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制造业范例(3篇)

时间: 2024-01-18 栏目:公文范文

制造业范文

当窗外的梧桐飘下最后一片叶子,

当第一片雪花从空中飘落,

有人说,冬天来了。

但也有人在某次运动完准备加衣服的时候,看着天边夕阳,猛的迸出一句,冬天应该快来了。

万和董事长卢楚其就是其中的一个。

01年到04年,万和集团业绩每年呈50%的幅度高速增长,在04年其主营业务燃气热水器在国内市场将第二名的对手越拉越远,一直处于出口第一的万和燃气灶具回师国内一年便进入第一集团的良好形势下,向来只是在事业部召开会议受邀时才出来讲讲客套话的卢楚其突然在前台活跃起来,多次召开中高层会议,主要传达的意思就是:制造业的冬天快到了,万和要练好身体和准备好足够的过冬的衣服。

“上一次宏观调控之后的十年,市场淘汰掉了很多国有企业,如今胜出来的国有企业通常都很强大了——他们不是拥有垄断型资源的国有大型企业,就是国家大力支持的企业。而未来的三到五年,死的将是我们民营企业了。”卢楚其说!

华为老总任正非在《华为的冬天》中告诫华为所有员工,在公司发展好的时候,要想想将来公司面临危机的时候,公司太平的时候太长了,也许是一种灾难。任正非的告诫也许只要是要保持一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危机意识。

对于冬天的来临,在其他制造商还只是稍感凉意的时候,万和是否已经感到寒意了?

最怕冷的人往往是最“敏感”的人!

冬天真的要来了

据调查数据表明,近年,空调品牌淘汰率由2003冷冻年度的30%激增至2004年的60%,两年间被市场"洗"掉的空调品牌近三百个之多。

2004年,中小型制造企业到底死掉多少家,没有权威的数字,但从不少知名品牌的震动应该还是可以看出很多端倪,金正一蹶不振,健力宝迷雾重重,在人们还在为创维的危机公关叫好的时候,又传来伊利发生大的震动,同时还有关于美的、TCL的不少传闻在坊间流传,2004年的冬天,注定是不平静的,几乎所有的人都在问,这到底是怎么啦?

《赢周刊》问道:从万平到黄宏生,下一个将是谁?

也许有人说:都是给资本给玩的。虽然不同企业的震动因为不同的问题,但问题如此集中的闪现,难道不是业界在感到寒冷到来时自发的反射?

国美、苏宁等超级终端利用其越来越成为稀缺资源的优势打压制造商、原材料上涨、生产要素全线告急、银根紧缩、利润越来越透明稀薄,制造业的生存环境越来越破碎,越来越狭小。

“这就注定我们必将进入一个战略转型的拐点,这个拐点万和如能胜利通过,那么我们将前途光明;如果不能胜利通过,我们就有问题了。这可不是小问题,而是大问题,肯定会被淘汰。”在万和高速成长的时候,卢楚其格外冷静。

宏观调控实际就是要革部分企业的命

从2003年初,中国经济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出现了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货币信贷增长过快等苗头。过高的投资增速,已经带动了货币信贷的投放,拉动了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形成通货膨胀的压力,并造成煤电油运的全面紧张。

于是,在全国人民正在为经济形势一片大好而贷款买房买车的时候,国家开始宏观调控。

专家指出:“中国每一次经济的大起大落,都与投资增速过快密切相关。如任其发展,一旦市场需求变化,势必导致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银行呆坏账增加,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影响经济运行和社会稳定。应当未雨绸缪,及时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这个果断采取的措施实质是什么?就是将将来可能经营困难的企业在影响还没造成之前,就采取人为的措施让其死掉,将资源转移到更能长足发展的领域,尽可能的减少不良影响。也就是说,国家不得不革掉这部分企业的命,免得将来对整个经济造成影响,以短痛换长痛。

“国家宏观调控就是调整粗放型企业,在两年前我就意识到宏观调控的到来,我理解就是国家不会让这些粗放型企业泛滥下去的,我预感到宏观调控的到来,那么我们就大量增加固定资产的投入,这样两年的固定资产投入有1.5亿。”听到卢楚其对宏观调控的理解,让人不觉想起93年国家在宏观调控时主旋律的声音:“实现国民经济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

上次宏观调控调整时,国营企业是当时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所以一大批国有企业死掉。同时,万和等一大批民营企业也正是借这个时机快速成长起来,现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力量之一。此次宏观调控,国家更未雨绸缪,下手更早,扛不住的肯定是民营企业。

“为什么未来三到五年死的会是民营企业呢,因为中国大部分民营企业还在粗放型的低水平循环状态,不能自拔,万和目前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这是卢楚其的判断,在万和集团召开的2005年的营销年会上,卢楚其将这个警钟直接敲给了整个营销和生产、研发系统。

从纯财务的角度看,制造型企业都是资本密集型行业。因为制造型企业都是劳动密集性企业,所以厂房、设备都要投入大量资金构建。现今大多制造型企业都非国有及上市公司,所以资金来源主要来自募集和借贷。而此次银根紧缩,银行利息上升,对于大多高负债制造型企业就意味着较多的利息支出,所以财务成本上升将对经营直接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利息银行利息上升对生产制造型企业各个产业链加大了要求,以往原来资金实力不足的制造型企业,可以向材料供应商延长几个月付款,而现在,钢材、铜材供应商一律要求现款交易,所以造成资金流不足的企业无法按照生产计划采购到足量的原材料、普遍开工不足、无法按时交货,而在这种财务成本急剧上升的严峻形势下,下游商家由于其强势又在不断的拖欠货款打压厂家,从而给予了制造型企业财务现金流构成了严重威胁。

仅银根紧缩一项,宏观调控就让不少制造企业失去了生存的基础,其它关于运输、土地使用、产业政策干预等方面的调控手段,又有多少家企业能挺得住?

工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让制造业活得痛苦

管理杂志《新浪潮》有一期文章,题目叫《浙江危机》,其中指出,能源、冶金等基础工业的价格让浙江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危机。难道这个危机仅仅浙江企业在面临么?

中国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运行分析报告显示:04年上半年,生产资料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5.9%,原材料工业价格上涨7.3%,而生活资料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1.2%,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约0.3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受粮、油价格上涨的影响,比去年同期上涨5.2%;衣着类价格微涨0.9%;一般日用品类价格上涨1.6%;耐用消费品类价格则下降3.9%。

对于耐用消费品而言,原材料价格上升7.3%,而价格下降3.8%,意味着有多少的利润被蒸发掉了,而整个行业的利润率又有多高?

当然这个算法可能不科学,但足可以看出制造业的压力之大。

在各个制造企业刚刚调整产品价格的政策还没有传达到经销商层面的时候,宝钢、武钢等大型钢铁企业又传来明年钢材价格将再次上扬的消息,真是屋漏又逢连夜雨。

虽然各行业制造型企业在这场原材料涨价风波中受到的损害程度不同,但这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制造型企业重新洗牌不可避免。而面对现状,企业的内部“自救”显得更为直接和有效。虽然很多制造型企业叫喊着成本控制战略,但对于众多制造型企业其原本就是粗放性的管理,就算其现阶段能迅速在成本控制下功夫,提高了抵御和化解风险的能力,但其管理成本也会有所抬升。

况且这种“自救”只能停留在较具规模的制造型企业,而对于众多中小型制造企业这种自救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其次国内制造型企业以往过多的重复建设、产能过剩、产品雷同、同质化等状况十分严重,造成竞争力十分低下。

“宏观调控的结果就是把不具备持续盈利能力的企业消灭掉,并不是有指向性的调整国企或调整民企,只要没有盈利能力的企业就没有生存的必要。”而在此次生产成本急剧上升的严峻形势下,“制造型企业就必然要死掉一批”,这是卢楚其的结论。

整体产能过剩让价格无法提升

稍微关注产经新闻的人都经常听到一个词——“洗牌”,意即行业的领头企业通过“大幅度价格战”等手段,让部分企业因规模和管理的限制,承受不住竞争的压力,从而退出竞争,实现新的竞争格局。

但洗牌的结果是什么?倒掉一大批中等以上规模的企业,那些不顾质量,偷工减料的所谓“杂牌”企业仍然在夹缝中活得逍遥自在。

理论上讲,在面临国家宏观调控和能源危机,原材料上涨,劳动力成本等各方面的压力下,企业自发的调整应该是上调价格保持合理的利润和生存的空间,但事情能如企业主所想么?

近期随着部分生产原材料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上升,但产能过剩造成的价格总水平向下的压力依然没有得到缓解。目前,汽车、家用电器、通讯产品等重要商品价格仍呈下降的态势,而这些产品价格的普遍下降态势,对抑制价格总水平上升的作用仍然是明显的。

过去太多的“价格战”噩梦成为了众厂商不敢轻易言“涨”的主要原因。消费者对价格极其敏感,谁先涨价,谁就丧失了市场份额。薄利多销的市场策略曾经为制造业立下汗马功劳,但也使得制造业现在调价的空间迈入绝境。

整个格局就成了典型的“囚徒困境”。

因为价格上涨得不正常,有通货膨胀的压力,国家才宏观调控,但调控的结果增加了制造企业的成本压力,企业只有提升产品价格才能有维持生存的利润,这是第一个矛盾;提升价格才有生存的可能,但谁先撑不住价格压力就可能意味着马上死亡,又是一个矛盾。因为厂房、设备、产能等基础投资规模过大,国家要调控,而因为整体产能过大搞得价格很难提升,无法保持盈利水平和面临现金流的压力,还是矛盾。

无数矛盾就是这样让企业不知如何适从,企业主的抉择是痛苦的,卢楚其说:当上老板,就意味着你永无宁日。

超级商业业态在抢制造业的饭吃

不可否认,超市、大型连锁等连锁等商业业态现在已经挤压得传统百货、没有太大的生存空间,价格实惠几乎是所有新兴业态赢得消费者的杀手锏。甚至国内现在商业业态都已经转变了主要的盈利方式,由过去靠赚取差价的方式变成了向厂家直接收钱盈利。

在外资大型流通企业未大举扎根中国之前,这块的竞争是不充分的,甚至可以说,这些商业业态在目前还是稀缺资源,制造业不得不在争夺这些资源时丧失主动权。甚至商家先举办没谱的特价促销后才通知厂家,然后还向厂家要这部分销售的利润,厂家说都亏得一塌糊涂了,哪里还有利润?

关于这个厂商博弈的论述,各方的评论都很深刻,几乎所有的人都可以说上几句,咱不在此充内行。笔者有朋友在家电超级连锁国美工作,笔者曾经问他:“一方面,你们的价格那么低,另一方面又要求厂家巨额的费用,厂家怎么活?”他的回答很简单“厂家降低成本!”都到了这个份上,厂家还如何降成本?除了偷工减料别无他法!

以上事实只有一个结论,制造商渠道成本(含商)整体提高,呈现出了商业挤压制造业的现象,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制造业就像一个三明治中的肉块,遭受着上面和下面的挤压,如何在“前有狼后有虎”的情况下,实现生存和突围?

结束语

万和可以说:我有大量的库存,是在原材料价格上涨之前所制造的,维持现有的价格我仍然有利润,所以这个压力我可以内部消化。

万和也可以说:我是规模生产,因为大规模生产和集中采购,以及卓越的管理,原材料价格对我整个成本的波动幅度不会太大。

万和还能说,我现在出口规模大,国内损失可以国外补。

甚至万和也可以这么认为:我的机会来了,我只要挺住,就实现了洗牌的目的,将来你们都死掉了,多大的利润空间都由我们来说了算。

但首要的,万和要能挺得住,卢楚其在内部会议上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思想,如:以战略思维代替管理思维管理企业、树立有竞争力的合理成本控制意识,以专业化保持持续盈利的能力。靠练好体能和添加冬衣等方式挺过这个冬天。

制造业范文篇2

雯婷,盛唐传扬国际企业策划有限公司事业部总监。曾任香港《阳光财富》杂志主编,《经济导刊》杂志主笔,担任多家媒体特约撰稿人。

美国的EXXEL公司,原来一直在中国生产睡袋和帐篷,最近他们将工厂从中国迁回美国加州,虽然回国需要添置大量的生产设备,但是和“节约30%”的成本这一数额相比较,还是桩划算的买卖。相信很多人对类似EXXEL公司回迁本土做法感到恐慌,事实上,EXXEL公司的人对此更觉压力。他们坦承,只有不断降低劳动力成本,才能和中国企业竞争。而达到这个目标的唯一途径是提高生产效率,效率越高,意味着劳动力成本越低。所以,回迁本身并不是件值得关注的事,真正决定未来竞争格局的,是各自改进生产技术的能力。

用简单的话描述:大家都得回到大本营去拼产品!因为跨国生产的成本普遍上涨,境外生产的利润空间变得越来越薄。

于是,两个制造大国,美国和中国,对于未来全球制造业的格局,在此时拉开了重大分化的序幕。于是,很多人开始对“中国制造”还是“美国制造”成为全球制造业的老大有了赌徒般的兴致。

先是美国经济咨询公司“全球透视”公布了自己的关于中国制造业的观点,说2009年经过价格调整后的全球制造业增加值将超过11万亿美元,其中中国制造业产值占17%,而美国占16%,中国将超过美国一个百分点,成为全球第一大制造业基地,从而结束美国100多年来在全球制造业保持的支配地位。

新闻的细节是这样的:全球透视的负责人给美国制造业协会的发言人考克斯发了一份报告,报告表示“最近经过修订的预测表明,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领先的制造业大国的时间将比原先预测的提前。以实际增加值的形式来衡量,预计中国占全球制造业的份额将在2016到2017年超过美国。这主要得益于这个亚洲巨人在纺织品、基本的金属产品、电脑设备、家用电器和矿物产品等市场份额的迅速扩大。”考克斯完全不同意,他说:“全球透视是一家信誉很好的研究机构,我不相信它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它的研究结论被错误引用了。全球透视并没有说中国制造业将会在明年超过美国,那是金融时报记者说的。”……之后全球透视,金融时报等多家媒体陷入考克斯无休止的新闻数据的考证中。

支持全球透视这一观点的人认为:中国在1990年仅占全球制造业产量的3%,到1995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的份额也仅占5%。中国史无前例的增长速度正在创造经济奇迹,美国会将其制造业的领先地位维持到2013年,而此时的美国制造业景气陷入30年来的空前低迷,中国制造业超过美国的时间将大大提前。

而持反对意见者表示:尽管中国善于创造奇迹,不过,如果用目前的美元价格衡量,中国2008年制造业的产值也不过是美国的60%。再加上金融风暴的袭击,即使中国能够继续保持10%以上的制造业年增长率,它也要到2022年才能赶上美国,中国无法创造出制造业的奇迹。

不论“外面人”怎么谈论中国制造,关起门来,我们还是要认清两个最基本的事实:一个是美国制造业的价值远超于中国,也就是说,美国生产技术的能力远超中国,人家基础比我们好,目前还在技术奋进中,中国要靠加倍的低成本才能获得更大的“销售额”;第二个,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在受挫后改为进口导向,将是目前最好的解决之道。也就是说,如果中国仍然继续维持出口导向,则全球贸易不平衡的情况将更加恶化,不只是美国受影响,欧盟同中国的贸易赤字也将继续扩大,情况相当不乐观。

制造业范文

产业待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仅进口设备一项金额就达万亿元,而如今,这些设备即将陆续进入报废期。在工业行业,每年因磨损和腐蚀等原因使设备停产、报废造成的损失占全年GDP的10%,损失高达千亿元,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压力。

而再制造产业就是在原有产业的基础上,将机电产品运用高科技进行专业化修复或升级改造,使其恢复到像新品一样或优于新品的批量化制造过程。目前我国的产品都陆续进入报废期,为再制造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2002年,美国再制造产业的年产值为GDP的0.4%。依此推算,如果我国今年的再制造产业占GDP比重达到0.2%,而GDP本身有望达到37万亿元,在此基础上,我国再制造产业年产值将高达740亿元。

《意见》后,汽车和轮胎产业迅速成为再制造业界热捧的对象。记者了解到,现在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包括五类,即发动机、变速箱、发电机、起动机和转向器产品再制造。

据了解,再制造产品的成本仅为新品的1/4,节能达到60%以上,节材超过70%,最大限度地挖掘制造业产品的潜在价值,可让能源资源接近零浪费。

汽车企业再制造业试点单位之一的潍柴动力(潍坊)再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峰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再制造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均能达到新品的水平,但因其成本较低,客户购买时的花费相对较少。”

李峰介绍说,因成本较低,潍柴动力的发动机再制造产品价格仅是新品原价的75%。而如果用出了毛病的旧发动机去换再制造产品,还可以抵消25%的价格。这种以旧换新的方式,会节省一半的成本。这样不仅方便了客户,而且给报废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回收渠道,有利于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

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相关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与汽车产业一样,工程机械再制造也是一个很有潜力的产业,因为涉及再制造的机床设备动辄几万吨甚至是几十万吨。”同时,他还告诉本刊记者,2009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选定了包括卡特彼勒、徐工、、三一重工等7家工程机械企业在内的35家企业和产业集聚区作为首批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

原料何来

虽然再制造产业起步较晚,但因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再加上《意见》的推波助澜,该产业已经被列为国家推进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也浮出水面。

记者了解到,获取原料较难是再制造产业面临的首要问题。虽然市场上因生命周期结束而即将进入报废期的产品数量较多,但因流通渠道不畅,给再制造产业的原料供应造成了很大困难。

如汽车零部件行业,据国务院第307号令《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第十四条规定:报废汽车回收企业必须拆解回收的报废汽车。其中,回收的报废营运客车,应当在公安机关的监督下解体。拆解的“五大总成”(汽车发动机、方向机、变速器、前后桥、车架)应当作为废金属,交售给钢铁企业作为冶炼原料,拆解的其他零配件能够继续使用的,可以出售,但必须标明“报废汽车回用件”。

因此,再制造企业原则上只能从汽车维修市场收购一些旧件作为再制造原料,但该类市场所提供的原材料量并不能满足生产和市场的需求。目前看来,国家助推再制造产业发展的努力会遭遇《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相关规定的阻击。

另外,李峰告诉记者,潍柴动力(潍坊)再制造有限公司只可以修复自己曾经生产的再制造产品,国家仍然禁止公司再制造自己品牌之外的产品。这种现象不仅仅存在于潍柴动力(潍坊)再制造有限公司,整个再制造行业都面临同样的限制。

但有一个例外。记者从其他渠道获悉,因为之前合作权益的变动,在14个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单位中,只有济南复强动力有限公司可再制造别的厂家生产的产品。其他厂家再制造产品必须是自家生产的,这会引起再制造产品怎么贴牌的问题。

“报废产品经过翻新流向市场之前需要和新品的流程一样贴上出产厂家标识,并承诺一定的质量保证,但这就会引起一些问题。究竟是贴原厂家的品牌,还是贴再制造方的品牌?”某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因为原来的生产厂家和现在的再制造厂家并不是同一个,再制造厂家对产品进行贴牌后,就要对再制造的产品整体质量负责。但是产品原材工艺材质等最终还是原产品生产厂家的,如果再制造产品出现问题,就会存在谁来负责任的问题。”该人士表示。

当记者问及潍柴动力(潍坊)再制造有限公司再制造公司的长远规划时,李峰表示,虽然去年建成现有生产线时,国家曾经给予优惠和补助,但他们并没有继续建设新生产线的打算。

他告诉记者,虽然现在潍柴动力的发电机市场保有量有220万台,并且有2%的比例进入报废期,但这并不代表就会有4.4万台发动机进入再制造环节。部分发动机虽然已经过了使用年限,但仍没有退出生命周期,这会造成部分再制造资源的流失。

税制待改

据了解,税收问题尚需理清也是当下再制造看似火热、但企业参与积极性并不高的原因之一。记者从相关制造企业了解到,再制造企业增值税中的销项税额难以抵消,成为抑制再制造产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

增值税进项税额是指纳税人购进货物或接受应税劳务所负担的增值税额。增值税销项税额是指纳税人销售货物或应税劳务,按照销售额和增值税税率计算由购买方所负担的增值税额。

一般而言,企业作为一般纳税人,增值税应纳税额为当期进项税额减去当期销项税额。但是因为再制造企业从客户手中购买报废的零部件,企业不可能拿到进项税发票,而当企业把修复好的产品重新卖给客户的时候,却需要开具该产品的销项税发票。

企业因没有进项税发票就没有办法抵消进项税额,这造成再制造产品的成本增加。当再制造厂商的成本压不下来的时候,就会增加售价,卖的东西更贵了,最终对用户造成负担。当成本传向客户,顾客消费积极性减弱,这就不利于激发产业的投资热情。更何况现在消费者对再制造产品的认识并不深入、认可度不高。

记者了解到,虽然政府强力推进再制造产业的发展,但是在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再制造无论是产品还是理念仍然很难被消费者完全认同。当记者问及再制造产业时,很多行业人士表示,其尚未完全了解该概念。即使是大家对产业有了了解,但人们对再制造产品的接受程度仍存在一定的可提升空间。

“再制造产品不是不可以接受,但是客户也会看生产厂家,如果厂家本身有名气,它们的再制造产品质量有保障还是可以接受的。”某人士表示,这也是大部分人对再制造产品的态度。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印刷合同四篇
  • 下一篇:机械制造的简历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