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全民健身发展现状范例(12篇)

时间: 2024-01-15 栏目:公文范文

全民健身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全民健身路径;体育场地;体育健身;攸县

1.株洲攸县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状况与分析

1.1株洲攸县全民健身路径场地数量状况与分析

居民从事锻炼的基本条件就是体育运动的器材,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所需要的场地、器材的规模与数量是根据健身路径点附近的居民的人群密度有关。因此,健身路径场地、器材数量建设的重要指标是能不能满足周围群众的需求。株洲民生100工程中就要求今年全市增加160个农民健身工程、12个室外健身路径工程,而且,还被纳入了“全民健身工程”,这两项路径工程的器材已全部下发到各村、社区。其中株洲攸县就有30个。但是,还无法满足全民健身路径的均衡发展,存在着一些差异。

1.2株洲攸县全民健身路径经费来源与分析

最初,体育公益金是全民健身工程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体育公益金划拨到各地区,采取国家一部分资金,省市一部分以及一些各级单位拿一部分的方式进行的。目前全民健身工程投资趋势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近几年来,株洲市体育局虽然加大了健身器材的投入,但是不够满足众多路径点的需求,而且用来全民健身路径建设的项目资金在监管和使用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1.3株洲攸县全民健身路径的质量建设状况与分析

健身路径的质量检测涉及许多专业技术,本文主要利用健身路径使用者对其满意程度来判定质量建设情况。健身条件是否满足人们日常体育健身需求是通过人们对全民健身路径的满意程度来反映的。从表3-1中可以看到参与者对全民健身路径的满意程度,一般占了38.2%,不满意占了32.3%,说明全民健身路径的质量建设还有待加强。

表3-1参与者对全民健身路径的满意程度(%)N=285

满意程度很好较好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

人数1092109677

百分比3.5%32.3%38.2%23.5%2.5%

2.株洲攸县健身路径使用者的基本状况

2.1使用者的性别及年龄结构状况

回收的样本中男性参与健身路径的比例比女性高,男性比例占到54%,为154人,而女性比例占到46%,为131人。参与健身路径锻炼的男女比例有差异。

调查问卷的数据显示,将使用者的年龄分为11-25岁,26-35岁,36-45岁,46-55岁,56-65岁,65岁以上,各个年龄分段体育锻炼的人数分别为23人,29人,40人,48人,82人,63人。在全民路径锻炼者中56岁以上的人数最多,占到总锻炼者人数的一半,说明攸县主城区参与体育锻炼的人群中以老年人为主。这个年龄段的人人数最多,因为大都空闲家中,闲暇时间多,有锻炼注重身体健康的意识。

2.2使用者的职业结构状况

通过调查显示,使用健身路径的人职业比较广泛,为了方便本文研究和数据统计,把被调查人的各种职业大致分为公司职工、工人、离退休人员、党政军联人员、事业单位人员、其他六大职业群体。其中离退休人员是调查数据中所占比例最高的,就是说使用健身路径的人群中离退休人员最多。

2.3使用者的学历结构状况

调查显示随着使用者的文化层次提高,人们对健身路径的使用率越高,其文化层次高的锻炼者参与体育锻炼的人较多,说明受到学校教育的影响,人们对体育锻炼的意识也高,有助于提高人们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而高等教育的人群参与度不高,使用健身路径的人数比例不高。

3.株洲攸县城关镇全民健身路径的使用状况

3.1攸县全民健身路径使用者获得健身器材使用方法的途径

想要达到自己的运动成果和目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运用正确而科学的锻炼方法。通过调查发现,在人们获得路径使用方法的渠道方面,其中观察别人怎么使用或模仿他人占据了总数的44.5%,其次是听取他人的建议占了20.4%,按器材的使用说明的占14.1%,按个人喜好占13.2%。(如表3-2)

表3-2攸县居民获得全民路径使用方法的渠道

渠道个人喜好器械说明他人的建议模仿他人其他

百分比(%)13.214.120.444.57.8

3.2攸县锻炼者对全民健身路径器械的选择状况

攸县各健身路径点中安置的器械种类有扭腰训练器、单双杠、太空漫步机等。扭腰训练器使用人数最多比例最高,是人们比较喜欢的运动器械之一。

4.株洲攸县健身路径锻炼者体育运动状况与分析

4.1健身路径锻炼者的体育意识状况与分析

人们对体育运动和其重要性的认识,也就是与其相应的心理活动、思想观念的产生被称为体育意识。在体育锻炼重视程度的调查中,重视体育锻炼的比例总和为91.2%(如表3-3)。意识高的体育锻炼人群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全民健身意识。

表3-3攸县全民健身锻炼者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统计表

重视程度很重要重要较重要一般不重要

百分比(%)53.729.28.38.40.4

4.2锻炼者使用健身路径锻炼的目的状况

锻炼目的是人们参与体育健身的内在动力,是促进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根本原因。根据调查表明,株洲攸县全民健身路径使用者的锻炼目的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如下表所示,全民健身路径锻炼者锻炼的主要目的是强身健体,其次是休闲娱乐,然后才是人际交往以及医疗康复等。

表3-4攸县全民健身路径使用者的锻炼目的统计表N=285

强身健体休闲娱乐人际交往医疗康复其他

人数13659443511

百分比(%)47.720.715.312.34

4.3健身路径锻炼者参与健身锻炼活动频率以及时间状况

国家对于体育人口的基本标准为:每一周锻炼次数在3次以上,每一次的锻炼时间在半个小时以上,每一次的运动强度达到自身运动能力的中等强度以上。由此可以看得出,偶尔进行体育锻炼,不能算作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下表中可以看出攸县居民健身路径运动频率主要集中在每星期1到2次,大多数还没达到体育人口的标准。

攸县大多数人对健身活动时间选择上还算比较合理,大多数在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之间,一个小时以上人数相对少,说明锻炼时间合理性的选择是影响锻炼效果的。

表3-5攸县全民健身路径锻炼者的活动频率N=285

频率每一周3次以上每一周3次每一周1到2次偶尔

频数425215734

百分比(%)14.718.255.112

5.结论

5.1社区健身路径的数量不足,路径的布局不合理

5.2全民健身路径资金来源过于单一,缺少专门的资金监管机制

5.3全民参与健身思想的宣传力度和普及力度不够

5.4全民健身路径在使用上缺乏正确的示范和专业的指导

6.对策

6.1攸县应加大健身路径建设力度,根据实地情况合理规划

6.2促进全民健身路径投资的多元化,加强资金监管力度

6.3健身路径应注重功能的开发和社区文化的推广

6.4全民健身路径应注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重要性(作者单位:上海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全民健身发展现状范文

一、前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以江西鄱阳湖为核心,以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为重要战略构想,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它位于江西省北部,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市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和鄱阳湖全部湖体在内,面积为5.12万平方公里。占江西省国土面积的30%,人口占江西省50%,经济总量占江西省60%,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江西省对鄱阳湖地区的开发治理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先后实施了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昌九工业走廊建设、九江沿江开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该区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承担着调洪蓄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多种生态功能。全民健身运动可以科学的锻炼身体,能有效的增强人们的身体体质,缓解和消除体力及精神的疲劳,增强人们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通过系统的健身运动后还会使人们心旷神怡、身心愉快,身心健康,并且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意识,增进团队精神。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是顺应区民的健康需要,提高区民身体素质的有力举措。它有效提高了区民的身体素质,锻炼了身体,消除了疲劳,而且丰富了区民的业余生活,调节了精神,陶冶了情操,建立了健康、文明的消遣方式。因此,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全民健身运动的现状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是顺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需要的。二、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查阅主要学术期刊中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研究成果;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全民健身运动有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进行整理,以形成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全民健身运动现状深入系统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研究内容的界定与把握,确定研究的切入点。调查访问法:通过调查的方法,实地考察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九江县、星子县、南昌县、湖口县、新干县、永修县、进贤县、新建县、德安县、都昌县、鄱阳县等11个县的全民健身运动的现状情况,特别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应该发展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意义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研究学者的访谈,了解他们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现状认识和有关做法;通过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11个县的部分县民进行访问,了解他们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全民健身运动的现状问题的认识及期待;同时对研究中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以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研究信息。问卷调查法:为了进一步调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全民健身运动的现状问题,本人制作了问卷调查表,并把2500份问卷调查表发放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11个县的县民手中,经回收整理有效问卷调查表为2200份。系统分析法: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深入的分析,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全民健身运动的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最终得出结果。三、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全民健身运动的现状分析为了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区民参与全民健身运动的现状问题有着进一步深入的了解,本人走访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的九江县、星子县、南昌县、湖口县、新干县、永修县、进贤县、新建县、德安县、都昌县、鄱阳县等11个县的各个体育局、老年健身中心、少儿活动中心、部分小区,发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1、首先,部分县采取的全民健身运动力度不够强,经常参与全民健身的人数比率太低。一周能坚持参加3---5次的体育健身运动的人并不是很多,大多数人只是偶尔去锻炼,还有一小部分人是根本就不参加任何体育运动;通过发送问卷调查表2500份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11个县民手中(不分男女老少),经回收有效问卷2200份。再对2200份有效问卷进行整理和统计得出如下数据如表一和表二所示。由表一和表二可以看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全民健身运动在南昌县、鄱阳县开展的效果要好些,湖口县和德安县开展的效果相比就差些,但是总的来说,存在一个共同点就是:经常参与全民健身的人数比率太低。2、大部分县的居民参与全民健身运动的意识不强,老年人通常比年轻人健身的兴趣高,行动起来更加积极,而年轻人和儿童大部分只是偶尔才去做健身运动。而老年人参与健身的项目一般都是腰鼓、军鼓、太极拳、太极剑、交谊舞、广场舞等;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大多数县民的健身运动缺少连续性和针对性,参与健身运动的时间和次数没有什么规律,自发参与体育健身运动的人更少,大部分人明显缺乏体育健身意识,健身计划不够科学和系统。四、结论与建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实施全民健身运动,是江西省政府行为,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全民受益的事,已经获得社会的共识和江西省人民群众的支持,成为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个县的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全民健身运动,已获得很大成绩,但尚存在很多问题。首先,部分县采取的全民健身运动力度不够强,参与全民健身的人数比率太低;第二,大部分县的居民参与全民健身运动的意识不强,老年人通常比年轻人健身的兴趣高,行动起来更加积极;第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大多数县民的健身运动缺少系统性和针对性,参与健身运动的时间和次数没有什么规律。因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政府领导机关和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加大推行全民健身计运动的力度,提高群众自觉参与健身运动的积极性,正确科学的引导群众持续、系统、广泛、健康地发展健身运动。

全民健身发展现状范文篇3

【关键词】农村;全民健身;原因;对策

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政策的出台,全民健身计划正式被提上日程,全民健身顾名思义是最大程度发动全国人民进行全民健身的活动,而根据现如今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中国居民数量绝大多数在农村,要想《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顺利实施,重点在农村,难点同样也是在农村。农村居民是我国最大的社会群体,没有发动农村居民进行健身活动,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健身,但是农村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应该正视。

一、农村全民健身现状

(一)经济水平相对于城市较为落后

经济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农村全民健身的开展。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虽然越来越小,但是相较于城市,农村的经济水平依然有着不小的差距,这点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在国家的个别偏远地区,甚至温饱问题还亟待解决,综上所述,原本就微薄的收入除了维持家庭开支意外,所剩寥寥无几,根本没有多余的资金来源来支持健身活动的展开。由此可以看出,经济原因是制约农村全民健身顺利开展与开展程度普及与否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运动器材与场地的限制

首先由于经费的不足,农村健身场地和器材的缺失是历史遗留问题,致使需要开展农村全民健身的投入非常巨大,况且场地器材的前期工程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后期的保养和维修也是系统全面的,可是农村的全民健身管理机构不完善也导致了不少自然村场地器材缺少后期的维修管理。

(三)农村全民健身缺乏科学性

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在农村大多是自发举行的,或者由基层政府部门组织,是一个非常松散的社会群体,由于人员有限,又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举行的体育活动大多是广场舞比赛、长跑、晨练、踢毽子等项目,少数有条件的地方可能会举行篮球比赛。因为缺少专业的技术指导人员,农村居民的在进行活动的时候大多是依据自己的想法进行锻炼比赛,久而久之,会有很多伤病的产生,最终早早结束自己的运动锻炼生涯,更有甚者,伤病的严重程度还会危机到平时的起居生活,可谓得不偿失,完完全全背离了农村居民全民健身的初衷。

(四)农村全民健身组织管理体制不健全

农村全民健身组织管理体制不健全的表现就是没有成立直接的全民健身管理部门,导致政府职能交叉,出现管控灰色地带,有利益的时候争相图名图利,趋之如骛;有损眼前利益的时候各级政府部门互相推诿,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危害全民健身的大局利益。

二、对策

(一)加快农村经济水平的发展

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农村居民的经济水平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若想使农村全民健身如火如荼地展开,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是重中之重,只有农村居民的经济富裕了,才能给全民健身奠定夯实的物质基础。这点需要政府和当地居民的共同努力。

(二)加大农村公共体育基础设施的修建和资金投入以及政策法规的支持

政府和成立的关于农村全民健身的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农村公共体育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在政策法规上制定相关对公共体育设施使用方法的强制措施,防止公共体育设施被非法占用使用;在举行的各级体育活动中,政府应该发挥其职能作用,给予优惠政策,减少政府限制和各级的不必要的审批,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到公共体育相关活动的经营。

(三)大力做好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广泛利用现在多媒体的发展势头做好舆论宣传工作。发展全民健身事业,重中之重就是提高农村居民的健身意识,有了健身意识才能够萌发健身需求,进而付诸行动,久而久之才能形成固定的健身生活习惯,才能从根本上做好农村居民全民健身的百年大计,要千方百计地宣传有关全民健身的好处,如定期的举办开展健身演讲、举办有关健身的读书日读书月等都不失为一种好的宣传方法。定期定时举办农村运动会以加深农村居民对全民健身的理解,大张旗鼓地宣传健身对生活的重要意义,须知健身是作为每一个合法公民的基本权利,享受健身带来的快乐,此举也在侧面促进了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督促作用。举办读书日读书月不仅能提高农村居民的思想文化素质,还能提高健身意识和有关健身的知识。

(四)引进高学历专门性体育人才,加强农村居民全民健身专职专业队伍的发展

首先应成立相关的领导机构,做到统一指挥,成立的相关机构要对本机构所属地域或者人员负责;其次要组成专业的指导团队,对于此种情况,负责的相关机构应该发扬创新精神,多渠道多方法建立自己的专业指导队伍,扩大选拔对象和范围,资金薄弱的可以收编地域附近的学校体育老师,体育专业的学生,农村体育爱好者或者有一定体育技能和理论知识特长的农村居民,农村全民健身志愿者等;资金相对富裕的可以选择去城镇招聘全职的全民健身教练员或者指导员,把权力与义务结合在一起,无偿指导和物质奖励相结合,使体育指导员等有关于农村全民健身的人力资源方面得到有效的使用以及成立有关农村全民健身方面的专业人才培训机构等。

作者简介:王华威(1990-),男,河南省商丘市人,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2014级研究生,体育教育体育学训练专业。

参考文献:

[1]段金狮.山西农村民俗体育现状及其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D].北京体育大学毕业论文.2009.12

全民健身发展现状范文篇4

摘要文章运用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江西省共青城市6个健身武术活动场所的132名爱好者进行调查分析,从而为有关部门和社区更好地服务于健身武术运动提供参考依据。本文选择“健身武术”为切入点,探讨共青城健身武术运动开展的现状,并结合共青城社区健身武术发展的现实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希望能够有助于在理论上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抓住当前的全民健身新高潮,大力发展武术运动,落实全民健身战略,促进我国全民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社区体育健身武术

在城镇体育发展历程中,武术以其独特的文化功能,深受国民的喜爱,成为全民健身和社区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众体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大力度研究武术在社区体育发展的作用,不仅可以使社区多元文化,加强社区民众的凝聚力,构建融洽、文明社区,并且可以为武术的发扬产生积极的作用,有利于武术自身的繁荣和发展,为全面加快武术运动的迅速、稳定发展、早日达到全民健身的良好局面打下扎实的群众基础。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共选取来自共青城市内135名健身武术爱好者为研究对象,以健身武术协会、社服站、指导站的形式集中予以调查研究。

(二)研究方法

1.访问调查法

对共青城市体育局、共青城武术协会的相关负责人进行了访谈。对论文的框架布局、研究方式等步骤向专家学者进行了访谈。

2.问卷调查法

散发含有10多道选题的问卷135份,回收134份,有效问卷132份。

3.文献资料法

通过互联网、图书馆文献检索了相关社区体育、健身武术相关资料,并对文献进行分析整理,建立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思路,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二、共青城市社区居民健身武术运动开展现状分析

(一)共青城市社区居民对健身武术的认识

从研究可知,共青城市健身武术参与者既认识到了武术在强体健身、防身自卫的基本功能,同时也了解武术在增添人们的休闲文化生活、娱乐消遣、弘扬民族精神等方面的多种功能。有多半的居民都认为武术具备以上功能。说明健身武术锻炼者关心自身的健康状况,把增强体质、提升健康水平视为参与武术健身运动的主要目的。参加的人员以离退休的老年人为主,他们脱离了工作岗位,淡出了原有的社会交际圈,希望能参与一些诸如武术之类体育活动,增加社会朋友交往、愉悦身心、充实闲暇时间。

共青城市社区参与健身武术锻炼的绝大多数居民对武术的认识基本正确,但要注意的是认识还不够完整。可见,健身武术在共青城市社区居民中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参加健身武术人群的性别、年龄和职业情况

分析数据可知,在参与健身武术锻炼的132人中,男性比例为39%,女性则为61%,女性参与武术健身的人数要多于男性。参与武术健身活动人群年龄分布不均,12-18岁的占2%,19-30岁的占5%,31-45岁的占11%,46-60岁的占32%,60岁以上的占50%。以上调查显示,共青城市社区居民参与健身人群年龄比例不均。共青城市社区武术健身参与者的职业涉及面广,各行各业都有爱好者和参与者。

(三)参加健身武术运动的项目及其相关比赛情况

从共青城市社区居民参加健身武术运动的项目的调查情况来看,共青城市社区居民参加健身武术锻炼项目与居民的参与程度(有重练)依次为:太极拳类习练者最多;健身气功类,次之;木兰拳类,占少数。在各个年纪阶段上,太极拳的习练者都是至多的,且远高于其余选项。其次是健身气功类,且同样包括三大类,分别是: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和八段锦,习练人数次于太极拳类,但习练健身气功类的人员大半都同时习练太极拳类。最后就是木兰拳类,木兰拳类有木兰拳、木兰剑和木兰扇,其中木兰拳习练者占多数。

(四)参加健身武术运动的组织形式

在研究过程中也了解到,共青城市社区健身武术运动的组织方式主要集中于健身武术站点、城镇武术社团、协会,其中健身武术站点的组织形式归结于省武术文化机构的散点布局;城镇武术社团、协会和武术学校则是群众自发参与和组织而形成的。在调查中发现,社区即便有居委会武术站点、指导站,城镇武术社团、协会等组织,但管理体制的实践运行状态却是效能低,名不副实。这些显示共青城市武术的监管机构尚不健全。因此,要使武术在共青城市进一步发展,必须建全合理的组织管理体制,使武术活动真正走向组织化、常态化的展轨道。

(五)健身武术运动相关比赛的开展状况

为大力推广健身武术运动在共青城市社区里更好的传播与发展,一些热心武术健身爱好者极力倡导举办健身武术项目相关赛事。社区单项选拔赛应广大健身武术者的要求,单项选拔项目定为太极拳,已举办2次;自发性比赛将近一半,大都以健身武术爱好者自发自费组织,随意性强,缺乏专业性。

另外社团协会之间的比赛也屡见不鲜,为响应全民运动大浪潮积极影响下,在近3年的时间里已经举办各单项有15次(见表3)。

(六)参加健身武术运动因素的来源

居民参与健身武术锻炼主要是受朋友和邻居影响。经人际关系这类散布方式虽然比影视、媒体宣传报道传播规模较小、速度慢,但可信程度较高,可以彼此吸引参与到健身武术锻炼中来。减轻工作压力、个人对武术的喜好和居民自身健康需要亦是主要因素之一,多半男性从小就有习武梦。

三、共青城武术健身活动开展的影响因素

(一)缺乏政府的投入与管理

共青城居民参与武术健身锻炼活动多为自发性的,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随意性,缺少相应的集体和组织,很少有扩大交流的横向组织活动,这种情况极大地不利于武术健身活动系统、全面的普及和发展。

(二)武术健身知识匮乏,宣传力度不够

虽然武术在我国有着浓厚的群众基础,但共青城社区居民对武术的健身常识的了解和认知情况仍然不够乐观。只有一小部分居民能够正确认识武术的健身知识,另外,受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对武术具有很大的偏见,认为武术对抗激烈,主要适合男性锻炼,而女性从事武术锻炼就受阻,影响武术的普及和发展。武术健身知识的传播方式传统单一,满足不了居民的健身需求。所以,做好武术健身宣传与普及,有助于居民的武术认识,和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武术健身锻炼。

(三)缺乏武术指导,武术健身效果较差

武术套路是一项一系列含有技击和攻防含义的动作组合,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动作,部分武术爱好者想学习,但由于没有专业水准的指导员,得不到正确指导,自己盲目锻炼容易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渐渐就失去了锻炼的信心。武术健身指导力敏的的薄弱,严重影响居民武术健身活动科学合理地开展。

(四)健身环境差,场地受限

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发展,现代化高楼随处可见,马路交错,车水马龙,繁华热闹。而空气清新、舒适安静的健身环境显得尤为珍稀,即使有,面积也较小,不能满足大部分社区居民健身活动的需求。共青城大部分居民都是在公园、广场或社区空地里从事武术健身锻炼。武术锻炼需要有适宜的环境和场地才能保证锻炼的效果。

(四)年龄段分布不均衡

共青城健身人群从年龄上显示青少年、壮年参与武术健身的人群明显偏少,中老年参与健身者居多。不重视体育锻炼的结果导致,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多年来持续走低,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出现了"三高症"等疾病,大部分处于亚健康状态,甚至最近有报道称青壮年的"猝死"现象数量正在上升,我国约每天1000个病例。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对共青城社区居民参与健身武术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与归纳,在总结了共青城市健身武术开展的现状和影响因素的前提下,提出了一些相关且确实可行的建议。希望来规范和推进健身武术运动的科学化发展,营造健身武术锻炼的氛围,使武术文化不断传承发扬,为提高居民健康服务。

(二)建议

1.加大武术知识普及,引导居民形成理性认识

对于社区武术知识普及力度的宣传工作,要积极寻求政府、社会等部门的支持,充分利用媒体广告等广泛深入的宣传武术健身活动在社区体育发展中具有现实的意义。可以在社区形成社区体育宣传专栏,加强社区体育的宣传,提升健身的意识和认知水平。

2.加强活动,促进青少年、青壮年积极参与

任何一个事物都需要极其合理的完整结构才能促使该事物永远保持不灭的生机延续下去,对于社区武术健身活动的人群也一样。青少年、青壮年人群特别少,青少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上课,应部分学校陨栉涫蹩纬毯涂渭湮涫醪伲运用表演、比赛等各种活动形式,提高学生参与武术健身的积极性和兴趣。

3.增加公益性体育场馆的开放,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通过居委会、政府和普通居民的利益关系,各方出资,共同搞好体育场馆经营与管理,政府部门要增加公益性体育场馆经费投入,并对其发展提供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等,使公益性体育场馆向市民有计划、有秩序的开放。

4.重视武术指导员的培训,传授科学健身方法

体育社会指导员是社区体育的组织者、指导者传播者和推广者,在发展社区体育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重视武术社会指导员的培训,定期考核,注重质量,保证学习和武术健身者有专业的带头负责人,才能更好地提高武术健身效果。随着健身武术在共青城市社区中全面深入开展,健身武术人群还将不断增多,健身武术指导团队也应不断完善壮大。

参考文献:

[1]唐金勇.武术健身在社区体育运动中发展前景之研究叨[J].科技技信息.2008,14:224.

[2]姚伟华.河南省城市社区武术活动现状及对策研翘[D].河南大学.2006.

[3]曾庆国.论武术健身在社区体育中的应用L玎.广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4):99-101.

[4]王凯珍,任海.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现状及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1997(5).

全民健身发展现状范文篇5

关键词:长株潭农民工体育消费调查研究

2007年11月16日,经国务院同意,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被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城市群为目前湖南省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核心地区,三市分别是湖南省第1、第3、第4大的城市(按市区非农业人口统计),也是湖南省"农民工"相对集中地区之一。长株潭农民工的体育消费水平既反映了城市农民工的体育消费观,也反映了他们的生活质量水平。分析长株潭农民工体育消费的心理和行为,找出影响他们体育消费的心理和体育行为的关键因素,提出促进他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相应对策。最终达到增进城市农民工的身心健康,尽量减少和避免各种流行病、职业病的发生和发展,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劳动效率。同时也为促进湖南省《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全面实施,保障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的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村户口且长期在城市务工的劳动者。以在工地建筑业和服务性行业工作的城市农民工为主要研究对象,调查范围主要是长株潭城市群的农民工。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内容设计调查问卷,并对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符合研究的需要。农民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800份,回收问卷770份,回收率为96.3%,其中有效问卷68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8.6%;符合统计学要求。采用再查信度的检验方法,分别抽取30人再次进行问卷调查,时间间隔为两个月,经比较,信度系数为0.92。

1.2.2专家访谈法

就本研究涉及的问题,本着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走访有关专家以及在各种职业农民工的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就农民工体育消费心理和行为的现状、农民工体育消费的体育人文环境以及农民工在体育消费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行访谈,并请有关专家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

1.2.3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查阅了大量关于体育人文环境对我省农民工体育消费心理和行为影响方面的信息资料和文章,并进行比较分析,上述资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及实证依据,为本文的设计和构思提供了参考。

1.2.4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问卷用Spss11.5版本进行统计分析,根据研究的需要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常规数理统计处理。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农民工参与全民健身的消费水平

体育消费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按人口平均实际消费的各种体育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的数量,农民工的体育消费水映了他们的健康意识,衡量体育消费水平的指标主要包括体育消费总额、体育消费总人口数和体育消费结构,体育消费总额可以反映某一时期体育消费需要满足的程度和总水平。在被调查的长株潭城市农民工中,超过半数的农民工都没有参与体育消费。参与体育消费的农民工有318人,占调查总人数的46.6%,其中每个月的体育健身消费在50元以下的占23.9%,达到200元以上的仅占15.8%,说明农民工的体育消费水平较低。

2.2体育消费结构

体育消费结构是指各种体育消费品在体育总消费中的比例和相互关系。体育消费的类型根据个人有支付能力的、可以从体育市场中购得的体育消费资料的不同,可以分为实物型消费和非实物型消费。实物型消费主要包括购买运动服装、体育器材、体育报刊图书等。在被调查的长株潭城市农民工中,实物型消费比例占总消费的63.7%,实物型体育商品的消费包括体育服装、鞋帽、运动器材、报刊杂志等。其中,33.3%的农民工购买最多的是体育服装。有8.2%的人选择购买体育器材。22.2%的农民工购买报刊杂志等相关实物型体育消费。可见,农民工实物型消费结构还不太合理。非实物型消费包括博弈型消费和参与型消费等,调查发现,非实物型消费比例占总消费的39.2%。值得注意的是,购买体育的博弈型消费仅次于购买运动服装的消费。这种现象应该就是农民工的投机心理所导致的。

2.3农民工体育消费意识

从被调查的长株潭农民工体育消费意识来看,有30.2%的农民工认为体育与健身方面的消费是必要的,有63.7%的农民工认为体育与健身方面的消费有些是必要的,只有6.1%的农民工认为体育与健身方面的消费是没有必要的。从文化程度看,受教育程度越高,体育消费意识越强,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和城市现代文明的熏陶,对农民工的体育消费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4农民工体育消费动机

2.4.1求廉动机

这是体育消费者以追求价格低廉商品为主要目的的心理动机,注重商品“物美”和“价廉”。长株潭农民工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地区,从事中低层职业,收入水平低,工资大部分在1200~2300元左右,其打工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家里贫困的现状。对于他们来说,健身和体育消费无疑是奢侈品。因此,经济问题是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的最大障碍,只有经济因素得到保障,农民工体育参与的状况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2.4.2求实动机

这是体育消费者以追求体育商品的使用价值为主要目的的消费动机,注重产品的“实惠”、“实用”和“质量”讲求朴实大方、耐用便利。这与我省目前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有密切关系。事实表明,科学合理的体育消费心理,有利于人们正确的消费结构的形成,并向着较高的体育消费阶段发展。然而,在人们的许多体育消费行为中,由于存在着某些偏好,使体育消费心理趋向单一,忽视了消费的全面性和科学性,从而形成了专项体育消费。如不是经常进行基本体育消费,就是一直参与享受体育消费,或者只参加发展体育消费等等。这就必然会导致片面消费的形成,使体育消费结构不平衡。从调查结果看,长株潭农民工体育消费动机最主要的是强身健体,其次就是希望通过购买体育,中大奖改变现有的生活,然后再是消遣娱乐。

3影响农民工体育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制约因素分析

目前,长株潭农民工已具有了较强的体育健身意识和一定的体育消费意识,但体育健身行为和体育消费能力较差,主要是由以下因素造成的:

3.1受教育程度较低

在被调查的长株潭农民工中,大多数人仅有初中文化程度,大专及大专文化程度以上的人仅占13.5%。文化教育程度低,会影响他们对全民健身的知觉对健身技能和理论知识的掌握。

3.2健身问题未予以关注

由于长株潭农民工所关注的问题与城市市民有一定差异,他们关注的可能更多的是赚钱,因而对全民健身等问题未予以关注,致使他们对健身技能和理论知识掌握不够。

3.3经济收入较低

在被调查的长株潭农民工中,大部分人的月收入只有1200~2300元,还有少量农民工的月收入在1200元以下;年收入的调查结果基本与之一致。按照湖南城镇农民工最低生活费保障金标准320元/人・月,大部分人的收入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根本无法从事体育消费,从而出现有消费意识而无消费能力的现象。

4对农民工体育消费趋势的分析

4.1农民工对实物型体育消费的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长株潭的经济差距正在逐渐减小,农民工对实物型体育商品的消费会从过去相对简单的体育商品向多元化发展,体育器材方面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广泛,体育服装、鞋帽等方面的需求将由便宜的运动服、球鞋转向质量好、美观的体育商品的全方位发展。

4.2农民工对非实物型体育消费的发展趋势

长株潭农民工对参与型体育消费会由价格较低且项目较单一的体育消费发展为价格稍高一些的多样化的参与型体育消费,由于经济条件的改善和余暇时间的增多,到现场观看比赛、到收费场所参加健身和培训、购买体育的农民工将会相应多起来。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5.1.1长株潭农民工参与全民健身的消费水平较低,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参与过体育健身消费。在参与消费的农民工中,实物型消费的比例较高,但购买健身器材和体育报刊图书的消费比例较低,消费结构不尽合理;非实物型消费中以博弈型消费为主,参与型消费占的比例较少,这可能与农民工的经济收入和投机的心理有关。

5.1.2从长株潭农民工的消费意识看农民工参与全民健身的普及程度不高,有相当大一部分人从未参与过体育活动,符合体育人口标准的比例远远低于全国体育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这表明当前我省弱势群体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状况非常不理想。

5.1.3长株潭农民工的体育消费动机主要表现为强身健体,求廉、求实动机方面。

5.1.4长株潭农民工由于经济能力有限,闲暇时间大部分都在为生活忙碌。所以,他们的体育消费比较低,对体育商品的需求量不大,但是对于体育商品的潜在需求量是很大的。

5.2建议

5.2.1加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加强对农民工进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推广,让他们真正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健康的重要作用,提高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体育消费的意识,积极引导他们投入到全民健身活动中去。另外,要不断地加大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力度,为农民工们进行体育锻炼提供指导和帮助。

5.2.2健全体育服务体系,搞好农民工体育文化活动

企业单位在狠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建立企业体育协会,定期举办农民工体育比赛和活动,丰富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并将农民工的体育消费纳入企业生产成本。

5.2.3政府职能部门要给予政策上的照顾

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民工的体育消费能力是比较差的。政府部门除了要大力发展经济外,在制定政策时,应该给予一定的优惠,减免一些费用,吸引农民工为健康投资,鼓励他们进行体育消费。

5.2.4积极锻炼,合理消费

农民工要利用闲暇时间,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体育消费,既锻炼了身体又丰富了自己的生活。

参考文献:

[1]马春建.对农民工群体体育消费现状的研究[J].农业考古,2008.

[2]鲁长芬,王健等.城市农民工参与全民健身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5).

[3]华力,李平,彭鹰.武汉市农民工体育参与状况的调查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8,(6).

[4]张学研.我省东南沿海地区农民工体育消费现状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7,(11).

全民健身发展现状范文篇6

新农村建设是新世纪我国协调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新农村建设不仅要解决农村的生产方式,提升物质文明建设水平,同时也要在农村建立现代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随着全民健康意识的不断深入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申办成功,进一步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和在农村中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更加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是基础,农民是关键。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没有农民的健身,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健身。体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农村体育的整体状态和趋势不容乐观,农村体育是群众体育工作的难点和盲区。

2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廊坊农村70个体育锻炼点的情况进行实际调查与分析。共发放居民问卷700份,体育锻炼点问卷70份,其中居民有效问卷682份,有效率为97.4%,体育锻炼点有效问卷为70份,有效率为100%。

3现状及其分析

3.1廊坊农村农民对有关政策法规的了解程度

通过廊坊农村农民对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认识程度的调查表明,广大农民对体育法规认识水平及了解程度普遍偏低,仅有3.1%的农民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很了解;有28.7%的农民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略知情,而有68.2%的农民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毫无所知。以上问题说明,廊坊农村农民对体育法律法规了解缺乏,农村体育管理法制化程度不高,宣传体育法规政策方面力度不够,加强对体育政策法规具体内容的贯彻落实及宣传教育应成为今后工作的重要部分。

3.2廊坊农村农民对体育锻炼的认识

通过调查,廊坊农村农民认为增进健康的主要方式依次是:增加营养,保证睡眠,改掉不良习惯和体育锻炼。

3.3廊坊农村体育锻炼点情况

3.3.1廊坊农村体育锻炼点的项目状况

项目秧歌武术气功交谊舞羽毛球篮球混合项目数量201697666百分比28.5%22.9%12.8%10%8.6%8.6%8.6%从表1中可以看出,廊坊农村的体育锻炼点内容选择比较单一,其中民族传统项目占的比重较大,主要是由于传统项目对场地器材的要求比较简单,容易开展。而羽毛球、篮球项目主要的人群是青壮年。廊坊农村的体育锻炼点中气功练习点较多,因为廊坊是我国推广保健气功的试点,所以气功活动点不仅发展规范,而且发展的速度也较快。

3.3.2廊坊农村体育锻炼点的场所现状

活动的场所村委会的活动场地村头巷尾麦场空地树林河边其他数量25181764百分比35.7%25.7%24.3%8.6%5.7%随着人们物质条件的迅速提高,人们对精神的需求增大,对体育需求不断的增长,以农村现有的条件看,正规场地设施很少,农村人的体育活动场主要是有村委会提供的平坦的空地。并有很多农村把活动场所扩展到了村头巷尾、麦场空地等地方。这与主要是由于我国农村体育资金匮乏、场地设施稀少造成的。

3.3.3廊坊农村体育锻炼点锻炼时间状况

通过调查廊坊农村有70%的体育锻炼点在晚上活动;有58.6%的体育活动点每次锻炼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到2小时之间;有75.7%的锻炼点受季节的影响。这非常符合农村的生活习惯。一般在早晨农民都会去田间劳作,而且在春播秋收的季节由于农活劳累,多数锻炼点由于没有人员参与而暂时停止。

3.3.4廊坊农村体育锻炼点的经费情况

廊坊农村体育锻炼点的经费来源主要是村委会支持,占48.3%,有86.7%的锻炼点经费缺乏。由此可以看出,廊坊农村体育管理部门对体育锻炼点的资金投入与扶持少,大部分还处于一种由村委会自由组织与发展的状态。经济条件是影响廊坊农村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基本符合我国的国情。

3.4廊坊农村体育锻炼点的社会指导员现状

在调查中发现,廊坊农村体育锻炼点几乎没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在70个体育锻炼点中,共有通过正式培训和考试的社会体育指导员7人,且均为3级。

这与廊坊市城市社区体育中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总体水平差距很大,说明廊坊市的体育管理部门没在技术上对农村体育的扶持,必将会影响到廊坊农村体育科学、快速的发展。

4建议

4.1政府部门应发挥其政策导向的作用,尽快完善农村体育组织建设,落实健全农村体育法规、制度建设与宣传,全面提高农村体育组织的组织化、社会化。

4.2适当增加农村群众体育事业经费,积极引导和加强农村体育消费意识培养;逐步引进体育产业化运作方式,摸索建立体育创收自给的渠道。

4.3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注重业务培训,建立常设培训系统,培养合格的各级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提高农村体育活动质量。并进一步加强与周边不同单位的合作,以实现资源的共享。

参考文献:

[1]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2]王凯珍,任海,王渡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1997,17(5):6—10.

[3]胡国雄,王牡娣.我国农村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2

[4]冯健.对我国农村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的分析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

河北省廊坊市科联项目:《廊坊农村体育发展现状调查与研究》

全民健身发展现状范文1篇7

关键词:小城镇;居民;健身模式

一、前言

随着农业转型,我国的农村城镇化正处在加速发展时期。农村小城镇是我国城镇体系中层次最低,数量最大的群体,它处于城市之尾,农村之首,是沟通城市和农村的桥梁。农村小城镇不仅可以通过减少农业人口,增加城镇人口的方式有效地解决工农两大产业间的利益失衡问题,还可以扩大农产品市场的空间范围,提高农民的相对和绝对收入水平。土地流转,从以往的土地使用转向土地经营,全面提升了土地本身的附加值;“农民”不再是身份的象征,而成为一种职业,身份与生活方式的转变导致新型小城镇居民在体育健身方面处于迷茫状态,如何正确引导新型小城镇居民科学健身,提高身体素质是我们亟待思考的问题。豫南地区信阳市处在鄂豫皖三省交界处,这里四季分明,气候宜人;主要以农业为主,农村人口从上世纪的80.3%下降到现在的67.4%,新城镇由1995年的39个增长到2015年的74个,城镇新增加居民59.08万人。因此,选择该地区作为研究样本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二、影响居民健身参与的“四个要素”

我们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解决不能片面理解为“新村建设”,不是把分散居住的农民安置进小区就算建成了新农村。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重点是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核心是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努力提高现代农民的身体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农民随着城镇化建设而转变为城镇居民,身份与生活方式的转变对他们参与健身的影响有许多主客观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生活方式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以前农民在农忙时的真实写照,繁忙的劳作使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进行身体锻炼,多数人存在着“劳动可以代替锻炼”、“农民不需要健身”的模糊思想。长期以来,他们为农村繁重的劳动而忙碌着,心理受到经济和生活的压力,无法在短时间内进行调整和转换,对体育健身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进行体育健身的次数少,程度低,没有形成体育健身的良好习惯。

(二)经济条件

据信阳市统计局2014年统计:信阳市常住人口67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31,57万人,农村人口457.43万人,占常住人口的67.4%,而农业总产值只占28.3%;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始终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传统的小农经济缺乏规模效应,乡镇企业分布比较分散,多数还处在起步阶段,导致农民收入过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新型小城镇居民健身的参与度。

(三)身体状况

由于经济原因,该地区公共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相对滞后,农民医保还没有全面覆盖,医疗检查和体质监测体系不够健全,居民对自我健康的认识严重不足,还有很多人认为生产劳动可以替代体育锻炼,一些隐性的疾病往往被忽略。有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因病致贫的比例平均为22%,而在河南、陕西、甚至北京郊县,因病致贫的居民占贫困户总数的40%-50%,在青海比例高达56%。由于小城镇居民缺乏对自身身体状况的了解,这一现象会造成对他们健康的逐步侵蚀,从而进一步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

(四)外部环境

据国家体育局统计:我国农村体育场地仅占全国体育场的总数的20.2%,与我国居住在农村的人口为63.9%的比例极不相称。该地区城镇体育场地设施95%分布在所辖区内的学校里,大多数城镇几乎没有公共体育活动场所;严重缺乏有组织的社会体育指导服务,这些严峻的事实成为制约新型小城镇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构建良性循环的健身模式

健身模式的构建包括:首先,通过医学检查、体质监测来评价身体状况;其次,制定科学的健身计划,根据身体状况选择健身时间、健身内容、健身方法,在体育指导员的引导下实施健身计划;第三,经过一段时间的健身,再次评价身体状况,了解健身效果,修定健身计划,多次反复,直到合理,达到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的目的。在整个健身模式的构建中,医疗检查和体质监测体系不够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和健身场地器材的匮乏等是健身模式中的短板,健身的参与度是模式中的关键。居民的生活方式、身体状况、经济条件、外部环境因素对健身参与和健身效果都有很大的影响,同时,随着居民健身效果的改善和体质的增强,也可以促进居民的生活方式、身体状况、经济条件、外部环境等因素得以改善,达到居民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健身活动的良性循环。因此,健身是新农村建设中城镇居民生活中的良性因子。

四、抓好“四个环节”,强力推行健身模式的实施

体育是与大众的健康息息相关的大事,体育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保证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和良好的身体素质,始终是体育工作者的立足点和归宿。构建群众的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推行健身模式的实施,全面提高新型小城镇居民的

身体素质,应着手抓好四个环节:

(一)规划建设好公共体育活动场地,方便居民就近参加体育活动

体育场地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也是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调查发现,该地区新型小城镇体育场地设施95%分布在所辖区内的学校里,而学校所拥有的体育场地设施相对封闭,大多数城镇几乎没有公共体育活动场所,健身路径对小城镇的覆盖还很少。当前,广大人民群众强身健体的热情日益高涨与体育场地设施严重不足的矛盾,制约着当地居民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应当建立起由中央、省、地方、社区四位一体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体制,采取以中央和省两级政府为主导,地方财政适当配套的方式,建立公共体育设施的多元筹资机构和多主体供给方式。规划建设好群众公共体育活动场地,逐步改善公共体育好的设施,方便居民就近参加体育活动。

(二)健全体育活动组织,使体育活动常规化目前,豫南地区小城镇群众性体育组织和民间体育组织形式有三类,第一,有一半以上的城镇体育经费较少,社会体育组织人员大多属于爱好者(如:广场舞);第二,有三分之一多的城镇近两年组织开展体育活动或比赛几乎为零;第三,除城镇社会体育组织开展体育活动外,居民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一些民间体育活动(如:火凌子、旱船、花挑等)。有组织的体育活动相对城市而言非常少,居民多数还是参与自我健身活动。政府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根据地方特色制定群众体育活动计划、目标、内容、形式等,充分利用节日的欢快氛围设置体育节或运动会,积极调动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他们体育锻炼的技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对居民自发组织的有益体育活动给予积极的肯定和支持,使本地体育健身活动逐步走向常规化。

(三)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引导居民积极参与体育健身

体育指导员是开展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者,是从事体育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是指导健身活动和管理工作的执行者。他们的主要职能是组织和带领群众参与体育健身活动,指导居民科学健身,有效地提高锻炼效果。对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和队伍建设需要一定的经费,国家体育总局2005年就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意见》,其中二十二条指出:“加大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投入,提供必要的经费保证。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在体育事业经费予以必要列支的同时,应按照国家体育总局、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制定的《体育公益金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在本级体育公益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配额,用于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管理,并保证专款专用。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组织,应积极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多渠道筹措资金,鼓励社会资助和捐赠。”各个乡镇要结合本地体育工作实际,充分发挥学校和体育爱好者的作用,不断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建立社会化的群众体育服务网络,使其在全民健身活动、指导居民健身、维护健身场地设施和倡导健康生活理念等方面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普及。

(四)推进科学管理,促进和谐发展

美国管理学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在他的主要著作《科学管理原理》中提出。科学管理不仅仅是将科学化、标准化引入管理,更重要的是提出了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精神革命。他的思想精髓是“发挥每个人最高的效率,实现社会的最大财富”。发展体育事业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生事业,人的身体健康是一切发展的基石,政府职能部门必须下功夫管理和服务好这一基石,才能发挥每个人最高的效率,实现社会的最大财富。因此,建设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医疗检查和体质监测体系、加强对各种流行疾病的预防措施,是管理层“精神革命”主要保障之一,也是惠民工程的重要体现。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有效地进行科学计划、科学组织、科学控制、科学协调、科学监督等科学管理制度,让居民通过体育健身活动的熏陶,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能培养居民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精神,从而促进城镇的和谐发展。

在我国全民健身体系中,乡镇和农村是最薄弱的地方,也是涵盖我国人口最多的地方,城市人口的健身模式对农村的辐射远不及乡镇,因此,构建新型小镇居民良性循环的健身模式是全面提升国民身体素质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胡庆山,郭小海,黄爱峰等。论村落农民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8,(6).

[2]王维,王健.我国县域体育场地发展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08,(8).

[3]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意见[EB/OL].http:///fagui/law_620...h

全民健身发展现状范文篇8

关键词:全民健身活动;设施;投资;研究。

1概述。

体育健身设施是全民健身活动的物质基础,是能否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基本保障,体育健身设施的投资资金则能影响到健身设施的数量、质量,从而直接影响到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从现有参考文献资料来看,尚未见有对全民健身设施资金投入进行系统研究和我国全民健身设施投资资金的相关报道,我们拟对全国全民健身设资金投入进行多年的整体的动态研究,以期发现其变化的规律,为进一步促进全民健身设施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2研究对象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参考文献资料查阅的方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并通过自己的一些访谈,相互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数据来源于《体育事业统计年鉴》。

3研究分析讨论。

3.1不同地区资金投资比较分析。

我们按照全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分类,将全国分为东、中、西三个地区进行研究;根据全国东、中部、西部地区投资资金总量表我们觉得出现中西部地区增长率大于懂不地区的情况可能是东部地区投资资金的总量基数较大(2002年投资量)因而中西部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东部资金投入明显要超过中部西部(除2007年外)而且这种差异有日趋扩大之势。只有全面、均衡和协调发展的全民健身活动,才能真正实现群众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才能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体质与健康水平。所以,弄清全民健身活动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提出促进全民健身活动协调发展的对策,这对于全面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总体目标有着积极意义。

政府已经开始重视缩小东部和中部西部的差距,对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投资加大,但是西部经济实力薄弱是全民健身活动发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因。经济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全民健身活动发展的基础。健身活动的发展的好与坏,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取决于经济发展带来的个人经济状况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变化。经济对全民健身活动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体育事业经费投入、以及人们的体育消费水平等方面。加强宣传,为全民健身活动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强西部地区经济建设,提高经济实力,为促进全民健身协调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2不同级别投资资金的比较。

根据东部国省地县投入资金增长比例表(以2002年为标准数)反映出我国东部地区各个投资的投资金额,可以看出省投入的增长比例比较大,尤其是2006-2007年的增长幅度较大,中部地区2002-2003年国家投资呈现猛增趋势,县级投入也在这段时间内出现异常的增加,其原因不是很明确。往后的2004-2007年国家投资比较均衡。根据西部地区国省地县投入的增长比例表反映出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速度等关系,总量比中部,东部低,但是转化成标准数来看发展还是比较平缓的2006-2007年呈现了大幅上涨的趋势,无论是国家投入,还是省投入等,都有大幅度增加。根据东、中、西部国家投入资金增长比例表我们可以看出,中部地区在2002-2003年国家投入比较大,其余年份还没呈现大投入的情况,东部地区由于地方经济比较发达,所以国家相应的投入较少,没有大的起伏。2006年以前国家对西部的投资还是比较稳定的,但是2007年突然猛增可能与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有关。根据东、中、西部省投入资金增长比例表我们得出,中部地区省投入虽然速度缓慢,但还是呈逐渐上扬的趋势、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在2006-2007年都有较大幅度的上扬,尤其西部最明显,原因可能是由于国家投入力度加强而带动省投入的增加。东部地区由于奥运场馆和全运会场馆的建设,所以省投入力度也相对加强。根据东中西部地级投入资金增长比例表我们可以看出2002-06年东中西部地级市投资变化幅度不是很大,而2006-2007年西部地级投入加大,可能是由于国家投入和省投入的拉动,有了质的飞跃。2006-2007年中部东部较前几年没有质的变化。根据东中西部县投入资金增长比例表中我们可以看出2002-2003年中部地区县级投入大幅上扬,相反东部,西部却成为下降趋势。2004-2005年中部和东部都有所回落,回到与2002年差不多的水平,而后两年又呈现上涨趋势;西部地区由于国家,省,地级投入的带动,县级投资也有上涨。

西部之所以在2006-2007年的投资金额的涨幅较大,其主要原因主要还是国家政策的导向作用,还有西部地区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国家颁布的《全民健身条例》,得到西部人民的广泛拥护。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2002-2005年全国投资资金总额下降,2006、2007年涨幅较大;4.1.22002-2007年中部地区投资资金总量呈剧烈波动增长状态;4.1.3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速度等关系,总量比中部,东部地区低,但转化成标准数来看发展还是比较平缓的,2006-2007年呈现了大幅上涨的趋势;4.1.4东部地区投资资金的总量较大,所以投资资金的涨幅不会太大,中部和西部地区投资资金的总量基数较小,所以发展空间较大;4.1.5东部地区投资发展的趋势引领全国投资资金的发展趋势。

4.2全民健身活动设施投资的建议。

4.2.1应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进行全民健身意识宣传。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就己经专门成立了“健身和体育总结委员会”,并在50个州建立分支机构,旨在唤起民众重视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因为我们要加强包括图画类的各种宣传,从而提升大家健身的意识,让居民从根本上认识锻炼的重要性。4.2.2乡镇文体站,农民体育是全民健身发展的一大难点。能否解决好农民体育,是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的关键。

地方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鼓励群众积极参与体育。把现代体育比赛形式与古代遗风结合起来,积极地进行加工、改良,创新,摒弃其中的封建迷信色彩,赋予新的时代精神。以乡镇文体站为支点,以小康建设为载体,促进农村体育发展。4.2.3成立专门管理机构,制定相关法规政策。最大限度的在保证健身消费者权利的基础上,制定《教练员从业资格管理办法》、《行业人员管理岗位管理条例》等相关法规。组织专门人员对商业健身俱乐部的发展进行宏观指导和管理,对其经营过程进行监督。4.2.4提供多样化的健身服务项目。将休闲娱乐和健身锻炼结合起来,多开发趣味性和少年儿童特色的体育健身项目,使更多的人参与健身锻炼。不追求大而全的服务项目,发展“经营体育型”多功能大众化体育市场。

针对我国全民健身运动底子薄、场地少、器材缺乏的现状建议:一切可供体育锻炼的公共场所,包括公园、名胜、江河湖海,以及学校、机关、企业的体育场地均应向群众免费开放或低收费。

参考文献。

[1]谢亚龙等。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12.

全民健身发展现状范文篇9

关键词:社区广场健身腰鼓

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4-0089-04

安塞腰鼓是陕北人文地理、历史文化、生活劳动、风土人情等综合概括的反映,是非物质资产的艺术。它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形成了粗犷豪放、剽悍威武、气势磅礴、深厚雄壮、舞姿优美、潇洒大方、快收猛放、有张有弛、群而不乱、变化多端等特点,集中表现了陕北人民夺取胜利和丰收后的喜悦心情。融合了黄土高原人民憨厚、朴实、乐观开朗的性格,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是黄土高坡文化的组成部分。因而它不仅深受广大群众喜爱,而且名扬海外,从农村打到城市,从黄土高原打到大江南北,从农家小院打到天安门前,从省运会、农运会打到亚运会,从陕北的小山沟走上世界的领奖台,安塞腰鼓以它独特而精湛的艺术打遍全国,走向世界。延安市体育局、延安市全民健身指导站,召集延安体育界、艺术界、腰鼓及民间艺术名流,遵照国家体育总局2003年健身秧歌规则,以安塞腰鼓的基本打法为基础,结合我国秧歌的基本步法,根据中青(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身体承受能力,创编出了《健身腰鼓》。分为男、女、老、中、青、幼均可参加,分热身、操练、整理三个阶段,共计19个动作,时间为5分10秒。经过测定,在静止状态时平均心律为97次;休息30分钟后心律恢复最高为95次,最低为72次,平均值为80次。在动作的编排上是合理的,运动量也是适中的,并且动作可大可小适合中青年人群,动作做大可以适合青年人群,动作做小又适合中老年人群,实为老、中、青皆宜的健身项目。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身心健康。健康渐渐为人们所关注,愈来愈多的人们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安塞腰鼓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特色健身运动项目,悄然升温,众人对此青睐有加。自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以来,全民参与健身成为热门话题。健身的方式、形式开始多样化、随意化,场地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田径场、体育馆。社区、广场内的健身活动也渐渐的开展起来。延安市地处陕西黄土高原革命老区,交通不便,活动场地十分缺乏,适合在社区、广场内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本课题对健身腰鼓在延安市社区、广场内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旨在为健身腰鼓在延安市社区、广场内更好地发展与推广,进而促进延安市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延安市社区、广场内参与健身活动者。分别以延安市解放剧院广场、南桥广场、胜利广场、文化艺术中心广场和革命纪念馆广场,以及安塞县的客都广场、志丹县洛河广场、吴起县洛园广场、甘泉县中心广场、延长县人民广场、宜川县的北关广场等为广场代表进行抽样调查,并对相关社区进行调查,以得到充分对比及有效数据进行加以论证。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的腰鼓研究著述,及全民健身文件档案、学术期刊论文等资料。

1.2.2问卷调查法

对延安市城区及延安市周边部分地区进行抽样调查,分别以北面地区的安塞县、志丹县、吴起县及南面地区的甘泉县、延长县、宜川县为代表进行问卷调查。具体发放情况如下:延安市城区发放200份,安塞县、志丹县、吴起县、甘泉县、延长县、宜川县各50份,延安市设计发放问卷共计500份,最终收回478份,回收率为95.6%,有效率86.4%。

1.2.3访谈法

通过对社区、广场有关管理人员和部分健身腰鼓爱好者的访谈,基本了解了健身腰鼓开展的现在,为本文研究提供现实参考。

1.2.4数理统计法

对获得的有效数据,根据社会调查统计方法与体育统计学原理,运用计算机Excel2003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1.2.5归纳分析法

本人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归纳、总结以及分析,从而为广大健身爱好者提供新的健身项目做出贡献。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健身腰鼓在延安市社区、广场内的开展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延安市居民中参与打腰鼓锻炼的仅有42人(9.8%),而参与扭秧歌锻炼的人有172人(39.8%),参与跑步活动用来健身的有104人(24.4%),以散步形式的运动的有56人(12.8%),选择其他类的有58人(13.2%)。表明,延安市居民的健身意识较高,参与健身项目比较广。延安市社区、广场内,健身腰鼓运动的开展现状不容乐观,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只有少部分人(9.8%)在练习,其发展和推广的空间十分广阔。

2.2延安市参与健身腰鼓运动者的性别、年龄、职业特征

2.2.1延安市参与健身腰鼓运动者的性别

延安市参与健身腰鼓者以女性居多,有32人,占76.2%,男性仅有10人,占23.8%(见表2)。说明延安市女性参与健身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她们喜欢用体育锻炼来让自己身体健康,长久保持一个美好的身材,健身腰鼓正适合她们用来健身活动。而男性可能是由于工作繁忙,闲暇时间少,参与健身腰鼓活动少。

2.2.2延安市参与健身腰鼓运动者的年龄

延安市参与健身腰鼓运动者的年龄分布则为:5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居多,占总数的69.0%,40岁至50岁之间的中年人占21.4%,40岁以下仅占9.6%(见表3)。这说明大部分老年人在意自身的身心健康状况,喜欢健身运动,选择中华传统健身项目,而中、青年人则是由于学习或工作上的负担过重以及对健身腰鼓的认识不足,参与健身腰鼓积极性小。

2.2.3延安市参与健身腰鼓运动者的职业特征

延安市参与健身腰鼓运动者多数职业是离退休人员占总数的61.9%,少数人的职业是教师(16.7%)和商业人士、服务业人员(9.5%),而其它行业共占11.9%(见表4)。职业分布可以看出,离退休人员拥有较多的空闲时间,可以参加较多的休闲健身活动。而其他职业,除了对健身腰鼓认识不高外,工作繁忙、余暇时间不足也是阻碍参与健身腰鼓活动的原因。

2.3延安市群众参与健身腰鼓活动的时间、频率、强度现状

延安市居民参与健身腰鼓锻炼的时间为30-60分钟及60分钟以上,占总数的92.9%(见表5);每周参与腰鼓健身锻炼的次数多为3次以上,占总数的76.2%(见表6);每周参与腰鼓健身锻炼的强度为中等强度(身体微微出汗,呼吸较为急促)的有34人,占总人数的81.0%(见表7)。表明,延安市大多数的健身腰鼓练习者能满足大众健身的要求,延安市居民参与健身腰鼓进行健身锻炼积极性很高,参与意识很强。

2.4延安市居民参与健身腰鼓活动的练习种类及项目特征

延安市健身腰鼓活动参与者的练习项目以国家推广、规定套路为主(占88.2%),其他套路则只有一少部分人练习(11.8%)。练习套路方面,延安市居民多选择大众健身腰鼓一和大众健身腰鼓二等,对于其他套路的练习,选择人数不多,这可能是这些套路出来的比较早。延安市居民练习健身腰鼓的种类有单一化的趋势,练习套路较少,缺乏趣味性。综上可知,延安市健身腰鼓活动的开展缺乏专业指导老师,练习者动作规范性不强,锻炼场所的缺乏,是影响健身腰鼓开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2.5延安市居民参与健身腰鼓活动的主要场所分布特征

延安市居民参与健身腰鼓活动的主要场所集中在公共场所内为最多(81.1%),部分人则选择离家附近或者山丘、树林以及河道旁的空地上练习健身腰鼓(15.9%),还有一部分人选择在场馆内练习健身腰鼓(3.0%)。这说明延安市健身腰鼓活动开展的地点缩小在某一范围内,其中还有几处完全没有开展,制约着延安市社区、广场内健身腰鼓活动总体开展情况。健身腰鼓活动对场地要求较低,但延安市属于山区城市,开阔平坦地稀少,场地缺乏也是制约健身腰鼓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6延安市居民参与健身腰鼓活动的组织形式

参与调查的延安市居民中,在参与健身腰鼓活动的组织形式上有很大的不同(见表8),其中参与形式以与朋友在一起为主要形式(占61.9%),而自己一个人单独和与家人在一起等形式只有少部分人选择(19.0%和14.3%),很少人选择“其他”的锻炼方式(4.8%)。说明延安市开展的健身腰鼓活动多为自发性的无组织的活动,大部分人是由于兴趣相投或身体健康的需要而聚集在一起练习健身腰鼓套路的。可见,延安市健身腰鼓活动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引导,使得群众性腰鼓健身活动显的很平淡、简单、乏味、缺乏专门的组织。

2.7延安市居民参与健身腰鼓运动的目的

安塞腰鼓能历经岁月风霜流传至今,不但是因为其拥有历史的、文化的、环境的深刻内涵和底蕴,更重要的是从历史文化的背景上看,安塞腰鼓不但保存了丰富的古代历史文化传统而且淳朴浑厚,粗狂豪放,明朗夸张的艺术造型风格与古代文物一脉相通,古风犹存。现今全民健身在全球已掀起一股热浪,通过调查显示参与健身意已是我市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向权威人士的访谈及走访调查得知健身腰鼓不但给人们的生活增添色彩,同时也有效达到参与健身者的所需目的。

2.7.1传承民族文化

为促进世界和谐发展,跟进时代前进的步伐,参与全民健身已成为当代生活的潮流,而健身腰鼓广受亲睐。人们可以透过他的表现方式释放心内心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因为其保存了丰富的古代历史文化传统而且淳朴浑厚,粗狂豪放,明朗夸张的艺术造型风格与古代文物一脉相通,故而广受大众欢迎。

2.7.2强健体魄、陶冶情操

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已成为大众对身体健康参照的指数。由于人体各机能随着年龄的不断变化,各机能功能不断下降,例如思考能力缓慢、体能下降、支体承受困难、负皮肤衰老等已成为影响广大群众生活的主要因素,因此健身已成为我市人民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寄托,由此健身项目不断增加,但在众多项目中健身腰鼓以其独特的音乐,不拘一格的动作将生活的喜悦表现的淋漓尽致,且夸张豪放的动作使身体各机能得到有效的锻炼并因其显著的成效而独占鳌头。

2.7.3提高生活质量,缓减工作、学习、生活等压力

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已逐渐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正常规律,这种压力主要分为生理压力和心理压力。每天的生活大家都处于一个学习过程,忙碌的一天结束后紧接着迎来的是一些生活中的琐事,这些已严重影响人的正常心智,大脑不能得到有效的放松,神经系统不断处于紧张状态,不但降低学习工作效率,而且是的有效机制在逐步衰老,以致人的心情烦闷情绪低落,对生活失去信心。健身腰鼓不但可以刺激大脑皮层神经中枢,使人处于兴奋状态一天内能保持清醒头脑,从而提高学习工作效率,并可以通过夸张豪放的动作缓解情绪除烦去忧,用他极具震撼力的鼓声去感染所有能够聆听到鼓声的人们。实验证明但凡参与健身腰鼓的健身者所存在的上述问题均得到有效改善与提高。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健身腰鼓在延安市社区、广场内开展现状不容乐观,处于初级阶段,其发展和推广的空间十分广阔。

(2)延安市参与健身腰鼓活动的多数为女性,她们的年龄几乎都在50岁以上,大多数人都是离退休人员,而其它职业参与到健身腰鼓活动的却是寥寥无几,这可能和现代社会的发展有关,都在忙于工作和家庭。

(3)延安市健身腰鼓练习者的活动强度还是基本上满足了中国体育人口的要求。但是健身腰鼓的种类单一化,缺乏趣味感,是影响其在延安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4)延安市是位于四面环山的城市,对于健身腰鼓爱好者很难找到一个开阔、平坦的地点。

(5)健身腰鼓是一个集体性活动。而这些人参与到其中几乎是由于兴趣相投和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走到一起练习健身腰鼓的,属于自发性健身活动,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指导。

(6)参与健身腰鼓的居民多数为了锻炼身体,感受传承民族文化的魅力,缓解工作、学习、生活等为目地。这也是健身腰鼓能在延安市发展和推广的重要因素。

3.2建议

3.2.1完善管理机构,健全群众体育法规

政府应当积极完善管理机构,健全群众体育法律法规,有计划、有目的地去引导人民群众参与到健身腰鼓活动中,以便于开展健身腰鼓活动,使健身腰鼓活动在延安市蓬勃的发展起来,为全民健身开拓新局面、新项目。

3.2.2加强宣传力度,开展健身腰鼓活动

依靠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多种媒体大力宣传,共同为健身腰鼓在延安市的发展做出贡献。开展多样化的健身腰鼓健身活动,让群众都参与到这样的活动中去,让他们亲自体验健身腰鼓的优点。只有让群众了解健身腰鼓,认识健身腰鼓的魅力,才能吸引他们,才能使他们参与到健身腰鼓活动中来。

3.2.3增加场馆建设,优化健身场地环境

延安市是一个被群山包围的城市,健身场地缺乏,开阔的公园、广场、社区少。在合理利用现在拥有场地的同时,增加场馆建设,加大对健身爱好者的支持,优化健身场地环境是解决健身腰鼓在延安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3.2.4培养专业指导员,增强师资力量

延安市健身腰鼓开展困难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一批专业健身腰鼓教练。政府应积极组织挑选一批人员参加各级健身腰鼓教练员培训,培养一批优秀的健身腰鼓教练员,使延安市健身腰鼓运动员具有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指导条件。

全民健身发展现状范文1篇10

摘要文章通过对深圳全民参与健身状况分析和出现问题探讨,提出发展深圳全民建设事业的有效途径和对策,希望对深圳体育事业发展提供基础。

关键词全民健身深圳体育

全民健身是指全国人民,不分男女老少,全体人民增强力量,柔韧性,增加耐力,提高协调,控制身体各部分的能力,从而使人民身体强健。旨在全面提高国民体质和健康水平,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倡导全民做到每天参加一次以上的体育健身活动,学会两种以上健身方法,每年进行一次体质测定。

一、深圳健身现状分析

(一)从居住地方面看,城区居民要比农村居民锻炼多。从居住地方面看,城区居民要比农村居民锻炼多。此现象的原因,分析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城区与农村相比较而言,经济、文化较发达,设施较齐全,路面硬化程度高。第二方面,农村人口与城区人口的差距,城区人口大多有较为稳定、轻松的工作,收入保障较好,且大多数人都有福利与保险,能够有充足的时间锻炼身体。而农村人口呢,大多的人都从事着务农与个体经营,收入不稳定且工作量大,当做完一天的工作与家务后,基本就没有空闲时间和多余的精力来锻炼身体了。

(二)从年龄方面来看,青少年锻炼最多,老年人其次,年轻人、中年人最少。青少年的锻炼是比较全面的、真正意义上的锻炼,而老年人的锻炼以散步为主,能够到公园去参加较为系统、专业的锻炼的老年人并不多。青年与中年,由于工作多,事务繁忙,日常锻炼自然就少。

(三)在健身方式来看,选择散步健身的人最多,青少年主要以球类为主。健身方式来看,选择散步健身的人最多,青少年主要以球类为主。居民选择频率最高的健身方式是散步。散步作为传统健身方法之一,是最简便易行又轻松自如的运动方式,这种无需花钱、无需花太多时间、无需寻找合适场所的简单运动项目是大多数的人的选择。交叉分析显示,从市民的择休闲运动项目看,青年人多选择足、篮、排球、游泳等运动强度相对较大的项目,而中老年或老年出于身体状况的原因,多数选择散步、舞蹈、太极拳等运动强度不太大的项目。

(四)对于健身的认识差异,绝大多数人都能够认识到其强身健体的作用。大多数人都能认识到健身的重要性,极少数人认为健身无关紧要,思想和认识上的改观,下一步就是行动上的改观了。存在的问题:健身场地设施不足是制约居民参与健身的首要因素;工作忙没有时间,中青年成为健身的弱势群体势群体;健身房费用偏贵,普通百姓难接受;对健身无兴趣爱好的大有人在。

二、深圳全民健身的建议与对策

(一)增加公益性体育健身设施,实现布局合理化;加强小区健身设施的规范化建设管理,加大公共体育设施开放力度;降低门票价格和入场门槛,加大宣传力度,科学指导群众;改善居民的休闲环境,提高市民的休闲质量。由于多数中年人工作负担重、社会应酬多、家务繁重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致使体育锻炼参与人数比例很低。群众体育活动内容均为大众化的体育项目。体育活动缺乏社会组织。体育组织程度低、社会化的程度不高。市民体育消费水平很低,与其他消费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健康投资”的观念有待于转变和提高。市民对体育锻炼的理解程度低,体育锻炼方法,健身等理论知识匮乏。

(二)政府要加大体育投入,制定群众体育发展的长远规划。应重视城市建设中配套体育场所的面积,同时尽可能地对现有的小区体育活动场所进行改造,最大限度地为市民体育锻炼创造条件。积极完善社区体育建设,完善社区体育管理。可以使更多的群众参与体育锻炼中来,不断扩大体育参与者的队伍。用多渠道、多手段加强体育文化的传播,扩大全民健身的社会影响,提高群众的体育健康知识,增进群众的健康意识,逐步改善群众“健康投资”观念。

全民健身发展现状范文篇11

摘要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民的体质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民生国计,是体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在国家、省、市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大量全民健身体育路径在河南省农村得到推广和建设。本文通过对农民全民体育健身路径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推动河南省农民体质健康状况。

关键词河南省农民健身路径体质健康

在2011年的全国人口普查中显示,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占50.32%,虽然较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比重有所下降,但依然改变不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的现状。农民的体质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到我国国民的体质健康状况。

河南省是我国农业大省,全省一共有2000多个乡镇,48000多个行政村和7800万农民,据有关资料显示,河南省农村人口占全省人口的72%。农民的体质状况更成为河南省工作的重点与难点。随着我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以及“河南省万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推广,在农村建设了大量的体育锻炼场地及健身器材,它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场地器材急剧匮乏之间的矛盾,不仅给市农村老百姓的健身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而且对转变农民的体育健身意识、提高农民的活动质量等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体育健身场地、器材在农村的使用、管理、建设等方面的情况和现状到底如何,却还未有体系的研究。本文通过对河南农业大市南阳农村体育健身路径现状进行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的意见,以期为河南省全民健身路径的持续、健康发展和政府部门的正确决策上提供参考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发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河南省农业大市南阳农村体育锻炼路径现状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群众体育、新农村群众体育、农村体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查阅国家的相关文件、新闻报道以及政府部门的新闻发言。

2.访谈法

对南阳市政府机关及农村进行体育锻炼人口进行访谈,对其进行体育锻的具体状况进行走访。

3.问卷调查法

以南阳为主,对河南省内农村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口进行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957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869份,有效率90.80%。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全民体育健身路径配置现状

伴随着“十一五”期间全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以及“河南省万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开展落实,和近几年《全民健身条例》全面贯彻,以及《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河南省按照国家标准修建大量的农村体育活动站(点),推动农村体育组织建设。加大农村体育健身的资金投入,以中央资金引导、地方各级政府投资为主,社会支持为辅,体育公益金配置器材,利用村公共用地,农民自愿义务投工投劳进行建设的方式,修建大量农村篮球、乒乓球的场地,购置大量健身器材。以南阳市为例,2006年,开始在经济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群众热爱体育运动的行政村,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当年,内乡、淅川共有60个行政村的体育路径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随后,我市又在300多个行政村实施了该项工程。此外,一些相对富裕的乡镇也自己投资建设农村健身场地。例如西峡县双龙镇就规划了10余亩土地建设群众体育文化休闲广场,不仅有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台,而且还有10余套健身路径。仅在2009—2010年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项目中,共投资747万元,其中:中央总投资373.5万元,地方总配套373.5万元;项目场地路径投资498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49万元,地方配套249万元;器材购置投资249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24.5万元,地方配套124.5万元;项目涉及淅川、西峡、内乡、镇平、南召、方城、桐柏、唐河、新野、宛城、卧龙、高新等十三个县(区)。农村体育健身条件得到了有效的改善。随着2012第七届全国农民运动会在南阳的召开,南阳市全民体育健身活动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

(二)全民体育健身路径管理现状

南阳市全民体育健身路径的建设规划,实行市、县、镇三级管理体制。南阳市体育局(群体处)负责全市健身路径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南阳11个县市体育局负责全民健身路径的组织实施和监督工作;乡镇主要负责宣传路径的使用、维护保养和健身指导等工作。

南阳全民健身路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当地的政治、经济等种种条件的限制,体育部门、科室设置单一,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南阳市体育局设立群体科负责平时的体育活动组织与管理、体育竞赛的组织与宣传、活动场地的管理与协调、全民健身路径的整体规划及管理等工作;南阳的11个县市并没有设立专门的体育机构或部门来负责全民健身路径的具体实施及监督工作;由于各个县市的政府没有系统的健身路径管理制度,缺乏经验,管理的滞后,给基层管理带了很大的难度。导致各个乡镇的健身路径点处于半封闭状态,相互联系不多,仅靠农村乡镇自身的力量来管理,不利于获取信息与经验,缺乏与外界的沟通,不利于全民健身路径的管理。

县市及乡镇里的各类活动都处于市群体处的引导之中,自身的积极性尚未调动起来,导致没有发挥受赠单位自身应该发挥的主导作用。

(三)全民健身路径基层人员现状

全民健身路径的基层人员配备主要包括:管理人员、体育指导员、健身路径的维修及保养人员等。管理人员在全民健身路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但要负责路径的管理工作,还应搜集锻炼者对全民健身路径的意见及建议,及时向上级反馈信息,调整路径的管理机制,可有效地推动农村全民健身路径的发展。

全民健身发展现状范文篇12

以徐州市3个城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状况为研究对象。

2徐州市城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2013年徐州市全年地区生产总值4435.82亿元,总量继续居全省第5位,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8%,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2%,居全省第5位,徐州经济快速发展为徐州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经济基础。

2.1体育场地设施体系建设现状

公共体育设施场地建设是全民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满足大众公共体育需求的基础部分,也是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物质载体。主要包括国家政府投入的场地设施的建设和体育器械的购买,还包括社会和个人自愿投入以及参与的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

2.3体育政策法规体系建设现状

健全的政策及法律法规是提高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有力保证。它不仅是保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良好运行的必要条件,同时又是建设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水平的有力保障。徐州市对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群众体育开展、全民健身等方面均制定了相关政策法规,为全民健身活动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2.4公共体育服务指导现状

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体系建设主要是指由指导公共体育活动需求的专业人员构成的有机整体。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需要技术水平高、有服务意识、管理水平高等各方面的人才,由他们组成了公共体育服务的核心力量。

2.5国民体质监测体系建设现状

经调查发现,徐州市国民体质监测系统发展的相对完善,成立了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组建一批业务精湛国民体质监测队伍。为全面掌握徐州市居民体质现状,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科学、有序的开展,提高居民身体健康素质、健康水平和生活幸福指数,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规定,徐州市国民体质监测中心每年都会针对全市部分居民的体质状况进行体质监测。

2.6体育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体育信息服务体系是指以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为导向,借助现代网络、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等手段和工具,建设而成的公共体育信息资源服务平台,是对公共体育信息资源的收集、整合分析、开发、利用和。

2.7公共体育服务组织体系建设现状

公共体育服务组织体系是由公共体育服务的领导、组织、协调及实施的部门和机构组成的有机整体。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体育组织体系发挥着主导作用,一切公共体育政策的制定、公共体育服务的提供、公共体育服务方式的确立,最终都要直接或间接通过组织体系的组织、督导、协调、监控等环节来实现为更好地提供公共体育服务,建设百姓身边的健身组织,经调查,徐州市不断加强群众体育组织建设,建设百姓身边的体育组织。

3徐州市城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体育场地的建设、使用和管理仍存在诸多问题

3.1.1体育场地施设的建设和设计存在盲目性

徐州市体育健身场地设施的建设虽然近几年取得了显著成效,每年的健身场地人均面积也都在提高,但是其在工程质量和利用率上却存在着许多问题。

3.1.2体育场地设计与器材选择比较单一,缺乏创新性

江苏省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属于前列,但在体育健身器材的选择和健身场所的设计等方面基本上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没有什么创新与引人注目之处如健身场所的器材一般都是单双杠、腰部活动器等类似的器械,一般的健身场所都是设立在地面较开阔或人群较集中的地方,而设置的健身器材基本都是一些比较单一,花样不多、功能也比较单一叭这种现状导致了不能有效地提高人们参与体育的兴趣和热情,也不能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爱好和需求,大多数人在体育场所只是闲聊,休息,并没有进行有效地健身活动,体育健身场所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3.1.3体育场地实际使用过程中管理不当,维护不盖

对于大多数体育场所,政府在建好后就算完成了它的任务,对于后期的发展没有进行适当的管理,导致现在许多健身场所都存在着或大或小的毛病,许多健身场所卫生情况很差,体育器材也受到了很大的破坏,有些甚至成了废置区。

3.2徐州市制定的公共体育服务政策法规实践性不强

完善的政策法规是公共体育服务有效发展的前提条件。但过大过空的政策法规对社会的发展是不利的,只有一个空架子,不能指导规范体育正确有效地发展在对徐州市公共体育服务。

3.3徐州城市居民的体育活动缺乏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科学健身指导

通过对徐州市城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研究可以发现,徐州市城区人们的体育活动大都是自发进行或者是受同伴们的建议和影响,社区里十分缺乏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和健身专业人士指导《徐州市体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规划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8名以上。

4徐州市城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对策

4.1建设完善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

针对以上徐州市公共体育基础场地设施出现的问题,可以实施以下2条对策:1在体育健身场所建设之前,对当地的居民的具体情况和体育需求进行深入调查,全面了解人们的体育需要,做到有针对性的建设,这不仅可以使物尽其用,而且避免了资源上的浪费;2不同年龄、性别的人有着不同的体育需求、喜欢不同的体育项目,所以在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时要了解这一点,丰富体育器材的形式,增加场所设施的创新性,从而有效的提高人们的体育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

4.2打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体育活动项目

对于各地区不同性别、年龄段的参与体育活动的人群,徐州市城区应该分别设立不同的特色体育项目,让其能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服务在体育活动中,老年人多是以健身为主,并且老年人睡眠时间少,工作少,有大量的空余时间,在为老年人安排体育活动项目时应考虑到这一点;中年人主要是以休闲、减轻工作压力为主进行的健身活动。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小学生一年级日记(6篇)
  • 下一篇:有关面试的邀请函4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