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土壤改良;措施;黑龙江富裕
中图分类号S15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11)22-0295-01
耕地退化是自然原因(内因)和人为原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原因是耕地退化的基础和潜在因子,人为原因是耕地退化的诱发因子。耕地退化直接影响耕地的生产力,影响范围不仅涉及大田耕地,而且涉及林地、果树、园地、草原、荒地等所有具有一定生产能力的耕地。防治耕地退化,是自然资源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当地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兴衰有重大的影响[1]。防治耕地退化的主要措施包括制止乱垦、滥伐和过度放牧,合理开发利用耕地、合理施肥和灌溉,对退化耕地进行综合治理等。治理措施主要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
导致地力减退的原因有很多,除了水土流失以外,盲目开荒、广种薄收、用养脱节、掠夺式经营也是重要原因。所谓土壤肥力降低,是指本来没开荒前土壤库中存有较多养分,由于只种不养,肥力必然衰减[2]。随着集约化农业生产和单位面积产量的不断提高,靠自然恢复地力效果极差,必须在现有生产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增施尽可能多的优质农家肥,以保肥力不减,地力常新。增施有机肥,在改良土壤理化性质、补充微量元素方面的效果尤为突出。
对于耕地退化所造成的危害,有关部门采取了一些相应的防治措施,取得了一定成绩。如:富裕县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就陆续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对部分土地进行初步治理,根治耕地退化问题,要采取农业、生物和水利工程相结合的措施[3]。加强以养地、培肥地力为主的基础工作,尤其是国家要在这方面加强立法,把这项工作纳入法制轨道。
1农业措施
1.1深耕深松
结合土壤中耕进行垅沟深松,可有效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通透性,加厚肥沃土层,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土壤接纳降雨、蓄水保墒能力。特别是多雨年份,深松结合施有机肥的效果会更理想,因有机肥不仅能为作物增加养分,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其自身也有极强的调节水分能力[2]。
针对部分薄层黑钙土黑土层薄、底土黏重、土壤持水量较小、怕旱怕涝的特点,应继续采取土壤深耕、深松方法,增施农肥,促进增加土壤孔隙度,增强土层通透性[2]。深松后的耕地耕作层加厚,作物根系发育好,扎得深,分支多。一般整个生育期可以提高积温50℃,提高土温0.4~1.6℃,促进增产3%~5%,秋早霜和春季低温寡照年的增产幅度更大。
1.2秸秆还田
积极推行秸秆还田技术,但还田深度不宜过深,因为较深的土壤底层温度低,微生物少,秸秆很难分解或分解较慢。把秸秆耙入10~20cm土层,能有效刺激土壤各类微生物数量的增长,有利于秸秆有机残体的腐解[2]。在秸秆还田后要注意适量增施氮肥,因为秸秆在分解时需要消耗土壤中的氮素,若不适当补充氮肥有可能造成缺氮而影响产量。
1.3盐碱良
一是挖排水沟,降低水位。二是增施优质农肥,增加土壤有机质,以肥压碱,以肥改土[4]。三是种植绿肥和耐盐碱作物,如甜菜、葵花、高粱等,以生物排碱。四是实行浅翻(10cm)深松(30cm),防止把盐碱土翻到地表。五是对小块碱地(碱疤瘌)可以采取客土加砂改良。六是大造农田防护林,创造优良的农田生态环境,严禁乱挖碱土乱垦荒地,对产量很低的盐碱地实施退耕还草。对于土壤沙化的防治,最好的办法是弃耕还林还草,大造防风固沙林带,一时不能全退的也要实施粮草轮作,并增施有机肥或河塘泥,以增加土壤粘粒和腐殖质含量,改良沙性[5-6]。七是旱改水,在退化的耕地上进行基础设施改造,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以水洗盐、以水洗碱。
2生物措施
主要指植树和种草,增加土地覆被率。森林能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涵养水源,防治风沙,缓解旱涝[7]。据测定:在森林植被下,雨水有14%~40%被树冠截留,5%~10%被林下枯枝落叶层吸收,50%~80%缓慢渗入地下,形成径流,沿地表流失的水量不超过1%。1hm2森林的蓄水量相当于300m3的水库;农田防护林可以降低风速25%~48%,增加土壤水分3.3%~4.7%。可见,森林既储蓄水分,又缓解旱涝和水土流失。据省林科院测定,设置农田防护林网250m×1000m×1200m,林带宽3~5行,占地4%~6%即可达到保护农田的效果。近年来,随着“三北”防护林规划的实施,已初见成效。除农田防护林外,还应种植以水土保持为目的的沟头、沟坡等水土保持林及水分涵养林。
在生物措施中除了植树,还包括对一年生、二年生作物和草地的管理,要配合养畜,在坡地种植牧草,并对保护性差和保护性好的作物施行带状间作,也能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种植绿肥改良盐碱土,具有肥分高、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2]。草木栖和紫花苜蓿等绿肥作物都有改土、肥田、增产的效果,可增加地面覆盖,减轻返盐、疏松土壤,加速洗盐。据有关资料记载,种植草木栖,当年可使0~20cm耕层总碱度降低1/8,代换性钠减少1/6。
3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包括蓄(修蓄水池)、截(截流沟)、排(排水沟)、防(修防洪堤坝)、灌(电机井、自流灌等灌水工程)。这些措施中应适当强调蓄水的作用,因其既可灌溉,又可减轻低洼地涝害,还可借以发展渔业生产,达到旱涝兼治的目的[2]。
4参考文献
[1]崔振岭,曹宁,陈新平,等.县级区域粮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评价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8,23(B10):319-324.
[2]宋庆英,蔡森.林影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现粮食稳产增产[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1(4):120-125.
[3]栾进华,王伟,黄波,等.渝东北奉节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分析[J].华北农学报,2010,25(B12):45-48.
[4]张有山,林启美.大比例尺区域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定量分析[J].华北农学报,1998,13(1):122-128.
[5]刘伟.中低产土壤改良及培肥措施综述[J].农技服务,2008(5):43.
1.前郭县中低产田分布状况
前郭县的中低产田在全县22个乡(镇)均有分布,但分布不平衡。从土壤组成情况看,前郭县中产田包括6个土种。厚层淡黑钙土面积最大,为188.45万亩,其中耕地91.72万亩,占全县中低产田总面积的20%。低产田也包括6个土种,其中白盖土面积最大,为166.34万亩,其中耕地27.96万亩,占全县中低产田总面积的10.20%。
2.改造中低产田的具体措施
改造中低产田,要摸清低产原因,分析障碍因素,因地制宜采取措施。低产田:作物产量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土壤理化状况差,肥力水平低。特别是存在限制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的某些障碍性因素,如沙、冷、碱、薄、瘠、旱、涝等不良状况。治理的基本对策是改土,消除土壤障碍因素。中产田:作物产量与土壤肥力处于相对中等水平,土壤无明显障碍因素或障碍程度轻,影响高产的主要障碍是肥力不足,治理的基本对策是培肥地力。具体改造措施如下:
2.1瘠薄地主要土壤种类是破皮黄黑土、破皮黄黑钙土、薄层黑钙土。土壤的主要障碍特征是瘠薄,改良的对策主要是增加土壤有机质及养分含量,多施农家肥,实行秸秆还田,做到配方施化肥。
2.2涝洼地主要土壤类型是草甸土、草甸黑土、草甸黑钙土等,这些地块的共同特点是地形低洼,地下水位高,排水不畅,土质黏重,通气透水性差,地温低、冷浆,易涝。改良措施一要治涝,二要改土,三要采用抗涝耕作栽培技术。治涝:主要采取水利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治理外洪和内涝,对于岗坡间平洼涝区的治理应采取挖沟排水,包括修建台条田,或在涝区周围岗坡、荒地、沟坡、地头、路边等大量植树造林,滞水保土、降低地下水位。在农田兴建农田保护林网,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对于沿江河的涝洼地除应采取上述措施外,还要修筑防洪堤,高水高排,建站强排等措施加以治理。改土:主要是改造涝洼地的黏重特性,调节土壤质地,疏松土壤,提高地温,可采取压沙,施炉灰渣,施用热性有机肥料,如马粪、炕洞土,草木灰等,对土壤有增肥、增温、暖地、“把干”等良好作用。抗涝耕作栽培措施:主要可采取顶浆打垄,开沟晒田,大垄高作秋翻细耙等措施以利于疏松土壤,提高地温改善通气透水条件,加速土壤水分散失,促进养分转化。有水源条件的地方可开发水田以稻治涝,这是合理利用洼地资源,加速农民致富的一项成功经验。
关键词:盐碱土壤;沿海滩涂;改良措施
1物理措施
鉴于沿海地区的盐碱地形成的部分原因是由于海水倒灌、人类不合理的灌溉耕地,导致土壤中的盐份反复淋洗,逐渐聚集于土地表层,从而含盐量超过正常的标准。因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改良。
1.1完善耕地的灌排系统
沿海滩涂地势普遍较低,局部地区地势相对低洼,容易造成地表水分的滞留。经水分的反复淋洗,使土壤盐碱化程度加重。基于“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水盐运行规律,针对地势低洼的区域实挖置排水沟:一方面,可以引出该区域中聚集的多余水分,排放到其他地方;另一方面,向该地区引入外部水分,在洼地形成一定深度的含水层,浸泡足够长的时间,以至于土壤中所含有的盐分充分溶解在水中,将其排到洼地外部,随着水带走土壤中盐分,从而降低土壤的含盐量。此种方法可以充分运用到盐碱地农业生产当中,既能在干旱时对农业耕地进行灌溉,又能在洪涝时节及时的排水、放洪,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井、沟、渠的配套修建即可构成完善的排灌系统。
1.2客土压碱
客土就是其他地区不含盐碱的优良土种,调运外地的优良土种覆盖盐碱土壤之上或者运走一部分盐碱土,把好土与留下的盐碱土混合。这样也能有效地降低土壤含盐量,以降低本地土壤盐碱化的程度。但这种方法往往需要的好土量大,来源和运输都成问题,因而生产成本较高,只适用于特殊的土地利用。以此来改善沿海滩涂盐碱地的物理性质,具有抑盐、淋盐、压碱的增进土壤肥力的作用。可使土壤含盐量降低到不致危害作物生长的程度。以达到提高土地利用率的目的。
2化学措施
2.1增施有机肥,合理施用化肥
改良沿海滩涂盐碱土壤的肥料主要分为两种:有机肥、化肥。土壤缺乏养分、结构性差,是盐碱土地共同的特点。对沿海盐碱土壤施用有机肥,经过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形成可以中和Na2CO3等显碱性的盐类物物质,降低土壤的碱性,并产生腐殖酸钠副产物。腐殖酸钠能增强植物和农作物抗盐能力,植物受到腐殖酸钠的刺激会旺盛生长。腐殖质能提高土壤的缓冲能力,促进土壤颗粒团粒化,增加了土壤颗粒间的孔隙度,增加了土壤的透水能力,令土壤中的盐分得到充分的淋溶,可以促进团粒结构形成,从而使孔度增加,透水性增强,有利于盐分淋洗,土壤返盐的现象有了很好地缓解。增施有机肥是沿海地区改良盐碱土壤,增加土壤肥力的重要措施。一方面加速了土壤中养分的分解,提高了土壤中N、P、K元素的含量。另一方面,它形成的大量有机酸中和土壤中的碱,减轻了盐碱化程度。
2.2施用土壤改良剂
改良剂直接参与盐碱土壤的形成过程,改变、平衡土壤中盐碱元素的含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起催化作用。在沿海滩涂盐碱土地可以适当使用营养性盐碱土壤改良剂,提高盐碱土壤中的含养量、促进化肥功效的充分发挥。如由广东省蔬菜研究所等单位研究的营养性酸性土壤改良剂(NPK增强剂),该改良剂根据酸性土壤肥力状况和作物营养特点,采用蒙脱石、橄榄石、硫矿等多种天然矿物为原料,在改良酸性土壤、平衡作物养分、提高化肥利用率等方面有显著功效。成果居国内外领先水平,并以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2.3秸秆还田技术
秸秆还田技术秸秆还田是把不宜直接作饲料的秸秆(玉米秸秆、高粱秸秆等)直接或堆积腐熟后施入土壤中的一种方法。秸秆还田的方法有深埋、挖沟填埋、地表覆盖等方法。由于秸秆中含有丰富的有机物,N、P、K等元素含量也较大。进行秸秆还田可以提高盐碱土壤中的有机质,改善盐碱农作物的生长状况,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增强盐碱土壤的保水能力,促进土壤团粒化过程。秸秆还田增肥增产作用显著,因此采取合理的秸秆还田措施,才能起到良好的还田效果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减轻盐碱地的盐碱化程度,并且减少水土流失、具有增产增收改善环境的功效。
3生态措施
改良沿海滩涂盐碱地的生态措施可以因沿海地区特定的自然环境而异。就当前有些沿海省份的土地改良成功事例而言,一般都采用的方法多为种植耐盐碱植物、种植耐盐碱农作物、发展盐碱农业等。采用生态方法改良沿海滩涂盐碱地,既有利于对沿海地区生态换环境的保护,又有利于提高沿海地区农业生产效率,提高沿海地区农业土地利用率。
3.1种植耐盐碱植物
沿海滩涂土地盐碱程度较高,但盐碱分布成块状,不同地域对种植的植物影响不同,同时不同植物对沿海滩涂盐碱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也不同。因此制定详细种植计划、施肥计划,因地制宜种植耐盐碱植物,改良盐碱土壤。种植耐盐碱植物主要为客土栽培和原土栽培。
客土栽培的地段主要集中在城市道路两旁的绿化带。栽种前,对绿化带部位的原土进行夯实、展平,铺设双层特殊材料的隔离层,并且铺上一层适当厚度的碎石,下设塑料管用于排水洗盐。然后,将黑土混合少量的黄土,回填覆盖在原土上表面。在选择种植苗木品种方面,可供选择的品种较多,空间也较大。常选用耐盐碱性能强的中小型植物为品种,密集种植在地表,尽量覆盖住客土。虽然这种方法在后期维护过程中需要投入较高的成本,但基本上能将土壤盐碱化控制在较低的程度。
3.2发展盐碱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