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范例(12篇)

时间: 2024-01-15 栏目:公文范文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范文

1.深刻分析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基本现状。

历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广大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自觉响应时代和人民召唤,以昂扬的精神状态、积极的工作热情,通过不同形式,广泛深入歌颂国家、民族和人民的伟大实践,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呈现出了百花竞放、异彩纷呈的良好局面,基层群众文化创作更加积极,基层群众文化队伍更加意气风发,文化惠民活动蓬勃开展,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基层群众文化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

2.清醒把握基层群众文化面临的新形势。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要求越来越高。广大群众迫切希望业余文化生活能够更加丰富,公共文化设施更加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公共文化生活环境更加洁净,人们的生活不再单调,不再是在麻将桌上消磨时光,不再是在社区里扯闲话”,而是在社区综合文化站里读书、上网,或者是早晚在广场参与群众文化活动,进行一些形式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活动。然而,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激发社区居民的活力,真正让公共文化生活活”起来,营造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氛围,成为广大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因此,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应进一步创新方式方法,实现由有什么送什么”向群众要什么送什么”转变,真正将文化惠民这件好事办实办好,做出实效。

二、新媒体对基层群众文化带来的新机遇

当今社会,以网络新媒体为代表的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已经日益深入社会各领域,成为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阵地。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的部署要求,这也给新媒体环境下的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为此,我们应科学把握新媒体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充分认识新媒体环境下,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着力点,对于提升基层群众文化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具有重要意义。

1.当前基层群众文化网络信息平台建设的基本现状。

所谓基层群众文化信息网络平台,就是通过互联网、通讯、多媒体、卫星宽带传输和光盘等现代信息技术,将各种文化信息资源进行传送、传播,实现基层群众文化信息资源在一定范围内的共建共享,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高整体文化资源的利用率。近年来,国家推出的文化资源共享工程是一项具体的惠民工程。该工程开辟了一个不受地域和时空限制的崭新文化传播渠道,能够及时、准确地让基层文化信息传播到每个角落,把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推上新的发展台阶。2002年国家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正式启动以来,集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艺术馆、网上美术馆、网上影剧院等大批文化信息资源平台建设初显成效,基层群众文化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

2.新媒体在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呈现出新特点。

当前,新媒体发展速度之快,令人始料未及,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已经超过了传统媒体,并呈现出融媒介、整合营销的大趋势。相对于电视、电影、广播、报刊等传统传媒,新媒体所呈现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更具针对性。新媒体文化传播时间更长,更新速度快,载体更丰富,而且突破了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文化传播的针对性。二是文化信息传播形式更加丰富。传统单一的文化传播主要为文字、图片等方式,新媒体更多体现出有声有色等新形式。三是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互动共享。新媒体技术鲜明的特点之一就是实现了双向互动、相互交流。四是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新媒体信息渠道更加广泛的同时,还体现出了较高程度的开放共享、人人参与的特点。

3.新媒体对基层群众文化产生的重要影响。

随着网络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新媒体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学习、工作中具有重要影响的一种全新物质支持。电子邮箱、聊天工具、微博微信、网上银行、网络社区交友,博客论坛,手机飞信、彩信,手机上网等等多种形式的新媒体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多元化新媒体手段对信息的传播日益成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新媒体在社会各领域得以更加广泛的普及,已经深深改变了人们接受群众文化的形势。因此,基层群众文化工作部门应积极利用新媒体,努力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强化基层群众文化网络信息平台建设,使之更好地为基层群众文化发展服务,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广泛的文化信息交流共享平台,为加快推进基层群众文化改革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三、新媒体环境下基层群众文化网络信息平台建设路经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当前网络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环境下,基层群众文化应在转变观念、完善机制、强化保障等方面下功夫,确保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1.加强组织领导,转变思想,更新观念。

当前,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成为社会的热点,尤其是新媒体已经日益融入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并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的各种信息交流分享的重要途径。新媒体快速发展的现实,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应该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在实际工作中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不断探索和总结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方法经验,全力支持文化部门积极做好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尤其是文化部门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高度重视新媒体下的基层文化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切实增强基层群众文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要加大对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的业务培训和广泛教育引导,让其能够对网络信息技术基本技能较好掌握,并能够很好地利用各种新媒体将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和文艺创意加以更广泛的传播和弘扬,使之成为扩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

2.加大基础保障,完善机制,健全体制。

多年来,尽管国家先后推出了全国文化信息工程”等一系列重要举措,积极推进文化信息化建设,并取得了良好工作成效,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基层群众文化网络信息化工作存在基础薄弱、覆盖面较窄、技术人才匮乏等方面的问题及不足。扎实推进基层群众文化网络信息化平台建设,提升新媒体环境下的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既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统筹规划和协调推动,也需要广大基层群众文化工作部门的积极努力、密切合作,更需要调动各部门、单位和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热情参与和大力支持,还需要网络技术等部门的有力支撑,为推进基层群众文化网络信息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政策、资金、技术、人员等基础保障。具体来说,一方面,强化顶层设计。尽快研究出台相应的基层群众文化网络信息平台建设指导性意见,进一步建立符合基层群众文化发展要求、符合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实际、符合网络信息建设和传播规律的有效运行机制。另一方面,推进网络信息平台建设。运用网络新技术,发挥新媒体作用,拓展网络信息化服务新领域,不断扩大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覆盖面,形成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网络信息化水平,谋求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新发展。第三,系统推进基层群众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积极构建通畅共享的基层群众文化信息网络体系和服务体系。大规模采集、整理、存储和再利用各类文化资源,形成具有强大的数据转换与储存能力、极强系统整合功能的文化资源信息数据中心。

3.积极探索研究,丰富形式,增强实效。

尽管多年来,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得到了国家、省市等层面的高度重视,越来越多的文化创意和文化产品基地得以建立,很多文化产品得以推广和传播,然而很多文化项目却始终未能更有效地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得到认可,成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发展的一块短板。新环境下,一些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很大程度上没能更好地与新媒体进行结合,致使新媒体的优势发挥不好,进而使得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传播和推广力度不够。作为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应及时调整工作思路,结合新媒体的快速兴起和发展,积极研究和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增强基层群众文化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举措,不断丰富活动形式,创新活动载体。同时,应加快研究开放相应的网络信息平台,并利用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户外媒体等新媒体的优势和平台,实现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交流、交融和信息共享机制。

四、结语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范文篇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3-0113-01

摘要:群众文化是文化的家因和坚实大地,是搏动着原始生命、洋溢着生活气息的田野风景。和谐社会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新突破已成为本世纪初的一大文化景观。为中国的两个文明建设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和谐社会基层群众文化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满足农民文化需求的根本途径。满足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从根本上打通致富门路,最终实现文化富民和社会全面和谐的目标。

一、发挥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作用

(一)要同当前的中心工作任务相结合,积极发挥群众文化工作的激励功能。根据经常性的中心工作和一个时期的重大任务,提出文化工作的任务和要求,相应安排好文化活动;在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上,要尽可能体现与时俱进的特点和要求,灵活多样地开展活动。既重视集中开展大型的文化活动,又要利用一些有利时机、工作间隙穿插开展小型多样的活动,使文化工作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和服务于中心工作的结合中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

(二)要同基层群众的思想实际相结合,积极发挥群众文化工作的教育功能。文化与教育相结合,适应当代社会多元化和干部群众的特点,使群众在主动参与中受到教育。不断改变和塑造自己,逐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三)要同经常性管理工作相结合,积极发挥文化工作的心理疏导和行为引导功能。文化工作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对人们心理具有一种疏导作用。对人们的言行也有一定的引导功能。最终达到规范人们行为的目的。近年来,国家加大改革力度,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独生子女增多,他们普遍心理不够成熟,而且比较脆弱。

(四)同群众的爱好情趣相结合,积极发挥文化工作的审美功能。审美能力是人们对美丑、是非的辨别能力。也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综合体现。求美是人们对社会文化的基本要求。要多组织一些格调离雅、健康向上的活动。让群众在满足自己的情趣爱好中接受美育,提高文化修养和鉴赏能力,划清是与非、美与丑、高雅与庸俗、文明与落后的界限。自觉追求美好的事物,鄙视和丢弃丑的错误的东西,进而得到心灵的净化和精神的升华。

二、开展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困难和问题

(一)文化设施较为欠缺,难以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充裕的条件此种现象部分乡镇目前仍然存在,没有为群众提供文化活动楼,群众文化的影剧院已破漏不堪,有的把影剧院、文体广场拆除作农贸市场。部分乡镇没有设置群众展示的文艺广场,更困难的是连一间文体中心专门办公的办公室都没有,专干在其它职位的办公室办公。搞群众文化活动没有集中地和指挥地谈何开展,按“三个代表”,小康社会的文化要求来衡量,差距很远。

(二)没有文化活动经费,群众文化活动难以常年正常开展经费是群众文化活动和设施建设的基础和保证,没有资金群众文化活动不能得到保障,乡镇搞好群众文化活动采取了拉企业赞助、搞校园文化、镇里补助等形式来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但没有固定的专项经费来保证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

(三)乡镇群众文化队伍中,专干文化工作的时间少,专业素质欠缺近年各乡镇都有一支比较稳定的、年青的、有知识的文体专干队伍。但文体专干中。专干文化工作和专职文体专干较少,兼搞文化,常常是专干身兼多职,一位专干身兼2-3个职务,平时搞其它工作,没有机会训练专业知识,节庆括动来了突击性的抓一下文化活动,这就存在群文专干业务基础工作差,不利于群众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在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投入严重不足,有的甚至出现负增长,基层文化工作者困于“守摊子”:基层群众文化设施工作难以立项,有的进入施工了又成为“胡子工程”:乡镇文化站基础薄弱。许多站是“一块牌子、一枚章子、一张桌子、一间房子”的“四一式空壳站”;文化专干待遇不落实,专职人员调换频繁,人才流失严重而且得不到补充,青黄不接,出现严重断层;管理体制没理顺,有的乡镇文化站形同虚设。

三、和谐社会开展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要处理好传统与创新发展的关系。长期以来。文化工作形成了一整套优良传统和比较成熟的内容、形式。对这些宝贵财富要认真研究。但老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社会青年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在体现时代特色、贴近青年上下功夫。基层不仅要有锣鼓箱、桌等传统器材,还要有大屏幕彩电及影院,闭路电视系统,计算机及信息网络等,逐步使一些现代化的文化器材进人基层并不断升级完善。

(二)要处理好全面发展与形成特色的关系。群众文化工作历来具有鲜明的特色,这是基层文化生命力、吸引力、感染力之所在。各地在坚持思想性、艺术性、群众性的基础上,也要结合实际,发挥优势,力求有自己的特点和“亮点”。

(三)要处理好加强硬件建设同大力开展文化活动的关系。要坚持群众性。基层文化活动是群众性的活动,没有群众的广泛参与,活动就失去了意义。从以往的一些情况看。一些单位的活动场所很少向普通群众开放,文化器材、设施也不愿意让群众使用,只供政府领导和内部娱乐,有些单位的图书馆、阅览室平时“铁将军”把门,群众进不去,这种只建不用,少数人活动、多数人不动的做法,是典型的表面文章,也是与文化工作的指导思想相违背的,必须认真加以纠正。要保持经常性。基层文化活动是一项经常性工作,只有坚持不懈地长期抓下去,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范文篇3

关键词: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关系

中图分类号:G249.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5-0206-01

一、基层群众文化现状分析

从总体情况上来看,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在近几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国家精神文明建设大步向前,群众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繁荣。我国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已经走上了多元化、丰富化和多样化的道路。但是我们要意识到人民群众对当前群众文化的需求是在不断的增长的过程中的,并且这个过程是先慢后快的,所以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群众文化之间的矛盾还是存在的。

首先,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速度落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这种滞后现象在我国范围内普遍存在,笔者所在的工作地区这种现象也非常明显;其次,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个别地方投入到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的资金甚至呈现出倒退趋势,受到这种情况的限制,很多地区的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只能维持现状,基层群众文化工作难以施展、进展缓慢,在乡镇文化站中这种情况更是明显,很多文化站都是空壳,毫无作用;最后,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北边缘化。很多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没有被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工作中被边缘化和忽视,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大多流于形式,很多工作者将眼光集中在短期利益的获取上,不重视长效机制的发挥,这种做秀式的工作方式难以取得群众的认同和接受。

二、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和和谐社会的关系分析

1.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相辅相成。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近十几年,各地政府相继举办和地方文化相结合的节日和庆典,促进地方群众文化开展和和谐社会建设。比如说啤酒节、秧歌节、葡萄节等等,这使得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突破传统形式的限制,形成了一抹亮色,融入到了时展的浪潮之中去。

2.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可以引导和调控参与者的思维方式、精神意识,能产生积极的心理指导作用,其作用可以通过娱乐、审美和宣泄三个方式展现出来。积极良好的群众文化建设工作可以让人们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中获得片刻的闲暇和休息,让人们感受到自我的人生价值和乐趣,给人们一个宣泄情感的额机会,从而让人们在生活中精神愉悦、身心满足,从而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

3.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应该关注重点问题。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中国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决定着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成效和走向。所以,群众文化建设应该着眼于未来的发展和创新,起到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重要作用,基层群众文化应该以社会主义文化为基础,从而实现构筑和谐社会的目标,这也应该是我们每一个文化工作者为之奋斗的理想。所以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是我们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工作重点和难点,要经常进行科学宣传,组织内容健康、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重点安排下乡演出,大力培养文化骨干,让他们在基层文化建设中发光发热。

三、构筑和谐社会过程中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工作方向

我们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发现的问题,从而进行文化上的整合。社会中那些彼此相关但是相互分离的文化资源应该通过合理的组织和协调整合成为一个和谐的文虎系统,这样群众文化建设将具有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针对这一状况,相关的文化资源可以进行交互配置,形成地区的特色和优势,力求在较短的时间内用最小的资金和物力来实现文化整体的最佳状态。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应该进行良好的定位,针对性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养。文化范畴之中,群众文化是占据主导位置的,基层群众建设是我国文化建设中一种独有的现象,它应该随着物质基础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而变化,要使群众文化能够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作用,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刻不容缓,当然,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另外,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应该注重队伍建设,基层群众文化建设面临一个重要的、迫切的问题就是加强后备建设和在职人员的培训,文化工作者的培养和评价应该是综合的、多元的,不应该仅仅以职称和学历为标准,还要结合其在工作中的表现和态度进行评判,保证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具有源源不断的活力,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机制应该加大力度进行改革,不断搞活文化管理机制,将培养文化骨干作为工作的重点,增强各个文化队伍之间的交流和业务沟通,建立基层群众文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梁力生.加快群众文化建设步伐全面构建和谐社会[J].大众文艺,2015(05).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范文1篇4

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属精神文明的范畴,文化生活是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是与生俱来的。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和发展,广大农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内容越来越广,标准越来越高。因此,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上既要体现农民自身需要,又要注重社会正面引导,不断注入现代文化元素。积极挖掘民间文化,使之古为今用,有利于继承和发扬民间特色文化,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虽然类型多样,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开展文化活动要有特色,要有利于引导群众参与,要在弘扬民族民间文化的同时,必须注入现代文化新鲜血液,不断充实群众文化活动的内涵,使基层群众文化“与时俱进”。如今网络文化、风光摄影、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文化知识、法律法规、计划生育、卫生保健、农村实用技术等都是现代文化的内容。群众文化只要它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能满足群众求乐、求知、求富、求健康的多层次需求,它们都是农民群众在健康高尚的文化活动中的“精神食粮”。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事业的主体是文化人才。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和建设需要一支精干优良的文化专业队伍。因此在基层文化建设对象上,坚持优化文化专业队伍与培养群众文化骨干、引导群众唱主角相相结合,各基层党委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文化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要把一批政治上可靠,热心文化工作,懂文化,爱文化,会文化的优秀人才选拔到文化工作岗位,不断加强文化专业人才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业务水平。逐步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生活待遇,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解决实际困难,用适当的待遇留住人才,推动基层文化事业。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主体广大农民群众,在对象上,必须强化群众性。没有广大群众的参与,没有群众唱主角,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就会缺乏生机和活力。因此,开展经常性文化活动,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是保障农民群众文化权益,实现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发展农村基层群众文化事业,文化阵地建设是关键。文化阵地是基层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物质载体,是文化事业传承、发展的空间和舞台。要抓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首要解决的就是基层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场所和设施问题,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进程和成效。对于地方文化设施建设可以采用政府投资、民办公助、集资入股、个人出资等灵活措施,因地制宜,修建文化广场。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范文篇5

关键词:基层工作;群众文化;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G2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8-0-01

当前这个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要加大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开展力度,而由于我国文化建设与农业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就让我们必须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开展与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度,因此如何通过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来实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群众素质全面提升的目的就成为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大力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基层群众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推动

新农村建设不仅是要我们努力发展当地农业经济,同时还要全面提升当地居民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提升农民群体的综合素质,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精神文明建设,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如果能够得到有序开展,都能够在新农村全面建设过程中贡献出自己的积极推动力量。

首先,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能够有效提升当地农民的各项生产技能及生产方面的理论知识水平,此外还能够有效提升农民群体在生产建设过程中的思想境界与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更为积极的参与到新农村建设的事业当中去。

其次,前文我们已经提到,新农村建设不仅仅表现在经济方面的大发展,更多的应该表现在农村文化建设、村风民风等方面的焕然一新。虽然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但是农业发展始终处于较为低级的状态,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长久以来我国农村的精神文明发展情况也不容乐观。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有序开展能够为农民群众带去更多新的知识、新的理念,能够帮助农民群众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能够有效抨击残余的封建思想与迷信思想,能够防止诸多消极不良风气的死灰复燃。此外,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能够通过在农村建立现代化网络交流平台来全面开展送知识下乡、送文明下乡,让广大农民朋友足不出户尽晓天下大事,能够帮助她们进一步开阔眼界,了解自身的优势与不足,能够为他们在工作之余提供更多积极健康的休闲娱乐方式,从而改变农民朋友长期以来形成的不良生活习惯,有效提升农民群众的总体文化品位与生活品位。从而有效提升整个农村范围内的总体风貌,从而真正实现新农村建设所倡导的积极、和谐、健康、文明。

二、加强基层群众文化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措施研究

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大力开展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新农村建设在经济建设方面的发展水平,同时也能够有效提升新农村建设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工作成效,但是仅仅了解了基层群众文化工作队新农村建设的积极作用还远远不够,如何真正发挥出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在新农村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才是我们应该加大工作力度、认真思考的重要关键。

(一)加强引导工作

宣传引导是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配合新农村全面建设,我们在进行宣传引导的工作过程中应该讲重点放在如何丰富农民朋友精神世界、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思想观等方面。具体工作上,应该加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展力度,丰富活动开展的形式,变过去那种传授式、宣讲式的思想传播为多元化的传播方式,例如电影、电视、文艺活动、广播电视宣传等等途径,开阔农民群众的视野与眼界,让农民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国家利益、切身利益之间的紧密关系,让农民朋友学习现代社会的道德礼仪与行为规范,从而为新农村建设工作营造一个良好有序的内部环境,促进建设工作积极发展。

(二)加强农业技术普及

只有经济搞上去,农民群体才能够真正感受到新农村建设的好处,才能够真正拥护新农村建设、参与新农村建设,才能够相应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各种号召。因此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也应该将工作重点放在如何实实在在提升农民群体经济收益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加强在生产技术、经营理念等方面的工作力度。首先要建立一支合格的技术服务队伍,要大力清查现有的不合格人员,并加大具有扎实农业技术知识、丰富实践操作经验的复合型知识人才的引进力度,同时还要大力改善技术人员队伍的各项福利待遇,从而吸引更多专业对口的高级人才加入到技术宣讲、技术辅导的队伍到中来。此外还应该积极进行各种文化站、阅览室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在阅览室与文化站的建设过程中也要积极进行网络化空中阅览室的筹备与建设,让农民朋友能够花最少的钱、学习最多的知识,而且网络化学习模式建设不仅能够为农民朋友提供更多新知识的学习机会,同时也能够让教育宣讲队伍的总体素质得到不断提升,可谓一举两得。此外还要积极号召宣讲队伍真正深入农民朋友的生产活动当中,了解她们的具体生产经营难题,从而为她们找方法、求出路,真真正正带领农民朋友走上科技致富的健康道路,为新农村经济建设助推助燃。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全面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努力加大新农村建设及改革步伐。而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有序开展对新农村建设工作具有经济促进与精神促进等两方面的内容,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争取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贡献出自己更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袁平.对和谐新农村建设中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1.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范文篇6

一、基层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滞后,管理脱节

随着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人们的思想认识逐步提高,从接受文化、发展文化到共享文化,促进了群众文化事业的飞速发展,但观念滞后的问题仍然存在。特别是在市场经济观念的冲击下,人们对基层群众文化(包括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旅游文化、历史文化、群众文化)的认识不深,不能正确地理解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功能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关系;往往只看到文化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忽视了文化事业是“新的投入点”,未注重城乡文化统筹发展;在发展手段上,不注重用开阔的视野审时度势,使地域文化资源无所适从,甚至被遗弃、流失;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上,忽视了文化事业的配套项目,使基层文化建设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

从宏观层面上看,基层文化事业在诸多方面还停留在政企、政事、管办不分的传统体制模式上;从微观层面上看,经营性文化单位虽然已经转制,但公益性文化单位的改革与管理并未到位。目前,乡村文化活动的开展,大多是在上级部门的指令下“完成任务”,或者是在特定的庆典节日“组织活动”。县级文化主管部门对乡(镇)文化中心站(室)工作进行辅导、督促、规划和管理较为薄弱,导致基层文化活动严重缺乏导向性和稳定性,达不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巩固农村文化阵地;组织开展文化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繁荣农村文艺创作,提供优秀文艺作品;加强文物保护力度,收集民间文化遗产;落实文化经济政策,稳定农村文化队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市场管理”等农村文化建设的目的。

(二)阵地不稳,设施欠备

按照文化中心站的建设标准,要达到“四有”,即“有阵地、有设施、有人员、有活动”。上世纪八十年代,某县有达标文化中心站17个,根据当时“以文补文、以文养文”的政策,每个站都有3~5个职工,站内设有文化茶园、娱乐室、书报阅览室等,站内收入除职工工资外,全部用于开展基层文化活动。但进入九十年代,特别是撤乡并镇以后,原有的文化站便逐渐解体,站内财产和设施也荡然无存,即便现在大部分乡镇有文化中心,实质上也是空有虚名,而无常规性活动。

(三)人才匮乏,资金紧缺

农村基层文化工作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目标是建设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开展基层文化活动,特别是群众文化活动,不仅要有人参与,而且要求参与者还要“门门懂、样样玩”,具备一定的文化活动技能和素养,多才多艺。随着国家劳务市场的开放,农村大部分活跃人群都外出务工,使得参与地方群众性文化活动的人才缺乏,导致群众文化活动参与者普遍趋于老龄化,整体结构极不协调。对于一些地方性的传统文化活动项目,也因传承无人而濒临消亡。因经费缺乏,活动的项目也就简单呆板,且内容枯燥,品位不高,离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相差太远。

二、基层文化发展的建议

(一)强化管理,增加投入

首先要加快文化事业建设的步伐。必须转变观念,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依法运行的宏观调控体系,按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把基层文化发展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强化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措施,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支持和参与文化事业的建设工程。政府管理要把基层文化建设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扶持政策,增加财力投入,协调解决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有关部门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配套措施,使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并与劳动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行政监管等机制相衔接。

加大基层文化事业投入力度与改进投入方式,具有增强发展活力,提高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社会效益。要探索保障基层文化事业发展的可行方案与具体措施,确保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逐年增长,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公益事业,形成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投入体制。在投入结构上,要以围绕构建基层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中心,做到量力而行,稳步发展。

(二)纵横联系,拓展空间

基层文化事业建设的服务对象是农村和社区广大群众,极具广泛性和普遍性,应具有导向性、稳定性和公益性。要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达到寓教于乐、健康有益的社会效果,并非是文化职能部门独立的行为,而是纵横向的通力协作。每一个区域,都应建立起群众文化活动的互动机制。以集镇为中心,结合所在单位、部门(如学校、企业),以及社团组织,共同开展不定期的小型多样的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并逐步向村社伸延。要着力发现和培养一批基层文化事业骨干,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干。活动的内容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从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位、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群众文化活动中,要打破一味停留在婚丧嫁娶等民风民俗活动上,作为社区或乡村,直接与民生相关的节日庆典的常规活动都应积极参与,以健康的内容去诱导和启发广大群众自觉摒弃陈规陋俗,从而抵制低级趣味的非法活动的侵害与蔓延。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范文1篇7

(一)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群众是城市的基本组成部分,优化城市社会状态之前,需要先优化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所以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构建社会主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如果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比喻成一个建筑,那么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就是建筑的地基,必须要打牢地基才能建造高楼。如果站在国家、民族、社会的角度,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比喻成一个人,那么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就是人的灵魂。人要得到发展就必须先发展灵魂,没有灵魂的人根本不能生存。同理,没有基层群众文化做基础,构建的和谐社会就失去了进步的动力,失去了战斗的能力,更不用说经济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体制的过程中,群众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和谐社会提供了精神基础,引导群众向正确的发展方向前进。没有文化建设的和谐社会是不完全的和谐社会,因为和谐社会最主要的组成成分—人群的思想无法得到良性引导,没有文化积淀的和谐社会就是一个空架子,没有实在意义。所以没有群众文化建设的和谐社会是没有和谐的文化根基,没有发展的潜质,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备条件。

(二)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初的理念就是建造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体系,以人作为发展重点,所以基层群众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体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是打造文明社会体系的目标,是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也是时代进步的前提。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给我国建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强大的后盾。这主要是因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能有效地加强社会凝聚力和友爱性,并且化解了社会矛盾,推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繁荣发展。所以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表现载体,也是和谐社会的文化根基和精神支撑。现在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水平成为了衡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

二、建设基层群众文化的几点建议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就笔者的调查结果而言,我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接下来笔者总结几个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方法。

(一)建设具有个性的城市形象文化城市的外观建设代表了城市的形象文化,例如:空间布局、建筑的造型风格、建筑的彩绘方式等。在保持城市整体和谐的同时加入审美情趣和当地文化特色,许多文化名城的建筑都有独特的文化元素,比如:法国巴黎、英国伦敦、威尼斯等。如果不能大面积铺设,也可以设置一两个亮点设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比如悉尼的海上歌剧院。

(二)群众文化工作要突出地方特色和历史资源抓住地方群众文化活动的特点,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本着尊重、引导、充实、发展的精神,突出时代气息与健康的民俗色彩。在节假日举办大型的职工文艺演出和趣味文化娱乐活动,使地方性的群众文化活动在节日得到集中的体现。郑汕、赵康认为“历史文化资源是以文化形态存在的社会资源,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纪录,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积淀,是社会文明的结晶”。所以,突出地方文化特色是建设基层群众文化的重要途径。

三、结语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范文篇8

关键词:基层群众文化;文化活动;精神文明

中图分类号:G2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5-0201-02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农村群众文化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创造与文化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得到了较高的重视与较好的发展。党的十明确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充分肯定文化工作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我国有13亿多的人口,而农村人口就有大约有七亿,占总人口的50%以上①。如何发展好农村的群众文化,使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开发的成果,显得尤为重要。

一、基层群众文化的发展现状

马克思曾说过: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在生产力低下、物质文明落后的奴隶、封建社会,衣食堪忧的普通劳动人民根本无暇顾及精神文明。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精神层面上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当前,我国基层群众文化的发展普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农村群众文化基础薄弱,整个群众文化都处于落后的状态;农民文化生活层次较低,对文化活动兴趣不高,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进行群众文化事业的普及与提升;文化设施残缺、文化阵地不健全、文化经费少,政府部门对文化事业的关注度和重视度较低等。这使得一些文化娱乐活动无法开展,农民的文化生活结构受到限制。

二、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坚持“两为”方向,搞活农村群众文化

农村文化要跟上时代步伐,要以人民群众的需要为内在动力,以人民群众为出发点和归宿。因地制宜,合理安排文化活动,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真正起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社会效益。

现在的农民群众不再局限于看图书、看报纸、看影视这类单纯性的需要,而是追求更高层次的娱乐享受。以湖头镇为例,自2011年成立了老人活动中心“夕阳红”健身舞蹈队后,越来越多的村居都成立了老年健身舞蹈队,涉及腰鼓、广场舞等活动,并选出骨干到镇里的老年活动中心学习。她们就像一群新“年轻人”,舞活了湖头镇新城建设的健康和谐风。此外,湖头镇还开展了许多丰富的娱乐活动,如“革命老区行”主题活动、第四届“泰山岩杯”全民健身登山活动等②。这些活动,既活跃了湖头山村的文化生活,又促进了乡镇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和谐。

(二)贯彻“双百”方针,开拓农村文化发展新路子

“双百”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科学进步和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重要方针。它要求文化活动所反映内容多样化,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多方面的需求。同时发挥创新精神,多出精品,促进文化工作的发展,文化生活的繁荣,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审美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湖头镇是福建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初步形成了具有湖头特色的文化体系。一是历史文化;大力弘扬李光地文化,集中保护历史街区和重要文物古迹。二是公园文化;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尚大公园、人工湖为主要内容的公园文化战略,全面推进“村村有公园”建设。三是特色文化;通过湖头赋征集、“湖头杯”楹联擂台赛等活动,提升湖头特色文化的品牌知名度。四是校园文化;通过树立“小城镇,大教育”的办学理念,涵盖从幼儿园到大专院校40余所,学生2万余人。五是企业文化;形成了以三安钢铁有限公司为龙头,其他企业积极参与的企业文化圈。文化先进镇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形成一股文化活动的动力,既促进了经济繁荣,也有效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继承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各个时期留存下来的文物古迹,记录着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光荣革命历史。继承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是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条重要途径。

湖头镇的历史文化,以李光地文化为主线,以历史街区和重要文物古迹为依托,利用李光地故居(新、旧衙)、贤良祠、文房等60多座古民居,保护、恢复、展示湖头古镇的传统格局和风貌,实现保护历史文化和提升地方经济的良性循环,使文物保护与新城建设相得益彰,对进一步保护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促进和发展旅游文化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四)加强文化产业阵地建设,提高新成效

当前是文化事业进入市场经济的关键时刻,文化单位经历由原来的“生存靠国家,发展靠自己”向“生存靠自己,发展靠国家”的过程转变。发展文化产业是农村文化寻求更广阔发展空间和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湖头镇经过多年来的摸索、探讨和总结,找到了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逐步向家庭文化和有偿服务文化发展。其中,尤为突出的通过树立湖头小吃品牌意识,成立了同业公会,采取“公司+协会+农户”模式,迈向“产业化”,把特色小吃推出安溪,走向全国。这些举措既解决了人员出路、增强经济收入,又搞活了农村群众文化。

湖头镇基层群众文化的发展模式和发展前景,表明了在农村文化工作中要贯彻“两为”方向、“双百”方针,大力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创新精神,努力形成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文化观念,文化氛围和文化条件,自觉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群众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注释:

①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2011年04月28日11:05:27).

②安溪县湖头镇人民政府政府信息网,(2013).

参考文献:

[1]孙玉花.浅谈如何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J].赤子,2012(7):44.

[2]袁恒梅.浅谈如何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J].群文天地,2011(7):21.

[3]林以禅.发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J].大观周刊,2011(10):135.

[4]麻文连.农村文化事业的现状及对策[J].学理论,2008(11):31-32.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范文篇9

关键词:文化建设;基层群众;内涵;重要性;现状;策略

Abstract:Thegrassrootsculturalstatusquointoday'sculturesystemisindispensable.Theparty's18years,willbethepeople,themassesofitsownasthemainculture,entertainmentasthemaincontentofthecultureandstrengthenculturalconstructionsystem,activegrassrootsculturallife,andpromoteculturalheritageprotection.Willmeettheirspiritualandculturalneedsoflifeforthepurposeofculturalactivities.Instrengtheningthesocialconstructionofspiritualcivilizationinthecase,"Strengtheningthemasscultural,urban-ruralinteractionandcommonprosperity"inordertobuildaharmonioussocietyandbuildingaharmoniousworld,thegoalofbuildingaharmoniousfuturewillbuildChinaintoabeautifulandprosperouscountry.Thispaperfirstdiscussesthebuildingofgrassrootsculturalstatusquowascontent,basedonthisproposedconstructionstatusofmasscultureimportancetous,andhowwecanstrengthenthestatusofmassculture,howtostrengthenthebuildingofgrassrootsculturalenrichpeople'sspiritualandculturallife.

Keywords:culturalconstruction;grassrootsmasses;meaning;importance;situation;Strategy

中图分类号:D267文献标识码:A

一、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现状的内涵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等一些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就要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应认真思考、统筹基层群众文化发展工作,创新工作机制,解决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打造别具特色、群众参与、共建共享的基层群众文化社区。为促进社区与乡村平安和谐发展,就要始终围绕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和重大活动,开展不同主题、多种形式的社区与乡村文化活动,使社区乡村文化具备盈实的文化内涵和魅力。为了进一步加强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丰富我国居民文化生活,将我们的社区、乡村创建成有文明、有道德的地区,就必须将建设文化网络、加强我们的文化设施建设、促进社区与社区、乡村与乡村之间的稳定和谐,所以我国必须开展关于基层群众文化活动。

二、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现状的重要性

(一)为村民群众提供最好的服务。为了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着力提升群众对幸福生活指数的要求,就应对加强群众基层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推进基层群众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作大量工作,这样才可以取得了民间实质性的文化效果,近几年来,乡村也兴起了卡拉OK、健身跳舞等非传统的都市文化活动,并逐渐成为时尚的活动。

(二)为乡村文化建设指引方向。近十几年来,国内外的学术界从理论层次和实践层面对中国的民间文化、民间信仰、以乡村庙会为依靠的文化表演形式及其与地方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等诸多方面都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实地田野调查,我们要将民间传统的社戏、龙灯、庙会等带着浓厚乡土气息的一些娱乐文化活动逐渐复苏并不断发扬光大。根据乡村的文娱文化写成了有关乡村文化活动的第一手材料要素。《乡村文化建设》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中国乡村基层群众文化发展的实际状况以及对未来的发展前景,这些探讨会对于我们审慎地处理乡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等问题提供一个重要参考,更为重要是社会科学的多学科之间交叉交流的产物,学者要从不同学科的视角为我们乡村提供一幅当下中国乡村与文化建设相关的新农村建设的真实画面。这些描述将为中国乡村基层群众文化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出发点。

(三)为市民群众建设提供智力支持。近几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更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加市民的素质,加强市民队伍的建设,精心打造广大市民人人参加,人人创造,人人享受的基层群众文化舞台,为基层群众文化立市,打造区域基层群众文化高地,建设幸福城市,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文化环境。

(四)为城市文化建设创造财富。目前城市建设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单中心”问题,即一个城市一个市中心,都围绕着一个市的中心“摊大饼”。这个想法的主要弊端是:市中心的吸附力或“向心力”过大,然后就形成“摊大饼”的模式。使建设布局产生不合理现象,由于市中心建设密度过大,边沿地段继续存在,建设差一些问题;这都影响了市中心地段公园、绿地的建设。造成大量的拆迁、反复的拆迁,这样不仅浪费大量建设资金也浪费大量的时间。城区建设高度化,引起市规划建设的不合理,产生交通拥挤,环境恶化问题。城区过大,城区永无休止的开发、扩展,形成了恶性循环,使人们常常出现走进死胡同的情况。

三、如何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现状

随着经济水平的迅速提升,人民群众对于基层群众文化方面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因而我们要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及创新,这样能够满足广大群众逐步增长的精神领域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保障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事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必要手段。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及文化部门应合理优化群众文化资源配置对于文化建设的投入虽有所增长,但是在总体财政的支出中仍占的比例较小,文化资源配置存在着重城市、轻农村的失衡发展现象,所以会导致较多地方缺乏足够的财政支撑,导致我们国家城乡的差距,国家发展不平衡。

四、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我国要进一步优化资源整合,健全基层群众文化服务长效机制,加强管理,发挥作用,要发挥基层群众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性,加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体育健身文化建设等惠民文化建设,健全基层群众文化服务体系,努力提升群众文化素质,道德修养,为美好城市建设作出最大贡献。“要壮大文化产业实力,重点是加快地域特色资源文化产业发展,这要求我们挣脱旧体制的束缚,让城市文化市场呈现出一片繁荣美丽的景象。”

结语: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基层群众文化品位逐步提高。这是加大政府对基层群众文化事业的投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基层群众文化服务体系。应用现代先进的经营方式和先进的传媒手段,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为广大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文化服务,促进基层群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减少城乡之间的差距。

参考文献: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范文篇10

连续举办的35届的群众性音乐会,在全区的群众文化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龙头带动、核心辐射作用,这36年来对丰富活跃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群众文艺素质、促进文艺精品创作、开创对外文化交流、推动基层群众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群众性歌咏活动的影响下,全区群众的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在城区,群众文化几十年“常流水、不断线”,每年都举办元旦晚会、军民迎春晚会、春节大型民间艺术表演活动、元宵节广场演出、文化下乡演出活动、中韩贸易洽谈会、国际人居节、五・一、七・一、八・一、十・一节等几十场大型节会活动。自1992年环翠区文化局决定,继5,23音乐会之后举办夏季纳晾晚会。开始时一年4-5场,1998年起发展成为由城市到乡镇几十场的交流演出。在乡镇、办事处群众性歌咏活动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群众参与面不断扩大,活动规模和节目档次也逐年提高。每年坚持举办音乐会或文艺汇演,就环翠区草庙子镇已经连续举办了16届全镇纳凉文艺汇演;鲸园办事处音乐会已举办了17届;环翠楼办事处音乐会已经举办了13届:张村镇的音乐会已经坚持了13届。在音乐会的带动下,群众组织和参加文化活动的积极性高涨,平均每年由群众自发组织的各类文化活动就有100多场。1999年,在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开展的文化广场评比中环翠区获得“全省优秀文化广场”荣誉称号。2006年,“环翠区广场纳凉晚会”被山东省文化厅评为“山东省社会文化知名品牌”。

蓬勃发展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改变了30年前你唱我听,你演我看和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群众生活习俗,极大地丰富了全区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在树立城市形象、展现城市风貌、创造文明氛围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5,23群众性的歌咏活动的带动下,全区的文化阵地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在乡村形成了以市级优秀文化大院为代表的集文化广场、排练厅、影视厅、室、图书室、健身房、器材室等配套齐全的文化大院普遍展开,在社区则形成了文化广场近百处,老年活动中心广泛普及。另外,在市区各广场自发形成了“音乐角”、“戏曲角”、“舞蹈角”等特色活动场所。这些文化阵地的建成,为广大群众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提供了方便,极大地丰富了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在5.23群众性的歌咏活动的带动下,环翠区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文艺人才。在举办音乐会的过程中,建立了许多艺术辅导和艺术培训站,并且经常组织文化专业人员到基层进行辅导、指导,带出了一批批文艺骨干。基层文艺工作有了这些文艺骨干的积极组织和参与,使得文化活动的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为各类文艺人才的成长打造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和锻炼的平台,现在,在威海音乐界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戚建波等数十名高水平作者、高水平演员和节目主持人,正是从“5.23”音乐会这片园地中走过来的,并活跃在文艺工作这个大舞台上。

在5.23群众性歌咏活动的影响下,环翠区文艺精品创作顷果累累。30多年来,在全区文艺创作人员从无到有,由少到多,数量逐年增多,领域逐年拓宽,档次逐年提高,精品迭出,呈现了空前的大丰收局面。全区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的各类文艺作品200多件,创作歌曲获奖近百首。多部作品在全国、省、市级评比中获奖。由文化局组织创作的广播剧《明天是个好天气》、广播剧《老杨心里那片海》、五幕话剧《杨正权》分获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奖。歌曲《请到威海走一回》、《腾飞吧中国》两部作品获得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奖。舞蹈《红色激情》荣获全国新秧歌大赛一等奖。

在5.23群众性歌咏活动的影响下,环翠区的基层文艺队伍不断壮大。全区镇、办事处、区直有关部门、学校、工厂、企业等纷纷成立业余文艺队伍,群众文艺团体呈现出城乡协调、门类齐全、数量众多、活动频繁的喜人态势。目前已发展到数百个,人数从几人到几百人不等,分布全区每个街道社区和乡镇农村。在城区,形成了区老年体协、康乐艺术团、夕阳红艺术团、文笔峰艺术团、启明合唱团等等群众文化团体,在乡村,则自发成立了吕剧团、民间艺术等多个门类的文艺团体。各群众文化团体活动异常活跃,每年的演出场次都在近千场左右,使城乡的文化生活遍地开花,镇镇有晚会、村村有歌声,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5.23群众性歌咏活动的影响下,环翠区的对外文化交流取得了新的突破。2002年,为迎接“东北亚经济论坛”在威海举行,环翠区文化局邀请了包括李贞贤在内的三组韩国歌手举办了“韩国歌手威海演唱会”,这次演唱会是在威海市首次举办的中韩文化交流活动,也是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做出的一次新的尝试。

2003年,应韩国仁川广域市政府的邀请。环翠区文化交流团二次赴韩国进行了跨国文化交流活动,浓郁的中国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威海地域风情展现给韩国观众,吸引了数万名韩国观众。2005年应韩国仁川市政府的再次邀请,环翠区又派出了文化交流团赴韩国参加了仁川国际音乐节,当时环翠区是中国唯一受邀参加那届音乐节的地区。

通过开展对外艺术交流活动,增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进一步改善我市的外商投资环境,对扩大和提高环翠区乃至威海市的知名度都有着广泛的意义。

在5.23群众性歌咏活动的影响下,威海市的文化市场也得到了发展壮大,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多门类的娱乐经营活动为人民提供了温馨的休闲场所,陶冶了人们的情操,为招商引资、发展经济、涵养税源、解决就业人员等方面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多年来,环翠区的文化事业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国家文化部、中国音协、省文化厅、省音协等各级政府都给予过极高的评价,先后荣获了“全省歌咏之乡”、“全国歌咏之乡”、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先进集体”、“省级文明机关”等荣誉称号。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威海电视台、中国文化报、日报、大众日报等媒体都曾进行过宣传报道。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范文

基层性群众文化建设是我国文化行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进一步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利于提升我国整体的群众素质,逐步达到基层群众文化的需求,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本文以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及发展问题作为主要探讨方向,深刻的对此类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发展问题

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本就与群众的自身利益密切相关,其所开展的建设工作成绩的好坏,能直接的反映出我国的发展潜力及综合性竞争力[1]。因此,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为现今文化建设中的重要部分,需不断加强,找寻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予以解决。

一、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由于基层性群众文化建设与群众的利益具较大联系,且此项工作为一项困难性较大、耗费时间长、要求较高的基本型工作。因此要做好此项工作,需最大程度的进行宣传、推广,充分的将科学文化方面的知识予以运用,以达到增强基层群众的自身科学素养、推进社会文明发展的目的。进一步的对基层群众文化内容予以丰富,使其兼具先进与广泛性,加之多种思想教育活动的同步开展,从而有效促使基层群众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二、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的问题

(一)文化活动单一

现阶段,我国所开展的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活动形式多呈现单一、形式化,加之文化商品无法及时供应、活动程序及开展方法复杂,严重导致所开展的文化活动无法满足建设基层群众文化的要求。对参与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活动的群众形成了较大的打击,影响其积极性,对我国文化建设的发展造成了阻碍。另外,现今的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多追求于形式化,不能起到引导群众的作用,不仅没有将群众与基层群众文化的距离缩短,而且不利于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继续开展。

(二)建设队伍薄弱

多数的基层群众文化建设队伍都由基层的群众组成,他们本身所具的文化素质并不高,且缺少文化的氛围,加之没有相关的管理及激励性制度约束、管理他们,从而导致文化建设的工作效率低下[2]。这使得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推进工作很难进行,困难重重。

(三)资金支持力度不够

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需要资金的大力投入,资金投入的力度能直接对文化活动的质量造成影响。若可用于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与发展的资金不充足,则会导致文化活动的经费不足,文化商品与设施无法配备,直接性的影响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三、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策略及方向

(一)加强基层群众的主动性

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其主要对象就是广大的基层群众,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所获得的效果主要取决于群众对其的认同及参加度。因此,开展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时无论是采取何种形式,都需坚持以群众为本的原则。切实从基层群众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以达到群众的要求为出发点,吸引更多的群众主动积极的参与基层群众文化建设。

(二)加强基层文化的队伍建设

基层文化队伍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及发展的主要执行者,队伍的管理者应不断对队伍建设予以加强,多配备各方面的骨干,创造出良好的文艺氛围[3]。此外,还可聘请专家级讲师,多开展各式培训活动,从而达到提高队伍整体素质的目的。同时还可建立一些合理且有效的鼓励机制,进一步提高工作的效率。

(三)加强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

各级政府应定期对所管辖范围内的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进展予以了解,并设立专项型经费,与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相关规章予以结合,以确保经费用至实处。各级政府还应加大号召,积极调动各种社会力量,使之了解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及发展的利害关系,以寻求其帮助与配合。

(四)明确基层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方向

在社会经济发展飞速的今天,广大的基层群众需正确认识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且还应主动积极的参与其中。同时,由于文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外文化流入我国,广大的群众必须对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包容和科学化的精神对待此类文化,同时做到始终保持自身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其次,广大的群众必须始终以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态度,多方面的进行和谐社会的构建。其中和谐文化在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和谐文化的建设不是一瞬的事,需广大群众遵循一定步骤,有重点的进行推进,进而创造出满足全国基层人民群众文化建设需求的和谐型文化。

四、结束语

不断加强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不仅是基层群众所需做到的客观性需求,也是建设和谐型社会的重要要素。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能最大程度的满足群众的根本利益,还可增强我国在国际中的发展潜力与综合型竞争力。持续性的抓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与发展,需要各方面的配合,是一场持久战。

作者:杨劲娟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

【参考文献】

[1]胡元月.关于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问题探讨[J].大众文艺,2014,20.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范文篇12

关键词:群众文化;两个文明;对策

一、基层文化建设的现状

近几年来,基层文化建设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但是,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总体上还不相适应。文化不能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这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文化滞差”现象。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也不例外,基层文化建设更是当今文化事业链带中的薄弱环节。

在部分农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生活还很贫乏。在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投入严重不足,有的甚至出现负增长,基层文化工作者困于“守摊子”;基层群众文化设施工作难以立项,有的进入施工了又成为“胡子工程”;乡镇文化站基础薄弱,许多站是“一块牌子、一枚章子、一张桌子、—间房子”的“四—式空壳站”;文化专干待遇不落实,专职人员调换频繁,人才流失严重而且得不到补充,青黄不接,出现严重断层;管理体制没理顺,有的乡镇文化站形同虚设。目前社区文化建设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活动阵地短缺,而且公共活动文化场所常被占用。文化活动缺乏经费保障,影响活动的展开。社区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单一,档次低下,对群众吸引力不大。个别地方文化市场违规现象严重,特别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群众反应强烈,严重阻碍了两个文明建设。

直而这些尖锐而迫切的问题,我们要补偏救弊,起衰振弱,扛起时代文化中的这份沉重。更何况,我们正处于一个雄视阔步、昂扬进取的年代,加之《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等各种政策的出台,有利于基层文化建设的大好局面正在形成,坚冰已经打破,航道已经开通,风帆已经升起,基层文化工作完全能够完成它对时代、对人民的伟大承诺。

我们要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总书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指导下,努力繁荣文艺,在生活的深处含英咀华,在时代的高处迎接八面来风,下更大的力气作好社会文化工作,坚持面向大众,以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为重点,加强群众文化工作的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内容和基本活动方式的建设。我们每一个基层群众文化的工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地发展、创新,努力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团结一心,尽职尽责为我国的两个文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基层群众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体系的基础部分

基层群众文化在时代的呼唤中脱颖而出,走上前台,成为中国两个文明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最核心的动力是“三个代表”的提出。“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由此开辟了有关文化价值和功能的新的阐释空间。而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也趋于共识,重视指数明显上升。文化部曾提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条件,基层文化建设要着眼于不断发展的实际与时俱进。

基层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建设体现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基层文化。先进性,成为当代基层文化的闪亮的徽章。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是思想上的一面旗帜;对国家来说,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对中华民族来说,是团结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是绝大多数人的文化权利和根本利益的组成部分。

三、基层群众文化在提高群众文化层次和政治素质的作用不可忽视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一个国家的持续发展和竞争力,取决于民智的开发和人文的开发。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发展,基层文化工作者当仁不让,也就不可能在这两个战略的实施中“缺席”,文化工作者也越发清楚的认识到,科教兴国,文化工作责无旁贷。特别是县、乡两级的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和农村的文化大院,这些年来实际上是普及科学技术的主课堂、对成人进行后续教育的大学校。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构建起与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体系、知识体系、生活方式,使经济的发展植根于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深厚基础上,其中心环节是提高人的素质,离开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不可思议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地纷纷推出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各种活动。这不仅有力的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而且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这几年以宣传企业产品、塑企业形象的企业文化;以活跃校园生活,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兴趣的校园文化;以宣传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的人口文化;以丰富群众生活,自娱自乐、健身强体的广场文化;以展示民族习俗、民族风情、民族服饰、民族工艺和地域特点相结合的旅游文化,以及各种节日庆典文化已经开展的蓬蓬勃勃、轰轰烈烈,并且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基层群众文化在促进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四、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空前提高,成为基层文化建设的第一推动力

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其需求面之广,量之大、质之高也是前所未有的。群众的文化需求成为当前群众文化勃兴的最重要的内驱力,成为基层文化建设的第一推动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风云,基层文化在群众的积极参与下,经历着选择、裂变、融通和创造。这是一片被文化激情燃烧的大地。当前中国社会的重大变革,不断引发了人们“求知、求乐、求美”的兴趣,从而造就了当前基层群众文化的“召唤结构”。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及其他各种重要的社会生活形态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一切都对群众提出了以各种方式参与学习的要求,引发了他们不断接受再教育的潜在动机。物质生活的改善,不仅给群众参与文化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条件,也激发起他们新的文化欲望。另外,工作节奏的加快需要文化娱乐调节身心,人际关系的松散需要共同的文化娱乐以满足群体需求。丰富的精神文化活动可以令居民感到快乐,也能达到让陌生的人熟悉起来,让劳累的人轻松起来,让疏远的人亲近起来,让困难的人得到关爱,让奉献的人得到尊敬这样的目的。

五、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采取的措施

一是要真正体现齐抓共管。争取上级和政府在政策、资金、人力等方面的支持,并在各级政策制定中增加一些硬性指标和要求,让文化软实力真正硬起来。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一年级周记字左右(6篇)
  • 下一篇:受资助学生感谢信范文(1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