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新兴市场的特征范例(12篇)

时间: 2024-01-16 栏目:公文范文

新兴市场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产业发展周期;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模式

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是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后金融危机时代,争夺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共同选择。尤其是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新兴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和总体竞争能力。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然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速度与规模,从某种程度上,取决于融资渠道的灵活应用与创新。

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尽相同,虽然大部分行业还处于初创期,但像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的部分龙头企业已经进入发展期并向成熟期迈进,而像光伏产业由于基础较好已经进入成熟期或持续期。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以及产业链环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其融资问题是各不相同的。因此,从产业的视角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渠道与融资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及其融资特征

(一)不同发展周期具有不同的融资特征

根据产业发展周期理论,一项产业的发展可以分为种子期、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持续期以及衰退期。在产业初创期,技术成熟度低,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多,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弱,融资主体希望通过出让部分股权,以找到能与其共担风险、共享未来收益的投资合伙人。由于银行贷款等债权融资需要企业还本付息,会增加企业经营负担,同时也会加大银行风险,因而在产业初创期债权融资往往不宜介入。相对而言,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创业板上市等风险偏好型的股权融资模式则更为适合。随着新兴产业的成长,进入产业成长期后,保守型产业基金、国际组织信贷、政策性贷款等在政府的推动下开始介入。进入产业成熟期,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明显下降,企业盈利能力不断显现,在这一阶段投资方更加看重对企业所有权的控制,并开始注重成本控制,此时商业银行贷款、债券融资等低成本的债权融资模式更受欢迎。随着产业持续期的到来,企业的规模和盈利能力逐渐达到证券市场主板公开上市的要求,在初创期和发展期介入的风险投资则实现退出。

(二)不同产业链环节具有不同的融资特征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环节主要包括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技术研发环节属于技术密集型领域,投资回收周期长,不确定性因素多,技术风险突出,不熟悉行业动态的一般投资者很难准确判断研发项目的市场前景。同时,技术研发实体的资产以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为主,很难向商业银行提供有效的固定资产抵押等担保方式,不符合商业银行信贷准入门槛。因此,技术研发环节更适合于采用风险偏好型的股权融资模式。产业化环节是技术研发取得实质性进展后的市场推广阶段,需要大规模的固定资产建设投资以及流动资金的周转。虽然产业化环节也面临一些市场风险,但相对于技术研发环节,试错成本基本可控。因此,处于产业化阶段的企业更适合于采用商业银行信贷等债权融资模式。当然,部分企业由于股东实力雄厚、传统产业基础扎实、企业综合效益较好,它们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融资还款可以依靠企业的综合收益,使融资风险得到极大缓释,这类企业更适合于低成本的债权融资模式。

(三)政策性融资贯穿整个发展周期

作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必须要有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因此,政府的政策性融资贯穿了整个发展周期。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财税政策引导社会投资、激励企业创新积极性的力度不够,多层次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应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企业投入积极性的同时,切实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国家税收政策的激励作用和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支撑作用,建立健全政策体系,创新支持方式,如: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大幅度增加政府财政的资金投入;在税收激励政策方面,切实完善流转税、所得税、消费税、营业税等支持政策;在金融政策方面,强化金融服务支撑,重点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在资本市场方面,积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建立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加快完善创业板、场外证券交易在内的资本市场。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周期与融资模式

根据上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其融资特征的分析,可以知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周期包括种子期、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之后进入新一轮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周期,其对应的产业链环节包括研发、孵化、商业化、产业化,之后是新一轮的技术创新。作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规划,因此,政府的政策性融资贯穿了整个发展周期,但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产业链环节,其融资模式侧重不同(如图1所示)。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同发展阶段融资模式

1.种子期

战略性新兴产业种子期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可行性技术研究、商业与技术开发、市场研究,其中,研发投入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投入的最核心部分。在这一阶段产业内企业最需要的是能够长期使用的资金做后盾,其目的在于使创意构想商品化。该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选择的融资方式主要有内源融资、天使投资、风险融资。产业内企业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深入挖掘潜在资源,向亲戚、朋友以及“天使”投资者介绍研发产品的技术领先性、创业者丰富的创业经验和极强的研发能力等,让他们对企业的发展前景及创业人员充满信心,争取他们更多的支持与帮助。

2.创业期

该阶段产业内企业已经建立了企业组织雏形,有了较为完整的研发队伍和管理队伍,其主要活动应该是在收集多方信息的基础上制定长期的经营计划,为产品生产和科研筹集发展资金。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一般具有前期投入较大,投资回报期较长等特点,特别是新能源中的风电、水电、核电以及半导体、新材料等重资产行业,前期大规模的投资使得大量企业难以承受。而融资租赁模式能够使得投资初期的资本支出大量减少,将有效的缓解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面临的资金困境。另外,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比较小、风险比较大,商业银行出于安全性考虑很少会对这一阶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资金支持;而且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这一阶段还缺乏盈利,经营业绩比较差,业内企业普遍不具备发行债券融资的条件。因此,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直接融资的重要渠道,能够有效地缓解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的融资难、抵押和担保不足的问题。

3.成长期

此阶段,新产品已进入市场并不断推广,发展前景明朗,但存在着生产工艺、方法的改进以及广告、批量生产和市场试销工作的大幅度资金需求。主要的融资方式有:第一,融资租赁。在成长期,需要外部资金来增添设备,这时候融资租赁依然是不错的融资方式。第二,新三板市场融资。与创业板市场相比,新三板上市的企业标准和上市条件相对较低,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容易上市募集发展所需资金。第三,创投及私募股权基金。由于正处在成长期,产品有了一定的市场和经营业绩,发展前景良好,能够得到投资者的支持和青睐。但在选择潜在的投资者时应当从多方面进行全面考察,选择有利于产业内企业发展的团队。第四,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自由买卖的证券的行为,使其具有流动性,是通过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发行证券筹资的一种直接融资方式,能对资产的收益和风险进行很好地分离和重组。第五,银行担保贷款。此阶段要想获得银行信用贷款比较困难,但可通过银行担保方式进行融资。

4.成熟期

在这一阶段企业的产品销售和利润大幅增加,其知名度和社会信誉度开始建立。其主要任务是继续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扩大生产规模,创新组织结构和经营管理模式。其主要的融资方式有:第一,增资扩股,产业内企业可以根据发展需要,扩大股本融进所需资金。与借入资本相比,它更能提高产业内企业的资信与借款能力,对扩大经营规模、壮大实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二,企业并购融资,即借壳上市或是买壳上市,其两者的实质都是企业并购,通过企业并购从而实现间接上市筹措资金的目的。第三,创业板上市融资。在这一阶段,有些产业内企业已经达到创业板上市的条件,相对于主板上市,创业板上市门槛要低。再加上经营业绩、财务记录以及盈利记录不错,可以通过创业板在资本市场上获得直接融资。并且对于成熟的产业内企业可以实现从新三板转板到创业板,为其融资提供更宽的融资渠道。第四,银行贷款。此阶段产业内企业核心竞争力得以增强,通过抵押或质押从银行获得贷款将会是一条不错的融资渠道。

(二)政策性融资贯穿整个发展周期

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独特的战略地位和高科技属性,国家高度重视这一产业的发展。因此,政策性融资应该贯穿于整个成长过程,战略性新兴产业要高度重视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充分利用这一融资渠道。

1.财政支持政策

针对当前政府资金使用分散、重点领域投入强度不足、缺乏稳定投入支持机制等问题,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调动社会投资积极性的作用,重点在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和利用现有资金渠道的基础上,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大幅度增加财政的资金投入,专项集中支持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大应用示范工程、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创新能力建设等,引导创业投资发展。

2.税收激励政策

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本、研发费用比例较高、产品发展初期进入市场难度较大的特征,切实完善税收激励政策,重点在落实好现行各项促进科技投入、科技成果转化和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等税收政策的基础上,结合税制改革方向和税种特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从激励自主创新、引导消费、鼓励发展新业态等角度,针对产业的具体特征,制定流转税、所得税、消费税、营业税等支持政策,形成普惠性激励社会资源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手段。

3.金融创新政策

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初期大量创新型中小企业需要创业投资、场外交易、发行债券等多种直接融资支持和政策性融资支持等特点,强化金融服务支撑,重点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主要包括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业链融资等信贷方式创新,加大力度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4.资本市场引导政策

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期和成长期的资金需求特点,积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加快完善创业板、场外证券交易在内的资本市场,进一步扩大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发行规模,积极探索发展高收益类债券等债券品种;扩大政府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资金规模,建立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进一步扶持和引导发展创业投资。

总之,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历史机遇和挑战,各地政府都应该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渠道的建设,实现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具体到产业内的不同企业,每种融资方法和渠道都有着自身的优缺点,企业应当根据多方面的因素选择适合自身的融资渠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形成产业与资本的良性互动,从而发挥产业与资本的协同效应,让企业快速的做大做强,最终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赛迪顾问.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渠道与选择策略[J].投融资研究,2010(6).

[2]张济建,温静.高科技中小企业生命周期与融资方式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2010(5中).

新兴市场的特征范文1篇2

目前理论界对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效率的研究多是利用DEA绩效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入测度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从实证的角度对金融支持效率进行分析研究。马军伟选取在深交所上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上市公司2008-2011年连续12个季度数据,通过DEA模型,评估了我国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及细分行业的动态效率与变化情况。认为我国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发展的总体效率的趋势是下降的,没有实现金融对新兴产业的资源最优配置,在影响因素方面,银行的间接融资对兴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较高,公司成立年数对金融支持效率有负向影响,股权投资、公司所有制形式及公司所在地区对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效率的影响存在较大的行业差异。[8]熊正德等用DEA方法,构建了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绩效和影响因素模型,并对金融支持七大新兴产业的效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与低碳相关的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高端设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三大产业效率不高;在影响金融支持效率因素方面,宏观形势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影响很大,市场性金融支持行为在经济波动期存在效率缺失,在间接融资驱动力不足情况下,直接融资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支撑。[9,10]除实证研究外,也有学者从定性分析的角度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效率的评价指标。王健通过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的方法,结合新兴产业的特征,在兼顾定量研究可能性的基础上,从产业发展性、产业关联性、产业带动性、产业长远性四个方面,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特有的发展效率评价体系。[11]目前理论界对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绩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证研究领域,且所用方法以DEA为主流,衡量绩效好坏的产出指标多以可量化的利润、收入等指标为主,较少涉及资源消耗、污染排放、就业带动、出口带动等方面。同时所采用样本均以上市公司为参考,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多属于未上市的处于初创或成长期的中小企业,用上市公司数据分析整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的发展显然不够全面。

二、金融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

为更好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我国各地区,尤其是经济、科技实力较强的发达地区,加大了金融创新力度,出台了许多有针对性的措施:创新信贷模式和担保方式,发展集合融资工具,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开展金融综合经营,等。[12]但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资金的需求有自身特有的特征,它对金融供给模式有更高的要求,对金融创新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唐斯斯、董晓宇提出了由政府引导与市场选择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相结合的交互式融资模式,创新金融管理组织形式,在拓展新市场,适应市场结构的变化上进行突破。[13]余剑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正外部性和不确定性特征,在金融需求决定金融供给机制下,创新性地运用软预算约束模型(DM)和金融工程原理,提出采取差别化的宏观调控和监管措施,“奖与罚”并用,创新银行类金融机构的盈亏平衡关系,增强其向新兴产业提供资金支持的内生动力;大力开发专门针对处于高风险,资金需求强的初创期中小企业的金融工具;探索政策性资金的“股转债”模式,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完善相关扶持政策体系等。[14]金融创新是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助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有效发展的动力。金融主体要根据新兴产业企业主体特点提供差别化的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克服传统金融供给模式的障碍,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三、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选择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一个产业的发展会经历培育、成长、成熟和衰退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业态,其培育和发展过程也将经历这些阶段。处于不同阶段的产业其风险不同,对资金的需求也有差异。胡海峰、孙飞14在产业生命周期的基础上,阐述了金融在我国新兴产业培育中的作用机理以及存在的问题,认为可通过建立金融与财政的协调配合机制,打造多层次金融支持体系等政策手段来发挥金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中的支持作用。[15]顾海峰从业态演进的角度,构建了以资本市场、政策性金融与市场性金融支持三者结合的支持体系。[16]赵天一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提出把科技金融的资金链、技术创新的价值链、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链结合起来,通过政府政策引导和安排,建立市场科技金融-混合科技金融-公共科技金融支持体系,实现不同新兴产业阶段、不同金融产品与科技成果的相互交叉与促进,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科技金融支持模式。[17]

四、未来研究展望

新兴市场的特征范文篇3

试论我省覆盖区区域地球化学调查顾金秋

浙江中生代浅成热液金银成矿作用的耗散结构模型胡永和,王建国,朱兴盛

璜山金矿找矿模式及应用黄仁荣,何长友

浙江省瑞安市曹建绢云母矿床地质特征、成因机理探析及找矿方向袁德丰

金衢盆地红层浅埋引水隧洞工程地质研究杨永鹏

T-a曲线法求承压含水层参数李兴祥

微型钻孔高压灌注桩在处理巨厚松散填土地层中的实践王承伟

中国大肠癌与土壤环境中元素的相关性研究曾昭华,曾雪萍

矿山地质环境状况及防治措施的研究赵力强

保护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环境童志良

浙江省中西部地区丹霞地貌特征及其旅游资源吕惠进

矿山地质储量微机管理毛伟雄,杨文煌

生产矿山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探索与实践魏仕校,苗幼

论走向市场经济下的地质科技档案工作特点及对策浙江国土资源唐碧雅

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资源保障朱寅传

积极拓展用地空间服务我省经济建设朱先高

浙江省主要成矿系列和成矿谱系朱安庆,张永山

1:5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的探讨蔡子华,朱朝晖,陈国锋,潘松林

试论华北地区陆相地层泥质膨胀岩的工程勘察方法黄翠稳,徐建闽

乐清市土地可持续利用问题初步研究张贤孟

优化土地评估环境规范土地评估市场王万川

杭州市土地档案电子影像管理系统的介绍及应用前景吴建文

浙江省2001年度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研究盛乐山,薛长生

积极构筑被征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体系宁波市国土资源局

围绕发展主题强化供地服务为经济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用地保障慈溪市国土资源局

运用市场机制优化矿产资源配置奉化市国土资源局

用地球的不协调运动理论解释地震、火山和岩浆的成因尚德增,ShangDezeng

浙江省表层岩石及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元素丰度研究姚俭,方正康,YaoJian,FangZhengkang

浙江主要铀矿类型与铀矿石的溶浸性能特征何胜忠,HeShengzhong

浙江省瑞安市白门钠长石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困探讨浙江国土资源罗炎水,叶泽富,LuoYanshui,YeZefu

浙江湖州三天门地区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浅析潘志龙,PanZhilong

液化判别的简化计算法李兴祥,LiXingxiang

钱塘江上游地质地貌背景与洪水的关系章人骏,ZhangRenjun

振冲碎石桩在软土地基加固中的应用王绛瑜,虞韩青,陈坚宜,WangJiangyu,YuHanging,ChenJianyi

梧桐坑梯级开发工程地质条件研究杨永鹏,YangYongpeng

基坑围护设计与实测分析比较陈传水,陆少连,鲁绍林,ChenChuanshui,LuShaoLian,LuShaolin

浙江省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遥感综合调查研究陈习军,陈建杰,ChenXijun,Chenjianjie

玄武岩台地滑坡与土壤发生学类型研究王深法,俞建强,陈和平,陆景冈,Wangshenfa,Chenheping,Yujianqiang,LuJinggang

浙江昌化鸡血石的地质成因及鉴定特征包绍华,BaoShaohua

浙江湖州地区膨胀土特征探讨朱晓梅,ZhuXiaomei

论浙江安吉矿产资源开发保护规划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任荣富,曲卫,RenRongfu,QuWei

建立基于GIS的浙江省矿产资源储量管理系统唐碧雅,TangBiyaiHtTp://

完善机制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嘉兴市人民政府

与时俱进完成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湖州市人民政府

狠抓落实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台州市人民政府

城乡统筹改进土地征用工作绍兴县人民政府

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促进农业跨越式发展浙江国土资源赏建华

完善统一征地机制加大统一征地力度赵茂良

以建促保切实加强耕地保护浙江省国土资源厅耕地保护处

整治宅基地建设新农村沈华祥

土地整理规划中公众参与机制的设计与应用鲍海君,吴次芳,贾化民

关于土地生态管理的探讨赵哲远,吴次芳,顾海杰,徐再敏

刍议现阶段地勘单位的财政财务管理楼慧芬,姜国良,金烈

规范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管理的思考周荣春

浅议土地整理市场化与政府角色刘旭东

浅析建德市矿产资源与矿业经济发展邵幼太

土地违法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与对策叶汝明

确立统一征地的法律地位黄志华

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张霞

土地变更调查是做好土地规划的基础顾海杰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促进丽水经济持续发展丽水市国土资源局

重视信息化建设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柳京

走山区特色的土地整理之路遂昌县国土资源局

挖掘滩涂资源潜力保障经济建设用地李振伏

知难而进积极服务促进环杭州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浙江省国土资源厅

规划"龙头"舞起来--湖州市矿产资源规划实施纪实湖州市人民政府

用市场观念打造新型现代地勘企业--访浙江省第十一地质大队刘金虎

土地工作的实践与对策胡萃利

试论矿产督察工作叶仙云

浅谈农村国土执法监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浙江国土资源陈立峰,董艳秋

新一轮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思路探讨张佳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农村建设规划吴长江

向大海要地缓解海岛建设占用耕地压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夏宏军

桐乡市地价指数编制及应用研究陈美宝,郑坤明,葛雄灿

地籍信息系统前台数据采集分析沈骏

利用Access数据库进行测绘生产管理赵旭,尹宏,李剑军

恐龙从"侏罗纪"走来--寻访天台恐龙化石地质遗迹刘金虎,任黎

浅谈天然饮用矿泉水高建政,章秋芳,徐静

土地征用补偿费用标准的合理确定金士高

七部委(署)赴各地检查验收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情况等10则

增强统筹理念加大工作力度陈昆忠

改革不合理的耕地占补平衡考核办法的建议王永力

全面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李路宁

山区小县土地市场存在问题的思考陈建兵

城市土地储备制度运行中的风险及其规避韩伟刚,夏莉莉,刘金水

对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几点思考浙江国土资源彭晓英,欧名豪,蒲媛

关于土地管理立法中若干问题的思考黄志华

浅谈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动态巡查的做法、作用与效果袁国建

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抓好文明国土资源所创建工作方国富

它山之石可攻玉--台湾砂石资源管理的启迪吕晓澜

秀美雁荡向世界地质公园迈进段卫国,郑婷

新兴市场的特征范文

一、不可跨越的产业增长路径

任何一国的经济增长都是遵循一定模式演进的,特别是工业化阶段的主导产业演进顺序几乎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对于处于工业化阶段的中国而言,很多产业的增长是不可跨越的。

从中国经济增长的总量出发,目前大致相当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美国,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日本以及当前的英国和德国。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经济体而言,上述国家在GDP总量相当阶段的产业增长格局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在类似经济总量下,美国和日本的产业增长格局的确体现出了一定的相似性:电子产品、出版印刷、交通运输相关产业、大众消费品(家具、食品、皮革和房地产)和消费服务等产业处于领先增长地位。

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讲,人均GDP成为另一个重要的参照指标,目前中国大致相当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的美国和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日本。美国当时的主导驱动产业形成与两大因素有关:一是新兴工业原料石油的出现;二是特殊的冷战大背景。而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黄金增长时期则来自第三次技术革命的驱动。第三次技术革命是以核能动力为核心,包括电子计算机、新合成材料、生物工程、空间技术和海洋工程等一系列的技术创新在内的组合式技术创新。正是这一系列领先的技术变革和特殊的国际环境促使美国形成了以“飞机制造、石油开采及加工、原子能和宇航”产业为领先的产业增长格局。

日本的产业增长则以政府为原动力,选择了以重化学工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并以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做保障。有数据表明,在重化工业阶段,化学、金属及其制品和机械制造构成日本工业的三足鼎立格局,而作为保障的基础设施投资总额从1955年到1973年扩大了48倍。

在以上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回到典型的工业化增长路径,即“工业化初期:纺织、食品;重化工业阶段:钢铁、能源、机械、化工;高技术密集时代:航空、航天、核工业、计算机;高加工和组装时代:家电、汽车;微电子时代:信息网络、生物工程、新型材料、航天技术、海洋开发”。应该说,重化工业阶段的诸多产业增长对后来的产业发展是具有不可跨越的基础性作用的。

由此判断,中国经济体作为一个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大国经济体,面对这样一个技术革命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其经济增长必然具有双重特征,即不可跨越的传统产业和日新月异的新兴产业都不可或缺。其中,如果就经济增长从工业化阶段向后推进的角度而言,以工艺技术为核心的机械制造和以材料合成为核心的化学工业对一个大国经济体而言显然是不可跨越的。

二、与国际潮流接轨的新兴产业

如何确定符合国际潮流的产业增长特征,这可能有很多逻辑和思路,但我们认为美国资本市场由于其具有优良的社会优质资产证券化机制,可以将引领产业增长潮流的产业中的典型公司迅速转变为公众公司。因此,我们立足于总结美国最近一年多IPO的产业结构特征,并推广到英国、日本和韩国等同样具有借鉴意义的国家。

就上述产业结构特征而言,除了控股公司和封闭式基金两种特殊的形式之外,IPO比较集中的产业分别是商业服务、药品及健康产业、零售、能源和Internet相关产业。其中商业服务是一种国内没有可比性的产业分类,其产业内涵更能反映引领产业潮流的增长特征。

在研究美国市场IPO产业特征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观察了英国、日本和韩国的情况,这些数据与美国市场的规律和特征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由此可见,当前能够代表国际产业增长潮流的产业特征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大领域:

第一,消费与服务领域,如商业服务、药品与健康服务、零售、房地产和金融;

第二,新技术领域,如网络、电信、计算机软件;

第三,能源约束领域,如能源和能源服务。

三、引领潮流的商业模式创新

在对传统的产业增长路径和新兴的产业潮流进行分析总结之后,我们进一步关注能够引领增长潮流的商业模式,这是新兴产业在企业层面的延伸,也是具体化到投资层面所必须思考和考察的问题。

1、什么是商业模式

关于商业模式,实际上还属于一个并不十分清晰的概念,因此我们首先对商业模式的内涵或特征做一个概括和归纳,以下四个特征是不可或缺的:

第一,创新,包括既有模式的重组、关键环节的改变,但通常可能会颠覆既定的游戏规则;

第二,盈利,可以创造收入或降低成本或控制风险,或者兼而有之。关键在于其一定会体现出收入或利润增长的商业价值;

第三,超越,突破行业界限和传统思维,可能是一种融合,也可能是一种完全的创新;

第四、可持续和不可轻易复制:不会被竞争者或潜在进入者轻易模仿,通常具有赢家通吃或垄断某一环节的特征。

2、来自麦肯锡的商业模式分类与界定

我们认为麦肯锡的商业模式分类能够较好的反映商业模式的大类特征,即鲸鱼、布谷鸟和益生菌三大类。

首先,鲸鱼模式,他们以规模致胜。典型代表如沃尔玛,其与中国贸易量超过了俄罗斯、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同中国的贸易总和,规模优势十分明显;又如新浪,其无论在SP还是BLOG等新兴业务出现后都可以凭借规模取得后发优势。

其次,布谷鸟模式,他们不独立生存,而是依存于一些特定的产业或企业群体存在和成长,参与到其他产业链条的服务中去。典型代表如UPS,它为超过175个国家的无数顾客提供60种不同的供应链产品服务。

除运输包裹外,一项核心业务是向无法自行维系供应链的中小企业提供供应链服务。

最后,益生菌模式,他们是细分市场的小家伙,一旦遇到成长机遇便可能迅速膨胀,这是商业创意的主要来源地,商业模式的创新基本都在这一领域诞生的。

3、具有创新特征的商业模式

(1)美国市场的启示

我们同样从美国的IPO中寻求到了启示,特别是一些很难归入特定产业的企业,往往是商业模式创新的集中营。

(2)来自中国的商业模式创新

中国的很多企业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正在不断和美国等具有创新活力的国家迅速接轨,并诞生了一系列具有商业创意且已经开始产生盈利的商业模式,其中还有相当多的企业模式已经获得了风险投资或美国资本市场的认可。

第一类,是与互联网完美结合的商业创意和商业模式。其典型代表如下:

ATA:通过计算机提供智能化考试服务平台;

阿拉丁:经营向客户开放的导航和三维地图,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设计在网络地图上标注自己企业的位置及特色标识;

价值中国;在没有盈利模式的博客网站群中独具特色,其采取作者实名制,并根据作者的贡献分配远期收益期权,一旦盈利可以凭此期权分享收益;

空中网:通过手机提供娱乐互联增值服务;

奇虎网:将搜索引擎和社区论坛结合,为社区论坛提供各种服务;

淘宝网:C2C的网络销售模式,其销售总额相当于67家沃尔玛国门店;

智买道:通过网络积分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消费折扣服务,并与商家分享佣金。

第二类,是满足新兴消费需求的服务提供商,他们以新兴消费需求为切入点,在满足这些需求的过程中获得高速成长。典型代表如:

慈济体检与佳美口腔:提供健康服务的医疗连锁机构;

天娱和太合麦田:前者打造了超级女声的全新产业链条,后者则从事数字音乐发行;

雅昌印刷;在丰富的艺术品专业印刷基础上,通过网络平台建立了艺术品投资资料的数据库,成为艺术品投资者的权威数据来源,满足了奢侈消费群体的投资需求;

魅惑广告:以出租车为平台经营广告业务。

第三类,是具有布谷鸟特征的企业,他们的商业价值就是通过参与到另一个快速增长的产业中来实现的。典型代表如:

沃力森:提供月租型CRM服务,以B/S方式提供CRM软件和系统服务给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因此可以低廉费用享受信息化服务;

国通物流:以先进的熏蒸技术,现代化的仓储物流管理技术和配套的保税及海关服务,构建了全国首个专业农产品保税物流中心;

中星微电子:主要从事数字多媒体领域中的PC摄像头芯片设计,并将其制造和营销外包,成为无工厂的行业领导者,占据了全球细分市场60%的份额。

(3)创新商业模式的商业与金融价值

新兴市场的特征范文篇5

关键词:房地产;房地产价格评估;价格形成;评估方法

0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房地产之间买卖日趋增多,由于房地产牵扯到太多利益群体,房地产的价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因此,对房地产价格进行科学的评估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房地产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1房地产价格评估概述

1.1房地产的特点

不可移动性、耐用(耗)性、异质性(即使在外形上一模一样,但也肯定存在朝向、层位等方面的差异)、高价值性、供给有限性、投资与消费双重性等、均为房地产的特点。

1.2房地产的类型

土地有农村土地和城镇土地之分,因此房地产也有在农村和城镇之分。农村土地只有建设用地和耕地之分,房地产存在于建设用地上。城镇土地按照其用途,可分为:1、居住类房地产;2、商业类房地产;3、休闲类房地产;4、公共事业类房地产;5、工业类房地产。

1.3房地产价格的构成

房地产价格由土地价格和建筑物价格构成。其中土地价格分“农转非”地价和旧城区改造地价,建筑物价格分为建筑物生产成本和建筑物销售成本。

1.4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因素

1.4.1一般因素

一般因素指影响房地产价格的整体宏观因素,包括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政策因素和其他因素。

1.4.2区域因素

区域因素指一个地区不同功能上区分地价的因素。一般来讲,无论是住宅区,还是商业区,工业区,地段越好,价格越高。

1.4.3个别因素

个别因素较为细致,指不同地块之间的微小差异。如通风,日照,交通的方便程度等。

2房地产价格评估方法

房地产价格评估方法有很多种,可以分为传统评估方法和新兴评估方法。传统评估方法即为我们所熟知的成本法,收益法,市场比较法和假设开发法。新兴评估法有很多种,在这里主要展示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价格法,模糊逻辑法,贝叶斯判别法,其他如政策性评估法,人工神经网络法等也会做简要的介绍。

2.1传统评估方法

2.1.1成本法

成本法也称为累积法或承包商法。成本法的基本思路是以开发或建造估价对象房地产所需的各项必要费用之和为基础,再加上正常利润和应纳税金来确定估价对象房地产的价格。

2.1.2收益法

收益法又可称为收益资本化法、投资法。收益法的基本思路是将估价对象未来各期纯收益,选用适合的折现率,折算为现值,再将各期纯收益的现值累计,累计之和即为估价对象房地产价格的方法。

2.1.3市场比较法

市场比较法又称交易实例比较法、现行市价比较法。它是将估价对象房地产与近期已发生的房地产交易实例进行比较,再加以修正来确定估价房地产价格的方法。

2.1.4假设开发法

假设开发法又称剩余法,倒算法。它是将估价对象房地产预期开发后的价值,扣除预期各种开发及销售的费用、税金、期望利润,所得剩余额作为估价对象房地产的评估价格。

2.2新兴评估方法

2.2.1特征价格法

特征价格法也被称为效用法或价格法。此方法是将不同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实施分解并将房地产特征固定不变,从而将房地产价格变动的特征因素分离开来,剩下的部分就是受供需关系决定的房地产价格的变化。

特征价格法取样较为容易,模型的经济意义更为直观,该方法也被学术界赋予崇高的地位。

2.2.2模糊逻辑法

传统评估方法在评估房地产价格的时候都无法避免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并且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因素在房地产价格评估中无法量化。正由于此,模糊逻辑法为这类问题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解决方法。

2.2.3贝叶斯判别法

贝叶斯判别法的基本思路是:如果知道已经发生了交易的房地产有K种类型,而且从反映房地产物理、经济特征的各种因素中确定了m个主导性因素及其指标。当需要确定待估房地产X归属于以上K种类似房地产的何种类型时,根据判别规则,找出X来自K类型中某i类的后验概率h(i/x),比较h(i/x)的大小,将x归到使h(i/x)达到最大值的那一类型的类似房地产中,这样就得到了评估结果。

政策性评估方法是政府制定的,适用于规定的估价业务范围的房地产估价方法。

3传统评估方法与新兴评估方法评价和比较

3.1传统房地产价格评估方法评价

3.1.1传统评估方法的优点

的来说,成本法,收益法,市场比较法,假设开发法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同的方法应用的地方也不一样,针对这四类传统评估方法的特点,成本法最适用于折旧较少和建筑成本易于评估的新建筑物评估,以及市场交易数据资料缺乏的房地产类型评估;收益法最适用于有收益或有潜在收益的可正常经营用房地产的估价;市场比较法最适用于房地产市场发育程度较高,而特殊用途的房地产由于缺乏交易实例则不适用市场比较法;假设开发法最适用于具有投资开发或再开发潜力的房地产价格评估,具体来说包括将生地开发为熟地租售,在熟地上建造房屋租售,将在建工程完成为房地产租售。针对待评估房地产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有利于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3.1.2传统评估方法的缺点

虽然传统评估方法应用比较广泛,但是这些方法存在着许多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1)传统评估方法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2)传统评估方法都要求房地产行业发展较为成熟。这一要求本身就是对我国房地产评估的否认。(3)传统评估方法对样本容量都有严格的要求。

因此,在x择使用传统评估方法对待估房地产进行评估时,针对待估房地产的特点,首先要选择适合的方法,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尽量规避所选方法的局限性,若实在无法规避,也要尽量降低这些局限性所带来的影响,保证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3.2新兴房地产评估方法的评价

3.2.1新兴评估方法的优点

相比于传统方法,新兴评估方法可以克服传统评估方法的诸多局限性,更好的体现定量性。特征价格法将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各种属性,进行了特征化,用各种不同的特征值来代表这些属性,利用函数模型,再结合统计知识和计量经济知识,更好地对房地产价格进行量化;模糊逻辑法也是如此,对于传统方法无法量化的一些不确定性因素,模糊逻辑法采取了专家团队测评的方法来降低这些不确定性,很大程度上打破了这些局限性;贝叶斯判别法充分利用了统计、数理、计量的知识,将这些因素量化成某个变量;每个神经元都是一个变量,通过比较实例与待估对象,进而进行量化。新兴评估方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形成的,其理论基础也还需要在实践中慢慢证实,因而其普遍性没有像传统评估方法那样强,不过可以相信在未来,新兴房地产评估方法一定会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成为主流的评估方法。

3.2.2新兴评估方法的缺点

虽然新兴评估方法解决了许多传统评估方法的不足之处,但不可否认的是其自身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如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因素根本不可能量化为变量,这就是新兴评估方法的不足之处。

4结论

总结传统评估方法和新兴评估方法后,可以发现,任何一种评估方法都有一定的前提条件,为特定的市场或环境所服务。当这些前提发生改变后,评估方法的效力和精准性也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评估结果,无法得到待估房地产的真实价值。本文论述了传统评估方法和新兴评估方法及其比较,可以发现新兴评估方法较为科学。一方面,新兴评估方法是在传统评估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解决了传统评估方法的不足之处,但另一方面,新兴评估方法的发展并不是对传统评估方法的摒弃,像我国,在房地产市场发展不成熟的情况下,传统评估方法依旧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只有房地产市场逐渐发展成熟,数据获取相对容易后,新兴评估方法的优势才可以展现出来,其重要性才会凸显。

参考文献

新兴市场的特征范文篇6

益普索已创建一个基准模型,帮助克服这个问题。该模型利用新兴市场的常见特征,创建一种对于各类公司(不论是市场新手,还是熟练老成的制造商)来说“最合适的”分销策略解决方案。

我们的这一模型能够有效分析市场、分销方案和公司本身的关键点。市场分析从规模和发展情况方面作出一个整体市场评述,评估其渠道结构,关键竞争对手,以及他们的定位、定价策略和销售细目。渠道部门对分销商进行深入分析,评估常用管理指标,审视关键竞争对手的分销策略。客户分析评估公司本身——其内部流程和外部市场与分销工作——权衡其优劣势,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目标和资源,确定最理想的渠道策略。

这三个要素结合起来,提供广泛而深刻的洞察,使客户更好地了解市场,不仅为客户提供最理想的分销/渠道策略,而且还提供一个短期模型,对公司享有资源作最高效的利用,以创建出专注于促进直接销售额增长的有效分销渠道。

新兴市场带来的挑战

制造商,同时对如何设计和实施有效的分销策略又缺乏了解。分销往往仅被视为一项带有功利性的任务,而不是根据基本因素(如:公司的商业策略或市场条件)来选择渠道。这样产生的分销机制,与公司的商业策略和运营及财务目标极不协调。对于分销商管理同样如此——分销策略脆弱不堪的公司经常让中介机构主导其产品销售,而并未首先了解本地销售和分销的基本情况,或如何管理及激励其商。

市场分割是许多外国公司在新兴市场面临的又一项具体挑战。在发展快速的国家,其市场格局的特点通常是商业购买力分布极不均匀。工业市场往往位于特殊地区,即所谓的产业集群或制造区——在指定的地区,特定的行业相当集中,但其他目标用户或消费者市场依然呈广泛分散状态。

新兴市场的特征与既有市场内更均质的格局截然不同,尤其在消费者层面更是如此。新兴市场一般包括消费者密度较高、商业购买力水平与发达市场不相上下的地区。然而,新兴市场也包括更大规模的欠发达地区,后者购买力仅为发达市场的一小部分,而且具有一个完全不同的欠发达分销格局。这种分割,令希望高效接触这些市场和销售领地的制造商面临一项重大挑战。

因此,一家公司要想实现成功运营及销售收入最大化,其分销策略必须关注特定的市场和分销状况。

更详细地了解分销难题

许多进入新市场的公司很快就明白,确定最理想的销售渠道是一项远比最初想法更艰难的任务。找到合适的分销伙伴并加以成功管理,是提高销售额、促进公司在本地取得成功,从而实现成功分销的关键所在。

挑选最佳分销渠道,是进入新兴市场的企业所面临的最常见、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鉴于技术变革加快、市场需求加大、全球竞争日趋激烈以及职工队伍和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各家企业必须经常反思他们处理市场及所使用渠道的方式。

配置糟糕的渠道会导致销售额丢失和利润率下降。条理清晰的分销方法的重要性决不能被低估。然而,司空见惯的是,一家公司的分销结构是反应性即兴决策的结果,而并不是以专注的战略思维为基础。许多公司在进入市场时都一拥而上,却根本没有针对市场的具体需求,思考对分销有何需求。他们错误地认为成功只需要找到愿意承接其产品的分销商,却没有思考他们的商业模式或需求是否与分销商管理这一最重要的事项保持协调一致。

分销商的特点在确定其能否为一家公司的成功作出重大贡献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这个简单的现实却往往被忽视。没有考虑这件事,会让公司更不可能根据各个分销商的性质制定出明智的激励措施。

由于所有公司运营时资源都颇为有限,分销策略通常既要使内部目标与外部市场条件相匹配,又要考虑利用现有预算能接触到何种分销渠道。理想的渠道策略要发挥现有资源(财务资源和职工资源)的最大效率,并建立具有合格中介机构的渠道。管理层制定各种指标和激励措施动员分销商,并尽快确立合作关系。这样,分销商的目标就与客户公司保持一致,而且分销商激励措施得以优化,以进一步提升客户的绩效。

制定一项合适的分销策略,在外国市场更有难度,尤其在新兴市场,离市场的距离很长,而且本地惯例很大程度上都是未知的。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令寻找合适的分销伙伴变得更加复杂,因而会限制在管理分销商方面付出的努力。

然而,最大的挑战是由四分五裂的消费者市场形成的。加深对特定市场、地区和为这些市场与地区服务的各级分销商的复杂性的了解,将有助于公司更加成功地覆盖目标顾客,从而增强其竞争优势。

新兴市场,尤其是中国,有更多关于市场分割的数据和分析。这对咨询机构而言是一个热门课题,而且中国的大量调研已揭示出众多行业的共同挑战和解决方案。既包括按城市的发展状况、吸引力水平和当前及未来经济潜力给城市评级,也包括证明繁荣的东部沿海地区与中国内地欠发达地区乃至西部地区之间存在重大差距。

乱中有序

新兴市场的分销往往比发达国家的分销更加混乱。大多数小型分销商仅凭借基本的基础架构运营,导致他们与规模更大的对手在实力上产生巨大的鸿沟。这意味着,客户不得不作出更多的管理努力,才能确保这些小型分销商发挥最大效率。大型分销公司也面临自己的问题。他们往往不能服务于运营所处国家的所有地区。此外,发展中国家的分销商总数通常非常高,因为小型分销机构尚有待合并。因此,会发现分销商的规模千差万别,而且商业模式种类繁多,许多都承接不同行业的产品。

在新兴市场,大多数大型分销商都承接数量庞大的不同品牌,他们不是专门从事特定行业,而是努力服务于尽可能多的公司,这就导致存货过多。这种情况下,许多分销商将其产品组合扩展至一个新的层次,使自己不再是个别品牌和产品的代表。这也导致他们专注于出售利润率最高的产品,而忽略商业回报较低的产品。想要在新兴市场成功运营的公司必须要了解当地分销商有何动力,然后相应制定其渠道管理和激励措施。

要想制定运转良好的激励措施,必须对分销商商业模式和不同的分销商管理方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不同的管理方法以不同的方式与分销商特征相互作用。对客户公司而言,结果让人欢喜让人忧。有些组合会让分销商产生巨大的动力来出售客户的产品。而有些组合则会促使他们忽视客户产品。这样便可确定一家公司在该市场的成败。寻找适合分销商的管理措施,有可能使他们成为极具效率的合作伙伴,并且有能力高效地抓住所有市场机遇。薄弱的组合会导致削弱公司商业绩效的情况。

例如,一家公司可以采用创造潜在销售客户和制定营销计划的形式,为其分销商提供支持,从而帮助他们提升销售额。尽管这在理论上看似合理,但如果分销商在同一细分市场内承接竞争对手品牌的产品,而且这些产品利润率更高,那么一般性质的公司支持就能帮助分销商更有效地推销和销售其竞争对手的产品。这表明了认识上的欠缺如何危害公司的绩效,并阻碍企业成功或高效地运营。

产生认识

为解决这个问题,各家公司必须采取一种连贯的方法来制定各自的渠道策略,要思考所有相关的问题,从市场条件和分销格局,到公司自身特点,不一而足。尽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这些方面却直接影响着最理想的分销和销售渠道策略。

各家公司如果渴望优化其分销和渠道策略,则应该思考以下关键问题,包括:

·市场渠道结构有多么复杂?

·要想确保对产品分销保持一定程度的控制,必须做哪些事情?

·哪种分销商能够出售我的产品,他们在这个特定产品细分类别方面有何专长,他们采取行动背后有何动机?

·我希望在这个市场实现什么目标,我的总体商业策略是什么,现有哪些资源可用于开发渠道和建立委托关系?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它也会产生红利,使公司能够在希望达到的目标和利用现有资源可以做到哪些事情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

一项成功的新兴市场渠道策略必须给予独特的特点和特定的市场条件。关键因素既包括具有迥然各异的消费者购买力的消费者市场,也包括适合在行业市场运营的公司的不同行业集群和制造区。了解目标消费者所处的地点(不论他们是标准消费者,还是购买行业产品的行业客户),是一项成功的分销方法不可或缺的。

益普索解决方案

益普索已创建出旨在帮助克服这些基本问题的实用工具,为客户提供一种分级方法,以根据对基本因素和条件进行的综合分析,制定最理想的分销渠道策略。

这种模型包括分析三个不同的方面——目标市场、分销格局和公司自身,一旦三个方面结合起来,就有助于从各自的相对优劣势来确定分销策略。

每个阶段都需要对各个领域进行广泛的分析描述。市场分析可解决各种问题,如:市场在出售台数、每个时期的新销售额、购销点的数量(视市场类型而定)和其他关键统计数据方面的关键数据和关键趋势。此外,它描述了市场的组织结构和包含的层级数量,并从定位、价格策略和销售量方面评估势均力敌的竞争对手。

分销商分析按照分销商及其商业模式和区域层次对市场进行剖析。其次,它描述常见的分销商管理方法,及管理层与分销商特征的哪种组合最有可能影响公司取得成功的可能性。

客户分析描述了公司的业务范围、商业策略和产品定位,以及这些因素对渠道设计有何影响。对客户作进一步评价,以评估他们的现状、他们能够贯彻何种分销结构以及他们的销售、形象和分销目标。本分析的最后一个方面是可选读的部分,模拟客户的分销结构,以便对客户和竞争对手分销结构的差距进行分析。

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后,可给出在第四步中归纳总结的关键洞察以及对客户的意义。这样,客户便可以罗列出最常见的分销渠道实践及其利弊,从而更好地了解市场。利用关键市场、分销和客户洞察,提出最理想的渠道策略。将常见的分销商类型与可提升销售额的管理指标和有效激励配对。

新兴市场的特征范文篇7

新兴报纸发行策略模式随着新的市场格局形成日益被重视。对报业发行而言,营销理念的整合意味着报刊发行更加受订户导向和市场驱使。它已经进入以订户为中心、满足订户的需要为前提的发行营销时代。与传统的发行观念相比较,营销发行是建立在以买方市场为基础,并且将市场看作是营销活动的起点而非终点的营销观念。

市场细分与市场定位

广大受众对媒介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为了充分利用自身有限的资金和物质资源,生产最适合受众需要的产品,媒介组织理应从市场细分入手,确定目标市场,然后再进行市场定位。

进行媒介市场细分。市场细分具有静态性和动态性,如收入、年龄、职业等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购买的行为。新兴报纸对市场细分是建立在动态的观念上,灵活地进行调整,有助于发行、采编、广告、印刷之间相互的有机整合,使“四轮”驱动能够达到平衡、协调的运转。通过市场细分分析订户的阅读习惯以及购买行为,报社提供适应这一细分市场需求的报纸或服务,以扩大发行量。不仅有利于调整营销组合,还可根据市场的变化情况以及目标订户的需求,及时地调整促销方法和手段。

选择媒介目标市场。新兴报纸的优势在于对待其生存基点的理性。在对市场进行细分后,新兴报纸并不是盲目“撒大网”,而是根据自己的任务和资源,选定产品的目标市场,删去其他的非目标市场,再采用适当的营销策略,力争有效发行。

通常选择的市场策略有三种,即无差异性市场策略、差异性市场策略和密集性市场策略。对于战略的选择,新兴报纸更适合于专注某一个或几个特定的市场领域作为目标,采取密集性市场策略,在一定时期内,集中有限的优势力量站稳脚跟,生产该市场所需要的媒介产品。

进行媒介产品定位。报纸的发行量要领先业内,特色是彰显市场化报纸定位的载体和武器①。作为一个媒介组织,首先要明确自身的特性并不断挖掘由此带来的优势。其次,要根据读者和广告客户对产品需求的特点进行定位。再次,要根据自身拥有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效评估,做短期、中期和长期的规划。媒介定位有利于塑造和树立媒介组织的形象,提高媒介组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有利于迅速形成受众群,赢取应有的市场份额。

发行营销组合模式

树立品牌形象。媒介产品不仅是一种有形的物体,而且还包含一些不可见的因素,如纪念性、欣赏价值、使用的便利性和给消费者带来的心理上的满足。媒介作为人们精神消费品的主要提供者,为了抢占受众市场,去努力制造品牌化的精神产品,实际上也是在努力树立自己的品牌。现代社会媒介要树立品牌形象,就必须以受众的需要为出发点,以此为基础决定传播的内容、形式以及传播的方式等,这又回归到了对产品差异于其他的要求。

确立发行模式。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报业自办发行也要求作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现代媒介产业发展和竞争的需要。在广州,零售报纸的黄金时间只有3个小时,即从6点到9点。因此报纸的零售份额是必须争抢的战略高地。新兴报纸在发行渠道方面利用邮政发行和自办发行相结合的方法,先抓零售,再抢征订①。流动售报本是促销报纸的绝佳手段,因为在面对缺乏资金和装备的状况下,人海战术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庞大的发行队伍成本低廉,运转灵活,而且可以改变传统对手占领市场,提高零售市场的竞争力。

开展服务促销。新兴报纸服务促销的显著特征在于它是以订户需要为出发点或中心的。通过周到、细致的服务使订户的需要得到满足,并以此增强订户对发行公司的信任度,从而可以为稳定和巩固老订户以及开发新订户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发行服务创新已成为一种竞争手段,通过发行服务创新即通过增值服务赢得订户,从而抢先占领市场,已成为很多报社的共识。系统发行管理软件的使用,就是发行服务创新的一种体现。如建立客户资源数据库,实现客户资源的整合利用,整合发行资源。也可以通过电子商务模式,实现管理客户关系、报刊发行、代订、物流配送、夹投广告、数据库营销等多种增值和个性化服务的IT平台,使报业发行和创收得到进一步延伸。

互动反馈机制

内部信息反馈机制。新兴报纸重视发行人员在推销过程中所担负的信息传播与反馈的作用。发行人员经常深入市场,并且直接与订户接触,能够及时、准确地捕捉市场信息继而反馈给报社,因此是报社发行部门搜集市场情报的重要途径。

受众反馈机制。在建立内部反馈机制的同时,新兴报纸同样重视外部的信息反馈,即受众反馈。相应机制应运而生。新兴报纸通常在集中征订期过后,为了配合报纸续订以及进一步挖掘潜在市场,使滚动订报能够顺利进行,采用经常性和普遍性的广告宣传,向订户传递有关发行售后服务和报纸形象广告等方面的信息,同时接受公众对报纸发行、采编、广告、印刷四大环节的期望与要求等信息反馈,为巩固和稳定老订户及开发新订户奠定基础。

结语

对广州地区新兴报纸发行而言,满足订户需要,为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是当前赢得竞争的核心所在。把握自身产品市场定位,制定有效的发行营销策略,科学、合理地确定报纸发行量,寻求报纸发行量的最佳平衡点,成为新兴报纸创立之必然。

注释:

①辜晓进:《美国报纸发行体制与机制》,《中国记者》,2003(1)。

新兴市场的特征范文篇8

细分到家电品类,从图1中可以看出整个家电市场中占比最大的是白色家电(包括冰箱、冰柜、洗衣机、空调),占比排名第二的是通讯产品(手机),位居第三的是包括电脑在内的IT产品,其次是黑电产品(以彩电为主),再次是生活、厨房电器等。从市场的发展趋势来看,传统家电增长速度有所下降,有些品类甚至可能会出现负增长。预计未来通讯产品的比重有可能会超过白电市场的比重。

进入2012年,在中国家电处于低谷的背景下,家电巨头们的目光齐齐转向电子商务。电子商务这张“网络王牌”在家电行业艰难时期能得到企业的青睐,一定是有它的“过人之处”。具体到家电产品特别是大家电产品在电子商务渠道中销售的情况,根据中怡康咨询集团对线上与线下市场监测数据,线上家电发展呈现出以下四个明显特征:

特征之一:线上家电产品的销售处于高增长阶段

在当前传统渠道家电销售遇冷的情况下,线上销售持续高速增长,从中怡康咨询集团对全国900个市县7000多门店线下销售的监测数据来看,2012年1~2月份多品类同比增速出现下滑,但以京东商城为代表的网络销售则增势迅猛,如冰箱猛增261.7%,平板电脑增长达166.3%,洗衣机增长为138.5%(见图2)。

特征之二:线上高端产品同样备受关注

据中怡康咨询集团线上监测数据显示,2012年1~2月线上高端产品销售状态非常好,以京东商城的销售数据为例,从主要品类高端产品构成来看(见图3),3D电视覆盖率达23.6%,LED电视的覆盖率高达71.8%,滚筒洗衣机占比达32.2%,三门冰箱的占比达35.7%,变频空调占比为29.4%。这些数据说明,网购市场对高端家电产品同样有着很大的需求量,各大厂商应重视这一需求特点并把握下一步的发展机会。

特征之三:主流家电品牌齐聚网络

海尔、海信、TCL、美的、格力、格兰仕、索尼、三星、西门子、松下、夏普等品牌均与京东形成战略合作,这些品牌在线上线下的市场份额均表现不俗,可见市场主流品牌厂商十分看好电子商务,这些品牌同样也得到电商企业的大力支持。同时,一些在线下发展空间有限的二三线品牌,借助与京东商城等这些B2C平台的合作也取得了不错的业绩,比如说冰箱中的奥马,在线下渠道起步较晚,线下市场主要集中在三四级市场,但在借助京东商城等B2C平台获得了更广阔发展空间。

特征之四:线上消费在一线城市地位举足轻重

以平板电视在京东商城销售为例,2012年1~2月平板电视北京市场京东份额占比达到14.0%、上海达9.2%、广州达7.1%、成都达6.6%(见图4)。由此可见,在这些一线城市当中以京东商城为代表的B2C电子商务平台在家电品类的销售中已经占有一定的市场地位。

细数电子商务在家电市场四点良好表现,可见家电产品尤其是大家电产品的电子商务销售启动虽然起步较晚,但市场表现突出。回顾15年前家电连锁发展初期,国美走出北京开店时,很多企业一度抵制国美电器,但时至今日没有哪个品牌不重视家电连锁渠道,这说明一个新兴事物的兴起是需要时间来了解与认可的。对于家电品牌商来说,互联网意味着更加广阔的市场,电子商务这个新兴销售渠道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已经得到众多供应商和消费者的高度认可与支持。

客观来讲,2012年家电行业面临的压力较大,这包括部分产业产值过剩、库存积压,其中空调尤为明显。但这些利空的市场环境下也有很多产品呈增长态势,如厨房、生活电器市场增速均超过10%。虽然部分家电产品整体市场规模增速可能呈下降趋势,但相信其线上业务还会保持高速增长,我们亦相信家电线上销售市场比重会持续扩大。中怡康咨询集团研究结果显示2011年在国内家电1.2万亿元的规模中,有10%是通过网购产生,到2012年预计这一比例将达到12.3%。电子商务作为一个新兴的销售渠道会在2012年乃至以后相当长的时间以内保持一个快速的增长趋势。

(责编连小卫)

请您的眼睛看过来

上期回顾

线上线下业务的无缝对接

五一家电零售市场需求趋势

理顺流通环节为新品上市提速卫浴品牌做净水的几点建议

下期展望

区域经销商大会怎么开

浴室暖中央“革命性”性的卫浴电器

新兴市场的特征范文1篇9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集群概述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技术特征是在技术创新和进步中取得重大突破,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目前或在将来必将占据领先或核心地位的技术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辐射带动力强,是推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产业集群,尤其是具有地理集中性的产业集群,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加速创新的速度,而且是产业最强劲竞争优势的来源,同时,产业集群自身也具有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机制(波特,2002)。产业集群是指某一产业或相关上下游产业的有关企业、机构和科研院所等在空间地理上的集中,这种集中能够使相关企业和部门共享集群内市场、基础设施和研发机构,带来规模经济收益,且产业集群强调集群内企业及相关机构必须形成协同竞合的关系,即通过上下游企业整合的有序生产关系,辅之以相关市场和科研院所的推动及智力支持的发展和共享作用,产生关联合作和创新上的优势,能够在集群内部产生创新驱动和知识溢出等效应,以获取单独生产所没有的额外收益(李扬、沈志渔,2010)。与此同时,产业集群能够利用创新驱动的优势,实施生产和经营的差异化战略,有效提升区域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创新系统升级,实现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指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基础,以相关政府机构和科研院所为支撑,上下游企业配套关系完善以及集群发展能够生成未来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新兴产业集群。在技术竞争的时代背景中以及国家政策和各地政府的积极推动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特征主要有:

1.技术先进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往往是掌握着核心或高新技术的企业集群,企业所具备的科研能力决定创新发展的前景与高度,直接影响市场竞争力以决定能否抢占价值链的核心部分。与此同时,技术上的先进性要求也导致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对集群内大学等科研院所和机构的交流合作能力和产学研的结合能力同样有更高的要求。

2.互动紧密性。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便是地理集中,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中这一特征被明显强化,更表现为企业之间的柔性竞争机制,不仅仅体现在企业“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机制,更为明显的是在激烈竞争的同时形成了形式各样的合作机制(刘志阳、姚红艳,2011),例如共同建立专业的供应链、合作开发高效物流系统、成立促进科研创新开发共同投资基金等。

3.发展传导性。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内企业创新发展的同时,会不断产生知识溢出效应,不仅通过集群内企业的密切合作形成技术转移和知识传播,有利于集群内企业增强研发能力,降低创新成本,发挥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还会形成知识由集群内部向集群外部传播的溢出效应,形成“内外两条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机制。

二、珠海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形成研究

1.珠海市三灶镇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介绍。生物产业是我国目前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其中生物医药产业更是生物产业中一大重要分支。珠海市生物医药产业作为珠海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发展历史悠久,在产业产值和企业数量上都远高于国内大多数省区的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珠海市金湾区三灶镇是珠海目前规模最大、产值最高、配套最为成熟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1994年,香港医药厂商联邦制药将进入内地市场的目光投向了珠海,经过两年的市场开发,在珠海开始投入建设第一个生物制药厂。1998年,联邦制药在三灶的工厂建成,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耗资1亿多元。联邦制药成为中国境内第一个全方位通过GMP认证的企业(包括粉针、片剂、口服液、胶囊、冻干),之后联邦开始了急速的扩张过程,迅速占领了国内以“阿莫新林”和“阿莫仙”为代表的消炎成品药市场。受联邦制药迅猛的发展势头和优异的市场业绩吸引,珠海本地以珠海经济特区生化制药厂为代表的制药企业开始逐步向三灶镇聚集,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经济,三灶镇生物医药产业的企业规模和产值进入了快速提升期。三灶镇政府此时注意到生物医药产业良好的发展前景及其对区域经济的积极影响,开始以政府为主导逐步推进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建设。1999年,三灶成立了金海岸生物制药科技园,提出要加快生物制药企业的引资开发和本地生物企业的创业发展,积极打造医药专业镇。在此基础上,2002年利用珠海市政府专门规划的2.5平方公里土地将原有的金海岸生物制药科技园整合成为三灶镇生物医药科技园,进一步提出建设以国内市场需求为目标的省内领先的“生物医药谷”。在三灶镇政府的积极推动和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势头下,2007年8月,三灶以40亿元的生物医药产业产值以及完善的产业体系获得广东省生物医药专业镇称号,这标志着三灶正式走上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专业化道路。与此同时,三灶镇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始终坚持以产业升级快速发展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分别在同年的10月和11月获批为广东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和广东省火炬计划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何锬坡,2007)。

2.珠海市金湾区三灶镇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形成研究。

(1)企业行为是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性因素。生物医药产业的集群化有利于企业有效避险。生物医药产业的最大特点在于,生物医药产业是利用尖端生物技术生产直接面向消费者的高新科技产品的产业,以医药改进和创新为主要驱动力,只有持续进行生物医药的研发并有能力将研发成果转化为在病理上卓有成效并在市场中适销对路的药品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医药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王冬梅,2009)。而生物医药的研发投入大、研发周期长、风险大、后期市场开发充满不确定性。相比于各个企业单独进行高风险高投入的研发能力建设,生物医药产业的集群化是一种有效的避险路径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捷径。此外,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化还有利于集群内企业相互交流技术进展和创新知识,并能够有效形成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促进研发成果的市场化和产业集群的创新升级。亿邦、民彤、金鸿等集群内的企业已自发共享彼此的生产、人才、科研、信息、设备等资源,有效降低了技术创新的成本和风险,提升了区域创新能力和产业能级。企业的示范效应,由外源性企业带动向内外结合互动发展也是形成产业集群的重要原因(刘志阳,程海狮,2010)。香港的联邦制药自1998年7月建成投产以来,十多年来总投资8亿元,到目前为止,总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生产车间增至17个,员工1429名,2010年产值32亿元、税收15115万元,成为三灶乃至珠海医药产业的领头羊。当初三灶生物医药产业正是在联邦制药这一外源企业良好的经济效益和迅猛的发展势头的带动下形成了领军企业的示范效应,珠海经济特区生化制药厂等一大批当时的国有企业受到利润的吸引竞相向三灶的联邦制药周边聚集,以降低生产成本追求规模经济,形成当时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雏形。在政府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下,创业经济开始发挥作用,在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内产生了以汤臣倍健、润都制药和安和生化等一大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民营创业企业,与集群内原本外源性企业形成了内外源良好互动发展的局面。

(2)政府行为是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形成的关键因素。首先,政府作为制度的供给者,能够通过提供适合企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软件环境,有效降低作为卖方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搜寻成本,吸引企业集聚(魏剑锋,2010)。三灶镇政府作为引进投资,规划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能够最大限度的为落户企业提供用地、税收、科研等方面的支持。作为珠海生物医药产业主体区域之一,三灶科技工业园自1999年开始实施特殊的产业倾斜和扶持政策。落户三灶科技工业园的医药企业可同时享受中国经济特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及广东省发展医药产业的三重优惠政策,以及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政府还能够改善招商引资的硬环境,通过建设为集群服务的基础设施和中介组织,扶持中小型企业的成长,为集群的形成和扩大有效减少障碍。其次,政府作为区域经济和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划核心,能够有效创建区域创新系统,通过引入大学、科研院所,建设高新企业“孵化器”,建立技术产权交易服务市场等,为集群的形成和升级创新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三灶镇政府引入了以医药和化学、生命科学见长的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和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两所著名大学,并引导生物医药企业与两所大学共同设立17个产学研实习基地。

(3)智力机构是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形成的辅因素。大专院校作为集群创新发展的关键支撑,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与以医药和化学、生命科学见长的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和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两所著名大学毗邻,为园区内医药企业自主研发与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硬件。特别是吉林大学珠海校区部级生物实验室的启用,为生物医药产业产品的研究发展提供了基地,大量医药企业以及相关人才、资本集聚,可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目前三灶初步形成了由产业群体、研究开发、教育培训三个模块组成的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规模生产”为上下游的现代生物医药创新体系。三灶镇还积极以生物医药产业为龙头建设鼓励和支持建设相关研发机构,目前整个三灶镇已建立部级综合实验室1个,省级综合实验室1个,省级以上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1个,部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技术专利76项,承担市级以上科研项目35个。

三、以集群方式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律与政策思考

1.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规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规律强调在市场需求基本涌现,必需的物质资源和基础设施初步具备的基础上,吸引产业中的优势企业,尤其是那些已经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或掌握产业核心技术的领军企业进入,以其为核心形成示范效应带动大批企业进入与创业扩大集群规模相结合,辅之以工业园区的设立培育产业集群,与此同时,在培育过程中,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以及相关智力机构的辅助发展也必不可少。首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是建立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之上,在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中,需求作为其主要的动力源泉,促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向市场化靠拢,集中发展那些未来在国际市场上具备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因此必须从市场化的角度出发,吸引优势企业的进入。其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题中之义在于这些新兴产业未来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或支柱产业的地位,因此在现阶段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角度看它们必然仍处于萌芽期或成长期,在企业作为产业核心部门独立参与市场竞争发展的同时,还需要作为地方政府各方面的政策和资源的积极推动和投入才能够将产业尽快导入成熟期使之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主要力量。最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往往是掌握着核心或高新技术的企业集群,企业所具备的科研能力决定创新发展的前景与高度,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因此技术和人才不仅仅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之一,更是产业集群突破劳动力、资本、原材料等要素的简单组合的瓶颈,成为升级和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作为产业集群内主要智力机构的大学和科研机构,能够为集群提供先进的可供商业化的科研成果和技术知识,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加速集群形成和演化过程。

2.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建议。

(1)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内平台及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内相关辅助机构的素质是产业集群能否提升创新效率、推动产业集群升级发展的重要因素,应以政府为主体和协调中心,加大投入力度建设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接轨的电子商务平台、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科研基础设施,减少制度障碍,积极引入更多的科研机构、技术咨询机构等创新辅助机构,实现集群内企业产学研高度紧密结合,产生知识溢出效应,为集群内企业发展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持。

新兴市场的特征范文篇10

关键词:文化广场娱乐休闲空间

一、空间品质特征

城市文化广场是由基面、边围、家具等物质要素围合所形成的空间,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户外活动场所,满足了人们休闲、交往、娱乐的要求,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而且是代表一个城市的文化传统和风貌特色的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

广场在空间构成上应具备下列四个条件:①城市的边界线清楚,能成为“图形”,此边界线最好是建筑的外墙,而不是单纯遮挡视线的围墙;②具有良好的封闭空间的“阴角”,容易形成广场“图形”;③铺装面直到广场边界,空间领域明确,容易构成“图形”;④周围的建筑具有某种统一和协调,广场的宽和高有良好的比例。广场空间品质不仅要关注实体,更重要的是要关注空间。老子在《道德经》中有“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论述。参照老子的辩证观,空间与实体的相互作用正是建筑空间造型的本质所在。广场除实体围合的空间外,人在广场上的活动形成了广场空间品质的丰富内涵。我们要尊重周围环境的文化,注重广场的文化内涵,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的理解与领悟,从而形成广场良好意象。

二、城市文化广场的特点

1.城市文化广场与周围整体环境协调统一

城市文化广场与周围环境、街道在形式上和组成上有许多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协调与统一是构成广场上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城市文化广场的结构一般都为开敞式的,组织广场环境的重要因素就是其周围的建筑,即边围。要结合文化广场主题性,运用合理适当的处理方法,将周围建筑很好地融入广场环境中。广场空间的类型和层次可看作是广场环境系统的空间结构,丰富空间的层次和类型是对系统结构的完善,这将有助于解决广场使用多样性的需求。

2.城市文化广场具有共享空间的作用

城市文化广场不仅是空间的载体,而且具有“共享”的特征。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圣马可广场是威尼斯的市中心,也是文艺复兴时期广场的代表作,有人把它称为“欧洲最美丽的客厅”。人们之所以把广场称作露天的客厅,是因为广场具有交往功能,广场的形成是共享空间发展过程中一个主要的高峰时期,在这个共享空间里,人们扩大交往,形成群体意识,克服自身的不足。

3.城市文化广场的标志意象

广场特色是一个国家、民族在特定的城市、特定的环境中的体现。所谓广场特色,就是要表现其所具有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地方性。文化广场上的标志性建筑也能带来文化休闲气息,广场特色除了反映在当地人民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之中,还体现在当地人民的习俗和情趣之中。广场不仅要具有特色,它还是一个时代特征的重要载体。广场设计必须要有时代精神和风格,为了更好地表现出广场的时代特征,就必须运用最新设计思想和理论,追求新的创意,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的艺术手法.反映时代水平,使广场设计更具时代特征。家具是广场空间内相对活跃的因素,对广场空间来讲,家具的主要作用体现在空间的方向性上,它可以是以树木、水体、休闲座椅、环境小品、设施等,以此来点缀广场、平衡视觉,营造适合多数人利用的交往空间,形成广场文化意象。

三、城市文化广场的空间尺度

一般文化广场的比例设计是根据广场的性质、规模和其文化特点来决定的。广场给人的印象应为开敞性的,否则难以吸引人们停留,所以一般文化广场满足这样的条件比较合适:大小在1公顷左右,广场宽度介于边围1倍建筑高度与2倍建筑高度之间。

据研究认为,人眼以大约60度角的圆锥为视野范围。一般来说,在大约100米处,远处的模糊人影就变成了具体的个人,这一范围,被称为社会性视觉领域;在70—100米的距离,人们则可以分辨出性别,根据姿态与服饰认出熟悉的人;在30米处的距离,则可以看清细节,可识别面部特征、发型和年纪;当距离缩小到20—25米时,人们能识别对方的表情与心绪。这与芦原义信的“外部模数理论”相吻合。

尺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广场的平面尺度和其界面的高度具有一定的联系,但最为根本的是应以人对环境的舒适度为依据。“在实际建筑总平面规划中,D/H=1,2,3,4为最广泛应用的数值,D/H>4时,相互间的影响已经很薄弱了。”芦原义信还提出:25米是外部空间亲切尺度的最大距离。从人的视觉能力来看,距离为20—25米时,大多数人能看清别人的表情与心绪,在这个距离上,见面才真正令人感兴趣,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而观看他人活动的最大距离为70—100米。广场的形成与围合它的建筑物有直接关系,因而其尺度受到建筑物尺度的直接影响。人的行为表明人在空间中倾向于寻找可依靠的边界,即“边界效应”。环境通过物质形式向人提供传达环境意义的线索,因此,在空间边沿的设计中,应丰富其类型,提高人们选择的可能性,从而满足多样性的需求。

结语

城市文化广场的设计是城市设计的重要课题,它反映了城市整体设计的重要性。广场是城市的客厅,是城市特色形成及空间构成的重要因素。文化广场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体现了广场的空间品质特征。城市文化广场,具有娱乐休闲功能,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交往空间和环境,能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夏祖华,黄伟康.城市空间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王建国.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3]蔡永洁著.城市广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4](丹麦)杨·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唐奕.论文化广场设计[J].中外建筑.

[6](美)凯文·林奇.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M].华夏出版社,2001.

新兴市场的特征范文篇11

如何看待当前的房地产市场?如何理解当前的房地产相关政策?让我们来听听专家和业内人士的观点。

“今年以来整个舆论对中国住房市场地讨论和判断与以往有了一些不同,有悲观的认为马上要崩盘,也有乐观的认为还有长达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高速增长。我们的观点是,不能说出现了大的拐点,更不同意崩盘论,但是要正视现实。当前中国的住房市场确实出现了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和趋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任兴洲观点很鲜明。她及她的团队对此做过深入调研和分析。

瑞士国家银行前行长菲利普·希德布兰德也表示,“不能简单地说中国楼市有泡沫,要区分一下中国的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的情况。”他认为,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的基本面比较健康,房价较高的主要原因是供应有限,以及市民财富增长、农民工涌入等,不用太多担心。同时,杠杆率相对不高,中国对首付有最低比例的要求,对于按揭也有相关规定。但是三四线城市情况就不一样了,这些城市供应过剩的情况可能性更高。

很多人总是把中国和日本的房地产泡沫进行对比。瑞穗金融集团总裁佐藤康博认为,从数据上看,虽然中国城市之间存在着差异,但是整体上并没有发生像日本上世纪80年代那样强烈的价格上涨。现在不能说是有明显的泡沫,但如果不加以控制就有可能会成为泡沫。中国政府迄今实施的政策已经见效,市场已经有了趋稳的迹象。

按照任兴洲及其研究团队的分析,中国的住房市场出现了新的阶段性特征和趋势。第一个特征是,房地产投资增速放缓或者说增速换挡。经测算,1998年到2011年房地产开发投资高速增长,年复合增长率为24.4%,而从2012年起这种高速增长出现了变化,2012年和2013年的增速分别为11.4%和19.4%,整体上明显放缓。这种放缓是符合规律的,是房地产业持续十几年高速增长以后规律性地回落。这种回落不仅表现在投资方面,还表现在销售以及其他方面。

房地产投资增速换挡的原因在于:一是经济增长进入速度换挡期;二是供求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据推算,截至2012年常住人口家庭户均住房达到1套。从国际经验来看在这样的供求关系下,住房市场会有比较大的阶段性变化。十几年来大规模建房,使得存量规模越来越大,存量房的交易量不断增大,对新建房地投资也会产生影响。三是从客观上来讲,没有一个国家,房地产是永远高歌猛进的,到了一定的程度会规律性地回落,而这种回落并不是泡沫的破裂。

第二个特征是,区域市场分化明显。在东中西部各选一个省份所做的调查显示,这种明显分化的特征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局部的。分化有人口聚集的因素、产业布局的因素,也有供求的因素。

第三个特征是,双轨供给局面形成。“十二五”期间保障房供给大幅度提高,到2015年保障家庭会达到20%左右。双轨的一边是市场化供给,另一边是政府承担起主导的保障功能。双轨的形成特别是保障房占比增加,对商品房市场有影响。

“房地产业已进入到调整期。我相信这个调整期是健康的,过了调整期中国房地产业会更加健康地发展。”华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宋林如此判断。他的团队对房地产业也做过深度调研,其对房地产业新特征地判断与任兴洲吻合。

基于这些新的特征,房地产调控思路必然会转变,那就是分类调控。“得的不是一样的病不能吃一样的药。”任兴洲表示,要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还要保持中性的房地产金融政策,同时完善住房保障机制,特别是要加强预期管理。“出现问题不是在房地产市场快速增长的时候,反而是在供求趋向平衡的时候,所以这时候我们更要防范风险。调控思路要从现实出发,要把握政策的边界和力度,特别避免在投资规律性回落的时候盲目刺激,盲目地刺激会带来更多的房地产过剩,过剩的话泡沫的风险可能会增加。”任兴洲强调说。

新兴市场的特征范文篇12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062【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纵深阶段,为继续保持并提升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为“中国梦”增添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国家顶层设计将重要着力点之一放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希望经过国家政策层面和企业发展层面的共同推动,造就一大批支柱性、先导性产业。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强化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我国经济的巨大支柱和推动作用,同时结合一系列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以及标准化发展规划,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寄予了厚望。基于此,结合战略发展和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本文拟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演进模式进行分析,希望明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态势,为其效能发挥和效益实现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我国官方文件中首次出现,要数时任国家总理在2009年11月3日所作的《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讲话,其间总理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义为“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从此,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承载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重任,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2010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2012年,中央颁布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3年,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编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化发展规划》等文件。目前,借助国家顶层设计的契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正以风起云涌之势,在省级规划和政策、资金扶持外,以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各种产业园区等为载体,将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政策引领、政府推动、利益驱动的方式,进行集中经营、集聚发展,较好地发挥出了规模和示范效应,也体现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丰富内涵。

空间集聚。不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如何,其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抱团、扎堆等已成为了集聚发展的普遍现象。美国硅谷101公路附近,8000多家电子科技和软件企业集聚于此。我国中关村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电子一条街”,通过三十年的创新发展,目前已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园区内拥有各级各类顶尖高等院校41所,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所属院所为代表的科研院所206所;拥有部级重点实验室6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个;拥有大学科技园26家,留学人员创业园34家;集聚了以联想、百度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近2万家,从而形成了以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新一代移动通信、卫星应用、生物和健康、节能环保以及轨道交通等六大优势产业集群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高端发展的现代服务业。这就是产业集聚的魅力。究其原因,主要是借助空间集聚,企业能够更为有效地降低成本,实现资源共享,提升发展效率,这也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所致。①

创新驱动。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标签。如果没有创新,仅仅只是简单的生产、加工、制造,那只能属于传统产业的范畴。基于创新的裂变效应和巨大生产力,我国赋予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以“重大技术突破”为支点,从微观技术创新、中观产业发展、宏观战略目标等方面进行了规划和部署。一般来说,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同样需要集聚创新的各种要素,如上文述及的中关村,其涵盖了企业、研究机构、大学、风险投资机构、中介服务组织等诸多创新元素,这些元素彼此之间通过产业链、价值链和知识链形成战略联盟或各种合作,从而展现出了创新驱动下的集聚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强大效能。

产业融合。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指出,事物是普通联系的一个整体。我国目前提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行业”,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要有其他相关行业的支撑和推动。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企业要在市场经济中赢取更大的发展,仅靠一已之力会显得困难重重,而采取联合、协同的方式,则是现实的应然选择。由此我们审视国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其大都催生出“一主多副”或多个主体协同发展的新兴产业集聚模式,如中关村由最初的电子行业,除了向信息和网络技术方面发展外,也逐渐集聚起了生物和健康、节能环保、轨道交通、新材料、高端装备与通用航空、新能源等行业,再配之高端服务业的跟进,一个超大集群、共生共荣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群就逐渐显露出了集聚效应,从而引领整个集聚区得以放大,产业规模得到快速扩大,创新效益大幅度提升。因此,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来说,产业融合是产业集聚的必然结果,也是集聚发展的必然要求。②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主要特征

基于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尽管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并且正在向纵深推进,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必需的核心技术创新支撑还远远不够,在集聚发展模式创新方面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具有一些鲜明的“中国特色”或主要特征:

政府政策的外在推动。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全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因此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作用就更显得重要而且必要,主要表现在:一是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并出台了诸多的政策为之配套和支撑,如前文述及的一系列决定、规划、标准等,都是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主动作为;二是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吸引投资,促进企业发展;三是建立诸多的工业园区,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地更为集中;四是建立交易市场,举办产品博览会与商贸会,引导与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加强中介服务,实施积极的人才战略等,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支撑。当然,这只是我国在当前特定阶段的特别措施,因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市场经济事物的发展,最终还得依靠其自身的内生能量演进。

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正好迎合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实际需求。从我国当前实际来看,尽管政策的推动作用非常强大,但能够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生根本的质的变化,还得依靠市场的内在作用的提升。据观察,我国不少地方在中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鼓舞下,上马了一大批主要由政府意志主导的所谓新兴产业工业园区,但最终由于招不到核心企业、相关配套服务措施跟不上、集聚效应不明显而只好作罢。因此,尊重市场经济规律,让政府与市场这“两只手”共同发挥作用,是我国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技术路径。

文化传统的重要依托。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内在属性,一般不会因为某个偶然事件就会促成并壮大集群,而是深深地根植在浓厚的文化传统的底蕴上。如前文述及的中关村,也正是由于改革开放初的“电子一条街”,才造就成为目前我国信息网络技术的技术创新高地。据研究表明,具有共同价值观的企业更容易集聚发展,因为在共同价值观引领下,企业之间能够建立起彼此之间的“信任与承诺”,从而使得沟通的距离日益缩短,交易的成本大大降低,深度分工的默契更容易达成,最终实现集群内的企业共生、共荣、共赢。③

创新能力的持续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创新立足,并且同样以创新求得更大的发展。而在区域集聚方面,通过一个个企业个体的创新汇集,能够产生出“1+1>2”的效应。例如在中关村,目前不仅仅只是少数几家高科技企业的个体表演,而是园区内众多企业、研究机构、大学、风险投资机构、中介服务组织等创新共舞,再加上政府管理者管理能力的创新跟进,进而产生了扩散效应,吸引其他行业的战略性新兴企业也汇集于此,共享资源,协同发展。

产业结构的内部提升。纵观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一般都会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实行与其他产业园区有所差异的产业集群。基于地域限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有其一定的容量,而产业集群的范畴也比较大,因此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内,一般只能有一个或几个产业进行支撑。如中关村基于其相对较大的体量,其产业结构相对宽泛一些,而诸如江苏泰州中国医药城,则将产业结构的主攻方向定位为医药产业。因此,加大产业结构的转型发展,打造优势和拳头产业,依靠产业发展的内生力量,配之一定的政策扶持和市场培育,有利于新兴产业的战略发展和集群效应。④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演进模式

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风起云涌,产生出了集聚发展的良好效能,但也还存在一些“软肋”,主要体现在缺乏核心技术支撑,并且大都还停留在“中国制造”路径上,离“中国创造”的发展趋势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综观国际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典型代表,如美国“硅谷”、英国剑桥科技园、日本筑波生物科技产业、印度班加罗尔软件产业集群等,它们更多的是依靠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来演进,政府主要是从宏观上进行政策扶持和人才促进。而我国由于相对特殊的国情,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初期发展时,政府的作用相对要强化一些,但中后期的舞台则一定要交给企业,这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培育阶段。这个阶段的最主要特征是结合现有的产业发展资源,政府对一些初具规模或有发展潜力的产业进行引导,实现生产要素的集中发展。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初期,企业基于内生发展动力,即从成本、质量、效益、品牌等要素进行考量,逐渐建立起企业在地区或行业的优势地位,产生出做大做强的原始动力。与此同时,按照现代公共治理和服务型政府理念,我国政府主要扮演引导和扶持角色,但在培育阶段,政府角色一般比较淡化,毕竟从市场经济中自然形成的产业更具群众基础和经济原发动力,如果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伸得过长,一旦产业发展方向和战略出现失误,不仅会对政府公信力和权威造成伤害,企业和社会公众也会承担苦果,这与科学发展观是背道而驰的。

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最主要特征是依托现有或正在建设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创新资源,进行创新升级并集聚发展。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升级型集聚的模式主要基于两个方面:一是政府主导,二是企业主体。这是我国在当前特定环境下发展经济的有力措施。在这种模式下,政府的职能主要是从宏观的产业政策方面,集聚并优化政府的资源、信息、财税政策优势,给予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和集聚发展有力地推动和促进。而对于企业来讲,则主要是从微观角度,结合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整体规划,将企业自身的建设和发展有机地融入其中,然后制定出适合企业自身实际的技术创新与发展战略,即实现大环境下的企业个体发展,并进一步做大、做强。

目前,我国各省市利用现有或正在建设的高新技术开发区,进行升级提档,将其优化、整合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都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也是我国当前技术创新不明显、产业集聚能力不强、市场核心竞争力不足等现实环境的必然选择。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政府和企业在市场经济中都得到了成长与历练,特别是当在政府培育下的企业逐渐发展壮大后,这时就应该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政府要逐渐退出经济的第一线,交由企业来展现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聚变和裂变魅力,向自主产业创新阶段发展。

成熟阶段。这个阶段的最主要特征是市场主体基于自身创新发展需求,主动进行市场合作式的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在这种模式下,政府的作用将逐渐退居幕后,企业基于自身发展而走向前台。这也是企业回归市场经济属性的一种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模式。前文述及的中关村目前发展模式,基本上处于产业创新战略联盟驱动型集聚发展阶段。近年来,四川攀钢集团为了占领钒钛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制高点,促进企业和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组织了18个相关企业和科研单位,建立了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也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

当前,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基础上,大型企业集团的创新能力也日益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这种跨区域、跨行业的协同集聚发展,必将引领我国创新经济向纵深发展。⑤

高级阶段。这个阶段的最主要特征是形成具有市场和社会引领性的突破性技术和创新技术,造就并促进跨区域、跨国界的技术创新驱动。基于这种集聚发展模式定位为突破性技术创新驱动,对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根本性的变革作用,因此对国家的意义重大,对企业的要求也很高。在这方面,美国硅谷电子信息产业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其通过计算机工业的硬件和软件的创新联动,给整个美国包括全世界都带来了巨大的技术革命,引领世界计算机工业发展的未来。

相对来说,我国在技术创新方面整体上还比较弱,离突破性技术创新驱动型集聚发展还有很大的差距,但同时也应该看到,随着世界开放经济的形成,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在技术创新方面的距离在逐渐缩小,并且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我国在光学、新能源、新技术方面也出现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如果机遇把握得当并进展顺利,创新驱动下的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可能会扮演“弯道超车”的引擎,带领中国经济向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迈进。

展望未来,乘着党的十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东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蓝图已经绘就,尽管目前的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前进的道路充满坎坷,但发展的机遇同样存在,发展的成果更是需要我们以持续创新和创造为抓手,开拓奋进,去实现产业报国的历史使命。

(作者为江南大学副教授)

【注释】

①刘艳:“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度变动的实证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13年第2期,第40~51页。

②刘洪昌:“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原则及培育政策取向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年第3期,第87~92页。

③涂文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的发展路径与实践模式”,《现代经济探讨》,2012年第9期,第54~59页。

④李晓华,吕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与政策导向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10年第9期,第20~26页。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班级学期工作计划
  • 下一篇:保险月工作计划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