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智慧城市的建设范例(12篇)

时间: 2024-01-02 栏目:公文范文

智慧城市的建设范文篇1

关键词:智慧城市;大数据;人才;信息服务;人才培养

近年来,智慧城市建设步伐逐步加快,互联网技术与移动通讯技术、智能终端相结合,广泛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移动化,产业数字化,信息透明化、云端化、大数据化冲击着人们的视野,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就河北而言,主动适应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及大数据时展需求,创新优化人才信息服务,智能化地解决人才供需矛盾,是做好当前人才工作的关键。

一、智慧城市建设与人才信息服务

智慧城市(SmartCity)是信息化与城市化的高度融合,是信息化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智慧城市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维基、社交网络、FabLab、Living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可持续创新[1]。建设智慧城市旨在及时传递、整合、使用城市经济、文化、管理服务等各类信息资源,提高物与人及其本身间的互联互通、全面感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2],让城市生活变得更健康、更和谐、更美好。目前,智慧城市建设已上升至国家经济、科技战略层面,各地陆续推出“智慧城市”发展战略,并加大力度组织实施。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是深入推进信息化[3],而人才是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因素。

二、河北人才信息服务现状

河北在深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人才需求及人才信息服务需求发生了新变化,有效应用和融合大数据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创建良好的人才信息服务模式,服务好智慧城市建设的人才需求是发展的关键。河北在人才信息化方面紧密结合需求,创建人才信息服务平台,目前,已建有省人才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网,同时,各地市也相继建立了人才网站,这些网站在人才信息服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河北在人才信息服务平台的应用和实践中不断探索,与京津合力构建人才市场信息化云服务平台,整合信息资源,实现一点登录、一站式快捷服务,创新思路方法,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随着智能化、数字化及互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一个大规模生产、分享和应用数据的时代已经来临,大批数据已作为重要生产要素渗透至各行各业各个领域。为适应新时代要求,2016年9月,河北省及京津地区大数据界相关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以及行业专家联合发起成立了京津冀大数据产业协会,着力研究应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先进技术解决供需矛盾、提供动态信息服务的新模式。有效开发和利用资源,在人才领域搭建人才大数据平台,实现对人才信息的动态分析、评价和跟踪,使决策者全面掌握各类人才的分布、流动和发展规律,成为做好当前人才工作的有效之举。

三、人才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新挑战

(一)人才供需网络平台存在的问题

1.信息双向沟通不及时、不到位大多数招聘网站信息双向沟通不够,一方面表现在求职者投放简历发出求职请求后,得不到用人单位的及时回复和反馈,无法确认是否能被录用,导致一份简历多次投放[4];另一方面表现在用人单位得到求职者简历后,所获得的人才信息片面、不具体,更无法深入考察了解应聘者的综合能力、内在素质等。双方缺乏面对面的交流和确认,不利于人才供求矛盾的有效解决。2.对信息监管不严,信息的真实性、时效性难以保证目前,招聘网站众多,信息成为网站竞争的主要对象。因缺乏有效、统一的管理规范和监管措施,有部分网站在未经授权和核实的情况下,随意转载招聘信息,导致大量失实失效信息的存在。另外,还有部分用人单位为增强吸引力,极力美化自己,导致信息失真,可信度降低,对应聘者产生误导。3.个人隐私安全受到威胁个人隐私信息管理欠规范,给求职者带来困惑。由于管理规范不统一,招聘单位层次不一,有些公司通过开放人才库的方式,获取下载权限;部分招聘网站以招聘为由,不择手段收集求职者个人信息;一些保险、房产等行业的公司投入广告购买客户信息,求职者个人隐私受到威胁。

(二)人才信息服务面临的新挑战

1.人才信息动态服务新需求现有的人才信息服务平台所提供的信息相对静止,不能及时收集和处理分析大量数据,更不能提供动态的信息服务,难以实现人才和管理者双方彼此真正的“透明”。如网站所提供的人才数量、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工作绩效等数据在一定时间阶段内保持基本不变,未能实现动态更新,而事实上以上信息及企业的用人需求等时刻都在发生变化,并诞生出海量的数据[5]。实时分析处理以上相关数据,形成可参考的决策依据,及时为求职者和决策者提供动态、有效的信息服务,是当前人才服务的迫切需求。2.求职需求呈现新变化,网上找工作渐成主流,对人才网站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行业产业差异、薪酬地域差异等因素,导致人才流动性大,异地求职需求大幅上升,网上找工作成为重要的选择方式,人才网在求职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现有人才网站存在着地域差异、信息相对独立不共享、信息更新不及时、一站式服务实现难度大等问题,已不能很好地满足新需求,人才网站资源整合、服务模式创新、功能优化迫在眉睫。3.人才招聘渠道呈现新态势,网络招聘、移动端新型招聘备受青睐调查数据显示,在近三年的企业招聘中,网络招聘渠道优于传统招聘渠道,移动端新型招聘渠道的数量稳步上升。招聘网站的占比远远超过招聘会的占比,并呈逐年递增态势。2016年企业人才引进渠道占比如图1所示适应新时期的招聘需求,中国互联网招聘市场移动端将推出更多垂直招聘新产品,应用大数据技术将优化改善互联网招聘求职体验,精准推送职位及应聘人员信息,着力提高求职招聘效率。4.大数据人才严重匮乏据2016年7月15日数联寻英的《大数据人才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大数据人才仅46万,未来3~5年大数据人才缺口将高达150万。[6]巨大的人才缺口,将直接影响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和智慧城市建设的稳步推进。构建基于大数据的人才教育服务平台,尽快普及大数据知识,提升大数据分析、处理、利用技能,成为人才信息服务的又一新需求。

四、解决人才信息服务中存在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一)着力建设基于大数据思维的人才库

充分发挥河北省京津冀大数据协会的作用,立足河北,着眼京津,用“互联网+”人才思维,构建人才数据库。以用人单位为基础,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电子商务人才等各类人才信息纳入采集范畴,应用大数据和云技术,捕捉人才信息,形成人才海量数据库。同时,应用互联网、云计算、心理测量等技术,对人才信息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分析,真正实现人才数据入库,人才领域数据共享,人才信息实时动态统计分析,为人才选拔、使用、管理、开发提供依据,为河北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二)构建人才大数据平台

建设人才大数据平台是一项巨大的工程。结合河北实际,建立学生基础数据库、学生成长记录、学历认证体系、人才素质评价体系、人才资源管理平台等子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集采集、管理、分析为一体的大数据平台系统,利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对人才进行评价,为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用人单位等提供个性化、多样化、高效率、更有针对性的人才信息服务。

(三)打造“互联网+”人才信息服务平台

借助腾讯公司移动互联,大数据分析技术,搭建共享信息平台,跨界携手,强强联合,构建基于移动互联网和即时通讯工具的网络互动人才供需平台,实现求职者与用人单位需求的及时匹配,提供充分对接的人才信息服务。建立和完善人才信息微信公众服务号,通过网上值机、信息查询等模块,搭建基于微信平台的人才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信息的高度集成和服务的个性化定制[7],提供便捷、高效、智慧的“一站式”人才信息服务。

(四)构建大数据教育、竞赛服务平台

大数据人才需具有卓越的数据处理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数据可视化能力、数据变现能力。大数据人才的培养是个系统工程,除进行科学的人才需求预测外,更要针对岗位需求开展相应的培养和培训。应用网络互联技术,创建大数据人才教育、竞赛服务平台,集真题实训、案例分析、理论提升、技能切磋为一体,采用开放性的大数据教学模式,在线进行理论学习和实战练习,让学习者尽快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为企业及时提供充足的、优秀的大数据人才。大数据的有效使用有助于人才资源的发现、配置、激励和使用,适应智慧城市发展需求,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信息通信技术,让互联网与人才大数据深度融合,实现人才资源配置的集成和优化,将有效推进河北省人才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赵新辉,郭瑞.郑州智慧城市信息服务平台构建[J].信息通信,2014(6).

[2]吕悦.智慧城市用“智慧”点亮生活[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4(11).

[3]张永民,杜忠潮.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及思考[J].中国信息界,2011(2).

[4]胡雪芳.“前呼后应”人才服务平台的构建与应用[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5(22).

[5]李越恒.以大数据撬动人才队伍建设[EB/OL].(2014-04-11)[2016-09-22].

[6]搜狐公众平台.全国首份大数据人才报告[EB/OL].(2016-07-20)[2016-09-11].

智慧城市的建设范文篇2

关键词:智慧城市;智能融合;运用前景;项目建设

Abstract:Smartcityisanewgenerationofinformationtechnologysupport,knowledgesociety,thenextgenerationofinnovation(innovation2)undertheenvironmentofthecityform.Thispapermainlyintroducesthedevelopmentprospectofwisdomcityanditsapplication.ThispaperfirstlyintroducesthecharacteristicofwisdomCity,thenintroducedthewisdomcityconstructionprinciples,thenanalysesitsapplicationprospect,finallydiscussestheconcreteprojectconstruction.

Keywords:Wisdomcity;intelligentfusion;applicationprospect;project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智慧城市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维基、社交网络、FabLab、Living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营造有利于创新涌现的生态,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可持续创新。

“智慧城市”就是让城市更聪明。通过互联网把无处不在的被植入城市物体的智能化传感器连接起来形成的物联网,实现对物理城市的全面感知,利用云计算等技术对感知信息进行智能处理和分析,实现网上“数字城市”与物联网的融合,并发出指令,对包括政务、民生、环境、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活动等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化响应和智能化决策支持。

智慧城市的特征

智慧城市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全面透彻的感知。通过传感技术,实现对城市管理各方面监测和全面感知。智慧城市利用各类随时随地的感知设备和智能化系统,智能识别、立体感知城市环境、状态、位置等信息的全方位变化,对感知数据进行融合、分析和处理,并能与业务流程智能化集成,继而主动做出响应,促进城市各个关键系统和谐高效地运行。

2.宽带泛在的互联。各类宽带有线、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城市中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的全面互联、互通、互动,为城市各类随时、随地、随需、随意应用提供了基础条件。宽带泛在网络作为智慧城市的“神经网络”,极大的增强了智慧城市作为自适应系统的信息获取、实时反馈、随时随地智能服务的能力。

3.智能融合的应用。现代城市及其管理是一类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新一代全面感知技术的应用更增加了城市的海量数据。集大成,成智慧。基于云计算,通过智能融合技术的应用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存储、计算与分析,并引入综合集成法(综合集成研讨厅),通过人的“智慧”参与,大大提升决策支持的能力。基于云计算平台的大成智慧工程将构成智慧城市的“大脑”。技术的融合与发展还将进一步推动“云”与“端”的结合,推动从个人通讯、个人计算到个人制造的发展,推动实现智能融合、随时、随地、随需、随意的应用,进一步彰显个人的参与和用户的力量。

4.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重塑了现代科技以人为本的内涵,也重新定义了创新中用户的角色、应用的价值、协同的内涵和大众的力量。智慧城市的建设尤其注重以人为本、市民参与、社会协同的开放创新空间的塑造以及公共价值与独特价值的创造。注重从市民需求出发,并通过维基、微博、FabLab、LivingLab等工具和方法强化用户的参与,汇聚公众智慧,不断推动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设智慧城市的原则

在具体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要注意如下5个原则:

1.要注重系统工程,科学构建智慧城市,使智慧城市能够统筹规划、综合集成资源,总体效果能够最好,并且使智慧城市的产业经济、市政管理、社会民生、资源环境和技术能够得到高度智慧管理。[6]

2.要在开展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上,来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实现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型过渡,实现创新型国家的目标。[6]

3.要强调优化配置,构建两型性社会,就是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统一实现人、物、环境的协同共享、优化配置,以此来发展我们城市的产业经济、市政管理、社会民生。

4.以人为本,科学化管理,从而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来提升政府的行政服务效能和管理模式,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实现创新社会管理。

5.整合和共享提升城市基础支撑的建设,以最大限度的开发整合和利用城市各类信息资源为核心,推进实体技术设施和信息设施的整合共享,从而提升城市各个领域智慧环境的充分应用

智慧城市的运用前景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城市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政治和技术的权利,城市被无可避免地推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发挥着主导作用。与此同时,城市也面临着环境污染、交通堵塞、能源紧缺、住房不足、失业、疾病等方面的挑战。在新环境下,如何解决城市发展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命题。在此背景下,“智慧城市”成为解决城市问题的一条可行道路,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

目前,我国已经出现一些初级“智慧城市”应用案例和拥有一定技术积累。如交通管理系统,公共系统都是“智慧城市”的体现。我们现在已经有一些初级的使用案例,譬如病人在运往医院过程中都可以实时进行监控,病人出现什么问题可以及时发出信息让医生及时处理。

智慧城市的建设范文篇3

关键字:智慧城市;创新;城市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4.1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也加快了前进的步伐。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象征。随着信息技术的大力发展,建设智慧城市,进入信息社会,成为了城市管理者的重要任务。目前,全世界有超过一半的人口在城市中生活起居,标志着人类文明全新的阶段。城市建设和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城市在世界发展的舞台上起到了主导作用。

一、智慧城市的概念与内涵

(一)智慧城市的概念

智慧城市的建设是最近几年才被提出,其概念还没有统一的定义。IBM公司把“智慧城市”定义为利用信息科技对城市的核心运作进行分析、检测和整合的各种关键信息,对人们的生活、环境的保护、城市服务等需求做出的智能化响应,为人们建设和谐的城市生活。另外还有学者认为,智慧城市就是物联网和互联网的结合或者是数字城市和物联网的结合。他们这些都是在技术层面给智慧城市的定义。IBM公司在定义智慧城市时,没有注重人的因素,因此很多学者不认同。在《中国智慧城市体系结构与发展研究报告》中,对“智慧城市”的定义为“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形态,构建了支撑城市发展的智慧化环境。它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光网络、移动互联网等前沿信息技术手段,把城市里分散的、各自为政的信息化系统整合起来,提升为一个具有较好协同能力和调控能力的有机整体,对公众服务、社会管理、产业运作等活动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结合他们的观点,笔者认为智慧城市是基于信息化和人的智慧,对城市的再形容,通过物联网,对城市的信息数据进行整合,再结合实际情况,反馈给城市政府、居民和企业,并提供相应的个性化、多元化的综合应用服务。

(二)智慧城市的内涵

智慧城市有三个层次的内涵:

1、全面的互联通信和透彻的感知。智慧城市本着无处不在智能传感器,全面感知城市情况,获取动态信息,对城市的核心运转进行分析,真正实现全面掌控全城市动态。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科学处理,方便人们获取信息,服务于民。

2、深入整合,协同运作。通过城市网络的融合,基于物联网的平台,构建智慧城市的信息设施,在该基础上设立服务平台,进行综合的公共管理,为城市居、企业、政府民提高更优质的服务。

3、多样的服务,积极的创新。智慧城市提供的服务是一种全新的服务,对城市运作感知到的信息进行不同深度的处理和分析,为人们提供不同层次,高效的智慧化服务。

二、建设智慧城市的意义

(一)建设智慧城市是城市创新发展的趋势

目前,建设智慧城市已经成为了国内国外城市建设的趋势。从IBM公司推出“智慧地球”的概念以来,就迅速引起世界人们的广泛关注。美国政府将建设“智慧城市”上升为国家政策。一些发达国家也纷纷投入大量资源对智慧城市加速建设。目前,国际上有超过300个城市都在建设智慧城市。我国的一线城市以及少数的二、三线城市都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战略。利用人类智慧和人工智慧建设智慧城市,成为了城市创新建设的新趋势。

(二)建设智慧城市是城市化建设的重要路径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发展即将进入全面开发的阶段。届时,社会矛盾、治安等问题将会凸显,这是对城市政府能力和服务水平的考验。因此,需要用智慧去面对和解决。以物联网平台为主,使对城市的管理更加智能化。整合城市优质资源,构建科学的分析、预测、监测和决策体系。通过科学技术最大限度的降低能耗,解决城市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提升城市正常运行效率。

(三)建设智慧城市是把城市建设推向新阶段的举措

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变革,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仅能够吸引智慧化、信息化和创新的技术,还能利用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城市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加快产业转型速度。通过建立智慧城市,不断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智能化、精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全面提升人们生活质量。

(四)建设智慧城市面临着历史机遇

根据国家的“十二五”计划,要求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为了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型产业,国家安排了相应的对策,大力支持关键技术的研发,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智慧城市的建设出台相应政策,给予大量资金支持。

三、建设智慧城市的建议

(一)高度重视,融合推进

智慧城市建设是城市化和信息化的相互结合,给城市建设和管理带来突破性的变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有相应的部门监督工作和相对应的系统给予工作上的支持。可以建立城市建设专项调查小组,对城市建设进行全面调查,获取更多的信息,结合智慧城市感知城市运作的信息,分析处理,推出更多的处理办法,提供优质服务。

(二)明确阶段目标,逐步实现

要有目标,才能实现目标,明确目标能够给出更明确的阶段性决策,要根据自身实力确定目标。如北京要建立成为世界级的智慧城市,深圳要建立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智慧城市等。要清楚自身的定位,尤其是中小型城市,必须要先建设城市数字化、信息化,拥有相对实力的时候,在朝着智慧化迈进。

(三)处理好城市关系,彰显城市个性

处理好城市关系就是指处理好智慧城市建设同城市发展战略协调不冲突。最大限度的将建设资源整合,杜绝重复,避免造成浪费又淹没个性。积极学习先进城市的优秀文化和创新设计,并从中自行拓展,研发出更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彰显出独具风格的城市文明。

(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引进更多优质项目

建设智慧城市,要把城市中的物理设施、信息基础设施和商业设施全部结合起来,构建相应的联系,成为新型的智慧化设施,认真完成运营项目,包括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服务管理等。另外,要大力发展与物联网相关的产业,在传感器、智能芯片等先进技术方面,我国还需要努力研发自主产品。同时,要引进更多的优质项目,项目的支持效应非常重要,按照智慧城市标准确定质量规模和要求,促进智慧城市建设。

(五)强化城市整合力度,完善服务

城市建设在人才的引进、培训教育、公共服务以及要素保障等方面强化整合,提升力度。对人才需要推出更多的鼓励政策,在培训教育方面,多聘请专业人士开展人才培训。在公共方面和要素保障方面,成立创业服务中心和创业投资机构,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研发资金支持和保障。利用高科技研发成果,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

(六)探索发展新模式

城市管理的模式影响着城市全局的发展模式,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目标和不同的定位,城市的发展没有指定的模式,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才能探索发展出更多的新模式。探索符合我国自身城市智慧化建设的模式,需要社会大众的全力支持,增强城市文明素质。

结束语

总之,建设智慧城市不能急于求成,要有自己的创新举措,不能照搬城市建设旧知识。希望我们国家的智慧城市建设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也相信通过城市的智慧发展,我们会迎来一个幸福城市、绿色城市、和谐城市和智慧城市的时代。

参考文献:

[1]许晶华.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和类型比较研究[J].城市观察,2012(4).

[2]袁峰,徐昊.智慧城市建设的思考与展望[J].城市观察,2012(4).

[3]邹佳佳,马永俊.智慧城市内涵与智慧城市建设[J].无线互联科技,2012(4).

智慧城市的建设范文篇4

关键词:智慧城市;数据

中图分类号:TP399-C2

智慧城市,英译smartercity。在中文理解中智慧城市被强调于一种能力,是城市运转过程中正确、迅速、灵活理解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在IBM公司最早提出的智慧城市概念时,选用smarter来形容一个城市,所描绘是未来城市的一种状态,是人类与自然、人类与环境达到一种“智慧”的状态。对于这种能力和状态的不同理解和不同解读,使人们对智慧城市建设思路和发展模式的认知有了差异,但是细小的差异并不影响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对核心内容的侧重与关注。

1数据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核心内容

什么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核心内容?笔者认为,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最核心内容是城市的数据。为什么数据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核心内容,因为数据在城市发展,特别是现代化城市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1数据是城市运行和管理的必要依据

城市运行指的是保障城市正常运作的各项相关事宜,主要包括对城市公共设施及其所承载服务的管理。城市管理是指以城市基本信息流为基础,围绕城市运行和发展进行的决策引导、规范协调、服务和经营行为。因此,作为城市的运行与管理而言,要对城市中的各类设施,所承载的各类服务以及城市中的各类资源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只有切实掌握了各类数据才可以科学、高效的保障城市运行、完善城市管理。由此可见,数据是城市运行和管理的必要依据。

1.2数据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关键依据

城市的建设与发展需要科学、严谨、长远并且切合实际的城市规划作为指导,而对一个城市进行规划的前提条件是要对这个城市的现状有充分的了解。制定一个指导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城市规划,需要的数据是多元的、海量的,需要结合土地、人口、经济、能源、环境、教育、医疗、交通等等多种信息综合考量,从而制定出符合城市发展现状的合理规划。因此,可以说城市的各类数据是城市规划的关键依据,从而也就成为了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关键依据。

1.3数据是城市数字化、信息化及智慧城市的基础

城市的数字化、信息化到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说数字化是信息化的基础,数字化与信息化是实现智慧城市的基础,而数据则是数字化的基础,由此可见,对于智慧城市的建设,数据,是基础中的基础。

2数据建设需要分层次开展

数据,其核心地位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已毋庸置疑。数据建设,是实际工作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参与智慧城市数据建设工作的实际情况,为数据建设大概分出四个层次:数据采集、数据更新、数据共享共建、数据挖掘。

2.1数据采集

智慧城市建设所需要的数据是多元、海量的,必然数据采集工作同样复杂、庞大。但是,智慧城市的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项目,而是一个旷日持久的系统工程,因此,在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时就需要考虑,我们需要什么类型的数据采集到什么程度来作为我们启动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数据。笔者认为,智慧城市数据建设首先需要采集的是城市基础地理数据。优先采集城市基础地理数据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1)城市基础地理数据相对稳定,数据时效性相对较长,在短时间内不易失效。(2)城市基础地理数据体现的是城市的现状现貌,结合数据更新机制,可以很快用于指导城市的发展建设。(3)依托城市基础地理数据可以搭建地理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用于承载智慧城市的其他数据,有利于建设一个统一的智慧城市数据服务平台。

2.2数据更新

数据更新是保证已采集数据准确性、现势性的重要工作,甚至可以说没有如果完善数据更新机制,智慧城市建设则事倍功半。结合数据采集工作中优先采集城市基础地理数据,数据更新工作需在以下三方面加强建设:

(1)明确数据更新工作实施主体。笔者认为,以城市基础地理数据为核心的数据更新工作实施主体应由城市的建设单位负责。例如,由城市规划管理单位负责数据更新工作的实施,可以保证城市基础地理数据及时、有效更新。因为,城市建设规划先行,所有的城市建设项目都需要经过规划审批才可以进行建设,所以由城市规划管理单位负责数据更新工作能够减少数据流转环节,从而更好的实现数据更新。

(2)制定数据更新工作相关制度、规范。由于智慧城市数据复杂多样,涉及到全市各个行业、各个领域,而数据更新又是一项要求时效性的持久工作,因此,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管理制度和规范是开展数据更新工作的重要保障。

(3)加强数据更新管理工作的监督、落实。由于数据更新工作夸行业、夸部门,制定的制度、规范在执行过程中容易出现偏差,进而导致数据更新工作开展不畅,所以必须加强数据更新管理工作的监督、落实。数据更新管理工作的监督、落实,应由政府牵头,并且纳入到考核、管理机制中,从而保障数据更新工作行之有效。

2.3数据共享共建

数据共享共建是建立在数据采集和数据更新的基础之上,同时如果数据不进行共享共建就失去了数据采集和数据更新的意义。智慧城市的数据是复杂、海量的,初期的数据采集只能够解决城市基础数据问题,要形成一个完整的数据体系必须依靠各个单位的共同建设。数据共享可以算作是智慧城市成果的体现,也可以说是数据建设的目的,因为只有实现了充分的数据共享,才能够实现数据应用和数据发掘。而为什么是数据共享共建,却不是数据共建共享,笔者认为是存在逻辑关系的。

建设一个数据共享平台是实现数据共享共建的关键。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设数据共享平台工作应该是在数据采集和制定数据更新机制工作前进行的。只有建立了数据共享平台,采集的城市基础地理数据才有安身之所;只有明确了共享平台的唯一性和权威性,制定数据更新机制时才能够有的放矢;只有在一个统一的共享平台上,才有可能实现不同单位的数据共建。因此,在数据共享共建工作上,只能是先共享,再共建。

2.4数据挖掘

数据挖掘是数据应用的升华。对于智慧城市概念而言,无论是理解为一个城市的能力或是一个城市的状态,都是建立在对于数据的掌握和应用的基础上的。可以说,如果要赋予一个城市以智慧,就要赋予城市以“知识”,同时要教会城市“思考”,知识就是数据,思考就数据挖掘。搜索隐藏在城市海量数据中的特殊关系,得出科学严谨的结论,进而指导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这就是数据发掘的意义所在。数据挖掘的建设工作是随着数据采集、数据更新、数据共享共建工作逐步完善而水到渠成的,当海量的、全面的数据摆在数据使用者面前,对数据的分析、分类、加工、使用就自然成为了我们的主要工作。

总之,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度极高的系统工程,它需要顶层设计,需要政府主导,需要技术支持,需要多方面配合,但是我们在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时一定要牢记一点,那就是,时刻不要忘记数据是智慧城市的基础,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核心。

参考文献:

[1]聂丹妮.基于中间件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探索[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23).

[2]许旻.浅谈国内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04).

智慧城市的建设范文篇5

【关键词】智慧城市建设理论思考战略选择渗透分析

引言:智慧城市属于一种新的城市理念,其在城市建设中融入了信息技术,使得城市发展变得更加智能化、信息化,逐渐形成了一种高级化的城市形态。加快智慧城市建设,不仅是缓解“大城市病”,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城市经济发展建设的“倍增器”。当前,智慧城市的不断发展,逐渐转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而且还有利于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节能减排的发展目标,这对我国产业革命的新一轮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有着极大的帮助。

一、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理论思考分析

1.1是城市经济发展实现转型的“转换器”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各行业领域开始朝着高新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方向发展,将信息化作为引导,结合自身的知识优势,改革和升级产业结构,不仅实现了自身的高速发展,而且还带动了城市的发展与进步。智慧城市建设使得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都发生了重大改变,是当前城市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其中主要体现在新型要素方面。

首先,新型要素主要就是城市发展中的要素发生了改变,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将人看作是城市发展建设的基础,发]信息所具有的引导作用和资本后盾,实现快速发展[1]。

其次,新型特征主要就是城市内涵发生改变,通常包括经济的持续发展、舒适安逸的生活以及智能化和信息化的管理等。

最后,内容更新,主要就是城市发展的基本内容发生改变,体现着与传统城市之间的差异,更加关注城市环境和经济的发展建设。总的来说,智慧城市建设更加注重信息化的发展,如图1所示。

1.2是工业化、信息化以及城镇化融合发展的产物

在信息化发展中,城市在各项工作的相互推动、相互协调下逐渐发展形成一种整体形态,如图2所示。城镇化在信息化发展中具有很大作用,能够作为一种载体形式促进城市朝着信息化方向迈进。分析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可以发现,工业化和信息化在城市建设中有着重要的角色,通过相互协调发展推动城市的进步和发展。而且信息化还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影响城镇化发展中的生产工作,并且产生极为广泛且持续的影响效果,逐渐改变着城市的演变速度和空间发展结构[2]。同时,在城市居民生活、城市经济和治理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改变作用。

总之智慧城市可以说是工业化、信息化以及城镇化融合发展的产物,我们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应该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加强信息化发展中的基础建设,推动城市又好、又快的向前发展。

二、智慧城市发展建设中的战略选择分析

2.1政府和市场相结合

政府作为有形的手,市场作为无形的手,它们二者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可以同时发挥出政府所具有的引导作用和市场所具有的调节作用,尽可能的减少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阻碍。首先,应该高度重视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掌握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通过市场上的竞争机制和供求关系等优化各项资源,顺利完成各项建设工作,在实现技术创新发展的同时,加快智慧城市的前进步伐[3]。其次,充分发挥出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引导作用,结合市场发展情况制定科学的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创造一个健康的政策环境,引导智慧城市中技术和人才等要素的发展。

2.2推动技术创新和完善法律规范

由于智慧城市还属于一种相对较新的城市形态,当前的智慧城市建设还处于一种探索阶段,所以会面临着很多来自于信息安全、技术以及市场等方面的风险。在具体建设中,要想促进智慧城市更好的建设和发展,首先就应该处理好技术标准和法律规范的建设工作。根据市场发展的具体状况,将政策有效的融入到城市发展中去,实施各项智慧项目,实现信息标准和技术标准的建设工作。

此外,政府还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针对城市发展现状制定合理的法律规范,推动法律建设的发展进程,加快法制化的发展建设步伐,为智慧城市建设营造一个健康的法制环境,确保城市建设工作能够正常、有序的展开。

2.3实现金融和技术的创新发展

在智慧城市的有关工作中,应该要注重金融和技术的创新发展,将金融资本和技术资本进行有机结合,发挥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在城市建设中的推动作用,使得智慧城市建设更加方便、快捷。在具体的建设中,有效做好金融创新和技术创新等工作,并且实现良好的对接,促进城市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首先,在技术创新中,需要加大技术研发方面的工作力度,加快服务平台方面的建设工作,将企业与科研机构、各个企业更加紧密的联系起来,实现技术的创新发展,为智慧城市提供更加优化的创新环境[4]。而在金融创新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加大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方面的发展力度,将智慧城市中存在的技术创新风险进行分散,增强金融服务的水平,不断完善企业的融资体系和发展结构,使得企业拥有的融资渠道更加广阔,通过企业发展带动智慧城市实现更好的发展。

三、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智能城市和数字城市日渐发展成熟,再加上信息化的推动,逐渐形成了智慧城市这种新的城市形态,其作为一种城市发展理念,在城市建设和规划中具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智慧城市有关建设工作,同时发挥政府和市场方面的引导作用;推动技术创新和完善法律规范;实现金融和技术的创新发展,推动智慧城市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辜胜阻,王敏.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论思考与战略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05:74-80.

[2]赵大鹏,张锐昕.基于战略管理理论的智慧城市建设过程管理模式研究[J].电子政务,2012,11:49-53.

智慧城市的建设范文1篇6

然而,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仍面临不少问题及挑战,比如,智慧城市的概念并不清晰,盲目炒作、基础不扎实等等,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对智慧城市内涵、发展路径等认识不统一

智慧城市的提出,是为破解城市发展中的生态、民生等一系列问题的。有人误把城市信息化或数字城市等同于智慧城市的全部,有人以为智慧城市建设就是建设数据中心、宽带网,缺乏对智慧城市目标、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的考虑。人口膨胀、城市扩张、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等,对城市基础设施造成日益增大的压力,智慧城市建设应当破解这些难题,并将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放在重要位置。

二、信息孤岛广泛存在,互联互通的难度不容小觑

跨部门、跨行业的数据信息共享成为难题,有价值的公其信息资源和商业数据的开放程度较低。究其原因,收费政策的实施惯性,一些单位或部门把公共财政投入建成的数据库作为“摇钱树”;政府部门有各自独立的垂直信息系统,存在数据不统一、标准化程度不高、互联互通程度不足;政府部门各自为政,有部门甚至表示数据不能给其他部门使用。“三网融合”的提出不下十年,但迄今为止,尚未融合,今年文再促进“三网融合”,可以印证信息互联共享的难度。“信息孤岛”问题的解决不会轻而易举。

三、智慧城市建设出现过热苗头

建设智慧城市,要在摸清家底的前提下,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循序渐进地加以推进。从实际情况看,我国信息化水平处于世界中下游,却有50%的城市声称要建设智慧城市,显示出过热的苗头。2014年8月,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走理性务实、健康有序的智慧城市发展之路,但文件没有收到预期效果,背后的原因需要深入研究。

四、信息安全存在隐患

智慧城市建设离不开数据中心建设和开发利用,而我国信息安全保障尚不成熟、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不足,涵盖数据采集、加工、管理、分析和应用的全链条大数据产业和生态体系不健全;部分核心技术来自国外,一些城市规划和丁程由国外企业承担;安全经验的匮乏和安全系统的漏洞,也将增加智慧城市运行和管理的脆弱性,甚至对国家信息安全构成威胁。处理好信息安全与信息透明的关系,需要政府的智慧。

五、信息服务不够

虽然互联网企业推出了众多的服务平台,但政府引导不多;尽管住建部强调要因地制宜建设智慧城市“一城一策”,而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要求、评审、通过;但在实践中,跟风、随大流问题广泛存在,除展示馆外还没有更多的用途,缺乏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加工和相关服务;如果不重视信息系统建设的后续开发利用,会留下新的“烂尾工程”。因此,在智慧城市规划、建设及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应当更多地听取当地政府、企业和百姓的意见,而不能任由技术导向。

六、建设资金不足

在我国城镇化初期,各地主要依赖土地财政为主的模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随着经济转型和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地方财政收入在下降。理论上,智慧城市的建设、运营和维护资金,可以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但公共基础设施,特别是公益性项目或能力建设项目,PPP模式并非最佳选择,需要创新融资模式,改善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

智慧城市的建设范文1篇7

城市公共安全;公共安全评估;智慧城市;大数据

Thispaperdescribestheprospectofconstructingandimprovingapublicsafetyassessmentsystemundertheconceptofsmartcity.Theleveloftraditionalsafecityconstructioncanbeimprovedandthetraditionalcitypublicsafesystemcanrealizetheentity,modelingandcomputablerelayontheinternetofthings,cloudcomputing,andbig-datatechnologies.Inthisway,citysafetysystem,whichissensibleandautomaticallymeasured,isconstructed.

citypublicsafety;publicsafetyassessment;smartcity;bigdata

当前,智慧城市的建设已经从理论层面落实到中国很多城市的实际建设层面。中兴通讯作了不少实践,并有一些自己的提炼思考。在智慧城市中,城市公共安全的建设作为基础性需求,不容忽视。为有效预防、减少和降低城市公共安全风险,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必要规范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工作。

本文从智慧城市建设的实际出发,探讨基于智慧城市建设理念的城市公共安全建设与评估体系,为具体智慧城市系统建设提供借鉴。

1智慧城市建设理念

智慧城市理念论述众多:从城市管理者角度来看,智慧城市意味着一种发展城市的新思维、新策略,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然需要,是一种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下,实现城市全面数字化后可视、可测量的智能化城市管理和运营模式,可以推动城市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的跨越式提升。从信息化专家的角度来看,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一种形态,是城市的信息化经历数字化、智能化后的必然结果。从市民角度来看,智慧城市意味着生活品质、民生服务、居住环境等得到极大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入渗透到市民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智能、便捷与舒适成为城市生活的典型特征。

智慧城市是借助信息技术,把已有的各种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形成技术集成、综合应用、高端发展的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城市。基于此,我们认为智慧城市具有信息(Information)、智能(Intelligence)、创新(Innovation)、市民与城市互动(Interaction)的“4I”特征。

城市作为人类社会高度发展的组织形态,作为众多个人构成的集体活动实体,实际上在城市整体需求上也体现出了与个人需求相对应的层次需求模型。马斯洛理论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Needs)、安全需求(SafetyNeeds)、爱和归属感(LoveandBelonging,亦称为社交需求)、尊重(Esteem)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5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由此,安全需求不论对个人还是一个城市都是仅次于“活着”或者“存在”的基础性需求。

一个城市的安全需求是众多个人安全需求的集合,是一种公共安全的需求。城市安全关系到城市中的每个人。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安全是一个基本模块。进行安全城市建设,必须坚持安全建设与评估两条腿走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1-15]。

2智慧化的安全城市系统

构建

在智慧化的城市公共安全建设中,物联网是城市公共安全基础信息采集、汇集的基础架构,大数据分析则是对海量基础数据进行模型分析的基本技术支撑,而云计算架构则为高强度的、成本可接受的柔性计算能力获取提供了基础保障。这些新技术的成熟应用是使整体城市公共安全体系构建成为可能的关键。

2.1城市公共安全建设现状

近些年,城市公共安全的信息化建设主要落地到平安城市建设方面。构建平安城市业已成为政府建设共识。但当前平安城市的建设尚存在如下具体问题:

(1)信息系统缺乏整合

相关信息主要为公安等具体部门服务,缺乏从城市层面的共享与整合,其他城市管理部门建立了大量“烟囱式”的监控系统,缺乏标准互不相通;部门间的信息没有实现共享,“信息孤岛”现象非常普遍。基本上各方各自建设,各自享受自己的建设成果;各城市的电子防控系统多呈现分而治之状态,一个平安城市系统中有几种甚至十几种安防平台,且大多数之间没有实现互联。

(2)信息系统与城市中其他系统联动较少

缺乏业务的有机整合,视频监控系统自成一体,覆盖面小,应用面窄,缺乏与应急联动、警务指挥、城市管理等业务的高效整合,视频监控信息与警用地理信息系统(PGIS)及其他公安信息没有进行关联。

(3)各城市普遍存在“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

智慧城市建设过程,对与智慧城市建设相配套的运作管理机制、服务模式、政策措施,要进行妥善的分析和梳理。建设与管理并重才是实现智慧城市最终目标的重要保障。信息化部署完成了,它只是个系统,是工具。此后,需要相应的城市管理人员和市民一起使用这套系统,并从中汲取“智慧”的价值,这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城市。

2.2智慧理念下城市公共安全实践

当前,依托智慧城市理念和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从技术角度看,城市公共安全建设可有如下升级方向:

(1)大联网平台建设

随着GB/T28181-2011《安全防范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于2012年6月1日正式生效,大联网平台建设已经成为未来几年平安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城市公共安全建设的视频监控联网管理平台,必须开放系统能力,能够与主流监控厂商前端设备进行信息对接及互操作,可进行不同平台和设备之间的业务组合和调用,实现不同平台信息的往来交互。

(2)信息全网可调用

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大联网平台建设的逐步深化,使得区域内经过授权的监控平台的操作台,均能够在区域范围内自由调动信息。同时,以上的互联和共享将完全在权限可控的状态下进行,以最大限度保证海量数据的有序使用。

(3)业务流程实战整合

发展应用型的城市公共安全建设专业化系统。城市公共安全系统的核心在于系统与警务的日常工作紧密结合,这样视频信息才能成为真正的“大数据”。和警方已经建设或者正在建设众多数字化的业务信息系统有效关联,使得平台系统更加贴近公安部门的实际业务应用,做到“三实”,即实际、实战、实效,从而贴近公安实战,促进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

(4)高清设备的大量使用

公安对于城市公共安全系统建设从追求数量转变为追求质量的阶段。更高的清晰度成为提升视频监控质量的首要诉求。高清摄像机和高清编码器等被平安城市建设大量引入,同时移动高清摄像机也被各方案补充引入。

(5)视频智能分析深度应用

海量的视频文件、日志信息的挖掘、分析,可以有效提升治安监控系统的工作效率。通过对视频内容进行视频诊断、视频浓缩、视频检索、视频压缩等先进视频处理技术等,使视频资源从粗放无序的数据真正转化为精细可用的信息,并最终实现高效应用。

(6)云计算的大量使用

高清视频的广泛使用及城市级视频网络的完善将会产生大量视频数据,只有云计算的强大架构扩展能力,高可用性将使海量视频数据的有效处理成为可能。这对于对城市安全管理意义重大。

基于以上对城市公共安全系统建设的理解,中兴通讯提出了自己的平安城市解决方案,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3安全城市的评估和实践

从实践中看,无论在之前的平安城市建设还是最新智慧城市架构下的智慧公安系统建设,不少地方都已经构建城市公共安全类相关系统,在不少城市也已经初步形成较完整的体系。但在这些系统建设中,是否有从城市公共安全评估的角度出发,更严谨地在事前基于评估数据更合理规划整体方案,在系统建成后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评估城市安全水平的提升或变化,从而适度调整相关系统侧重或在后续建设中更加科学地、有针对性地对重点地区、重点问题进行安全系统规划和实施,这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实际情况中这方面通常被忽略。很多系统的规划设计,往往是侧重在“设计”系统本身,说明系统本身要解决的问题。而对系统所要解决的真正问题缺乏量化。相当于说,事先缺乏定量评估问题,事后缺乏定量评估成效。很多系统上马了,只能笼统地说“有了提升”,最多总体而言某个指标提升或下降了之类。而这些和城市公共安全评估应达到的“以评估指导规划,以评估调整布设,以评估安排升级”的要求有很大差距。

3.1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识别方法

影响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进展的主要因素包括:评估时间、力度、展开幅度和深度,所有这些因素都应和城市实际安全状况和城市特性的不同点相符合。对不同的城市而言,应该选择适合本城市特性和发展水平的风险评估方法。这样的评估过程与正在进行的平安城市或智慧城市安全建设是一个并行关系,相互吸收经验,相互促进。

根据对各要素的指标量化及计算方法的不同,城市公共安全风险分析可分为定性分析、半定量分析和定量分析,或这些分析方法的组合。

3.1.1城市公共安全的定性分析方法

定性分析方法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风险分析方法,在城市公共安全分析中也同样如此。定性分析方法对风险产生的可能性和后果可用如“低、中、高”这样定性表达程度的表示方式。

但在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的实际定性分析过程中,有时仅仅使用“低、中、高”这样的程度表达并不能显著分辨不同风险值间的差别,因此,在实践中,有时会考虑给这些主观判断的值设定一个数据化的结果,比如,设“高”为“3”,“中”为“2”,“低”为“1”。该“3”、“2”、“1”,并非一个客观的实验值,相反只是一个相对值。对本意仅用来确定等级的对应等级数据进行过度解读,可能会导致错误的决策。

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的定性分析常用于:在开始细致风险分析前的最初风险鉴别,以找出可能需要更细致分析的风险;或者相关风险可能不值得花更多资源去进行更充分分析;或者实际具备的数据不足以进行更细致定量分析的场合。

城市公共安全的定性分析是基础性的分析方法。即使在可采用更进一步评估方法的场合,定性分析依然是非常重要的选择。

3.1.2城市公共安全的半定量分析

半定量分析是在定性分析基础上的提升,同时也是对花费更大的完全定量分析的妥协。在半定量分析中,定性分析的某些定性分析数据可能已是确定数字,但每个子项所确定的数字并不一定与具有非常精确的对应关系。

在应用半定量分析时需要小心,因为半定量分析可能不能正确地区分各种不同风险,尤其是当分析结果或可能性处于极端状态的时候。因此,在实际分析时可将“可能性”分解成两个要素“暴露频率”和“概率”。所谓暴露频率是风险来源存在的程度,而概率是当相应风险源存在时产生后果的可能性。在上述两者间关系不是完全独立时需要审慎对待分析结果,因为相互干涉后的分析结果可能产生偏差。这是半定量分析需要注意避免的问题。

3.1.3城市公共安全的定量分析

城市公共安全的定量风险分析主要关注两个基本数据:风险事件发生概率和风险对应可能损失的资产。这两者相乘的结果称为年度预期损失(ALE)或年度成本估算(EAC)。理论上可依据ALE计算威胁事件的风险等级并有针对性地做出相应的决策。

ALE的具体计算方法是首先评估城市单项资产的价值V;然后根据客观数据计算威胁的频率P;最后计算威胁影响系数μ:

ALE=V×P×μ

显然的,城市公共安全整体ALE值应该是各单项ALE的总和。

但上述方法存在数据可靠性问题。定量分析依赖准确数据,而准确数据整体上依赖于人类的科学发展水平。对于某些安全威胁,人们确认已可掌握相应数据信息,但对于另一些威胁来说,可能还无法掌握实际数据。这是定量分析当前的局限性。

在定量分析实际应用中,对于这样定量化的困难,可尝试使用客观概率和主观概率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客观概率用于有人们已经掌握客观数据的情形;主观概率则针对尚无法掌握直接根据数据的情况,此时将利用包括经验数据、主观判断等进行替代。举例来说,在社会稳定度评估中,对于攻击行为的威胁可考虑如动机、手段和机会等要素。

总体而言,完全定量分析方法的使用是有相当难度的。但从城市公共安全精细化、智能化及未来发展来说,定量分析毕竟是城市公共安全最希望采用的方法。

3.2“全生命周期”公共安全评估实践

我们认为,一个真正的智慧城市公共安全系统在城市公共安全评估价值这方面应具备“全生命周期性”。所谓“全生命周期性”,是指应在智慧城市公共安全系统建设的规划设计、实施部署、使用运维、系统升级4个阶段全面引入城市公共安全评估方法,通过评估数据的变化指导上述4个过程形成闭环,不断提升整体城市安全系统的水平及有效性。

具体来说,在系统规划设计阶段,首先要做的是基于现有信息系统形成的各类数据,有针对性地对待建系统所要解决的公共安全问题现状进行评估,形成各类辅助决策分析结果,指导规划设计体现出应有的重点问题的侧重性、区域的差异性等。

针对平安城市的高清智能卡口布设问题:

(1)规划阶段进行风险识别和定量分析

利用比如历史报警数据、案事件区域数据、车流量数据、人口分布数据等计算出整体区域风险度分布图。将该数据所体现的区域差异性和整体卡口布设其他因素进行叠加,最终确定实际卡口布设位置、区域密度方案。

(2)在实施部署阶段多次联调测试及系统试运行

获取相关测试数据,进而评估系统整体有效性,发现系统不足,及时调整、改进系统本身及相关部署。

(3)运维阶段进行长效的公共安全评估

系统将在这个阶段持续给出城市公共安全状况评估,这不仅是给决策者对城市整体安全管理所用,也是给系统运营维护方面甚至于系统自身进行系统参数调整的必要依据。如果说决策人根据相关评估进行决策和调整是传统安全系统应做到的,那么系统自身根据自身产生的安全评估在事先系统设计模式下进行相关参数调整才是真正“智慧”城市公共安全系统的智慧体现。

毫无疑问,如果安全评估体系长效机制建立起来的话,系统升级参考相关评估进行就是非常自然的事了。系统的自我调节总是有效有限的,社会状况的变化、科技水平的提升则是永远的,所以,在反应现实公共安全状况的评估持续给出情况下,规划新的系统升级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系统升级某种意义上又回到了“规划设计”阶段,在持续评估的机制下,整个城市的公共安全体系将形成这样一个全生命周期、不断螺旋式提升的正向轨道。辅助这个全生命周期循环的形成,也正是智慧城市公共安全评估最大价值所在。

4结束语

当前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方兴未艾。智慧城市建设投资巨大、影响深远,而城市公共安全是城市基础性需求之一,因此非常有必要在智慧城市的规划阶段就将城市公共安全评估体系纳入其中。传统上城市公共安全定量评估分析的方法,可以应用最新的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从而降低评估的成本。这正是我们在后续智慧城市建设中需要不断探索、落实的事情。

参考文献

[1]GB/T20000.4-2003.标准化工作指南第4部分:标准中涉及安全的内容[S].2003.

[2]ISOGuide73:2009.Riskmanagement-Vocabulary[S].ISO,2009.

[3]ISO31000:2009.Riskmanagement-Principlesandguidelines[S].ISO,2009.

[4]AS/NZS4360:2004.Riskmanagement[S].AS/NZS,2004.

[5]刘茂,王振.城市公共安全学――原理与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6]张继权.城市公共安全学――应急与疏散[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7]深圳市政府.深圳市公共安全白皮书[R].深圳市政府,2013.

[8]宋明哲.现代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9]刘波等.灾害管理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10]薛澜等.危机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1]公安部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调研小组.第20次全国公安会议专题研究报告[R].公安部,2003.

[12]马鑫,黄全义,疏学明.物联网在公共安全领域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19(3):12-16.

[13]田依林.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模型[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47(2):2-5.

智慧城市的建设范文篇8

关键词:智慧城市;建设;标准化工作;调研

1智慧城市概述

智慧城市,指的是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期间,和信息通信技术有机结合,将诸多系统最终集合成为一个新系统,并满足以下发展目标:第一,向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生活、交通等系统服务,从而满足各项活动需求;第二,彻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提高舒适程度;第三,为城市管理人员的工作开展创设有利条件。城市发展离不开四个要素,分别是经济、社会、环境、财政的可持续性。智慧城市的建设,应该将数据管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方法相结合,技术和系统的集成,一方面包括孤立系统的横向集成,另一方面也包括纵向系统的集成,例如传感器、通信技术、实时分析控制系统等。其中,智慧城市建设期间的关键是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软件技术,同时必须采用多方协作的模式。因为当前的供水、供电、信息通讯等系统,彼此之间处于独立管理的状态,因此不了解对方的运行情况,当一个系统发生故障,就可能影响其他系统的运行。不同部门和系统之间协作,则是构建智慧城市的必要途径。

2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准化工作进展

目前智慧城市标准化组织机构,主要包括IEC、ISO、ITU-T、ISO/IECJTC1,智慧城市标准化国家则包括中国、英国、德国、美国等。以我国为例,对组织方式、工作进展、工作目标进行介绍,具体情况如下:2.1组织方式。我国为了推进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的进展,实现统筹协调管理的目标,在2014年成立了智慧城市标准化协调推进组、标准化总体组、标准化专家咨询组等,站在国家的角度,完善智慧城市的战略标准体系,实现协调工作的目标。主要组织如下:第一,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对口国际组织是ISO/IECJTC1;第二,全国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85),对口国际组织是ITU-T;第三,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对口国际组织是ISO/IECTC268/SC1;第四,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26),对口国际组织是ISO/IECTC268/SC1。2.2工作进展。第一,2013年颁布了《中国智慧城市标准化白皮书》,其中明确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概念模型、参考架构,分析了技术体系,并制定了建设标准体系,涉及基础、支持技术、建设管理、信息安全、应用等方面,为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奠定了基础。第二,其余补充标准正在制定中,已经立项的标准包括技术参考模型、SOA标准应用指南、评价模型和基础评价指标体系等。2.3工作目标。我国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制定完善标准体系,以关键的、急需的智慧城市标准为优先,首先完成这些标准的制定,并逐步完善整个标准体系。第二部分,参与制定国际标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入手,建立国内、国际标准协调发展机制;然后从国家标准成果入手,争取对其中的标准制定产生主导作用。第三部分,标准的采用和提升,开展试点工程,对智慧城市标准进行应用和验证,作为国内的参考样板,最终形成完善的服务体系,涉及咨询、培训、测评等内容。

3智慧城市示范试点的调研分析

以我国浙江省智慧城市示范试点为例,试点项目包括物流、健康、交通、安居、水务、政务等领域。分析当前的工作现状,可见试点项目单位对于标准化工作非常重视,并专门成立了标准工作组,少数项目已基本形成标准体系。与此同时,存在的问题在于:第一,尚且处于规划阶段,工作重点在于制定方案、明确职责;第二,标准化的基础不同,因此具体工作存在差异。对此,改进对策和建议如下:第一,满足需求。智慧城市在建设期间,标准化工作应该从民众和市场需求入手,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深入调研标准化现状,明确目前缺失的、急需的标准,从而制定出数据、应用、服务等标准。经实践检验后的成熟标准,提升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第二,提供保障。智慧城市在建设期间,要求国家标准委和省厅部门提供政策保障,在组织协调、项目安排、标准建设等方面给予扶持。尤其是要借助于智慧城市标准技术委员会这个平台,加强交流、研讨等工作,确保试点项目顺利进行。第三,培养人才。缺少标准化人才,是阻碍城市发展、经济进步的一大要素。

4结语

综上所述,智慧城市的构建,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各项活动需求,彻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并为城市管理人员的工作开展创设有利条件。我国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制定完善标准体系,二是参与制定国际标准,三是标准的采用和提升。分析智慧城市示范试点现状可知,改进工作应该从满足需求、提供保障、培养人才三个方面入手,以期促进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作者:王树东单位: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智慧城市的建设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智慧城市;建设

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借助传感设备、射频识别技术、GPS定位系统等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互联互通的新型现代技术,因此物联网具有极强的互联网特性、识别特征以及智能化特点,是实现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智慧城市是高阶版的信息化城市,不仅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加智能、便捷的生活,而且需要各种先进技术的支持,物联网技术就是其中之一。

一、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基础应用技术

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主要是借助感知设备和互联网,进而实现的人、物、机以及环境之间的连接,完成信息资源的快速传递、共享以及对于物的操作控制,并由此在城市中建立智能化服务管理系统,构建智慧城市。物联网应用主要包括四个关键性技术,分别是RFID、传感网、M2M以及量化融合。物联网四大支撑技术与业务群关系如图1所示。

二、物联网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优势

智慧城市就是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手段等实现对于城市运行过程中各信息的感知、收集、整合和分析,进而结合城市民生、交通、环保以及各种公共服务等实际需求进行智能响应的现代化城市建设理念。智慧城市是新时期背景下信息化与城市化的深度融合,不仅是物与物的相连,更是人与物、人与环境、物与环境的连接,智慧城市如图2所示。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物联网技术,能够进一步实现城市物物相连,扩大城市人、机、物以及环境之间连接的覆盖范围,进一步提升城市智能化水平。第二,智慧城市的建设是基于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基础上形成的全新信息技术体系,而物联网技术能够为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的应用收集数据信息,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确保大数据以及云计算技术作用的有效发挥。第三,城市是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而物联网技术能够及时、准确的提供城市运行过程中相关动态数据,例如物流运输方面、危险化学品管理方面,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为城市顺利、安全的运行提供有效保障。第四,随着当前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物理网技术逐渐向着微型、便捷方向发展,在人们身体健康以及生产生活当中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给城市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第五,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物联网技术在工业生产、制造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极大的促进了传统行业发展。

三、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难点

(一)功耗

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需要借助物联网技术与各个终端进行连接,进而实现数据的采集和应用,才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当中,实现智能化建设。在实际构建智慧城市的过程中,需要在很多场景安装终端设备进行信息的采集和接入,但是由于实际环境的限制和影响,无法在其中接入外电,这就导致在使用终端设备的过程中无法连接电源,只能够借助外用电池进行供能,这就使得终端的应用存在功耗问题,如果设备功耗较大,那么就需要经常更换电池,严重影响了物联网功能的有效发挥,而且还增加了相关人员的工作量。例如,车检器的应用就必须考虑终端设备的功耗情况,若出现电能供给问题,则可能会影响到设备功能的正常发挥。

(二)容量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人们的生产生活当中已然离不开互联网以及信息技术,在此情况之下,人们对于互联网以及通信服务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在智慧城市构建的过程中,各种信息采集、终端以及生产生活当中应用的智能设备数量不断增加,对城市网络的容量和通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保障智慧城市的建设效果,在实际应用物联网技术的过程中,必须解决网络容量的问题,当前我国正在逐步推广和应用的5G网络,正是为构建智慧城市而做出的重要准备。5G网络和4G网络的对比分析如表1所示。

(三)连接数

在实际应用物联网技术的过程中,基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实际需求,对于物联网技术有着更高的要求,物联网技术想要得到良好的应用就必须能够同时支持大量终端设备的运作和数据传输等,而且随着城市建设脚步的不断加快,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城市终端设备的密集程度将不断提升。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就必须考虑基站可承载的运行数量上线,以此保障设备终端能够正常运行。

(四)覆盖范围

智慧城市的建设要求物联网技术尽可能覆盖更大的范围,才能够确保数据、信息的收集更加全面,使得城市中的数据资源能够得到能充分的利用,才能够进一步提高城市智能化水平,进而为城市中的生产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尽可能扩大物联网技术的覆盖范围,但就目前我国各方面的技术水平来看,在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过程中仍然会受到限制。例如,地下停车场等区域通讯信号的质量相对较差等,因此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也成为物联网技术应用过程中所需要面对的难点之一。

(五)统筹规划

智慧城市的建设并不是单纯的将物联网、大数据以及云计算技术与城市管理服务等结合在一起,而是要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城市化建设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优势,提高城市的智能化水平,以此进一步提升城市资源的利用率,为城市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因此,在实际构建智慧城市的过程中,必须将物联网技术合理的融入到城市建设当中,充分考虑当前城市的实际情况,智能化水平以及后续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发展方向等,科学合理的对于智慧城市建设进行统筹规划。但是就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而言,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并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智慧城市建设体系,严重制约了城市资源的高效利用,物联网技术的优势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四、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中的主要应用方向

(一)智慧交通

交通运输是城市建设和稳定运行的重要部分,因此智慧交通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传统交通运输体系和系统当中,科学合理的应用物理网技术,进一步提升城市交通运输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实现对于城市交通领域的全面监控,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对于交通环境的感知、信息的传输以及远程监控等,提高城市交通系统的精确性、实时性,进一步缓解城市交通运输压力,提高城市交通运行效率,为城市人们提供更好的交通运输环境。智慧交通系统结构如图3所示。

(二)智慧物流

在当前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之下,我国电子商务行业异军突起,物流产业也随之得到了蓬勃发展,而且人们对于物流行业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智慧物流也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当中的重要内容。借助物联网技术,不仅能够进一步优化物流运输过程,还能够有效降低物流行业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提升城市物流服务水平。例如,激光检测、条码识别、机器分拣、卫星定位等技术的科学应用能够进一步优化物流服务水平。

(三)智慧医疗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情况之下,人们对于医疗服务方面有了更多的需求,智慧医疗的建设能够进一步解决人们看病难的问题,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不断完善现代化医疗系统。例如,构建家庭医疗系统、(四)智慧社区社区是城市中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单位,将物联网技术与社区管理建设融合在一起是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物联网技术建立智慧社区,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有助于强化社区管理,而且在物联网技术的帮助之下,能够使得社区居民生活更加便利,有助于资源的高效利用。智慧社区系统结构如图5所示。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应用物联网技术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为确保智慧城市稳定可靠地运行,不得不面对功耗、容量、连接数量、覆盖范围以及统筹规划等方面的问题,进一步发挥物联网技术的优势,确保智慧城市稳定运行,未来在物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城市交通、物流、医疗以及社区等方面都会朝着更加智能的方向发展。相信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将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谢晓芩.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22(03):189-190.

[2]赵羚志,谢辉,张国辉,王,杨舒.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应用中的难点与疑点[J].长江信息通信,2022,34(03):216-218.

智慧城市的建设范文

“十二五”伊始,宁波市出台了《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纲要(2011—2015)》,智慧基础设施得到快速提升。智慧应用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2011年加快推进的61个智慧应用体系示范工程项目收效良好。

综合起来的优势

谈及宁波在建设智慧城市方面的优势和特色,以及宁波市在几年间迅速找准智慧宁波发展方向的秘籍,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谢月娣这样表示:首先建设智慧城市在宁波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宁波市“十二五”时期全市“六个加快”发展战略之一。二是有强有力的智力支撑体系。宁波为智慧城市建设专门组建了专家咨询委员会。三是有独创性的路径和模式。在全面部署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上,突出重點,坚持试點先行,以點带面,积极探索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四是与宁波国际强港紧密结合,发挥强大的港口物流优势。

城市发展的路径不一而同,抓住并善于总结自身城市的特點,利用现有的经济产业基础和独特的产业条件是将城市综合实力集中在一起发力智慧城市建设的最佳选择。“智慧城市”建设越来越受到各地方城市的重视,宁波在国内首个系统提出要建设“智慧城市”,对宁波来讲能够一路保持领先也并非易事。谢月娣总结:从战略规划角度来说,城市信息化走向智慧城市建设,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宁波市抓住成功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信息化与城市发展论坛”的契机,基于信息化的良好基础和城市发展定位,适时作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成为了国内首个系统谋划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

从宁波的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现状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首先,建设智慧城市是提高城市生活品质的需要。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宁波城市化率已超过60%,未来五年宁波将步入城市化中后期,城市发展将全面进入功能开发新阶段,将面临着城市管理、民生改善、城市交通、环境资源等方面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而“智慧城市”为城市发展中遇到的这些问题提供了解决路径。

其次,建设智慧城市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当前,宁波市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已跨入新的发展阶段。迫切需要通过智慧城市建设,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智慧型产业,寻找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新载体,创造形成新一轮发展的新优势。

第三,建设智慧城市是宁波打造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必然要求。2010年国务院批复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指出,宁波要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国际港口的城市”,宁波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进入了国家层面的发展规划。

智慧应用大体系

在智慧城市推进的进程中,宁波坚持应用为先,通过示范带动,加快经济社会重點领域的智慧应用系统建设,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应用体系建设。谢月娣介绍:智慧城市应用体系建设将突出三个主题:第一,围绕经济转型升级这一主题,以具有宁波特色的产业领域智慧应用系统建设为重點,大力推进经济领域智慧应用系统建设;第二,围绕和谐社会建设这一主题,以解决市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为导向,大力推进智慧民生应用体系建设;第三,围绕政府管理转型这一主题,以基础性、公共性智慧应用系统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智慧公共服务管理应用体系建设。

围绕这些主题,宁波市确定了智慧物流、智慧制造、智慧贸易、智慧能源、智慧公共服务、智慧社会管理、智慧交通、智慧健康保障、智慧安居服务、智慧文化服务等十大智慧应用系统的建设,主要目的是,通过这些应用系统的建设,全面促进城市不同领域、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系统和子系统的建设,推动城市的科学发展。

目前,经过一年多的建设探索,宁波智慧应用系统的建设成效正逐步显现。三大先行试點重點智慧应用体系项目成效明显。在智慧物流试點建设方面:《宁波市智慧物流试點工作实施方案》出台,明确了近两年的重點示范工程建设任务;宁波电子口岸和第四方物流市场两大平台不断完善,基本打通了通关环节和物流环节,实现了宁波通关、物流、外贸协同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宁波智慧物流的功能和辐射范围等。此外,在智慧健康试點建设方面、智慧社会管理系统建设等方面均已取得显著成效。

同时,各重點领域智慧应用示范项目建设也取得较大进展。智慧城管、智慧食品药品监管、智慧公共服务等社会经济各领域项目建设成效显现。智慧城管已基本完成一期五大支撑体系和四大应用系统软件建设,市、区两级的公安、城管、街道等部门的视频监控资源已经实现整合共享,形成多路、多點动态监控网络,中心城区主干道实现管理全覆盖。在智慧食品药品监管建设方面,全市网上监管系统的升级和完善工程取得较大进展,全市已完成2248家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的网上监管系统安装,有2065家单位已与全市中心服务器对接,实现了数据传递交换。在智慧公共服务方面,数字乡村、81890求助中心等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取了新进展。根据宁波市智慧办今年的《2012年宁波市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计划》,2012年,宁波还将斥资逾50亿元推进信息网络基础工程、政府云计算中心、基础信息共享工程、智慧应用工程等30个智慧城市建设重大项目及19个智慧产业重大项目建设。

智慧产业新发展

根据规划,宁波智慧产业建设将重點围绕六大智慧产业基地开展,包括网络数据基地、软件研发推广产业基地、智慧装备和产品研发与制造基地、智慧服务业示范推广基地、智慧农业示范推广基地和智慧企业总部基地。

结合宁波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战略目标,谢月娣表示,宁波未来“智慧产业”发展将具备三个方面的服务“亮點”:

首先,立足于地理特點,服务于港口经济,在智慧港口物流业发展上形成新的亮點。依托宁波现代化港口区位优势,积极完善港口航运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大力推动以电子口岸信息平台、第四方物流体系建设为重心的智慧港口和智慧物流的发展,推动宁波港口物流业的品牌建设和服务提升,创造新的品牌优势。

服务于集群经济,在智慧制造业发展上形成新的亮點。宁波传统产业发展有一个显著特點——块状制造业经济比较发达,可通过新兴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把每一个块状经济变成一个智慧型集群,并精心构筑产业生态链和生态圈,加强产业问的协作,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智慧城市的建设范文篇11

关键词:智慧城市;测绘地理信息;测绘技术

一、测绘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在城市建设发展中,测绘所得的地理信息是重要的基础性信息,是地理信息平台构建的重要部分。1、测绘地理信息能促进智慧城市领域的智能化应用智慧城市的建设也是为了服务于民,那么我们在实行科学化的管理之后,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做好细节的处理工作,就本文而言,智慧城市的建设工作十分的复杂,需要加大对信息的处理和应用,且还需要保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智能化的发展将会为人们提供巨大的便利,例如:当人们需要出行的时候,需要对前往方向的几条路线进行查看,选择合适的路径。测绘地理信息是将许多细小的信息收集在一起,经过计算机等进行科学的计算和分析,为人们提供有利的选择。测绘地理信息在应用的时候,需要结合整个城市的基本情况,促进城市的平稳发展。城市的智能化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我们需要在这个转型的阶段,控制好相关工作的布置。2、测绘地理信息是拓展智慧城市智能服务的重要工具智慧城市的建设工作包括很多,其中包括交通、电网、经济等等多个环节。智慧城市是我们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来的,在建设的时候就需要加大对新型技术的应用。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我们将会建立一个标准的地理信息平台,在建设的时候,如果有数据需要参考,我们就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进行查询。未来的发展中,需要加大对信息平台的宣传,尽可能广泛地应用这个平台,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便利。智慧城市在建设的时候,需要加大环保技术的应用,节约资源。测绘地理信息在实际应用的时候,需要加大对智能化的适应,积极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其服务质量。

二、测绘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1、低空摄影测量系统低空无人机是现阶段我们常用的一种测量方式和测量系统。这项技术是由地面的人进行控制,在低空利用一些摄像机进行拍摄,根据拍摄的图片进行测量和测绘的工作。在实际应用的时候,需要对拍摄机器的分辨率以及拍摄反映的质量进行严格要求。低空无人机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其较高的分辨率比较受人欢迎,所以广泛应用。在开展实际工作的时候,主要是对城市的三维模型进行建设,测绘人员需要对三维空间进行熟悉,能够将拍摄到的数据在三维空间中建立出来。三维空间中我们常用的有可视化技术,这项技术也是为了方便我们进行查看。低空无人机的应用是时展的需要,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需要。2、倾斜摄影技术倾斜摄影技术也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型技术,这种技术是对地面的信息进行采集,然后经过计算机进行科学的处理。这种技术是我们对地面信息采集技术和航空摄影技术结合在一起的产物,对这两种的技术进行研究和分析,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倾斜摄影技术能够在多个角度进行拍摄,提升我们拍摄的效果。它能够全面地拍摄我们需要的画面,对拍摄的画面进行整理时,需要我们在地面建立标准的三维模型。为了迎合市场的发展,我们需要将地面的实际状况进行研究和分析。3、LIDAR系统LIDAR系统是对一些传感设备进行应用,这种技术主要是依靠对激光波段进行分析。这些激光回波的信息会经过详细的计算,并按照科学的绘制方法进行绘制。我们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加大对城市内部的基本情况的分析,还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做好对相关图像信息的处理和应用。在对影像进行应用的时候需要加大对光谱的处理和分析,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做好对LIDAR系统的应用,这种技术需要我们做好对新技术的应用和使用,才能不断提升智慧城市建设的质量。4、高分辨卫星遥感遥感技术是应用时间较长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在上个世纪已经广为使用,不仅仅应用在城市建设工作中,更多的是应用在农业观察以及人们的生活中。遥感技术能够对地面的变化进行分析和了解,能够使人们对地面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和掌控。遥感技术需要和地理信息技术以及GPS技术相结合,一起使用。这些技术能够对地面的农业、交通等进行指挥和合理的规划。遥感技术主要是对地面的基本情况进行掌控和分析,更多是为了提高人们应用的质量。

三、智慧城市的未来发展

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将会加大对数字信息的应用,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数字信息,这些信息有利于人们开展建设活动,更能够方便人们开展生活。那么为了提高智慧城市建设的质量,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做好对数据的分析和总结。为了提高对大众的服务水平,需要我们做好细节的处理工作,也方便我们指导智慧城市的建设工作。结束语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我们加大对新型技术的应用,依靠先进的技术解决以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城市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加大对相关细节信息的应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的人口将会越来越多,在建设智慧城市的时候,需要实现城市内部的信息化、智能化等。

参考文献

[1]刘利.浅析智慧中国建设对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测绘通报,2014,02:128-130+134.

[2]艾朋.测绘地理信息在智慧中国建设中的作用研究[J].江西建材,2014,16:200.

[3]熊伟.面向智慧城市的测绘地理信息服务模式[J].测绘科学,2014,08:39-43.

智慧城市的建设范文篇12

关键词:智慧城市;智能配网技术;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文献标识码:A

随着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我国十就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之一就是大幅度提升信息化水平,这也是我国决定大力发展智慧城市的重要标志。所以,目前各大城市的首要任务就是建设新型城市,而智慧城市的重要内容就是必须建立关于可再生资源且智能化电网的应用机制。

一、智能配网技术的概述

在了解智能配网之前,必须首先了解智能电网的概念。智能电网简称SG,它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未来能源联盟智能电网工作组命名的,它是具备完善性能且可以为用户提供一系列增值服务的输配电系统,这套系统包含了信息与通信技术、高级传感技术、监视技术和现代电力工程技术。智能电网的建设非常复杂,不仅包括发电、变电、输电、配电、调度和用电6个环节,还包括支持这些环节运作的通信信息平台。

智能配电网简称SDG,它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智能配电网比传统的配电网更安全,自愈能力更强,不但有较高的资产利用率和电能质量,而且可以大量接入分布式电源,来帮助与用户互动以及可视化地管理配电网及其设备。

二、我国智能配网建设的现状

目前美国智能电网建设的关注点在于升级更新电力网络基础架构,欧洲智能电网建设的重点则在于逐步接入可再生资源。我国则因为改革开放以后,一直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状态,因此环境污染严重,能源消耗过大,所以我国目前智能电网建设的要点就在于着重发展低碳经济,提高消纳大规模间歇式能源的能力,以提高电能质量和保障供电可靠性。

智能配网是智能电网的重要基石,其配网环节包括建设与改造配电网网架、配电自动化试点、接入与控制分布电源、互动应用配用电系统以及对信息孤岛的整合和关联等。通常情况下,配电网是指在电力网中负责电能分配的网络,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杆塔、线路、开关、配电变压器和无功补偿装置等设施。目前而言,我国的配电网都是电压等级不大于35kV的电网。

三、我国智能配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智能配网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对智能配网建设不够重视,不但投入资金有限,而且对顶层的规划和设计都比较落后,配网设备档次较低,调度运行的技术支持也不够,同时,都是采用手动为主,电动为辅的断路器操作方法,例如柱上刀闸、接地刀闸等都是手动操作,总体很难实现遥控操作,据统计,目前只有6.7%的配网可以实现自动化。

而在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城市和地区,一次设备更是全部手动化,配网设备的工作环境非常恶劣,电控操作机构呈现敞开式,且容易发生氧化严重或者机构卡塞等问题。

(二)智能配网通信平台的技术支持和管理能力不够

我国目前的配网设备不仅数量比较多,而且分布非常散乱,这样就要求配网自动化设备必须配置足够的采集控制终端,才能完成智能配网系统与终端设备的通信和互联。目前采集终端的主要通信手段无论是光纤等有线通信方式,还是GPRS等无线通信方式,都存在通信手段单一,无法满足配网自动化建设的功能和维护等缺点,而如果采用多种手段结合的方式,通道建设和管理难度就大大增加。

(三)智能配网电源的配置过于复杂

智能配网技术可以在故障发生时,快速准确地对故障区域进行定位,并及时通过遥控的方式清除障碍来保证供电,这就要求必须在现场安装足够的终端装置来提供工作电源,来实时采集线路信息。

在目前的配网系统中,如果出现停电现象,配网系统中计算机系统和通信系统都会掉电,只能通过安装蓄电池或者充电器的方法来保证终端设备在停电后依旧保持工作状态,但这样做后期维护的难度又会有所增加,进一步削弱了主站作用。

(四)智能配网的网架结构存在偏差

我国大部分城市目前的配网网架结构都存在偏差,不够科学合理,存在诸多问题,包括负荷分布不均衡、单辐射线路多、变电站布点与负荷中心区距离过远以及手拉手供电的半径太长等,也正是这种配网网架结构的缺陷,导致智能配网的科学性和智能化程度都远远达不到预期目标。

(五)智能配网调度的技术支持不够

目前我国智能配网的调度缺乏技术支持,配调指挥系统缺乏运行监制和控制功能。很多调度部门为了节省资金,都采取了将配网工作站设置到地区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功能模块的方式,很少有部门单独建设了调度指挥系统,致使技术支持力度和范围都有所欠缺。

四、智慧城市建设中智能配网技术的优化策略

智慧城市的建设,应当最大化的运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将人的智慧与物的价值互相结合,互相补充,进而实现经济活动最优化。智能配网技术是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必须从以下六个方面加以完善和优化:

(一)进一步完善电网结构

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进一步重视智能配网技术的发展,加大投资力度,规范规划方案。按照国网公司《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的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结合城市区域的电网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制定好中远期目标;

二是做好与上机电网的协调和衔接工作,进一步建立完善配电网的动态修订体制;

三是必须统一配电网的规划、设计、安装的技术标准;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智能制造调查报告(6篇)
  • 下一篇:泥鳅_观察动物作文字_初三作文(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