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前景范例(3篇)

时间: 2024-01-02 栏目:公文范文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前景范文

公共政策学”是政治学、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本科生的专业主干课程。自20世纪80年代恢复公共政策的研究和教学以来,公共政策学”的教http://学体系逐步规范化、科学化,但体现不同专业的特色教学却比较缺乏。由于学科性质和培养目标不同,公共政策学”课程的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应做出适当的调整和合理的设计,以促进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公共政策学”课程的教学,应凸显专业特色,充分体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

一、根据专业要求确立教学目标

公共事业管理于1998年被教育部正式列入本科专业目录,主要培养面向21世纪的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卫生、体育、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①公共事业管理指公共组织为了实现公共利益对社会公共事务所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及公共服务的提供等活动。公共事业管理任务的实现离不开对公共政策这一手段的运用。公共政策既是公共事业管理活动的基本依据,又是公共事业管理活动的基本手段、杠杆和工具。公共政策学”课程的教学在培养公共事业管理人才中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一般而言,公共政策学”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现代政策科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政策系统和政策运行过程,学会政策分析的初步方法。具体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公共政策学”的教学目标应定位为四个一”,即培养一种习惯、理解一套理论、掌握一套方法、具备一系列的能力,从而达到改进政策系统,提升公共事业政策的质量和效力,提高公共事业管理水平,增进公共利益的目的。培养一种习惯,即培养学生关注现实政策运行的习惯,要经常关注国家出台和调整了哪些关于公共事业方面的政策,这些政策的运行情况和执行效力如何等,以提高学生的政策敏锐性和洞察力,为运用相关理论分析政策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理解一套理论,即理解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掌握公共政策的内涵、特征、本质、功能等理论,了解古今中外的政策思想和政策运行过程。掌握一种方法,即政策分析的方法,具体包括政策问题界定的方法、目标确立的方法、方案搜寻的方法、结果预测的方法、方案比较的方法、效果评估的方法。②具备一系列的能力,即培养同学们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和评估的能力,特别是公共政策的执行力。

二、根据专业要求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设计是教学的一项基础性和关键性的工作,内容安排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公共政策学”是一门综合性、跨学科的课程,教学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但实际教学中,限于教学时间难以面面俱到,这就要求任课老师根据专业要求精心设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公共政策学”的教材比较多,代表性的教材有宁骚的《公共政策学》、陈庆云的《公共政策分析》、陈振明的《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严强的《公共政策学》等。从教材内容看,有的侧重于公共政策系统和过程的阐述,有的侧重于公共政策的分析,有的两者兼顾。比如,宁骚的《公共政策学》侧重于政策本质、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的讲述。陈庆云的《公共政策分析》主要侧重于政策问题、议程、方案、效果等的分析。陈振明的《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和严强的《公共政策学》基本实现了理论与分析技术、方法的兼顾。过去,公共政策学”的教学一直注重于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的讲授,关于政策分析的方法和技术由于教材偏好、任课老师知识背景、涉及知识面宽、教学难度大等原因涉及较少。进入21世纪,公共事务日趋繁杂,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策分析的功能日益凸显,它可以应用人类社会一切可能的知识、理论、方法、技术以及直觉、判断、创造力等能力及潜能,帮助正确地制定公共政策和有效地执行公共政策”③。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公共政策学”的教学内容应当在讲授政策系统、政策过程等知识的基础上,增加政策分析的内容,让学生掌握政策分析的方法和技术,建构政策问题、确立政策目标、分析政策方案、预测政策实施结果、提出政策建议、监控政策执行过程、评价政策效果,以减少以后工作中政策制定的失误,提高政策实施的效能,提升公共事业管理水平。

三、根据专业要求改革教学方式

公共事业管理是一个实践性、针对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公共政策”的教学培养学生对现实的关怀意识和分析政策问题、解决政策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改革过去重知识、轻能力”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注重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研讨式教

转贴于http://

学、实践教学等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1.优化案例教学。公共政策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公共政策学之父拉斯韦尔将它界定为解决社会问题,特别是那些结构和关系都很复杂的社会问题的工具”④。公共政策因公共问题的存在而生,其立足于社会公众实际生活,以解决社会公共实际问题、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为目的。小劳伦斯指出,在政策分析中运用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在政治和官僚制生活领域中的分析习惯;增长学生们运用有助于分析政策问题的、特定的分析概念和技巧的能力;让学生们熟悉公共政策形成的知识和背景知识”⑤。为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一方面要选择合适的案例,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公共政策”的教学中,尽量选取真实的、学生关注的、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教育、养老、环境保护等涉及公共事业管理的案例,以激发同学们探讨的热情。另一方面,任课教师应熟练运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实现案例和理论的融通,真正起到以案例消化理论、通过案例锻炼能力的目的。

2.注重情景模拟教学。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情景,并让学生扮演情景角色,模拟情景过程,让学生在高度仿真的情景中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⑥情景模拟教学有较强的趣味性、操作性和实效性,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和设想,发展学生的创造和思维能力,达到教育与现实需要的接轨。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公共政策学”教学中,可以选择合适的主题,通过公共政策方案论证会、公共政策方案听证会、政策新闻会等形式,让学生进行实战模拟。通过角色扮演,一方面,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政策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政策出台的不易以及作为政策制定者应承担的责任,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现实关怀意识。

3.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实践教学。公共政策是一门与实践密切联系的学科。现实公共政策的实践,可以为公共政策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料。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政策资源,增强同学们的感性认识,了解我国政策运行的实际,提高认识、分析、解决政策问题的能力。如组织同学们参与政策听证会,感受和了解政策听证的过程;让同学们利用假期参与政策宣传、政策执行活动。通过参与,让同学们充分了解政策运作细节,了解我国转型期公共政策的特点,以更全面、更客观、更理性地认识和解决政策问题。此外,学校可以选择一些事业单位、优秀的非营利组织或社区作为教学实践基地,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进入社会实践基地,体验真实的公共事业管理和政策运行过程,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巩固、发展和修正理论,提高技能,为日后进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根据专业要求改革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前景范文篇2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郑州校区),以下简称为郑州新联,是经河南省政府同意,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的普通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新兴学科,被纳入郑州新联的课程体系中。独立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既不同于一般的本科院校,又不同于高职高专,因此,独立学院的旅游管理课程设置既要有学院的独特发展特色,又能满足于市场的现代化要求。在分析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的前提下,从课程结构体系、社会需求、学校培养目标等几个方面探讨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思路和措施,以提高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郑州新联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构成现状

课程设置是专业建设的基石,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该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很好的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要[1]。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郑州校区的旅游管理专业开始近五年的时间,还处于初创时期的摸索阶段,很多的方面有待改善。从目前开设的课程体系结构看,分为大学英语、大学体育等公共基础课,旅游学概论、导游业务概论等专业基础课,旅游礼仪、旅游美学等专业选修课,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景区经营与管理等专业方向课,以及专业实习。

三、分析郑州新联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培养目标问题

郑州新联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掌握并具备丰富和扎实的旅游管理、旅游资源规划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能在各类旅游企事业部门,从事旅游管理、资源开发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旅游管理专业把培养目标重点放在了培养理论性人才和高层管理人才的目标上,培养的目标定得太高。这就需要结合独立学院的发展特色,在课程设置中合理的安排课程内容以培养出理论知识优越于一般本科院校,实践操作能力不逊色于高职高专学生的课程结构。

(二)课程开设门数和学分比例分配不协调

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传统的课程体系基本上由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组成,各校课时比例不一,但差距不是太大,大致为公共基础课占课时的41%—43%,专业课占37%,选修课占20%左右[2]。从郑州新联旅游管理课程开设门数和所占学分来看,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专业方向课开设门数比例分别为33%、27%、27%、12%,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专业方向课的学分比例分别为44%、27%、14%、12%(资料来源于郑州新联教务处相关材料)。而且,在旅游管理专业所修科目的总学分中,公共基础课所占的学分过高,高达44%,专业课所占的学分较低。

(三)开设课程的时序安排违背课程内容的逻辑性

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3]。每门学科的课程内容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和结构,如果忽视了这些联系,就会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成为肤浅的或者说是片面的。从分析每学期安排的课程得出,郑州新联第一学年、第二学年课程设置以公共基础课为主,第三学年、第四学年课程安排以专业课为主,导致整个课程结构成层次分化,违背了课程内容的内在逻辑。

(四)实践基地建设有待完善

目前,郑州新联的实践教学设备只能满足酒店餐饮服务与管理这门课程,其他的课程教学设备还未到位,例如模拟导游课程,缺乏导游模拟软件或者是导游实习基地。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和景区经营与管理这两门课程,缺乏相应的实习基地,学生在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无法和实践结合在一起,理论知识就变成了死板的课本知识,缺乏灵活性。校外实习基地,目前仅在上海和厦门的星级酒店,缺乏旅行社、旅游景区的实习基地。

四、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策略

(一)优化课程目标,体现学院独立发展特色

一般的独立院校大多沿袭它所依附的高校的课程体系,把培养目标重点放在培养理论性人才和高层管理人才上。作为介于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的独立学院,应调整其培养目标,以适应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加之旅游管理本身的专业要求,其课程目标更应该注重学生动手与实践能力的培养[4]。从社会需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培养出和普通本科院校相当的旅游管理人才,又不逊于高职高专院校的旅游专业人才。

(二)优化课程开设门数和学分比例

国外如欧洲的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主要是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和语言课,四类课程所占比例大致为33%、50%、8%、8%,以上比例均未计毕业论文和实习[5]。通过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门数和欧洲的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门数的对比,可以看出欧洲旅游管理专业比较注重专业课程的开设,比重占到了50%,而我国独立学院专业课程的开设,比重只占到27%。而且公共基础课所占的学分过高,专业课所占的学分较低,会造成学生为争取学分而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下降。因此应该重新调整旅游管理课程开设门数,使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专业方向课开设的门数比例协调,使在校的旅游管理学生不仅能学到广泛的公共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能学到与专业有关的充分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

(三)优化课程时序衔接

每门学科的课程内容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和结构,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应符合内容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首先,独立学院旅游管理课程在设置传统科目的基础上,要注意建立新的、符合国际标准的、以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学科。其次,改变传统大一、大二学习公共基础知识,大三、大四学习专业课的传统教学计划,在新课程设置计划中,可以适当的将一些专业课穿插在公共基础课中,让学生在掌握公共基础理论的过程中,了解自己的专业课程和专业特色,提前产生对自己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课程的兴趣。再次,对于实践课程的安排,应该放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之前,让学生在实践课程中掌握操作技能,积累实践经验,再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把实践技能综合在一起,强化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四)优化实践基地建设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实践;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5-0287-02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国内创设于1998年,到2012年全国大约有500所高校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但专业发展方向不尽相同。总的来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式”的发展并未使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社会声誉度大幅提升,反而同质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专业发展面临“建设瓶颈”。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在重新审视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的基础上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本文主要以宜春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状况为例,探讨多科性地方本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一、宜春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现状

(一)办学规模与层次不断提升

宜春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自2002年开办以来,学生人数从最初的十几人到2010年后基本保持在50人以上,办学规模与层次不断提升。在专业开设初期,社会对其了解不够,许多人将其简单地理解为社区服务和第三部门管理等,未能正视专业发展的潜力。随着我国越来越重视社会建设,社会对公共事业管理的重要性和定位日益清晰。

(二)学科建设凸显应用特色

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生命线,做大做强一个专业需要多维并举,凝聚学科优势。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自开办以来,一直探索学科建设服务地方的新路径,彰显专业的应用性特色。2006年以来,学院与宜春市政府合作,开展各项资政服务。在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反腐倡廉研究、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等政策咨询中,学院都派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并建言献策。

(三)专业建设从无到有,稳步推进

2006年以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引进了一批专任教师充实教学队伍,学院也加大了对专业的扶持力度,专业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2011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进行了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强化实践教学,并探索在偶数学期建立教学实践周制度(时间为该学期17―18周)。在实践基地建设方面,至2011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已与宜春市发改委、人事局、城管局、仙源乡政府等相关部门合作建立实践基地,目前正筹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基地。

总的来说,宜春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虽取得了一些进步,但随着办学环境变化,和其他本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一样,专业发展呈现“先扬后抑”态势。同质化的培养模式使得专业发展缺乏特色,专业发展前景和现状又形成了反差较大的极化现象。因此梳理地方本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困境,探索中国特色专业建设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地方本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困境

(一)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完善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由于成立时间较短,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亟待进一步优化,如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教育界仍存在较大的认知分歧。从培养方案看,专业主要培养能够胜任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但是公共部门“逢进必考”的政策使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就业去向未能契合专业设置的预期,大多数学生无法进入到公共事业管理领域就业,更多地流向到了企业。专业发展前景和现状的极化现象使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未能体现出专业优势,也导致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社会声誉度不是很高。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亟须找准自己的特色,防止在同质化中迷失自我。

(二)支撑专业较少、专业基础薄弱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跨学科性,涉及政、经、文、法等领域,需要在多学科融合中找准自己的特色。但是据统计,国内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500多所高校,支撑专业多于两个的不到1/4。以宜春学院为例,2002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一个方向招生,2004年开始独立招生。十年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虽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是学科融合优势并未得到体现,至2012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宜春学院仍只有一个专业方向,缺乏相关的支撑专业。同时,实践教学偏弱,没有独立的教学实验室;学术交流不足致使专业发展方向的拓展“心有余而力不足”等。

(三)实践环节相对匮乏、学生实践能力急待加强

课程设置理论课偏多,应用性课程较少,不能适应社会急需的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因此,学生学完后通常感到“通而不精”,找不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正如社会上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评价――“万金油”,虽然具有了一定的综合管理能力,但却没有自己的“主轴”。造成这一现象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课程设置上重理论、轻实践,应用性课程设置偏少;二是虽然建立一些实践教学基地,但或是输入人数有限,或是联系互动较少,实习基地建设出现流于形式的现象;三是部分同学对实践环节认识偏差,在实践教学中敷衍了事,如在社会调查实践中存在普遍的“搭便车”现象,实践教学未能达到预期目标。

三、地方本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路径思考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2+1+1”模式

结合到地方本科院校应用性人才培养定位来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可推行“2+1+1”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前两学年开展专业基础课、通识课教学;在第三学年进行核心专业课学习,并在第6学期9-18周组织学生到相关行政、企事业单位实践锻炼;第四学年第7学期1-9周针对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开展针对性学习,并进行相应素质拓展训练,10-18周进行毕业论文设计与写作。通过“2+1+1”人才培养模式可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中了解自身不足及明晰自身职业发展定位,第7学期的针对性学习又能使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进一步提升。这种培养模式相比传统培养模式下的学生具有更大的优势。

(二)科学定位专业发展方向

专业的生命力和社会声誉最终取决于专业的社会适应力,只有解决“教育产品”销售问题,专业建设才有活力与生命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之所以呈“先扬后抑”态势,根源于实际就业去向与培养目标一致性较低。因此,必须探索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多元化,顺应社会人才需求的状况。建议可以在统一招生的基础上将专业发展设置为三个方向:行政管理、社区服务、人事行政。行政管理方向主要培养党政机关急需的复合型人才,在人才培养中强化政治、经济、管理、财务等课程的教学。社区服务方向主要培养公益部门和基层急需的服务型人才,在人才培养中强化管理、经济、社区服务等课程的教学。

(三)“内培外引”有机结合,优化师资结构

柔性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师资队伍。可以聘请行政、企事业单位理论基础扎实、业务能力强的管理人员担任课程主讲教师或进行专题教学。这样既可以充实师资队伍,也可以提升教学的应用性与实践性。同时对现有师资队伍加强培训,从内部挖掘潜力,通过政策引导,鼓励青年教师积极攻读博士研究生。

(四)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发展的基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要想打造自身特色应在课程模块设计、主干课程、校本课程等方面着力。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主干课程彰显特色。主干课程应包括公共政策学、社会调查实务、组织行为学、社区管理、领导科学、公共行政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应用性课程。课程设置应突出公共事业管理的特色,将课程设置与培养方向有机衔接起来,以实践教学为主,充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技能。二是完善教学资源建设。在充分调研和探讨基础上,根据专业不同发展方向编写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系列教材。在教材编写中妥善处理专业课程体系完整性与特殊性、理论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统一。

(五)创新教学方法,探索社校合作办学模式

1.创新教学方法,强化互动式教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型学科,这就要求教学中强化互动式教学,如案例教学法、演讲式教学法、情境设置法等。通过互动式教学能够增强课程学习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得课程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探索社校合作办学模式。在不断提升教学内涵与办学声誉的基础上,强化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办学。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相关单位签订合同,根据单位人才需求进行“量身定做”培养,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该单位工作。社校合作办学模式的优势在于节约用人单位招聘合格人才的成本,也提升了专业的社会应用性与声誉度。

综上所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经历了十年的发展,在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多维创新,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是其社会应用性的不足极大制约了专业的长效发展。因此应在深入分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并探析制约其发展因素的基础上,探索内涵式发展道路,按照市场人才需求状况科学设置人才培养方向,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余敏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危机与出路[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9,(2):8-11.

[2]姜仁良.关于加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商业经济,2009,(11):70-71.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经济危机论文(6篇)
  • 下一篇:数据通信概论(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