的物流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的制约,许多物流企业忽视了长远利益和社会利益,使用掠夺式的经营方式,导致物流的可持续发展受到阻碍,因此,首先要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绿色物流的观念,让物流经营者转变思路,建立绿色物流可持续发展观。物流企业应当根据环保理念和环保目标,结合企业发展现状,制定绿色经营管理策略,选择绿色运输方式和绿色交通工具,合理规划配送网点、优化配送路线、提高载货率,使用少耗材、可回收、可再用的绿色包装,将分散加工转变为专业化的集中加工,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由于生产过程、废弃物产生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搜集、整理并利用绿色信息,及时对绿色物流手段和方法进行更新,进一步促进物流绿色化。政府部门和物流企业要积极开发新型绿色物流技术和手段,发展物流的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努力缩短与西方先进国家绿色物流技术之间的差距。

三、国外绿色物流体系借鉴

(一)日本绿色物流体系

1992年,日本公布了汽车二氧化氮排放限制法,在大城市的部分地区规定只准通行污染物排放量较低的货车。2001年,日本政府出台《新综合物流实施大纲》,强调通过利用可再生资源等手段降低物流交通工具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建立对环境友好的新型绿色物流体系。同时,日本政府还积极推行物流运输模式转换工作,大力提倡对环境负荷较小的铁路运输、干线运输和海上运输方式,实施《货物汽车运输事业法》、《货物托运事业法》,规范汽车运输行为,确定了五种允许企业使用的货车类型,构建高效合理的市内共同配送系统,利用补助金发放、政府津贴发放等手段促进货主与物流商之间的协同合作,降低环境负荷,进一步提高交通工具的使用效率。

(二)欧盟绿色物流体系

欧盟各国物流企业高度重视物流方式的环境友好性,尽量将交通运输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至最低,并实行了具有环保功能的物流解决方案。德国于2012年建立了生态物流体系,所有汽车制造商和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都参与其中,在产品始发地到终点客户的物流全过程严格按照相关环保法律控制包装品管理和废品管理,使用经久耐用的、具有环保性能的集装箱设备,严禁使用托盘、塑料包装等易造成环境污染的材料,提高纸张、木材、金属等材料的循环再利用率,降低温室气体排放。2008年,TNT物流集团在荷兰发起“行星与我”行动,计划至2025年集团物流车辆二氧化碳废气排放量减少一半。该行动倡导用电动车辆代替内燃机车辆,并主动要求政府部门、环保团体、社会公众对计划实行过程予以监督,提高集团物流工作的透明度。

(三)美国绿色物流体系

美国政府在全美境内建立了水、陆、空、铁立体交通运输网络,使用计算机管理软件、信息技术、自动化等多种手段管理全国范围内的物流交通运输工作,有效地降低了库存率和仓储费用,进而降低了物流成本投入。美国在各个港口实施“绿色港口”管理,对集装箱车辆以及其他货运汽车在港口码头的停留时间采取严格控制,降低物流作业的二氧化碳等废气排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在城市物流交通工具管理上,美国根据物流运输量选用相符合的配送汽车,对车辆进项专业化改造,配备了便于城市配送的专门设施和装备,提高运输效率。同时,美国政府制定了《国家运输科技发展战略》,提出应用先进的运输技术、配送系统和环保包装材料,全面落实绿色物流发展理念,打造绿色物流强国。

四、我国绿色物流体系构建

(一)我国物流业发展新要求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对物流行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高速增长的新要求;新兴工业化和产业转型的新要求;新型城镇化和消费模式升级的新要求;区域化协调发展与产业转移的新要求;创新驱动和科技革命的新要求;开放性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新要求;生态文明减少和节能降耗减排的新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政治整理的新要求。因此,物流业必须在创新协调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加强绿色物流模式的开发,完成去杠杆、去产能、降成本、去库存、补短板等五项关键任务,推动行业创新和提质增效。

(二)我国绿色物流体系构建策略

政府机关和环保部门要发动全社会树立绿色环保意识,鼓励企业运用绿色理念进行生产指导规划和产品结构改造,培养一线工人的绿色产品理念,使环保、生态、绿

色的理念深入人心。推行绿色物流经营模式,监督物流企业从环保角度制定绿色经营管理策略,做好各种运输方式的相互衔接,发挥整体效率和组合优势,建立高效的综合物流运输体系,合理、有效地利用车辆,减少车辆运行,提高配送效率。加强供货企业、物流企业合作,选择绿色运输策略,使用绿色包装,开展绿色流通加工,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电子信息平台建立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实行共同配送。加强对运营筹划人员及其他各类专业人员的培训管理,政府部门、物流企业、咨询机构、民办教育机构等要通力协作,采用多种形式的培训教育方式,培养具有绿色物流专业知识、跨学科综合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绿色物流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

(三)我国绿色物流方式应用现状

位于深圳的陆地方舟新能源电动车集团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围绕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全面推进转型发展,已拥有电动汽车第七代电驱动控制系统、高效变频电机驱动系统、新能源汽车整车控制系统三大核心技术和电池管理系统、车载充电系统等关键配套技术,2015年,该企业旗下多款车型入选《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这些车型具有环保、节能、高效的巨大优势,与多家快递企业开展了合作,有效解决了物流行业普遍存在的汽车尾气排放问题,降低了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生态环境污染。今年上半年,山东省淄博市将在高新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一站式的现代物流产业集群-齐鲁综合物流港,为多个高等级经济开发区企业提供物流供应链服务,并服务于当地化工、陶瓷、纺织、新材料等特色产业集群,与附近高速公路实行无缝对接。该综合物流港具有专线仓储区、通用仓储区、精品仓储区和综合配套区等四大功能区,以发展绿色物流、构建低碳循环经济理念为导向,建设集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基地、商贸流通发展基地、供应链服务发展基地、智慧物流社区为一体的功能布局,为我国的绿色物流体系构建指明了发展方向。

五、结语

在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越来越重的前提和趋势下,构建绿色物流体系势在必行,随着电子商务经济模式的逐渐扩大,我国的绿色物流面对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应当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物流理念和物流技术,进一步扩大绿色物流普及范围,将我国建成绿色物流强国。

参考文献:

[1]蒋卫华,赖盛中.物流产业发展新路径及其与经济增长互动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5,(34):39-40.

[2]徐鑫,姚志存,陈俊,张道升,朱俊国.低碳经济视角下安徽省农产品物流优化策略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5,(33):66-69,75.

[3]甘卫华,许颖,黄雯,王茹红.基于PCA和RSC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发展水平评价[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5,(6):132-142.

[4]范荣华.低碳背景下我国煤炭物流业发展现状与“绿色”路径选择[J].对外经贸实务,2015,(12):89-92.

[5]刘晓凤.低碳经济发展下美国物流业税收协同创新的制度环境研究———兼论啄食秩序理论[J].兰州学刊,2015,(11):189-196.

绿色交通发展现状范文篇2

关键词:绿色物流;第三方物流;港口物流

Abstract:Inrecentyears,astheimportantsignsofintellectualeconomy--modernlogisticsindustryisbecomingthefocusofglobaleconomyandneweconomicpointofgrowth.ThisarticlelooksattheWuhan--theJingzhouportlogisticsdevelopmentpresentsituation,basedonthecurrentsituationandthesuperiorinferiorityanalysis,putforwardtodevelopthethirdlogisticsandgreenlogisticsideas.

Keywords:greenlogistics;thirdpartylogistics;portlogistics

中图分类号:TU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1-0020-02

一,武汉、荆州港口物流发展现状及分析

(一)武汉、荆州港发展物流的现状

港口生产模式、组织机构单一。武汉、荆州在港口的装卸业务以及负责支线运输的中转业务中,能依靠交通部制定的质量标准和价格体系来指导市场,依赖内部计划调度来组织生产,但不能适应客户要求的变化。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及加工能力的增长,使水路运输原材料大幅度下降,半成品、成品、集约化运输大幅增长,后者的增长幅度小于原材料下降幅度,从而使港口特殊码头生产能力不足、件杂货码头功能闲置,港口结构的调整已经跟不上货物转型的要求,单一的港口生产模式和组织机构不能与现代货源市场变化同步,更不能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求。

优势分析

⑴良好的区位优势以及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

武汉处于我国经济地理中心,而物流业务是以中心城市为基点呈放射状向周边辐射,可形成最具经济的集散规模效应,所以,武汉地区发展现代物流业最有利于物流供应链一体化的运作。荆州与武汉毗邻,同处于核心地位,优势可见一斑。另外,武汉具备日益完善的物流运输网络:一是铁路。京广、京九、武九、汉丹四条铁路干线在武汉交汇,经铁路武汉可通达全国。二是水运。武汉借汉江、长江“九省通衢”。三是公路。以武汉为中心,沿国、省干道向外辐射,以各级公路联结县、乡、村。四是民航。武汉天河机场空运航线上百条,与国内57个大中城市和日本、韩国、香港、澳门相通,有24个航空公司参与营运,年货吞吐量4万吨。2007年沿江铁路的建成以及2009年三峡工程的完成使得万吨货轮可以从上海直达重庆,可以使长江的“黄金水道”的功能大大加强。在这方面,荆州虽不如武汉,但其成长也是不可小觑的,据了解,荆州港被纳入“十一五”国家一类水运口岸升格规划后,国家将按照有关规定,对口岸查验设施的建设给予补助。这将极大地促进荆州经济尤其是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有力地推动大通关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2)、以武汉阳逻港为例。

1.1阳逻港作为武汉新港的核心港区,具有发展物流产业的独特优势。

一是国家战略机遇优势,主要有“中部崛起”、“两型社会”、“武汉新港”建设和长江黄金水道等国家战略机遇,特别是武汉新港要实现“千万标箱、亿吨大港”的目标,必须以阳逻港为依托。这为阳逻港物流业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二是阳逻深水港综合优势,阳逻港是武汉新港和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的核心部分,是新兴现代化集装箱港区,是长江中上游第一深水良港,设计最高水位可达26.70米(黄海基准面,按抗御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考虑),设计最低水位9.03米(按保证枯水期水深可达7米考虑),所以,几乎不受长江四季水位变化的影响,可终年靠泊5000吨级普通型(兼顾10000吨级宽身浅底型)江海直达轮。另外,阳逻集装箱二港区开港运营,杨泗港即将搬迁至阳逻,使阳逻港区集装箱通过能力达到140万TEU,成为长江中上游最大的集装箱港口。如下图:

资料来源:武汉港务集团

资料来源:武汉港务集团

二,港口物流发展趋势及策略

(一)现代港口物流发展趋势和管理方法

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对物流企业而言,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有以下建议:

发展第三方物流,首先要创新观念,打破传统思想,借鉴国际先进物流管理思想,强化增值服务,与中小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具有中小企业物流特色的新思想和新方法。其次要创新组织,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借助中小企业数量大面广的特点。建立网络化物流新型组织。

2,要重视物流人才培养。加强物流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使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加快物流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造就一大批熟悉物流运作规律、并有开拓精神的人才队伍。同时,还要重视所有员工的物流知识和业务培训,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

对政府而言,要注重正确引导物流行业的发展,虽然资源配置、行业发展状况有市场自行调节,但政府制定严格健全的法律法规来正确的引导市场积极健康的发展也同等重要。

制定健全的法律法规,正确引导物流企业的发展,或在出现纠纷时,能公正合理的划分生产企业、物流企业、商家及消费者各自的责任,维护市场秩序,做到有法可依。

尽快建立规范的行业标准,实施行业自律,规范市场行为,使物流业务运作有规可循,同时努力克服条块分割的弊端,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促进第三方物流健康、有序发展。

(2)绿色物流的发展及管理方法

既要考虑正向物流环节的绿色化,又要考虑供应链上的逆向物流体系的绿色化。对于绿色物流的发展,有如下建议:

从物流企业方面来讲:

在一个物流体系中,供应商的成本绩效和运行状况对企业经济活动构成直接影响。因此在绿色供应物流中,应增加供应商选择和评价的环境指标。这就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出符合考察要求的指标和制度。

绿色运输管理。构建绿色物流的至关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运输,应从这几方面着手:1)合理配置配送中心,制定配送计划,提高运输效率以降低货损量和货运量。开展共同配送,减少污染,同时,减少重复运输,迂回运输,空驶等不利运输。

2),绿色流通加工管理。一方面变消费者分散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减少环境污染;另一方面是集中处理消费品加工中产生的边角废料,以减少消费者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废弃物污染。

致力于绿色物流技术的开发。我们的物流技术与绿色要求有较大的差距,如物流机械化方面、物流自动化方面、物流的信息化及网络化,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物流技术相比,大概有10年至20年的差距。

从政府方面讲:

绿色物流的实施还必须从政府约束的角度,对现有的物流体制强化管理。一些发达国家的政府非常重视制定政策法规,在宏观上对绿色物流进行管理和控制。他们制定了诸如污染发生源、限制交通量、控制交通流等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国外的环保法规种类很多,有些规定相当具体、严厉,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最新国际环境标志也已经颁布执行。所以,我们要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好的方法,并根据我国国情相结合,制定出更适合我过的管理法规。

政府在绿色物流发展的初期,怎样使绿色物流深入企业心,这就需要政府的宣传工作,同时在某些城市试点,试运行,让企业一步步认识到绿色物流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绿色交通发展现状范文篇3

1.1湖边水库的重要生态功能

厦门本岛绿化系统总体结构是:一区,一环,两轴,两片。一区即南部风景区;一环指环岛路滨海绿带;两轴为南北走向的福厦路与东西通道仙岳路这两条绿色走廊;两片指东部由湖边水库钟宅水库及虎仔山赤坡山观音山等形成的绿地和西部由员当湖狐尾山仙洞山,仙岳山等形成的绿地。它们通过道路带状绿地串联衔接形成点线、面、块有机结合的山水、山海、城市交融的本岛绿色系统。在厦门本岛东北部片区分区规划以及近期修编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湖边水库绿地性质主要为水潭保护地,是本岛东北部分区绿地结构“一绿心、四绿廊”中的绿心,其周边区域作为绿心的延伸,是生态敏感区域。

1.2湖边水库的土地利用现状

湖边水库现状建设用地主要包括后坑村、蔡塘村等村镇建设用地和分布于村镇间的乡镇企业用地,以及一些公共设施用地,未建设用地主要由大面积的果园、农田和菜地等组成。位于地块东倒的海拔136m的虎仔山植被也保存完好。水域主要由水库、鱼塘等组成。

规划总用地412hm2。其中水域面积为106.57hm2,约占总用地的25.87%;陆域面积总共为305.43hm2,占总用地的74.13%。在陆域中各项建设用地总共为131.24hm2,占总用地的31.85%;农田、山体等未建设用地总共为17419hm2,占总用地的42.28%。湖边水库总体上处于以生态用地(水体及农业用地)为主的待开发状态,开发建设的基础较好,有利于高起点的规划建设。

2规划研究重点

(1)为满足未来发展需要和湖边水库地区生态优化寻求新的平衡,处理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

(2)优化片区土地利用与功能配置确定湖边水库的水潭保护区和保护策略,确定适度的城市开发建设用地规模和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

(3)强调水,绿和湖边水库地区地形地貌等自然要素的突出作用,营造良好的城市绿色环境。

(4)通过湖边水库地区精心新颖的城市设计创造吸引人的城市环境面貌,提升城市形象。

3总体目标与发展定位

3.1规划目标与原则

湖边水库保护与利用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主要涉及区域—城市层面的自然生态条件及其特色的保护完善。水体,农田,开放绿地空间体系,重大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等诸多方面。整个规划设计基于生态优先的绿色规划设计思想,提出了如下规划目标与原则:

(1)深化并贯彻上一层次的相关规划对湖边水库功能定位,遵循整体优先和生态优先的准则,强调湖边水库建设开发中生态基础设施的先决性作用。

(2)湖边水库地区是厦门本岛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空间布局上要力求创造整体连贯而有效的自然开敞绿地系统,将湖边水库与市区及周边环境连接起来,构建一个人工系统与自然系统协调且科学合理的空间格局。

(3)湖边水库是厦门本岛的战备水源,其水质保护与防洪泄洪问题至关重要,应当处理好湖边水库地区开发与水质保护以及防洪泄洪的关系,充分考虑湖边水库地区的雨水排放和污水截流问题,以保证湖边水库的水体能够达到二级饮用水标准。

(4)加强湖边水库地区的城市设计,优化湖边水库的滨水景色和发展定位。精心处理好滨水地区整体性和特色的平衡,创造优美的滨水城市轮廓线与空间形态。

3.2空间发展模式的选择

总体规划将湖边水库地区定性为以生态保护为主的本源保护地,这决定了该地区发展的生态先导性、强度适宜性与建设所应具有的高品质特性。结合国际发展趋势和地区定位,本地区应以湖边水库的水潭保护以及水面绿地等生态涵养区域的保育为前提,以旅游休闲娱乐运动等设施的发展为带动,以适量的科技研发、商务办公、高尚居住的开发建设为主导,形成相对完备的总体发展战略。

在空间发展模式的选择上,如果按照一贯的开发模式,只沿城市主要干道带状发展而没有有效的发展控制,势必流于盲目发展的地步。因此,与以往城市新区开发以建设为主导的思路不同,规划设计选择了保护并优化自然生态为主组团式适度开发的发展结构。这样的安排可以保证湖边水库地区作为厦门本岛的战备本源地发挥出最佳效益,又可以实现新区建设的高起点与高品质,并为未来发展留有足够的弹性。

4保护与利用系统规划

4.1生态格网

4.1.1生态性连接

湖边水库绿地作为区域性生态斑块,其北面与钟宅湾和金山风景区相连,西南面与东芳山公园相临,东面为虎仔山风景区,处在几条潜在的生态廊道、水道与大型自然斑块的交汇点上,并且湖边水库是厦门本岛与海湾相连接的通道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区位。因此,在设计中应注意保持生物空间的畅通性。这种畅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滨水岸线大部分采用自然式,不宜使用大量的硬质护砌和台地,以保证水、陆生物自然过渡带的自然形态;第二,由南向北沿着滨水岸线有基本上连续的“绿带”和“生态斑块”相衔接,以保证从岛内深处向海湾口的整体生物流的流畅性。这两个畅通性的满足,可以大大提高景观生态连接度,为生物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运动条件。

4.1.2水潭保护与环境区划

依据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院编制的厦门市湖边水库保护范围规划,湖边水库的保护系统为三道防护带。第一道为环湖道防洪水位向外退50m(或再扩大些)的范围,即雨水排放,绿化防护带。第二道为库区自然汇集雨水地范围,包含了雨洪、污水排放系统。第三道为上游东山水库及湖边水库引水渠的修复整治,东南部污水直流干管整治建设溢洪道,下游钟宅湾堤坝适当加高加固。遵循这一保护原则,同时结合开发建设要求,对湖边水库作进一步区划,确定了四个分区,据此提出了不同的保护与开发强度要求:

(1)水源保护区。保护范围内,禁止设置排污口,严禁在水库内从事水产养殖、垂钓、炸鱼、电鱼、毒鱼或其他非法捕捞活动,严禁在库区内倾倒,堆放垃圾农家肥或其他污染水库的固体废弃物。

(2)生态保护区。保护区内只允许最低限度的建设,包括娱乐、开放空间、保护、旅游等功能,没有机动车交通。

(3)限制发展区。主要的生态景观区,密度较低,包括居住、研究、教育度假区、娱乐、开放空间、农业、旅游等功能,限制机动车交通。

(4)适度开发区。建设项目的主要集中区,根据交通方式的不同进行开发建设,密度较高,包括居住、商业、娱乐、开放空间和旅游等功能。

4.2功能布局

遵循保护性开发原则,根据产业和空间发展的要求,规划设计方案对土地利用的总体空间布局进行了细化。总体布局结构是以整体松散、局部集约为特征,以开敞空间为主组织不同功能发展组团。

生态森林公园:该地区以自然绿化为主,通过对地块内原有的工业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的整体改造,保持并修复生态系统,改善植被,加强绿化郁闭度,形成湖边水库地区一个低度开发,多种生物混合的自然区域。

体育休闲组团:对生态公园南面的现状山体进行保护恢复,开辟成以楔型生态绿地、小山和体育休闲等组成的城市开敞空间,在其中主要设置休闲类、不影响生态环境的体育项目,如篮、网、排球等运动项目。服务于周边居住区为主,并兼及全市,以弥补厦门本岛东北部地区体育设施不足的状况。

农业观光组团:结合原苗圃地块规划保留,延续农业的现有功能与形态。将该农业基地建设成为可持续农业的典型,形成一种保护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良性循环,同时也可以创造一种以农业为主体的旅游方式。这样不仅保持了一定的农业特征,维护了农耕的传统生活方式,也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研发居住综合组团:该组团以科技研发、综合服务、高尚居住作为主要功能,主要设置科技研发楼群,商务写字楼群以及一定的商业文化娱乐设施和高级住宅。开发建设总体以中低开发强度为主,建筑以多层为主,局部采用小高层和高层。

高尚住宅发展组团:在基地南倒原蔡塘村靠近吕岭路地段设置高尚居住区,住宅以3-5层为主,住宅造型采用活泼的坡屋顶形式,呈自由曲线布局,掩映于绿化中。

高级会议度假组团:靠近湖面的中心岛地块以2层以下的旅游度假村作为主要的开发项目,在滨水区放置2-3层的小型生态型会议中心,度假村和会议中心呈小体量分散式布局,融入自然生态之中。

社区商业服务发展组团:为周边地区的商业与社区服务等设施的配套,采用集约式发展模式。土地开发强度相对较高,开发适量商业配套商务及写字楼字,滨水地块设置跌落式休闲餐饮服务设施。

4.3道路交通

4.1.1交通组织

湖边水库内部主要交通方式采取内外换乘不同交通工具的定点集中换乘方式,以避免把区城性大交通引入湖边水库内部,并针对不同的交通路线、方式、结构分别进行沿路空间景观和换乘点的规划设计。与此同时考虑到水质保护问题,在核心保护区严格限制机动交通,以慢速的车行交通、自行车交通、人行作为主要交通方式。

4.2.2路网结构

路网采用三级结构,分为次感到、支路和辅道;

次干道为交通性的湖边水库环路,路幅为24m,双向四车道,湖边水库环路为景观路式设计,断面分配为4-16-4,展现湖边水库的景观特征;

支路为各功能组团的主要服务和疏解道路,路幅宽度为12-18m,双向二车道,人行道与自行车道结合路侧环境综合设计。

辅道宽度为9-12m,承担对各地块和建筑物的服务功能。

4.3.3自行车和步行体系

在主要出入口处设旅游自行车出租点,自行车道和步行道共同穿行于路侧绿带中,将自行车作为休闲度假区中的主要游览通设施。

步行系统分布于水库沿线以及主要道路两侧,以滨水地带为重点,与堤岸的设计结合,并充分考虑有人行进与驻留过程中的亲水需求。

自行车道和滨水步道环湖大道有机结合,呈曲线型游离于绿地系统之中,同时还与各个休闲生态旅游设施相连接。

4.4开敞空间

4.4.1绿地结构

块:城市自然景观中的自然斑块,在改善城市自然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地带生物多样性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综合研究所确定的生态斑块,是湖边水库地区域环境的重要生物交汇点,是景区内主要的绿色空间和生态通道。

廊:沿水库岸线设置的绿廊,占用了水陆两个界面,较之单一界面的廊道作用更大。规划中的绿廊对延续厦门本岛的城市“绿色廊道”有着重要作用。

带:在以生态为重要建设目标的湖边水库地带之中,主要开放空间与建设地块之间,建设地块与分块组团之间,规划地段内外之间均设置了隔离或防护功能的绿化带。

网:绿地结构中分布均匀的,对城市景观有较大影响的道路绿地所形成的网状绿地形态。

4.4.2景观结构

形成双向开敞、一环连通、块、环、轴、点交织的景观体系。

绿色交通发展现状范文篇4

1.新世纪城市交通的发展方向--绿色交通

城市交通的发展在满足人们交通需求的同时,城市交通所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交通拥挤、慢性公路堵塞及红绿灯所造成的交通事故增加及出行时间消耗增大,噪声、振动、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能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增多,道路建设的不合理影响土地布局的合理性,路网可靠性降低,社会成本增加等问题。虽然在汽车环保及公路利用方面采取了各项措施,但随城市交通需求的不断上升,这些问题将会继续恶化,并由此引发更严重的交通拥挤。可见,解决交通问题不再是单一的解决人们交通的需求,而应从系统的解决与之相关的所有问题。

“绿色交通”的提出,使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得到最好的诠释即:解决交通拥挤、减少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资源,同时引导城市由目前单中心同心园模式向多中心的轴线模式发展。

绿色交通是一个全新的理念,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实践目标。简言之,“绿色交通”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发展一套多元化的都市交通工具,减少个人交通车辆的使用,以降低交通拥挤,降低环境污染,促进社会公平、节省能源、费用的交通运输系统。最终强调的是解决交通拥挤、减少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资源,以减少个人交通工具之使用为手段。

chrisbradshaw于1994年提出绿色交通体系(greentransportationhierarehy),其论点是绿色交通工具之优先级依次为步行、自行车、公共运输工具、共乘车,最后是单人驾驶的私人车。

可见,“绿色交通”的理念和目标正是交通规划师们的追求,是新世纪城市交通的主导方向,也是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世界各国在发展城市交通的战略问题上,已达成共识: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形成运量大、速度快、能耗低、污染少、安全可靠性强的现代化立体公共交通干线网,实现交通行业的“绿色性”。如在斯特拉斯堡市号称“绿色大蟒蛇”的轻轨交通,已成为欧洲绿色交通的典范。因此有人提出轨道交通是对环境友好的“绿色交通”。

2.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现状

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方兴未艾,尤其是在我国经历了长期城市交通问题的困扰,体尝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地下铁道建成后的种种效益之后,已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着手轨道交通规划。但在规划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不能完整的反映“绿色交通”理念,不能适应新世纪城市交通的发展。

1)路网规划现状

综合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大城市的路网规划不难发现,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首先较少的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或仅在评价系统中有些环境指标,而在“绿色交通”理念指导下,应该在规划一开始就将资源、环境的约束纳入其中;其次路线确定上主要采取定性方法,在整个规划过程中,除客流预测时用到定量技术外,在线路确定上规划者大多依据城市普通道路规划的经验和感性认识进行轨道定线,随时间推移再由新的主客流方向形成新的路线,这样形成的路网零乱,缺乏系统性;最后一点是缺乏市郊轨道的规划,随着城市化进程,市郊轨道势在必行,国外大城市已开始规划市郊轨道,如日本的东京等,为此我国的轨道交通应在规划一开始统筹考虑市区和市郊轨道,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线网评价现状

首先,指标权重的确定缺乏依据,评价指标数目繁多,指标的权重没有统一的依据,势必造成一定的偏差,再由于误差的累计,可能产生不合理的结果;第二,评价的指标虽然很多,但有些指标之间相互关联,如广州市快速轨道交通路网规划指标体系中,公交平均出行时间与平均出行车速相关;第三,指标的定性分析缺乏客观性,轨道线网的评价指标,有些指标如促进合理的土地开发,提高劳动生产率等难以量化,规划者在分析时融入本人的主观意识,势必会降低它的科学性;第四,在整个评价体系中往往缺乏对轨道交通的“绿色性”评价,没有纳入人的舒适度、安全度、环境、噪声、振动、大气的污染等,不符合“以人为本”的规划思想。

可见,目前国内的轨道交通规划并不完全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更没有完整的反映“绿色交通”的理念。

3.新世纪轨道交通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根据“绿色交通”的要求,新世纪的交通不再是满足单一的交通需求为目标,而应是满通需求的同时充分地考虑资源、环境的约束,能够完整的解决交通问题,即解决交通拥挤、减少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资源、更好地引导城市的发展。针对目前轨道交通路网规划的现状,综合剖析世界四大都市伦敦、纽约、巴黎、东京的轨道交通及交通结构,在进行轨道交通路网规划时除了满足传统的道路交通路网规划的原则外,还应遵循下列原则:

1)适应城市总体规划,超前城市总体规划在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时,应充分认识到轨道交通设施的建立,将吸引更多的交通需求,形成新的人口密集区,新的交通走廊。

2)线网布局走向与城市发展方向相协调轨道交通不但应解决交通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城市的发展,以之作为城市发展的骨干和主体,引导城市的发展。尤其是对城市发展规模较大或未形成多中心发展格局的城市,这一点尤为重要。

3)考虑轨道交通对环境的影响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行,将带来新的环境问题,如噪声、振动等,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质量。

4)特别注意的是尽量不在市区特别是繁华的城市中心区建设地面上的高架线路这是由于一方面市中心区人口密集,另一方面,市中心区高层建筑多,对污染物的扩散造成不利,轨道高架线路的建立将进一步加重这一地区的污染程度。

5)注重换乘系统,充分考虑交通衔接轨道交通系统与道路交通工具、市际铁路等共同存在,做好交通衔接,从而提高轨道交通系统的使用效率。

6)注重旅游的需要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更青昧于发展第三产业,旅游城市的增多使各大城市在轨道交通规划时必须考虑未来旅游发展的需要,使之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4.武汉市轨道交通路网规划

武汉市的轨道交通研究始于八十年代,最初的研究项目是汉口旧京广线外迁改建,提出在原线建设轻轨的设想。

4.1线网简介

目前武汉市轨道交通线网发展规划已形成,远景规划年轨道总长219.7km,设线路7条,4个车辆基地,10个停车场。线路构成如下表所示:

线别起点终点全长(km)车站(座)1吴家山堤角29.6262常青花园关山39.1293青山青菱32.1264沌口新武北38.4285永安堂新武北23.8216老关村堤角25.3237古田野芷路31.421合计219.7174

4.2线网评价

1)从线网总体结构看它是由核心网和放射网构成,中心区由纵横四条线构成网格状“围”字形核心网,以此为基础,形成联系城市中心区和新城区的放射线,可减少换乘次数,减少中心区客流的换乘压力,适合武汉市交通状况。

2)线网力求穿越密集走廊,联系大型客流集散地,同时兼顾城市主要发展方向和开发新区,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部分融入了“绿色交通”理念。

3)线网能够照顾到武汉市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符合城市的发展方向。

4)较好的解决了跨江客流需求,在规划远景年,四条跨江轨道将分担83%的公交客流量,满足过江需求。

4.3对武汉市轨道交通规划的建议

1)中心区线网密度在2022年为0.46公里/平方公里,远景规划年为0.82公里/平方公里,而在国外大城市则远远超出此数值,如巴黎中心区线网密度为2.97公里/平方公里,伦敦中心区为2.56公里/平方公里,纽约更是高达3.17公里/平方公里,国内城市如青岛在2010规划年也达到1.2公里/平方公里。可见武汉市中心区线网密度远远不够,这样势必会导致客流失去对轨道交通的需求,转向其它交通工具,因此应提高中心区线网密度。

2)针对武汉市的交通瓶颈--过江问题,在线路优化时应采取局部优化与整体最优相结合的方法,不可单纯的以线网全局最优为规划目标。保证跨江客流的需求,将是全局最优的前提。为此,适当更改即定线网,增加跨江轨道,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尽快在城市区建设大型的换乘中心,缓解中心区的交通压力,将位于市中心区的长途车站、火车站外迁,迫使客流转向公共交通,选择轨道交通,一方面减少了外来车辆,另一方面使轨道交通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可使原有的铁路线作为轨道线路,降低成本。

5.结语

新世纪的城市交通将以“绿色交通”为实践目标,解决交通问题将不仅仅要满足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还要通过调整原有的轨道交通规划原则,形成立体公共交通干线网,减少私人交通工具的使用,从而减轻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资源,同时引导城市的发展方向,以实现交通行业的“绿色性”。

参考文献:

陆化普高嵩考虑可持续发展的主动引导型交通规划新理论体系的开发,公路交通科技,1999,16(4):29~33

沈添财可持续发展与绿色交通实施战略,hot/green/001.asp

沈添财绿色交通的思维与空气品质的改善,城市交通,2001,2

潘世建创建厦门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绿色交通体系,hot/green/01.asp

chrisbradshaw,thevaluingoftrips,revisedsep1994,preparedforottwalkandthetransportationworkingcommitteroftheottawa-carletonround-tableontheenvironment,jan.1992

蓝军蒋馥面向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规划新构想,(畅达新世纪的城市交通),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davidsimmonds&denvilcoombe:transporteffectsofurbanland-usechange,trafficengineeringcontrol,1997,12

绿色交通发展现状范文1篇5

关键词:绍兴;低碳;城市规划

Abstract:Thelow-carbonindustries,landlayoutandspatialpatternsoftheancientcityprotection,transportationsystemplanning,transportationsystemplanninganalysisShaoxingcharacteristicsofindustrialcities,thecityofcultureandleisure,livablecity"greenurbandesignandlow-carbonurbanplanningtheroad.

Keywords:Shaoxing;lowcarbon;urbanplanning

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不仅是GDP的增长,也是日益加重的环境负担,如何应对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国际上兴起了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的研究和实践,各个城市纷纷提出城市建设目标,力求通过理想的城市发展模式来应对环境危机,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长三角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地处这一区域的绍兴市,正处于城市化速度加快时期同样面临着环境困境,2010年1月,绍兴市政府提出《关于建设特色产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的实施意见》,阐述了建设“特色产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的意义、目标定位、主要任务及保障机制等,是顺应社会发展需求,加快推进绍兴科学发展的重大决策,是立足绍兴实际作出的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现实性的具体举措。

1.绍兴市自然环境与城市现状分析

绍兴市位于浙江省中北部、杭州湾南岸,全境处于浙西山地丘陵、浙东丘陵山地和浙北平原三大地貌单元的交接地带,境域内河道密布,湖泊众多,素以“水乡泽国”之称而享誉海内外,这些河流湖泊多具有蓄洪、排涝、灌溉、拒咸、通航和养殖等功能。良好的自然环境,为这座具有2500年悠久历史的城市奠定了具有地域特色空间形态的基础。

绍兴城市用地布局为“组团定向开敞式发展布局”,基本形成“一心、三片、三楔”的空间结构。“一心”:由镜湖生态绿心(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和它南部的镜湖新区共同组成的区域;“三片”:越城片区、柯桥片区和袍江片区;“三楔”:北部镜湖绿楔、西南部鉴湖绿楔和东部湿地绿楔。组团片区的形成,有利于疏散中心城市的压力,更好保护绍兴古城,但三片区域相距较远,对于城市交通等方面也提出了挑战。

目前,绍兴市能源消耗以煤为主,由于资源能源匮乏,能源供求矛盾十分突出,经济增长主要依赖“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发展模式,能源消耗对外依存度很大。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服务业比重偏低,工业主要以纺织印染、化工建材、热电等高能耗产业为主,环境污染严重。城市虽具有良好的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城市结构不够合理,旅游文化并未得到深层次挖掘,生态建设有待提高。

2.“特色产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背景下绍兴市低碳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建设特色产业城市,关键是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的健康制造业,培育特色产业,走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文化休闲城市,是集文化旅游、休闲购物、观光度假于一体,古城、水城、名城交相辉映的特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是提升居住品质、优化公共空间、提升城市功能、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的生态城市。

建设“特色产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是立足于绍兴现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遵循自然规律,发展绿色科技产业,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文化与环境协调发展社会明智选择。

低碳城市意味着城市发展必然要改变以往粗放的增长模式,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作为城市规划理念,以营建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城市建设的基础。低碳城市建设从调整城市空间布局、产业规划、交通规划、能源规划、绿色环境等方面,改善城市生存空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实现“特色产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的重要手段。

3.绍兴绿色城市设计和低碳城市规划策略

实现“特色产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这一城市建设目标,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3.1低碳产业

首先,低碳产业要立足于本地的自然条件(如资源、交通、气候等)。在产业选择上切忌好高骛远、刻意求新,背离自身的自然条件去追求产业创新,那无异于缘木求鱼。例如,风能是无污染的产业,但绍兴地区风力资源不足,就不能重点发展风能,可以重点考虑资源丰富的水资源,如低碳环保的水上交通、充分运用水的自洁能力,建立新型湿地污水处理厂等。

其次是现有产业的升级,如以纺织业为代表的主导产业要做好技术改造、节能降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破坏。

三是重点发展无污染产业,如服务业、文化型产业。绍兴文化有着悠久历史和浓厚的积淀,挖掘潜力巨大,但却没有真正形成产业,文化界鲜有特色创业项目,目前需要的是搭建一个平台,吸引旅游、餐饮、艺术、印刷、动漫、影视等项目创新创业,使得文化界的人士从到绍兴旅游转变成为到绍兴发展,实现“筑巢引凤”的发展战略,发掘古城文化特色,创建文化休闲城市。

3.2用地布局与空间形态

实践证明,低碳的城市空间形态是以短路径、功能混合和紧凑型的城市空间形态为特征的,因为适度的人口规模和建筑密度可以确保高效率地使用城市设施,混合使用土地和适度的人口规模,使工作和家庭之间的路程变短,可以大大减少能量消耗并减少污染。

绍兴市区目前已形成越城片区、柯桥片区和袍江片区三个组团,每个组团各有不同的主要功能,越城片区作为老城区,城市基础设施完整,主要以居住休闲为主,柯桥和袍江以工业为主,大大小小的工厂聚集,污染较严重,城市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居住环境差,这些成为一部分居住在越城、工作在柯桥、袍江的主要原因。而三个组团间距离较远,只能以汽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公交系统不完善,加大了私人汽车的使用量,从而增加了出行成本和污染源。

应对这一问题,应在袍江、柯桥片区中,应加大环境的整治力度,改善教育、医疗等设施建设,使居住就业能够均衡发展,在此基础上,做好开发时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发展立体城市,特别是地下空间,减少对环境的大气、噪音、景观的影响;越城片区中,调整部分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做到居住、工作、购物等的有机平衡,结合公园绿地和丰富的历史文化景观,创造友好的步行环境,为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打下良好基础。

在三个片区发展的同时,重点是加速中心区域的崛起,促进三片合理融合,在中心区域中,建立高效的交通方式,如快速公交、轻轨等,使三个组团间联系更加紧密快捷。

3.3古城保护

绍兴古城区主要集中在越城区内,越王句践七年(前490),范蠡受命“筑城立郭,分设里闾”,为今绍兴城建设之始。此后的2500年中,绍兴城在范蠡奠定的基础上,代有修葺,但城址未变,格局依旧。城市规模,在东晋,有“海内剧邑”之称,唐为“浙东七州之首城”,南宋时与金陵并称为“天下巨镇”,明清时期仍有“浙东巨邑”之称。

绍兴城内现有18条河道和84座桥梁;三山三塔制高点;一、二层传统民居组成的空间格局形态;一河一路、一河两路、有河无路的水乡风貌带;越子城、八字桥、蕺山街、鲁迅路、西小河、新河弄、石门槛、前观巷八片历史文化街区。古城的保护,关键是保护和延续古城的风貌和格局,严格限制建设控制地带内建筑物的高度、建筑风格、体量、色彩等。

而要使古城区真正焕发活力,使文化得以传承,重点则是保护和利用好已进入部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发掘绍兴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绍兴市列入国家首批保护名录10项、第二批保护名录8项,内容包括民间手工艺、民间戏剧、民间文学、民间民俗等,这些文化形式,与历史空间环境密不可分,历史环境既是过去存在的表现,也能将社会文化活动的丰富性准确地传给后人,例如绍兴黄酒酿造技艺、水乡社戏等,在传统的地域空间中才能原汁原味的表达出来,这也是传统的魅力所在,因此,保护古城空间格局的同时,应该与非物质文化协调保护。

3.4交通体系规划

绍兴市的交通工具主要有电动自行车、私人汽车、公共汽车、步行,以目前的城市规模,完全有可能实现组团内以绿色交通方式――步行、自行车为主,公共汽车、私人汽车为辅;组团间以公共交通为主的交通体系。

在各组团内部,应该完善步行系统,但现状道路形式单一,大部分没有很好考虑步行安全性与舒适性,以解放路为例,担负城市的主要交通道路与最大商业街的功能,每天都有大量的汽车和人群路过,但红绿灯和人行横道设置较少,不仅车辆通行能力差,由于两边的商业店铺,路人有随时穿越马路购物的愿望,人与车“抢路”的现象随处可见,这一矛盾在节假日尤为突出,不仅影响交通通行,也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

因此,各组团内交通首先分清道路性质,尽量做到人车分流,多发展立体交通,减少不同交通方式的相互干扰。尤其是重要公共活动场所,应着重考虑行人安全,如火车站、汽车客运站等周围街道,改善目前人车混行、安全隐患巨大的现状,加建过街天桥、地下通道、完善人行道路设施十分必要。

3.5绿地系统规划

绍兴有着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景观,为城市绿化提供了独特条件,城市建成区内的绿地系统建设,应以自然环境保护和形成有机生态格局为前提,充分利用山体、湖泊、湿地、绿地等吸收二氧化碳形成“碳库”,既可有效提升城市的碳汇能力,又能够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绍兴地区人口稠密,城镇密度较高(据统计,2011年城市化率为59.3%,远期至2022年将达到68%―72%),单靠提高城市建成区的绿量,或在郊外建立几个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远远无法改变环境变化的格局。为此,运用绿色基础设施的理念,将城市、郊区、荒野自然连贯起来,创建一个和谐、城乡一体化的绿色框架网络,将为城市提供完整的生态系统服务的保障。

未来的绍兴城市绿化布局,将形成以镜湖新区为中心,形成环古城护城河绿化带、沿大环河两侧的绿化带、袍江工业区内沿西闸江、菖蒲娄直江和马斗江等主要水系两侧布置绿化带形成三个绿环,并结合由会稽山旅游度假区、龙池山(东湖公园)、美女山、万罗山、大狮山、龙梅山等山体风景林地,在越城组团、袍江组团和城市绿心之间形成生态走廊,共同构成绍兴的绿化屏障。

4.结语

绍兴市的良好自然资源,是绿色城市规划和低碳城市建设的有利条件,而在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下,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走绿色低碳城市规划之路是实现“特色产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的必然选择,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政策支持,更需要市民转变思想观念,饯行绿色生活方式,真正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中共绍兴市委.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特色产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的实施意见.绍市委〔2010〕3号,2010

[2]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2).绍兴市人民政府,2012

[3]仇宝兴.兼顾理想与现实--中国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践示范初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绿色交通发展现状范文1篇6

[关键词]绿色物流可持续发展法制化标准化

绿色物流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现代物流的发展必须优先考虑环境问题,需要从环境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改变原来发展与物流、消费生活与物流的单向作用关系,在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形成一种能促进经济与消费健康发展的物流系统,即向绿色物流转变,是一种新的物流管理趋势。

一.绿色物流的内容

1.集约资源。集约资源就是通过整合现有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企业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如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没有考虑和原有物流硬件设施的兼容问题,结果新的修起来,旧的就弃置了,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2.绿色运输。绿色运输一方面通过缩短路线和降低空载率,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另一方面要改进内燃机技术和使用清洁燃料,以提高能效,并防止运输过程中的泄漏问题,以免对局部地区造成严重的环境危害。

3.绿色仓储。绿色仓储要求仓库布局合理,以节约运输成本。仓库建设前应当进行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充分考虑仓库建设对所在地的环境影响。

4.绿色包装。绿色包装要求提供包装服务的物流企业进行绿色包装改造,包括:使用环保材料、提高材质利用率、设计折叠式包装以减少空载率、建立包装回用制度等。

5.绿色信息搜集和管理。绿色信息的搜集和管理是通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搜集、整理、储存各种绿色信息,并及时运用到物流管理中,促进物流的进一步绿色化。

6.逆向物流。逆向物流是指所有与资源循环、资源替代、资源回用和资源处置有关的物流活动,它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减少对原材料的需求。

二、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的现状

绿色物流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保证,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的绿色物流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加深和政府的重视,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1.物流设施选址规制。现在建在市中心的物流中心多搬迁到城乡结合部,并把新的物流中心建在交通主干线和支线的结点上,即减轻了城市内道路的运输压力,也增加了运输的灵活性。

2.交通规制。为保证城市中心的空气质量,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开始不断强化污染源的控制,出台了一些环境保护法规,对交通进行规制化管理。

3.法制化。2006年10月4日,财政部和国家环保总局联合了《关于环保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的意见》,附加了首批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意见》规定政府应优先采购清单上的产品,以实现绿色化管理。

4.标准化。我国政府已经把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5项标准等同并转化为我国国家标准,并于1997年4月1日开始实施。

三、我国绿色物流目前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政府和一些企业已经意识到了绿色物流的重要性,但是我国物流业起步比较晚,绿色物流还刚刚兴起,人们对其认识还非常有限,与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相比,无论从政策上,还是从技术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

1.观念上还比较落后,人们普遍的意识薄弱,对绿色物流及其重要性认识不足。

2.政策法律法规等还跟不上物流的发展,尽管有环境保护法等法规出台,但条款还不够细,还不能规范所有的与绿色物流相悖的行为。

3.技术落后,不成规模。目前我国的绿色物流处理技术、管理技术还都停留在起步阶段,还不能与世界接轨,不符合ISO标准的要求。

4.由于缺乏统一规范,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绿色物流标准的制定往往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挂钩,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标准,一旦出现违规行为,处理起来就很困难。

5.所制定的绿色物流方案缺乏权威性,中央政府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及执法机关,但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制约了这些政策的实施,一些地方为了发展地方经济,置国家法规于不顾,不惜牺牲环境为代价,只重经济利益,而不顾社会利益,这成了制约绿色物流发展和实施的瓶颈。

四、今后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趋势

1.从观念上认识到发展绿色物流的重要性,从而提高认识,树立现代绿色物流的全新运作观念。物流的良好服务,离不开高效节能和安全优质。没有绿色物流的建立和发展,生产和消费就难以有效衔接,全社会的绿色革命和绿色经济就是一句空话。

2.开展一贯制运输和共同配送,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联合一贯制运输可以减少废气排放、噪音和交通阻塞等;共同配送可减少污染,减少货流,有效地消除交错运输,缓解交通拥挤状况,有利于提高配送服务水平,使企业库存水平大大降低。要树立企业绿色形象,鼓励企业绿色生产、绿色经营,鼓励铁路运输,构筑环保物流发展的框架。

3.开发绿色物流技术。绿色物流观念的改变和经营的推行,更离不开绿色物流技术的应用和开发。而我国的物流技术与绿色要求有较大的差距,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物流技术相比,大概有10年至20年的差距。

4.制定绿色物流法规。制定和颁布这些环保政策或法规,既可以成为企业的压力,又可以为企业提供发展的机会,物流企业经营者进行分析研究,以便明确方向,克服障碍,推动绿色物流的顺利发展。

5.加强对物流绿色化的研究和人才培养。我国物流发展滞后,和相关专业人才的缺乏有关。绿色物流作为新生事物,对营运筹划人员和各专业人才要求面广,层次高,急需各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有针对性地培养,才能为绿色物流业输送更多的合格的绿色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路岷山:绿色物流理论及其发展路径探析[J].科技经济市场,2006(6)

[2]陈建波:我国绿色物流发展对策分析[J].商业时代,2006(27)

[3]范小静:浅议绿色物流[J].当代经理人,2006(9)

[4]陈文汉主编:电子商务物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绿色交通发展现状范文

一、现代物流发展状况

现代物流的产生和发展给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现代物流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满足各种用户的需要。实现了服务、信息、物质从生产到销售流动,对服务、物质、信息等方面的保护管理产生了重要作用,为各项事业低成本、高效的运转奠定了基础,物流管理可以有效实现物质、信息、服务的实施、计划和控制。物流活动主要包括仓储、运输、配送、装卸、包装等,在此基础上需要信息活动的调控,物流活动需要信息活动的支持,只有保持信息的通畅,才能保证各种物流活动协调向前推动,才能从根本上节约物流活动环节成本,为实现物流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才能真正实现绿色物流。现代物流管理的范围广、环节多、周期长。从原材料的采购环节开始,对生产全过程提供物流支持,最终实现对营销活动的协调和控制,只有对全过程中进行动态跟踪和管理,才能保持整个链条处于一个系统范围内。物流管理不仅需要对各种实物进行规划和管理,同时还需要对实物产生的各种信息进行控制管理。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有了很大的变化,现代物流已经对企业经营生产全过程产生的影响,同时也是企业经营生产全过程获取更多收益的重要保证。

现代物流的产生与时展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物流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现代物流越发达,国家的综合国力越强,现代物流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标志,只有发展好现代物流业才能保证经济的又好又快的发展。现代物流实施过程中会产生丰厚的利润,因此现代物流被称为是“第三利润源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交换、物质交换、服务交换越来越频繁,对现代物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只有全面提升现代物流水平,才能全面带动经济的发展。当前很多国家和地区对现代物流的发展非常重视,实现现代物流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现代物流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强,因此现代物流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工作已经成为企业、政府、研究机构研究的重点。物流活动对经济活动产生重要影响。从一定程度上说物流活动是经济活动的基础,只有保持物流活动的可持续性,才能实现经济活动的可持续性,才能实现经济增长。经济的发展对物流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同样要求物流发展速度的加快。随着经济、物流的发展,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越来越频繁的物流活动和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越来越大,主要表现为资源浪费、噪音污染、废气污染、废弃物增加、交通堵塞等。此现状与全球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不对称的。因此,只有对绿色物流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制定好现代物流管理的政策,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物流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物流活动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产生紧密的联系,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只有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三者的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三方利益同时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流活动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管理,只有从根本上处理好二者相辅相成的关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现代物流对经济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力,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力量,物流活动得到很好的发展的同时,必然带动经济总量的增加,经济总量增加又反作用于物流活动,导致物流活动更加平凡,产生的经济效应更加明显。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物流的发展方式需要改革。只有改革才能更好的促进经济发展,很多物流策略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发展需要。只有转变物流活动发展方式,才能更好发挥自身的力量,从而达到推动经济发展的目的。现代物流对生态环境的依赖程度是很强烈的,所以对生态环境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公路货车运输的频繁,导致能源消耗过多,对城市会产生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交通的频繁性对城市交通产生很大的压力;物流商品包装的豪华性和一次性,另外,使用的材料具有污染性,导致垃圾增加、资源浪费加重,所以对环境会产生严重的污染。当前很多商品采取分散性加工流动模式,资源很难得到很好的利用,能源消耗相对较大,流通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边角料很难得到充分利用。造成严重环境污染。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社会各方面形成合力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所以物流对推动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社会文明的程度在信息社会环境下越来越高,经济发展必须以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为基础,因此维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人类的重大课题,只有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已成为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任何事业的发展都不能牺牲下一带的环境和资源,只有按照发展的规律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达到社会各项事业长期稳定协调发展,必须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采取积极有效的保护措施才能保证各项事业稳步推进,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分析,可持续发展是必然的选择,物流管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只有按照绿色物流管理的模式发展,才能实现物流管理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保证商品的流通、生产和消费对未来的商品流通、生产和消费不产生影响,才能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现代物流管理活动必须要以环境保护为根本出发点,只有改变物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单向关系,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物流对环境的影响。当前只有建立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现代物流管理体系,才能保证物流管理步入一个新的台阶。现代物流系统从根本上说必须是符合消费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健康系统,才能保证经济环境与经济效益共生的发展环境,才能真正实现绿色物流的模型。绿色物流必须以降低环境污染为基础。只有把资源消耗的减少为根本目标,才能更好的把现代物流技术运用到物流管理中,现代物流管理必须从储存、包装、运输、装卸、加工等环节进行展开,才能实现绿色物流和专业物流的目标。绿色物流贯穿于整个物流环节的始终。只有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进行约束,才能保证物流环节实施的规范性,才能实现物流管理的协调性,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绿色物流与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有着直接的关系,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都和节约资源有着紧密的联系,只有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两个角度对物流进行管理,才能保证实现绿色物流管理,才能保证物流事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绿色物流发展的策略

绿色交通发展现状范文篇8

关键词三绿工程;可持续发展;安徽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为此国家提出了绿色gdp的观点,大力推行生态工程建设。实施以“提倡绿色消费、培育绿色市场、开辟绿色通道”为主要内容的“三绿工程”,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人民群众科学消费,增强人民群众食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意识,推进我国社会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1]。安徽省地处我国中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从传统的农业发展到加强结构调整、发展新兴工业化,都必须坚持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此,在安徽省开展“三绿工程”建设尤为重要。目前,安徽省已经形成以区域中心城市为骨干、以大型批发市场为基础、以高速公路网相连接的“三绿生态省”雏形。随着全省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将迅速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绿色消费意识、质量安全意识已逐渐被唤醒,以绿色、安全为表征的生态经济出现大幅度增长。

1安徽省“三绿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1绿色消费观念普遍淡薄

“提倡绿色消费”是“三绿工程”实施的环境基础,目前,绿色消费观念尚不被消费者普遍接受。由于安徽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居民可支配收入处于较低水平,特别是农村地区整体收入水平仅为城镇的1/3左右,实质上还处于温饱状态,大部分的收入消耗在食品上,消费者在消费时仍然被迫选择“价格优先”。

1.2绿色市场有待于逐步培育和建设

当前,安徽省市场体系建设相对比较滞后,尤其是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基础较为薄弱,仍处于商品市场的初级阶段,数量多,规模小,层次低,摊位式交易仍居于主导模式。同时,绿色市场培育中存在“劣质冲击优质”现象。由于“价格优先”是主导消费模式,在培育绿色市场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面对非绿色产品与绿色产品的冲击,在社会诚信制度没有健全情况下“劣质冲击优质”现象不可避免。

1.3流通环节有待于理顺

绿色通道仍然不畅通,一方面,安徽省目前交通网络的承载能力有限,不少交通线有待于改建、扩建;另一方面,已投入使用的交通线分属不同的交通单位,这就使得交通系统不能完全满足“开辟绿色通道”的要求。

1.4物流理念与信息社会的发展存在一定差距

目前,农产品交易依然是原始的交易方式,这导致农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中间环节太多,对于生产者、各级经营者均存在很大风险,而消费者则被迫付出高昂代价。虽然已有农业类企业认识到了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重要性,也有企业建了信息平台,但使用情况不理想,有的甚至形同虚设,这与信息社会的发展趋势背道而驰。

2安徽省“三绿工程”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2.1科技支持,不断创新

以科技为支撑,以创新求发展。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绿色产业资源,加强流通环节管理;推进流通领域的信息化,发展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业;提高检验检疫效率和速度,加快周转速率;降低流通环节损耗,提高绿色产业资源利用率。

2.2积极推动,争取支持

推动“三绿工程”的实施需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要通过政府的领导作用,协调各部门、各地区的关系,加强资源共享,最终使“三绿工程”的建设和生态省、生态家园建设成为社会的共识。

2.3保证重点,抓好示范

安徽省生态资源丰富,自然生产潜力巨大,为全省的“三绿工程”建设提供了坚实的自然生态环境基础。但是,全省经济欠发达,生产力水平落后,在居民的消费过程中,“价格优先”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因此,生态省和“三绿工程”建设需要遵循“保证重点、抓好示范”的原则,保证1批重点项目按质按量地实施,有计划、有目的、高质量地建设1批“三绿工程”示范点,以点带面推动“三绿工程”的社会化。

3实施“三绿工程”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3.1提倡绿色消费,引导消费者树立科学的食品消费模式

引导消费者增强食品安全意识,由过去食品消费中的“价格优先”向质量、价格并重的方向转变;逐步提高消费者的感官鉴别力,使消费者能从形状、颜色等方面对食品安全作出简单的感官鉴别;通过引导,形成科学的膳食结构,讲究安全卫生、营养搭配、经济合理;引导消费者逐步形成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方式,严禁或限制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提倡使用菜篮子、布袋子[2-3]。

各级政府通过召开实施“三绿工程”和“食品放心工程”工作新闻会、通气会、研讨会,各新闻媒体开展多形式、多角度、全方位、有声有色的宣传活动;宣传开展实施“三绿工程”和“食品放心工程”工作的意义,报道工作成效,宣传质量稳定、信誉可靠的企业和无公害(绿色)产品;定期食品卫生质量信息,对不合格产品及违法违规企业进行曝光;介绍食品的有关法律法规和绿色知识,引导消费者增强食品安全意识;通过街头咨询、宣传车、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大造声势,把各地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主动参与治理工作,主动控制污染食品,主动揭发、检举违法行为,从而形成全省上下共同关注、支持和参与实施“三绿工程”和“食品放心工程”工作的良好氛围。

3.2培育绿色市场,建立确保食品安全的销售网络体系

加快培育和发展绿色市场,使之成为具有保障食品卫生质量、符合环保要求的销售网络体系;按照绿色市场标准,加强市场的硬件建设,逐步实现设施现代化;应用现代技术加强食品质量管理,有害物超标食品不得进入流通领域;建立健全食品进货索证制度、商品台账和商品卫生质量跟踪系统,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建立源头检测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同时,绿色批发市场和绿色零售市场也要逐步配备有害物残留检测设备和检测人员,按照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随时进行检测[4]。

3.3改进销售方式,推进新型流通方式

推行农改超、农加超、超改连,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冷链配送和电子商务,提高生鲜食品在便民超市等现代营销方式中的销售比重,鼓励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建立安全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专柜、专区、专卖店,加快推进食品包装化、品牌化。

3.4开辟绿色通道,构建有效的流通网络

运用市场经济的方法,协调组织鲜活食品运输,建立公路、铁路等多种运输工具合理连接的食品运输网络,缩短食品流通时间,实现全省范围内高效率、无污染、低成本流通。建立食品源头检测制度,对有害物超标的食品不得运输,大力改进运输方式,鲜活食品运输要采取保鲜措施,严防变质和二次污染;提倡公路运输的白条肉进行吊挂、封闭,冷却肉实行冷链运输;实行多式联运和直达运输,大力发展面向社会的物流配送中心,以市场为纽带,合理利用各种运输工具,实现食品运输的有效连接与畅通。

4参考文献

[1]八部局力推“三绿工程”[j].山东工商行政管理,2003(7):60.

[2]王维平,左宁,展明远.抓好“三绿工程”强化食品安全[j].中国果菜,2007(4):55.

绿色交通发展现状范文篇9

【关键词】SWOT分析湖北绿色物流

一、绿色物流综述

绿色物流中的“绿色”代表的是一种形象,泛指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行为、思想和观念等在物流及其管理中的具体体现。我国2001年出版的《物流术语》对绿色物流的定义为: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其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共生型物流。绿色物流注重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求得环境与经济发展共存,通过先进的管理与技术,减少或消除物流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2、资源节约型物流。绿色物流不仅注重物流过程对环境的影响,而且强调对资源的节约。

3、低熵型物流。低熵物流首先要求低能耗,其次要求物品存放状态有序、搬运活性高。

4、循环型物流。包括原材料副产品再循环、包装物再循环、废品回收、资源垃圾的收集和再资源化等。

绿色物流体系结构如图1:

二、国内外绿色物流研究及发展现状

1、国外绿色物流研究及采取的措施。在欧美,有1/3以上的企业关注逆向物流,逆向物流成本约占物流成本

的4%。20世纪80年代欧洲就开始探索一种新的联盟型物流新体系,即综合物流供应链管理。其目的是通过合作形式实现原来不可能达到的物流效率,从而减少无序物流对环境的影响。2002年欧洲提出一项整体运输安全计划,通过监控船舶运行状态最终达到避免或者减少海洋运输对环境的污染的目的。欧洲货代组织(FFE)也很重视绿色物流的推进和发展。美国在其到2025年的《国家运输科技发展战略》中,规定交通产业结构或交通科技进步的总目标是:“建立安全、高效、充足和可靠的运输系统,其范围是国际性的,形式是综合性的,特点是智能性的,性质是环境友善的”。

2、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绿色物流还只是停留在废旧产品的回收层面上。对比国外绿色物流的发展,我国绿色物流发展存在以下问题:(1)观念上认识不够。(2)政府还没有出台统一的绿色物流政策。企业也未给予足够重视。(3)技术上与绿色要求存在很大差距。

三、湖北发展绿色物流的SWOT分析

1、湖北发展绿色物流的内部优势。

(1)区位优势。湖北位于我国中部,地处大陆腹地中心,具有区位居中、通达性好的区位优势。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湖北很自然地扮演了天然的信息流、产品、物流、资金流等经济生产要素和生产成果的汇集地和扩散中心的角色。它一方面可以承接东部一部分产业的转移,另一方面又是西部能源和原材料的输出通道,战略位置显着。

(2)产业优势。首先,湖北是农业大省,水果、蔬菜、茶叶等经济作物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农副产品的流通为物流提供大量机会。其次,湖北是我国重要工业基地。武钢、神龙、二汽等大型企业也为现代物流创造了大量机会。

(3)中部崛起战略为湖北发展现代物流指明了方向,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技术创新起到催化剂作用。

2、湖北发展绿色物流的内部劣势。(1)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东部沿海城市相比有差距。湖北已经拥有一定的物流设施基础,但对现有物流资源的整合、规划上仍显不够,特别是水运航道未得到充分利用,仓库、堆场低水平重复建设。(2)企业实施绿色物流成本较高。在基础设施、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难以发挥规模摸效益。(3)公民“绿色”意识不够强。如在购买绿色产品,废品回收,资源节约、再用等方面做得不够。

3、湖北实施绿色物流的外部机会。(1)绿色物流发展外部环境较好。产品“绿色化”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绿色物流作为一种资源节约,环境共生型的物流模式倍受推崇。(2)消费者环保意识增强。(3)市场需求潜力大。据测算,2003年全国社会物流货物总额达到295437亿元,同比增长27%,2004年达到30%。(4)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带来更多机会。(5)绿色物流本身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绿色物流可以为企业创造利润。首先,绿色物流作为一种顺应时代潮流的新型物流模式,使企业更容易获得投资者的青睐。其次,绿色物流企业通过对资源的集约利用,对物流各功能的科学规划与布局,以及逆向物流等举措大大压缩物流成本,降低物流过程的环境风险成本,从而为企业拓展利润空间。再次,绿色物流可以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和寿命,为企业带来更长久更稳定的利润。

4、湖北实施绿色物流的外部威胁。(1)环境问题日益迫切。物流由储存、运输、装卸、包装、配送等环节构成,每一个环节都不可避免地对环境造成危害。(2)国外有先进技术和经验的物流企业的竞争。入世后,我国逐步对外开放物流市场,许多国外优秀物流企业如联邦快递,UPS等进入我国物流市场。加之我国物流服务消费者的环保及质量意识逐渐增强,国内许多企业的物流业务纷纷外包给这些具有先进运作模式的企业。(3)我国当前有关绿色物流的法律法规尚未成行,成为企业实施绿色物流的制度障碍。

四、发展湖北绿色物流的战略思考

1、发展湖北绿色物流的SWOT矩阵战略模式。(如表1)

2、发展湖北企业绿色物流的建议。(1)发挥地区优势,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为绿色物流的进行打好基础。物流的源头是产品,实施绿色物流,从源头做起,在产品的绿色化上下功夫,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乘中部崛起之风,打造湖北制度优势。要从深、新、全三个方面努力:深,即以最大限度实现区域经济增长为目标,对现有制度进行深层次改造,使之更适应当前发展规划的需要。新,即以实现持续、稳定、和谐的经济发展为标准设计新制度。全,即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人的全面协调发展。(3)以华中物流园区为重点,推进物流硬件及软件设施建设,尤其是信息化建设。建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整合新旧物流资源,充分发挥物流设施的配套作用和物流业的整体优势。开展电子商务,进行电子结算、网上承揽业务等,提高物流企业的管理水平,逐步实现与国际物流业接轨。

【参考文献】

[1]张席洲、曾红:循环经济与绿色物流模式[J].物流与交通.2006(3)。

[2]陈柳钦:环保物流问题研究[J].财贸研究,2003(2)。

绿色交通发展现状范文篇10

关键词:绿色交通;现状及存在问题;唐山市;公共交通发展策略

0绿色交通的产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交通问题越来越突出,产生了交通拥挤堵塞、城市生态恶化等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虽然在汽车环保及公路利用方面采取了各项措施,但随城市交通需求的不断上升,这些问题仍会继续恶化。如何使交通系统的发展符合未来的以人为本的环境保护、健康、安全和效率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这种情况下,绿色交通应运而生。根据绿色交通这一新的理念的提出,在现有的发展平台上,对唐山市未来交通的发展做出了正确的指引和定位。

1绿色交通的涵义

绿色交通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环保交通,是为了减轻交通拥挤、降低环境污染、以较低的成本而发展低污染的有利于城市环境的多元化城市交通方式、有效的交通管理策略、合适的交通技术措施及道路系统规划等,它是从宏观和微观上来完成社会经济活动中“以人为本”的一种协调的交通运输系统,主要表现为减轻交通拥挤、降低环境污染、以人为本、以较低的成本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转移。如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个人机动车辆的使用,提倡使用清洁燃料;提倡步行与自行车交通;采取有效的交通管理策略、合适的交通技术措施及在道路规划设计中采取合理的方案,确保人、车的连续流动,以减少交通对环境的污染等。

2.唐山市绿色交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2.1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缓慢

近些年唐山市经济飞速发展,进入了很多外来人员,这些年也大力投入基础建设,但是车道的拓宽幅度远远比不上机动车数量的增长,上下班高峰和商业区附近的道路拥堵非常明显,给市民出行造成了很大的不便。所以在交通的管理控制上还存在严重不足。唐山市的公共交通以出租车和公交为主,高峰时段,部分线路公交车还是很拥挤,在运力上也有些不足。

2.2机动车保有量增长较快,交通拥堵,安全形势严峻

唐山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长。据最新统计数据,2010年全年车管所共计办理机动车注册登记21.3万辆。截至2010年底,唐山机动车保有量达133.1万辆。在133.1万辆机动车中,个人车辆为119.9万辆;汽车为80.4万辆,包括载客汽车57.4万辆,其中91%是个人车辆即私家车。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长,导致城区交通拥堵日趋严重,交通秩序混乱安全形势严峻,直接影响了人们生产和生活。

2.3交通噪声污染严重,影响城市社会经济发展

交通噪声对人们身体健康造成损害,干扰居民、学校和企事业单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此外,交通噪声还会影响到公路沿线的经济发展,例如,受噪声影响严重的房地产、工厂、商厦等的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益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噪声还直接影响到公路周围的土地价值。

2.4人才短缺,科技进步任务艰巨

唐山市作为一个新兴城市,交通系统急需一大批科技人才开展交通科技项目的开发与应用,而且在实现交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过程中会涌现大批相关专业领域的产生,这也会需要大批的专业人才,所以面临着因人才匮乏,交通科技开发与应用远远不够。

4.针对唐山市城市特点,构建城市绿色交通

发展绿色交通就是要建立“通达、有序;安全、舒适;低能耗、低污染”以人为本的现代交通运输系统,提倡使用节能和无污染的交通工具,使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等绿色出行方式在交通体系中得到充分发展。唐山市是一个重工业城市而且属于多震地带,根据这一城市特点,唐山市对于构建绿色交通也作出了一定的努力。

4.1大力发展绿色交通方式,建设节约型城市交通体系

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在占用交通面积、耗能和废气排放方面比私人小汽车具有明显的优势,是发展城市绿色交通,建设节约型交通体系的有效方式。政府应下大力气通过政策导向和市场导向,积极鼓励、倡导绿色交通方式,推进智能化、信息化的交通管理体系,协调各种交通方式间的衔接和转换,构建移动快速、安全、舒适、有序的绿色交通体系。

唐山市公共绿色交通的建设要体现国家对公共交通的“四优先”政策(即交通设施用地优先、投资安排优先、路权分配优先、财税扶持优先);要提高唐山的城市定位,以适应快速发展的趋势;要加大对公共交通场站及枢纽站的建设,提高车辆夜间入场率;要加大车辆的更新力度;要出台关于唐山市公共交通的法律法规,设立组织机构,列出时间表,以推进此项工作的具体开展等等,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适时发展轨道交通、BRT交通及公共交通智能化等。

4.2唐山市要继续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扶持与投入

总体讲,唐山的公共交通与全国其他城市一样,发展水平还不高,而百姓对公交的需求却越来越大,公交所承担的公益性任务越来越重,特别是燃油和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造成公交运营成本大幅增加,因此政府应明确公交公益性的定位,继续加大对公交的支持力度。唐山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地区财政收入今年将达300多亿元,相当于北京市的1/4强,而城市规模只等于北京市的1/5。据了解,唐山市对公交的投入每年只占财政总收入的0.3%。政府对公交的投入应达到地区财政收入的1%以上,以保障公交车辆更新、场站建设和正常发展需要。

4.3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城市交通污染

城市交通污染主要是尾气污染及交通噪声污染。为减少汽车尾气污染,政府应发挥引导功能,控制城市汽车拥有量,改善车辆行驶状态;加强对在用机动车的排气监督检测、维修保养和淘汰更新工作,继续鼓励发展清洁燃料交通系统。为降低噪声污染,在声源的控制上,可制定汽车产业政策,促使汽车制造厂增加投入开发低噪声车辆;在噪声传播途经控制上,应合理规划噪声功能区,让居住区远离交通干线或增加临街建筑的窗户隔声效果;采用低噪声路面技术,降低轮胎与路面间产生的摩擦噪声。

4.4大力培养人才,提高绿色交通科技水平

目前唐山市交通系统科技人才匮乏,难以支撑现代综合交通的迅猛发展。所以交通系统应重点培养相关方面的专业人才,造就一批紧跟交通科技发展前沿、创新能力强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发展绿色交通更需要广泛开展绿色交通科技研究,市政府应制定政策和提供资金大力支持唐山市交通企业、环境保护部门和高校联合开展科技攻关活动,推进在绿色燃料及环保型汽车技术、隔音墙技术、低噪声路面技术、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交通安全、绿色交通系统评价等领域的研究,通过产学研相结合,提高绿色交通科技水平,培养一批高级科技人才。

4.5强化绿色交通的宣传和推广工作

发展绿色交通离不开公众的理解和大力支持,若公众不配合,私人小汽车泛滥,就会严重阻碍绿色交通的发展,绿色交通的宣传和推广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为此,政府应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绿色交通指导委员会,全面负责宣传活动的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和指导工作;编制绿色交通活动手册,围绕“绿色交通与健康”,开展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城市道路及公共交通规划咨询、车辆尾气及噪音污染、公共交通服务及道路安全等系列主题宣传,利用定点展示图板、印发宣传图册等多种方式大力宣传绿色交通、公交优先的理念,提高公众对绿色交通的认识,使公众自觉采用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等绿色交通方式出行,以此大幅减少交通堵塞及交通污染,推动绿色交通的发展。

绿色交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规划设计;道路规划;绿地规划

1.规划需解决的重点问题

(1)结合城市新的形势,应从发展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城市发展的技术经济基础和发展条件,制定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研究并确定县域范围内各乡镇的发展体系,建立适合于全市整体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结构。(2)进一步科学预测城市发展规模,选择城市发展方向,建立新的城市发展空间形态,合理确定未来城市的布局结构。如调整城市的工业结构,合理布置工业用地,通过规划有效地确保城市经济稳定协调发展。(3)在当前形势下,城市规划应当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创建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名城风貌。充分考虑山、水等环境要素,建设拥有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城市与自然生态风景有机结合的现代化山水城市。(4)城市规划离不开城市的交通、信息等方面发展,为此规划应当调整城市用地的功能布局、交通网络系统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城市的交通、水利、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适应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2.规划技术路线

2.1城市规划原则

(1)区域整体原则:把握城市社会经济与城市发展趋势与规律,调整城市用地的功能布局、交通网络系统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2)可持续发展原则:遵循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发展原则,合理布局,提高城市环境综合质量,寻求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的统一,努力实现发展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的目标,使规划统筹安排、持续发展。(3)客观原则:以科学的态度充分认识城市发展建设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规划即具高起点、高标准、长远性,又要与实际密切结合,寻求切合实际的城市开发策略、发展指标与阶段目标。使规划适当超前,兼顾现实。(4)特色原则:充分提炼城市自然、历史、文化、现状特点,发挥较好的自然条件优势,在城市形象和整体空间环境研究的指导下,进行城市景观特色的创造,使规划精心构思,体现特色。

2.2规划技术路线

(1)尤其是加强规划的前期研究工作,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积极展开有针对性的一些专题研究。(2)重视现场踏测和基础数据的分析。对城市用地现状、近期重点工程地质条件、县域城镇发展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为规划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3)重视与周边地区发展的比较分析。重点分析万载在江西省、宜春市、以及周边地区的地位与职能,分析周边城市对万载发展的各种影响。(4)应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定量分析技术,分析城市经济、人口、土地、基础设施状况;采用模型预测、综合评分等方法进行人口预测和方案比较。(5)以城市规划学科为主体,运用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其他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发展和方案及规划重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论证。

3.道路交通规划

道路交通规划在城市规划中起着关键作用,其决定着城市未来发展。道路交通规划一方面为了满足居民的出行方便,另一方面可有利于发展当地经济。为了充分发挥城市道路交通作用,道路交通规划规划原则,从区域角度出发,协调县际交通和县城内部交通两个层次,处理好城市道路与公路(省道、县道)、水运交通之间的关系。根据城市当地的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城市道路系统宜采用“自由式+方格网”的模式。科学合理、切实可行,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盘活土地存量,合理开发增量土地,提高城市运转效能为目的。明确道路系统的功能和等级,提高道路作用效率,强化各组团之间的联系。

其中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目的是让居民在出行活动中掌握主动权,能自由选择和换乘各种交通工具,达到最方便、省时、经济的目的。结合城市地势的自然条件以及城市发展规模出发,交通发展方向宜采取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私人交通(自行车、摩托车、小汽车等)作有益补充,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协调发展的方针,达到近距离出行以自行车、步行交通为主,远距离出行以公共交通为主;同时完善步行系统,保持人行道的连续性、安全性,在局部商业段,设置商业步行街。

4.居民与工业的规划协调

每个城市规划都离不开协调城市居民与工业规划发展,城市规划应当合理处理好居住与工业、商业、行政办公等用地的关系,使居民工作生活方便、居住舒适。集中紧凑布置居住用地,并分级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对旧城居住区的改造,改善居住环境。

对于城市工业布局应当充分考虑县城的生态环境,做到既发展工业,又满足环境保护要求,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综合统一。处理好工业区与居住区及办公区之间的关系,缩短居民上下班之间出行距离,避免给城市道路交通造成压力。同时应当考虑分期建设的的经济合理性,留有远期发展备用地。通过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把东部工业园建成高起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另考虑工业园区远离城区,要同时注重居住、商业、邮电等设施的同步建设。规划时,在工业用地调整方面,应当规划将城中心区内污染比较严重的工业企业实施整体搬迁,对城中一些小块工业用地可规划改造为居住或商业用地。

5.城市绿地规划设计

每个城市的规划都需要有绿地规划,通过实践表明,城市的绿地规划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越来越显得重要,很多城市规划都为了创造出一个空间特色鲜明、环境绿化优雅的山水园林城市形象。

城市绿地规划原则应当结合绿地系统及景观风貌规划,应充分利用龙河公园、龙河等自然景色及水体,结合城市的性质,将城市公共绿地与生态绿地连成一体,创造出充满山水特色的绿化景观。同时根据城市当地的景观特点和植被风貌,进行水土保持,充分发挥绿地的环境效益,使大气、水体及噪声等主要环境指标符合要求。提高人均公共绿地指标,人均绿地面积达9平方米以上。在建设园林绿地的同时,强调保护措施,以便更快、更全面地创造出优美的城市空间和良好的环境。

绿地系统规划可通过由成片的郊区生态景观绿地,城市公园;带状绿地,滨河绿地和街道绿化,点状的小区级公共绿地、小游园和单位附属绿地构成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绿地系统。城市风貌景观是城市外在的形体、色彩、建筑风格与环境艺术景观的整体感受以及城市的整体空间结构,主要由景观轴线,景观区域以及环境艺术小品构成。

绿色交通发展现状范文篇12

随着城市空间的飞速拓展和城市人口密度的激增,城市的交通状况也日益严峻。大量兴建的立交桥确实是在短时间内缓解了城市交通的压力,但是随着立交桥而出现的立交桥桥下空间却在前期规划和后期使用中产生了大量的问题。以解决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的设计中的诸多问题和矛盾为出发点,分析了立交桥附属空间对于城市环境的重要意义,从而为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设计提供高品质的、全方位的指导,以求对城市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的参考。

关键词:

郑州市;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

TB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1019603

1课题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城市人口密度的骤升,城市交通状况已经成为一个城市发展动力的重要基础,城市立交桥的规划和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交通日益严重的问题。

客观来讲,立交桥的大量出现确实大大缓解了城市的交通压力,为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随着立交桥出现的桥下附属空间也出现了很多问题,立交桥在设计之初就很容易忽略桥下附属空间的规划与设计,随着立交桥后期的使用,各种问题随之出现,比如桥下空间的植物种植搭配与后期管理、路面铺装的材料与使用维护、桥下交通组织等等都出现问题。

2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

2.1立交桥

立交桥,全称“立体交叉桥”,是在城市重要交通交汇点建立的上下分层、多方向行驶、互不相扰的现代化陆地桥。常见的立交桥有以下几种形式:单纯式、简易式、互通式、灵活式,其中灵活式立交桥和前面几种不同之处在于,根据地势,可以把直行车辆、左转弯车辆、右转弯车辆的通过可以在交叉范围外单独建匝道实现,或者通过别的立交桥实现。这样的好处在于其形式灵活,可以与别的立交桥在功能上互补,体积不大,最适宜在现有地铁等别的建筑物的城市建造,能解决交通拥堵,是立交桥的发展趋势。

2.2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

城市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主要包括:在城市立交桥附属空间中运用地形地貌、植物造景、装饰及景观小品、灯光色彩、等景观设计的要素,进行艺术化的建造,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景观。景观设计的目的是引导车行视线、增强立交桥自身优美和可观性以及为城市居民提供休憩休闲的空间等。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应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交织,共同构成的。

3郑州市立交桥绿地设计现状分析与改造建议

3.1郑州市立交桥发展概述

1994年3月,郑州市政府为缓解金水路日趋紧张的交通状况,宣布在金水路上修建河医立交桥、大石桥、新通桥和紫金山立交桥四座立交桥,以及新通桥与大石桥之间的高架桥,这项于同年12月份投入使用的工程被称为“四桥一路”工程,同时拉开了建设现代郑州的序幕,这四座立交桥也由此成为郑州市建设的第一批立交桥。

近几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立交桥的建设也如雨后春笋在城市的各个交通节点矗立起来。根据郑州市交通规划还将继续扩大立交桥的建设规模,该规划提出中心城区主干路重要交通节点全部采用立交,由此可以看出:郑州市立交桥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较快。立交桥的分布趋势由城市中心区逐渐向城市外环发展,当前立交桥多集中于三环路上。且三环路东侧立交桥密度较大,这也代表郑州市将来城市的发展方向,这为城市快速环路的建成提供了保障。

3.2立交桥绿地设计现状分析

对郑州市内道路上的立交桥进行研究分析,郑州市的立交桥绿地设计的现状大概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3.2.1空间绿化水平

立交桥的空间绿化在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中占有最重要的角色,有些立交桥附属空间甚至只运用了植物这一种造景元素进行景观营造。关于郑州市立交桥附属空间的绿化的问题,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明:

(1)立交桥的结构特征决定了其立体绿化的条件,郑州市立交桥在立体绿化这个层面上还有许多不足,基本上没有做到立体绿化,很多立交桥只对其桥下空间做了简单的绿化,无论从植物品种搭配还是从植物造景造型上来说都没有做到因地制宜。

(2)分离式立交桥绿化不足,郑州市几座分离式立交桥中,绿化品种单一,植物层次欠缺。郑州本身的气候条件,干旱少雨,导致桥下植被的成活都有很大问题。所以有些立交桥基本上就没有做附属空间的景观设计,直接对地面硬化了事。

(3)由于郑州的人口压力和交通压力,目前很多人流量大的片区,人为破坏导致了立交桥附属空间的环境破坏。很多桥下空间直至成为非机动车停车场,更有甚者直接沦为垃圾场。

3.2.2空间使用率

立交桥附属空间使用问题主要表现在开放式的空间少、使用主体的弱势性两个方面。

(1)开放式空间少。

郑州市立交桥中,只有部分桥下空间开放给市民使用,而且使用的方式也较为单调,多是作为市民散步、遛狗等的环境。很少作为文化休闲的空间,主要原因在于桥下空间的基础设计不够完善,文化氛围没有形成。而城市立交桥桥下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种,本可以开拓出更多的开放空间来丰富市民的休闲生活需求。

(2)使用主体的弱势性。

立交桥附属空间的“使用主体”在这是指在该空间里长期停留,或经常停留的使用者,而不是简单的以穿越、短暂停留为目的的使用者。根据笔者对郑州市大石桥、新通桥路段的观察,发现目前,郑州市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的使用主体多为周边生活的老年人、农村务工人员、流动性的小商小贩、低层级的服务行业者、流浪汉等弱势群体。

3.2.3景观特色不明显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郑州市内的立交桥几乎都没有特色,和郑州文化有关联的名字也没有,第二个方面主要体现在立交桥的附属空间的景观设计没有体现郑州当地的文化特点。

(1)一个有特点的名字更容易被人们记住和熟知,城市立交桥需要不同的有地域文化背景的名字。好的名字不仅方便人们交通出行,还可以为城市的文化代言。

(2)郑州市的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基本上都是保持了桥体钢筋混凝土的特色,桥下空间种植多为常见的绿篱型灌木,混着散种一些普通的中型乔木,景观植物之间的搭配和造型趋于同化,很少看见很有特点的能让人耳目一新的景观设计。城市立交桥作为城市交通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理应成为有特点的、能成为一道风景的城市名片,展示城市的文化风貌。郑州作为一个有丰富历史背景的城市、中国的古都之一,文化底蕴雄厚,文化特征突出,但是在立交桥附属空间的景观营造中竟没有充分体现,不能不说是城市环境设计的一大遗憾。

3.3郑州市立交桥附属空间改造设计构想――以金水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设计为例

3.3.1设计理念

(1)以人为本。

整体设计应以人为中心来展开,应该充分考虑人的活动尺度,环境心理感受,以及不同人群的活动需求。设计的成果能够为受众打造一个,富有文化特色,以及具有休闲、娱乐趣味的立交桥下绿地。

(2)突出城市特色。

设计应该充分挖掘当地的丰富的自然元素和独特的人文元素,加以提炼设计,深度展示当地的特有的自然景观以及人文景观,树立城市特色。

(3)生态化造园理念。

除了较好的观赏的效果,设计应当遵循生态化的造园理念,致力于营造一个,协调可持续、以绿色植物为主的植物群落,以及供人们休闲活动的空间环境,实现良性可持续的发展,发挥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4)总体定位。

充分利用立交桥绿地,在保证绿化功能的基础之上,融入城市休闲绿地的设计,满足人们的文化、活动需求,充分利用当地的人文元素,树立城市特色,打造兼具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城市休闲绿地。

3.3.2设计构思

(1)功能布局。

在功能布局上,充分考虑了不同人群的活动需要,设置了中心广场、汇演广场、健身区、休闲区、草坪区。中心广场主要起到了统领、突出主题的作用,同时也具备了活动集会的实际功能,休闲区可以让人们静静的休憩、思考,草坪区可以让人们沐浴着阳光徜徉在绿色的海洋里。

(2)道路交通。

作为互通式立交桥的一部分,该设计区域的交通比较灵活,区域内的一级交通是原来规划的一部分,设计中保留了这一道路,作为设计区域的主要道路,起到了贯穿东西道路的作用,根据实地的调研,这条路过往的大多是电动车,很少有机动车通行,交通的负载压力不大,为在此区域内的造园活动,提供了可能性。二级道路和一级道路构成了一个环形交通,有着较明显的导向作用,三级道路,引导人们通向设计区域的局部观赏休憩。在一级道路的两端设置了两个主要入口,区域的次入口设置在桥下面的桥墩之间,显得方面灵活。

(3)景观结构。

设计区域分为中心广场、汇演广场、休憩茶座、健身步道广场,四个主要的景观节点,轴线由两个广场统领,整体结构合理明确。

3.3.3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应该充分考虑当地的植物生长的自然条件,在适应本地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构建丰富的植物群落的同时,应该凸显本地的特色,可以运用有观赏价值的乡土树种。整体应遵循协调可持续的的造园理念,打造生态化植物群落。

本设计中采用了栾树、法桐作为基调树种,银杏、元宝枫作为观叶树种,大叶女贞作为常绿树种。采用了红叶石楠、连翘、南天竹、月季,作为主要的灌木花卉。营造层次丰富、色彩多变,四季景观特征明显的自然环境。

4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的交通压力也成为一个城市发展的关键,立交桥这一现代化构筑物的兴起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其首先在功能上缓解了日益严重的城市交通状况,但随之而的附属空间的设计与使用却对城市环境产生很多负面影响。虽然随着人们对所处环境生态的不断提高,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总的来说还是缺少科学研究,和突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正是基于上述问题为出发点,通过笔者的实地调研以及资料收集与分析等方法,解读了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对于城市交通系统、城市景观系统的重要意义,针对郑州市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的具体现状做出了具体解析,并以郑州金水立交桥为基址,完成改造方案设计。

参考文献

[1]李国豪.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辞典―桥梁工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鲁敏.园林景观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李晓霞.重庆市城市立交桥附属景观空间景观设计研究[D].成都:西南大学,20100501.

[4]吴清华.国内城市立交桥绿化研究概述[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06.

[5]鲁敏.城市绿地系统建设[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1.

[6]李宇宏.景观设计基础―植物设计篇[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浪漫七夕祝福语
  • 下一篇: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