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体育产业研究范例(12篇)

时间: 2024-01-11 栏目:公文范文

体育产业研究范文篇1

关键词:体育经济学;体育产业政策;中国;综述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6-0014-07

OverviewofresearchesonsportsindustrialpoliciesofChina

ZHENGZhi-qiang

(SchoolofPhysicalEducation,JiangxiUniversityofFinance&Economics,Nanchang330013,China)

Abstract:ResearchesonsportindustrialpoliciesofChinamainlyfocusonthefollowingaspects:researchesontheconnotationsandclassificationsystemsofsportindustrialpoliciesofChina;researchesonsportindustrialpoliciesinvariouscategories;researchesonreferringtosportindustrialpoliciesoversea;researchesonthefunctionalmechanismsofindustrialpolicies;researchesontherationalizationofindustrialpolicies.Existingresearchesarekindofignoringthestudyofsomeaspectsofsportsindustrialpolicies,includingtheirestablishment,delivery,control,supervisionandfinalperformanceevaluation,aswellasinterestgroupsthataffecttheireffectiveoperation,sothestudyoftheprocessofpolicydelivery,andthequantifiedstudyofthegamingrelationshipsbetweendifferentpolicyaffectinginterestgroups,mustbestrengthenedhenceforward;goodsportindustrialpoliciesaresubjecttoaseriesofstrictrestrictions,andexistingresearchesarefocusingtoomuchonthepositiveeffectsofsportindustrialpolicies,whilesomewhatignoringtheirpossiblenegativeeffects,sothecomparativestudyofthepositiveandnegativeeffectsofsportindustrialpoliciesmustbestrengthenedhenceforward;researchesonsportsindustrialpoliciesfordifferentregionsshouldpayattentiontodifferentenvironmentalfactors;researchesonsportindustrialpoliciesfordifferentregionsshouldbemorecoordinated;multidisciplinaryandtrans-departmentcooperativestudyofsportindustrialpoliciesshouldbevaluedhenceforward.

Keywords:sporteconomics;sportindustrialpolicy;China;overview

体育产业在不少欧美国家早已成为支柱产业,随着北京奥运会的顺利举办以及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体育产业在国内也日益蓬勃发展。从国内外的实践看,体育产业政策对体育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国内外许多学者都纷纷从不同角度对体育产业政策的不同内容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根据收集的资料,现阶段国内外关于体育产业政策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5个方面:(1)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的内涵与分类体系研究;(2)各门类体育产业政策的研究;(3)国外体育产业政策的研究;(4)产业政策作用机制的研究;(5)产业政策科学化研究。其中前3类为体育产业业务领域研究,后两类为产业政策的基础理论研究。将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对加快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的研究,进而加快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的内涵与分类体系研究

1.1体育产业政策的内涵

体育产业在我国属于新兴产业,因此在我国对体育产业政策的理解伴随着对产业政策的认识而处于演变过程之中。当前对体育产业政策的界定仍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上世纪90年代,国内一些学者借助产业政策的一般理论对体育产业政策进行了宏观领域的研究。周小洪等[1]认为体育产业政策是干预体育产业发展的一种经济政策。赵炳璞、鲍明晓等[2]认为体育产业政策是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体育产业路线而制定的行动准则。进入21世纪,对于体育产业政策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新的学科和理论被广泛应用到对体育产业政策的研究中,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影响政府产业政策的各种因素,同时研究领域也开始涉及微观政策工具。吴超林[3]认为体育产业政策是一国政府为了体育产业的整体发展和长远利益而实施的以影响体育产业的结构、行为及其成果为直接目的的一种产业政策。隋路[4]提出影响体育经济政策的因素包括经济体制、国家意愿、国家能力、利益集团和人民对体育的需求等因素。王子朴等[5]认为体育产业政策主要手段包括立法、税收和财政拨款等。

由此可见,产业政策由于研究角度不同,尚没有统一的定义,主要有以下3种定义:其一将其理解为各种指向产业的特定政策;其二将其理解为是弥补市场缺陷的政策;其三将其理解为落后国家或地区的产业赶超政策。综上所述,本文将产业政策定义为“政府制定的主动干预产业经济活动各种政策的集合。”

1.2体育产业政策的分类体系

体育产业涵盖多个领域,因此其产业政策的科学分类关系到对其研究的系统化。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包括:周小洪等[1]提出体育产业结构政策是体育产业政策的核心,并由其组织政策、区域政策等多种政策相配合。鲍明晓[2]认为体育产业政策的内容主要包括体育资产管理与开发政策、体育投资政策、体育市场管理政策、体育税收政策和体育劳务价格政策。赵炳璞等[2]将体育产业政策分为一般经济政策、体育本体产业政策、体育相关产业政策和体育内部产业政策4大类,每大类又视情况分为若干个亚类。进入21世纪,一些学者认识到不同类别体育产业结构的关系、作用和地位可能是不同的。吴超林等[3]提出体育产业政策主要包括体育产业结构政策、体育产业组织政策、体育产业布局政策和体育产业技术政策。此后,不少学者基本认可了吴超林的分类方法。石岩等[6]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对体育产业的市场结构中市场集中度、产品和服务差别化、行业壁垒状况以及市场容量和未来供给能力进行分析。他们认为我国体育产业市场结构整体上尚属离散型,体育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程度较低,体育产业领域的直接行政规制逐步为法律规制所替代,体育消费需求与供给的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体育产业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目标模式。

2各门类体育产业政策的研究

2.1体育产业结构政策

周小洪等[1]认为体育产业结构政策是指为达到最佳的体育产业结构而实施的政策,体育产业结构政策有助于体育产业政策目标的实现。21世纪以来,我国学者的研究领域扩大到产业结构政策手段,并开始注意到不同产业机构对应不同的政策。如曹可强[7]认为合理的体育产业结构政策,是在遵循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对市场自身不能调节和无力调节的领域,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采用必要的手段和措施,加快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并尽力弥补市场缺陷、纠正市场失灵。考虑到不同二级市场的结构不同,他认为健身娱乐业和竞赛表演业应该优先发展,体育场地服务业、体育经纪业和体育金融保险业应该优先扶持,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培训业和体育建筑业应该适度发展,体育信息传播、体育广告和体育服务业则应该鼓励竞争。陈林祥[8]则认为要以健身娱乐业为主导产业,带动体育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重点扶持竞赛表演业和体育培训业,以竞赛表演业带动体育中介服务业和体育金融保险业,通过市场来调节体育用品制造业和体育用品销售业,适度发展体育业。此外,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微观体育产业结构政策工具。吴超林[3]提出体育产业结构政策包括产业计划、经济立法、税收结构、预算分配结构、价格政策、信贷政策等调节系统,在执行这些政策内容时,要借助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财政手段等。随着体育产业规模的日益扩大,金融政策也成为优化体育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国内一些学者也提出借助金融手段来优化体育产业结构。任保国、张华等[9]认为现阶段实行体育产业资本市场投融资条件已基本成熟,建立健全体育产业资本市场投融资是实现体育产业超常规发展有效途径。谭建湘[10]分析了当前我国大型竞赛表演市场资金投入中,政府拨款、体育资助及体育组织自筹等3种基本结构的现状,认为应该建立“政府-社会团体-企业(个人)”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

总之,产业结构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依据本国在一定时期内产业结构的现状,遵循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规划产业结构逐渐演进的目标,并分阶段地确定重点发展的战略产业,实现资源的重点配置,引导国家经济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的政策。研究重点从产业结构政策宏观的描述上转移到对具体产业的资源配置上,即通过体育产业结构政策的引导,对过剩生产能力实行有序退让、对战略产业部门实行保护、对主导产业部门进行选择、对新兴产业部门进行扶持,促进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

2.2体育产业组织政策

产业组织政策是政府为实现某一目标而对某一产业或企业采取的鼓励或限制性的政策措施。制定和运用体育产业组织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在体育产业内形成有效的竞争环境――形成有效竞争秩序,既保持充分的市场竞争活力,又充分利用规模经济,从而提高体育产业的整体效益。曹可强[7]认为体育产业组织政策是政府为优化体育产业内资源的合理配置,他在借鉴各国体育产业组织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体育产业组织政策的调整方向:包括弱化垄断因素;实行体育产业的企业化改造;降低准入门槛和鼓励合并与兼并。吴超林[3]提出实现体育产业组织政策目标的手段一是控制市场结构;二是控制市场行为;三是直接改善不合理的资源配置。可以发现,国内现有研究较少,主要停留在宏观描述上,涉及微观领域的研究很少。但体育产业有其特殊性,包括职业体育的自然垄断特征,体育赛事的公益性特征等都需要相关的特殊政策以实现产业组织合理化[11]。

2.3体育产业布局政策

产业布局政策即产业空间配置格局的政策。这一政策主要解决如何利用生产的相对集中所引起的“积聚效益”,尽可能缩小由于各区域间经济活动的密度和产业结构不同所引起的各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我国加入WTO和国内地域发展的不平衡使得近年对体育产业布局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杨军等[12]提出我国体育产业应该对加入WTO后的国际体育产业竞争未雨绸缪,通过提升产品内涵、扩大规模和提高产品科技水平等迎接世界经济的挑战。辛利等[13]对广东省体育产业布局政策、组织政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为提高广东省体育产业的规模和集中度,有必要成立体育产业集团。陈林祥[14]认为体育产业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各地要结合实际,围绕体育市场的需求,根据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对体育产业发展从战略布局上做出政策性的选择。翁飚等[15]探讨了福建省体育产业的政策颁布和落实问题,提出福建省应提高体育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的比重,凸显地方传统体育项目优势,构建以非公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格局。虽然对我国的东中西部地区的体育产业空间格局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多属于单独的地域性研究,对不同地域环境的差异导致不同产业政策选择尚未进行系统研究。

2.4体育产业技术政策

产业技术政策是指国家对产业技术发展实施指导、选择、促进与控制的政策的总和,它以产业技术为直接的政策对象,是保障产业技术适度和有效发展的重要手段。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的李敦厚等专家研究制定了体育场所等级的划分――《保龄球场馆星级的划分及评定》,并作为国家标准于2001年5月1日正式执行。刘峰[16]认为体育消费者的服务产品质量意识应是发展体育市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议成立以“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服务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为主体的统一机构,联合工商行政管理局等部门统筹监管体育服务产品质量市场。肖林鹏[17]对体育中介的技术标准进行了系统研究,将体育经纪人分为3个等级,包括职业概况、基本要求、工作要求等内容。2009年全国体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通过了《全国体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章程》和《第一届全国体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计划》。可以发现,对体育产业技术标准的科学制订已经受到重视,但还处于初步调查了解阶段,尚未全面铺开,除了保龄球、体育中介标准等已取得一定成果,对于其他各体育产业技术政策的研究还很薄弱。

2.5体育用品业政策

体育用品是我国现阶段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体育产业,对其产业政策的研究比较多。易剑东[18]研究了社会资本与中国体育用品企业成长的关系,提出中国体育用品企业主要通过对行政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的纵向依属,与科教、商贸部门的横向连带,与运动队的联系和运动竞赛的辐射来扩大规模。此后一些学者利用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研究了体育用品产业政策,唐衍平、郑志强[19]根据产业组织理论的SCP模式对我国体育用品的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提出我国应制定优先扩大企业规模,加大对专利技术的保护,发挥行业协会的职能等产业政策。近几年,国内体育用品企业逐渐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研究也成为热点。杨明等[20]分析了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产业经营环境恶化、产业集群发展水平不高、产业处于价值链低端、政府职能缺位导致盲目发展集群等问题,提出政府应加强公共服务品的提供。黄卓等[21]对我国中部地区的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发展问题进行研究,他们认为中部地区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已渐成体系,但存在产业基地规模小、层次低,产业集群内部缺乏协调管理等问题,今后中部地区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以加快产业集群的配套发展。随着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结构的升级,今后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研究方兴未艾。

2.6体育中介业政策

体育中介是体育产业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国内学者较早就认识到体育中介的重要性,并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陈平等[22]认为必须正确认识政府组织与体育中介组织的关系,加速体育中介组织的归位;强化自律机制,促使体育中介组织规范化运营。陈元欣等[23]从民法学的角度,就体育经纪存在的基础、体育经纪的内部及外部行为的法律性质进行了探讨,认为体育经纪的内部行为为委托或居间行为;外部行为属于一种行为。李建设[24]以中美两国体育经纪人立法管理比较为分析起点,提出我国体育经纪人管理的立法体系构想――“国家统一法规+地方或行业配套法规”和管理体系构――“政府委托的协会监督+行业自生的商会自律”。谭建湘[25]认为我国体育中介市场经历了探索和规范发展两个阶段。目前我国体育中介市场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资源开放性程度不高、市场秩序不规范、中介组织竞争力不强等诸多问题。需要从行业规划、市场资源开放、经济政策、培训制度、市场监管及行业自律等方面加大改革和完善的力度,通过市场准则降低企业进入壁垒和经营成本,全面提升中国体育中介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以上研究看,体育中介政策的研究基本沿着明晰体育中介内涵、明确法律性质、如何提升体育中介市场竞争力的脉络展开。一些学者开始注意到,我国现阶段体育行政部门的过渡干预是限制体育中介产业发展的瓶颈。

3国内学者对国外体育产业政策的研究

体育产业在许多欧美国家已成为支柱产业,国内学者对这些国家的产业政策也给予了足够的关注。于世浩、房游光[26]对欧美许多国家都向体育组织提供各种优惠政策,鼓励体育组织多方筹集资金,体育经费的来源结构日趋多元化。鲍明晓、凌平等[27]对美国、意大利的体育政策进行了研究,认为国外体育产业管理采用间接市场手段多,采用直接行政手段少。翁飚等[28]对美英等国家的相关税收政策进行研究,他认为通过税收政策可调控体育经济的有序发展;欧美国家普遍采取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民间团体和社会力量办体育。郭树理[29]对德国体育法律实践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德国体育产业组织政策有其鲜明的特点,德国已经形成了普通法律体系、政府规制和行业自律规制为一体的体育产业组织政策体系。周爱光[30]对日本的《体育振兴基本计划》进行了解析,认为该计划作为日本政府制定的体育产业布局政策促进了综合型区域体育俱乐部和泛区域体育中心的建立,进而促进了日本健身娱乐业的蓬勃发展。李军等[31]通过对转型后俄罗斯体育产业政策主要特征分析、相关内容综述,以及对其社会经济背景的阶段性分析,指出俄罗斯体育产业政策向特殊性政策倾斜,同时存在由长远期目标制定向中近期计划过渡,以及发展体育战略目标的优先次序发生变化等发展趋势。

4产业政策作用机制的研究

产业政策如何运行决定其发挥何种作用,但国内体育界对此的研究很少,现有的一些研究多是基于产业经济一般理论分析的角度。陈资灿[32]认为产业政策的选择与市场失败、后发优势产业保护有直接关系,具体上还必须考虑现实可操作性、成本最小收益最大、多种手段取长补短、发挥体系整体性效力及公正效益等多方面因素。陈波、王浣尘[33]认为从信息论角度看,产业政策的信息传导机制可以看作是消除或减少收信的不确定性过程,在此过程中信息本身出现问题或发生信息耗散、信息畸变、信息失灵等,将会严重影响政策效果。韩小明[34]认为产业政策的实施机制包括产业政策的制定和产业政策的执行,产业政策的合理性和产业政策的程序科学化是产业政策制定的核心问题。

从上述文献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一般产业政策实施机制、产业政策的信息传导机制等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但系统分析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的实施、传导和作用机制的研究还处于空白,这种理论研究上的空白也影响了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研究的深度。

5产业政策合理化的研究

5.1政策科学化研究

政策研究是二战后在西方发展起来的政策分析学科,其主要目的是政策科学化。章新华[35]提出了产业政策形成和发挥作用的优化条件:如有效的产业政策必须由高质量的政策主体来制定和推行;必须有反应灵敏的政策客体来执行;必须借助法律的权威性;必须有合理的税收、金融调控作保证。李春成[36]认为政策分析和研究应当重视公共政策中的政治和政治理性;倡导建立一种以交往理性为基础的,多种话语共存并相互对话的政策话语体系对于政策的合理制订非常重要;“求善”优先于“求智”,“求同”胜过“求真”。可以看出,政策研究越来越多地由关注抽象的价值理念向具体政策问题的转变,其原因有两点,一是社会的结构性变化,即产业政策必须兼顾不同利益需求者;二是得政府的合法性和权力巩固越来越依赖于它是否有能力制定“好”的公共政策,而“好”的政策必须满足社会各主要利益集团。

5.2产业政策绩效评估

政策绩效评估不但是评价政策合理化的手段,也是政策制订或修改的前提。祁华清[37]指出了产业结构政策的有效性取决于政策的认同效应和政府自身的各种能力,产业组织政策的有效性有赖于企业规模、企业之间的协作关系等。李金华[38]认为产业政策不是万能的,实施产业政策需要支付成本,付出代价。运用模糊数学的原理可以进行产业政策成本和产业政策影响力的测度。齐孝福[39]认为处在转轨时期的中国经济,产业政策失效的原因包括:多重利益关系并存使产业政策效果失真;产业政策的实施机制不健全;企业主体缺乏应变和持续发展能力等。

可以看到,目前国内的一些学者主要从产业政策的有效性、效应偏差、效果评估方法、金融支持协调机制等理论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并有许多学者对国内外产业政策的特点和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价。这些研究的成果非常值得我国体育产业政策在制定、执行和评估过程中予以借鉴。同时,体育产业所具有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在这些研究成果和理论基础上进行改进和优化。

6启示和展望

6.1加强体育产业政策运行机制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综上所述,多数研究者都认识到体育产业政策对于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性,认为其内涵要体现出其特殊的政策目标、政策主体、政策依据和政策手段等,但现阶段对体育产业政策的运行机理研究不足,即对体育产业政策如何发挥作用的问题尚未厘清。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现阶段我国体育产业总体而言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形态并不成熟,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产业运行机制的理论研究;二是受到各方面因素制约,我国相关体育产业政策的制订并不透明公开。一些政策往往出于救急目的,难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政策制订者和研究者要想彻底了解一个政策制订、传导、控制、监督以及最终的绩效评价等过程非常困难。理论研究的困难使现阶段我们只能将体育产业政策视为未知因素。为此,体育产业政策要处理好集中决策与分散决策、存量结构与增量结构、规模效应与数量效应的关系,转变政府管理职能,采用具体明确的调控手段,营造良好的微观经济基础,以提高产业政策传导的有效性。

此外,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终确立,我国社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利益集团,这些利益集团对相关产业政策的制订、传导和评估过程影响很大。这些利益集团彼此是一种相互博弈的关系,最终的政策实际上也是一种博弈平衡的产物。因此,加强对不同利益集团博弈关系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体育产业政策运行全过程。

6.2体育产业政策研究重点将由宏观向微观转变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国内对于体育产业政策对体育产业的重要影响基本已经达成共识。借助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现有研究已经按照产业经济学理论,将体育产业政策分为体育产业结构政策、组织政策、技术政策和布局政策等二级政策,但又按照不同的行业特点进行划分。其最终结果是对此的研究非常混乱,难以形成体系,在宏观层面上的产业政策因试图面面俱到而很难具有操作性,微观层面的不同产业政策又缺乏严谨的理论支撑。其实体育产业覆盖面很广,不同产业结构、产业绩效和企业行为等差异很大,对此可能要采取不同的政策,如我国现阶段体育用品企业已经出现了低水平重复竞争的情况,因此产业政策重点应该在防止企业的低质竞争,提升企业集群竞争力上;而体育中介产业、体育竞赛表演业受制于政府管理部门对体育资源的垄断,其产业政策的重点则可能在“国退民进”上;即使同一种市场形态也可能因不同的主客观环境而必须采用不同的产业政策,如我国现在已有5个体育产业基地,但这些基地市场发育程度各不相同,所具有的资源禀赋千差万别,要促进这5个体育产业基地的发展就必须为其量身定做相应的体育产业政策。因此今后的研究似应根据不同体育行业展开研究,如对某个微观业务领域的产业政策就要分为结构、组织、技术和布局等进行分析。总之,未来的体育产业政策的研究重点将从宏观总体领域向各微观个体领域进一步深入。

6.3必须兼顾体育产业政策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体育产业政策作为政府的一种干预市场行为,在许多场合下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国外以及国内的一些实践经验看,这些产业政策并非“白玉无瑕”,一些政策未能发挥其应有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产业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3点,一是政策受到不同利益集团的“捆绑”,最终出台的政策往往变成某些利益集团攫取超额利润的工具;二是产业政策合理存在依赖于一系列较为严格的限制条件,包括市场调节的无效、政策代价的有限性、政策作用的可贯彻性和政策效果的可检验性等。一旦这些条件无法满足,政策最终可能无法达到应有效果,国内学者对此的研究还较少;三是国内体育市场机制很不完善,从中央到各地方政府都将体育产业放在赶超的位置上,决策者往往希望借助包括大量行政手段在内的市场干预手段尽快实现扩大体育产业规模、改善体育产业结构以及提高体育产业绩效的目的。但是行政手段有利有弊,一些决策者却往往因任期时限或其他资源的限制而盲目上马,最终即使取得一定成效也是一种粗放式的政府干预,其总成本甚至可能超过总收益。总之,从国外发达国家体育产业政策的实践经验看,必须认识到体育产业政策受到一系列主客观条件的严格限制,因此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的制订和实施必须非常谨慎。今后应加强对体育产业政策负面作用的研究,而对产业政策正反两方面对比研究也将预示我国体育产业研究有望更上一层楼。

6.4对不同地区体育产业政策的研究应重视不同的环境因素

发育良好的体育产业离不开政策支持,对这些政策的研究、借鉴和吸收是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实现赶超的捷径。国内许多学者对国内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体育产业政策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参考意见和建议。但对不同国家、地区的不同环境的影响重视不足,这使其最终建议往往有一种简单的政策移植之嫌。笔者认为,欧美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政策有以下几个特点:(1)从政策手段上看,国外主要是通过立法、税收和财政拨款等方式进行,经济运行更多地依靠市场的自发调节,其调节手段一般是经济和法律手段,而较少运用行政手段,其制订相关体育产业政策的出发点是试图更好地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减少政府对市场的人为干预程度,而国内的体育产业政策往往更多采取行政手段;(2)具体政策工具上,国外体育产业政策大多采取法律和税收等政策手段进行调整,国内采取行政指令的做法更加普遍;(3)国外由于政府的更迭往往导致体育产业政策发生较大变化,国内往往因为政府领导者的变化而变化;(4)国外在承认体育产业政策的历史作用的前提下,已经开始注意到产业政策并非尽善尽美,有时还沦落为某些利益集团攫取垄断利润的工具。因此国外对制订体育产业政策的程序非常重视,尽量通过程序公正来保证政策的公开透明,这是国内相关政策制订必须注意的。

总结国内外政策差异的原因,可以发现导致不同政策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国内外体育市场发育程度不同,国外体育产业已经达到较为成熟的程度,市场调节能发挥更恰当的作用,体育产业政策往往作为对市场失灵的一种弥补而非替代。而国内体育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管理者往往希望通过直接干预市场来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些差异使国内外的产业政策难以“嫁接”。国内不同地区的政策移植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可以预计,未来国内外不同地区体育产业政策的对比研究将进一步加强,而不同区域体育产业政策的对比分析将更多地注意到环境、资源、产品等方面的差异,而政策制订过程中的程序公正应该大力提倡的。

6.5应协调不同业务领域体育产业政策的研究

国内目前对体育产业的研究较不协调,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于各业务领域政策的研究多,但对这些政策彼此关系的研究少。其次,已有的分类研究主要集中于较为常见的体育用品业、体育中介业,以及体育投融资政策等,但对体育场馆业、健身娱乐业、体育培训业、体育传媒等新兴领域的产业政策研究较少。实际上新兴产业更容易受到产业政策的影响,适宜的政策对这些产业的作用可能立竿见影。因此对这些新兴体育产业政策应加强研究。最后,现阶段我国对体育产业结构政策的研究较多,但对于体育组织政策、体育布局政策和体育技术政策的研究较少。这一方面验证了体育产业结构政策在产业政策中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包括体育产业组织政策在内的结构配套政策比较少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结构政策作用的发挥。

6.6今后应重视体育产业政策的多学科和跨部门的合作研究

体育产业研究涉及的领域广、内容博,跨越了多个学科,涵盖了体育、产业经济、政治学和法学等领域。然而,从综述可以发现,现阶段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的研究主要涉及体育产业业务领域,对于包括体育产业运行机制、体育产业政策科学化等体育产业政策基础理论的研究还很少,这使我国体育产业的研究难以系统深入。

此外,参与研究的学者也大多来自体育专业教学和科研机构,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和体育产业从业人员也很少。但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的制订者往往是各级政府部门,实施对象又往往针对各类企业,这种研究视角和学缘结构的限制大大影响对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的研究深度和广度。今后对体育产业政策的研究应采取多学科、跨领域的模式。必须注意政府、科研、企业等不同部门的合作以及体育、经济、法律和政治学等不同学科的交流。

参考文献:

[1]周小洪,曹缔训,杨永德,等.体育产业结构政策初探[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4,28(1):14-18.

[2]赵炳璞.体育产业政策体系研究[J].体育科学,1997,17(4):1-7.

[3]吴超林,杨晓生.体育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隋路,邹英.试论体育经济政策的合理分类[J].体育科学,2005,25(6):75-78.

[5]王子朴,原玉杰,詹新寰.我国体育产业政策发展历程及其特点[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2):15-20.

[6]石岩,舒宗礼,刘华冰.我国体育产业的市场结构分析及优化对策[J].体育学刊,14(5):42-46.

[7]曹可强.体育产业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8]陈林祥.我国体育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政策选择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7,27(3):75-82.

[9]张华,任保国.我国体育产业投资体制及其在体育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体育学刊,2007,14(9):51-54.

[10]谭建湘,侯玉鹭.我国大型竞赛表演市场的投融资机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1):14-18.

[11]郑志强.论职业体育的市场特征[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5(6):6-12.

[12]杨军,白震,易春燕.体育产业直面WTO[J].体育学刊,2002,9(4):36-39.

[13]辛利,周毅,王小康,等.广东省体育产业发展政策的研究[J].体育学刊,2002,9(5):34-36.

[14]陈林祥.我国体育产业布局政策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5):39-40.

[15]翁飚,李明峰,林耀生,等.福建省体育产业政策和产业布局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09,13(3):4-7.

[16]刘峰.关于我国体育服务业产品质量管理及其监管体制问题[J].体育与科学,2004,25(5):53-57.

[17]肖林鹏,蔡劲燕,杨晓晨,等.我国体育经纪人职业培训现状调查分析[J].体育学刊,2008,15(9):40-44.

[18]易剑东.社会资本与当代中国体育用品企业成长[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2.

[19]唐衍平,郑志强.我国体育用品业的产业政策选择[J].体育与科学,2004,25(6):22-24.

[20]杨明,郭良奎.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发展及政府政策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7,28(3):27-30.

[21]黄卓,周美芳,程其练,等.中部地区体育用品产业集群配套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体育学刊,2009,16(11):32-35.

[22]陈平,孙庆祝.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中介组织规范问题的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1999,35(7):9-11.

[23]陈元欣,王健.体育经纪的法律性质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6(4):65-67.

[24]李建设,王乔君.我国体育经纪人立法管理体制构想――中美两国体育经纪人管理立法之比较[J].中国体育科技,2004,40(3):17-19.

[25]谭建湘.论我国体育中介市场的地位与市场功能[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5):1-3.

[26]于世浩.对国外体育经济政策问题的研究[J].体育学刊,1999,6(2):74-76.

[27]鲍明晓.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28]翁飚,高松龄.国外体育经济活动税收政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17(4):13-17.

[29]郭树理.德国体育法律实践管窥[EB/OL].,2005-12-07.

[30]周爱光.日本体育政策的新动向――《体育振兴基本计划》解析[J].体育学刊,2007,14(2):16-19.

[31]李军.俄罗斯体育产业政策发展特征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3):4-7.

[32]陈资灿.产业政策的理论依据探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21(4):47-49.

[33]陈波,王浣尘.论产业政策的传导机制[J].经济评论,2001(1):75-76.

[34]韩小明.产业政策的实施机制[J].教学与研究,2001(7):16-22.

[35]章新华.产业政策的有效性及条件优化[J].财经研究,1994(2):34-37.

[36]李春成.政策科学的现代性重建[J].天津社会科学,2007(1):58-62.

[37]祁华清.论产业政策的有效性[J].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1-4.

体育产业研究范文篇2

关键词价值取向体育产业关系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A

1价值取向与体育产业

对价值概念的定义,有几种不同的解读。有一部分人认为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生存与发展的意义、作用和影响。但是用意义、作用和影响来定义体育的价值,不仅要考虑客观衡量标准,还要制定科学的认识尺度,不能损害长远利益以获得眼前利益,不能把社会的衡量标准替换成个人的评价尺度。另一部分人认为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的需要。人类除了在物质上的富足要求以外,重要的还在于精神上的追求。

从时间角度来看,价值取向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着的,它与以往和现存的价值观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因而在和谐社会背景下,价值取向的构建一方面需要从传统中寻求资源和灵感,另一方面还需要借鉴西方价值取向的合理因素,不断克服传统的观念。体育价值取向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时期,社会个体对体育的需求和期望的总和,它代表了体育发展的总体方向。体育价值取向确立以后,其就具有了相对的独立性,对体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向作用。现代的体育价值取向逐渐摆脱了政治为主导的影响,从体育价值的“工具论”取向中脱离出来,回归到体育运动的内在要求,注重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因而,在和谐社会背景下,体育价值取向必然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关于体育产业,研究者比较多,但无论是学术界还是经营管理界,都未能给出明确的、统一的概念界定。韩月一认为,“体育产业是指从事不同运动项目的训练和比赛活动,以及指专门为这些活动服务的企业的集合,不包括体育行业中的公益事业部分。”卢元镇认为,“体育产业指的是为社会提供体育产品的同一类经济部门的总和,这里指的体育产品包括体育用品与体育服务两个部分。”持类似观点的还有李建设,他认为“体育产业可以界定为利用体育自身功能及辐射作用创造价值的产业,是为社会提供体育产品(包括体育物质产品和体育服务产品)的同一类经济活动的集合和经济部门的总和网。丛湖平则认为,“以生产和提供体育服务和劳务产品的企业集合来界定体育产业,符合产业经济学和逻辑学原理。”体育产品是否包含体育实物产品、体育产业组织是否包括体育事业部门等非营利性组织,成为体育产业概念界定中的争议焦点。

2价值取向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我国的体育价值理念植根于我国传统文化土壤中,传统体育价值取向以养生为核心,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天人合一”,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儒家的孔子强调“过犹不及”,朱熹主张“量度以取中,然后用之”。而道家思想家则主张“清净无为”,即追求回归自然。在儒道两大传统思想的影响下,我国传统体育强调运动的节制性,即“不当使极,觉劳即至”,它强调体育运动应该“纯任自然,毫不用力”,“头脑空白,意守丹田,听其自然”。二是神形兼备,养神为先。魏晋时期医学家嵇康说过“形侍神以立,神须形以存。”这种以精神为主导的思想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特别注重修练内在生命力,这是我国古代道家哲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受传统哲学、生活习性和文化的影响,我国传统体育价值取向的发展演变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注重体育的人格化价值取向。传统体育强调“身体”与“精神”的统一,看重通过有形的身体活动以达到精神的升华,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传统文化注重人的内在气质、精神修养,把人的身体视作是寓精神、气质之舍,是表现人的内在品格。其次,注重体育的养生化价值取向。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认为人与自然是一种和谐的关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通过与自然的交换,从而排除浊气,汲取自然中的真气,五脏通达,六腑协通。古人认为决定人的健康和寿命的根本原因在内不在外,这决定了传统体育以“养生”为主,尤其重养。所养之物,并不是人体,而是人之“气”、“志”、“心”、“性”。

3体育产业的发展历程及各时期的价值取向

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78年-1992年):1979年2月,国家体委在北京召开全国体育工作会议,提出体育战线的工作重点就是高速发展我国体育产业。这一时期是发展体育产业的初步探索时期,人们对体育产业的认识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因此对体育产业价值的理解也很朦胧。体育的政治色彩比较浓重,尤其是中国的乒乓球外交政策,打开了中国体育的大门,同时也打开了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门。

第二个阶段(1992年-2000年):1992年11月,全国体委主任座谈会在广东中山召开。会议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高度集中的体育管理体制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体育产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这一时期人们对体育产业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各个项目的体育比赛也相继展开,人们已经开始从事一些简单的体育活动,购买一些体育产业的产品,例如运动服、运动鞋,但这一时期人们对体育的价值取向理解还没有形成系统,对体育产业的追求程度不是很高,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比赛用品,没有达到休闲消费的水平。

第三个阶段(2000年至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北京奥运会带动体育产业的巨大发展。体育产业通过市场的直接或间接的融资,进行资本化的运作,这样就促进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大规模、普及性的发展,形成规模效益,体育产业可以通过市场调节进行发展,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市场调节的运行机制。这一时期,体育产业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人们也在不断参与到体育项目中来,消费体育产业的产品、衍生品,人们的价值取向从其他产业逐渐转向体育产业中来,不断涌现的体育产业的新品牌也应运而生,这对体育产业的发展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经济增长方式、类型转变的重要历史时期,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但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体育产业与经济增长点的问题也逐渐成为当前体育界和经济界关心的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从国际体育产业的发展形式,以及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视角提出:“体育产业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体育产业已成为第三产业中的“朝阳产业”,它在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日益增加的体育人口,而这些体育人口在不断经受就业压力、行业竞争的压力、社会发展的压力、经济危机的压力的同时,身体产生了对体育的强烈需求,内心深处在召唤体育来排解人们的压力,缓解人身体的疲劳、内心的疲惫,同时在享受体育的过程中,实现人对体育的需求。

4价值取向的转变是体育产业发展的源动力

4.1价值取向的回归

人和社会的本能需求是促进一切事物产生及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任何一种社会现象、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它们最终所依据的都是人或社会的需求。从古代到现代,人们的休闲娱乐需求不断地提高,体育产业已成为研究者关注的一个热点,从形成之初就以娱乐形式出现的中国体育产业,其价值取向将出现前所未有的“回归机遇”——即回归到休闲娱乐的本质需求上来。国际大众体育协会主席帕尔姆先生曾预言:“如果说20世纪是奥林匹克运动世纪的话,那么,21世纪必将是大众体育的世纪”。因此,未来体育的休闲娱乐价值取向必将获得全面的发展和弘扬。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竞技体育强国,在此影响下,大众娱乐体育也在不断升温,体育产业也随之迅猛发展。

4.2价值取向的弘扬将促进体育产业的高速发展

“以人为本”的思想最早是在1976年提出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当年的大会中提出“社会发展是以人为核心的发展”。我国是在1994年,政府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提到“以人为核心的社会发展”。因此,可以说社会的进步归根结底是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社会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逐渐呈现多样性,这就要求体育产业领域能够为他们提供多形式和多层次的体育产业的产品和服务。也只有真正实现体育的产业化以后,才能真正地有效满足这些需求。

体育产业发展至今天,它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体育本身的范畴,体育产业发展应采取以城市为核心,向地级市、县级市、农村逐渐扩散。通过扩散影响所产生的“扩散效应和示范效应”,提高人对体育的教育价值的认识,从而使人们对体育的价值理念产生改变,在理解现在体育价值的基础上,不断弘扬体育的教育价值和应用价值,不断拓宽体育的内涵和外延,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周西宽.体育基本理论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杨文轩.陈琦.体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汪辉勇.价值学研究[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1.

[4]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体育产业研究范文

关键词:体育服务产业;政策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231-01

“体育服务产业”一词虽然很少被专门提出,但是根据目前我国体育产业统计标准划分,体育服务产业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产业的主体产业。在体育产业的研究中,如果没有特别说明,均指体育服务产业,如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赛事产业、体育中介业等。

一、我国体育服务产业的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关于体育服务产业的研究中,很多涉及到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研究的主要观点为:体育服务产业急需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的扶持,现有扶持政策范围小,且缺少监督和评价(陈林祥,2005等);我国现有的很多政策已经不适应目前体育服务产业的发展,应该多借鉴国外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的成功经验和地方体育服务产业发展的需求,制定更科学的地方体育服务产业政策(匡勇进,2007等)。

(一)国内很多专家对国内外的体育政策进行了专门研究

一般都涉及到体育服务产业政策。对国内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的研究,主要内容为关于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的基本理论研究,如体育产业政策的体系和内容研究(鲍明晓,1996;赵炳璞,1997等),概念、功能和作用的研究(曹可强,2001等);关于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的发展现状和趋势(靳英华,2006等),这些研究成果为地方体育服务政策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国内关于地方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研究

主要论述了地方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的内容和实施效果(刘春忠,2003等)。郭公帅(2003)、辛利等(2002)、杨淑民等(2008)、张环等人(2008)论述了福州、广东、秦皇岛等地区的体育服务产业政策,主要内容为体育服务产业政策改革的设想,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的选择等,相对比较笼统和宏观,对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的发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但是操作性比较差。

二、省内外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研究现状

(一)专门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研究

目前关于省市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的专门研究,在公开发表的期刊上并不多见。但是通过实地调查发现,一些地方体育行政机关内部的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比如浙江省体育行政机关积极研究国家和地方体育服务产业发展政策,促成了富阳体育产业基地的建设。深圳、成都产业基地的建设也都与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的研究有必然联系。目前上海市体育局正根据2010年出台的《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研究如何出台上海市体育产业发展政策。

体育服务产业的发展最终要落脚到地方体育服务产业的发展,体育服务产业政策是体育服务产业发展的方向和依据。北京、上海、浙江等地方政府和地方体育行政机关都积极孤立科研机构进行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研究,一方面为地方体育服务产业发展服务,更重要的是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地方体育服务产业政策服务。而目前江苏省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的研究相对比较被动,江苏快速发展的体育服务业和现有的体育服务产业政策之间的矛盾日趋紧张,体育服务产业政策急切需要深入的研究,以提出修改或者制定新政策的方案。

(二)相关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研究

在关于省市地区体育服务业、体育政策的研究中涉及到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的研究比较多见,比如北京市提出体育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政策取向(力生,2008),在成都休闲体育产业研究(闻扬,2009)、河南省体育服务产业研究(王晶,2005)、黑龙江体育服务产业研究(温亚旭,2004)等研究中,都将制定体育服务产业政策作为发展体育服务产业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在关于地方体育政策的研究中,一般都包括体育服务产业政策,随着体育社会化、产业化的不断发展,在全民健身政策、竞技体育政策研究中也越来越多的涉及到体育服务产业政策。

在关于江苏体育服务产业的研究比较多,主要内容有江苏体育传媒(张占平,2006)、江苏体育场馆管理(史国生,2009)、江苏体育产业结构(王爱丰等,2009)等,其中的很多研究都认为政策支持是体育服务产业发展的保证,但是并没有论述怎样制定政策,怎样更有效的实施政策。而在江苏省的体育科学研究中,体育政策研究数量很少,其中几乎没有涉及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的研究。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有不少关于地方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的研究,从研究内容上看,主要是关于体育服务产业政策宏观研究,与体育服务产业发展现状不够衔接,对国外成功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的借鉴也比较少,对具体指导地方体育服务产业发展的意义不强。本研究通过研究国内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现状和江苏省体育服务业发展状况,以及江苏省目前体育服务产业政策发展现状,分析江苏省体育服务产业政策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江苏省体育服务产业政策的建议,从而更好的发展江苏省体育服务产业。

参考文献:

[1]陈林祥.我国体育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政策选择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7(03).

[2]匡勇进,等.我国财政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05).

[3]鲍明晓.体育产业政策论纲[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1996(03).

[4]赵炳璞,等.体育产业政策体系研究[J].体育科学,1997(04).

[5]曹可强.论体育产业结构关联效应[J].体育学院学报,2001(01).

[6]靳英华.论中国体育产业政策调整的基本原则[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02).

[7]刘春忠.地方体育产业的现状分析与政策措施[J].体育与科学,2003(05).

[8]郭公帅.福州市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及其选择问题[J].体育科学研究,2003(04).

[9]辛利等.广东省体育产业发展政策的研究[J].体育学刊,2002(05).

[10]杨淑民.哈尔滨市冰雪体育产业发展政策的思考[J].冰雪运动,2008(03).

体育产业研究范文篇4

摘要:休闲体育产业化发展具有其一定的必然性和可行性,在休闲体育产业化进程中对其认识不足以及社会政府对其不够重视等因素,无法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问题。本论文就体育产业化发展的必然性和可行性及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休闲体育产业化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休闲体育体育产业化发展策略

一、前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休闲体育日益提上日程。休闲体育是群众体育的基础,发展休闲体育关系到我国全民族体质的增强,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休闲体育是文明、科学、健康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因此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其必然性,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阻碍了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本文旨在发现休闲体育产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研究出解决问题的法案,促进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

二、我国休闲体育产业化发展的可行性

(一)体育休闲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以会展、旅游度假、体育健身、文化娱乐、艺术欣赏、社区服务等为主的“休闲经济”将成为下一个经济大潮,即第5次浪潮。休闲产业会在2015年前后主导世界劳务市场,并占有世界GDP50%的份额,从而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支柱产业。目前,我国的体育休闲活动虽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成为对体育生活方式最好的一次推广和普及

(二)休闲体育经济效益显著

从经济的角度看,就业一直是任何国家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劳动者的生存发展和享受,而且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在解决就业问题上,从体育休闲活动所涉及的诸多因素看,休闲体育产业是一种既具服务性,又具生产性的综合性产业部门,体育休闲活动的发展必然带动为休闲体育业提供服务的各行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三)休闲体育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我国的近几年一直推行“全面健身计划”,倡导全面健身,这不仅能够冲击并抛弃落后、愚昧、腐朽的不良生活习惯,抵制精神污染,而且通过家庭或集体形式的休闲体育活动,建立和睦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引导社会风气,促进安定团结,从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三、我国休闲体育产业化的发展策略

(一)提高认识确定休闲体育产业发展地位

我国通过对休闲体育产业的分析和重新审视,各级政府部门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发展休闲体育产业的有利条件和广泛的社会经济效益,把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与实现当地经济增长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从而确立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战略地位。

(二)转变机制积极开发休闲体育市场

明确休闲体育市场的经营主体,建立和健全我国休闲体育市场的中介机构与组织,建立和健全休闲体育市场的经营管理制度和各项法规,加快制定休闲体育市场服务规范化的质量标准及技术评定等级标准

(三)培育大众休闲体育消费市场

培育和发展大众休闲体育消费市场是发展休闲体育产业的根本。就目前国内居民的消费水平而言,居民用于休闲体育方面的消费十分有限,我们又清楚地看到,发展大众休闲体育消费有着极大的空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积极引导居民增加休闲体育娱乐、休闲体育健身和休闲体育旅游等消费,拓宽服务性消费领域的政策指导下,休闲体育消费必将成为世纪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四)加强对休闲体育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休闲体育产业人才匮乏的问题,需要在高等教育的课程、学科、专来的改革与设置上做文章。应在目前的体育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经济院系开设与体育产业相关的课程和专业,设立高层次的体育经济学位点,吸引社会优秀人才选择体育经济专业,加快培养体育产业所需的专业经营和管理人才。建立体育产业的新学科和科研机构,加强对体育经济理论的研究,及时指导体育产业活动的实践。

四、小结

本文对休闲体育产业做出了定义和分类,界定了我国休闲体育产业化的含义,分析并明确了我国休闲体育产业化的必然性和可行性,实践和理论证实,发展我国休闲体育产业化是可行的,是历史的必然。理清了目前我国休闲体育产业化实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建立了我国休闲体育产业化实现途径和对策。作为一个重要的休闲活动,休闲体育正日益显示出其魅力,休闲体育产业将具备良好的市场前景并且主要体现在观赏性竞赛市场、健身市场、休闲体育房产和休闲体育人才等方面。

参考文献:

[1]张毅,庞国庆.农村休闲体育产业――新农村建设中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项[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

[2]于可红,梁若雯.从休闲的界定论休闲体育[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1).

[3]成雄,王世哲.发展休闲娱乐体育问题探讨[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2.18(4):109-110.

[4]王俊.从体育运动的演变及休闲特征论体育休闲[J].科技文摘.2006.14(7):71.

[5]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4(9):782.

[6]张智辉.北京奥运会与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7(4):38-40.

[7]籍玉新.体育产业化的经验借鉴与路径选择[J].沈阳大学学报.2007.19(3):30-31.

[8]赵建强.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J].企业经济.2007.8:110-112.

[9]张杰.现阶段中国休闲体育发展研究[J].周口师范学院报.2006.23(2):140.

[10]边宇.浅议休闲时代的到来与社会体育的发展[J].体育科学研究.2006.10(1):20-21.

[11]林恬.论中国休闲体育市场的开发[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4).

体育产业研究范文篇5

摘要:受奥运会影响,北京市的体育产业近年来发展较快,但规模与结构仍不理想,其主要原因在于创意性不足。首先分析了体育产业各主要业态提升创意性的途径,随后又着重分析了体育产业功能区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体育产业;创意;内涵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1-0093-02

1北京体育产业现状

1.1增速较快,但规模仍然偏小

2009年北京市体育产业实现总收入500.2亿元,实现增加值91.4亿元,吸纳就业人口10.3万人。近四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增长15%以上,超过国民经济整体增长速度。奥运会的举办对体育产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08年,北京市体育产业实现增加值154.0亿元,同比增长75.8%,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39%,体育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24%。尽管增速较快,但目前北京市体育产业的规模仍然偏小。如果排除奥运会因素,2006-09年间北京市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处于0.7%至0.8%之间,与发达国家2%的水平仍然相去甚远。

1.2结构改善,但服务业仍需加强

体育服务业近年来发展良好,2009年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49.4%,使体育产业的结构得到改善。同时,由于奥运会的带动,体育用品业也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2009年体育用品销售增加值占比达到38.0%。以体育服务业为核心,体育服务业和体育用品销售共同支撑的产业结构特征日趋明显。在体育服务业内,各领域的发展并不均衡。体育组织管理活动和其他体育活动发展较好,占比超过10%;而体育场馆管理活动、体育健身休闲活动和体育中介活动占比相对较低,影响了体育服务业的整体发展。2009年北京市第三产业比重已经达到75.8%,在全国名列前茅。作为第三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北京市体育产业的发展相对缺乏亮点,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对体育产业中的创意性认识与开发不足。

2提升创意性的内涵

2.1竞技表演业

多年以来,北京的体育赛事虽然很多,但规模与效益一直不理想,其根本原因还在于赛事的创意性不足。根据国外经验,在体育赛事的运作上,应综合考量赛事的可观赏性、可持续性、可盈利性以及大众参与性几方面因素,紧密结合市场需求进行创意,才能逐渐改善体育赛事的运行状况。

具体而言,考量可观赏性,就是要多举办技术含量要求高、参与的主体一般为职业运动员、可供大众观赏的高水平赛事。考量可持续性,就是要多举办年度固定赛事。相对于一次性赛事,这些固定赛事更有利于长期利用体育场馆、提高赛事组织工作效率、培育当地体育消费市场。考量可盈利性,需要综合考虑赛事在转播、门票、纪念品销售等方面的收入、赛事成本以及赛事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考量大众参与性,要求赛事的选择必须从当地居民的需求出发,强调赛事的群众基础与文化内涵。

2.2娱乐健身业

娱乐健身业的创意主要体现在健身的需求与供给方面。

从需求方面看,创意需要与健身市场的需求特点紧密结合。如1960年代,随着网球、高尔夫球等球类运动在美国的兴起,美国相应的球类俱乐部数量迅猛增加。1970-80年代,以有氧健身操为代表的有氧运动又风靡全美,以健身操为主的俱乐部又得到快速发展。与健身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使美国各种体育俱乐部的会员在1987-96年的10年间增加了51%。近年来,一些从事娱乐健身的机构将美国的健身俱乐部移植到国内却难以获得预期的效果,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国内的健身市场特点与美国完全不同。如国内的健身操运动并没有达到美国那样的普及程度,更重要的是国内的体育消费水平还与美国相去甚远,无法支撑美国式的健身俱乐部运作模式。另一方面,国内,特别是北京的球类、游泳等运动已比较普及,相应的培训班已经越来越多,但还没有形成俱乐部的规模。

从供给方面看,健身业的创意需要充分考虑场地因素。截至2008年底,北京市各类体育场地12218个,总面积3256万平方米,人均面积1.92平方米。在全部体育场地中,学校占35%,是拥有体育场地数量最多的部门。此外,宾馆饭店占9%,也是非常重要的公共健身场所。目前一些从事健身操、游泳等运动的健身俱乐部、培训班已经与宾馆饭店合作,利用饭店的设施进行健身活动,收到良好效果。在国外,学校学生一直是健身俱乐部的一个重要参与群体,在学校的健身普及工作直接关系到健身机构的长远发展。但在北京,目前仅有个别健身机构与学校进行了合作,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

2.3体育业

体育业是体育产业的一个重要部分。2009年,经测算后的北京市体彩人均销量为101元,在全国各省市中排名第一。体育中的创意主要体现在玩法、奖金设置和销售渠道方面的不断创新。

第一,玩法创新。在玩法品种方面的创新是推动体育发展最主要的手段。从北京体彩近年的销售情况来看,一些主要品种都呈现出比较明显的产品生命周期特征,即在推出后第二、三年销售达到顶峰,随后便逐渐下滑。这说明体彩与一些时尚类产品一样具有时尚性,需要以不断的品种创新来保持销售的增长。

第二,奖金设置创新。中奖是吸引消费者购买的主要因素,因此奖金设置创新也是稳定及扩大彩民群体的重要保证。例如意大利足球之所以经久不衰,关键之一就在于“小钱赚大钱”。在我国,“超级大乐透”曾创新引入了追加,使单式的总奖金达到800万元,吸引了大量彩民参与,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其销量就占据了体育销售额的半壁江山。

第三,销售渠道创新。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销售渠道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方便消费者。如意大利的足球全部采用计算机销售系统,采用离线与在线相结合的形式。在我国,体育的营销渠道已经由原来单一的店铺零售,发展为拥有店铺零售和无店铺零售两种类型齐头并进的局面。在店铺零售方面,除了原先的便利店、专营店和专卖店之外,体彩销售站已进入百货公司、超级市场、酒店、机场、报刊亭等。销售渠道的创新为彩民提供了方便,但也随之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各种销售渠道间不可避免地抢夺客户、网络的资质与诚信问题等,都为销售渠道创新提出了新的课题。

2.4体育用品业

在体育用品行业,只有在产品上能够不断创新的企业才能在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由于产品创新的根本在于科技创新,因此国际一流的体育用品公司纷纷把“科技融入产品”作为主打的竞争牌,增强消费者的购买倾向,巩固和提升自己的竞争地位。如作为全球第一大体育用品制造商,美国的耐克公司在科技研发上投入了巨大的资源,根据其年报,2009年其用于科技研发上的投入达到9亿美元,占其全球收入的5%。创意与研发已成为体育用品企业的核心工作。

北京在科技与信息方面拥有丰富的资源,可以为体育用品企业进行创意研发提供有利的支撑。1993年李宁公司迁入北京后,充分利用了北京科技与信息方面的优势,有利地保证了公司的发展壮大。首先,该公司利用北京的人才优势,逐步建立起系统性的运动科学研发人员培养体系。目前公司拥有运动科学研究专家53人,研究开发设计人员278人,超过员工总数的20%,在国内同类企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其次,公司利用北京在技术与信息方面的资源创建了国内最先进的运动科学创新中心。科技与创意的结合带动李宁公司旗下的五个品牌都实现了快速增长,不仅满足了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体育用品需求,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的发展,同时也为北京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1998-2009年该公司持续在北京纳税26.1亿元人民币。

3体育产业功能区

2007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将规划建设体育产业功能区作为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按照《意见》要求,要加快建设奥林匹克中心区、龙潭湖体育产业园、潮白河水上休闲运动集聚区、五棵松球类健身运动集聚区、十三陵户外休闲运动集聚区、处网络体育集聚区六个体育产业功能区或集聚区。2008年,市政府决定新增建设北京时尚体育公园和密云航空运动集聚区,共八个体育产业功能区。建设体育产业功能区的目的是借鉴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经验,依托丰富的奥运场馆资源,将体育产业按功能特色集中发展,从而扩大产业规模,实现集群效应。

3.1市场为本

根据园区规划,很多园区将非传统体育项目,包括户外休闲运动、水上运动、电子竞技运动、极限运动、航空运动等作为主打项目。这些新兴的高端运动项目,普及程度较低但消费水平较高,现阶段的消费群体有限,产业消费基础还比较薄弱。园区之所以将这些项目作为发展重点,是因为这些园区有些原来是相关项目的专业培训基地,具备一些基本的发展要素。但如果希望将这些项目做成产业规模,则首先需要认真做好项目的普及推广工作,逐渐培养相关市场,培育消费群体,营造消费环境。

3.2政企合作

在园区运行模式上,综观国内各地体育产业园区的发展,由政府部门负责宏观管理,由企业负责具体建设的政企合作模式较为成功。目前各地的体育产业园区多以政府管理为主导,但单纯依靠政府进行投资、市场营销等具体工作容易出现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而企业的介入恰恰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如深圳观澜湖体育产业园区的发展主导就是企业,规划、投资、建设、营销等各个环节均由投资企业自主规划、实施,政府主要发挥宏观管理的作用。由于该园区的投资方是香港有实力和规模的企业,具有投资实力和多年的经营管理经验,因此在经营管理该园区的过程中体现了先进的发展战略和科学的发展途径,将园区的核心产品观澜湖高尔夫球会建设成为目前中国规模最大、档次最高、配套最齐全、影响力最大的高尔夫球会。

另一方面,完全脱离政府,单纯依靠企业发展也存在弊端。如北京五棵松园区以民营企业为业主单位、外资企业为运营主体,但由于缺乏上级主管部门支持,园区发展长期游离于政府相关工作之外。如何实现企业利益与园区长远发展相结合,如何促进园区与周边区域协调互动发展,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此外,如奥林匹克中心区这样聚集国家体育场运营公司、国家游泳中心有限公司、北京新奥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重点企业的园区,更需要有相关政府部门将不同场馆业主单位的经营发展目标与园区总体发展规划协调起来,建立起有效的统筹协调机制,合理进行资源整合。

3.3配套发展

由于各园区资源禀赋的差异,体育园区的发展还必须考虑根据自身的条件进行配套设施建设,避免出现资源瓶颈。如李宁公司总部在刚迁入北京时入驻当时的崇文区,希望更好地利用体育总局的区位优势。但后来公司又迁至通州区,原因在于公司的研发基地需要一定用地,而崇文区用地非常紧张,无法满足用地需求。再如体坛周报于2004年将总部迁入北京时也选择入驻崇文区。由于该类企业不存在用地需求,因此将办公地址设在崇文区就可以充分利用体育总局的区位优势。可见,不同的机构有不同的需求。体育园区在规划阶段就应明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根据自身特点与机构需求招商发展。从宏观角度讲,相关部门则需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尊重机构自主选择的意愿,根据各种需求进行合理布局,加强空间规划,引导不同功能、不同产业的机构在不同区域聚集,构建多中心、多层次、功能完善的空间体系。

参考文献

[1]北京市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北京体育创意产业研究,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07,(4):23-27.

体育产业研究范文篇6

[关键词]体育产业奥运经济现状对策

1体育产业相关概念的基本内涵

体育是指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遵循人体身心的发展规律,以身心练习为基本手段,达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丰富社会文化生活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它包括3个组成部分: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

体育产业化是指体育产业化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由事业型向企业型、经营型的转变过程中,体育事业应以市场为导向,做到以体为本,相关产业相应发展。也即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过去属于福利、公益型的体育场馆等不再是机关、单位、学校的附属物,而应成为具有社会法人的经济实体,逐步形成以收入、创收来维持体育事业的运转和发展,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

2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2.1我国体育产业的现状

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下,我国体育事业管理基本上都是由政府统一包办,既抑制和阻碍了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的发展,又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我国的体育产业快速成长,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亮点,也是体育事业发展的一大亮点,第三产业的一大主力军。据统计,作为新新产业之一的中国体育产业发展速度之快表现在:一是每年都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每年的递增速度相对于传统产业要高出一到两倍,投资的企业和商家迅速增加。

体育产业的发展可以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亮点,也是体育事业发展的一大亮点,所以这么讲,一是产业发展速度快,每年的递增速度相对于传统产业要高出一到两倍,一般保持在20%以上的水平,投资的企业和商家迅速增加。二是门类比较齐全,包括体育竞赛到体育器材装备制造、体育服饰设计与制造、体育健身休闲娱乐消费和服务培训、体育场馆开放、体育中介、体育保险、体育新闻媒体和体育网路的出版播放、体育用品博览和展示、体育的发行和公益金的使用等等。三是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优势体育产业。如在制造业方面,我国已经成为运动鞋生产大国。

2.2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我国体育的产业化进程还处于起步阶段,体育消费发展的速度快,已经成为拉动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有相当规模的体育服务专业市场、国内从事健身娱乐业、技术培训业等其他相关体育企业,体育产业经营性机构2万多家,总投资额已超过2000亿人民币,年营业额超过600亿人民币,体育产业的产值成快速增长势头。我国体育部门的自给率占体育事业的60%左右,体育产业所创造的增加值占我国GDP的1%左右。

回首20多年来我国体育产业走过的艰难路程,在充分肯定成绩的时候,也不可忽视存在差距问题。

3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对策分析

3.1加快普及和推广群众体育的步伐

体育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广泛普及群众体育的基础之上的,否则,体育产业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普及群众体育,首先就要增强国民、尤其是青少年的体育意识,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参加到体育运动中来。在发达国家,一般国民没人都会选择2~3项体育运动作为自己主要的健身休闲项目,或者参加体育俱乐部,常年参加体育运动。良好的群众体育基础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我国产业发展比较好的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跑步等,参与人群很多。相反,参与人群少普及差的运动项目,产业发展都不理想,这是一个规律。因此,大力宣传和普及体育运动,吸引更多的人参加体育运动,扩大群众体育的社会基础,是发展体育产业的前提。国家体育总局抓住此次北京2008奥运会举办机会,提出了“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的口号,旨在通过举办奥运会,增强全民体育意识、参与意识,扩大奥运会效应,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增加体育人口。此举效果显著,掀起了一阵运动热潮。在我们不断努力下,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将迅速赶上发达国家。

3.2加强、优化体育产业体制

3.2.1加强体育产业的开发和利用,活跃体育市场,引导人们参与体育消费目前我国的体育事业,由政府和社会共同承担。要发展体育产业,就必须具备完善的有关体育产业的政策与法规,教完善的产业市场,以及为此而不断扩大的体育产业的消费人口,从而体育产业才能兴旺发达。

3.2.2加强对体育产业的考察研究,制定合理的体育产业政策。要以体育为本,面向大众,培育市场,引导消费。

3.2.3加强体育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有效配置体育资源;要转变体育场馆模式,立足体育,将体育场馆建设成融休闲、健身和竞技为一体的综合性体育娱乐中心。

3.3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兴办体育产业

体育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十分必要,但仅靠政府也是办不好的。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在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方面,应采取在政府支持、扶持或主导下,广泛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新思路。为了调动社会参与兴办体育产业的积极性,国家和政府可以出让一部分体育资源,由民间体育产业经营者进行经营。北京奥运会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建设和运营,就充分考虑了奥运会后的良性运转问题,吸收了社会资金参与。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运营的传统模式改革,对于改变我国体育场地设施长期存在的效益低下、使用率低、难以满足社会增长的体育健身休闲需求的现状和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把社会力量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激活蕴藏在人们、社会中间的巨大活力,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路子就一定会越走越宽。

3.4打造体育产业的民族品牌

发展体育产业很重要的一点,尽力打造中国民族品牌,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为国际体育品牌“打工”的尴尬局面。总理曾说:品牌对于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将来衡量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是他拥有多少个在国际上知名的品牌。品牌就是实力,就是市场;没有品牌,市场认知度就低,市场占有率就上不去。在打造品牌方面,只靠企业一家不行,政府、新闻媒介、行业协会都要共同努力,形成一个良好的机制才行。

4结语

体育产业在我国仍然是新兴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以及体育自身的调整和发展,我国的体育产业会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岩,王清芳.我国体育产业化的理论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2).

[2]江伟,黄武.我国体育产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5,(23)

体育产业研究范文篇7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载体

2010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该决定以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重点,在充分考虑当前新兴产业国际发展趋势与我国产业实力的基础上,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规划为当前阶段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对培育发展这些产业的载体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引言

新兴产业是指随着新的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的发明、应用而出现的新的部门和行业,是决定国家力量强弱和发展前景的重要因素。世界近代以来每一次技术革命的发生,总会出现新兴产业。在新兴产业兴起并成长为主导产业的过程中,有的国家抓住产业更替的机遇后来居上,而有的国家却因丧失机遇而衰落。日本和韩国的崛起都是在政府的推动下,通过对新兴产业的突破实现的。美国的发展历程更表明,抓住每次新兴产业更替的机遇,不仅对一个国家的崛起而且对其保持领先优势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主体、客体、载体“三体”互动,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期载体的作用又异常的突出。因此,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载体,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基本特征

从本质上看,战略性新兴产业从属于产业这一基本范畴,因此,其培育发展的基本特征可以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来进行阐释,即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划分为培育期、成长期、成熟期与衰退期(部分研究还引入了种子期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筛选阶段,本文直接划入培育期)。

1、培育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规模较小但潜力巨大的特征

培育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首先,这种产业的规模较小,一般而言,处于培育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是从众多一般性的产业中选的,还处于萌芽期的产业,产业内部企业数量有限,总体实力仍然不强,产品销售收入也不多,总体而言规模还相对较小。其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这类产业多脱胎于新技术或者新的市场需求,其未来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2、成长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成长迅速且竞争力强的特征

战略性新兴产业从培育期进入成长期后,一方面,由于国家具有强有力的政策扶持,且其市场需求不断得到激发,从而使得行业内部产品基本处于一种“供不应求”的局面,从基础产品衍生出的细分产品不断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从而加速了产业发展速度。另一方面,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契合了市场需求,且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人力进行技术创新,从而使得行业的竞争实力不断增强。

3、成熟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规模巨大且日趋稳定

从成长期进入成熟期后,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一般都成为支柱性产业,这一时期,一方面,产业规模巨大,众多的细分产业、强大的产业集群使得产业整体规模相对庞大。另一方面,产业的发展步入稳定时期,产业内部的技术趋于成熟,前期迅速扩张的势头不再,产业整体处于一种平稳运行的状态。

4、衰退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可替代性与衰弱的特征

进入衰退期后,一方面,部分细分战略性新兴产业被新的产业所替代,甚至退出历史舞台,或者竞争力大幅降低,已经难以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过改造升级,演变为另外一些产业。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载体的作用机制研究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载体包括高新区、经开区、产业基地、工业中间试验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孵化器和加速器。通过载体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自身的作用机理。

1、培育发展载体的整体实力强劲推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载体本身具有强大的经济功能,这一方面可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财政支持,如进行财政补贴、实施各种奖励计划等,另一方面,这种强大的实力能够形成一种品牌效应,对于帮助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出去”,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具有一定的支撑作用。以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载体之一――高新区为例,1995年,我国高新区内拥有企业数12980个,总收入、工业总产值、净利润、上缴税收分别达到1529.0、1402.6、107.4、69.0亿元,出口创汇达到29.3亿美元,到2000年,企业数量突破2万个,达到20796个,总收入、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净利润、上缴税收分别达到9209.3、7942.0、1978.8、597.0、460.2亿元,出口创汇达到185.8亿美元,到2010年,企业数量达到51764个,总收入、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净利润、上缴税收分别达到97180.9、75750.3、19271.7、6261.3、4968.2亿元,出口创汇达到2476.3亿美元,分别是2000年的10.55、9.54、9.74、10.49、10.79、13.33倍,2000-2010年分别实现年均增长26.57%、25.30%、25.56%、26.49%、26.86%、29.56%。

2、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载体集聚了丰富的培育发展资源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载体集聚了诸多的发展资源,首先,集聚了强大的人力资源,1995年,我国高新区的从业人员人数达到99.1万人,1996、1999、2002、2004、20052007、2008、2009年分别突破200、300、400、500、600、700、800万人,到2010年达到859.0万人。国家大学科技园人员总数达到2343人,其士、硕士、研究生、本科、大专、留学归国人员分别达到2343、147、493、579、1247、319、46人。其次,集聚了大量的资金资源,我国产业园区内部具有大量的产业发展基金、引导资金、担保基金,这些资金使得处于成长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获得大量的资金扶持。以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例,2010年,大学园资金总额达到1257108万元、创业公共服务机构数达到1371个、孵化基金总额达到486736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净值达到82103.1万元。再次,集聚了大量其他资源,如园区内部一般拥有水通、电通、路通和场地平整“三通一平”的良好条件,甚至部分地区还实现了通气等生活设施的完善,这为集聚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资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载体形成了培育发展品牌

总体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载体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首先,从科技企业孵化器来看,1995年,孵化器数量、孵化企业数、累计毕业企业数分别为73个、1854个、364个,孵化场地面积达到40.2万平方米,孵化企业总收入24.2亿元;到2010年,孵化器数量、孵化企业数、累计毕业企业数分别达到896、53382、36485个,孵化场地面积达到3043.9万平方米,孵化企业总收入3329.5亿元,表明科技企业孵化器功能强大。其次,从国家大学科技园来看,2004年,大学科技园数量、孵化企业、累计毕业企业、当年新孵企业分别为42.4978、1137、1120个,场地面积为478.4万平方米,孵化企业总收入226.2,在孵企业人数6.5万人;到2010年,大学科技园数量、孵化企业、累计毕业企业、当年新孵企业分别发展到86、6617、4363、1858个,场地面积为814.5万平方米,孵化企业总收入221.6,在孵企业人数1858万人。

四、激发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载体活力的对策建议

激发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载体的活力,可以着重从创新理念、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激发创新活力,凝聚发展人才等方面着手。

1、创新理念,充分认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载体战略地位

充分认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载体,要在把握新时期国内外经济发展特征的基础上,理解和把握培育发展载体的战略地位和作用。要积极打造三大体系即理念创新体系、管理创新体系和制度创新体系。理念创新体系即以敢为人先的精神突破思想上的制约,在思想上解决不想发展、不敢创新以及不会发展的问题,形成一种敢担当、想突围的思维方式,以及为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载体活力提供思想动力;管理创新体系即要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载体的现实需要,建立一种能激发创新活力、鼓励创新行为、保护创新产权的管理模式,并根据发展环境、企业在区域乃至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地位等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发展策略的管理体系,从而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行为的持续性;制度创新即通过完善顶层设计,强化各制度之间的衔接,构建一个能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载体建设的制度体系,特别是要注重产业成果商业化的制度设计。

2、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夯实载体基础

首先,出台关于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载体发展的若干政策。政策支持是载体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家应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研究出台政府优先采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政策、股权激励试点政策、土地规划与用地指标优惠政策、财政支持与税收优惠政策等支持载体发展的若干政策。其次,建立孵化器-加速器体系。大力借鉴国内外孵化器-加速器体系建设经验,立足我国实际,增大孵化器和加速器面积,出台扶持政策,建立创新型企业种子基金和创业投资引导资金,创新知识产权抵押贷款渠道,着力构建高质量的孵化器-加速器体系,推动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再次,建立多元融资体系。继续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加大政府引导性投入力度。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完善非上市企业进入证券公司待办股份转让系统的相关制度。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完善科技型企业融资担保机制。建立科技银行,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建立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特点,专家参与的风险评估、授信尽职和奖惩制度,开展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试点。充分调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利益相关者积极性。

3、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激发载体活力

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载体,要抓住一个核心即科技创新这个核心。要进一步强化企业作为科技创新投入和收益的主体地位,积极发展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产学研金政合作平台,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提升产业素质和抢占竞争制高点的关键环节。要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加快建设一批部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设计中心)和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科技创新平台,引导和支持社会资金创办综合性和专业性的科技“孵化器”;加快大型科学仪器及设备共享平台、自然科学资源共享平台、产业共性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科学信息和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

4、凝聚人才,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人才支撑

加速教育体制改革,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依托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技工程和科技专项、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以及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培育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鼓励和支持留学归国人员创新创业;建立和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建立以业绩和能力为重点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新的分配制度和人才激励新机制,推进智力资本、知识资本参与生产要素分配,享有剩余索取权,完善专利制度等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鼓励科学家创新,促进企业家创业。

参考文献:

[1]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小组.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报告(2010)[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体育产业研究范文篇8

摘要: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属于刚刚起步阶段,离市场融合阶段还有相当一段距离,然而,随着企业跨产业经营并购、技术创新和战略联盟等形势的不断发展,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现象越来越受到关注,体育与体育服装器械、体育与媒体产业、旅游业等产业之间的融合是大势所趋,是必然发展趋势。本文介绍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意义,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机制及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前景。

关键词:体育产业;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一、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的意义

体育与传媒业、体育与旅游业、体育与中介业、体育与体育场馆服务业和电子竞技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体现了业务融合、技术融合和市场融合的产业融合实质。体育与相关产业在不断融合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促进形成更多新产品与心服务;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对体育产业提出更新的需求;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带来跟多新成员的同时创新新的市场环境;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带动资源进行重新优化配置;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能够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并促进体育人力资本发展;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使体育产业增值空间增大。

二、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

信息时代,产业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体育产业也不例外。在我国,体育虽然也被认为是一种文化现象,但它的发展受到市场经济、一些体育商品化或市场的影响,催生体育产业的形成。然而,体育产业化的理论概念在我国学术界还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不可避免的对体育产业的理论研究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在实践中对正确的体育产业政策的出台也会造成负面影响。我们应该从广义的角度定义了体育产业的概念,即体育用品企业组织生产和管理,它包括对体育物质产品和体育服务产品的生产和管理两部分,其中体育服务产品主要有健身娱乐、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咨询、体育培训、体育经纪和其他服务行业,体育物质产品产业主要有体育器材、体育服装、运动食品和饮料生产和管理。如此说来,体育产业的扩展是指体育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融合后的新型产品,体育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的是一种载体或平台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体育的内在经济价值得到完美诠释。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是中国体育产业结构的变化的前提基础,将会引领体育产业的发展的方向。

2.1竞赛表演业和媒体产业的融合

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的重要原因是技术进步带来的产业间技术融合。最好的例子是整合竞争,表演行业和媒体产业。传统体育赛事只是一种单一的体育活动,没能得到新闻广播媒体的报道、传播。当现代媒体技术应用于体育产业,体育产品的复制和多样性的特点,甚至这样一个新的电子竞技运动的兴起。因此,体育产业是一种发展模式和不同行业的产业组织形式,提高生产效率和产业经济发展背景下的竞争力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体育传媒产业的形成体现了体育产业与传媒产业从技术到业务再到市场的全方位融合。

2.2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和旅游业的融合

体育产业融合了健身娱乐业、休闲产业和旅游业,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速。健身、娱乐、休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技术基础和产品特性相似,以满足消费者娱乐、锻炼身体的目的,他们的产业延伸到其他市场,通过扩大产品范围向对方市场延伸。体育旅游的巨大价值不仅促进了体育旅游领域的繁荣,也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重视。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宏观背景下,大型国际比赛已经进入中国市场,给中国带来了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很好的机会。例如,1981年第一次在北京举办国际马拉松赛,吸引国内一大批甚至全世界的长跑运动员到古都北京来参加这个活动,在2007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参赛人数创造历史纪录25683人,运动员和观众游客不仅可以参加比赛还可以度假旅游。这场马拉松赛事带动北京地方经济的发展、推动体育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同时扩大北京城市形象的传播。

3、结论与建议

在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还不成熟的今天。体育产业整合现象不明显,还没有进入市场一体化阶段。但可以确信,在技术创新、跨行业并购的互动、企业与战略联盟、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现象将更加广泛和明显,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为体育产业的统计工作、体育产业发展政策制定,投资和技术创新行为的决策,是一个新课题。在产业融合的趋势下,体育行业相关部门应采取行动把握趋势,在新形势下采取新的w育产业发展对策。

3.1放松产业发展的政府规制

当前的监管框架将越来越受到产业融合的冲击和挑战。体育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但在中国的体育产业还存在着政府过度管制,特别是竞技体育几乎受到政府完全控制,阻碍了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资源转化为体育产业资源。放宽政府对体育产业发展的调控是推动体育产业融合的必要条件。

3.2加强产业间的学习与合作

随着体育产业链的延伸,体育产业部门开始逐渐形成与其它行业类似特征和其他各种工具,只有建立沟通、学习、合作的平台,不断学习和掌握的工具,利用资源,才能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3.3培养高素质的跨专业人才

人才是掌握技术、研制产品和拓展市场的最终决定因素。只有培养符合产业融合发展趋势的体育产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中国的人才市场越来越完善,培训流程机制健全,各种专业人才已逐渐成熟,有大量的其他专业人士进入体育产业领域,如北京奥运会组委会的工作人员很大一部分来自各行各业。然而,这种人才流动机制还不足以保证对体育产业规律的复合型人才的巨大需求,并在产业融合后具有专业知识。因此,探索和实践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务之急。

结语: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属于刚刚起步阶段,离市场融合阶段还有相当一段距离,然而,随着企业跨产业经营并购、技术创新和战略联盟等形势的不断发展,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现象越来越受到关注,体育与体育服装器械、体育与媒体产业、旅游业等产业之间的融合是大势所趋,是必然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杨强.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机制与重构模式研究[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ChinaSportScienceSociety).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ChinaSportScienceSociety):,2015:2.

体育产业研究范文篇9

[关键词]体育体育产业发展重要性

体育产业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而诞生的一种新兴产业。作为体育本体产业的体育业从无到有,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至今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体育充分利用市场经济的优势和自身的魅力,不断发展和翻新,越来越受到国人的关注。我国的彩民队伍日渐庞大,运营所产生的资金,很大一部分作为体育事业的公益金,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在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网络数据库搜集以及对彩民进行访谈等方式,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

一、我国体育的现状

1.体育的发展历史

我国体育的早期尝试1984年11月发行的“福建体育中心建设纪念券”,它是依靠社会力量筹建大型体育场馆的良好开端。而后许多城市纷纷效仿发行体育筹集资金兴建体育场馆和举办体育比赛活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积累了体育发行的经验。

1994年成立了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管理中心,并起草了《1994年~1995年体育管理办法》,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于1994年7月予以公布实施。1998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制定了我国对体育管理的最高规范性文件:《体育发行与销售管理暂行办法》。其中明确规定体育的公益金“主要用于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的开支,包括资助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会;弥补大型体育比赛经费的不足的问题;修整和增建体育场馆;体育扶贫工程专项支出”四个方面。其中还规定“体育的销售总额为体育资金,由返还奖金、发行成本费和公益金三部分组成。返还奖金不得低于50%;发行成本费不得高于20%;公益金不得低于30%”。自此,中国体育业开始走上了统一发行、统一印制、统一分配和集中管理的规范化道路,真正的“中国体育”诞生了。

2.我国体育的合法性

在我国,体育属于合法的范畴。我国体育的发行是在政府的严格控制下进行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场管理的通知》(国发[1991]68号)第二条、第七条明确规定:发行的批准权在国务院。1994年国家体育总局成立了体育管理中心,使中国体育业纳入了正规的管理机制和法制化的轨道。

3.我国体育市场初具规模:

自1994年后,体育事业持续迅猛发展,体育在市场上发行数目逐年递增(表1)。体育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市场占有率也突飞猛进。2008年的发行量是1994年的发行量的238倍。

数据来源:《中国体育发展现状及部分热点问题的研究》

4.我国体育的管理模式

我国目前属于政府直营模式。由于民政部、体育总局是最早引用筹集资金的两大部门[7],从打破“禁区”到理论摸索,再到各自形成成熟的经营管理体制和举国由上而下的庞大的销售系统。现在我国各省市已分别成立隶属于当地民政局和体育局的管理中心。

5.民众对体育的认识

从对有关专家、学者访谈中得知,有一部分彩民认为业对社会分散资金能很好的聚集与分配,因此对社会发展有一定作用;但多数人却认为这一事物的出现对社会发展并无多大作用,只是用来得奖的途径。由此可见,由于彩民对基本知识的匮乏,一定程度影响了彩民对业开办意义的透彻理解。

本文随机对周边群众购买情况进行了调查和了解,结果如下(表2):

有14%的人选择经常购买,从调查结果看,选择经常购买的大多集中在工薪阶层,他们中绝大多数中过不小的奖,尝到了买的甜头,因此经常购买,希望中上更大的奖。几乎所有的体育购买者都是为了中奖而投入资金的,只有少数人是为了慈善事业。很大一部分购买者并不了解体育公益金的用途,甚至不清楚福利和体育的区别。

二、我国体育在体育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产业是一个多义词,一般可泛指行业、部门、不动产业、动产业等。从经济学角度看,产业是同一属性的企业集合。其目的就是在某种市场中,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实行价值的最大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习惯对围绕体育运动开展的经营活动称为“体育产业”。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对体育产业的界定有了比较一致的看法。这主要以日本学者佐聪夫的观点为代表:“体育产业是以体育运动自身生产财富和提供服务为形式,以生产、提供和运动直接相关的财富和服务为工作内容的产业”。

业已经成为社会保障基金多元化的重要来源之一。体育作为体育产业的一支新生力量,越发显示出强大的社会集资功能。这种符合人类天性、创造幸运机会又能增加社会经济活力的游戏,已成为我国体育产业的重要部分。

1.支持我国全民健身的发展

从1994年至今,体育的发行已有十五年的历史。它为奥运会等大型运动会及“全民健身计划”筹集了大量资金,对我国体育事业走上由国家和社会共同办体育的良性循环的道路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提高全民素质和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上海,体育场地的建设使用了大量的体育公益金,为广大群众建设了大量全民健身点、健身苑、社区公共运动场;在深圳,多次成功举办“体育杯”深圳市全民健身活动,越来越多的市民真正体会到体育“诚信、快乐、健康、希望”的新形象。体育公益金,为我国13亿人民尽快走上全民健身之路提供了资金的保证。“支持体育,支持公益事业”这句口号如今已经深入人心,在全国体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广大彩民的积极支持下,体育累计销售已超1000个亿。在体育公益金的不断支持下,老百姓身边出现越来越多的全民健身运动设施,人们的业余生活也更加多姿多彩。

2.为社会提供了就业机会

在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市下岗失业者较多,体育能提供包括管理、联络、销售等一大批对个体素质要求各异的工作岗位,为社会提供了各个层次的就业机会。在国外,以英国赛马为例,日趋完善的业对社会就业方面的贡献非常大。英国主要赛马产业共提供了22,000个全职和兼职的就业机会,核心产业提供了近18,800个全职就业,竞马业相关产业提供了另外的25,200个工作,另外在2005年与竞马相关的建筑活动提供了大约2,300个职位。可见,随着我国体育业的不断发展,销售渠道日趋完善,还将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2.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体育经济的增长

到2010年,我国销售规模将达到846亿元,届时我国平均每人每年将会有61元花在购买上。

发行体育,吸收社会游资,是国家特许体育行业拥有的一项优惠产业政策。可以持续、反复地重新分配社会闲散资金,是国家调整分配的金融手段之一。它是弥补财力不足,发展体育产业的重要经济手段。

4.提高人们对体育的认知,进一步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

发行体育是国家对体育重视程度提高的结果。在购买体育的过程当中,能使人们的体育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提高人们对体育的认知程度。以足球为例,关注和购买足球能促进足球比赛的上座率、收视率的增长,从而进一步提高人们对足球比赛的了解程度。

三、体育应做出调整和改善以适应我国体育产业的飞速发展

1.规范市场,完善法律法规

完善体育点的法律监督,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监督体系和监督机制。体育行政部门是体育法规实施的执法监督部门,必须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障体育法规的顺利实施。要鼓励、提倡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新闻舆论的监督,保证各项执法活动符合社会主义法制的要求,促进体育的健康发展。同时,还应坚决打击各种形式的非法。

2.改革体育发行及运作体制

多部门发行也不利于业的发展。根据国际发行惯例,一般国家只设立一种国家。而我国目前这种两种不同独立运行的发行体制不利于业的发展,必须尽快在现有发行体制的基础上将社会福利和体育整合成一种国家,成立专门的国有公司发行。同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收益的分配和使用制度,从而建立起发行与收益和使用分离的发行管理体制,这是我国业走向成熟和规范的必由之路。

3.注重体育经营人才的培养

体育产业化发展必定需要高素质的新型人才,而体育业也是人员缺乏大户。从事体育业的人员多为文化层次较低的人群,无法对业做出正确的定位和服务。怎样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对体育业进行整合和提高,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人才的缺口必定需要配套的培训机制,专营性人才的培养在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今天,已成为必须关注的问题。

体育的从业人员一方面要求有专业的业务素质,另一方面要有宣传体育的意识。体育归根到底是福利事业的一部分,不能完全等同于普通的。我们在运营体育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做好对体育事业的宣传。

四、结论

在我国,体育对体育产业的发展功不可没。在经济层面上,它是全民健身计划的部分资金来源,基本上解决了我国近几年来举办大型体育比赛的资金缺口问题,在全国的发行与销售中取得了巨大经济效应;在人文层面上,它促进了人们对体育的认知,加强了人们对体育产业的重视程度。然而,我国的体育尚且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怎样规范市场、完善人员配置和增加种类等各个方面上都有待提高。随着业的日益发展,体育还将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蘑娟:《体育概论》[M].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孔文清:《关于体育的理论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4(1):101~103

[3]陈勇余志健:《我国体育及其发展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6年12月(中旬刊)总第488期

[4]张象朱杰民:《中国体育发展现状及部分热点问题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1月第29卷第1期

[5]赣怡芳:《从欧盟各国业立法看我国法律制度的完善》[J].北方经济,2006年第10期

[6]闵健卢锋许传宝:《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环境分析的方法沦》[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29(2):6~10

体育产业研究范文1篇10

关键词:大连;休闲体育垂钓产业;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6月5日

前言

垂钓作为一种休闲运动早已在世界各地兴起,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垂钓运动已经在中国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化态势。伴随着我国全民运动的广泛开展,垂钓这项民间运动已经在体育产业板块中占了重要地位,并给社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国内已经出现了多家国际钓具、钓鱼服装、钓鱼船、鱼饵、钓鱼培训学校、放钓池、垂钓海洋牧场等众多与之相关的的厂商和场所。大连是一座三面环海的半岛北方城市,东临黄海,西邻渤海,海岸线长1,906公里,渔业资源丰富,是国内海钓最普及的城市。同时,大连地区多山地、湖泊,拥有极为丰富的淡水资源,也是淡水垂钓的天堂。早在2012年新华网辽宁频道6月21日消息中报道“大连钓鱼休闲正在兴起,钓鱼爱好者已达到60多万,居全国前列,钓鱼发烧友的数量达到了10万人之多,装备质量在全国首屈一指,钓鱼爱好者的装备由几千到几万不等,这将形成几亿到十几个亿的垂钓经济效益”。大连的休闲体育垂钓产业已经初具规模,为催生良好的休闲体育垂钓产业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一、国内外发展背景

钓鱼运动是一项集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活动,而海钓则被誉为“海上高尔夫”,更是风靡世界的一项休闲户外体育活动,尤其在欧美国家有着巨大的消费群体,近几年海钓运动在中国沿海地区迅速发展起来,其带动的相关产业也悄然兴起。

(一)国际上休闲体育钓鱼运动。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国家和地区迅速崛起,集休闲、娱乐、旅游、餐饮等行业与渔业有机结合为一体,提高了渔业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形成一种新型产业。这种新型产业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体经济结构发挥着巨大的影响。休闲渔业已成为现代渔业的支柱性产业。在美国的游钓爱好者目前已超过8,000万人,钓客人数远超过高尔夫球和网球人数,据全美休闲渔业协会统计,在美国每年休闲钓客,消费总额达870亿美元,整个海洋休闲产业总价值累计达2,000亿美元。这些消费金额在美国经济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全美提供120万个就业机会。在日本,休闲渔业人数约3,500多万,占总人口的1/3,年消费产值达800亿美元,在加拿大和欧洲各国,以游钓为主体的休闲渔业都十分盛行和发达,休闲渔业产值为常规渔业产值5倍以上。

同时,国际上现已举办世界钓鱼运动大会,其盛况空前,经济效益显著。世界钓鱼运动大会是由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联合国际钓鱼运动协会主办,由国际钓鱼运动协会认证的国际A类赛事,是与F1、网球大师杯、美洲杯帆船赛等顶级赛事同等类别的国际大赛,在世界上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它汇集集海洋经济、休闲旅游、国际体育、文化产业、经济贸易等诸多热点要素,兼竞技性、娱乐性于一体的综合盛会。将对举办城市的旅游、休闲娱乐、渔具贸易、渔业发展等行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被誉为钓鱼界的奥运会。

钓鱼运动在欧洲、美国、日本、台湾、香港、东南亚等地区蓬勃发展,全球共有几亿钓鱼爱好者,美国前总统布什、俄罗斯总理普京、微软总裁比尔盖茨以及中国为数不少的领导人等均在此列。提倡健康休闲钓鱼活动,保护全球生态环境,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经济贸易合作,提供创造产业价值的平台。

(二)国内基本情况

1、政策优势:目前,在国家“十二五”期间,发展海洋经济和休闲体育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也给沿海地区和城市发展休闲体育垂钓产业带来新的机遇。而以海钓为核心的休闲垂钓产业的发展成为其中最大的亮点。2011年10月17日,由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求是《小康》杂志社、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中国国际海洋休闲体育高层峰会”,将结合国家全民休闲计划的政策和国际发展趋势,围绕激活海洋休闲消费市场、建立海洋休闲产业发展平台、促进沿海地区休闲产业合作,重点就举办世界钓鱼运动大会及衍生项目布局展开研究,共同研讨中国休闲渔业发展的未来,为举办好世界钓鱼运动大会提供思路。

2、市场经济环境良好:近年来,我国休闲经济势头发展强劲,中国经济连续高速发展,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新兴休闲消费市场。

3、良好的消费人群基础:目前中国1亿钓鱼爱好者,3,000万痴迷者,是中国最大的休闲运动群体之一。

4、垂钓产业发展潜能巨大:2008年国内休闲渔业产值达到800亿元,出口额度560亿元;据统计,在2015年中国休闲渔业产值预计达到2,500亿元,市场潜力巨大。

二、大连发展休闲体育垂钓产业的环境氛围

(一)大连独处的优越的地理环境。大连是一座三面环海的半岛北方城市,东临黄海,西邻渤海,海底地貌为多岩礁、沟壑、海岸线长1,906公里,大连周边海域拥有大小岛屿260个,既是大连旅游度假的圣地,也是海洋垂钓的天堂,大连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为海钓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

(二)大连水资源丰富。在大连地区因多山地,自然河流湖泊、人工水库众多,为广大钓鱼爱好者提供了良好的钓鱼场所,大连的水库河流多数被人承包管理,已经形成了商业钓场的局势,除自然水域钓场外,大连还有纯休闲放钓商业池塘,具有明确的运营时间和消费产品。大连地区现有的专业放钓池中,大连市内5个、金州地区4个、开发区7个、旅顺口区7个,每天均有众多钓鱼爱好者进行休闲消费。

(三)鱼类资源品种丰富。主要垂钓对象为黑鱼、黄鱼、鲅鱼、鲐鲅鱼、比目鱼、黑鲷、海鲈鱼等,海中的垂钓对象鱼种类较多。目前,大连淡水资源中鱼类品种以鲫鱼、鲤鱼、鲢鳙、黑鱼、鲶鱼、马口、白条等为主,大连的淡水鱼类和海水鱼类均适合如今国际上台钓和路亚钓法。

(四)大连自古为海滨渔港城市,本地沿海村庄以捕捞和养殖为主,甚懂水情、了解鱼性,具有良好的船舶驾驶技术。现大连共有大小捕捞渔船1.1万艘,大连海洋渔业在连年来的过度捕捞情况下已经使得大连的近海海洋鱼类资源逐年匮乏,使得小型捕捞作业船逐渐被捕捞业边沿化,众多的小船船主职业转型已成为必然,大连船钓业的发展将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商业发展平台。

(五)垂钓消费市场潜力大。据统计,2013年大连户籍人口591.45万,大连地区钓鱼爱好者达到70万,钓鱼发烧友达到12万。按照每人在钓具及饵料上平均年消费300元计算的话,那么大连本地的钓鱼爱好者消费就会达到21,000万元。

(六)大连的渔具厂家相对匮乏。据相关统计,截至2014年9月,大连地区拥有渔具店600余家,年销售额在9,000余万元。但大连本地却没有相关的渔具生产商,相对隔岸相邻的青岛逊色很多,大连渔具缺少本地品牌。

三、发展钓鱼产业的基本路径

(一)借鉴经验开发海岛资源垂钓休闲娱乐产业。大连休闲体育钓鱼产业已经具有较好的雏形。近年来,大连市钓鱼协会已经连续几年在大连海域举办国际钓鱼节等活动,吸引了国内外众多钓鱼爱好者前来参加比赛。而“钓鱼经济”也引起各相关部门和企业的重视。2010年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投资1,000万元注册成立大连长山群岛旅游有限公司。目前他们已经开辟了两万亩专属海域向海钓游客开放,并已投放了万吨级人工鱼礁,加之多年对鱼类资源的保护,使该渔场的鱼情好于其他海域,拥有黄鱼、黑鱼、鲈鱼、黄鲣鱼、鳕鱼等多种鱼类,适合船钓、岸钓、矶钓等多种方式。大连地区要充分借鉴和推广此经验,积极开发海岛垂钓休闲旅游,使海岛垂钓成为产业化。

(二)出台政策发展海洋垂钓业。政府应加强对大连沿海海域进行休闲垂钓业的开发和规范化管理。在大连近海海域制定禁捕,近海海域2,000米内禁止使用网具捕捞作业,休渔养鱼;对垂钓鱼种和垂钓重量进行细化和规定,垂钓上来的不足重量的小鱼要进行放生;规划沿海休闲钓场,进行规范管理;结合大连多海岛特点发展海岛旅游休闲垂钓产业;开展政府主导的渔博会推动渔具产品和休闲垂钓旅游业的发展;鼓励沿海渔民转型,政府对渔政捕捞业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转型和治理,制定规范的垂钓船运营标准,将大连海域的渔业捕捞船进行转型,形成以村屯为集体单位开张船业垂钓俱乐部,将过剩的捕捞船只和渔民进行合理的转型,由网具捕捞向船钓服务的转型,积极推进大连的海岛休闲垂钓游、休闲船钓旅游等。

(三)淡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大连地区多山地沟壑,大小水库星罗棋布,为钓鱼爱好者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垂钓场所。大连的淡水池塘水库水质优良,适合多种鱼类的生长。根据水塘的大小情况对其进行开发和建设,开辟良好的垂钓场和休闲生态农庄。积极鼓励开发水资源的良性运用和生态化使用。

(四)扶持钓具用品生产的本地化。大连的钓具厂商数量很少,应学习邻省市山东烟台的做法,大力鼓励民营产业在大连本地的村镇开办渔具加工厂,创建自己的品牌。

主要参考文献:

[1]鲍晓明.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体育产业研究范文1篇11

关键词:健身产业品牌管理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G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b)-0124-02

1健身产业品牌管理研究的必要性

品牌管理是策略决策的重要起点,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经营环境下,企业必须有全面的考虑与设计,才能集中力量,发挥组织整体竞争力。从企业的个别组织而言,品牌管理固然是其总体营销策略的重点。也就是说,对某些面临品质良秀不齐,缺乏消费信心的个别产业,从品牌管理的策略观点着手,常能有效提升解决产业困境的能力。美国营销科学学会于1991年认定品牌为首要的营销管理议题。对于企业组织的管理者而言,品牌是起点也是终点,从建立组织目标、拟定营销策略到规划组织结构等皆应以品牌为核心出发点。早在1930年,P&G品牌形象集团即设置个别品牌的专案经理,负责管理有关该品牌的所有业务而获得巨大的成功。

国内健身产业在历经私人健身俱乐部风行时代与公办民营运动中心兴起时代后,目前已到了成熟期,并直逼衰退期,健身业界急需寻找未来的新契机,重建产品成长期的繁荣。且健身市场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具有无形性、不可储存性、异质性与同时性等特性,业界所提供的产品属性亦趋于相似,而造成产品替代性高、产品差异性低与会员流失率高等情形。因此,业界若仍专注在相似的市场中,提供相似的产品与服务给相似的顾客,无疑是在作茧自缚,将永远无法自现况中脱颖而出。品牌管理可营造差异、建立顾客忠诚并刺激销售,正是目前健身业界所急需的管理之道,若能藉此增加产品附加价值、促进产品多元体验并宣扬俱乐部品牌优势,势必能协助业界自停滞的产业环境中破茧而出,并以品牌的光芒超越竞争。

2健身产业品牌管理研究

品牌是一组有关产品相对定位、品质一致性保证及功能属性资讯的集合,是消费者决策的辅助工具与线索。一如其他营销功能,如,产品、价格、通信与推广,都需要透过适当的管理程序,才能维持良好的绩效。品牌既为企业经营的重要策略工具,也必须藉由管理以创造品牌对于企业最大的价值。而由于品牌所涉及的内涵与概念甚广,目前在品牌管理的定义方面仍未有一致的说法。品牌管理系统是回应市场计划、协调销售和制造、创造品牌故事,持续不断地投资市场来支持品牌权益的一种方法。其工作在于维持产品线延伸后的品质,以建立市场占有率和消费者的品牌忠诚。总而言之,品牌管理是指以管理的方法或设置管理的系统,去有效经营品牌的历程和结果。历程不只是管理产品的生产过程,也包含产出后的广告、定位和协调销售等,以及运用管理方法有效管理利害P系人的感觉。也就是说,品牌管理可视为对品牌权益的管理,包括品牌知名度、品牌忠诚度、顾客满意度、知觉品质、品牌联想和其他品牌资产等内容。

所谓的品牌管理就是在各种不同的品牌营销变数中求取平衡,包括外在市场及公司内部能力之间、公司资源与消费者认知之间、短期近利及长期发展之间的均衡发展。而由于产品生产过程的复杂性与消费者选择品牌的简单性之间先天就存在着不平衡。因此,对于健身业产业而言,品牌管理必须站在公司及顾客之间的接合点上,把两股相反的力量有效地融合在一起,而非随着时代的变动趋势莫衷一是、随波逐流,以期使业界在面对竞争者的强大压力与消费者捉摸不定的需求时,仍能站稳脚步、巩固自身的品牌优势与竞争力。

品牌管理绝非固步自封、闭门造车的营销方法,管理者绝不能将自身的品牌思考模式强加于顾客身上,否则只会造成顾客的反弹甚而产生拒买的情形。健身业界应该创造最大的品牌效益,必须藉由策略性、系统性的品牌管理程序与模式,将俱乐部资源、品牌形象与利害关系人的知觉等联系起来,以真正达到增进现有会员忠诚度与激发潜在会员入会动机的目的。以下即整合出健身产业的策略性品牌管理模式,与学界和业界展开讨论。

市场分析是业界打造品牌、增加知名度并提升利率的首要步骤,包括消费者分析、竞争者分析与自我分析等,以发掘未来潜在市场契机,建立品牌领导的不败地位,而有效地将竞争者排除在势力范围之外。

基于消费者分析。真正的品牌价值是由会员而非俱乐部管理者所决定的,因此,业界在选择品牌属性、建立品牌定位与拟定品牌策略之前,会员的运动偏好与消费特性自为不可忽视的重点,主要的分析内容包括:会员现有需求与未被满足的需求、入会动机、品牌忠诚度、品牌满意度等。

基于竞争者分析。健身产业的竞争环境相当激烈,业界未避免走入降价竞争的恶性循环,营销策略重心必须由价格转向品牌,藉由提供超越产品价格的品牌效益来达到差异化的品牌优势。业界欲达此目的,必须充分地理解其竞争对手,主要的分析内容包括:竞争者是谁、其具有何种优势、其品牌形象与定位为何、未来发展方向为何、其品牌策略对于自身俱乐部会带来何种冲击等,都是业界建立品牌时必须考虑的重点。

基于自我分析。在自我分析方面,业界除了观察既有的品牌形象、品牌的承诺继承、长处与弱点所在、品牌的精神和与其他品牌的联系情形之外,更重要的是必须找出造成品牌优势或差异的关键因素以及公司制度、品牌特性和品牌市场地位之间的关联性。

此外,由于品牌识别项目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健身业界为确保品牌识别效果能充分发挥,可以实行若干品牌管理策略,具体包括:将品牌视为产品,即产品范围、产品特性、产品品质与价值、使用的情境、使用者、产品来源。将品牌视为组织,即组织特性、本土或国际性特征。将品牌视为个人,即品牌个性、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将品牌视为符号,即视觉形象与象征、品牌继承。如,中体倍力健身俱乐部,将俱乐部消费方式带进新的竞争模式,使俱乐部不再只是位于金字塔顶端者的专属活动区,转为平民化、大众化的运动休闲场所,而奠定其品牌领导的发展定位。

3结语

品牌管理是策略决策的重要起点,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经营环境下,企业必须有全面的考虑与设计,才能集中力量,发挥组织整体竞争力。从企业的个别组织而言,品牌管理固然是其总体营销策略的重点。透过健身产业品牌管理,使产品不但具有实质功能效益,更具有情感归属、文化意义与展现个人风格等附加价值,产品不再只是产品,而是宣扬品牌价值与意义的营销工具。

参考文献

[1]毛伟民.我国健身市场发展反思[J].体育文化导刊,2013(6):74-77.

[2]黄璐.体育品牌市场营销路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8):115-118.

[3]黄璐.中国体育用品产业发展的思维陷阱――李宁品牌困局的启示[J].体育与科学,2014,35(1):97-103.

[4]陈日升,牛丽丽,汪娴.篮球元素在体育用品企业品牌营销中的应用[J].体育学刊,2016(5):30-34.

[5]黄璐.中美奥运战略结构性特征的比较研究――批判性视角[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6,31(2):80-87.

体育产业研究范文

关键词高校体育产业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6-040-01

一、高校体育产业化的提出

(一)高校体育产业化的实质

体育产业化是一种动态的运行机制,指体育应由计划经济体制下按行政方式运作向市场经济体制下按产业经营方式运作转变。高校体育产业化的实质,就是使高校体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在符合现代体育运动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开发体育的经济功能,把体育与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增强高校体育自身的造血功能,建立起高校体育的补偿机制,形成高校体育事业的良性循环。

(二)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化的意义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观念是体育投入多产出少,或短期难见效益,只能靠政府拨款才能生存。事实上,体育的价值还体现在它的经济学意义上,它给社会带来的经济产出要远远大于对它的经济投入。体育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在坚持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要坚持经济效益,使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得益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体育要发挥出它的经济价值,就必须面向市场,必须产业化。

二、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化现状分析

(一)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化概况

全面健身计划的实施和素质教育方案的出台为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高校体育场馆由单一、封闭式管理状态向开放、有偿服务型转变,并逐步为社会所认可,为人们所接受。目前,我国高校的部分运动项目已经逐步进入了市场经济的轨道,通过媒体的介入产生了较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我国近年来一直没有把高校体育纳入产业化的运行轨道,高校体育基本上还是依靠学校的单一投入维持运转,极少借助市场经济的运作和调控,以及社会力量的支持。由于自身造血机能先天不足,我国高校体育运动队的发展举步维艰,运动队的成绩也呈下降趋势,至今无一人在奥运会上崭露头角。

(二)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化现存问题分析

1.高校体育产业化意识淡泊,不能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

传统观念认为,教育就是消费性公益事业,一切经费应由政府提供和控制,不应当实行产业化。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高校体育改革面对经济问题感到束手无策,总是寄希望于国家,不能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提高自身的“造血”功能。

2.缺乏整体的市场运作环境

体育产业在我国还刚刚起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在理论研究上没有将体育产业理论形成规范的理论体系,缺乏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要素配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如何完善高校体育教育的产业结构,抓住产业结构中的重点要素和难点要素,以市场规则为基本法则,在产业结构的市场运行中完善产业功能,是我们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三、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化发展对策研究

(一)高校应重视体育产业的开发,提高自身的“造血”功能

高校体育产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朝阳产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体育的需求会日趋多样化。如何有效地发展高校体育产业,目前还没有成功模式,但积极稳步地发展高校体育产业,面向社会全方位开发有偿服务,是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的社会客观需求。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应转变观念,走向社会、融入市场、涉足经营,充分发挥高校体育产业的资源优势,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重视体育产业的开发,提高自身的“造血”功能。

(二)高校体育教师要改变现状,打破“吃大锅饭”的传统观念

市场经济机制就是竞争机制,它的法则是优胜劣汰。高校体育教师正处于这个激烈竞争的时代,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体育教师应当具备竞争的意识、竞争的品质、竞争的能力。体育教师要改变现况,首先必须打破“吃大锅饭”的传统观念,勇敢走向市场,艰苦奋斗获得所需。其次,面对高校体育教育产业化这门新的学问,体育教师必须重新学习,更快提高自身能力,这样才能立足于市场经济中。

(三)面向师生开辟新的体育消费渠道

高校师生处于一个特殊的高层次文化氛围之中,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繁荣,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体育活动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为了丰富自身课余文化生活,追求个体的发展和享受,体育已成为首选方式。作为发展高校体育产业的一种方式,可以开展师生青睐的各种时尚体育活动,如:健身、健美、交谊舞、溜冰、游泳、网球等课外有偿训练辅导。

(四)加强高校体育产业开发的理论研究,大力开发学校体育的经济潜力。

体育产业在我国还刚刚起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在理论研究上还没有将体育产业理论形成规范的理论体系。高校应加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产业开发的理论研究,大力开发学校体育的经济潜力。高校体育科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主要的研究对象为竞技体育,随着高校体育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应改变这个思路,将体育科研的重点转向群众体育上来,科研成果直接为群众体育服务。同时,高校要成为体育科研成果的孵化器,为体育科研成果走向市场牵线搭桥。

四、结束语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为高校体育产业提供了广泛的发展空间,体育事业随改革开放的轨道发展壮大,但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执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面对的却是市场经济的需求。我们要认清和分析经济转轨给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所带来的问题,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让高校体育改革进入产业化,使高校体育贴近市场,依托社会,多方参与,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求。

参考文献: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小学三年级描写植物的作文(6篇)
  • 下一篇:有关大学实习报告模板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